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艺馆群众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政府的民生项目之一,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为政府与广大群众加强联系的有效途径,群艺馆必须在保障人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良好的文化服务。基于此,本文对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群艺馆群众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群艺馆群众文化论文 篇1:

如何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摘要:群众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群众艺术馆是国家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机构,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群众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以群艺馆为切入点,在阐述群艺馆的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策略,旨在说明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群艺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群艺馆;群众文化;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从群艺馆的任务上看,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群艺馆担负着开展社会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艺活动的重要任务,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于繁荣当地群众文化活动至关重要。如何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是当前群艺馆发展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群艺馆的作用分析

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群艺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发展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壮大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和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发展我国基层文化事业

发展我国基层文化事业是群艺馆的重要作用之一。发挥群艺馆的作用,是大力繁荣和发展我国基层文化事业、巩固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群艺馆是遍布我国城乡的基层文化单位,是促进我国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文化阵地。群艺馆在基层文化工作中是联系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发挥群艺馆的作用,将极大地增强文化活力,促进基层文化工作者卓有成效地开展、促进基层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壮大我国群众文化事业

壮大我国群众文化事业也是群众馆作用的重要内容。发挥群艺馆的作用是壮大我国群众文化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群艺馆是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群艺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积极基础和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积极发展群艺馆事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三)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群艺馆的作用还表现在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群艺馆是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发挥群艺馆的作用是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系到文化事业全局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群艺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发挥群艺馆的作用有利于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积累经验与时俱进地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二、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策略

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为进一步发挥群艺馆的作用,促进群艺馆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群艺馆主导功能

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群艺馆主导功能,是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有效途径。文化活动是发挥群艺馆主导功能的实践载体,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群艺馆主导功能,转变工作观念和创新工作理念是关键。

(二)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是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重要举措。群艺馆在完善用人机制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馆长负责制;二是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三是改进竞争激励机制。其中,在改进竞争激励机制方面,应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实行多种分配制度,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进群艺馆建设的不断发展。

(三)规范规章制度,提高群艺馆服务水平

规范规章制度,提高群艺馆服务水平在群众文化中也不容忽视。对群艺馆建设而言,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完善民主制度、服务制度。规范规章制度是指根据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逐步规范档案、安全、卫生、考评、用工等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保障群艺馆工作的正常运转。

总之,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应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群艺馆主导功能;完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规范规章制度,提高群艺馆服务水平,不断探索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群艺馆作用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群艺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群艺馆建设的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赵巧慧.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功能与建设新考[J].华章.2009(11).

[2]魏星,王晶,魏大力.加强领导,以人为本,认真搞好群众文化建设[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03) .

[3]卢英.构建群众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作者简介:唐 威(1979.04-),男,广西桂林人,助理级,大学本科,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服务管理。)

作者:唐威

群艺馆群众文化论文 篇2:

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分析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政府的民生项目之一,各级政府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作为政府与广大群众加强联系的有效途径,群艺馆必须在保障人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良好的文化服务。基于此,本文对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策略

前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但我国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不能满足人们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加强革新,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设,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体系。群艺馆是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主要力量,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服务均等化发展的策略。

一、群艺馆的重要作用

群艺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我国特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群艺馆不仅具备群众文化传播的功能,也能促进人们的文化交流。在最初创立时被称作通俗教育馆,后来才被成为群艺馆,担负着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各级群艺馆是政府和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均等化体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群艺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二、群艺馆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艺馆的职能也逐渐发生转变,不再是之前对公民的教育,而是着重于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明确群艺馆具有普及知识、识字教育等职能作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群艺馆的主要职能是识字教育,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转变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在不同时期,群艺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同时,服务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群艺馆的服务性质一直没有变化,一直都是面向大众和基层,服务对象也始终都是人民群众[1]。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新时期,群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走向均等化,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

