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成本管理是项目开发过程中贯穿全方位、全过程,有计划的、组织的、协调的管理过程,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合理的成本管理思路和方法,对有效控制本,发挥成本效用,保持竞争优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与重点,设计阶段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建安成本的80%,故,注重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已成为房地产业内的一种共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分析论文 篇1:

沉睡知识产生的环境性因素与对策建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转移应用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沉睡知识的产生及迅速积累却使得知识转移面临着显而易见的困境,如何化解这种困境对于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此从较宏观的层面尝试分析沉睡知识产生的环境性因素,并就这些因素提出一些基本的对策性提议。

关键词 沉睡知识 环境性因素 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已经成为小至企业大至国家最具战略重要性的资源,如何将知识成功地转移并应用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在我国,知识转移并不顺畅,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障碍和阻力,使得相当部分有价值的知识沉积为沉睡知识,关于这一问题,微观层面上已经有众多的学者进行了细致严谨的研究,本文仅从较宏观的层面尝试解释分析沉睡知识产生的环境性因素以及提出一些基本的对策性提议。

一、沉睡知识的涵义

(一)沉睡知识的涵义。

沉睡知识是指知识产生之后尚未转移的或在转移的过程中因为某些障碍性因素停滞下来达到一定时期的知识。沉睡知识存在于知识的拥有方,难以转移到确定或不确定的受方,沉睡知识并非绝对不可转移,而只是因为某些因素暂时没有转移或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了停滞,这就需要我们对沉睡知识没有转移或停止转移的原因进行研究。

(二)沉睡知识的产生。

凡是生产知识的个体或机构都有可能存在知识转移不畅乃至滞留的情况,换言之,沉睡知识可能存在于任何知识产生的个体或机构里面,倘若对这些情况一一分析其原因则文章难免浩繁,在此说明,本文仅研究一般的研究机构组织包括大学的研究组织里沉睡知识产生的因素,在叙述知识转移应用时也仅涉及研究机构向企业等营利性组织转移知识成果的情况。

二、沉睡知识产生的环境性因素

我们将导致沉睡知识产生的环境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是指目前我国存在的阻碍知识转移从而导致沉睡知识产生的具体的社会规范体系。

一是与科技成果管理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科研机构大多数属于国有事业法人性质,根据相关规定,其资产包括产生的知识成果属于国有资产,国家拥有其所有权,在科技部门给予研究机构相关权利的同时,必然将其产生的知识成果以国有资产的形式控制起来,而知识成果的管理关系复杂,利用过程、程序繁琐,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产生后不能及时转移应用,知识成果转化为沉睡知识的结果。

这种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科技部门在给予科研机构资金支持时不仅限制其预算开支,还往往要求其项目细分报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和与现实的契合度,使得一部分知识成果自产生便成为难以推广利用的沉睡知识。

二是缺乏促进知识转移应用的专门机构或制度规定。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研究机构数量众多,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其中很多的成果却迟迟得不到推广利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促进知识转移利用的专门机构或有利的制度规定,在我国的研究机构中普遍存在着重研究轻推广的弊病,而相关的知识管理机构也只是履行基本的保护知识成果的责任,却没有重视知识的转移应用问题。此外,在研究机构内部,关于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在知识转移利用的利益分配上,我国也存在着界定不清,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无形中削弱了研究人员对于推进知识转移应用的动力,使得知识从产生到转移应用之间存在着断层,有着潜在经济价值的知识转化为了沉睡知识。

(二)体制性因素。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是人们对自己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上普遍存在着界定不清,保护不力的问题。其一,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规定对于知识产权的界定不清,容易使得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客体相混淆,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产权形态上属于无形的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客体则是指有形或无形的知识产品,对二者界定上的不清晰给知识产权的保护造成了困难,使得无形的知识产权容易受到有意或无意的侵犯。其二,相较国外而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进程慢,我国分别于1982年8月,1984年3月,1990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其保护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过错误的知识政策,个人或机构难以享有知识成果的所有权,目前这一观念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扭转,但仍对某些领域产生着影响,个别人员在引用他人知识成果时无意间侵犯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这三方面造成了不合法或不合理的知识转移应用猖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这种违规的应用阻碍了合法的知识转移进程,知识所有者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只得自行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而其中一些措施就是对外不公布或仅小范围公布自己的知识成果,这无疑给知识的转移利用造成了又一障碍,使得一部分可以带来经济价值的知识成果沦为沉睡知识。

