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5

摘要: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工作在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与此同时,很多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越来越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论文 篇1: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使解决该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出发,提出通过推广农业职业资格证来加强食品的管理。通过探讨农业职业资格证作用于食品安全的机理,说明农业职业资格证对抑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农业职业资格证;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作用机理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分段监管为主,辅以品种监管”的监管模式。虽然以分段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专业优势和传统力量,但其实质仍是多龙治水,监管效果不理想。最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说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并没有起到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改进。本文从农业职业资格证角度探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创新,希望解决食品品安全问题。

一、农业职业资格证和食品安全关系分析

要运用农业职业资格证抑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就要了解农业职业资格证是什么,其对于食品安全有何意义,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食品安机制的。

(一)农业职业资格证概念

农业职业资格证,是指经过政府认定的审核鉴定机构审核,并按照国家所设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者就职资格,对劳动者拥有的技能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科学的审核及鉴定,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代表着一种职业能力,映射着职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我国农业职业资格证有五种,分别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及“高级技师”,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由农业部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发。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安全的意义

1.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源头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农业生产者是食品行业原材料的供给者,农业是市场中大部分食品的供给源头,因此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状况如何对将来流入到市场中的食品安全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可以说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食品原材料不安全的生产行为,就为从田间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由于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不高,无法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得到利用;因为农业生产者已习惯传统的耕种模式,自然会抵制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最终导致其不安全的生产行为难以得到解决。而农业职业资格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考取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这不仅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而且也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的不安全行为。可见农业职业资格证提供了一个从食品产业链源头即田间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能。

2.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生产及销售环节保障食品安全。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者拥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证书,而职业证书对证书拥有者的工作行为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按职业标准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人员按生产标准进行操作,因此就在食品产业链的生产或销售环节防止了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发生。如要求从事进货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检验及出厂检验的人员要有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并建立工作档案,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根据出现问题的环节查找相关从业人员责任,并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就从食品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降低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此外,要求食品企业建立产品信息档案,以促使企业在原材料进货、生产及产品出厂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建立原材料采购、生产、出厂检验、销售记录的档案,把食品生产和销售不同环节的职责划归到个人,促使其严守自己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3.农业职业资格证是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不仅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夙愿,但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把食品产业各环节责任到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监督检查的工具来强化监管,农业职业资格证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工具,通过加强职业资格证的监管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这是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诸如若从业人员负责的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吊销证书,若干年或终身不得从事与食品生产有关的工作,工作人员要保住这份工作,就要保证食品质量。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行业的作用机理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通过职业准入制度从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始端就严格把关。根据员工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对职业资格证种类的要求也不同,并且持有证书的类别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一致,通过职业资格证来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这一机理表明,进入食品生产企业就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没有农业职业资格证,就不能从事这项工作。

应用机理是针对食品原材料工作来说的,是进入机理的延伸,是作用机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括检验检疫)过程中进行安全生产、符合进入机理的原材料则属于正常的应用机理,但是若利用不良或来路不明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则属于非正常应用机理。正常应用机理和非正常应用机理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但可能会出现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某个阶段。为了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拥有所从事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从事乳品加工的工作人员要拥有乳品检验工、乳品加工工等其中一项资格证书,动物饲料加工人员也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以确保食用动物的质量。作用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包装储运环节,是防止食品在销售流通环节出现问题的,主要保证在食用期内食品不变质。终结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终点。

三、抑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对策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

通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自控。这是因为培养职业农民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解决“怎样种地”的问题,而教育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有效手段,因而有必要通过资金及政策的扶持来构建涵盖基础教育、中高等农业教育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农业教育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来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的转型。建立农业生产经营资格准入制度,硬性规定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经营的门槛。

(二)强化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治理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通过善恶准则去评价,并凭借社会舆论及传统文化的力量是能够抑制非道德行为发生的。近年来爆发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性质非常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但究其根由都与道德有关。因此,要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发生,就必须强化食品行业人员的道德治理。首先,强化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食品安全道德。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治理食品安全,可以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监管的各个环节建成一道道德防火墙。其次,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并完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体制。我国食品行业个别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滑坡,主要源于经济诚信的缺失。诚信是一种道德要求,其履行不仅需要经济主体的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制度化,即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诚信体系,通过制度的外在强制性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信念的形成。再次,凭借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的力量,为食品安全的道德治理营造舆论监管氛围。食品生产经营者违犯道德的成本比较低廉,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是我国食品领域失德的一个诱因。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机制,使守德者利益得到保障,悖德者遭受损失。

