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管理模式论文

2022-04-15

征地农转非社区是因城市建设征用农民土地进而把这些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在政府或开发商新建的居住小区中形成的,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社区。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征地农转非社区也愈来愈多,如何对这些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区管理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区管理模式论文 篇1:

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

世界高新区纷纷效仿美国,在条件适宜、智力密集的地区开辟高新区,从而发展本国、本地区的高技术及其产业。世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大多都是在一定的政府或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体制下进行的。区别在于,由于各国各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差异,园区发展也处于不同阶段。因此,它们在选择园区的具体管理模式和体制上出现差异。本文对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新区存在的三种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高新区的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类别

按照M.卡斯特尔和P.霍尔的管理模式分类标准(《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可将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划分为五类:政府管理型体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体制、公司管理型体制、协会管理型体制和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体制。

1.政府管理型

其主要特征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该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设立的专门机构;服务机构是以公司或事业机构的形式出现。例如,日本筑波科技城是由首相办公室下设的“科学城推进部”来管理;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协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这种体制的优势是能为园区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和智力环境。不利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强。

2.大学和科研机构管理型

它是由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大学校园内科学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目前世界高新区采用的较少。典型的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它是由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领导,设两名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由于没有政府直接参与,因而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自主管理,发展自由度较大,对中小型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高新区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就会受到影响,资金保障也会面临问题。

3.公司管理型

它是指采用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体制,即以非营利性的公司作为高新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区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公司一般由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当地有关人士组成,负责有关高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一般不干预区内各机构的具体业务,园区日常管理和经营业务由公司经理层负责。这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机构既能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同时又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美国的孵化器、德国的创业者中心、澳大科亚的科学园、印度的科学园大都采用公司管理型(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协会管理型

也称为基金管理型体制。它是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科学工业园、科学城和技术城采用这种管理体制。如: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由科学城协会管理。科学城协会由科学城的研究机构、企业、大学成员组成。科学城协会的日常工作由17人的常设班子负责,协会下设行政理事会作重大决策。这种管理体制具有适合于高新区发展的几大特点。首先,它体现了利益与风险分摊的原则,对于投资大、风险高的高新区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它以资金管理牵头,带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使管理权力和利益风险挂钩,使责、权、利三者得到统一。最后这种体制间接地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和干预(万华,2002)。

5.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

典型例子为位于以三所大学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地带中央的美国北卡来罗纳三角研究园。其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代表11人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三角研究园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的内部事务无权干预。北卡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州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北卡电子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这样,州政府有计划地与大学相结合,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际上左右了研究园的发展方向,为提高该州经济水平起了关键作用。

(二)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世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对高新区的五种管理体制总结出以下特点:

1.这几种管理模式基本上都包含三个层次:都有最高决策机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和服务机构。政府管理型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联合参加组成,具体执行机构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大学管理型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大学董事会,具体管理机构是由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的专门机构;公司型管理体制、协会型管理体制和政企大学联合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多方成员组成的董事会、协会、管理机构等承担,管理执行机构有专家咨询小组辅佐。以上几种管理体制的服务机构几乎都是以公司或事业机构的形式出现。

2.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基本相同,主要是:制定和实施高新区发展计划,从事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筹集风险资金;创办孵化器,扶植新企业;负责房地产;负责入区机构的甄选、登记和管理;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转化;对区内的活动作出限制等等。

3.国外高新区的运行机制大多是市场机制。这是因为就经济活动的整体而言,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是一种市场经济,企业同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企业是独立的经济人,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自决权,自负盈亏。企业通过同政府、其他经济单位和科技单位签订了经济合同,或以各种合法的方式从事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因此,可以说国外高新区的运行机制无一例外地是市场机制。

二、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分类与特征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而欧美则实行自由化的资本主义经济,以私有制为主,因此我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政企合一三种类型。

1.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开发区选用的管理体制,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在这种模式下,一般设立以省市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区内具体事务,让高新区有个宽松的管理环境。然后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所在地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内行使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包括项目审批、规划定点、房地产发展、人事劳资、审批入城户口等。第二,在机构设置上,设立工委(或党委)与管委会两套班子合署办公,下设直属机构和市属分支机构(主要是税收、公安、工商),实行“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图章管到底”的责权配套、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第三,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开发区对企业实行间接的法制化管理,主要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一些事业性、中介性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克服企业办社会的弊端。

2.政企合一型

该类型是开发区管委会与建设发展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管委会行使市级管理权限,负责对高技术区实行统一领导,如南京浦江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这是一种较有争议的管理模式。提倡“政企合一”者认为这样简化了关系,少去了一些烦琐的协调工作;而赞同“政企分开”者则认为“政企分开”可以割断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增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积极性,避免企业吃政府的大锅饭,加重政府负担。实践证明,开发区总公司在创建起步阶段,政企合一利大于弊,但随着总公司的发展政企分开就成为必然。

