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船舶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也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校企合作僵化、船舶文化素养缺失、授课方式内容陈旧等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论文 篇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摘 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经根据规划建设了六年的时间,在2015年底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初步建立了现代海洋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也部分地调整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但依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的需要,特别是为海洋第三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的专业。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 高职教育 发展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发展情况

2011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第二章第四节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两步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打造和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任务。2011年到2015年,蓝色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1395.1亿元增长到29447.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由8029亿元增长到12193亿元。2015年,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9.6%,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需要港口、船舶、装备制造等硬件设施,又需要硬件设施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软件和人才;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既要有水產养殖、滨海农业等方面的基础人才,又要有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既需要农工产业的技术型产业人才,又需要为产业服务的物流、旅游、金融和电商方面的服务型人才。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调研

2016年年底高职院校74所,蓝色区域内33所,蓝色区域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数量的45%。蓝色区域内有国家示范类院校4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所:烟台职业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1所: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见表1)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情况和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33所高职院校青岛有6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日照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威海有高职院校4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1所。烟台有高职院校7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3所。潍坊有高职院校9所,其中国家示范类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所。东营有高职院校3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滨州有高职院校1所,其中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从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潍坊、烟台和青岛这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地区,而且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威海、日照、东营和滨州院校相对较少,但水平也比较高。总体上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职院校分布相对较合理,而且办学水平较高。虽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市集中了全省45%的高职院校,还集中了19所优质院校,但是我们却没有成立一个全域的高职教育集团,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目前我们只有西海岸职教集团和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这两个集团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专业重复建设,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造成区域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内的33所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农林牧渔大类等(详见表1)。我们会发现这些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有29所,占总数的87.9%,其中开设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分别有21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旅游类专业的有20所,占总数的60.6%,其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教育与体育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类中,19所院校中有14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19所,占总数的57.6%,主要集中在水上运输类专业和港口运输类专业中,19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空中乘务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食品药品与粮食类专业的有14所,占总数的42.4%,主要包括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药品与监督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生物与化工类专业,占总数的30.3%,主要包括应用化工、海洋化工、化工装备、石油化工、化工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9所开设资源环境与安全类专业,占总数的27.3%,主要包括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开采技术、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7所开设装备制造类专业,占总数的21.2%,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技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舶机械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有4所,占总数的12.1%,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兽医专业。33所高职院校中有1所开设水利类专业。

从2016年我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统计与分析,以及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看,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能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提供部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申报了海洋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并于2013年成立“蓝色工程学院”,培养海洋生物、石油化工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烟台职业学院优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470万元;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更是借着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发挥了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与蓝色经济区的大型企业密切合作,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滨州职业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海洋学院,开设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与航运管理三个专业;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于2015年建设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等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并新建“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专门为海洋产业服务的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職业学院和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不断根据实际需要完善航海、港口和船舶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训。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虽然旅游类、教育与体育类、财经商贸类专业始终在专业设置中占有优势,但其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现代蓝色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8所,保守预计每年有10000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但仍不能满足旅行社一行业的岗位需求;而且旅游类专业主干课程依然是传统旅游学认知、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和法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等,能够开设海洋旅游、海洋文化、邮轮服务的院校寥寥无几,即使能够开设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来了解,这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海洋旅游发展需要的。在开设财经商贸类电子商务专业的21所院校中只有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是专门针对海洋产业方向的电子商务,专业重复开设造成资源浪费。21所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依然是传统的国际金融或金融保险,更没有设计到涉海的方面。教育与体育类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韩语的教育上,单商务英语就有14所院校开设,而法语、德语、俄语、泰国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也就只有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开设,学生多输送到国外,并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所需。可见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培养服务类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确实应该丰富内涵,使专业发展体现地区特色,高效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

三、结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与实施,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5年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跃居全国首位。发展如此迅速的半岛蓝色产业对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的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2所职业院校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的变化,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成立了山东省国际商务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加强了为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现代海洋渔业服务的专业建设,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起来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的一二产业服务,但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培养人才的专业却没有明显的改善。笔者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借鉴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实现为各产业服务的专业群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孔爽.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长三角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3(05).

[3]王亚凤.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06).

[4]王文娟.高职院校海洋类专业设置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0).

[5]高宏斌.蓝黄经济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3).

