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5

摘要国家提出新工科战略,对地方高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新时代“95后”大学生学习的新规律和地方高校教师与教学的新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实施方案、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效果等方面介绍湖南工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情况,探讨地方高校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论文 篇1:

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

[摘   要]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要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而掌握高校思政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当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等挑战。高校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明确网络空间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体提升信息素质和意识形态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关键词] 网络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治理

[

[作者简介] 刘基(1954—),男,甘肃兰州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liuj@nwnu.edu.cn。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思想文化生活场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因此,面对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网络空间治理路径,进而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大学生营造春风化雨的网络空间,成为当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构建了网络空间的人类生存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本质影响。“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实践共生性、社会同构性、公共渗透性等协同特征”[2]。科学认识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政教育是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政教育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进入网络时代、融媒体时代、云时代或微时代,5G时代也悄然来临,对人类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9.40亿,互联网使用率达到67%。[3] 互联网开启了新的时代,影响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生存特征与传播环境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渗透性和虚拟性,适时吻合大学生追求虚拟社交的心理特征,特别是“零零后”大学生呈现出“媒介化”的生活样态。而媒介泛娱乐化不受宏观环境的左右,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面的偏差,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空间,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呈现鲜明的多样化特征,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充斥网络空间,一旦出现煽动性的网络热点问题,大学生网民容易不辨真伪,跟风互动,网络传播迅速。如未能及时做好网络预防,则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危害。面对信息技术呈现的新形态,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主动接纳信息时代所涌现出的新事物,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变化所面临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按照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把“榜样”的力量融入其中,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网络空间的主导作用,推动信息技术整体健康发展。

(二)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

网络化、数字化、云存储等信息技术所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是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資讯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拓展自身原有空间,又需要与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空间实现恰如其分的融合。目前,由“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4],成为文化碰撞、价值交锋、思想激荡的主要空间场域。大学生沉浸在发布信息自由、话语权平等的网络世界,寻求展示自我个性,随心所欲,一吐为快,有时难免自我膨胀,甚至迷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出现道德滑坡、人性裂变等不良倾向。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体借助网络空间妖言惑众、诋毁英雄,甚至蓄意颠覆国家政权,而一些大学生的心智尚不够成熟,在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中,难以明辨是非,容易盲目跟风,走向极端。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构造的虚拟网络空间中,并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肩负起维护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占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大学生运用网络信息中的正能量武装头脑,成为新时代有所作为的生力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开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基于互联网技术赋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边界[5],实现教学时间的无缝对接、教学角色的广泛连通、教学内容的深度耦合,构建虚实一体化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环境。如作为新型学习环境的虚拟红色现实体验馆,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场馆学习理论,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虚拟参观,进而获得知识与情感的提升[6]。只有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新知识,进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信息化时代要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网络信息空间内容全面、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大学生在新事物、新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网络社交空间互动频繁、话语平等、各抒胸臆、轻松愉悦,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确证自我价值、追求自我肯定。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海量信息充斥网络空间,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以假乱真。鉴于网络社交的不严谨性、泛娱乐化,網络社交平台“去价值化”思潮泛滥,一些个体或组织蓄意恶搞,戏说历史,出现了价值观导向偏差的新趋势。更有西方反华势力渗透其中,在网络社交平台大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诽谤执政党。网络社交平台衍生出的诸多负面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向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汲取网络信息时,严格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导向,保证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坚定政治信仰,永葆政治本色,从而实现健康发展。

信息化时代需要严格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一方面,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在吸纳网络信息资源时,需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质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查询能力和甄别能力,摒弃不良信息,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即教师,在传播网络信息时要严格筛选、过滤和分析,及时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剔除,将有利于大学生更新知识、增强自信、提高素质的信息传播,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严把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

