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25

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篇1: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材的正确使用

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材的正确使用进行了阐述。数学教材使用包含着两个含意,即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并钻研教材,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学教师学生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

1.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不是只听课就掌握,课下钻研教材,结合课堂讲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只是表面现象。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地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如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出现(a+b)2=a2+b2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学习这些公式时,教师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钻研教材,学生完全懂得(a+b)2=a2+2ab+b2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这类错误的。

2.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布置学生事先通过认真与钻研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对于例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生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以后,还应对照教材一一予以说明。例如,学生在初二学习函数时,对其定义往往不能正确的复述,其原因一是概念不清,二是数学语言生疏,对这些定义的叙述感到不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予以逐字逐句地说明;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为ax2+bx+c=0一般学生都能记住,但其中a≠0却往往被忽略了。

在新课讲解以后,还应该争取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工作,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叫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疑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低年级甚至还可让学生当堂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语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总结概括。

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如在讲无理数一节以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思考题: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对吗?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对吗?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下一堂课讲新内容前叫学生回答,也可以在叫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对于那些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的定理、公式、法则,可以布置学生用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法证明或推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在课外辅导中,也应该注意这一问题。例如,检查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样,既督促了学生,也及时了解了教学效果;当学生解答某道习题遇到困难而来请教时,用一些启发性的反问,层层追溯到基础知识上来,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基础知识,问题当然就解决了,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应该指定学生阅读教材上某些章节,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难,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与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了。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特别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然后考虑如何相应地恰当地运用教材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阅读教材的重要性,但有时作业太多,学生无法深入复习教材,因此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课本,又要保证学生运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3.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学生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前,不仅要反复交代,具体布置阅读任务,课后还必须及时检查了解,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先复习教材后做作业的习惯。

作者:江浩

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篇2:

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的调查研究及教学启示

[摘  要] “有理数的加法”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式、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提升初中生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正确使用率,笔者利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学前调查”和“学后调查”,得到了如下教学启示:构建背景支架,明晰法则的来龙去脉;构建直观支架,理解法则的数学本质;构建情感支架,体悟法则的通解通法;构建迁移支架,挖掘法则的应用延伸.

[关键词] 有理数加法;调查研究;教学启示;支架

问题的提出

“有理数的加法”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小学加法运算的拓展,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的基础,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成效. 就本节课而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是这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学习完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法则的使用率不高或者使用不规范,导致运算的错误率较高,这表明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层面上都存在问题,现梳理、总结如下.

从学生层面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法则使用不规范. 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的两数相加时,不遵循“判断类型—确定和的符号—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的法则应用步骤,而是先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再判断结果的符号,或干脆不判断结果的符号. 第二,对“+”“-”符号的理解有误. 部分学生计算时直接省略“+”号,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减法运算,还有部分学生直接去括号,让两个符号没有括号分隔,使计算出现混乱. 第三,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来龙去脉认识模糊. 法则内容繁杂,步骤较多,学生在法则运用时有困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未使用法则进行运算,对法则的使用缺乏信心.

从教师层面上看,单课时教学时间短、任务重,且对学生学情了解不透彻. 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设置教学. 若让学生在运算活动中充分探索、尝试错误、理解方法,并自主总结法则,会出现由于时间不够而导致对法则的思考和认知不足的情况,从而形成一种假性建构,学生无法形成正常的使用法则运算的条件反射,还会依照原来的运算方法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导致运算正确率无法正常提升.

调查研究背景的说明与假设

1. 调查研究背景的说明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A校初一学生,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班级,调查共设两个时段:一是在他们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的前一天(下文简称“学前調查”),二是在其学过该节一学期后(下文简称“学后调查”).

(2)问卷设计

问卷共8道题,其中6道是计算题,2道是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为:你的计算依据是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这两道开放题是为了解学生的具体思维过程而设定的. 6道计算题涉及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四个部分,分别是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同且绝对值不相等的两个数相加、符号不同且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 难度设置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教师能细致、准确地了解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依据和所经历的思维过程. 调查后可统计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前后,使用的各种运算方法及正确率,对比分析后,研究学生在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找出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运用加法法则必要性的方法,并就如何提升学生正确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能力,给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2. 调查研究背景假设

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不要求署名. 问卷限定10分钟完成,共收回有效问卷101份,占所发问卷的97.16%. 在学前调查中,假定学生在参与调查之前没有自学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假定每一位学生都能精准地表述自己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依据,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由于6道计算题用于运算的数都较为简单,且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有所提升,所以假设学生不会出现运算失误的情况,结果错误都是由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偏差造成的.

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和分析

1. 调查研究数据统计

本次参与调查的共101人,时间跨度为一学期. 根据假设,计算总正确率的规则为总正确率= ×100%. 特别地,学生必须6道计算题全部计算正确且计算依据描述清晰完整,才能计入总正确人数. 若学生有1道及以上的题目做错,则计入总错误人数,由此得到不同错误算法种类的错误率. 每一道题的正确率则利用公式“每一道题的正确率= ×100%”进行计算. 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学生运算的总正确率为39.6%;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学生运算的总正确率为90%.有理数加法法则学习前的调查统计如表1,一学期后计算思路及人数统计数据如表2.

