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市场多元化状况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贸市场多元化状况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贸市场多元化状况分析论文 篇1:

我国股票市场稳健性统计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讨论股票市场的特点及股价波动的特点,集中分析了股票市场稳健性现状,并对影响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讨论了危机后的股票市场,就在个人有限的知识条件下对如何构建稳定的股票市场体系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本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使用了典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股票市场 稳健性 回归分析

一、引言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股票市场具有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资金融通效率、准确揭示价格信息、反映宏观经济态势等功能,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我国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发展历程短,但发展速度快,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造成我国股票市场不稳定的原因,找出降低股票市场体系脆弱性、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保持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运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我国股市特点及股价波动特点的概述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特点

我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股票市场相比,我认为我国的股市存在几大特点。首先,股权结构多元化。其次,我国股票市场受政策因素的制约。再者,我国股票市场易受机构控制。最后,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趋势市。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羊群效应,即扎堆现象严重。

综上分析,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熟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存在股权结构多元化、政府干预强、机构操控及羊群效应等现象,导致我国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

(二)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

我国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首先,价格波动幅度大。其次,股价受政策影响剧烈。最后,存在过度投机现象。目前我国股市存在投机过度现象主要表现在:股票市场上主要以短期投资为主,这将会加大股价的波动性。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健现状

就目前来说,国际上判断股票市场的稳健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实践中,人们一般通过超越实体经济的异常波荡来对股票市场稳定与否做出简单的判断。

(一)宏观调控对股票市场稳健性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调控的立足点。当前股票市场非理性波动,既是一种“市场失灵”表现,也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所导致到的。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按照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程度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对股价形成向下压力,反之亦然。印花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对股市有直接的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对股市稳健性的影响

上市公司是股市投资价值的源泉,是股票市场发展的基础,股票市场能否平稳运行都与上市公司质量有着根本性的关系。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信息非对称市场,上市公司对自己所发行的股票具有相对完全的质量信息。而股票投资者却不能拥有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完全信息。有可能会造成投资者信息的崩溃与市场萎缩,从而影响股票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基于价格估值体系分析股票市场的稳健性

价格发现使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往往会导致市场估值体系紊乱,为股票市场暴涨暴跌埋下伏笔。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估值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发行市场投标询价范围比较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难以有机衔接,新股往往会暴涨暴跌。同时,我国股票市场价格的收敛性也较差,缺少风险转移机制,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价格的波动。另外,大少非减持在资金与心理两个方面对投资者有较大影响,使得原有的估值体系紊乱。

结合上述分析,中国股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波动幅度较大,系统风险不容忽视,种种现象显示金融危机使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再加上,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短,政府干预强,上司公司质量不能完全保证,信息不对称及估值体系紊乱等原因,可以说我国股票市场体系稳健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四、我国股票市场稳健性分析

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主要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很难简单的用美国次债危机、热钱流动等因素完全解释清楚,透过不稳定的表象,可以看到这种非理性波动,更多是由于内在机制缺损导致的。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内地证券市场2008年的波动异常剧烈,上证综指从最高点的6124点直线跌落至1664点,最大跌幅达到73%。从中国股市的历史来看,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一个“政策市”,一旦股市运行严重偏离政府目标时就会引发强烈的干预。中国股市波动异常剧烈,系统风险不容忽视。有关实证分析表明,美国、英国、法国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占全部风险比例分别为26.8%,34.5%和32.7%,而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高达65.7%。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的是系统风险。

(一)股票市场波动度量指标选取

为了客观度量股票市场波动的状况,本文主要选取了2005~2009年沪深两市股票价格综合指数作为测度指标。

2005年至2009年间,上证指数振幅累计达14808.89点,年均振幅为1234.07点,深证综合指数振幅累计达4350.99点,年均振幅为362.58点,从年均振幅看,上海股市的波动幅度远大于深圳股市的波动幅度,泸市股价波动幅度比深市的幅度大871.48点。

作为测度上证指数与深证综合指数波动关联关系,相关系数可用以表明上证指数与深证综合指数之间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对样本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可得相关系数:R=0.925。

这表明,上证指数和深圳指数高度正相关,即在统计意义上讲,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波动的态势上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选择上证指数来代表我国股票价格的总水平。

