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科学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科学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校外教育是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外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以经过整合,为科学教育所用,成为科学教育的翅膀,协助科学教育飞的更高,更远。【关键词】科学教育校外教育资源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科学素质的重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外科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 篇1:

印度的校外科学教育活动(上) Sudhakar Agarkar

Sudhakar Agarkar博士目前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恩市的VPM国际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教务长。他曾供职于塔塔基础研究院霍米巴巴科学教育中心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学校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基础研究工作。他还曾为由于印度种姓制度造成的不可接触者子女的科学与数学教育制定对策,并对对策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进行了跨文化群体研究,为培养印度第一代低种姓家庭的学生作出了贡献。

印度1947年从英国获得独立后就开始为建设自己的国家投入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努力之中。20世纪50年代,各类全国性科研团体纷纷建立。这些科研团体需要具有科学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这就引发了一大批科技教育机构纷纷建立起来。除了向学校和大学投入正规教育资源外,科研团体还努力通过各种校外活动调动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以期他们走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生涯。不仅如此,为了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科技人才,科研团体还创造各种机会,在全国和州一级创立各种合适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本文简述印度政府和志愿组织在这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及其成果。@科学技术竞赛(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ir)

科学技术竞赛由印度科技馆全国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Museums,NCSM)组织。该理事会于1978年4月4日建立,是印度文化部管辖的一个独立社团,在印度全国各地拥有27个科学中心、科技馆和天文馆。为了在公众中普及科学,该理事会组织面向教师的培训课程,面向一般公众的科学报告,面向学生的科学猜谜活动。为鼓励学校和大学生的创新,定期举办科学技术竞赛活动。参赛学生的创新性项目通过评审评出优秀项目授予奖励。竞赛先分地区(东、西、南、北)举办,然后评出优秀项目参加全国竞赛。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科学展(Jawaharlal Nehru science Exhibitions)

位于新德里的教育研究与培训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是印度教育领域的最高领导机构,每年组织针对在校少年儿童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科学展活动。印度各州、各联盟领地、一些南亚邻国的学校学生参加这项活动。活动先在地区、州逐级举办,全国的科学展是这一项目的高峰会。

教育研究与培训全国委员会为科学展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发给各州的教育领导部门。确定的主题一般都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教师认真分析人类进步的各个方面与科技创新的关联。科学展展示在农业、能源、产业进步、环境、教育技术、健康等方面的创新。

全国青少年科学大会(National Children’sScience Congress)

全国青少年科学大会为印度各地10~17岁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运用科学知识与素养实现自己的梦想。该活动创立于1993年,目的是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论坛,通过对各种开放式问题的探索,追求自己的科学好奇心和兴趣。每年有约500名青少年经过地区和州一级的筛选获得参加全国大会的机会。活动持续5天。活动的组织单位是印度科学技术部科技司(Department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所属科学技术传播全国委员会(NationalCounci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NCSTC,www.ncstc.nic.in),该组织在印度全国拥有科技传播的组织网络。

欲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大会的学生要选1个题目,每年7月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全国委员会网络报名。在按下来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要根据题目开展项目研究,10月中旬参加地区竞赛,经选拔通常在11月中旬参加州一级科学大会。全国科学大会在12月最后一周举行,参加者为在州一级竞赛中获奖的项目。科学大会对项目的考查、评判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题目的选择、项目介绍、数据收集分析、实验和有效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团队合作、研究的影响等。每个州可选拔2个项目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从所有参加的项目中选出一些优秀项目,可申请技术产业化促进计划的资助。

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全国青少年科学大会不仅为正规学校系统的青少年,也为校外教育系统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机会。活动促使青少年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找出存在的原因,运用科学的过程解决它们。这包括仔细的观察,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建立模型,在模型基础上预测解决方案,通过实验、现场考察、研究,产生创新思想,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全国青少年科学大会产生了各种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现举一个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泰恩市学生开展的项目为例进一步说明。

甘奈什节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节日期间举办的各种仪式上都会摆放甘奈什神像让公众祭拜。一段时间以后就把数量众多的神像沉入当地水域。泰恩市中心的马森达湖连续多年用于容纳神像。当地的一群学生决定选择“沉入神像对湖水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在神像沉入湖水之前1天和之后1天,在4个地点对湖水取样,并从其他渠道获取了相关信息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1998年共向马森达湖沉入6625尊神像,约为21600.80千克物质。其中包括20 446.68千克石膏、1144.12千克颜料,造成湖的泉眼堵塞。

