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代学徒制立足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之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依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拟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结构、考核评价等顶层设计,并携手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新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 篇1:

推行"双证书"制度 培养"合格+特长"毕业生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职业学校开展实施双证制建设情况,对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方法、途径、措施及双证制与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双证书;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的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在技术性工种和岗位就业的通行证,在中职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促进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的重要措施。我校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实施中职生职业技能鉴定已有十多年历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双证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里将近年来我校实施"双证书"的具体做法向同仁做简要介紹,供大家参考。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促进"双证制"深入人心

为了推动双证制制度的扎实持久开展,我们每期组织各班学习《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学习《射洪县职业中专校"双证"制实施方案》,向学生宣传我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性质、内容、工作程序,宣传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实施技能鉴定是提高技能人才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执行技能鉴定,可以克服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凭、轻水平的弊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上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度,是学生就业和对口就业的介绍信、敲门砖。通过宣传,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更加深刻,对双证书制度认识更加深刻,参加技能鉴定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技能加点比例达100%。

2 成立领导机构、建立规章制度,推进双证工作有序开展

为推动"双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了"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实训处主任、教务处主任、专业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组长等为成员专门负责领导学校双证制的落实与工作开展。我校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签定所",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由实训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代表学校开展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在学校"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及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统筹安排和实施各专业的双证制工作。根据"双证书"制度,学校每年上学期5-6月份、下学期11-12月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邀请遂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领导到现场指导和监督鉴定工作开展。

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取得1-2个工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毕业,也才能由学校推荐安置工作;学校规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95%的学生应达初级工及以上水平,其中中级工应达50%以上。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获取等级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获取的技能等级证书由鉴定办公室统一造册交学籍办登记,并张榜公示。学籍办在学生毕业前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汇总,核准是否可以毕业、是否可颁发毕业证书。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 建立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贯彻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我们改革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将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企业实习课。三类课程课时比例各占约三分之一: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可持学发展;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每个专业选择2-4门与各职业工种均相关联的课程作为基础平台课,作为本专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化方向则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各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标准选择1-3门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企业实习课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到企业见习一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含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实践四个月,第四、五学期学生到联办企业对口实习两周,第六学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比如电子专业,我们开设了电子产品装配、维修电工、家电维修三个方向;机械专业开设了普通车工方向和数控车工方向;建筑专业开设了施工方向和建筑预算方向;这就为上述专业学生考取如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证、制冷设备维修工证、音视频设备维修工证、车工证、数控车工证、施工员证、预算员证等初、中级工证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密切注意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把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融入学科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校各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举例如下:

4 加强技能训练 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培训计划。每个专业每期确定一门专业技能作为该期技能教学的重点,教师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制订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并按照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到相应实训室开展技能训练。学生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项目成绩。比如数控、建筑专业,我们第一学期把机械识图,建筑识图作为该期重点技能训练项目,电子专业则把电工基本操作作为训练重点。第二学期机械专业着重钳工训练,第三期重点训练车工,电子专业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学生小家电(如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维修技能,第三学期分方向重点学习制冷设备(如冰箱)的维修及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第四、五学期学习音视频设备的原理与维修及电子CAD。通过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各专业的师生都清楚明确各期的技能训练重点、考核要求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核,学生也清楚知晓对应工种的行业企业标准、自己对本期的技能掌握程度。

为了与"双证制"紧密相接,我们每期实施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上半期鉴定时间一般在5-6月份,下半期一般在11-12月份。技能鉴定不是集中在毕业年级或毕业学期,而是分散到二、三、四、五学期。比如电子专业,第二学期可进行维修电工初级鉴定,第三学期可鉴定维修电工中级,第四学期分方向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第五学期可鉴定音视频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机械专业则可在第二学期鉴定钳工初中级,第三学期鉴定普通车工初、中级,第四、五学期鉴定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等。学校"双证制"领导小组每期开校一个月内,向全校学生公告各专业各年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种类,然后由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制订各专业技能培训鉴定方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时,学校邀请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到校指导技能鉴定工作,并严格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合"标准进行考核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上报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按物价局规定标准缴费办理技能等级证书。近三年来,我校,各专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比例均达100%,学生获取初中级工比例达95%以上。