二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的较快发展期,政府对于经济增长的强调超过了对于其他社会组成要素发展的重视。这对于经济的短期发展无疑是作用重大的,但是这种导向却误导了为数众多的企业和其他知识转移的接收方,企业以及其他知识转移的接收方在引进知识时便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果或者无需过多投入便能消化吸收产生经济价值的知识成果,而一些经济效果不明显或长期才能产生经济效果的知识便会遭到漠视,从而转化为沉睡知识。

三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民营企业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从萌芽到发展不断壮大,作为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也成为知识转移较为重要的接收方。由于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特殊,而且受到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大潮的影响,越来越多民营企业走上“转型”之路,以谋求持续生存和发展 。以在民营企业中占据绝对分量的家族式企业为例,家族式企业本身具有初创成本低、家族成员可信度高、内部凝聚力高等特点,但不可避免也存在其利益冲突和局限性,这些利益冲突和局限性促使其向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变,但同时也禁锢了企业领导者的手脚,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内部利益的纷争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稍有不慎面临的可能是企业的倒闭或权利的丧失,与企业转型之前相比,他们不能也不敢轻易去尝试变革,而变革往往是发掘利用沉睡知识的有利契机。不仅是家族式企业,在其他类型的企业中也往往存在着这种情况,高层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或企业的稳定,按部就班的运用已有知识去管理企业或者使企业使用固有知识,这使得相当一部分适合应用于企业的知识得不到对口接收而沉积为沉睡知识。

(三)其他因素。

一是知识超新。知识超新是指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超过了人们对其的消化吸收或加以推广利用的速度,导致了知识的剩余,这部分剩余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沉睡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并非遭弃不用,而是知识过于超前,只有少部分研究人员掌握,而大多数的群体还难以理解,更提不上加以推广利用了。在特殊行业,比如说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于厂商生产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或者快于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导致了技术知识的剩余,新的技术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利用,转化为了沉睡知识,但是这种类型的沉睡知识一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化;在地区之间,各地区间经济环境、地理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发展也不一致——一般来讲,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对应的是大多种类的研究机构组织也较为集中的分布在东部地区,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地区间的差异和地区间的沟通了解不足导致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组织研发的针对西部地区的知识技术不适用于西部地区的具体需要或者超过了西部地区的吸收能力,导致了知识的转移不畅,消化这种类型的沉睡知识就需要东部地区在向中西部地区输出知识的同时也输出人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消化能力。

二是企业内部设研究机构。近年来,随着企业经济能力的提高,我国的大中型企业纷纷设立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这类研究机构一方面节约了企业从外部引进技术知识的高额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出的知识成果更契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此而言,企业内部设研究机构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有利的,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企业外部研究机构的知识成果难以实现向企业的有效转移,一些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知识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此外,外部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也会使得研究机构的知识成果缺乏良好的应用性,这部分知识成果便可能沉积下来转化为沉睡知识。

三、对策性提议

上文中已经提到,沉睡知识并非绝对不可转移,而只是因为某些因素暂时没有转移或在转移过程中发生了停滞,倘若消除这些阻碍知识转移的因素,那么有着潜在价值的沉睡知识便可能重新被认识发现乃至转移利用,下面就前文中涉及的导致沉睡知识产生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性提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法律或正规的制度保护知识所有者或机构的正当利益,疏通知识转移的正当渠道,杜绝非法的或不合理的知识转移应用,避免因知识所有者采取过度的保护自身知识成果措施而造成的知识转移不畅乃至沉积为沉睡知识的情况发生。修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时鼓励研究人员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转移知识成果,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一方面促进知识成果经济价值的实现。

