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煤矿安全论文

2022-05-01

摘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较大,管理因素较多,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因素、个体差异(人员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环境因素等。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从风险预控的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建设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加强危险源辨识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说明,提出了较为适用、合理、有效的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煤矿安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煤矿安全论文 篇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煤矿开采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出。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完善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全面研究现有救援技术的基础上,对煤矿工作区域的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结合风险辨识工作的结果进行准确的风险判定,进行风险数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起区域应急处理机制,以此来实现对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安全管理;煤矿生产;风险预控;作用分析

1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概述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为了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通过提前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通过科学评估,对于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保证开采工作的安全秩序,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管理的风险预控工作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安全管理的整体性,要求生产人员做到全体参与,涉及生产安全管理的人员都需要参加到安全风险的管控工作,从而创造完备的安全管理秩序;其次,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全局性,对于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的安全风险预控都需要做到位,任何环节都不可以有丝毫疏漏,从而保证分析预控管理工作真正達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全方面性,每个生产环境的基本人力和物资配置都要完备,不可以出于成本考虑而省掉其中的某些环节,做到安全管理工作无疏漏,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彻底落实到位[1]。

2煤矿生产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起到的有效作用分析

2.1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准

我国早期的煤矿生产活动,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作坊式的工作模式为主,技术水平也一直处在家庭作坊级别。在这种生产模式下,煤矿开采工作的风险度较高,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安全事故,给社会整体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科技实力的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生产活动,都逐渐变得成熟化和现代化。对于煤矿生产活动而言,在生产机制和技术模式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中,有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并完善起了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实现对煤矿生产中风险因素的及时发现和排查,从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的建立,使得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完备,也使得我国的煤矿开采工作全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2可以有效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

根据对煤矿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的了解,将对煤矿作业环境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甄别,然后根据甄别的情况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预测,风险评估有具体的等级,以等级的高低来区别风险存在的危害性强度与发生危害性的频率。而最后,还要根据对潜在风险设置的风险等级来制定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并制定更安全有效的煤矿生产制度、安全管理要求,并将其纳入企业安全风险管控重要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做全面性应用,保障生产的安全。

2.3保障煤矿作业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煤矿开采大部分采取机械运作,传统的人工开采已经逐步被更为先进的现代机械开采所替代。不过在实际煤矿开采中,仍旧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内容需要人员来完成,只有保障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合理配合,才能提煤矿的生产效率。但实际煤矿作业中,现代机械设备的应用,一旦设备发生安全故障,所带来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机械设备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安全性故障,因此需要设备维护人员随时待命,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作。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合理运用下,机械维护人员需要保障设备长期处于可控制安全范围,并能够持续高强度的作业。在进行煤矿生产前,需要专业性维护人员全面检查机械设备的情况,一切安全以后请示有关部门,可进入生产状态。若不符合生产安全要求,需要及时维护或者更换损坏、老旧的零部件,保障设备安全运行[2]。

3优化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

3.1优化煤矿安全管理

现如今,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措施仍然不完善,要加强优化煤矿安全管理,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必须要重视煤矿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各个煤矿开采的步骤进行安全管理的实验,找到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从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的措施。在实际开采过程中,要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利用开采过程中的数据,找到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小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要完善相关的设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对相关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要优化相关设备,提高相关设备对危险的可控性。加强相关设备的研发,将各种新型的设备运用在安全管理中,提高安全性。加强煤矿环境治理和开采过程的环境监测。对烟尘、湿度、温度等进行24 h检测,改善开采的环境。

3.2制定完备的风险防控措施

在完成危险因素的检测与评估之后,需要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备的风险防控措施,从风险的级别和防控的成本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控措施。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很多安全隐患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因此为了有效防控安全风险,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标准和措施,并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严格监管相应工作的落实。增强全员对安全隐患的识别和评估意识,应当综合考虑,制定完备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切实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3]。

