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

2022-04-25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国大学生MOOC”网络教学平台为抓手,通过重整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变革考核形式,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同时,课程组成员坚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至课程讲授的全过程,达到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 篇1: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运用

摘要:改革后,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不断进步。现阶段,由于传统信息技术局限性较大,导致传统电子信息系统的生产和作业效率较低。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的进步,满足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解决了传统电子工程应用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子工程;信息技术

引言

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体现出了极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来说,通过应用智能技术能够使其性能更加强大,而且能保障自动化设备实现更加高效运行,电子产品生产速度、产品质量也能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能够为整个生产过程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

1智能控制工程

智能控制技术包含神经网络学、电子信息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内容。在机械电子工程中,智能控制技术融入了各类工程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生物学模仿人类的大脑和肢体功能,搭配先进的控制电子设备,可以顺利实现更加多元、智能化的操控,降低了对人力的依赖性。在实际应用中,智能控制工程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控制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对机械生产的自动化管理控制。智能控制技术一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前期的技术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后来主要被应用到军事领域,直到21世纪才进一步扩展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得智能化控制技术和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并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随着控制理论及其技术的不断完善,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作用进一步强化,在许多大型机械制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自动化的操作控制和管理。智能控制工程和传统控制工程最大的区别是,其可采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提高机械操作性和应用性。其次,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操作更加简便,能有效解决机械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通过全面综合的机械技术,结合现代控制理论解决许多线形和非线性的问题,尤其在机械工程活动中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持。

2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作用

2.1使控制系统智能化

在应用电子工程时,需要高效结合电子控制技术,以实现电子工程的自动化、无人化和远程控制化,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对电子工程技术的高效应用。此外,在电子工程与自动化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采用的技术是否符合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求,并采用智能化技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满足工程项目技术需要。例如,现代电梯电气系统通常由电气控制、驱动控制和安全控制系统等组成

2.2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操作不当

智能化技术灵活性较高,在机械电子工程设计施工中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可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的优势,改正和优化传统机械电子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机械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可利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对系统设计施工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问题,可以高效反应和判断具体问题并解决,确保机械电子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协调各个系统及其设备,对可控指标进行调整优化,可在整體上提升电气设计施工的质量和系统运行的水平。

2.3无需构建控制模型

故障智能诊断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等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推动电气产品实现优化。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来说,由于控制对象本身的动态方程非常复杂,如果应用传统模式下的控制器很难实现精准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对象模型构建也会因众多客观影响因素存在难度增加,而且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存在不可预测性和难预估性。例如经常会出现参数的变动。在对于上述因素无法实现可控的情况下,构建的模型也会存在一定欠缺,自动化控制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应用智能控制器之后,针对被控制对象无需再进行模型构建,因此能够有效规避模型构件中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控制的精度。

2.4工程设计较为简单、易操作

将电子工程和智能化技术进行电子工程的自动化控制,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工作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且自动化控制还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作业量,从而提升整体生产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使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便利煤矿电力控制。也就是说,在电子工程中融合自动化技术就可以避免操作模型的再次使用,从而降低模型可能会带来的其他不确定因素。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电子工程的设计,促进设计方案和煤矿实际工作情况相符合。不仅如此,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还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数据的变化对煤矿电气设备进行自动调节,从而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当然,如果技术允许,还可以进行远距离自动调节。其次,还可以实现对控制程度的简化。在煤矿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利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并且还可以促进自动化控制的高效性和及时性,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3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运用

3.1扩充控制系统

在未应用智能知识之前,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电子工程产品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的种类选择相对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各种自动化控制需求也会受到制约。智能化技术在应用到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后,进一步丰富了自动化控制种类的选择,而且智能化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也使得人们在复杂工作流程操作过程中的难度得到极大缓解,有效避免了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出现着操作失误率,因控制问题而导致的生产事故也降到了最低程度,在此形势下电子产品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3.2智能集成控制的应用

在机械电子工程中,集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是较常见的技术工艺。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可促使控制系统得到全面升级优化。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环节及其各设备的统一化管理,能集中人力物力,提高监督管理的水平,促使机械电子工程有序协调发展,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此外,采用集成自动化控制技术,可全面监测多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生产数据指标,从而开展全方面的控制管理,及时分析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机械电子生产的有序性和高效率。

3.3任务范围更广

智能化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实际需求得到最大程度满足,而且在各种复杂操作任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另外智能化技术也能够最大程度避免人为操作因素而导致的控制误差。传统的控制系统模式下,由于缺乏智能化技术支撑,无法实现面向多对象的控制,在此情况下实际操作难度就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结语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产物,在各行各业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电子工程领域最具有代表性,且应用效果突出,逐渐形成了自动化和远程控制的效果,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进步。智能化技术的全面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协调发展,满足了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邱秀玲,陈晶瑾.智能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78-80.