(二)设立促进知识转移的专门机构。

设立较完善的促进知识转移的专门机构,制定有利于转化沉睡知识的政策制度。针对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和缺憾,笔者以为可以借鉴印度在这方面的做法,为推进研发机构研究成果的技术转移和商业性开发,印度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国家研究开发公司”,隶属于印度科技部 。这家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密切合作,促进知识成果的转化。我国也可以相应的设立专门的促进知识转移的机构,搭建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知识交流与转移的桥梁,帮助研究机构消化现有的沉睡知识。此外,在政策制度方面,可以加快出台有利于知识转移的相关规定,如制定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的规定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以及在知识成果推广利用而带来经济效益后应给予研究人员的报酬和奖励,提高知识所有者促进知识转移应用的积极性,减少沉睡知识产生的可能性。

(三)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

对企业加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将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社会效益放在同等地位。社会发展到瓶颈处必然面临转型,作为社会中小分子的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而难以掌握整个社会发展的动态,相对而言,政府在这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注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引导企业注重其社会效益,注重发掘引进对社会具有公益效果的沉睡知识而非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果的知识成果,在政策优惠上予以倾斜,对于积极利用具有社会公益效果的沉睡知识的企业给与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带土移植”。

针对知识超新中地区差异的因素,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毅,吴贵生提出的组织安排的创新——带土移植 ,即在输出知识成果的同时输出知识成果的研究成员和必要设施,以落后地区技术知识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来切实带动沉睡知识的转移应用。此外,研究机构在研究某些带有区域性特征的项目时应注重深入实践,切实了解所研究地区的区域性特征和实际需要,加大知识成果与现实的契合性和可应用性,从源头上减少沉睡知识的产生。□

(作者:吕园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10级研究生;姜东波,中南名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0级研究生)

参考文献:

肖尤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困境.电子知识产权,2009(10).

丁丽鸽.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初探.图书馆学研究,2010(3).

章亮,张明龙,张琼妮.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经济研究导刊,2010(7).

李烨,彭璐.民营企业转型综述.管理观察,2009(4).

曹建如.印度知识产权管理及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政策初探.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9(2).

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6).·

作者:吕园园 姜东波

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分析论文 篇2:

浅析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摘要】成本管理是项目开发过程中贯穿全方位、全过程,有计划的、组织的、协调的管理过程,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合理的成本管理思路和方法,对有效控制本,发挥成本效用,保持竞争优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与重点,设计阶段将影响整个项目的建安成本的80%,故,注重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已成为房地产业内的一种共识。

【关键词】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标准化

1、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及方案设计阶段、扩初或总体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目前扩初或总体设计在部分地区已被取消),设计基本方案的初步确定是对项目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施工中将投入的人力、物资、机械以及施工工艺将确定,而这些因素将能够占到项目总成本的70%-90%;施工图是将图纸转化成实体的载体,图纸深度及精度越高,对提高施工质量、减少错漏、返工越有利,同时成本测算及管理精度越高,后期变更签证及索赔越少。图1曲线清晰展示了成本决定与发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走势及占比影响。

成本管理前置是实现有效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而设计阶段成本管控贯穿全过程,以成本控制为前提,是管理前置最好的体现。

2、成本的概念

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简单来说成本就是生产某一产品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组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地获得价款。

2.2开发前期费,包括政府报批报建、政府缴费、三通一平、临水临电等费用。

2.3建筑安装工程费。

2.4配套设施费,包括配套的水电、燃气、雨污水管网、室外景观绿化等费用。

2.5公司管理费,即为开发项目,公司进行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2.6营销费用,指全程营销过程市场推广阶段所发生的广告类营销费用、消耗采购类营销费用、活动类营销费用、服务及代理费、售楼处及样板房费用。

2.7财务成本,指公司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的发生的筹资费用,资金利息,以及公司应税行为产生的税款支出。

3、成本管理的理念

3.1成本管理要依赖于全员。

成本管理不仅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其他员工同样需具备全员参与、全员责任的成本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全员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员工意识到任何一个管理上的疏漏都可能增加成本,现场每节省一根钢筋都是效益。

3.2成本管理体现专业化水平,须做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成本管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项目的成本是随设计方案、市场情况、施工现场等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情况,运用专业手段对一切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进行预测、监控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3.3省钱即是赚钱,而成本管理不仅仅是省钱。