2.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1)使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的准确率远高于其他方法

调查显示,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学生的计算方法繁杂多样,但利用法则进行加法运算的学生为9人,占学生总人数的0.09%;学习完该节课的内容之后,有85%左右的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严格按照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算步骤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生占比不高,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使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算的习惯,继续沿用以往的运算习惯.

(2)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前已基本具备数形结合意识

超过10%的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就已经可以利用数轴解决有理数加法问题,且对“0”这个有理数的几何意义有非常清晰的理解. 这些前序知识的积累为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学生已挣脱具象思维的束缚,开始逐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学生此时萌发出的数形结合意识急需得到教师的引导和肯定. 学生所处的这种特殊发展阶段,极大地缩短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或同其他同学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3)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前后,“轉化为相反数”的方法使用率降低最多

数据显示,在有理数加法法则学习之前,有近20%的学生尝试运用该方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这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算法. 这种算法的本质是将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转化为两个正数之间的减法运算,运用了转化与化归思想,将涉及负数的“陌生问题”转化为两个正数之间的运算,即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后,这种算法的使用率为3%左右,降低了近17%,这说明转化与化归思想已经逐步在学生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得到深化,已融入法则的应用当中.

(4)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前后,“省略‘+’号”的方法使用率也有所下降

通过统计学生的计算方法,笔者发现,学生对“+”“-”号的意义理解得不够透彻. 对于直接将“+”号省略进行运算的方法使用率,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前后降低了10%左右,这说明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前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对象认识不清晰,学习完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仍没有完全消除这种运算对象模糊的现象. 若教师能在学生学习法则时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对象进行强调,加深其对“+”“-”号意义的理解,则会帮助学生认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本质,从而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正确运用奠定有力的基础.

教学启示

1. 构建背景支架,明晰法则的来龙去脉

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而扩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可见,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而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教学中构建背景支架,有利于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唤起与形成新知识相关的旧知,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 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的学习经验是小学阶段的算术数(绝对值)、有理数及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三个部分. 基于张奠宙教授关注的“超经验数学”的教学研究[1],我们可以舍弃一些伪情境对本课主要研究课题的干扰,直击问题,从“相反数的和为0”出发,归类研究不同情形的两数求和问题. 特别地,要能说清符号不同两数求和的算理,利用运算律、相反数的和为0的性质进行推证,这样不仅能得到符号不同的两数相加的法则,而且有一定的“数学味”(证明的味道),能帮助学生明晰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来龙去脉,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 构建直观支架,理解法则的数学本质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自然数加法意义的认识和算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初中阶段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存在认知困难.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不仅要会正确运算,而且要明晰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 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运算,还应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提高和发展. 比如课本中的第一个情境是足球比赛得分问题,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下问题:它的本质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任何一个生活情境的解读都必须体现借助生活现实、完成数学抽象、利用逻辑推理这三大过程,这也是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情境解读之道[2]. 在逻辑推理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探究并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学生则依据这个直观平台进行分析,于是容易获得两个不同有理数相加的结果. 接下来,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追问:这个结果合理吗?“-”“+”是什么意思?绝对值又代表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算有据的推理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理解法则的数学本质. 最后,在归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算法思想,进一步强化规则的重要性[3].

3. 构建情感支架,体悟法则的通解通法

上文中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还有很多学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导致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出现错误,且对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偏低. 针对这种现象,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一些调查研究. 王传兵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七年级学生对“+”“-”号的3种意义(即表示运算符号,表示正、负数的性质符号,“-”号还可以表示相反数)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4]. 胡赵云研究发现,七年级的学生甚至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加法法则之后,仍然倾向于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转化为自然数的加减法运算[5].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方法只能解决有理数加法运算中的部分问题,负数引入后,急需探索一种通解通法用于解决所有类别的有理数相加问题,从而让他们体悟有理数加法法则学习的必要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有效的情感支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创设情感情境,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当中,乐于使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有理数加法问题.

4. 构建迁移支架,挖掘法则的应用延伸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定的延伸性数学活动,构建迁移支架,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分析、引导中懂得怎样变更问题,进行联想、类比、迁移等. 比如在最后的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环节,可以做一个延伸,具体题目如下:

例1 用“>”或“<”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_____0.

例2 请根据式子(-4)+3,举出一个恰当的生活实例.

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延伸,既能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又能扩大法则的应用,还能使学生切实提升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从法则的价值来看,学生需要体悟的不仅仅是法则的运用,它的探索过程同样值得借鉴,能为接下来有理数的运算学习提供范式. 因此,在构建迁移支架时,需要在法则探索过程中适当融入数学思想方法. 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延伸教学,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法则,促进思维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大胆创新,既要注意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综合应用,又要善于把法则和其他内容进行有机联系,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 关注“超经验数学”的教学研究[J]. 数学教学,2015(08).

[2] 浦叙德. 初中数学教材中“生活情境”的解读之道[J]. 中学数学,2019(08).

[3] 王红权,李馨. 从系统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设计[J]. 数学教育学报,2019(03).