(三)加强对农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和鉴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照“信息公开、申请自愿、竞争公平、鉴定择优”的原则,对具有职业培训资格、培训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及教学场地优良、培训质量较高的培训机构进行认定,并给已经认定的培训机构挂牌。针对培训机构设立年审退出机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另外,加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建设,以及时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各个地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指导各市(县)的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并成立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经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市(县)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条件符合的培训机构设立考核鉴定点,以便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技能鉴定的考察。县级的职业技能鉴定所要配置专业人员,保留考核鉴定的相关资料,以备后期的检验和考核。

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方式包括技能培训、评价鉴定、岗位培训、竞赛甄选、人才交流等多个环节,尤其是在技能培训和鉴定两个环节上。这是因为鉴定可以引导技能培训,而技能培训可以提升人才素质,人才素质又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所以要把好质量关,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能够用得上、用得好,确实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应恒,霍丽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

〔2〕李长健,张锋.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

〔3〕张涵,肖健.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4〕杨道威.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谭德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6〕胡颖廉,李宇.社会监管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食品安全[J].新视野,2012,(1).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王翠平

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论文 篇2: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摘 要: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工作在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企业管理进行了更新和完善。与此同时,很多具有良好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越来越多。由此研究我国工商企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成为现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只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才能按照预先设想的方式发展,同时国家也能够稳定的进步。必须要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针对工商管理各项工作内容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作用。管理创新是发掘公司内部潜力,提高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并盈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一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形势  企业管理现状  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在改革更替,经济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发展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命脉。改革开放开始,我国总体的科学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也很落后。 当然,在努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工商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找到不符合发展方向的隐患,及时的进行纠正。这会极大的促进行业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的强盛奠定基础。

1 工商管理概况

工商管理是对公司治理的基础理论,它运用最新的科学管理方法来治理公司,保证公司政策的正常运行,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了解,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方法。工商管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策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大多数公司治理都非常适用,其目标是运用以基本管理、经济和会计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确保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做出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管理决策。公司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公司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

2 工商管理面临的困难和现状

2.1 工商管理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提高,教学计划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学生的反馈也比从前要好很多。然而,课程设计却不够专业。课程设计中包含了大量专业知识,但是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还很肤浅,无法深入学习,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在稳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只是理论的教学具有约束性,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中存在问题,学生实习的主要单位是企业,然而和企业合作受到制约,使学生无法满足实践需求。据就业统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非常分散。就业方向主要是外贸、销售等方面,大部分学生很少从事企业管理。

2.2 工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管理上,指导管理的基础是管理体制。 无论经济如何变化,市场如何波动,都要按照一定的基本原则进行创新和优化。 但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已使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管理体制已不能依赖旧模式,这样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通过对我国的管理体制分析,现存机制相对陈旧,不适应当前经济条件。

2.3 工商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管理处于不成熟阶段,管理水平还处于较浅阶段,这说明我们的管理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在这些管理问题中,内部管理存在许多差距。例如,如果公司没有完整的内部管理机制,整个内部管理过程就会变得臃肿,管理者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因此,有必要建立详细的内部管理机制。要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部门相关员工必须清楚自己岗位、工作性质并加强这一部分管理的重要性。

2.4 思想认知不正确

管理学是在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财务预算等领域进行研究的专业。 当前形势下,工商管理大类包含很多专业课程。然而这些课程内容基本相似,这种现象使得很多工商管理大类专业都没有落到实处。因此,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从事着各种专业。现阶段需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寻找适合的市场和专业的典型工作,并培训满足“典型工作”要求的人员。如果存在思维方向错误,再加上工作态度和业务素质的缺乏,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效能。

3 我国工商管理的完善措施

3.1 加强人才培养

为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学校正在针对传统模式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培养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此外,大学应追求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小目标,以鼓励管理专业人员。通过提高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我们可以采取适合事件具体情况的措施。人才成熟的关键是在各个方面更好地利用人才。