虽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投入的费用减少一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便可多盈利一分,但是成本的投入与产品的品质及功能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减少成本投入可能就意味着品质及功能的降低,对销售不利,最终可能导致盈利的损失,所以应花力气运用价值工程的的理念去研究如何提升产品性价比。

Satisfaction=Value/Cost

提高S的途径包括:

4、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原则

4.1限额设计

推行设限额设计的初衷就是给设计院戴上紧箍咒,要求设计院按照甲方的思路、指标去进行设计,而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通过合同约定奖罚等措施,约束设计院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进行控制,敦促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以投资或造价为出发点,做出方案比较,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不断优化设计在满足设计规范前提下尽量提高产品经济性:包括控制外立面体型系数、降低钢筋混凝土含量、降低窗地比、提高地下室布局合理性,降低单车位面积、控制软硬景比例等。

4.2各专业协调

项目设计涉及各个专业相互配合协调,如建筑、结构、机电、人防等专业均需要保证高度统一,所以甲方设计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保证各相关专业设计交叉协调一致,避免专业冲突和错漏碰缺,后期一旦出现错漏碰缺的情况势必会导致额外纠错成本的投入。

4.3持续优化

在各段设计和单顶设计中,都应持续的开展方案优化,比较不同方案所带来的品质、进度、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4.4建立标准化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建筑、结构、机电、室内、景观等专业的设计标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同时降低差异化所带来的纠错成本,在节省设计成本的前提下还可以使工程尽早开工、降低财务成本及交付风险。

5、项目設计经济性评价及控制要点

5.1建筑的设计有技术性,更包含设计的科学性和经济性,研究和分析设计经济的影响因素,对寻求工程设计经济效果的途径,降低工程造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按项目设计的内容横向考虑,影响建筑设计方案经济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5.1.1建筑造价构成比:建筑造价构成比反映的是不同工程部位的造价占总造价的比值。分析这个可以找出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果的方向,比如地下车库施工涉及桩基、土方开挖、基坑支护、降水等,施工难度大,成本投入高,所以车位排布应遵循先上后下的原则,尽量多排布地面车位,减少地下车位,从而减少地库面积,节省造价。

5.1.2户型:小户型单方造价比大户型高,因为小户型内墙多,相应墙面抺灰、管线敷设安装单方造价就高。

5.1.3层高:室内净高直接影响建筑造价。降低层高可以直接節省投资、节约建筑材料和劳动消耗、减轻建筑自重、提高抗震能力、降低采暖能耗,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密度、节约用地,地下车库降低层高还可以减少土方开挖、基坑支护工作量,降低成本。根据经验测算,地上标准层层高每增加0.1米,成本增加该层造价的3-5%。

5.1.4层数:高层建筑可以节约用地,节约市政投资,而在容积率确定的基础上须兼顾考虑设计规范关于车位、电梯、消防等方面的规定,力争选取最经济的层数。

5.1.5建筑的平面形状及体型系数:体型系数为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建筑体型系数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一般来说,建筑的平面形状越复杂,体型系数越大,施工难道越大、能耗越高、成本越高,根据经验测算,当体型系数由0.35变为0.38,即增加0.03时,在结构不超限的情况下,成本增加约100元/平米(其中结构成本约30元/平米)。

5.1.6建筑的单元组合:合理安排建筑的单元组合,能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单元组合数可以影响山墙、基础、屋面等部位的造价。

5.1.7结构配筋: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建筑钢筋含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工程造价。

5.1.8建筑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造价最高,框架结构体系次之,砖混结构造价最低。优化柱距,柱网布置应符合车位及行车道模数,紧凑布置,减少地下室面积,因此,建筑结构的选择,是影响建筑设计方案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5.1.9场地与设计标高:设计标高的选取应充分与规划部门进行沟通,尽量合理利用场地标高,减少土方开挖、回填覆土等。

5.2按项目设计的阶段纵向考虑,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和扩初及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分别进行要点控制:

5.2.1方案设计阶段可匹配关键词“掏干挖尽”,对已确定的规划指标要“掏干”(对内),对可用的资源要“挖尽”(对外)。容积率以“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现金流最优”为目标,“掏干、榨尽” 土地价值。对建筑密度指标“挖尽”项目周边环境价值,如“底商寸土寸金”,结合不同周边资源、布置不同商业形式,不浪费一平米商业用地,商业货值的最大化。

