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2022-04-19

摘要国内食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整个社会对食品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也对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因此,不断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1:

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途径探索

摘 要: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在实现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构建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完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及措施,开展“校企合作”“星火”教育和网络化多元化教育模式等措施,拓宽继续教育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专业技术;继续教育;途径;探索

目前,正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食品工业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朝阳产业。在新的形势下人才需求岗位发生了变化,应用型人才出现较大缺口,特别是从事食品加工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但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理论,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本领,具有创新能力。

据统计在全国食品加工企业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5%左右,大部分都是学历较低、非食品专业的操作人员,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操作经验,但是缺乏对食品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因此,食品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发展的空间较大。

一、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从事食品专业的工作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感觉低人一等,得到的社会尊重和待遇较少,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更不舍得投入经费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其次,继续教育的知识体系没有更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手段落后,课程设计与实际脱离,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中,不能有效地将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法》在生产中作为指导。最后,我国的继续教育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基地的软、硬件条件欠缺,保障机制不完备,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继续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像工业生产那样立竿见影,它的效益呈现往往较为缓慢,是隐性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应该引起领导者和接受继续教育者的重视。首先,从思想上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理解,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从内心喜爱继续教育,愿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树立质量至上的继续教育理念,加强对继续教育实施的领导、学习、监督、管理和评估;最后提高责任意识,从认识层面上入手,使继续教育具有使命感,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

(二)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教育不是个人的教育,而是国家的、社会的一项长远教育计划,是提高整个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的宏伟工程。因此,在推进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国家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有效介入,因为国家是继续教育的主导者,是行业的指挥棒,是公共管理范畴的主要责任者,有责任为受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继续教育最优质的资源,包括继续教育发展的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同时个人是继续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有义务去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

(三)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及措施

我国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虽然加大了,但是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远景目标,没有根据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现况制定具体的措施。因此,我国应成立专门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主管机构,行使继续教育的职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继续教育的整体规划,要求制定的规划和措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灵活性,便于实施,引领继续教育向前发展。

(四)继续教育经费保障要充分

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质量,经费投入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继续教育的成败。目前,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承担,国家承担了小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能够承担一些,因此要想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水平,建议国家应改变现有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模式,变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场所、师资、研究所需费用,企业为个人承担继续教育期间所发生的费用,个人提供足够的继续教育时间。这样一来解除了食品专业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五)完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

构建继续教育法制化的道路是保证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为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从事终身学习咨询、管理、评估、认证的组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方法和体系,加强多渠道评估和监控,严格监督提供培训服务的教育机构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

(六)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普遍存在“口号大,架子空”内容雷同、简单、培训时间长等问题。要想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在政府的调控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观念、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合理安排,按照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内容真正能为继续教育者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培训内容具有信息量大、快、内容新颖、针对性强等特点。

(七)开展“校企合作”型继续教育模式

企业在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与国内高校深入交流,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的师资、实验设备、科研能力为企业员工实施继续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批量培训,培训成本低,效果明显,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都可以获得收益,企业员工得到了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了技能,高校教师从课堂走到了企业,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真正掌握企业生产所需,有效和社会进行接轨。

(八)开展网络化继续教育模式

继续教育者往往都有自己的工作,是边工作边参加继续教育,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在教育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将课程或培训内容搬到网络上,搭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放上丰富、生动、多样化、前沿的内容,参训人员根据个人需要下载资料学习,这样就突破了时空限制,冲破了传统课堂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模式,被教育者还可以通过BBS、视频会议、个人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网络化教育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加,较好地解决了供需矛盾,是一种理想的继续教育模式。

(九)“星火”继续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经济落后欠发达的地区或效益不佳的企业,他们没有更多的经历去从事或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受教育地区或企业可以选出少量学术带头人先行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可以把外面先进的经验、理念、知识、技能带回来,在企业中进行示范、讲解,传授给当地的专业技术骨干,再由专业技术骨干传授给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企业的人员,使培训工作就像滚雪球一样层层扩大,最后形成“星火燎原”。

三、结语

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国食品工业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继续教育,只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提高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保证我国食品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规模继续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和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仰光.非學历教育培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科教导刊,2016(3).

[2]郭振林.浅谈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建议[J].中国商论,2016(7).

[3]魏慧芸.继续医学教育促进医院科研发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6(4).