3.3建立起完备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完善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是煤矿生产风险预控体系的核心。想要实现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就需要建立起完备、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对于煤矿生产的管理人员、施工负责人员和风险管控技术人员而言,想要健全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就需要科学合理的分成相关管理小组,将复杂的风险预控管理工作进行细分,以风险管控小组为单位,实现针对性的风险预控工作。另外,对于普通的煤矿生产工作人员而言,需要用责任制的工作管理模式,来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预控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工作责任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如果出现风险事故要责任到人。最后,还要不断完善与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相应的风险管控业绩考核机制,通过奖罚机制,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并引导其主动的参与到煤矿生产的风险预控工作当中,使风险预控机制更加科学全面。

3.4培养风险预控管理人才

企业应当加强对风险预控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和考核培养具备较强业务水平和素质的高质量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员工的选拔与招聘,企业也应当加强职位的安全管理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保证生产人员能完全掌握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理念和细节[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开采当中引入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对生产安全进行有效的防控和管理,从而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可以保障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也可以逐步提升我国资源的开采效率,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侯小丽.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价值[J].当代化工研究,2020(23):171-172.

[2]徐娥.试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2):113-114.

[3]刘军.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化工研究,2020(07):92-93.

[4]孙海波.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01):131.

作者:杜文清

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煤矿安全论文 篇2:

风险预控理论在神华准能公司中的运用

摘要: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较大,管理因素较多,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因素、个体差异(人员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环境因素等。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从风险预控的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建设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加强危险源辨识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说明,提出了较为适用、合理、有效的方案。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安全管理;PDCA

随着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不断提高,以往企业主要以经验、制度管理为主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一套思想理念先进、技术要求领先、应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就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风险预控理论体系是一种过程管理,通过对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所有隐患辨识,并根据隐患产生风险大小,对隐患进行分类和确定相应预控措施和信息监测方法,依据隐患信息的评价确定隐患产生风险动态预警和预控方法,最后确立隐患治理措施,杜绝事故发生。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在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特别是在日常生产管理中对煤矿生产系统中的事故隐患进行预先辨识和评价分析,继而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控制安全风险,并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使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的最佳匹配,达到一定的安全保障水平。

准能公司从2007年以黑岱沟露天煤矿、设备维修中心为试点单位开展了本安体系建设工作,随后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开展本安体系建设,电力板块、铁路板块、煤化工板块等单位在学习借鉴黑岱沟露天煤矿和设备维修中心本安体系建设经验基础上,结合各自行业特点逐步推进,2011年实现了各单位本安体系建设、运行及考核的全覆盖。积极组织开展本安体系知识专项安全培训,组织公司管理人员干部参加本安体系知识学习和考试,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对本安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每年安监局都要集中组织开展危险源再辨识、再评估、再管控工作,根据危险源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标准和措施。对梳理出的重大危险源实行分级管理,落实各级监管责任,明确监管措施,进行重点管控。

1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1.1 预控目标

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与权限,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收集相关信息,确定煤矿、电厂、铁路等单位的风险预控管理目标,实现风险预控的组织与策划。各单位一把手、管理人员、岗位工人对风险预控理论体系的参与程度,决定着风险预控理论体系能否得到员工的认同,能否在现场得到落实,能否真正起到安全管理作用。经过多年的贯标培训,邀请国内知名教授的讲解,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已经在生产一线、各级管理人员心中生根发芽。通过基层人员对本岗位危险危害因素收集整理,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评估、赋值,然后上升到车间、段、队,经过综合评估,完成对各类因素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辨识、评估等活动,明确厂公司级、厂矿级管理重点。

1.2 预控要素

通过日常监测,确定各工种安全危险因素,这是风险预控管理的基础,只有开展了危险源辨识之后,才能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实现安全风险日常监测与识别。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的基础,风险预控是风险预控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理论体系落地的根本。

2013年年初,公司对危险源辨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了解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安监局于6月底、8月初开展了两次专题调研,采取座谈交流、查阅记录、现场询问、问卷调查的形式,与各单位厂矿级领导、车间段队负责人、工班长和一线职工深入交流。为了鼓励职工多参与,各单位实施了很多办法。哈尔乌素露天矿矿领导多次组织专题会,由各队队长亲自逐条讲述危险源辨识结果,并将评审后的危险源和管控措施发到职工手中,鼓励职工学习、提建议,对被采纳和未被采纳的建议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反复对辨识结果进行补充、完善。