三、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群艺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群艺馆在日常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管是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还是举办各类讲座,都没有对参与主体设置任何限制条件,所提供的是相同的文化服务。但在群艺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文化服务资源分布失衡影响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群艺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明显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城乡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明显不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因此,群艺馆在推动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应将文化服务范围不断向基层地区延伸。其次是群艺馆缺乏服务均等化意识。在部分群艺馆中,由于年龄和学历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服务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一些群文干部缺少对均等化服务的正确认识,将发达地区的文化普及工作以同样的方式实施到落后地区,而不能真正提升文化均等化服务水平。并且缺乏创新意识,组织的相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不能吸引群眾参与到均等化服务当中[2]。最后受到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限制了群艺馆均等化服务的推进。另外,要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能单单依靠群艺馆这一个服务主体,政府还应引导更多供给主体参与其中。

四、群艺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策略

1.提高均等服务意识

对于群艺馆而言,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关键是要提升工作人员的均等服务意识。首先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体验。所以群艺馆应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宣传工作,引导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不断拓展服务对象,进而对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群艺馆要重视文化资源均衡的问题,增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于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如设置分馆、组织流动性的文化服务活动等[3]。最后,群艺馆需要确保所有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均等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对此,群艺馆应重视这些弱势群体的合理权益,保障他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例如,为了满足残疾人群的文化需求,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群艺馆可以为其打造无障碍环境。

2.明确硬件建设标准

群艺馆要实现均等化服务,应明确硬件建设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人们的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群艺馆应明确设施具备文艺创作、学习教育、文化传播、宣传教育、文艺演出以及文化活动等基本功能,明确相应的设施项目和规模。同时,要明确服务内容,满足群众的需求,提供文化展览、文化志愿、文化培训、电子阅览以及艺术培训等服务内容。并建立均等化协调小组,协调开展均等化工作,保障群艺馆能够满足群众的基本服务内容,并合理安排各项文化活动,以免出现经费不明确的现象。另外,要壮大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及业余文艺团队等。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加入到政府考核当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合理组建服务评估组织,不仅涵盖相关部门,也应加入群众代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促进服务社会化发展

为了减轻群艺馆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过程中的压力,群艺馆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还能强化服务效率。为此,政府应放宽政策要求,减少对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限制,让其他能够提供公共文化资源的单位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进一步推动均等化服务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具各项优惠政策,让社会组织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为群艺馆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4]。另外,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群艺馆不断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如使用购买服务,让服务主体进行竞争等。此外,为了给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带来更多社会力量,政府要积极促进一些非盈利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如文体行业协会等。同时,群艺馆也要积极参与到这些组织的培育工作当中。

4.增强服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群艺馆要具备创新意识,树立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为此,群艺馆首先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数字化建设,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以促进服务能力的提升。其次,群艺馆要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着手,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机制,积极完善管理制度,打造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确保能够符合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的要求。最会,群艺馆需不断完善其内涵,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标准,为广大群众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以高水准的服务能力引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5.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在我国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群艺馆为了保障人们能够享受到均等化服务,应加强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对现有的网络文化资源进行划分,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设置各级网络的职能,进而为人们提升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其次,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其掌握数字技术,进而促进人们文化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同时,群艺馆要重视老年群体的不适应问题,帮助其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最后,群艺馆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并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宣传效果。如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推送相关消息。并在人流比较密集的场所,通过电子显示屏进行宣传。

6.加强人才建设

群艺馆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仅要提升均等化意识和服务水平,还需要做好人才建设工作,为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充足的人才。群艺馆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团队,确保相应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群艺馆要加强人才建设,首先需要提升准入门槛,严格把控新聘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从而促进团队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群艺馆要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并避免人才流失,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各个角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方案,如薪酬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5]。最后,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需求,群艺馆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如文艺创作人才、研究型人才等,进而打造一支具备较强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团队。

7.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为了有效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群艺馆在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应开展试点建设工作,以积累更多公共服务经验。群艺馆在标准化试点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并构建基层服务单位,制定完善的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群艺馆服务范围的拓展。同时,群艺馆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服务试点工作进行考评,调整服务标准,确保其科学合理,并保障各项服务标准能够切实实施。另外,群艺馆应根据考评结果,对试点建设不断进行优化,从而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就离不开群艺馆的引领,所以群艺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提高均等服务意识,促进服务社会化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建设以及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在政府和社会等各方的协助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崔玉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研究与对策分析——以群艺馆、文化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9(18):7-8.