宏观视野是一种历史发展视野,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与全局性考虑,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观、全局观。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则和核心规律,如果脱离了整体观照和宏观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走偏。在当前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中,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一味追求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从而失去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致使一些不良信息充斥到网络空间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突出表现在“去英雄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网络媒介充斥着一些诋毁英雄、抹黑领袖的有害信息,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所涌现出的英雄持怀疑态度,戏说历史,歪曲事实,贬低英雄形象,污蔑党的领袖,这给当代莘莘学子蒙上了一层心灵阴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正确导向。其次,突出表现在“去传统文化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鼓吹西方文化、贬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负面信息活跃在网络媒介中,崇洋媚外思潮泛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被置若罔闻。第三,突出表现在“去价值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网络媒介充斥泛娱乐化的怪相蔓延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亚文化现象,“戏仿”、“恶搞”现象大行其道,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和精神特质成为雾里看花。第四,突出表现在“去意识形态化”问题上。由于缺乏宏观视野,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中,网络媒介中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体的反华意识形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科学主义之名解构马克思主义,蓄意淡化意识形态,迷惑社会主义新生代,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因此,如果网络空间任凭各种错误思潮蔓延肆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场,必然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危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应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转变,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7]。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网络空间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融合应用,致使有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仍然固守陈旧,不求突破,使得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陷入思想困惑,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难觅踪影。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时代感,“地球一个村”“世界一体化”“网络信息无国界”,赋予现代信息技术强烈的时代感,网络信息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事新变化,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育教学中就显得较为滞后,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呈现现实情境,寓理于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以德育功能为首,而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说教缺乏说服力,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解读信息能力滞后,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只能依赖大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也就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无法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效果。

(三)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拓展和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化被推到网络场域的风口浪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对象用来交往、宣传、说服,以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8]在信息爆炸、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社交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逊色”,其话语标准规范、教学内容逻辑性强,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活泼开朗、文海掠奇的心理,导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话语转化出现偏差。首先,话语权威性削弱。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传播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线“输灌式”传播,教育对象只能无条件地接收教育者的信息,自己无权发出信息。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由教育者一直主导的辐射式话语传播模式,[9]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平等传播信息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有平等发声的话语主导权,削弱了教育者话语传播的权威性。其次,不具有吸引力。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开朗、性格活泼、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喜欢新鲜、新潮和新颖的网络话语,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范、严谨、逻辑性强,其呈现形式只有单调乏味的说教,没有画面精彩的实景,无法促使教育对象感同身受,话语不具有吸引力。第三,对话语权掌控力弱。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开放网络空间里,人人有权利即时发布任何信息、发表任何观点,给一些蓄意挑起并炒作事端的个体造成可乘之机,如有网络媒介传播出“奇闻趣事”,就会在社交媒体舆论中产生“轰动效应”,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跟帖热议、转发。而所谓的“奇闻趣事”无非是炫耀一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的炫富、色情、淫欲、贪腐等价值观念,来麻痹现代大学生思想,图谋改变现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出现世界观的偏差、价值观的错位、人生观的迷失,最终达到使当代大学生彻底迷失自我的目的。总之,面对高速运行的现代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化表现相对滞后。

四、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治理路径

(一)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不可阻挡。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空间,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困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乱象层出不穷,鼓吹一些不诚信、炫富、奢靡的不良社会价值观,腐蚀心灵,使受教育对象陷入思想困惑。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應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上,着眼于全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度,融入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提振网络空间治理的信心,净化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确的轨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

信息技术拥有先进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难得的新发展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既能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能形象地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景,从而提升大学生获取和解读网络信息的能力水平。因此,创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要求教师慧眼识金,将教学内容导入新媒体信息,教学内容表达新媒体语言,教学内容呈现新媒体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10],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大学生提供通俗易懂的优质教育内容,有效教育引导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使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真正成为大学生认知、进步、积极向上的有力工具。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既要强化应用的深度、广度、力度,又要强化应用的精度、准度、灵度,不断探索尝试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在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中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技术服务保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改进教学方法,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滞后的必由之路

(三)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话语是思想掌握群众的“酶”[11]。网络空间是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内容生产的平台,这个平台就像一个万花筒,由各种各样的信息扮靓,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但如何能够在这种杂乱无章的节奏中吹出响亮的乐章引起群体的注目,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既要敢于奏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己的乐章,更要让这支乐章悦耳动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传播模式,借助微课、慕课、雨课堂等新的传播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还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平等“发声”。同时,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术语巧妙地与网络信息流行语结合在一起,贴近现代大学生“碎片化”视听、阅读习惯,让大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爱听,想听,主动听,增强话语吸引力。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吸纳网络信息时,既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教育性内容”,也要有应对网络信息攻击、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回应性内容”,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力。

五、结   语

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虚拟延伸,网络空间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此意义上,网络空间成为文化碰撞、价值交锋的主要场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融入空间场域,弘扬主旋律,传播价值观,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在空间场域的主导地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进而提高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26(002).