1.3 预控方法

危险因素辨识之后,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评估风险等级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确定危害的严重性或优先控制顺序,为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合理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所需投入成本等提供依据,实现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在危险源辨识方法的选用上,大部分单位采取工作任务分析法,但是工作任务法对系统性危险源的辨识有遗漏,对相关联的危险源相互之间如何影响的辨识存在缺失。基于这种情况,部分单位已经开始使用其他方法辨识、补充原有的危险源数据库。设备维修中心采用工作场所分析法分析潜在危险源,通过划分小区、工作场所,确定辨识单元,再查找人、机、环三个方面的危险源:人的方面,梳理该场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辨识,机和环两方面存在的危险源,只要辨识出来就直接采取措施进行消除、转移、隔离、防护。这样,即使职工在某一个区域停留,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也要从人、机、环三个方面辨识危险源,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这种方法为培养职工养成危险源动态辨识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基础。有的单位提出了“能量意外释放树”辨识方法,从危险源基本概念出发,基于事故树辨识方法,通过能量载体和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事件查找危险源,便于职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4 预控方案

根据以上安全风险分析和评结果,按照企业可承受的风险程度,建立不同等级的预控方案,明确各自方案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流程,确保安全预控管理措施到位,达到安全风险处理与控制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遵循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基本模式,运用PDCA持续改进管理方法,循序渐进地完善生产系统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

公司原来采取的风险矩阵法评估,是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在可能性的衡量上,最高频率是“一年内能发生10次或以上”,但在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有些情况可能一个月就发生10次以上,有的可能是一周,甚至一天就发生10次以上,越是这些发生频率高的事件对我们安全生产的影响越大,是我们安全管控的重点。现在已经有三个单位开始使用三维评估法进行风险评估,如D=LEC法,增加了对职工暴露于危险环境中频繁程度因素的考虑,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另外,评估结果受职工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制约,评估值定量还不是很准确,不过从升降级调整后的危险源来看,还都维持着原有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所以目前对危险源管控的影响不是很大。

2013年,通过危险源辨识工作,各单位总计新增危险源1052条,删除90条,升降级及标准措施修改941条。职工的风险预控意识进一步增强,风险可防可控的意识已经形成。每班进行危险源辨识,每次作业前进行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职工工作前的必经程序,安全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1.5 危险源监测与预警

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是否管住了、管到位了,有没有失控变成隐患,这也是动态排查隐患的过程。对于监测中发现危险源失控变成隐患的情况,及时分级预警,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危险源的超前有效管控,切断危险源到隐患的因果链,真正使安全管控的关口从隐患排查为主的“事中管理”前移到危险源管控为主的“事前管理”。

2010年公司自主研发了信息系统,为风险预控理论体系上线运行提供了平台,各单位紧紧依靠该平台,实现了厂(矿)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三级考核,考核指标全部量化,保证了考核的公平性。厂(矿)对车间的考核内容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外委单位管理、辅助管理六项考核内容,从现场、指标、内业和文明生产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兑现分单位和个人两项。其中对单位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按考核得分每月兑现单位安全结构工资(工资总额的40%)。得分在90分(含90分)以上,为本安一级达标单位,全部提取安全结构工资;低于90分的,每降低1分扣减单位安全结构工资的1%。

现场考核中检查出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作为对个人的安全考核,个人不安全行为全年基础总分为12分。根据不安全行为的风险等级进行相应预警、处罚、培训和考核兑现安全生产奖。

2 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建立的关键步骤

2.1 领导重视是体系建设的关键

成立以行政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公司及厂矿领导亲自参与和组织体系建设和实施工作,领导带头学体系,悟理念,亲自授课抓宣贯,并形成分管领导抓业务、车间段队领导抓班组、班组长抓岗位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贯落实责任体系。

2.2 积极开展相关培训

积极开展覆盖全员的体系贯标、危险源辨识方法和风险控制标准培训。对管理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使其成为体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区队长、班组长、技术员进行座谈和现场指导,使其成为体系的传播者和推行者;对一线员工进行个人辅导,使其成为体系的应用者和管控者。

2.3 注重日常安全检查

将风险预控理论体系与日常安全检查紧密结合,明确检查机构、职责和检查频次。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从检查准备、现场执行、集中讲评、汇总分析、打分排名、整改反馈、结果复查、结果兑现8个环节提高安全现场检查质量。