[6]周红莉,谭辉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6).

(宋飞,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马玉梅,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讲师。)

作者:宋飞 马玉梅

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论文 篇2:

新常态行业需求导向下高职船舶类专业建设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船舶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也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校企合作僵化、船舶文化素养缺失、授课方式内容陈旧等问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针对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船舶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专业方向定位、深化校企合作、注重职业素养提升、对标行业标准等方式进行船舶专业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为其他高职类院校相关专业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专业导向;课程建设

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1]。船舶工业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等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以我国的造船业也必然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造船业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造船强国目标。高职院校船舶类专业作为船舶工业人才重要的来源之一,肩负着培育“造船工匠”的使命,也应当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洞察企业需求,对接船舶行业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专业建设上的升级与完善。

一、高职船舶类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6.6万人[2],这与近几年高职船舶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的反差,专业定位不明确,技术层次不高,与行业需求脱节是产生这种矛盾局面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2009年前,特别是2000-2009年,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中国船舶工业凭借着日益增强的综合竞争优势,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造船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3]。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院校新建或通过专业整合设立了船舶制造类专业,其中一些由于上马仓促或贪大求全,导致自身定位模糊。伴随着船市的萧条,方向定位问题逐渐显现。毕业生呈现“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的知识结构特点。船舶制造类专业主要包含船体制造、船舶舾装、船舶检验、轮机修造、船舶电子电气等众多二级学科和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意味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技术深度不够。这种顶层设计的模糊定位严重制约了船舶类专业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形式僵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4]。金融危机船市的萎靡降低了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即使近几年船市有所复苏,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形式化趋势严重,校企合作成果越来越多地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的形成方式多为领导或船厂知名校友私人关系促成,校企合作形成机制不健全,基础不牢固,不能抵抗人事变动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干扰。对于船舶工程类专业自身特点而言,船舶制造业是高危行业,学校和企业对实训岗位走进校园、学生进入船企实践等顾虑颇多,所以大多数合作仅仅局限于形式和理论指导上,甚至只是用来应付上级的行政检查,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合作深度不够。部分学校船企之间虽然有一些实质性的合作,但合作仅仅局限在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就业合作等层次。在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技术成果转化等层次还有待加强。总之,新常态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还需走出形式化、层次深度不够等诸多瓶颈。

(三)忽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船舶制造行业工种特殊且行业周期性起伏较大,故人员流动性较大,船舶从业者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对高职院校船舶人才培养者乃至整个船舶行业都是一种挫伤。根据对山东威海地区两所高职院校2016-2017年度船舶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追踪统计,一年后留在船舶制造行业的仅有30%左右。“船企”留不住“船人”的原因除了行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外,从业者行业认同感、归属感、船舶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样不容忽视。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而“轻人文”,轻视了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短板明显,违背了以行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初衷。

(四)人才培养方式、授课内容、课程目标缺乏动态性

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动态调查等要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沿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始终”。对于船舶制造这种日新月异的行业,这种做法尤不可取,例如,现在船舶建造工艺中,“壳、舾、涂一体化[5]总装造船”已经成为主流船厂的建造理念,此方法更加节能、环保。而部分院校课程授课内容依旧采用传统的“分段造船”理念讲授,缺乏内容的动态更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新常态下,我国造船业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压力依然严峻,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的一成不变不利于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

二、新常态下行业需求导向思路下专业建设途径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新常态下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在波动中稳定向前的态势,追求发展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船舶专业作为船舶行业的“工匠摇篮”更应顺应新常态,以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满足经济转型压力下越来越高的船舶制造业人才水平要求。基于此背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讲授行业技术前沿为落脚点,以增强船舶“人文素养”为基础,打造更具动态性、更新颖、更全面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探索途径有以下几项。

(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精细划分专业方向

在笼统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不能完全顺应行业要求的背景下,划分出船舶检验、游艇设计与制造、轮机修造等专业和方向,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方向建设。细化专业方向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深化与细分。以课程设置为例,细化出的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传统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一致,只是在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上加以细化并有所侧重。这样的专业延伸既增加了此项措施的可操作性又节省了教学资源。专业方向明确后,船舶检验专业满足了船企对质量检测人员和具有标准意识人才的强烈需求;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有效契合了近年日益火爆的私人游艇市场及旅游业游艇市场;轮机修造专业则很好地顺应了山东省蓝色海洋经济区中关于高科技海洋工程装备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经过合理的专业方向延伸和课程专业建设,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船舶设计制造技術专业群(如图1所示),成功申报2018山东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名单,在明确专业方向上获得初步认可。