[2]张庆玲.文化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思考[J].祖国,2019(16):115+98.

[3]祁红霞.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探索[J].牡丹,2019(21):75-76.

[4]李冠莹.发挥文化馆阵地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东莞市文化馆打造“爱心文化馆”为例[J].大众文艺,2019(08):7-8.

[5]曾志畅.文化馆建设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9):157-158.

作者:李洁

群艺馆群众文化论文 篇3:

群众艺术馆发展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摘 要:群众文化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工作范畴。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也是我国独有的公益性文化机构。近年来,各级群艺馆普遍获得了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馆舍、人员、经费等条件不断改善,群艺馆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以及群艺馆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剖析,为未来寻求突破困境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群众艺术馆;困境

群众文化本是公众的职业以外,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它是以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在我国,群众文化有着独有的专门性机构——群众艺术馆。我国的群众艺术馆脱胎于民国时期的国民教育馆。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按照文化部的统一要求,全国各省基本建立了省级群众艺术馆。其后,地市级群众艺术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级文化站、村居级文化室陆续成立。目前,以群众文化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多级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的体系基本建成。随着时代及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也被称为公共文化。以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为总体的“三馆一站”,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曾经经历过历史的低潮期,人员、经费一度萎缩,用“以文补文”的方式维持运转,甚至出现众多群艺馆文化馆依靠馆舍出租的租金来发放人员工资等情况。2013年,财政部、文化部下发了《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三馆的日常免费开放的所需经费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的保障。自此,全国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的人员、经费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后,全国各级群艺馆在各地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举办各种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培训班、赛事、演出、展览等层出不穷。各项坚持多年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例如,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北京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承办的“五个北京”系列文化活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参与承办的市民文化艺术节等。几乎各地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每年均要承办众多的这类活动。

群艺馆在各地举办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了各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普通公众的欢迎。但是,我们在高兴的同时,还应该清醒认识到,群艺馆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着困境。其主要体现为:群众艺术馆的社会认知度比较低、社会对群艺馆的刻板印象难以改变等。

如果将群众艺术馆与公益性质类似的图书馆、博物馆进行类比的话,社会的公众认知度还比较低。笔者在进行研究调研中,对参加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某一活动的公众进行了拦访,其中,63.4%的公众表示是第一次到群众艺术馆参加活动,此前并不知道群艺馆的存在以及位置。甚至少部分公众存在“群众艺术馆已经随着计划经济的消亡而消失”的误解。如果对全社会进行定点采样调研的话,相信群众艺术馆的社会认知度会更低。

在某一网站所进行的社会调查中,调查者对老年、中年、青年各群体进行了“群艺馆的功能”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老年群体对群艺馆最为熟悉,中年、青年群体均认为“群艺馆主要服务于老年公众”。由此可见,群艺馆主要服务于老年群体的社会印象已经形成。中年人、青年人是社会的主流群体,而主流群体对群艺馆的刻板印象显示了群艺馆的主要困境:距离主流群体过于遥远。

仔细探究这一困境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群众艺术馆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服务,但对公众真正的文化需求研究并不多。群众艺术馆目前的性质大部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馆领导层具有一定的行政领导级别。群艺馆的拨款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群艺馆的工作人员为体制内文化干部。因此,各群艺馆、文化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文化主管部门的需要来决定的。在建国、建党等各重大纪念日,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上文中提到的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其主要举办方无疑是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随着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都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但从政府管理职能来说,文化主管部门更加关注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宣传力度等等,而往往忽视了普通公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以“70后”“80后”“90后”为主要群体的中青年群体中,他们的审美、文化习惯与“50后”“60后”的老年群体有着较大区别。对中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足,是群藝馆体系对中青年群体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受到本身人员、经费的限制,群艺馆、文化馆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按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举办各类型大型文化活动上,对中青年群体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能力就会下降。