3 对下一步工作的一些思考

3.1 坚持做好危险源辨识和应用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一套集成多种先进管理理念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是神华集团多年安全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公司全体职工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危险源辨识和应用工作,态度上不能有怀疑,执行上不能打折扣。

3.2 丰富体系培训方式

一是要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专家,为公司管理层系统讲授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危险源辨识及成果应用等知识,助推本安体系建设;二是要组织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借鉴其他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公司的体系运行实现新的突破;三是要通过简单化、直观化的培训,提高岗位员工的自主保安能力,充分利用设备构造及原理、操作规程演示、危险源及防控知识、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的安全培训片或电视教程,引导职工养成正确的操作程序,使职工轻松掌握危险源辨识防控知识。

3.3 选择适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适用于各类活动和工作任务的方法,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选择其他辨识方法作为补充,如针对复杂的工艺系统,可以选用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针对设施,可以选用安全检查表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FMEA);针对易燃易爆物质,可以选用火灾爆炸数学模型计算等。

3.4 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在确定风险评估值之前,要大量地参考事故发生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这就需要全范围对生产活动中设备、环境、作业人员可能发生事故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尤其是分析未遂事故,在搞好事故预防,提高对各类伤害的防范能力方面与分析事故是同等重要的。我们要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其规律性,提高风险评估值的准确性,掌握预防事故的主动权。

3.5 建立安全检查表数据库

为了使各个环节的管控有针对性,下一步就是要根据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便于操作的安全检查表,如果安全检查表能包含所有的危险源和主要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用于我们的各类专项安全监察和安全生产动态检查,对于全面查找不安全因素和安全隐患是非常有利的。安全检查表的制订、使用、修改、完善的过程,将是对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

3.6 抓好责任落实工作,推进体系落地

按照体系标准要求,将体系要素按照领导层、业务部门、基层单位和班组逐层分解,落实责任到部门、科室、分管领导和主管人员,达到体系要素有归口部门,有落实人员。同时,按照体系要求,明确系统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人员不安全行为治理等重点管控工作的分管领导、责任部门、监督部门和人员,确保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3.7 加强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要积极培育安全文化,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宣传员,处处都是安全宣传站”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员工深入理解安全理念,逐步应用并体现到员工的具体行动中,进而固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强调充满亲情的引导感化,也要严格执行细致的安全规定,同时积极开展关乎生命的事故防范教育;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广泛传播安全文化,将公司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贯穿在所有管理活动中,影响和提升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公司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

总之,风险预控理论体系建设和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公司做好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建设和应用中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才能使其发挥作用,见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郝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

[2] 何国家,杨春宁,黎体.发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技术在我国煤矿生产实际中的理论方法研究[J].中国煤炭,2011.

[3] 侯贤文,尚广余,杨焕成.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李志国(1982-),男,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监察局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作者:李志国

生产风险预控管理煤矿安全论文 篇3:

矿山应急救援组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应用研究与实践

【摘  要】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等行业已证实了其有效性,矿山应急救援组织虽与生产型企业具有差异性,但其训练、救援过程可以看作生产作业活动,尤其是在救援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更高,不确定性更大,这就为矿山应急救援组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性和必要性。以风险预控理念为指导,结合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效规避次生灾害,促进矿山救援组织生产安全。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矿山应急救援;JHA;FMEA;ESA;风险管理;隐患治理

矿山救护组织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特殊组织,主要负责处理矿井顶板事故、火灾、煤与瓦斯突出、透水等灾害。受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生产管理及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等因素影响,我国矿山事故多发。自1949年来矿山救护队开始在我国各个煤矿逐步建立,其也成为降低损失的有力保障之一。但是,矿山救护组织在日常训练、尤其是在事故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伤亡。与此同时,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等多行业已被证实其有效性,矿山救护组织与生产行业在安全管理层面具有相类似的属性,为此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引入矿山救援组织安全管理体系框架中,提出切实做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闭环管理的对策,以提高矿山救援组织应急救援能力及救护队员规避次生灾害加强自我防卫的能力。