3.2 推动工商管理体系完善

为更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必要完善有关管理体系。对比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目前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作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第一,企业的管理者要对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全面研究,并根据我国经济状况提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二,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提高管理要求并扩大管理范围。

3.3 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措施

应严格根据市场的监管划分职能,每件事情都要有专人管理,防止相互规避现象。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监督方面的要求来设定如何进行审计工作,或是和审计部门一起制作专项的监督文件,以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3.4 创新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想生存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相关管理的不断进步。管理创新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调整企业组织管理方法的过程。企业进行优势改进和资产重新整合,这些都属于管理方面的创新。如果没有管理创新,就像没有技术创新一样,企业就会停滞不前,最终被淘汰。所以第一步是改变思想。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落后的管理办法已经无法继续支撑企业的良好发展,所以企业应当从自身的管理理念出发,对原有的管理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为企业创新企业管理水平。

4 结语

當前,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创新,随之而来的是非常激烈的竞争,我们将面临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只有将创新成果成功运用到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的过程中,才能提高企业的最终收益,使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进步。我们应从企业现有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发展方向,对专业人员进行培养,根据管理的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完善,依照详细的经济情况对管理的相关方式进行改进、创新,才能使企业走向成功,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崔莉.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6).

王雪.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8).

刘文爽.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8(09).

李勇.基于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研究[J].现代商业,2018(05).

信永祥.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经贸实践,2018(02).

宋丽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7(08).

蒋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市场,2017(25).

张福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06).

刘硕.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06).

作者:万晴

农业职业治理管理创新论文 篇3:

新时代高级职业农民培养路径探索

【摘 要】当前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只是普适性的素质提升,对于发展现代、多元、绿色农业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有新思维、有情怀、有担当的高级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甚少,其等级认定、职称评定工作也尚未全面展开。文章立足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提出以培养高级职业农民促进农民职业化的构思,以期在福建省内贯通新型职业农民“专、本、硕”培养机制,开发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与开展农民高级职称评定工作。

【关键词】农民教育;高级职业农民;职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力军,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1]同时,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用“三个让”描绘了乡村振兴美好愿景:一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二是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三是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因此,在新时代,伴随着对三大愿景的向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迈入新阶段。六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为“三农”工作队伍形成规模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与质量还很难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民培育除了“量”的增长,更需要“质”的提升,高精尖、高学历的农业人才隊伍建设是人才振兴的当务之急。高级职业农民培养问题必将成为新趋势,提上日程。

一、新时代高级职业农民的意蕴

高级职业农民是新时代的新产物,应当被赋予全新的理念。其有别于普通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在于“高级”。何为高级?高级不在于身份,不在于地位,而更多地体现为对新时代责任与使命承担的综合能力。用KSAIBs五项指标来评判的话,[3]高级职业农民应具有以下五方面能力:

第一项指标为知识(Knowledge),知识体现于学历。在终身学习的新时代潮流下,高级职业农民应当具备高等学历,大专学历是最低门槛。

第二项指标为技能(Skills),技能是高级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他们应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第三项指标为素质(Ability),一方面是身体素质,可将其与年龄相挂钩,18至50周岁的健康人士都应归于此范畴;另一方面则是示范能力,高级职业农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领头羊,其经营规模、产业收益与辐射带动能力应当作为重要评判标准。

第四项指标为态度(Intervening Variables),高级职业农民作为“三农”工作队伍的精英,应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同时还应兼具深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最后一项指标为具体行为(Behavior),高级职业农民与普通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还体现在其从事农业活动的具体行为中,需具备十年以上的从业年限,熟悉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特别是对生态农业具备深刻了解),并以此为行为准绳与底线。高级职业农民应当有新思维、有情怀、有担当,对发展现代农业、多元农业、绿色农业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二、新时代培养高级职业农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新时代我国的发展而言,培养高级职业农民是十分必要的。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要途径,是促进农民职业化的有力举措,也是解决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的有益尝试。同时,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在新时代也具有可行性。前期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高级职业农民培养奠定了人才基础;不断完善的政策条件创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自身强烈的意愿为高级职业农民培养提供了可能。