(二)影响股票市场波动的指标选取

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因素众多,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影响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选择了10个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经济变量: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4.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7.成交量 ;8.汇率 ;9. M1货币 ;10.活期存款基准利率 。其中, 、 、 反映了整体经济状况; 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状况; 、 这三个价格指数反映了我国市场环境; 、 、 反映了我国金融环境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由于股票市场环境状况对股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选择成交量 反映股票市场的状况。

(三)建立模型

本文所选取的2006-2009年的月度数据,既包括相对数据变量,也包括绝对数据变量。其中,对于相对变量(增长率、价格指数变量以及汇率),以原变量形式进入模型;而对于其他绝对数额变量,为了消除异方差,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在对数据进行调整后,建立如下模型:

得到的结果为:

Se=(-8.630)(2.788)(0.116)(0.359) (0.216)(-0.547)

T=(1.715)(0.448)(0.012)(0.061) (0.072)(0.253)

=0.910

(四)模型分析

本模型保留了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成交量 、汇率 、货币供应量M1 ,这与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及股票市场的情况是基本相符的,除了未保留利率因素外。

外贸进出口增长率 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情况,金融危机,由于危机的产生而导致我国出口严重萎缩,外贸需求的急剧下降,也是引起我国股市大跌的原因之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代表了我国的市场环境,反映市场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率与股票价格同向变动。这表明经济的热度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体系稳定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股市成交量 对股指具有推升作用。在2005年1月到2007年10月,股市成交量节节高涨,同时股指也在随之上涨,到2007年的10月份达到了最高点6124.04。

汇率 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大,上个世纪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不仅使日本出现经济过热和贸易顺差的迅速减小,而且,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飙升,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急剧膨胀。此时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控制泡沫。这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

货币供应量M1 与股市波动也密切相关的,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存在正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不仅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而且还会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人及利润相应增加,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市的震荡;再者,货币量增加,有可能产生通货膨胀现象,前面也提到股市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正相关,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构建稳健的股票市场的建议

(一)宏观经济层面的措施

我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政策市”,股市的走向跟随着政府的思想方向不断变化。宏观经济层面稳定,经济实际环境中维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水平以及投资的有效增长是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系统稳健与否的主要因素,健全调控机制,矫正市场非理性行为,要建立适应金融开放要求的货币政策框架。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奠定股票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石。

(二)警惕经济过热

为防止通货膨胀,主要是要警惕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就要时刻警惕经济是否过热,解决经济过热主要有两种工具:一是削减财政支出,二是放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三)完善市场目标,推进市场改革

要完善股票市场目标,积极宣传、普及股票投资知识,帮助广大股民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形成科学投资的策略。要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评论内容的客观性,保持舆论导向的客观中立性。从而避免过度投机现象,防范股市的大起大落。对投资者来说,应摆脱“政策市”思维,学会发现股票的价值,树立长期投资意识,减少投机心理,在股市出现震荡时能够保持较为冷静的思考和选择。

(四)优化股票市场结构

股票市场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股市的长期稳定发展缺乏必要的支持。市场问题交由市场解决,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同时,加大对违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惩戒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最后,强化政府监管的独立性,减少政府因为利益重叠而削弱其公正性的根源,使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处于超然独立的位置。同时要完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优化治理结构,强化信息披露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加强监管,保证外部环境良好运行

为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首先应注重金融监管。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还不够深入,高效的监管体制尚未形成,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还相当有必要强化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应积极向国际金融监管的规范靠拢,监管约束与市场约束并重,加强信息披露和交易主体的内控制度建设,要建立适应金融开放要求的货币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朱其刚.股票市场的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2]戴相龙.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2).

[3]杨秀昌,李国华.我国股票市场稳定问题思考.生产力研究.2009(21).

