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16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1: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摘 要]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職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核心能力意识;二是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与课程;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要构建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关键词] 学分制改革;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一 学分制改革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加速开展。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技能、工艺和理论知识不断涌现,这使得小型化、有创意课程内容显得更为实用。另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一改原有结构,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创新组合。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首先,会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选修课也会趋向于多元化;其次,课程结构会采取模块组合,会提升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再次,课程内容也会趋向于小型化和综合化发展。实行学分制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越来越灵活,也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曾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而顺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另外,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断调整,逐渐涌向相当多的新能源、新技术、新行业,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技能又比较强的高级人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所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则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学生比起学年制更具有自主选择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选择课程时,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较好地促进学科门类的渗透和交叉。学分制以目标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具备了更多的自我设计权力,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得到较快发展。

(三)實行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都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解决这种差异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进行选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控制学习的进度。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能够自行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四)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也能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间的竞争程度。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着压力感不强、教学内容长年不变、教学模式呆板等现象,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如果这些教师不进行改善,那么必然没有学生会选择他们教授的课程。

二 学分制改革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核心能力意识

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重视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要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合理界定其具体内容,通过学分制来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学校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体现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际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专业与课程

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首先,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针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展开深入调研,根据职业岗位来灵活设置专业,开设相应的模块化课程;其次,在进行专业与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到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则应该找准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方向;再次,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该具有自身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既体现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在建设特色专业过程中,应该抓关键、抓重点,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同时,在课程设置时也应该以学分制为依托,着重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该在已有的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高职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多渠道扩充教师队伍,不拘一格选人才。其次,高职教师应该主动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实行职业能力分层化教育模式,首先要结合相关专业,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量化工作任务;其次是将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融入传统教学方法中,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构建的目的

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其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保证各种制度和政策有效实施,形成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通过建立保障机制,从政策、制度、组织、人才等方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

(二)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主要保障机制的构建原则

适合性。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的各方面应适合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过低的保障机制,达不到高职院校的要求,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率比较低;过高的保障机制,又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简捷性。构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过程中,其政策、组织以及管理制度的设定都应简洁明确。

职业性。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要为社会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性。

(三)构建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是个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合作,涉及到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等资源的应用,这些都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应该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管理和评估优势,形成以全国性的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参与的政策保障体系。第一,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使得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得到广泛传播,得到社会、用人单位以及高职院校的了解和认同;第二,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给予系列政策支持,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对高职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等;第三,设立专门的核心能力考核体系,使其能够客观、公正评价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组织保障机制。为实现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长效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的系统性和有机的衔接性。构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组织保障机制,即在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配备专门的评价机构和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评价人员,同时提升高职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明确所有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合作,保障学生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制度保障机制。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外部的政策保障,还要通过内部的规章制度来调节和组织相应的活动。第一,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在學分制教育模式下,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对学生的考核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除了方法能力,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核,避免考核走过场、走形式;第二,制度保障机制要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要与高职院校教学任务和阶段目标联系起来,组建相关的督导机构,对各系、部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进行督导和质量监控,不断总结新问题,确保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逐渐趋于完善。

作者:段圣贤 卜蓓

学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 课程名称 重要程度 课程满足度

1 仓储管理实务 79% 44%

2 ERP原理及应用 76% 48%

3 物流成本 76% 44%

4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75% 37%

5 配送管理实务 71% 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责编何田田)

作者:吴砚峰

学生核心能力论文 篇3:

“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

[摘要]文章阐述了“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加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内涵,进而提出应从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等五方面来构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路径,以期增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卓越技师”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 核心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科研课题“‘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06)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高职院校而言,也就是培养“卓越技师”。“卓越技师”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加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卓越技师”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热情、专业理想和全面素质,扎实掌握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从事设计、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具有开阔的跨专业视野、创新创业、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等能力的优秀人才。

1.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和就业等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既要考虑到职业的针对性,又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同时还要兼顾适应职业岗位变化以及终身学习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更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的劳动力和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变换较快,就业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让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不仅要有胜任现有岗位的工作能力,也要有适应就业方式变化和岗位调整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开拓就业市场,积极为毕业生寻求优质的就业岗位。只有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求职成功,真正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内涵

核心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对其认识也不同。德国职业教育界的观点是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的,该能力又被称为“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英国职业教育界认为核心能力包括六个方面:交流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数字运用的能力、学习与绩效自我提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则提出关键能力包括技术、学习、思考、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五个方面。我国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主要包括:数字应用能力、创新革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又称为“八项核心能力”。

虽然各个国家对核心能力的理解不同,但对核心能力的理解和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可迁移的、跨职业的能力。核心能力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更多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三、“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加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高职院校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高职院校应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形成政校企共建的专业格局和“订单式”的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特色培养模式。第三,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高职院校应创新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联结虚拟和现实,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第四,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第五,引入职业标准、行业产业技术和国际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实施人才培养的双证融通。第六,构建由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核心课程精品化、主干课程网络化、拓展课程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特色化。第七,高职院校要搭建校企之间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将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内容及时传到学院,让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才在生产现场直接开展教学,从而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加快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2.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产学融合多方参与的模式,构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四位一体的开放性产学平台。第二,构建实验与实训并重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一是高职院校应构建“真实环境、真实项目、项目外包”的实践教学平台,让企业广泛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共同实施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综合项目的指导与考核。第三,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深入开展 “评、展、鉴、赛”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打造学生作品评审、评比、展示、展览的校内外平台。“评”是指突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包括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校企合作评价等。“展”是指动态、静态或者网络展示等形式。“鉴”是指针对课程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技术标准,完善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考证类型。“赛”是指与具体课程对接,包括校内外的各类大赛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既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驱动力。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师资队伍及其知识能力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师资团队。第一,高职院校可设立院内“教师学校”,通过校本培训、职教能力测评等途径,通过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第二,以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进修提高、企业挂职、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专业教师队伍。第三,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或科研项目申报,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到实际生产中。第四,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五,学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岗位评聘与评价制度,并把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从而引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方向。

4.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搭建能力提升平台。高职院校要大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实施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做道德人、职业人和健康人。高校还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通,从而实现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双提高。高职院校应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制定分段实施内容:大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确定自我定位;大二注重培养职业能力与社会服务意识;大三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如何实现自我价值。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搭建各类培养核心能力的平台:一是通过各类挑战杯、创意类竞赛、学生毕业作品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通过创业一条街、创业学院、创业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以学生社团活动、文化节、服务社会和社会实践等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将带来教育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应大力营造国际化氛围,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大力推进三项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统一领导、分层负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国际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部署国际化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将国际化指标纳入各二级学院的年度考核目标,对国际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三是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加大聘用海外专家经费,明确学科建设经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并鼓励各重点优势学科设立学生海外留学奖学金。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国际著名高校或企业开展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教育资源,通过互派学生、各类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多模式的合作培养方式,从而拓宽高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四、结语

核心能力理论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核心能力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高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行动起来,转变教育观念,在“卓越技师”教育理念下,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3]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4]李智利,丁敬敏,谢婷.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J].科技信息,2009(27).

[5]戴勇.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作者: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