(一)培养高级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分析

新时代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的关键期,高级职业农民作为新时代的产物,能满足新时代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的新要求,也能进一步促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因此,新时代培育高级职业农民具有较大的必要性。

1.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要途径

为实现乡村振兴美好愿景,新时代对农民与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高级职业农民正是适应这些新要求的必要途径。一是新时代要求农业现代化、多元化与绿色化。高级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具备发展现代、多元、绿色农业的必要素质,培养高级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新时代要求农民新风貌。新时代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新思维。新时代的农民须承担新使命,运用现代化技术建设美好生态家园,因此应当具备新思维。于其本代而言,终身学习是顺应全球终身教育理念的新思维。高级职业农民的培育正是农民适应新时代的重要途径。于其后代而言,绿色思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农民具备绿色思维,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农业,造福后代。二为新作为。新时代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期,农民自身的发展已然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高级职业农民的强大示范带动作用,正是扶贫时代的重要助力。因此,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要途径。

2.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的有力举措

农民职业化是农民由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其实质是职业农民的生成。新时代,农民回归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大势所趋。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与评定是农民职业化的必然途径,也是农民职业化的重要体现。高级职业农民的存在,标志着农民身份标签的彻底撕除——农民与其他体面工作一般无二,在这个社会上享受同等地位与尊严,同第二产业人员、科研人员、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享受职称评定的待遇。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标志着农民这一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与标准化——加入职业农民队伍需要门槛,人员队伍稳定,有一套专业规范的管理制度,具备完善的配套措施。这两个标志正是农民职业化的最终愿景。因此,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的有力举措。

3.解决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有益尝试

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贯穿农业队伍建设的全进程,使得我国农业人才培育工作效果不佳,农业人才新生力量后续不足。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解决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有益尝试。一方面,通过院校从在校涉农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这类高素质人才中定向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助推“三农”人才沉下基层。另一方面,通过高级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完善系列配套措施,以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吸引新一代农业人才,并提升存量农民的综合素质。高级职业农民培养以推力、吸力双管齐下,真正做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向动员,解决乡村农业人才缺失与流失问题。

(二)培养高级职业农民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迫在眉睫,但要大范围开展,将其落地生根,却需要成熟的条件。当前,福建省高级职业农民培养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都趋于成熟,存在较强可行性。

1.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高级职业农民培养奠定了人才基础

从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来看,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形成一支约40万人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省农业农村厅李岱一副厅长在2018年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工作培训班上指出,今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是32 320人。[4]从全国培养情况来看,截至目前,我国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经超过1 400万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将达到2 000万人。[5]我省乃至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已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离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部委员张晓山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应保持1亿人,若是稳步发展,还需24年完成任务。[6]那么,在未来的24年,这些新型职业农民便是高级职业农民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他们的纵深教育是高级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内容。

2.不断完善政策条件,创建良好外部环境

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其进行了强调。此外,《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详细指导,2017年出台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了至2020年在全国培养2 0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随后,全国各地市陆续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与扶持办法,明确具体支持措施。福建省于2018年5月正式出台《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扶持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分级认定细则。之后,《福建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8年新型职业农民省级示范培育办班计划的通知》一文又明确部署,按照乡村振兴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创新形式推进分层分类培训,对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高级职业农民实施重点培育。这些不断出台的政策文件,为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奠定环境基础。

3.高级职业农民培养的可能性分析

笔者针对农业从业者设计的“高级职业农民培养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业从业者对学历提升与职称评定意愿较为强烈。在对福建省1 560名农业从业者的调查中得知,98.08%的人都有继续接受成人本科教育的愿望,还有部分人想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再攻读非全日制硕士,其中,有极其强烈意愿并愿意付诸行动的人数超过一半。关于高级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方面,89.74%的人想要进行职称评定。因此,农业从业者对学历提升与职称评定的强烈意愿为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三、福建省高级职业农民培養路径

当前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势头良好。因此,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直是政府与农民的愿景,让这个愿景变成现实,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关键。而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其人生道路的规划。从培养对象上看,要两条腿走路,牢牢把握存量与增量农民的培育。从形式上,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在农民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培养的同时,通过外部保障,满足他们接受教育及进行职称评定的需要。