作者:寇斐

外贸市场多元化状况分析论文 篇2:

苹果产业发展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苹果产量的迅猛扩大与快速增长,苹果价格跌多升少,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跟不上苹果产量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苹果市场供求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苹果产销战略,把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把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苹果产业;问题;对策;分析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与探索——临汾市西山片区现代果树产业优化布局研究

本文基于实际分析,明确了苹果产业发展障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为进一步落实有效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仍然面临巨大障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从实际入手,树立发展观念,力求不断迎合市场需求,为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保证。

1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市场风险加大

当前,市场消费量与苹果稳定的供给之间存在饱和过剩的风险;质量下滑导致价格差异明显,加大优次产销差距;经济市场走向导致销售滞缓,为有效的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隐患,收购商降低同期收储量,导致苹果价格有大幅波动的趋势。并且综合市场的整体走向,结合产业发展周期分析,我国苹果产业即将进入新的动荡时期。

1.2 产销衔接矛盾加剧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果农主要为分散性经营生产模式,产业整体组织化、专业化较低,因此产业衔接较松、市场发展较缓,优势不易凸显。果农与市场之间存在隔阂距离,信息不匹配、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等导致产销衔接矛盾加剧。此外,缺乏有效的果品再利用、生产再加工,对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差,致使产业链难以延伸与拓展。

1.3 新型果业人才匮乏

根据产业的内在需要,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可精通多项技艺的现代化人才。当前,我国苹果产业的从业有关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技能,专业素质不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致使苹果产业难以提升经营水平、产业缺乏有效协作、发展受阻,难以激发产业的新动力。

2 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生产再加工,拓宽销售渠道

当前苹果产业常见生产滞销、供应过剩等问题,对此可充分利用再加工的方式,对果品再利用,拓展再加工经营项目如苹果醋、苹果干、苹果酱、苹果酒等,促进产业模式的合理化发展,使其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确定合理的生产结构,优化品种配置,适当降低易滞销品种的种植面积,优化或拓展提升其他优质、特色品种的种植量,可借此拓展专用加工种植品种。

加强进出口贸易的开展,扩展多元化市场发展渠道。当前我国苹果出口贸易线路较为单一,市场集中于亚洲,因此隐含风险较大。对此要积极拓展其他国际市场,加强多元化的出口途径,避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有效的外贸出口率,转变苹果生产大国为苹果贸易强国。

构建多层次的苹果消费市场,促进内需,加强供给侧改革。生产适销对路的优秀品种,利用高质量品种拓展销售层次,根据不同成熟时期的品种结构,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鲜果销售模式。增加有效消费,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提升居民的苹果整体消费能力,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2.2 利用资源平台,强化产销衔接

苹果产业具有其发展的独特性,产业发展具有商品化,市场化等特点、竞争化,并且行业发展具有人才聚集、综合素质高、高精尖人才储备多等特点,因此在促进苹果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行业特点,发挥其产业优势,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加强信息的传递速度,创新产业经营的模式,利用信息平台的构建,有效的衔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发展新型苹果产业销售模式,可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加强整合技术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管理销售资源以实现对果业生态、资源、环境等相关因素的一体化管理,利用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生产方向,健全完善产业所需的信息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市场价格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库存销售信息等,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与苹果产业的监测,加强对市场经营风险的管控与防范,协调市场与果农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升市销率。

对此可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加强对集散地果品新型市场业态、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同时支持产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加强果农与产业基地的合作,建立紧密连接的合作模式,形成组织化的产业生产营销模式。

2.3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协作发展

在某领域中具有特定关系的公司间虽保持竞争关系,但又相互协作,在地理集中的位置形成合作聚集体以发挥集群效应,打造可提供专业化、产业化、服务化的生产、销售、服务等项目的产业链条,并以周边机构协调发展共同合作的产业模式可称之为产业集群。据相关调查显示,产业集聚所具备的优势可促进产业经济的大幅增长,对此,苹果产业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突破分散小农经济的限制,利用经济产业共同体的模式进行产业间的合作,建立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管理销售的产业集群模式。利用合作化经营吸引投资,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进行销售创新,注重吸纳优秀经验,更新先进设备,有效的拓展产业链,升级优化产业现有模式,利用企业间的协作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强苹果产业的竞争实力。

3 结语

苹果生产具有明显优势,为实现苹果产业化发展,需要相关区域与技术人员充分研究苹果产业市场发展状况,重视依托有效技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积极制定科学管理目标,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产业链,不断培育更多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为苹果产业建設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汪景彦,李壮,赵德英,李敏,厉恩茂,徐锴.我国苹果发展方向与趋势[J].果农之友,2011,(10).

[2]汪景彦,李壮,李敏,赵德英,厉恩茂.我国苹果业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与发展趋势[J].中国果树,2011,(02).