[2] 李颖,靳玉军.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3):215-226.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2-10]. 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 02939918747816.htm.

[4]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2016-12-27)[2020-12-10].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926.htm.

[5] 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6] 高义栋,闫秀敏,李欣.沉浸式虚拟现实场馆的设计与实现——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展观开发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73-78,85.

[7] 李梁.思政課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20-22.

[8]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上海大学,2010.

[9] 侯勇.新媒体视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31-36.

[10] 周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89-93.

[11] 练庆伟.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话语演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66-69.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yberspace

LIU Ji1,  LI Jiwei2

(1.College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2.College of Marx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50)

[

[

作者:刘基 李积伟

高校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国家提出新工科战略,对地方高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新时代“95后”大学生学习的新规律和地方高校教师与教学的新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实施方案、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效果等方面介绍湖南工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情况,探讨地方高校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新工科;信号与系统;地方高校;混合式教学

Some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Blended Teaching under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ircumstance: Taking Course of

Signal and System in Hunan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 as Exam-ple//JIA Yaqiong, YU Bin, LI Xin, REN Yongmei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signals and systems; local university; blended teaching method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要求优先发展教育,这将为我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目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挑战。2017年,教育部先后在上海、天津和北京召开新工科研讨会,并分别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三次会议一致认为,相对于传统工程专业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他们既要懂专业,又要懂经济,还要懂信息技术。

南京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这将对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一流”等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更大的挑战,也必将对我国高校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地方高校如何与时俱进地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1-3]。

2018年1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成立“信息技术新工科联盟”,旨在通过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探索,推动新工科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建设在线教育体系,实施师资提升计划,推进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能力评价机制。信号与系统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好信号与系统对于帮助这些专业学生认识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发生新的变化,地方高校教师与教学之间的主要矛盾也从“匮乏的师资力量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转变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95后”大学生对教学方法在心理学角度也有了新的要求[4]。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合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倡导教学以学生为本,实施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就是一个最佳选择[5]。

2 信号与系统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实施方案  开课前准备很重要。首先,主讲教师要先向有关部门申请混合式教学,并组建混合式教学团队,一般为一位主讲教师、1~2位助教的配置,最好再有一位精通心理学的教师参与。其次,在第一堂课前要组织学生开一次会,系统地介绍一下教学方式的特色,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并选好组长,告诉学生MOOC平台的网址和移动端学习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课程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学习、准备和课堂的讨论。

线上学习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线上学习并做好笔记,将听不懂的的较难知识点在讨论区进行提问,真实地在线反馈给教师或在教师提供的参考网站、教材中自我求解,并按要求在线完成相关测试任务和提交工作。另外,要求组长和班干部对组员进行学习的督促,避免部分学生开着视频混学时现象出现。要求组长在线下做好合适的分工,每个组员都能参与教师课后任务的布置中,如素材的搜集、PPT的制作、问题讨论等。

线下学习是重点。首先,教师得根据线上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重点与难点的梳理、课堂讨论的主题、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下次课分组展示的主题等。其次,要精准把控好课堂时间和每个“活动”的时间,适当安排好课堂活动,合理对教师讲解、课堂提问、学生讨论、分组展示进行安排,保证不拖堂、不冷场;最后,教师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参与学习可以积分等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较差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确保那些较为内向的学生都能有上台展示机会,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协同教学是创新。笔者将信号与系统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与实验课的项目式教学相结合,实现真正的混合,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有所加强。通过提前布置实验任务,包括MATLAB仿真和电路制作,要求学生制作PPT展示具体的仿真过程和电路设计过

程;实验教学开展时,各组先进行分组PPT汇报,再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对实验内容进行调试和讲解,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协同育人。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对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成效和可持续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的考核方式普遍比较传统,具体体现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以考试为主要依据。这违背了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和以主动学习为目的的理念,因此必须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应该以全面、综合考核为主,要侧重考核学生的参与、配合,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的培养。

