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之时,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增多。商务活动的成效如何,与交往双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文化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商务契约的签订。所以,应充分重视强化外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以交融着中西文化的商务礼仪实现商务交往活动的双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1:

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对于商务谈判的影响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商务礼仪,随着国际间商务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密切,了解各国间商务礼仪的差异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否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商务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本文强调不同国家商务礼仪的异同对于国际商务谈判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樹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2]杨群祥,郑承志.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1.

作者:李楠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2:

提升外贸企业文化软实力 倡导中西合璧之商务礼仪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之时,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增多。商务活动的成效如何,与交往双方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文化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和商务契约的签订。所以,应充分重视强化外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以交融着中西文化的商务礼仪实现商务交往活动的双赢。

关键词:外贸企业 文化软实力 商务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对外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内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蕴含着中西方优秀文化的商务礼仪,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经济对手加强了解、减少摩擦、密切合作,为企业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为中国对外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评估一个企业,主要看其业绩的高低,但现在业界却已经普遍认识到,企业跟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知识储备,是不可能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一个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业是无法不断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的。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说过一句话:“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企业因为文化而繁荣。”

一、企业文化及商务礼仪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构建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它是企业经营准则、工作作风、企业精神、道德准则、经营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传承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传统,遵循着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准则,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企业意识形态,它是由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信息符号等组成的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对企业能力的形成、发挥和保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内容的一员,对形成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培育企业优秀精神,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构建企业社会的和谐关系,特别是在促进对外企业文化交流,建立真实的、坦诚的相互关系,使商务交往更有效等企业实践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它是企业交往时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道德规范,涵盖商务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小到见面致礼,大到履行商务契约的各种商务交往活动中,不能因为不了解双方企业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商务礼仪的疏漏导致:小则失去商机,大则损害国家形象。

二、从文化形态看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优秀的历史文化,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也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采面对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为“天人合一”,重视人伦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亲亲为大”,孝悌为人之根本;重视群体与个体的互补,强调群体与个体的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形成了谦虚、忍让、柔中有刚的传统性格;重视以义取利,以道养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义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识形态,在义利发生矛盾时,主张“克己复礼”、“见利思义”,甚至舍生取义。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粹,也应是中国企业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大道取法自然的认识及遵循越来越弱,见财起意,情、理、法, 次序鲜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识虽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讲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台,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 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较难经受住考验,这成为制约中国对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弊垢。

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以美国为瞻首,西方企业文化也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契约文化是其主要特点,这与美国这个新兴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简单的社会结构分不开,这种关系链条没有像中国以血缘为基础那样复杂,他们宣扬个人利益至上, 追求个人权益的最大化, 追名逐利是个人的本能, 也是人生存的目的, 在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利过程中,不考虑道德不道德。竞争而实用、功利而无情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导着社会人生。他们相信法律,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护个人的权利,制裁侵犯人权者。他们擅长抽象逻辑思维,非常注重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形成率直、豁达、硬朗的文化品格。当然,随着现代经济、科技、交通和各种信息传媒的全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发现并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虽不是很得要领,但并不影响其逐步在社会、生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运用,这也为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接触和交融,推动全球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扬长避短,培育异中有同的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商业活动中参与人员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须遵循的礼仪准则。商务礼仪包含的内容繁多, 涉及到商务活动如言行举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礼仪赠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商务活动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 对商务礼仪等的相互融合, 构成了潜在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点,并以此做好与西方文化的契合,使两种企业文化得以共荣而又不失各自的风采。在商务交往中,商务礼仪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本于尊重、善于表达、形式规范。对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表达形式也不同。所以, 商务礼仪要考虑环境、氛围、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换名片,中国人往往比较主动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好感和重视;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向对方索要名片是不礼貌的、冒失的行为, 一般都是等着对方主动提供名片。初次商务交往中, 中国人多表现的较为矜持,礼仪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对西方人有时候的那种大大咧咧、直截了当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 从心里认为西方文化底蕴浅薄,太没涵养,甚至粗鲁无礼;而西方人的方式较为直接、坦率,他们认为中国人特别狡猾,不直率, 善于猜测别人意图,谈判对手琢摸不透。因此, 在同对外商务交往对方的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企业文化中的商务礼仪, 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方式, 尽量避免沟通障碍, 要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有礼有节地去适应对方。同时,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既要理解他国文化、习俗及企业业务惯例有所了解, 又要对其文化等进行消化吸收,去伪存真,除劣用良, 即在某种程度上与自身企业文化取得交融,进而得以超然豁达,不陷于对方文化礼仪的框框之中。同中有异,不失本企业文化之特色;异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礼仪,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商务交往环境。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好面子,这种面子文化渗透于中国人几乎全部的生活, 也体现在了企业文化中。如在商务谈判时, 如果要在“面子”与“利子”这二者中选择的话, 中国人往往会倾向“面子”,而西方人则看重“利子”, 西方人会直接了当地跟你谈利润的问题。商务谈判前的见面寒暄也存在着企业文化的差异。中国商者认为首次见面,得给人家留下个好印象,所以热情地为客人沏上茶,说上一些看似与商务谈判无关的话题,这样一是尽了地主之仪, 二是在问候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西方商人会唔时的礼仪方式较为简单,握个手,报下家门,然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谈判合同的签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们认为见面漫海空聊是不务正业,是在浪费金钱,长时间的闲谈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商者多做好事前功,尽量在商务交往中不给对方留下礼仪繁琐等不良影响。