(一)坚持存量农民与增量农民的培育双管齐下

当前,我国农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新型职业农民、存量农民与增量农民。“存量农民”指的是正在进行转型或者有希望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传统农民,也就是待改造的传统农民。这类群体以农业为生,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增量农民”指的是当前并未从事农业但将来可能成为农民的群体或者正在被参照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也就是潜在的未来农民。对于存量农民与增量农民的培育应当有所区别,通过针对性培养提升效果。

1.推进存量农民彻底转型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硬性条件有三:年龄范围为18至50周岁;高中或同等学历毕业;以农业收入为经济来源。对存量农民的转型改造,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转变存量农民固有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新农贤”与现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头引领作用、开展培训教育等,提升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他们对科技与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培养他们敏锐的市场观念。

(2)提升存量农民知识水平。改造传统农民的关键在于提升其学历水平。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优化遴选制度,让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接受学历教育。同时,鼓励农民接受多类型、多层次各类培训,给予农民等一定教育补助。

(3)增强存量农民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农民道德素质。要让他们意识到农民是一种职业,把农民奉为正式职业,遵循职业道德,以职业标准要求自己。

2.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增量农民

增量农民学历高,能力强,但就是无法真正沉下基层,为“三农”服务。因此,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着手,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的增量农民。

(1)开展涉农专业的定向培养。对涉农专业在校学生培养,不妨尝试参照免费师范生模式。由政府出钱为那些愿意在毕业后下基层服务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让学生以服务“三农”为学习方向,在学习中有侧重地接受系统农业教育而非普通素质教育,最终使得学有所成的农业人才真正投身“三农”工作,为农村与农业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一在于资金鼓励,二在于技术支持,三在于项目对接。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三农”工作者的奉献,还需要提供一定利益,让他们有所盼望,助力其个人与产业发展。但是,政策倾斜一定要有针对性,因地、因人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提供基金、技术与项目支持时,须制定细则,做到有据可循。

(3)加强农村与农业吸引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未来农民,要大力加强农村与农业吸引力。一方面,加强农村与农业的“硬吸力”,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待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等。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与农业的“软吸力”,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挖掘“文化乡愁”、传承民族民俗,塑造淳朴向善的良好乡风。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新型职业农民”要采取学历与非学历两种教育形式,通过二者的互相补充,平衡高级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以期得到更佳成效。

1.注重学历教育,创新学历教育培养模式

(1)持续发力学历提升工程,建立“专、本、硕”培养机制。全日制普通教育的“专、本、硕”培养机制已然建立,但是,成人函授教育及培养机制仍未完善,尤其是“专、本、硕”通道尚未贯通。笔者所在课题组调查研究了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等7所涉农院校承担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工程,发现当前福建省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函授学历教育仅有函授中专与函授专科两个层次,没有提供进一步上升的通道。因此,在新时代,培养高级职业农民,我们不妨尝试在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函授专科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学历教育层次,建立“专、本、硕”培养机制。

高级职业农民的培育,横向队伍发展壮大与纵向精英人才的培育不可或缺。福建省在近六年已形成一支约40万人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其中,每年通过函授专科学历教育培养2 000名新型职业农民。但学历层次在此止步不前,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这一人群中挑选拔尖人才,接受进一步教育。如图3,可每年在专科毕业生中挑选20%(也就是400名)优秀人才继续参加专升本教育;在专升本毕业生中挑选10%(也就是40名)优秀人才攻读硕士研究生,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学习需求。