[2]秦云龙.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中的运用[J].大众标准化,2021(4):186-188.

[3]李德江.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与管理,2020,4(4).

作者:方思博 贾清林

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 篇2:

“电力系统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以“中国大学生MOOC”网络教学平台为抓手,通过重整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变革考核形式,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同时,课程组成员坚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至课程讲授的全过程,达到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调研,发现本文所提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金课”的建设标准,符合新一代青年的学习要求。

关键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金课”

一、绪论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对当代大学生合理“增负”,让课程难度合理增加、课程深度得到拓展、课程可选择性增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号召全国教师努力打造“金课”、消灭“水课”。“金课”的建设标准应满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电力系统分析》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主要讲授电力系统建模方法、潮流计算、短路计算、最优化运行及电力系统稳定性等知识。该课程共计4学分,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实验0学时,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外设2周的课程设计。根据本课程的课程属性,结合“金课”的建设标准,依托“学习通”网络平台,课程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基于电力系统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模式,以期对工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二、“电力系统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全国大部分高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开设于大三下学期,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对建模方法、电磁原理、电路分析等有一定的基础。但通过调研发现,65.73%左右的学生仅能够做到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授,在课下独立分析问题时仍感到茫然。课程组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发现,具体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点繁多且琐碎,主要可概括为三类。其一,数学模型的建立,如电力线路、变压器和电力网络数学模型的建立。其二,大量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计算,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力系统频率/电压调整和优化,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等。其三,运行状况分析,如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静稳定性和动稳定性),同步发电机稳态分析和发生短路故障时的磁场分析等。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能力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忆、理解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比如:学生很容易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及运行要求,但若需同学们结合实际用电案例去提取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仍觉得困惑,感觉无从下手。同时,本课程需要多学科、多课程交叉运用,而学生对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前后课程的衔接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比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对建模后的电力网进行功率和电压的分析,虽然学生在《电路》课程中已学习过交、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但涉及将该方法运用到电力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析中,学生仍感觉困难重重;尤其是“计算机法潮流计算”,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达到“能听懂”的目标亦是难事。

(二)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授课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要原则。然而随着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学时普遍压缩,若仍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仅传授知识,“填鸭式”地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新一代的青年具有更为独立的思考能力、更强的认知能力,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满足新的学情。再者,随着线上授课资源的增多,学生有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授课效果较差。

三、《电力系统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要求,以“金课”的建设标准为目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立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超星学习通”和“中国大学MOOC”网络平台,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

(一)重整教学资源,力求高阶

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是核心,教学资源的高阶性是奠定“金课”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改革具体如下:

1.教学资源体现前瞻性

结合电力系统的发展前言,将最新的知识融入课程资源中,如特(超)高压交/直流输电、能源互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等,同时運行先进的信息技术,重新改进授课PPT,使其更能吸引学生。

2.教学资源体现多学科交叉

重整教学资源时要注重不同课程的交叉内容,要注重哲学思想在工科课程中的运用,要注重对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具体的工程案例融入课程资源中,帮助学生提取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电力元素。比如:交叉内容: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无功功率发生器、虚拟同步发电机等)、电机学与电力系统(同步发电机、变压器、异步电动机负荷等)、工程电磁场与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同步发电机的短路电流分析)、电路与电力系统(电力系统数学模型中电参量的计算和分析)等。哲学思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无功负荷的最优补偿)、抽象和具体(电力网络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等。具体的工程案例(工厂供配电,火神山医院的供配电设计,PSASP仿真案例等)。通过将不同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资源中,使该课程更立体化,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升华。

3.教学资源线上运行

课程组成员录制课程知识点视频和典型例题讲解视频,组建课程习题库,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在课外观看视频,查阅课程资料,自学和复习教学内容,为“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升华教学方式,追逐创新

本课程探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导为主”。牢牢把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具体的改革过程如下: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课前发布课程预习内容、预习要求和与知识点相关的讨论话题,并提前在网络平台上传对应的视频资源和授课内容讲义(PPT、教案、教学设计等),促使学生自学。根据预习内容的不同,实施的教学方式也略有不同。有些章节概念性的知识点比较多(如: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电力系统无功平衡和优化等),需要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会同时发放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时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把控,自行出题。有些章节推导计算类的知识点比较多(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等),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讨论,并将梳理的公式及总结的计算技巧以“组”为单位反馈给教师,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有些章节主要是分析类的知识点(如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改善潮流的方法等),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生活实例,不同分组间交叉分享、分析这些例子,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做出分析总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将自己的困惑发布到网络平台“讨论区”或者是课程的QQ群,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帮忙解答,增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具体的课程环节实施如下图:

2.课中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堂上,教师有选择地使用提问法、引入法、翻转课堂法等进行授课,主要讲授章节重、难点,并解决学生自学和巩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知识点涉及工程案例,则以引入法为主;有些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则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知识点涉及不同课程的交叉内容,则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主。以电力系统中枢点调压为例将一节课(90分钟、2课时)规划如下:前10~20分钟,梳理知识点,解决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中间30~80分钟,教师讲授中枢点的概念、中枢点电压曲线的编制方法、中枢点的调压方式以及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措施。后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堂讲授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课堂授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教师线下授课时所采用的“中国大学生MOOC”中的慕课堂功能,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根据教师所设置的课堂环节权重,给予评分。

此外,教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授课的中心环节,通过添加思政元素,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不同,教师会有选择性的加入国家电网的前沿知识,国家标志性的电力网络架构和发电工程,宣传电力工程师的优秀事迹,达到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同时,将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贯彻至课程的全部知识点中,提倡同学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电力系统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另外,通过讲解电力系统的具体分析方法,引入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客观的看待世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课后巩固,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涵盖基础题、综合计算题、思维导图、课程总结等题型,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提交作业,开展形式多样,或分组完成、或个人讲解,学生时刻充满新鲜感,提高了学生的作业完成率。

(三)变革课程考核模式,强化挑战

传统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结果,主要通过期末试卷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查,考核理念比较陈旧,对过程的重视和占比不够。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考核模式要更多地注重学生过程性的考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合理分配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占比,重点支撑课程对学生能力掌握的考核,特别是有挑战度的课程知识的考核。本课程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5%)、课程互动(10%)、线上作业(20%)、单元测试(20%)和线下自学情况(45%)等。课程互动包含课堂讨论、提问等;线下自学情况涵盖课前预习、开放性课题讨论等。平时成绩数据来源于“中国大学生MOOC”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电力系统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着力改革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整体设计,充分发挥了线上网络平台的优势,达到了“金课”创新性、教学形式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探究性和个性化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高阶能力。通过发放课程调查问卷,98.73%的学生满意本课程的授课方式;95.6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兴趣;99.2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线上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线下自学、预习和巩固复习;90.7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线上和线下结合紧密,希望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其他课程的讲授中。

参考文献:

[1]习慧丹,谭一曲,陈果,刘霜霜.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0(11):120-123.

[2]姜丹.后疫情背景下《食品原料安全控制》线上线下教学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0):170-171+177.

[3]文静.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0(10):218-221.

[4]曹红翠,马成海,孙春艳,李长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0,47(16):198+197.

[5]赵梦奇,廖银念.疫情之下《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广东化工,2020,47(14):181+199.

[6]孙秋野,黄雨佳,高嘉文.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7:1-13.

基金:河南省教學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418);河南城建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2019102)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011765007)

作者简介:李佳佳(1990—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作者:李佳佳 殷军光 朱更辉 孙炳海

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 篇3:

浅谈工业自动化仪表故障处理措施

摘要:随着新形势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科技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在各行各业的科技发展中,工业自动化设备和应用技术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工业自动化设备也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要使工业系统长久稳定的运行,要保证其高效性和稳定性,这就使得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现代尤为重要。目前我们要加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管理,对其设备仪表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促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本文就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常见故障和相关的处理措施加以阐述,从而给相关的从业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仪表故障;处理措施

引言

当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工业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是综合多个学科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它整合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优势,运用这项技术能够极大的推动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将工业自动化技术进行各行各业大范围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自动化仪表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日常数据检测的频率,还大大的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简化了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大量人力成本。为了保证生产加工的效率,对于自动化仪表的性能及故障探析是当下极为必要的。

一、自动化仪表常见故障列举

1、压力仪表:

压力仪表大多数用于气体的压力测量,在气体流动的过程中对管道内的气体压力进行测量,对他的大小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判断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

压力仪表在日常的故障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是指针快速的震荡波动,这类故障的排除主要应用于技术层面,通过检查看是否因为自己的不当操作而产生指针指示异常。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改变操作手法就使得指针的指示发生变化,那么证明这种故障大概率是因为技术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反之则和操作无关。对于这类的故障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系统内部调节器设定的参数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压力仪表的指针一直在死线附近,通过任何技术操作都不能改变其指针指向,那么这种故障的原因很可能是自动仪表的测量系统出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进一步的进行压力表导管的检查,并同时检查压力变动器和一些其它的导管相关设备。