5 抓基础建设、确保双证工作顺利开展

考评员是实施双证制、保障技能鉴定正常开展的主要力量,学校十分重视考评员的培训和培养。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和推荐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参加省市考评员培训,使考评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考评规范和考评程序,学校把取得考评员资格的教师聘用为考评员。另一方面,我校每年选送十多位优秀教師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今年我校还选派了邓春林老师参加了出国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之逐渐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为充实考评员队伍和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考评员的聘用过程中,我们坚持能力与道德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考评员的监督和管理,注重对考评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坚持鉴定前培训、鉴定中考核、鉴定后评价的制度。对素质低、能力差的考评员可以解聘。把有知识、有能力、有经念,在本工种、本岗位中有突出表现、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考评员队伍中来。

为保障双证工作的开展和鉴定质量,学校近年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添置了建立和完善实训基础建设,还专门添置维修电工考核装置、制冷设备维修考核台、音视频设备实训考核台、钳工实训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用于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成套设备;学校每期预算近20万元用于购买各专业实训和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器材,确保技能训练和鉴定按计划有序开展;学校每年举行学生技能竞赛,推动技能教学扎实开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关心下,在学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在校生人数达6000多人,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各类考评员16人,每年参加技能鉴定学生达1500人次,学生双证比例达97%以上,其中中级工达70%以上,形成了"人人有特长,个个技艺精"的良好局面。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连续三年获团体一等奖,学生何林、周展鹏、冉鹏程、何超等参加全国中职生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和优秀奖。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毕业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

[2]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董国军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 篇2:

现代学徒制模式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的破垒与立局

[摘           要]  现代学徒制立足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之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依据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拟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结构、考核评价等顶层设计,并携手实施校企双元育人的新模式。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聚焦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导师团队建设症结,立足导师工作职责,探寻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破局之策。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元育人;职责;校企“双导师”团队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它源于校企合作这一基础,注重职业技能传承,由校企共同拟定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结构、考核评价等一系列顶层设计,通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开展双元育人。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播种了第一颗种子。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中明确指出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团队”[1]。由此可见,建设高素质校企“双导师”团队已成为现代学徒制工作顺利开展的一项关键要务。

一、校企“双導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有益于校企联合育人工作的开展

推进现代学徒制重在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但碍于各种原因,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项目开展得较为谨慎,走得步履蹒跚,给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拖后腿的现象。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作为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核心力量、直接执行者,组建成一支高素质校企“双导师”团队,基于政策推动保障好校企双方正当权益,科学制订管理措施,并使其常态化运作,可利于校企间建成紧密的联合体,助力双方克服合作障碍,实践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可有效促使校企双方导师端正个人责任意识,正视教师岗位使命,合力推进联合育人工作顺利实施。

(二)有利于理实并举教学任务的实现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映射了职业教育教学中坚持理实并举的重要性。教育部相关文件就此作了定性与定量的指示,如2019年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表明“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实践性教学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2]。故而,建设校企“双导师”团队,开展跨界深度合作,有效弥补了当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的短板,校企导师依据教学计划将原本分裂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组织教学与评价;亦可提升学校产学研实力,利用企业设备、技术、项目,师生参与项目研究,激发创意创新意识;还缩小了学校实践教学内容、顶岗实习工作与岗位职业技能、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非师”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则被普遍界定为“双师型”教师。建立校企“双导师”团队,首先,引进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次,短期内可借助企业师傅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产学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最后,通过企业师傅指导学校教师技能锻炼、企业实践,逐步修复学校教师的业务短板,助其顺利通过技术技能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娴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远景规划。

二、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学徒制工作由初期试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适逢“七年之痒”,笔者以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为研究对象,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各选取1所建筑专业学校,就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现状开展调研,具体情况见表1、表2。

通过数据反馈及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时下现代学徒制导师团队建设矛盾已彰显。

(一)团队结构欠合理

中职校企双主体育人正处于现代学徒制工作的初级阶段。校方在政策激励下急于项目上马、敲定合作任务,专业教师仓促组建团队,执行力趋于保守;企方合作意愿欠佳,积极性偏弱,不愿将优秀技术能手派往学校担任企业导师。这种一头热的现象,导致导师团队内学校导师占据多数,企业导师人数偏少,团队比例失衡,严重的话还将影响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教育功能未发挥

据调研反馈,“双导师”团队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较顺畅,但企业导师对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基地建设、考核评价等任务的参与度、贡献力均偏低,未形成“双导师”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口号“名不副实”。究其主因,是校企“双导师”团队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导师间沟通渠道不畅,未与企业导师进行教育技术交底,致使团队协作实际功效大打折扣。