[3]刘国荣,陈海江,徐继忠,马宝,张媛.矮化中间砧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孙慧英,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果业经济。

作者:孙慧英,李亮,李敏生,王新平,王定仙

外贸市场多元化状况分析论文 篇3:

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旨在比较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挖掘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并提出高技术产品出口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中日韩三国在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进行分析,展开对中日韩在美国市场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指数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影响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全面剖析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关键词〕中日韩;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面板模型

一、 引言

中日韩三国随着FTA谈判的进行,经济合作与竞争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两国相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目前中日韩三国都非常重视高技术产品方面的出口竞争,201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总额是997亿美元,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总额是133亿美元,韩国同日本总额十分接近,达到114亿美元。日本和韩国出口到美国的九大类高技术产品中,比重最大的都是电子通讯设备类,中国占出口比重最大的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中国、日本和韩国从竞争优势指数来看均在电子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与办公设备类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从国际的显性竞争比较指数的角度看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是计算机与办公设备,日本具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是非机械设备,韩国具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是电子通讯设备。

本文通过分析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以及各个竞争力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找寻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出口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指数计算从竞争性与优势竞争产品两个角度分析中国、日本和韩国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面板数据模型采用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分析比较影响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竞争的关键因素,结合中日韩的各国经济现状和政策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由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的特殊性,重点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和不足,并针对中美双边贸易的特性,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二、 相关文献综述

高技术产品,一般是指符合高技术领域,运用尖端技术生产的产品。 “高技术”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高技术产品目录。目前国际上对高技术产品的界定与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尖端技术产品分类体系基础上的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目录;另一个是以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建立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利用技术密度分析及产品细化基础上的高技术产品统计目录。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经过改进,根据1988—1995年之间的数据,进一步将高技术产品分为以下九类:航空航天产品(Aerospace)、计算机及办公设备(Computersoffice machines)、电子技术通信设备(Electronicstelecommunications)、医药品(Pharmacy)、科学仪器(Scientific instruments)、电力机械设备(Electrical machinery)、化学品(Chemistry)、非电力机械产品(Nonelectrical machinery)和军事武器(Armament)。

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年提出的创新概念,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经过发展,逐渐有了技术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也不亚于技术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高技术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想。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危机、经济脆弱的根本原因不再是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而是这些企业新技术开发能力和潜力不足,应通过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成果商品化、提高企业职业技术水平,加强新技术开发活动等来促进区域企业从事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艺的开发、扩大原有销售市场、开发新市场。[1]出口竞争力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能力,它不仅仅反映当前的竞争实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该国竞争优势的改变,反映其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 Porter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波特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提出了质疑,并于1990年提出的波特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因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波特认为,国家的财富和竞争力的大小要靠国家创造的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在这四项关键因素之外,还有政府和机会两项辅助性因素,这六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钻石体系。[2] 刘容欣在《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中采用ITC的国际贸易数据库测算了东亚经济的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并分析了东亚国家和地区在1位数SITC产品分类上的出口竞争力强弱状况。[3]彭中文通过分析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阐明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一定推动作用。[4]胡日东和张秀武认为R&D资本和人力资源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显著。[5]江小娟认为FDI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显著的作用。[6]傅素英验证了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制度安排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竞争力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在出口竞争力方面,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最为显著。[7]

三、 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2004—2013年这段期间内,基本上处于一种稳步上升的阶段,在2006—2009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基本维持在600亿美元的水平,到了201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高达980亿美元,和2004年相比增长将近2.5倍。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非常迅速,近年来,中国抓住了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生产能力转移的重大机遇,积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动力;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并不是非常平稳,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这十年的出口额统计中,波动幅度较大,整体上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是处于一种先平稳,2007年出口总额骤降,然后再缓慢回升波动的发展的态势;韩国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处在97亿到152亿美元之间,相比较日本而言, 韩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显得要平稳很多,从2004年到2007年是逐年缓慢下降的态势,随后是有一些小幅的波动,只有在2012年韩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突然下降,跌破100亿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四、 指数分析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

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本章通过指数计算,从两个个方面量化分析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一个是通过竞争优势指数 (TC)分析中国、日本和韩国在美国市场的商品竞争力。另一个是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对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优势产品进行分析,并对同类优势产品竞争的强弱进行比较。