5.2.2施工图设计阶段可匹配关键词“指标”。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以指标控制为核心内容,重点为混凝土及钢材含量、窗地比、外立面装饰用材、景观配比、精装标准等。

6、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省钱,而是综合其他因素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唯有狠抓设计源头,做到以下几点:

6.1加强设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市场意识和策划能力;

6.2加强合作伙伴管理,使之目标一致,且有压力、有动力;

6.3严格执行标准化成果并不断纠偏、创新、再标准化;

6.4优化工作流程,将先后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前置;

6.5强化执行力,减少人为增加的工作复杂度。

结语:

设计阶段是项目建安成本的决定阶段,把握住设计阶段,则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就具有了80%的保证度,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者一定要认清这一事实,并将这一意识贯彻到包括设计部在内的每个相关部门,形成共识,只有这样,成本管理才能走入正轨,项目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孙英发

行政管理经济效果分析论文 篇3:

浅析产品的标准化与标准化审查工作

摘要:产品的标准化与标准化审查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标准化含义、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化审查、产品的标准化鉴定等方面,作了简要地论述。

关键词:产品 标准化 审查

1引言

为加强新产品标准化管理,贯彻各类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简化设计、工艺、缩短设计、试制周期,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就管理体制、标准化、产品的标准化与标准化审查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1]。

2管理体制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捡验捡疫总局管理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主管,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3标准化含义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2]。主要包含: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3个环节的过程已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条文中。《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对标准化定义内涵的全面面清晰的概括。

(2)这个活动过程在深度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上升过程。即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在实施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原标准适时进行总结、修订,再实施。每循环一周,标准就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充实新的内容,产生新的效果。

(3)这个活动过程在广度上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如过去只制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现在又要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过去标准化工作主要在工农业生产领域,现在已扩展到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信息代码等。标准化正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自己的工作领域。

(4)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多方面,如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按照GB/T19000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简化设计,完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通用化程度,方便使用维修;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和交流等。应该说明,定义中“最佳”是从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利益来衡量,而不是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来考虑的。尤其是环境保护标准化和安全卫生标准化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在开展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贯彻一项具体标准对整个国家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对某一个具体单位、具体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为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应该充分理解和正确对待“最佳”的要求。

4产品的标准化

(1)对产品(或零件)的类型、性能、规格、质量、所用原材料、工艺装备和检验方法等规定统一标准,并使之贯彻实施的过程。标准化的零件,叫做标准件。如对各种机电产品上使用的螺栓、螺帽、螺钉、垫圈等零件,分别给予一定的符号或代号,加以统一规定,制订成各种标准。标准化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用途,按照规定的标准组织生产和使用[3]。

(2)标准化是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798年,美国E.惠特尼(1765~1825)提出零部件互换性建议,应用生产,开始了最初的标准化。1850~1900年蒸汽动力的采用和轮船、铁路运输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商业竞争加剧,要求产品规格、质量和性能统一化,标准化工作也有了相应发展。190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标准团体─“英国标准学会”。1906年,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际性标准团体─“国际电工委员会”。1947年,成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标准化组织”,我国于1978年9月加入。

(3)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化是现代技术经济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标准化能简化产品品种,加快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过程,保证和提高产品和工程质量;扩大产品零件、部件的互换性,降低产品和工程成本;促进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便于国际技术交流等。

5标准化审查

标准化审查的新产品,是指填补空白的产品:在性能、结构、技术指标等方面与老产品有显著改进和提高的产品。审查范围是各部门、各行业列入新产品计划的机械、仪器仪表、电工、电子、电讯、无线电等方面的机电产品[4]。

(1)从编制新产品设计任务书到设计、试制、鉴定的各个阶段,必须充分考虑标准化的要求。各生产、建设、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都要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认真进行标准化审查

(2)新产品设计必须体现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认真贯彻各类技术标准。对于首次设计的产品,应考虑产品的发展趋向,适时地制订出新产品发展系列标准。