在商务礼仪的语言选择和运用方面, 西方人简洁、明了,表态不含糊,爱辩论,口气硬朗,甚至武断,他们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述是正当的权利,也有利于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去过多地考虑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国企业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注重通过商务礼仪创造和谐的商务活动氛围。也许会为保全双方的脸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语言,对对方存有异议,往往是迁回陈述自己的见解, 尽量避免摩擦,以寻求友谊的建立和长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签订商务契约礼仪方面,中西方对待商务契约的态度不太一样。西方企业非常重视契约的权威性,契约一旦签署就会严格执行。而在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的是信誉这就实际上出现了是重视法制还是重视人情的企业文化差异。美国学者帕伊曾感叹:“许多美国商业者认为,中国人只须用口头约定,或点一点头,就可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在解决商务契约纠纷礼仪中,中国企业文化习惯从道德上考虑问题,重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旦发生纠纷和争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商者人习惯于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层面的作用。而西方企业、商人却恰恰相反,对于纠纷的处置,他们以契约为标准,惯用法律的手段,从法律上寻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暂不考虑,他们会全力发挥律师的作用,由律师出面去处理纠纷。一些中国企业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眼里却不以为然。

作为国际商业经济活动,其蕴含的企业文化交往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但可以看出,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贯穿于商务交往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影响力所产生的效应会远远大于一个商务活动具体过程的结果。不拘礼节得看什么时候,有时野外手抓玉米饽饽是一种朴实,但到了厅堂之上手抓馒头也许就是一种粗俗。在具体的商务交往活动中,文化差异的所形成的礼仪更是千差万别,既与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质有关,也与交往双方企业文化的交合相关。企业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国外企业来到中国开展商务活动需要“中国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市场也需要“他国化”,对外商务文化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和习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务礼仪, 赢得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心,确保商务交往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庆和《实用商务谈判大全》[M]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车丽娟《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分析》[J] 大连 民族学院学报 2005.

[5]王雅梅《论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J] 中华文化论坛 2000.

作者:李娟 温喆

礼仪差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 篇3: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维姓名文化差异

摘 要: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本文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下,试论汉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姓名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于这种差异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汉族 维吾尔族 跨文化交际 姓名

姓名是一个符号体系,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民族和维吾尔族姓名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从汉维姓名的结构和形式、来源、取名方式、称呼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汉维姓名文化差异,探讨姓名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对待此种差异应持有的态度。

一、汉维姓名文化差异

(一)汉维姓名在结构和形式上的差异

从结构和形式上看,汉族人名是姓加名,有专用的姓,姓有單姓、复姓,如:张、王、司徒、欧阳等,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其中当代汉语名叠音字很常见,体现了长辈对小辈的疼惜,如:婷婷、丹丹等,还有的家庭为了体现男女平等,会有“父姓+母姓”等形式的名字出现;而维吾尔族没有专用的姓,以父名作姓,人名由本名加父名构成,名后可加润色词语,如:罕、古丽等。

(二)汉维姓名在来源上的差异

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此外,汉族姓氏有帝王赐姓和以次第作为姓氏,如: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先后功臣项伯、娄敬以姓刘;再如一家中老大是伯或孟,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四是季等。而维吾尔族有用伊斯兰教真主的尊号,有的来自于阿拉伯语、波斯语、蒙古语等。