1风险预控管理

风险预控管理的内涵是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可能引发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识别、分析、评估,并基于现有条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防止事故发生,将组织风险等级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下的过程。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动态监管与持续改进等五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辅相成又逐次递进,各部分构成闭环管理,涵盖了当前推行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要求[1]。风险预控管理具有闭环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及时性四大原则,能够有效降低并控制组织安全生产风险,切断事故因果链,扼制重大事故。

2矿山应急救援组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

2.1风险识别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多种,针对矿山应急救援组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立主要采取三种方法相组合进行辨识:工作危害分析(JH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场所能量源分析(ESA)。

1)人的不安全行为识别: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进行作业活动、工作任务分析,主要识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情况[3],包含訓练和救援两个过程。该方法是风险识别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2)物的不安全状态识别:采取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进行设备设施分析,主要识别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发生的情况,包含训练和救援等设备、设施。从设备、设施自身可能存在的故障类型分析故障产生原因以及故障出现后引发的后果,该方法对后续设备管理以及训练、救援过程中设备使用可以提供风险规避指导。

3)环境因素识别:采取场所能量源分析(ESA)进行环境分析,主要识别训练场所以及可能的救援场所中环境能量源的存在情况。从能量源角度分析能量源意外释放作用于人或设备、设施的原因,从而识别各类危险源。

4)管理因素识别:这一层面的风险识别未采取专用方法,而是融入前三种辨识过程中,在每一因素识别的最后都进行了现有控制措施的确定,即对识别的危险源查找管理状态,而查出的现有控制措施空白就是管理因素的缺失点。

2.2风险评价

风险识别后需要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评估风险等级,以进行风险分级管控。风险评价主要分为定性、定量和半定量三种,由于我国对隐患、未遂事故、事故等统计数据不够系统全面,单独采取定量分析难以获得准备数据,故而采取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分析危险源的现有控制措施,再高的风险只要控制措施得当风险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根据现有控制措施的管控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依据矩阵法进行半定量评价,最终得到风险等级。

2.3风险应对

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后,按照风险等级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确定领导层、中层干部、基层员工各自的风险管理职责,危险源职责到人[4]。

1)较高、高风险管理:高等风险主要负责人负责制,也是主要负责人重点监管的内容,采取禁令等方式,对高风险做到令行禁止,管控不打折扣。

2)中等风险管理:这是范围最广的、也是需要最广大员工重点关注的,采取风险认领、风险划定的方式,每一危险源都定人定岗,杜绝“一管多、多管一、无人管”的现象出现。同时,采取培训学习、现场排查、安全部门监管、领导监督的模式进行现场风险管理,并将中等风险归纳编制进入程序文件和制度文件中。

3)低、一般风险管理:处于风险可接受水平线以下的风险采取日常提醒、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管控,做到抓大放小。同时,将所有危险源统计分析形成风险管理手册,作为基础数据库成为整个体系的支撑,以上共同构成风险应对闭环。

3风险预控动态管理与持续改进

设备、人员、救援对象不断变化需要对危险源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危险源产生变化则影响风险应对相关控制措施的变化,这就需要定期对建立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评审其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漏洞,并进行修订以符合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不断修订逐渐将体系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得以提升,而确保组织事故的有效预防。

总之矿山应急救援组织与一般生产企业无异,可以采取风险预控管理的理念进行安全管理,风险预控的重点在于基础建立,即危险源数据库的建立,系统、全面的识别各类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核心在于风险应对,主要包含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与治理,定责定岗发挥各级人员的主管能动性,实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逐级跨越;难点在于风险动态监管和持续改进,体系建立容易,不断修订并使之符合组织实际难,不断的持续改进,制定可靠、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既是对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也是提高救援效果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新春,马浩东,李贤功.浅析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J].煤炭工程,2010,(10):118-119

[2]崔博文.安全系统工程在煤矿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6,35(8):313-315

[3]国汉军.风险预控基本理论及在煤矿实践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7,33(11):65-72

[4]康国锋.煤矿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分级分类 管理机制探索[J].煤矿安全,2011,42(10):158-160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旗上湾安监局救护消防大队)

作者: 郜丽东

上一篇:民办高校招生策略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景气指标体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