(3)新产品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必须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保证新产品主要技术性能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件,充分考虑零部件、元器件的继承性。新产品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是考核设计人员和艺人员的设计、工艺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新产品设计方案的讨论,必须有标准化专业人员参加。

(4)编制新产品设计任务书中对标准化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审查设计任务时,必须有同级标准化专业人员参加。在设计之前,产品设计负责人应会同级标准化专业人员共同提出《新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

《新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是编制《新产品标准化审查报告》的基本依据。其内容主要包括:

·应符合产品系列标准和其它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

·新产品预期达到的标准化系数;

·对材料和元器件标准化的要求;

·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标准化水平的对比,提出新产品的标准化要求;

·预测的标准化经济效果。

根据《新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结合新产品设计各阶段的任务,产品设计人员应会同标准化专业人员共同拟订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标准化工作内容。新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

·图样和技术文件贯彻使用各类标准的正确性;

·图样和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零部件、元器件和大组件的标准化程度;

·材料标准的贯彻情况。

6产品的标准化鉴定

新产品鉴定前必须提出《新产品标准化审查报告》。它是对新产品设计过程中贯彻《新产品标准化综合要求》和设计各阶段标准化工作总结,是评定新产品在标准化方面是否具备正式投产条件的技术依据,也是产品鉴定时必须具备的一个技术文件[5]。

(1)新产品样机鉴定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内容:

·新产品的种类、主要用途和生产批量;

·新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质量水平;

·新产品标准化系数;

·新产品预计标准化经济效果;

·新产品标准草案;

·贯彻各类标准情况,未予贯彻的标准的主要原因;

·对新产品标准化情况的综合评价;

·标准化审查的结论性意见。

(2)新产品小批试制鉴定标准化审查报告主要内容:

·工艺工装的标准化情况及其继承性;

·样机鉴定时标准化方面提出意见的执行情况;

·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引证主要文献的目录;

·工装标准化系数,经济效果分析;

·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标准化审查的结论性意见。

对正式投产的新产品,有的经过样机鉴定合格后尚需进行小批试制鉴定和标准化审查;有的则只作一次鉴定。对于只作一次鉴定的产品,鉴定的项目应按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规定的内容进行标准化审查。新产品投产前,必须制订出产品标准,并取得新产品审定合格证,否则生产管理部门不准大批量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商标注册。

7审查形式和职责

新产品标准化审查,一般分为国家审查、部门审查、地方审查和基层审查四种形式。

(1)国家审查的新产品项目,由国家标准局或委托有关单位参加标准化审查。

(2)部、委、总局审查新产品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总局的标准化管理机构或

委托下属有关单位参加标准化审查。

(3)地方审查的新产品项目,由地方标准局参加或组织标准化审查,或委托厅、局(公司)参加或组织标准化审查。

(4)基层单位审查的新产品项目,由企业、事业单位的标准化专业人员参与进行标准化审查。但对新产品的鉴定和投产,必须报请有关主管部门并会同同级标准化管理机构进行审批。

8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产品的标准化与标准化审查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必须高度重视新产品的标准化审查和鉴定工作,主要包括:

(1)必须保证审查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新产品审查时,组织审查的单位应通知同级标准化机构参加。

(2)标准化人员有权拒绝在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技术文件和图样上签字的技术文件和图样不能生效。

(3)标准化专业人员、产品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应主动配合、密切协作,认真贯彻标准化的方针和原则,及时解决设计和工艺中的标准化问题,共同搞好新产品中的标准化工作。

(4)对新产品提出的标准化综合要求和标准化审查报告,企业、事业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对由于不认真贯彻执行而造成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标准化人员可建议主管生产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分别予以批评、处分、经济制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志芳,企业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障,[J]质量探索,2007//12,36-37

[2]张静,浅谈实行企业标准化的意义及工作重点,[J]山东机化,2008//04,15-16

[3]俞伯华,谈谈新产品标准化审查,[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1998//06,16-17

[4]李光明,谈谈新产品标准化要求的涵义,[J]企业标准,1997//05,10-11

[5]黄艳艳,我国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航天标准化,2008//01,25-28

作者:张 默 孙彦锋

上一篇: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国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