(二)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着力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社会技校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具体到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新常态下船舶制造行业提供的应该是具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工匠”而非只能进行重复劳动的“劳力”。为此,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层次目标。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设计,设立以任务驱动为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新模式,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设立船模社团和游艇设计工作室,利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平台培养船舶行业人才的即战力。在专业实训方面,严格筛选实习岗位,定期评价实践实习项目,适当摒弃简单、重复劳动成分居多的实习见习岗位,实时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建立校企双方负责人长效沟通机制,冲破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壁垒,针对行业和企业需求进行授课方法和课程内容设置,努力打造“学生愿意学,船厂愿意收”的实践教学新格局。例如将近几年订单数猛增的海上钻井平台和新型海洋牧场项目等船舶制造业延伸产业,有效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开阔学生眼界、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出了更加符合行业趋势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获得了众多海工建造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以提高学生船舶人文素养为重点,增强学生的“软实力”

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在校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群体特征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船舶制造业本身具有高危性、周期性等众多行业属性,缺乏吸引力。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以学校“第二课堂”学分制为基础,组织各种行业展会、专家讲座、技能竞赛等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自豪感。同时,学生通过一系列行业认知活动,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为其后期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学分制的引入也大大减轻了学生参加人文、职业素养提升活动的顾虑,真正做到了软、硬实力均衡提升,2018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11名同学成功通过齐鲁工匠后备人才遴选,人才培养质量获得阶段性提升。

(四)深化校企合作,适当增加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同等地位,重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合理诉求是校企合作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邀请优质合作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这样既让专业对接了行业前沿,又调动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例如:船舶焊接实训课程,将企业工作考核标准适当纳入课程考核标准中,真正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了“教”“学”“考”的方方面面;其次,对企业进行适当宣传,提高合作企业在业界和学生中的知名度。既满足了合作企业的社会效益诉求又对校企合作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积极探索危险系数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实现“实战式教学”,真正使校企合作达到“校企”融合的深度。

(五)增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标准意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船舶制造业本身属于标准和规范比较集中的行业[6],受国家标准与各个船级社规范共同约束。专业与课程建设中“标准意识”更加不可或缺。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方向设置与人才需求标准对接,实时调整专业侧重点;授课内容与岗位标准作业内容对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内容随着职业标准与国家规范进行动态变化,做到主动求变、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授课的过程与生产过程标准对接,打破传统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堂带到实训室、车间等与生产标准联系紧密的场所;考核方式以行业岗位考核标准为依据,用企业技能考核方式取代传统“以卷代考”。持续更新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以达到与当前行业标准充分接轨,打造标准化的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群(如图2所示)。

三、结语

新常态下,高技能船舶专业人才是船舶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高职船舶类专业是船舶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船舶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以行业需求为引领,明确专业方向,提高培养层次,提高船舶素养,深化校企合作,对接行业标准。通过以上途径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为培养更多的船舶工业“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4.

[2]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500114/content.html,2017-02-24.

[3]  郭大成.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北京: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18-12-21.

[4]  周凤华.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86-92.

[5]  高爱华.基于成组技术原理的壳舾涂一体化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  朱新强.“校企融合”思路下高職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1):58-60.

作者:朱新强

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论文 篇3:

STCW马尼拉修正案下如何应对ETO适任考试的研究

摘 要:该文在STCW马尼拉修正案背景下,针对ETO(电子电气员)考试,结合山东交通学院船舶电气专业的建设经验,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提出改革,以应对ETO适任考试,为培养符合STCW 公约要求的船舶电气人才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STCW马尼拉修正案 ETO 适任考试