竞争优势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所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否处于竞争优势及其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由上图可知,中日韩三国对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中,韩国的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普遍不强。除了第二类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第三类电子技术通讯设备的TC指数为正数,其余类别都竞争力不强。其中,中国的高技术产品竞争力相对于其他两国国较强,但也仅仅有四类产品TC指数高于零。这说明,中日韩三国经济水平相对于美国而言,经济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对于高技术产品的发展程度,中日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为我们进一步比较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及其影响因素,更好的推动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测度指标。该指标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的反应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下的相对优势。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tjWiw/Wtw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本文为了说明中日韩三国的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对RCA做如下变形:

RCAic=Xic/XiIc/I

其中,RCAic为i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c为i国对美国各类高技术产品出口额;Xi为i国对美国的货物总出口额;Ic为美国各类高技术产品总进口;I为美国国家市场货物总进口。

由中日韩三国高技术产品在美国市场竞争优势对比表所示,纵观中日韩三国,中国在九类高技术产品中,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只有三类,明显低于日本的竞争力水平,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机械仪器以及电力机械方面,体现出“中国制造”的优势;日本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和韩国两个国家,占据五个领域,具体表现为航空航天类、电子技术通信设备、科学仪器、电力机械以及非电力机械,这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研发,开拓市场及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带动着高技术产品各类的竞争力的提升,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学习榜样;韩国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最弱,主要表现在电子技术通信设备以及非电力机械方面,出口产品结构单一,未来应优化商品结构,谋求多元化的发展。

五、 基于Panel Data的中日韩对美国

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结合中日韩的特性,从FDI投入、研发占GDP比例、专利、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比例方面,采用Panel Data变系数模型实证考究中日韩2004年到2012年间影响高技术产品对美国出口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对世界各国的外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FDI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日韩高技术产业结构,完善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结构。但FDI也给中日韩带来相应的问题,如挤占国内资源与市场等。因而采用FDI作为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意义重大。

研发支出目的在于提升知识水平,包括人文、文化、社会知识,并将知识用于新的应用。研发支出一直是影响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关键因素,由于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差异较大,单纯从研发支出额研究意义不大,需考虑一国对研发支出的重视程度。因此采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这一指标,较高R&D/GDP比值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较好地反映出各国对高技术产品研发投入的关注度,比较中日韩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时更为客观。

专利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重大,是高技术产品的创造力。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上。出口产品能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专利的申请,能够反映一国技术创新意识与技术创新水平,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

教育一直是影响一国国民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单纯从教育支出很难研究一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采用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例这一指标。

本文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中日韩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解释变量有外国直接投资、居民专利申请量、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以及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比重。为消除面板数据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减少数据的波动,对上述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取自然对数,定义中国(CN),日本(JP),韩国(KR)。

(二) 面板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构建

(1) 单位根检验

对处理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市场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这几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下表。表中ADF检验形式为(C,T,L),其中C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L为滞后阶数。

由上表检验结果可知,变量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市场规模、人均GDP差额、技术差距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一阶单整,说明它们的序列都是平稳的。

(2) 协整检验

基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发现5个变量是平稳的,接下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结果如下:

根据上表检验结果可知,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方程的回归参差是平稳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方程。

(3) 面板数据模型效应选择

面板数据影响形式通常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在面板数据模型影响形式的选择方法上,我们经常采用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采用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

检验结果如下:

R平方为样本决定系数,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由回归方程可以解释部分的比例,比例越大说明回归方程可以解释的部分越多。值为0-1,越接近1表示拟合越好,由上表可知,R平方为0.9917,接近1,拟合度相当好。

F统计量表示模型拟合样本的效果,即选择的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F大于临界值则说明拒绝0假设。若P值小于置信度5%则说明F大于临界值,方程显示性明显。由上表可知,P值为0000,说明中日韩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与解释变量存在显著性关系。

(三) 模型结果分析

对于PAT指标,对于日本而言,日本的P值是接近局零的,也就是说明日本的专利申请量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有非常大的关联,日本的专利申请量远远的超过韩国和中国的总和,尤其是2004年,日本的专利申请量是韩国和日本两国加起来的两倍多。因此,专利申请量的优势对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P值也通过了0.05的检验,但是中国的申请量和日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韩国的P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但显著性水平通过了0.1的检验,说明专利的申请量对韩国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的总额的影响不是非常的明显。