1993年泰恩市政府曾对马森达湖进行清理,湖的深度达到18英尺。5年以后,1998年湖深只有约10英尺了。

学生们取样测出湖水的pH值,沉入神像日前1天湖水的pH值为8~9之间,后1天湖水的pH值为7~7.3,水的酸度显著增加。

甘奈什神像用合成化学制品染色,化学颜料包含汞、铅、镉等有毒物质,会引起湖水污染。

在研究的基础上,这群学生提出建议,甘奈什神像应该用金属制造,这些神像不必沉入水中,可以祭拜多年;可以用可降解的纸浆制作神像。他们还建议制作体积小的神像,沉入流动的河水中,而不是湖泊死水里。这个研究让人们建立了将神像沉入水中造成环境问题的意识,现在已经有企业制作体积小的神像,还有人把神像沉入到专门做的模拟水池中。

科学奥林匹克竞赛(Science Olympiads)

印度定期参加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塔塔科学数学教育基础研究院所属霍米巴巴科学教育中心(HomiBhabha Centre for Science Education,HBCSE)负责参加国际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及初中科学竞赛选手的选拔培训。每年通过地区和全国考试,每学科选拔50名学生,经过在霍米巴巴中心的进一步培训选拔,组成参加国际奥赛的代表队。印度已经荣幸地举办了生物和天文学国际奥赛及初中国际奥赛。2015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也将在印度举行。

全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印度学生中普及程度较高,影响很大。竞赛经费由印度政府提供,具体是由核科学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原子能司)、科学技术部科技司和空间司,以及人力资源发展部负责。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是印度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国家鼓励竞赛活动与各部门的研究发展活动建立关联。

作者:彭希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 篇2:

让科学教育插上校外教育资源的翅膀而翱翔

【摘要】科学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因此,校外教育是科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外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可以经过整合,为科学教育所用,成为科学教育的翅膀,协助科学教育飞的更高,更远。

【关键词】科学教育 校外教育 资源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在人们认识世界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而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而实际问题、公共事务就需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表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校外教育是将儿童融入到社会的主要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1],儿童校外教育的渠道多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具备的教学资源完全可以为科学的学校教育所用,达到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

翅膀一: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开展校内科学实践活动

儿童的科学实践活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中必然包括1-2个实践活动,比如:五年级下册中《沉与浮》专题的第4课《造一艘小船》、《热》专题的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时间的测量》专题的第4课《我的水钟》和第8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等等,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充分体现出科学实践活动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造一艘小船》的教学中,事先收集博物馆中船的发展史,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和讲解,充分利用校外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来为校内科学实践活动所用,较大限度的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他们创设实践和探究的条件,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校外科技资源所具有实践性、探索性、传播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发挥出來。不仅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以各种科技兴趣小组、航模小组、环保宣传小队等形式开展,以环保宣传小队为例,学生在发现雾霾现象存在后,找到环境保护局验证是否存在雾霾严重污染问题,再去大学中询问相关的专家,了解雾霾的形成原因,对全校范围进行讲座,让学生整体对雾霾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将更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校内组织的“科技节”也利用了校外科技资源,将悬浮纸飞机作为校内的比赛项目。早在去年的九月份社会上已经兴起了悬浮纸飞机之风,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可以不依靠任何动力悬浮在空中的纸飞机。但是当学生第一次听到悬浮纸飞机时,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看得出他们并不知道这五个字代表的意思,通过观看视频和亲手制作,学生可以自由的掌控悬浮纸飞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参加科技节的活动,不仅科技节办的精彩,而且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将校外科技资源融入到校内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调动,也促使他们更加想、愿意去接触到社会中,学会从社会中获得信息,适应社会,尝试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与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完全吻合。

翅膀二: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课程

校本课程就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共同组成了课程管理的“三级”结构。科学校本课程是其中的一类校本课程,可以整合校外的各种资源,包括针对“探雷器、寻轨器、太空器”开发的“电子制作”和“阳光测向”开发的“无线电测向”资料包等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将科普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迁移,共同提高。

针对三年级科学课程中有养殖凤仙花专题,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的课程标准在校园内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校本身的特征,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以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搜索第二课堂适合开展种植植物的场所,也可以在校内开辟一片种植区,通过校外教育机构的合作,比如博物馆种植月活动结合,采用博物馆提供的种子,对植物的种植、生长进行记录,养成观察的习惯,获得完整植物生长过程的知识。这就是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的课程。

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社会,懂得生存,不应该孤立在校内,应该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即社会,师生在学校既是学习,也是生活和成长。社会即学校,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是教育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科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更需要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使科学教育插上校外教育资源的翅膀,飞的更高,飞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作者:罗园园

校外科学教育论文 篇3:

科技馆如何打造科学素养教育中心

[摘要] 为发挥科技场馆的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丰富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福建省科技馆依托自身科普优势,打造品牌、开展特色科学兴趣班;成立少年科学家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整合社会资源,让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建立数字科技馆,扩展延伸第二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加强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科学素养教育中心 科技馆

为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力度,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指明的“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等要求,福建省科技馆依托自身科普优势,结合市内教育资源,除常设的科普展厅外,还成立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积极打造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近期,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方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正是福建省科技馆扩充科普教育功能而新建的跨学科、多功能科学工作室,拟打造成为全市青少年人群培养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校外科普教育平台。本中心将结合学校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兴趣和家长关注,开设富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社会实践课,采取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并不断充分开发,整合资源,完善体验,优化内容,积极打造一个“以探究为中心”的校外互动科学第二课堂。

1 打造品牌,开展特色科学兴趣班

1.1 打造以任务驱动自主解决问题的科学课堂

我馆于2008年引进清华大学开发的“清华少年科学家”课程体系,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5~16岁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丰富、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能够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它依托国际先进的乐高拼插教具,将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员的心理特点及科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指导,独创了以“主题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模式。“主题课程”就是指按照某一主题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围绕故事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的课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逻辑和科学常识等知识,从而培养其在机械结构设计、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解决主题情境中的预设任务。

1.2 成立探究式科学实验第二课堂

为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素养教育中心于2011年又引进探索实验系列“小牛顿”课程。 “小牛顿班”是一项探究式的科学实践教育课程。该课程从丰富、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入手,涵盖多个科学领域,让孩子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提高,真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数理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该课程将传统的知识教育拓展到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层面。内容多元、形式新颖,符合儿童喜好动手及探究的天性,创造性地推出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形成慎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1.3 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课堂

为搭建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平台,我馆投入师资力量、机器人器材和场地,面向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招收队员,组建机器人竞赛队伍,为中小学生提供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良好条件,推动了青少年机器人活动的普及,促进了机器人竞赛活动水平的提高。

2011年,由我馆组建的机器人VEX和机器人综合技能竞赛队伍,先后参加了第七届福州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和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

2 成立少年科学家俱乐部

少年科学家俱乐部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专家和青少年沟通的一道桥梁。自2008年以来,少年科学家俱乐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先后举办了冬季观测“火星冲地球”天文活动、湿地观鸟活动、“碳”险之旅、雪花飞舞、火烧赤壁、“喷”然心动、乒乓畅想曲科学活动等,至今共达24场,几乎是每月一场,参与的学生约达1500人左右。涉及声、光、电、磁、天文、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

冬夏令营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福建省科技馆近年来开展了飞天火箭营、太阳能工程营、动力机械营、空气动力营、无线电装甲兵团、科技馆探秘营、电子工程营、车模营、航模营、海模营、生物探秘营、疯狂实验之物理营、魔法化学营、天文观测营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4 整合社会资源,更加生动地上好第二课堂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社会文化内化于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使科技馆与社会互动,融入全社会信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大系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的社会角色,真正成为青少年生动的第二课堂。

通过馆校联合,让科技馆承担起学校部分科学课的教学任务,使科技馆的素质教育与学校“应试教育”有机结合;通过馆企联合,把科技馆的科学知识教育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相结合,使科普活动有一个从抽象到生动,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增加科普活动的生动性和时效性;通过馆馆联合,加强与本地区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专业科普场馆的联合,一方面通过场馆资源整合,丰富科普活动的内涵;另一方面为主题科普活动服务;通过馆政联合,充分利用科协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丰富的科普活动经验以及各省级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的人才资源。依托外援,借势发力,增强科普工作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5 建立数字科技馆,扩展延伸第二课堂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科技馆以其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虚拟、可体验、可移动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科普的一种新模式。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的科技馆已成为21世纪科普的必然趋势。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开放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来“网上科技馆”参观,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否有父母陪伴,你都可以方便地“参观”科技馆,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和资金投入,减少中小城市的重复建设。特别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或一些小城市来说,没有实力且没有必要投入巨资进行实体科技馆的建设,建立网上科技馆可以节省大量土地及资金,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6 加强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馆要想打造好校外第二课堂,最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是第二课堂的智力保障。目前,我国专职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不稳定、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短缺,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人才匮乏,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科技辅导员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EB/OL].

http://www.gov.cn/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2] 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理念研究报告[R].2006

[3] 白宗新,陈竟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76-177.

[4]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ningxia/2011-01-25/content_1646191.html

[5]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作者:邱文英

上一篇:铁路应急通信论文下一篇:学生核心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