笔者将信号与系统的考核划分为五部分,具体为:线上学习情况,包括视频观看和线上测验完成情况,占15%,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线上讨论区的提问情况,占15%,主要考核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线下课堂教学的表现情况,包括雨课堂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课堂讨论习题的正确与否、分组展示情况,占30%,主要考核学生团队合作、表达、沟通能力等;实验的完成情况,占20%,主要考核学生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能力和电路设计制作的能力;期末试卷,占20%,主要考核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实施效果  信号与系统课程数学公式繁多、概念抽象难记,很多教师在这门课教学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比较难学,考试很难通过,很大程度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对专业的兴趣。混合式教学依托“互联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主动学习、快速学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信心,端正了学生学习的态度与动机。笔者对相同年级采用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共四个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成绩分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采用传统教学的三个班级的学生的及格率分别为46.9%、73.5%、80.7%,而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为百分之百,且班级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3 地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困难

地方高校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校层面的。地方高校受扩招的影响,在校大学生数量都比较大,生师比也比较大,加之硬件设施的限制,很多地方高校从考虑教学成本的角度,建设的教室多为大教室,课堂教学也多为大班教学。如此一来,不适合以小班形式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导致每个课堂分组过多,每组学生数过多,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受限,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效果。

二是教师层面的。对于教师而言,混合式教学的工作量是数倍于传统教学的。地方高校的教师通常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非常习惯传统式教学,即使不備课也能将教案倒背如流;而且学校不给配助教,也没有研究生资源可利用,大多不愿花精力重新接受新事物,做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为了迎接各种形式的评估,地方高校招聘了不少硕士、博士,以缓和生师比,但是这批新进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加之学校的政策大多重科研轻教学,导致这些年轻教师无心教学。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潜心教学研究,投入混合式教学。

4 结语

地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符合“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是解决新时代教师与教学之间新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地方高校培养合格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必须加强自身软硬件建设,推进开展混合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2]朱君,宋树祥,秦柳丽,等.“新工科”创新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1):171-173,177.

[3]张婕,陈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5-117.

[4]吴忭,顾小清.通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途径:访国际知名教育心理学教授保尔·科士纳[J].开放教育研究,2013(5):4-11.

[5]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第三届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7-11.

作者:贾雅琼 俞斌 李欣 任永梅

高校网络安全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互联网+”从严治党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文章从信息技术在高校从严治党中的应用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助推高校从严治党的管理优势、监督优势,从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两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将“责、权、利”职能事项统筹纳入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和实务设计,为信息技术在高校从严治党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从严治党

一、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源起

(一)高校從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中央“党的建设”政策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愈加重视,清楚地认识到,与信息技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程度相比,信息技术在从严治党战略中的应用显然不够系统、广泛、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

(二)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

“十二五”以来,高校信息化工作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多方协同基本方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领域建成了一批富有成效的信息系统。国务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形成支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教育信息化的前期发展和后期规划,为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性的智能平台、电子数据和良好环境。

(三)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互联网+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从辅助手段转变为突破性革命。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高校自身作为治理主体,也必然会走向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从严治党的路径。

二、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实现制度管权。信息化流程的建设与运用,以完善的工作制度、精准的工作流程、标准的权力界限为前提。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要以梳理排查风险作为出发点,以制度优化升级作为立足点,将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量身定制”成适用于学校实际的网上流程,有助于实现从从严治党风险点的控制转变成具体流程的控制,有助于实现经济活动和干部权力运用的跟踪、评价,实现内部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二)有助于实现轨迹可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高校针对学校从严治党重点领域开发设计并运用网上办公流程,能实现业务工作过程中各个具体、关键环节的网络记录。任何一项工作均至少分为计划发起、审批决定、执行反馈等基本过程,重要事项还涉及专家评审、会议讨论、相关部门领导层层审批等复杂环节。通过网上办公流程,在记录事项活动进程的同时,对各个环节的正常流转与异常变迁进行记录,对权力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登记,实现了工作过程档案的自动记载与保存,能为事后对该活动过程进行复盘,对问题进行追溯反查、对责任主体进行追究提供数字化、电子化依据,对构建不能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的防止廉政风险。