(三)准入标准待完善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特殊性,使其从业人员认定、考核标准应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即职教教师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娴熟的实践技能和丰富的企业经验。纵观调研样本,学校导师学历、专业知识均足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技术能力(即便已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和企业经验则有明显的短板;企业导师虽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但最致命的硬伤莫过于教育技术和知识体系的缺漏。这恰是由于中职校教师资格认定、考核标准承袭了普教教师相关标准,对实践技能、企业经验等要求乏有重视,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导师资格认定更是无章可循,继而桎梏了学校导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引进,对校企“双导师”团队建设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严峻的考验。

作者:陈希

双证制建筑专业论文 篇3:

土木建筑类专业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研究

摘 要: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对高职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培养工匠型人才成为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的核心。本文立足于百万扩招背景,结合工匠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土建建筑类工匠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以此为高职工匠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匠人才;百万扩招;校企合作;建筑专业

高职百万扩招成为常态,高职百万扩招工作是优化人才结构、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随着建筑行业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对工匠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建筑人才与建筑企业工匠人才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要构建与建筑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建筑专业学生就业率,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1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土建类建筑工匠人才培养目标

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丰富了高职建筑专业生源结构,高职土木建筑专业教学工作更加复杂。工匠人才培养是百万扩招实施的根本要求,针对后扩招时代高职在学生招生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清晰的工匠人才培养目标:一是高职土木类建筑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目标。工匠精神是工匠人才培养的思想指引,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突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场所,工匠精神更要结合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及高职学生的学情。因此高职工匠精神要以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是工匠技术培养目标。工匠技术是工匠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工匠技术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新水平。高职工匠技術培养目标要以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或者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走势,从建筑设计应用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建筑环境工程检测技术等多个方面来明确培养目标,确保工匠人才具备前沿性的工匠技术。

2 百万扩招土木建筑类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策略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建筑专业工匠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书证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培育工匠人才,构建高水平职业院校。

2.1 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工匠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工匠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理念,例如在建筑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基于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工匠人才培养理念: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工匠人才培养工作的宣传,让教师认识到工匠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具体要求。工匠人才培养虽然实施多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建筑工匠人才的培养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工匠人才培养的宣传,重点是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工匠人才进行深入的分析。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育学生的“匠心”意识。基于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建筑专业生源结构比较复杂,每个学生的基本知识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围绕工匠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从“匠心”意识培养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建筑识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此提高工匠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建筑企业行业发展的研判,从自我做起,掌握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高职建筑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人员,没有接受过实践锻炼。工匠人才培养除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主动转变,学习建筑实用技能。例如,教师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深入到建筑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2.2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匠人才培养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基于建筑行业对高职建筑专业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学模式。具体就是在教学中要构建网络教学模式,依托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体系。受限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探索建筑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的意识。例如,建筑知识结构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利用微课实现对专业知识点的深入分析;同时高职院校依托现代学徒制,构建以赛促教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强课程建设的实效性问题,教师还要多举行建筑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创新教学考核方式,突出建筑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2.3 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工匠人才实训条件

建筑专业工匠人才培养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实训操作体系,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基于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特点,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方式,夯实工匠人才实训条件:一是高职院校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建筑企业的沟通合作,构建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定岗实习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定岗实习可以及时了解专业学习问题,高职可以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高职院校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切实了解到建筑岗位的技术标准要求,以此构建培养工匠人才的模式。二是夯实工匠人才培养条件,构建完善的实训平台。实训基地是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校内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建筑企业提供岗位脱离工匠人才培养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建筑企业对接,共同构建培养卓越工匠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实训室,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仿真实训操作平台。例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建筑企业的合作,结合工匠人才培养规格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构建虚拟BIM岗位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4 实施“1+X”证书制度,构建书证融通育人体系

土木建筑类专业工匠人才培养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深入突进“1+X”证书制度,构建书证融通的育人体系:一是高职院校建筑专业要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双证”毕业制度。工匠人才评价的重要方式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1+X”证书制度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建筑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现课内教学与实践锻炼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通过融入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可以让行业岗位标准融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工匠技能。二是建立思政课程,构建书证融通育人体系。为了培养建筑工匠人才高职必须要构建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建筑专业课程中,以此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的工作,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要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在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构建思政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在《建筑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时,针对学生环保理念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其道路勘测的绿色设计理念。

3 结束语

总之,基于百万扩招政策的实施,培养建筑专业工匠人才是构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必然举措。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工匠人才培养属于长期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围绕校企合作,构建高质量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亚,魏海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10):2732.

[2]吕延岗,罗鼎,霍平丽,等.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学生群体”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0,(05):6167.

[3]李丰,姜雄,李英姿,等.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X”智慧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19,(08):124126.

作者:朱琳琳 杜丽敏 卢爽 杜园元

上一篇:农业创名牌管理论文下一篇:合成氨工业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