第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过于陈旧,难以吸引中年、青年公众的兴趣。尽管目前各群众艺术馆,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大城市的群众艺术馆对群文困境有着切身的体会,开始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但从全国的群众文化领域来看,其主流的活动内容仍聚集在美术、书法、摄影、广场舞、合唱、戏曲等领域。这些领域与目前城市中年、青年群体的审美有着较大距离。

以广场舞为例,广场舞被认为是最具群众文化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几乎全国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每年均会在所在城区举办广场舞赛事类型活动。但是,笔者曾经对广场舞在互联网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简单研究,发现近几年,网络舆论中相关广场舞的信息,较大部分为负面信息。“广场舞占据篮球场”“广场舞扰民”等新闻不断爆出。互联网的从业者以中青年群体居多,中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话语权明显大于老年群体。广场舞的负面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青年群体对广场舞的总体态度,其负面性程度要高于老年群体。而在群众文化传统领域中,这种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目前老年群体对群艺馆认知程度高,中青年对群艺馆认知度低的特点。

第三,互联网的冲击以及群艺馆自身对互联网缺乏深刻了解,加剧了中青年群体对群艺馆的冷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迅速拉近了公众间的信息鸿沟。公众获得信息资讯的能力快速增强,也包括获得文艺类资源的能力。搜索引擎使得公众能够一次性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艺术类的海量资讯,各艺术门类的专业网站和新媒体,能将最好的资源呈现在公众面前;而视频网站、短视频网站,凭借着依托大数据的机器算法,能够迅速了解每一名用户的艺术欣赏喜好,不断以“投其所好”的方式完成相关信息的推送,牢牢吸引公众的关注度,增加粉丝的黏性。

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相比,群艺馆体系无疑是守旧的。尽管各级群艺馆在最近几年中纷纷开始了数字馆建设,但是其举办活动的思维、手法、内容还停留在以前。往往追求赛事的报名人数、评委名气、获奖的公正性,而忽视了传播的广泛性以及公众参与的便利性;展览追求展品的高质量而牺牲了公众的参与性;演出追求舞美的华丽、现场观众的人数,而忽视了网络背后更加庞大的观看人群和另类节目的入选。另外,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体系内部懂互联网、懂新媒体的专业人才短缺。仅以短视频为例,在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上,几乎看不到与群艺馆、文化馆相关联的内容。缺乏将资源再加工以及缺乏判断何种内容适合短视频传播的能力,是群艺馆的共同短板。

由于群众文化的特性,它本身就缺乏高质量的文化艺术内容。如果对互联网公众参与性的特点缺乏相应把握,也很难打造“爆款”内容,形成在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的网民群体中的广泛传播。

群艺馆、文化馆远离社会主流群体,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一些内在原因,也是困境形成的推手之一。例如对于免费开放政策的掌握。大部分群艺馆、文化馆现行绝对意义的“免费开放”,任何演出、培训等服务内容全部免费。对公众来说,获得服务的零成本往往也带来了他们对机会珍惜程度的降低,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他们认为“免费服务约等于基本服务,约等于低质服务”的印象。这与中青年公众倾向于付費获得高质量服务的习惯不相符。“免费”不是群艺馆文化馆的天然属性,也不是政府对群艺馆文化馆的硬性要求,只不过是从业者为了避免影响财政拨款,甚至避免“麻烦”而采用的“一刀切”的简单方法。

长时间远离社会主流群体,或者受到主流群体的漠视,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危险的。即使在某一阶段,群艺馆在政府体系中会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主流群体的意见,会逐渐被政府管理部门所倾听以及吸纳。从这一点来看,群艺馆、文化馆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应当尽快改变社会刻板印象;尽量贴近中青年群体,完成真正的全民艺术普及任务,打造全民文化艺术乐园。

作者:崔玉杰

上一篇:物理作业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障费改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