(三)有助于实现内控合力。高校信息化建设必将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据共享,能提取数据进行质量稽查,通过清洗、比对、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能为责任部门分析业务进程与工作态势,判断事务轻重缓急、执行偏差、失控补救提供技术手段。同时对于纪检监察工作,能较大的在现有业务流程运行基础上拓展对业务本身的监控功能,提升监督预警能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高校的财务经费、干部行政权力在共享的应用平台里、既定的规章制度下、设定的标准流程中、圈定的电子跑道上相对自由地流转,制度流程的钳制、信息技术的抓痕、公开透明的震慑,从软件、硬件、环境多维度形成内部控制的合力,经费预算和报销愈加精准规范,权力运用愈加公平透明,高校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四)有助于实现民主监督。通过信息化平台各类业务流程的实施运转,学校党务、政务工作进一步公开。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审批意见、反馈建议、工作进展等情况清晰,能进一步促进职能管理部门与教职员工间信息对称,教职员工能进一步了解学校职权部门的权力运用状态和决策用权的依据,知情权进一步予以保障。此外,业务流程信息化,能促进高校内部监督功能有效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内控审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普通教职员工能运用网上大厅业务流程实时关注“三重一大”事项、职工利益紧密相关等事项的审批及决策过程,能广泛吸引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发展建设中来,构建了自我监督、专责监督、群众监督的民主监督氛围和监督平台。

三、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设计策略

(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从严治党中的应甩思路

从严洽党分为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主体责任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和成员对全校和分管领域承担领导责任,包括思想政治建设、基层组织管理、党员干部与作风建设、权力制约和制度管控、纪律建设与反腐等方面。监督责任要求学校纪检监察部门作为专责监督机关,维护党的纪律,加强作风监督,对党员干部履行职责和权力行使进行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鉴于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划分,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平台可以按主体和监督两个模块建设。

高校党委要将从严治党工作的要求纳入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将学校内部涉及“责、权、利”的职能事项统筹纳入信息化流程再造过程,着重在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加强对申报审批、权力使用、研究决策等重要环节的开发和设计,做到信息化的“有权必有监督”。主体责任模块应当包括权力事项管理、财务经费管理、干部作风管理、基层党务管理等板块。监督责任模块一要加强业务流程数据分析运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现有流程的监控,提升监督预警能力,变“一线参与”为“信息监督”,督促责任部门履行职责上;二要开发运用纪检监察监督、执纪工作内部流程,实现日常监督检查、线索登记处置、纪律审查问责等专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校从严治党中的设计

1.经济内控管理。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已成为政府财政、教育、审计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财务信息化管理成为高校内部治理和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

高校应建立财务预算和经费报销管理系统,实施预算网上申报,零散预算分类合并,实现预算的分类管理和归口管理,同时还应当包括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等模块,预算执行隋况与财务经费支出数据保持实时一致。经费报销管理系统要突破传统的纸质填报和手签方式,实现经费报销业务的网上填报、票据上传和不见面审签。该平台能实现每笔经济业务前置预算和后续管理事项的衔接,做到线上流程相互牵制,能有效的对经济业务实施管控,较大幅度增加了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高效性。

2.权力事项管理。权力是腐败的根源,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信息化平台就是权力的阳光晒台。高校内部涉及部门重要职权,职工重大利益的权力事项须统筹纳入信息化流程再造,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学校重要权力事项予以公开,主要包括物资采购报废、学生奖助评定、人才招聘调动、教师培训晋升,等等。

以物资采购为例,采购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把采购工作分成采购立项、采购实务、采购验收等信息化板块,每一板块要做到“权责分明、信息共享、分层审批、相互监督”的分段制衡运行机制。采购立项各环节均须在网上操作并上传材料,排除了无经费预算采购,重大项目无论证、无集体决策采购情形。采购实务要以采购立项或预算为前提,下推发起采购实务申请,包括采购方式确定、标书编制、发布公告、评标记录、拟定合同、合同审核等必备环节。各环节分工明确,不兼容岗位相分离,进度可查,过程透明,效率提高,风险降低。

3.重大决策管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的领导机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施系统管理。

高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校专题会议系统将议题收集、审核、传阅、督办、总结反馈等线下过程转变为线上环节。会议决策系统由会议管理部门(一般为学校党委办或校办)发起,责任部门申报,关联部门会签,分管院领导审批,办公室汇总,党委书记或校长签阅意见,经全体领导班子或参会决策成员传阅后,适时召开。经讨论决策形成会议纪要后,办公室下推发起会议决策督办流程、直至责任部门反馈工作办结完成。议题事由、建议依据、领导决策、会议纪要等所有流程公开透明,极大推进学校重大决策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校二级单位的党政共同负责制同样可以借助会议系统根据议事机制的自身规定实施。