2、温度仪表:

温度仪表多用于测量工业生产中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所处环境的温度高低。温度仪表在日常工作中的异常状态,主要表现为:指示数值突然忽增或忽减。这类故障大多是因为变送器或者放大器产生故障,也有可能是系统的热传输系统中的零件出现损坏。

另外在温度仪表的日常工作中出现故障也可能表现为指示数值变化缓慢或者指示波动较为频繁。这种故障的原因就有可能跟技术人员操作有关系,或者仪表的本身出现问题。温度仪表波動较大和压力仪表波动较大的故障原因基本类似,都是PID控制参数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的。

3、流量仪表:

流量仪表主要用于测量气体流动速度的大小。对于流量仪表中的频繁波动故障,可以暂时放弃其自动化操作转而用手动操作进行调试,如果手动操作能够使得振动频率下降就说明是仪表的自身性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通过手动操作不能改变波动频率较快的现象就说明是技术人员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故障。

关于流量仪表在日常出现的故障中,还有一种指示值一直指向最大的问题。这类情况就可以用手动调节压力系统和信号传输系统的方式进行手动解决。如果流量仪表的指示值一直指向最小,那么就要对现场的检测仪表,调节阀等现场检测设备进行排查,从而找出故障的具体来源。

二、工业自动化仪表常见故障处理措施

1、加强压力仪表应用:

压力仪表在自动化仪表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因此它是自动化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力仪表在轻工业和化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主要的应用形式有压力表,压力变送器等。将压力仪表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化工仪表整体技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工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得到良好的保证。仪表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压力仪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全面信息计算,从而保证压力仪表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

2、将强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其数据的可靠性,从而保证工业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问题。提高仪表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第一步:从增强他们的理论知识下手,单位对技术人员要展开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操作相关人员具有熟练的操作技巧;

第二步: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仪表操作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成绩不过关的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奖惩并举促进操作人员的技能提升;最后确保每一个技术操作人员能够按流程、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使工作中的失误率降到最小,从而降低对仪表的损耗。

在日常的技术维护中,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召开碰头会,讨论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会中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领域探讨,通过讨论和学习把最为先进的仪表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同时开发仪表新的功能,保证自动化仪表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3、强化技术管理,开展技术培训:

在自动化仪表的日常维护中,技术人员的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为了保证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于人员的管理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仪表操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素质和技能,就会导致很多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出现。

同时仪表操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消极地对待工作也会对日常的仪表维护和数据读取、分析判断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操作人员只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而并没有对相关管理规程加以重视,就会暴露出很多工作环节上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仪表技术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管理,要从专业技能管理和职业素养管理两方面下手。

4、做好安全控制:

要保证自动化仪表装置的安全性能,在自动化仪表安装之前,需技术人员预先抵达现场对安装环境进行实地勘探,对环境的调查主要是:控制仪表安装风险和控制今后仪表在使用中的工作环境,对仪表造成的不良影响。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日常的仪表维护过程中要对仪表装置进行严格和审核,制定出一套切合实际的自动化仪表安全管理办法,在仪表的安装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安全的因素,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安全保护,促使自动化仪表的安装施工的安全性和安装之后的质量得到保障。

三、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所有机械和电气设备,需要安装金属保护接地装置,在设备出现漏电现象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每个技术支持或维修的人员都应该注重、重视安全用电和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由于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往往都是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安全用电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生产的高效运行,建议:

1、重视安全接地装置的设置,在接地技术的选择中,可以选择安全保护接地技术、静电接地技术以及直流接地技术,这些技术的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达到保护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常运行的目的。在重工业行业以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会使用到大量的机械、电气设备,这些设备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的设备漏电现象,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自动化设备配备了大量的金属导线,一旦导线出现绝缘层老化,导线金属层外露的情况,也会出现漏电现象,会给生产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中的应用,需要重视安全保护接地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动化仪表在日常的工作中会,因各种原因常性出现故障,在面对故障发生的过程中,到达现场的技术人员要保证技术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用最为合理的解决方式解决自动化仪表的指数异常问题。本文就自动化仪表在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故障加以总结,并给出了相关的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且针对各种故障提出了总结性的处理措施,应用这些措施能够保证自动化仪表的故障发生概率降低,同时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当然预防性的设备安全运行,如重视安全接地装置的设置等,为现实中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利论证。

南京欧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张凯

上一篇: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下一篇: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