然而,这一项目难度有三。一是部门协调问题。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函授专科学历提升工程由农业部门主导,但学历学籍却归教育部门管理,若是实施专升本与研究生教育,还需更多部门相互配合协调,难度也进一步增大。二是项目费用承担问题。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的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的人希望政府全部负担教育费用(如图4)。尽管50%的人愿意自己承担部分费用,但这比例又该如何分配?食宿、学杂费全免,这对政府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三是质量保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函授学历教育如若贯通本、硕渠道,如何把控其教育质量,如何促进函授教育与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究。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以改进。第一,成立新型职业农民高等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各相关部门与单位共同组成领导小组,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高等學历继续教育发展情况,自上而下规划清晰的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明确主体责任,科学制定有关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掌舵护航。第二,多方共同承担教育费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函授专科学历教育学杂费、书本费、食宿费及农业职业资格证书报名费全部由政府一力承担,专科学费较低还能实现,专升本及研究生教育投入较高,若是全由财政支出,一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因免费学习而不懂珍惜。因此,可以通过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学生自己承担部分费用以及社会支援来分摊教育费用。第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教育质量。函授教育质量一直颇受非议,为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宽进严出”,通过改革招生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师资力量、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过程管理、考试管理等手段严格保障与监控全程教育质量。

(2)在涉农院校中设立“乡村振兴创新班”。涉农专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培养高级职业农民的强大后备军,也是新型职业农民精英教育主要培育对象,涉农院校尝试设立“乡村振兴”创新班大有可为。

在涉农院校全日制本科生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项目。实行独立班制和“小班化”教学,采取“案例+理论合作教学”、“项目+实践活动教学”、“情景+产学研融合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由多领域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培养具有“三农”品质情怀、跨学科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时代“三农”领军人才,形成多维度农村精益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生毕业后为其提供继续深造与就业机会。为提升培养效果,可实行淘汰机制,对其进行年度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重视非学历教育,建立高级职业农民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机制

(1)开发高层次培训项目。非学历教育是高级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形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的提升,职业道德素质的增强,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应当在满足普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并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全面的制度。高级职业农民培训有别于普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当是高层次、高要求的精英化培训。因此,开发高层次的培训项目是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农民非学历教育的必由之路。而此类高层次培训项目的“高级”集中体现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

第一,遴选高层次培训对象。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顾名思义,培训对象为高级职业农民,但当前又有哪类群体符合高级职业农民定义呢?农业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村主干等这些大专及以上学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经营规模、产业收益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领头羊”便是这类高层次培训的主要对象。

第二,制定阶段性高层次培训目标。高级职业农民的培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能力提升阶段,也就是评定职称前,此阶段培训旨在让未取得高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得以提升,达到高级职业农民要求并取得高级职称。第二阶段为继续教育阶段,也就是评定职称后。此阶段培训旨在让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继续培养,巩固并更新已有知识,进一步自我提升,从而通过职称定期审核。

第三,设置“能力+职业道德”培训课程。开展高级职业农民培训,需根据不同项目要求,开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建设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库。在课程内容上,坚持能力提升课程与道德素质培养课程相配合,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公关礼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农业法律法规教育等课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道德意识与综合素质。在课程教学上,采取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云平台与Moocs,优化线上课程。线下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多依靠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培训效果。

(2)建立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衔接机制。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与学历教育一直被视作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存在太多关系,但这却不是两者间的应然状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应该建立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从而推动完整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首先,新型职业农民评定高级职称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在评定职称之后,仍然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这时候,若能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进行衔接,实现学习成果转换,便可推进高级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首先,实现学习成果转换。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用学时计算,学习满一定学时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可获得结业证书,并未建立学分制。但是,学习成果转换却需要在学分银行中实现,若以学时进行计算,便无法进行学分互认。新型职业农民若是参加学历教育,则可将相关课程学分折算为培训学时,而参加培训的学员,也可同时参加学历教育,将其中相关课程学时折算为学分,计入学历教育。

其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级职业农民培训与学历教育有诸多共同之处,因此,教育对象可以共享,其课程、实训基地等也都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说,培训学员可以同时参加培训项目与学历教育,而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教学环节紧扣,课程是共享的,可以二选一,实训基地也可以是共享的,进一步推进职业能力与学历层次的同步提升。

最后,成立專门评定机构。培训与非学历的学习成果转换不是由新型职业农民说了算,也不是由承担培训教育的单位决定,而应当由专门的第三方评定机构来做决策,以确保成果转换的公平性、公正性与科学性。

(三)坚持外部保障为高级职业农民培育保驾护航

高级职业农民培育,仅仅依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若是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缺乏社会各界的配合,这项工作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此外,高级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先锋队,更应起引领示范作用,所以需要建立退出机制,以确保其在高强度的竞争之下不断进步,得以发展。