[4]张青,李宝艳.“互联网+”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6(4).

[5]高永欣,富校轶.医学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分析[J].中国市场,2015(5).

[6]孙慧敏,路怀金.农业类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对策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6).

[7]谭成华.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民间组织参与[J].才智,2015(34).

[8]罗婷.浅谈高校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5(34).

[9]郭朋飞.网络数字化下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科技资讯,2016(2).

[10]谢国东.国际成人教育共识与我国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教育研究,2013,(4).

作者:吴汉东 于洋 郭雪松 王丽杰 张振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2:

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国内食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整个社会对食品及其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也对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理工科专业,因此,不断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吉林医药学院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对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分析高等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食品的发展依赖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而食品工业的不断壮大又需要培养大量食品相关专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1]。创新是一个国家以及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因此,培养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使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明确食品专业的培养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

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对各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及其要求,同时结合近几年来不同高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模式,对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食品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为吉林医药学院更好地建设食品专业并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2 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知识创新型以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各大院校已经逐步把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作为自身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伴随着一些高校每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出现严重不足,使得实践教学在大部分高校实施并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最终的结果将会导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并呈现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例如:一些新成立本科院校的食品相关专业存在办学定位不够准确、教学模式比较陈旧的现象,造成培养的食品相关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较大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邀请国内外食品行业的教授专家及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等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学较少,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企业对食品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

此外,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实习教学条件欠缺,导致食品工程类课程和实训教学课程相对较少,培养出的学生出现“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综合型以及独立设计型实验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如食品化学以及食品理化分析等专业课所开设的相关实验课程,大部分是对各种食品中六大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和验证,这些实验基本上都有现成的方法以及分析步骤,学生可以不需要动脑思考,直接根据实验教材或者国标上的具体步骤进行操作就可完成相应的实验,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院校的教师大都是经过大学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参加工作,缺乏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经历,同时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且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其在食品生产加工、卫生安全检测等技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削弱了实践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因此,培养的科研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 食品相关专业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食品专业由多种学科组成,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重视度不断提高,对食品专业人才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急需一大批基础专业扎实、知识范围广、实践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发力和创造力,善于开创新的局面,而且要能够对社会发展以及进步做出创造性的突出贡献。相对于应用型食品专业大学生而言,不断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树立面向全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模仿式教学手段,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激发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创造的能力,不断构建食品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将会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优秀人才。

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食品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根据食品企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能在食品生产相关企业以及安全检测等部门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新型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品质控制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检测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型人才。同时,高等院校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每学期到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以及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得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快速适应食品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特点,增强就业竞争力[4]。高等院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大学生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心的培养,并且培养他们分析并能够解决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的适应范围要广,适应性要强,培养既能够从事技术开发推广,也能参与新产品研发以及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目标也从培养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进行转变[5]。

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制订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是安排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必须围绕制定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设置,教育部对食品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以及大纲的制定已经有明确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国家的要求,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原则,结合食品专业的学科特点进行安排,并不断适应社会新形式发展的需求,逐步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将与食品学科相关的新型知识点、新动态、新理论以及新的应用技术扩充到本科阶段教学内容中,不断扩大食品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发散思维,开阔视野,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高等院校应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即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学习或者是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等多种形式,使自己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充电,并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从而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同时,高等院校还应该经常聘请国内外食品相关领域的知名教授、专家或者技术工程师担任本校的兼职教授,定期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授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与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与国际教育进行接轨,使学生的创新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新,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双重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推行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相关专业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课程进行创造性设计,并将一些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恰当运用[6]。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吉林医药学院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转变为注重开发学生智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观;从一味的继承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型学习进行转变,注重培养食品专业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构建培养发散式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和手段,并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摸索和改革,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要学会善于引导和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为其创造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互动平台,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产生自信心。同时培养食品专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进行大胆分析和设想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穿插,并经常组织学生到不同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参观和考察,提高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不定期的参观教学,使理论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同时填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及时掌握较为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组织学生成立食品专业协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吉林医药学院根据教育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相关要求,同时结合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的目标,提出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积极组织大学生成立多种食品专业协会,如焙烤俱乐部、功能饮料协会、新型保健食品开发协会、去伪存真俱乐部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织团体成员,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并面向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各个协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不同食品的加工和生产,校园内自产自销、自负盈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控制者以及行为者,通过实际操作真正体会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差距。通过相对完整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由以前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钻研,大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精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新型产品的研发,并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开展各种类型的工作,同时通过与各个层次以及不同角色的人进行接触和沟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同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创业精神,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以适应食品工业飞速发展的需要[7]。

构建校园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吉林医药学院食品专业属于新成立本科专业,因此,要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具有的特色以及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特长和特点,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完善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全面提升食品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国家以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4 结语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高等院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并将实践课程很好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贯彻发散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及学习氛围,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人才向现代急需的“能力”型和“通才”型进行转变,才能为食品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型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姚芳,刘靖,刘萍,等.培养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21-122.