1 STCW马尼拉修正案产生的背景

1997年2月STCW78/95公约的生效使得船舶电机员在船舶中不再作为强制配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因此不再对船舶电机员实施评估、考试和发证,电机员岗位一度取消或被轮机人员替代。但随着网络及电子自动化设备在船上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电机员又慢慢获得船上的青睐,目前在航的中外籍船舶大多数均配备有电机员,尤其对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船舶更是不可或缺。进入21世纪后,船舶电子电气向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方向纵深发展,船舶电子电气岗位设置势在必行。此形势下,2010年6月21日,国际海事组织(IMO)STCW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在马尼拉召开。大会确定,2010年修正的STCW公约和规则(STCW马尼拉修正案)将于2012年1月生效,并规定每一艘主推进装置750kW及以上船舶必须有一名持有适任证书的电子电气员(ETO-electro-technical officer)的强制性最低要求,并制订了相应适任标准。

2 STCW马尼拉修正案对我校船舶电气方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山东交通学院2006年开始新开辟了船舶电气方向,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六年向国内海洋运输公司输送了300余名船舶电气人才,成为在STCW78/95公约生效各海事类高校取消船舶电气专业后国内规模最大、培养档次最高的船舶电气人才培养高校。由此,船舶电子电气人才培养成为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方向和品牌专业,船舶电气也成为本校一个亮点。STCW马尼拉修正案规定每一艘主推进装置750kW及以上船舶必须有一名持有适任证书的电子电气员(ETO-electro-technical officer)的强制性最低要求,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学生上船工作有了正式的职务身份,挑战是学生必须通过适任考试,持船舶电子电气员证书上岗。因此如何应对船舶电子电气员(ETO)的适应考试成为新世纪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3 STCW马尼拉修正案下应对ETO考试需做的教学研究

根据STCW78/10公约修正案岗位要求,中国海事局把电子电气员适任理论考试科目分为:《船舶机舱自动化》、《船舶电气》、《船舶管理》、《电子电气员英语》和《电子信息技术与航行设备》,我们必须依据适任理论考试大纲,对理论考试的具体内容一一分解,研究课程如何设置、建设课程大纲等;电子电气员适任实操考试科目分为:《船舶电站操作与维护》、《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与工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护》、《计算机与自动化》、《船舶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我们应该根据适任实操评估要求,针对我院目前实验设备情况,配置齐全实操评估所需实验设备,并根据实操大纲,研究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如何展开,使学生达到适任实操评估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依据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理论和实操考试科目内容,重新修订船舶电气专业方向学生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已有船舶电气专业方向学生培养方案,找出与适任理论考试内容不符或缺少的部分,提出新的修订方案;并针对适任实操考试科目,合理安排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时间。具体修订内容如《船舶管理》课程在已有培养方案中并未涉及,应研究是否新增课程或者是替代原先开设的《船舶概论》课程;《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与工艺》、《计算机与自动化》、《船舶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等实操科目,已有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偏小,应研究提出合适的实操时间等内容。

(2)依据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理论和实操考试科目大纲,修订课程大纲、实习实训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理论和实操考试科目大纲紧扣学生上船工作后实际需求,因此课程大纲、实习实训大纲等需进行相应修订,适当删除理论性过强内容,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满足学生考证及实际工作要求。

(3)依据实操考试大纲以及海事局现场核验设备清单,对比现有实验设备,提出学生实操考试所缺实验设备。我院已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运输实验室-船舶电子电气分室”,大部分满足了海事局现场核验设备要求,现应深入研究与实操考试不符或缺少的实验设备,列出清单,申请经费购置缺少设备。

4 结语

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如何应对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研究与相关课程建设,建设符合STCW马尼拉公约要求的电子海员培训、发证培训基地,培养符合STCW适任标准要求的电子电气员,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一方面是山东交通学院发展水上专业、走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课题的研究,为该专业的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将为我国如何更好履行IMO规定的履约国职责提供有益参考。最终该研究的进行也将为STCW78/95公约所导致的船舶电子电气人紧缺情况提供一条解决之道,为省内外船舶制造业、海洋运输业输送大量紧缺的高素质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人才,有助于我国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员队伍目标,为打造山东船舶大省、提高我省的海洋运输业规模和水平服务,为我国海洋经济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正江,鲍君忠.STCW78/10修正案背景、特点、影响及履约对策[C]//海峡两岸海上安全交流论文集.2009.

[2] 张哲,杨斌.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船舶电子专业的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146.

作者:潘为刚 肖海荣 胡冠山 韩耀振

上一篇: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区域金融管理现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