1.配齐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保护职业农民地位尊严

当前,我国教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医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律师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然而,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仍然得不到尊重,权利得不到保障,地位受到挑战,但同时,农民的行为举止也受不到规约,部分农业从业人员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应当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法律法规,用以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农民行为。

除了法律之外,还需要完善高级职业农民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比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细则,明确规定职称评定第三方权威机构,详细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初级、中级与高级职称评定所需条件,所经程序及获取职称后的待遇等。制定认定扶持办法,分类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明晰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及具体扶持措施等等。

2.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共同体,形成各方合力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仅依靠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应当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共同体,形成各方合力,共同推进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这个共同体可由政府、农业企业单位、高校、农民协会、银行、社区民间团体、新闻媒体界等组成,政府通过价值引导、资源调配与政策制度保障等手段,强有力引导、统筹社会各界共同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主)则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一定金融支持。可围绕回乡创业人群,设计、推出更多灵活简便的金融产品,从信贷资金、结算渠道及其他金融中介服务方面给予扶持;农民协会可组织农民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比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交流会、学习论坛、实地考察等活动;农业企业单位可与高校合作,设置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奖学金,实施项目对接。企业给在校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高校则为农业企业定向培养并输出人才,实现“订单式”培养。新闻媒体界在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通过榜样宣传、政策法规普及、“三农”新闻报道等,在社会上形成高级职业农民学习培训的良好氛围。

3.实行“淘汰制”,推进高级职业农民动态管理

一个职业的存在,必然伴随着剧烈的竞争,若是安于现状,终究会被淘汰。为了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三农”工作队伍的先进性,应该对高级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1)成立监督评价委员会。监督评价委员会可由多方共同组成,比如政府部门、高校专家、所在农业协会成员、所在单位同事及同行代表等,共同监督其行为举止。若是存在职业道德缺失或者违法犯罪等行为,监督评价委员会有权通过全体会议强制其退出,取消其职称。

(2)实行年度考核。取得高级职业农民职称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只有接受继续教育,才能保住职称。每年对高级职业农民进行年度考核,要求农民每年至少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学习,并且组织农民进行技能测试,对于不具备考核条件或拒不参加考核的,取消其高级职称,5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3)建立重新培养机制。高级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并非完全的只出不进,应该根据其行为的影响程度规定其“重入”期限。若是考核不合格或是轻度违反职业道德,则可以重新培养,若其通过审核,可以重新获得高级职称。

四、结束语

高级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新时代“三农”攻坚的有力举措,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乡村振兴”呼唤高级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新型职业农民向往更高水平的提升。精英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必由之路,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涉农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与“质量兴农”的有益尝试,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担当乡村振兴战略大任的重要途径。一旦形成规模,将大幅提升现代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然而,新兴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曲折的,它毕竟是新时代一个新的探索,工作尚未起步,进程中也势必会遇到种种问题,比如:如何保障高级职业农民教育质量?如何规范化、细则化实施高级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当前的路径规划还仅是设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高级职业农民的培养拥有光明的前景,作为研究者,我们需怀抱梦想,坚持信念,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定能有所突破,势必能在新时代绽放花蕾,吐露芬芳,为“乡村振兴”宏图增添浓厚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8-02-04)[2018-10-09].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答记者问[EB/OL].人民网(2018-09-17)[2018-10-13].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8npc/GB/418165/418316/index.html.

[3]胡静.基于KSAIBs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及实现路径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18.

[4]郑晶晶.2018年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工作培训班在福州召开[EB/OL].海峡农业新闻网(2018-08-23)[2018-10-13].http://www.fjxdnyyjy.com/index.php?a=contact&id=479&m=News.

[5]新型職业农民超1400万人[EB/OL].人民日报网(2018-01-28)[2018-10-1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1/28/nw.D110000renmrb_20180128_4-01.htm.

[6]翟帆.1亿新型职业农民打哪儿来[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03-21)[2018-10-13].http://www.jyb.cn/zgjyb/201703/t20170321_581852.html.

作者:李秀慧 何超群

上一篇:光伏电站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形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