由XPD指标所示,中日韩三国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显著性,韩国和日本的P值都没有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都在0.05到0.1之间。因此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对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FDI指标所示,日本的P值未通过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但显著性水平接近0.1,说明日本不能简单断定FDI指标对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高技术产品总额的影响。但是中国和韩国两个国家的P值都通过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和韩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到美国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系数为分别为0.64和0.10。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对于PSE指标,中国和韩国均通过了显著性0.1的检验,并且对出口到美国的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日本的的显著性没有通过检验,因此教育的投入对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的影响力并不是非常的明显。

六、 加强中日韩在美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 提升外商直接投资质量

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的双面影响决定了中国需要适度并且合理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方向,不能一味求多,也不可任其发展。我们要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不过分给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这样会打击国内投资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效的过滤了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外商直接投资的各项程序。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把真正尖端的技术引进到中国,并且政府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给予优惠的政策和支持,让中国企业真正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过分依赖于国外已经过时的技术,加强自主研发的意识,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有所提高,让中国企业生产出来的高技术产品处于产业链的尖端,真正享受到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成熟的管理方式,和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好的为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服务。

(二) 加大政府研究开发力度,引导企业成为科研主体

中国目前的技术和研发支出主要是依靠政府,科研人员也主要集中在科研所或者是高等院校,企业在技术研发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小,而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真正需要的技术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因此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引导科研人员向企业内部流动,使科研同生产经营紧密的结合起来。企业自身要提高自主研发的意识,并且放眼全球,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参与国外的科技研发活动,不仅仅只是使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而是真正的参与其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此来增加本企业产品的生产附加值,降低产品的可替代率,占领国际的高端市场。

(三) 提高创新意识,注重知识产权

中国政府应该给大中型企业创造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提供一系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制定一套有利于企业发挥自己科研水平的优惠政策,并且给各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让企业可以敢创新,能创新。企业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扶持,过分依赖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应该不断地加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适合自身需要的科学研究,让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把企业的利润放在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上,而不再是以量取胜,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力争使自身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占领世界的高端市场。通过这些方式来加快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

(四)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技术转化为能力

政府应当重视中国的教育问题,增加对教育方面的支出,并且给予教育方面的补贴和税收优惠,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重视人力资本,不仅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劳动力,更要从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意识。为中国培养出复合型的科研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经济支持,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策略,提高中国技术转化率。不仅在高科技研发中能够取得成果,更要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经营当中,以确保中国高科技产品能够长期处于科技水平尖端,在国际上拥有更高的地位,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Harvard University, 1934.

[2]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Harvard University, 1990.

[3]刘容欣. 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2)(05), 40-46.

[4]彭中文.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模式及效益分析[J]. 经济师(2006)(01), 91-92.

[5]胡日东,张秀武. 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08)(04), 37-49.

[6]江小娟. 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 中国社会科学(2002)(6), 4-14.

[7]傅素英.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4), 92-96.

[8]戎梅. 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 财经界(2010)(03), 173-174.

[9]王宁,沈亚军. 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 企业经济(2006)(05), 5-8.

[10]王伟光,周叔莲. 我国高技术行业出口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3)(08), 9-13.

[11]王昕言,陈海波. 基于R&;D视角的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6), 11-15.

[12]谢皓,杜莉. 中国、墨西哥与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较研究——基于动态转移份额分析方法[J]. 拉丁美洲研究(2011)(05), 41-46.

[13]谢建国.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03)(07), 34-39.

[14]姚枝仲, 关志雄.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 经济研究(2006)(08), 70-80.

[15]张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J]. 国际经济合作(2007)(11),44-48.

[16]关雪凌,肖平. 中日贸易的比较优势与互补性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2008)(5),34-39.

[17]郑昭阳,陈漓高. 东亚国家外贸关系竞争与合作的比较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5)(4), 41-43.

[18]罗双临.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析[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6),13-16.

[19]杜玉莹.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6), 5-11.

(责任编辑:柯平)

Key words: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the USA; hightech product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panel model

作者:孙莹 周丹

上一篇:环境监理应用于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护理交接班工作缺陷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