[4] 王传兵. 七年级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D]. 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胡赵云. 立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重构有理数加减运算[J]. 数学教育学报,2004(04).

作者:孙凯 仲博文

正确使用教材数学教学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探析

摘 要: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是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而言十分有利,能够实现学生的个人终身学习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重视传授学生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探究,意在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就是不教”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就是在告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今后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之后,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使得学生终身受益匪浅。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方法多种多样,想要使其发挥重要作用,则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

一、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教材方法,培养学生标注学习习惯

教材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资料。在教材当中存在的数学概念、数学定义、数学法则等等相关知识都需要学生理解以及记忆,这种情况下能够充分表明教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教材的方法,进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标注学习习惯。标注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但是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属于学生基础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在教材上随便书写画画,随意标注,标注的多了,就会导致标注失去意义。另外,在初中数学教材当中,有些重点知识内容教材本身就已经通过彩印或者是加框的方式给予标注,在此基础上则没有再一次进行标注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教材方法,正确在教材当中标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使得标注充分发挥作用价值,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标注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详细告诉学生标注的内容,以及标注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标注,并且还要注重检查学生的标注情况,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标注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善于认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习惯

观察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发展学生智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人物、景色等等,将学生无意观察转变成为学生有意观察,进而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实际上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一定要注意的是:其一,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设计相关小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其二,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关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不仅如此,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一定要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到里等等。其三,训練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做到处处观察、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学生才能够发现应用当中的数学知识,才能够丰富学生表达语言以及感知世界。这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学习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使得学生更好地进行今后的数学学习。

三、开展课堂练笔记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笔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能够充分体现出动笔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勤于动笔学习习惯,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简单来说就是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教师所讲述的拓展知识记录下来。当然,课堂笔记在习题教学当中也十分重要,这不仅仅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的勤于动笔学习习惯,还能够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进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应要求学生书写错题本。错题本对于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而言极其重要。初中数学教学相比较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逻辑思维更强、抽象性更强,并且需要计算的内容增多,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题。而当学生出现错题之后,教师如果对错题不管不问,那么这种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再次遇到此类数学题时还是会错。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整理错题本,让学生将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并在此过程中书写正确的解题步骤。长此以往,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勤于动笔学习习惯,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四、引导学生重视运用学习工具,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习惯

所谓的学习工具,实际上就是指教材、学习资料等等辅助学习的工具。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并且还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产生依赖性。简单来说,当遇到问题时,学生总会想要去请教教师或者是其他同学,不自己进行思考,而这种现象对于学生今后进行数学学习而言十分不利[1]。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运用学习工具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工具学习习惯,以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学生无论是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不会想到询问教师,而是在第一时间内容寻找相关学习工具,自己解决问题,以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在此背景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工具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工具所查阅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应注重建立在学习工具的基础上传授学生正确查阅方法。而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学习工具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以及学习资料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来查询学习资料,这种情况下能够拓展学生数学知识广度。

五、重视整理复习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整理复习习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能够充分体现出整理复习的重要意义。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在初中教育阶段恰好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定型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定期组织学生对于学生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复习。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形成一个知识网,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为了能够避免学生遗忘,真正做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自己整理过的数学知识再复习一遍,在脑中重温一遍,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有效培养学生整理复习习惯。另外,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此过程中传授学生整理复习的学习方法,如传授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知识树复习法以及表格复习法等等,合理有效地运用整理复习方法,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除此之外,复习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传授适合学生的正确整理复习学习方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整理复习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六、教会学生数学检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检验学习习惯

针对初中生在计算以及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现象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在很大比例上导致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简单来说,由于学生本身的马虎等等问题造成,而这些错误通过检验能够有效避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数学检验方法,培养学生检验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在解题以及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2]。初中数学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不仅如此,在现如今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阶段的任务非常重。这种情况下则导致学生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流于形式,根本不能够检验出题目的对错。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检验,并传授学生多种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促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检验过程中。另外,验算的方法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培养学生验算书写习惯也极其重要。总而言之,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数学检验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检验学习习惯,以此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促使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效提高。

七、课后作业的合理性及丰富性,培养学生动脑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如果作業量大,并且作业较为简单那么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会认真去做,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形成浮躁的学习气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十分不利。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而言,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具备更加充足的时间,以及思维空间,那么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教师应注重布置具备思维空间的课后作业,进而培养学生动脑学习习惯[3]。首先,教师应保证课后作业的合理性,就是指课后作业应具备一定灵活性以及难度,这种情况下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思考才能够完成。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应设置过多的课后作业量,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保证课后作业的丰富性,教师不应只是通过作业本书写作业的方式布置课后作业,还应布置一些探究性强、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作业,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发散学生思维,能够更有效培养学生动脑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无论是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还是在生活当中都能够对于学生起到莫大的帮助,同时也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注重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进而为学生更好发展创造有利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晓燕.理想效果  从习惯开始——试探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习惯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0):170.

[2]盘映云.培养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策略研究[J].才智,2018(34):64.

[3]杨汉中.浅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8(14):123.

作者:张喜

上一篇:电力系统故障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