4.干部作风管理。干部作风是一面镜子,干部作风的好坏是检验学校从严治党成效的标尺。高校以信息化手段加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应根据作风建设具体内容开发设计功能系统,防止作风不实,强化责任担当,以作风促党风、引教风、强校风。

例如,根据学校干部请假制度设计请假流程,申请人根据事由和审批权限分别由相应领导审批,假期结束后申请人进行网上销假;设计干部值班流程,实现定时定点网络签到、值班事项登记等功能;根据干部重大事項报告要求设计报告流程,领导干部及时将因私出国(境)、婚丧喜庆事宜等个人重大事项通过流程向组织部、纪委部门报告。高校在推行勤政务实、防止不作为方面,还可设计绩效管理平台对重点工作或年度任务进行信息管理。

5.基层党务管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提升党员规矩意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务管理系统为党的组织管理提供便利,对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意义。

高校党务平台可以综合党员管理、党组织管理、会议管理、党课管理、活动管理、民主评议、党费管理、组织关系处理等管理功能,涵盖党员的“三会一课”、民主(组织)生活会等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工作内容。各项工作活动可以通过党务平台发起、记录、反馈,通过平台进行存储、形成数据,并转换为对党员个体学员先锋作用和组织生活参与的量化体现。党费管理可以通过信息手段根据月度收入实现党费月度计算、网络或手机缴纳、统计管理功能。通过党务平台活动记录,形成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的组织生活轨迹,对于评价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党支部的标准化建设成效、党员个体组织生活参与状态有重要意义,能较全面的反映基层组织的党建水平。

6.监督执纪管理。监督、执纪、问责是高校纪委的三大职责,也是高校纪委履行从严治党监督责任的重要途径,高校纪委要能适应利用信息手段开展工作的趋势,尤其是高校管理事项的信息化,更让纪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监督成为可行。

纪检监察部门利用信息技术设立监督预警平台,实时掌握学校重大事项的信息发布、接收反馈、过程运行、数据监测、统计分析等状态过程,能形成过程化监控;要能自动识别异常信息、违规信息,及时生成预警信息、判断预警等级,监督预警平台要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对业务部门职权运行日常监督的电子眼。纪检监察部门要建设和应用信访举报、问题线索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内部职权和岗位的分离,要加强线索处置的程序管理,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予以了结按权限逐级审批,实现纪律审查全过程的局域内信息化管理。

四、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从严治党信息化要以教育信息化为前提基础。高校从严治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脱离教育管理业务工作本身谈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廉政信息化要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硬件需求上也要依托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在信息互通、数据融通的基础上逐步、协调推进。

(二)从严治党信息化流程要以工作制度为依据。信息流程是从严治党制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具体运用,是业务工作制度和线下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再现。信息化流程再造,必须以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工作规则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制度与规则得以实现,必须以制度规定和线下规则为依据,不能因为线上各类因素予以突破,要避免二者发生矛盾冲突,即使发生冲突,也应服从于制度,除非制度本身缺陷需要完善。

(三)从严治党信息化流程要不断补充完善。信息流程是制度与规则的信息化再造,是固化的流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流程设置不能与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补充完善相脱节,信息流程仅是固化而非僵化,运行过程中高校需根据风险排查与措施完善实际相匹配升级。高校信息业务系统要高度吻合廉政风险的动态补充调整工作,从程序、技术等方面及时优化、自我修复,不断补充强化廉政风险防范的信息化措施,通过一次一次的实际运用和循环流转,不断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四)从严治党信息化建设要与干部思想建设同步实施。信息技术是手段、是从严治党的新型工具,是构建不能腐的防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不能过分依赖于技术而忽视对人的教育。“不想腐的自觉、不能腐的机制、不敢腐的震慑”有机统一构筑了腐败惩防体系,技术本身不能脱离人员直接执行,必定有游离于信息技术控制之外的领域,培养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开展警示教育也不可或缺,要避免党员干部以公开透明的网络流程当作其违法违纪的护身符,利用流程违纪。

作者: 裴纪平 蒋小明

上一篇:信息化中小型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国外企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