[2]裴文英.国外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79-81.

[3]许晓曦,李艾黎,黄占权.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食品加工专业创新型人才[J].林区教学,2009(8):5-6.

[4]程建军,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77-79.

[5]钱海峰.食品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242-243.

[6]彭欣莉,张敏.食品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64-66.

[7]马磊,毛相朝,王富龙.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65-166.

作者:富校轶 左丽丽 孙茂成 高永欣 张岚 王舒然

医学院校食品工业论文 篇3:

浅析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远景

摘要:食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公众的健康,与之紧密相关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及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而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其发展之快在中国高教历史上实属罕见。通过专业调查资料,分析全中国及中国华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指出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专业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改进策略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应对我国对食品安全人才急缺的状况而设置的新专业,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学生数量直线上线,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高教历史上实属罕见"。虽然其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国内外较为艰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食品工业正面临30年来最艰难而相对漫长的转型,食品行业主要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内涵的品牌竞争、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而食品品质与安全已成为产业竞争的根基。在此背景下,食品产业的发展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优质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历程

2001年,教育部最早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但仅作为编外目录专业。

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6所高校开办了此专业。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备案为理学或工学学位。大部分院校为工学学位,少部分为理学学位。此后,每年都有高校申请开设此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将另外一个编外专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081411S)和原食品质量与安全(081407W)合并为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2),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类(0827)一级专业下属的二级专业,授予工学学士。从2001年到2017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共247所。2003年到2012年,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3所,分别为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滁州学院。其中,贵州大学和海南大学同时申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另有四川旅游学院(原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等4所高校在成立的时候就设立有该专业。因此,目前我国已有25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其中综合性院校105所,农林类院校40所,理工类院校31所,师范类院校36所,医药类院校26所,工商类院校11所,海洋水产类院校5所。

对各类高等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兼顾《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规范》,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共性与个性并存,体现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具有工科背景高等院校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食品生产中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加工基础工艺,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农林类高等院校以环境科学、食品工艺、动植物生产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4。医学院校更侧重于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发挥食物与疾病、食品毒理、营养与功能、检测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工商类院校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海洋水产类院校则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各个高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不同特点的人才,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

2.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秘书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对各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各学校课程设置总计达到130多门,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设置比例分别见表2~3。其中,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最高的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其次是高等数学,仪器分析。专业课设置比例最高的10门课依次是食品毒理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质量管理学、感官评定、食品安全质量检验、食品分析技术(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原料学。这些课程的设置反映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化学、数学、医学、理学等多个不同学科。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秘书处对一些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材的调查分析,目前教材使用有以下特点:各高校大多采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规划教材。少数课程选用自编教材。使用教材涉及的出版社有24个。选用较多的出版社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教材选用无统一标准,随意性太大。

3.改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措施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16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恰逢中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期,食品安全形势有所改变,如何更好发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从顶层设计层面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做出合理的定位,更好地满足当前新形势下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是现目前急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新的《食品安全法》指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监控,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食品生产链条长,环节多,涉及“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多个学科,必须与相关的食品专业有所区分,树立Technology+Management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突出核心课程的建设,在某些方面应该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在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过程控制、食品链及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对HACCP、ISO、QS、GMP、OHSAS控制及认证体系等方面突出过程控制与管理。各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特色及科研优势,制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培养模式,强化相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体现学校专业特色,进行多样化培养,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态势。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專业的出现是食品教育领域为应对我国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做出的积极响应,为维护我国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从食品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出发,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蕾,王丽娟,钱启军.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质量管理环节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1(23):118-120+163.

[2]胡双双.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分析[J].现代食品,2021(23):127-129.

作者:谢增荣

上一篇:景观温室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风电企业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