(三)汉维在取名方式上的异同

从取名方式来看,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无论汉族还是维吾尔族在取名时,在意义上和形式上都有所讲究,而且男女有别,男子名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女子名常有秀美、贤淑、可爱的形象,如:志强(汉族男子名)、阿迪力(维吾尔族男子名表公正)、秋月(汉族女子名)、尤丽吐孜(维吾尔族女子名意为“星星”)等;此外,父母常以孩子的出生时间或是代表一定的时代意义而命名。如:金龙(汉族名)、巴哈尔(维吾尔族名,意为“春天”)、文革(汉族名)、阿扎提(维吾尔族名,意为“解放”)等。

很多汉族人以辈分为名,用固定的字表示家族中的一代辈分,代代相传;有些汉族在给女孩取名时,父母希望赶快有个儿子便给女儿取名为“招弟”、“盼弟”等,体现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观念;此外,汉族取名时忌讳不雅的谐音,常注重谐音的顺口来表达希望和意义,如:红楼梦中人物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等。而维吾尔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很多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教名,尤其男名居多,如:穆罕默德、阿卜都拉等;维吾尔族女性名中“花”占据大多数,表达了一种美感,如:阿尔祖古丽(希望之花)、阿依古丽(月亮之花)等。

(四)汉维姓名在称呼方式上的差异

从称呼方式看,在生活中,凭年龄大小而称呼的较多,如:李姐,王哥等,维吾尔族也一样,遇到比自己年长也会在对方的名字之后加上“”、“”等,略表亲切和尊重;但在工作当中,出于对别人的尊重,汉民族一般用其姓氏加上所做的工作,如:张老师,李医生,王护士等,有时也利用官职而称呼,如:赵院长,刘书记等;有时在不好区分对方的年龄、工作、官职等情况下,往往用“师傅”等来称呼对方。汉族人凭借着这个习惯有时往往也这样称呼维吾尔族,如:艾老师,阿校长等,并且这种称呼方式变成了一种习惯,其实,这种方式并不符合维吾尔族人的习惯。而维吾尔族人则是将对方的名字加上职业、官职等,如:艾尔肯老师,阿里木校长等。汉民族为方便称呼时通常问“您贵姓?”而维吾尔族通常问“您叫什么名字?”

二、汉维姓名文化差异下的其他差异

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一些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传统文化及习俗,尽管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由于文化各方面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一些障碍便会出现。

(一)语言差异

语言障碍具体表现为:(1)维语属于阿拉伯文字,书写规则是从右到左;在上课过程中,本人发现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写字姿势有所不同;(2)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发音、语法和词汇,对于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来讲,最难的地方要数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了,因为维语中无声调一说,他们往往发一声和四声比较容易,发二声和三声较难。而汉族发维语的颤音“?”难度较大;(3)两种语言的内涵及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4)句子结构不同,汉语句子结构为主谓宾,维语的句子顺序是主宾谓;(5)维语很多情况下通过后缀可表达不同的意思;(6)维语句子当中只有五个句子成分;(7)维语的动词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变化;(8)与汉语相比,维语当中有更多的外来词;(9)与维语相比,汉语有丰富的量词。

(二)其他差异

维吾尔族在饮食、婚姻、礼仪、节日、葬礼等方面的习俗与汉民族都有很大的不同。绝大维吾尔族都居住在新疆的绿洲中,由戈壁、沙漠、荒山所包围。因此,汉维民族间除了语言、宗教产生的差异外,还有民族风俗、生活、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等导致了汉维的姓名文化差异。

三、汉维姓名文化差异下应持有的态度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省份。目前新疆有40多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13个,即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就人口在新疆的影响来说,维吾尔与汉族是新疆最大的两个民族。维吾尔族与汉族在语言上,宗教上,民族习俗及其生活习惯上,地理环境和居住条件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来自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利益,每个人都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发展空间。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与文化,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同的民族之间产生差异也不足为怪。在56个民族当中,不管这个民族大与小,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及不同风俗,应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

四、结语

对比汉维姓名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两种民族的姓名文化内涵,将其在结构、来源、取名方式、称呼等方面的异同加以梳理,更深入地认知两种民族的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赵湘.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商业时代 学术评论,2006.

[2]李芸.修辞视角下的汉维语人名对比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1.

[3]李永斌.汉英姓名文化对比分析[J].陕西教育,2008.

[4]樊福玲.维吾尔人名汉译规范化问题之我见[J].语言与翻译,2000.

作者:冯清华

上一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论文下一篇:安全控制下的电气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