3.企业主导型

该种类型的高新区主要以园区的建设开发总公司来管理,在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大多采用这一模式,如早期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由高科技园区总公司进行管理,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总公司成立张江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此为一个全资性服务性机构,主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提供包括场地、资金、开发条件、信息、人才交流指导性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为持有高技术成果的创业者创造局部优化环境,达到扶持高技术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有利于集团公司的发展,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高新区的开发,但弊端也正由此而产生。由于开发区没有行政管理机构,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和劳动人事等方面没有行政职能,行政协调能力不强,使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限制,而要克服这种弊端,授子总公司部分行政职能是必须的。同时总公司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所以无论哪一种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国内高新区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1.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在现行普遍的管理模式下,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且多数享受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但是这种权力下放是没有法律地位的,某些授权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制度和体制上的磨擦。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和管委会的现行管理职权及运行机制还没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不能适应开发区的发展,所以如何形成按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快捷的管理运行机制,又具有明确的法律和合适到位的政府职能,是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2.管委会的领导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开发区都设立了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成立初衷是协调管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对开发区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但从运行情况看,小组很少或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不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管理、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多头领导”,即开发区分别由多个市领导分管开发区的科技、规划、土地等不同的任务,造成管委会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的不便,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而这种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处于中枢环节的协调小组——领导小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管委会的管理权限没有落实

“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是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目前许多开发区并没有真正实行“封闭式”管理,市直有关部门将一些必要的行政管理权限,特别是规划、建设、土地、工商等方面的权力没有真正下放。同时,这种“双重派出型”的机构设置造成管理上的双重矛盾,条块分割,难以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得管委会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决策的权力难以真正落实,无法作到决策中心一元化,又给某些职能部门过分干预开发区行政事务的机会,经常出现“政出多门,竞相收费”的现象。在省及省级以下的高新区这些表现尤其突出。

三、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新区管理创新的启示

(一)重塑管理理念,形成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科学认识

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改善政府服务。通过各种手段保证园区优良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秩序。改善服务态度,要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构建满足高新区内企业需要的人才服务平台;加强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构建一流的投资服务平台;做好产权保护工作,构建高新区创新服务平台;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中介服务平台;积极制定各项产业指导政策、优惠政策、技术创新引导政策,构建高新区政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决策咨询和政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先咨询,后决策;重大项目要先论证,后立项;重要工作要先评估,后验收。高新区要健全政务公开工作,对管委会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重要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进行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李金龙,2006)。

(二)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模式

第一,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法定地位。我国不同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异,对于一些制度环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高新区,可以将管委会的角色由政府派出机构向行业管理转变,逐渐淡化行政色彩;对于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绩且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较好的高新区,其主要角色还是定位在经济管理职能上;对于发展缓慢、且与所在行政区之间扯皮不清、合作不顺、协调成本大的高新区,可将其角色定位为区域管理者的角色,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地方行政区的模式授予,实行全面行政管理。第二,全面落实高新区管理所需的行政权限,合理设定管委会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要科学、合理地对管委会进行授权。第三,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办事效率。高新区管委会要按照“精简、统一、廉洁、高效”的原则,压缩管理尺度,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三)建立“运行机制完善、协调功能有效”的高新区行政管理模式

第一,处理好高新区管委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的前提。管委会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应密切合作,紧紧围绕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合署办公,联合运作,打破部门界限,以做好高新区的工作为核心目标,坚决杜绝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第二,处理好官、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四大主体的合作运行机制。高新区要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四大主体合作运行机制。其中,产与学、研是互为前提的关系,官则是这种关系规范运行的保障。第三,处理好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形成规范、有效的协调机制。处理好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高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第四,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需求,建立开放式、发展式、整合式的园区管理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必须是开放式、发展式和整合式的。

(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长庆实业集团小河采油作业区)

作者:邹樵 陈建洪

新区管理模式论文 篇2:

重庆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征地农转非社区是因城市建设征用农民土地进而把这些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在政府或开发商新建的居住小区中形成的,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社区。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征地农转非社区也愈来愈多,如何对这些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城市社区管理的几种典型模式,吸收借鉴其优点和长处,结合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个案研究,提出优化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国内比较典型的几种社区管理模式

(一)深圳罗湖模式

深圳罗湖模式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在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的社区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以建设安全文明小区为切入点,化整为零,分散管理,将居委会的社会性职能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性运营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度市场化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与已有的一些关于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不同,罗湖区社区建设遵循的这种思路淡化了社区的经济职能,突出强化了其在服务、组织、管理方面的社会职能。这种模式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社区居委会统包统揽的“被动经纪模式”。疲惫不堪的居委会不仅要承担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发展社区经济的职责,而且还要履行社区内各种服务和管理职能。深圳罗湖在全国率先打破这种计划经济时代下落后的社区管理模式,居委会的角色发生较大转变,职能重点转向社区服务和管理,这种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上海浦东模式

上海浦东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浦东新区飞速发展建立起来的。主要做法有:1.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注重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在将更多权利下放到街道办事处的同时,市、区两级政府给予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各项管理和建设的需要。这种新体制使政府将更多的权利释放给街道办事处,较好地发挥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职能。2.倡导政府的主导作用。注重协调社区建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政策上,是一种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制度安排: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并参与社区活动,对社区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社会团体包括各大专院校的社区志愿者充分发挥中介作用,联系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支持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事务,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佛山城南模式

佛山市城南街地处城郊接合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新区的开发规划与社区管理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政府引导。社区各方携手共建模式”。主要特点:1.提高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素质和能力,居委会的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竞争上岗”、“居务公开”,并且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营造良好的社区管理环境。2.由政府出资,建设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以街道为单位向本辖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城南街道办事处转变角色。化被动为主动。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主持召开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代表联席会议制度,使社区管理工作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了解认同,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社区管理。

(四)沈阳东大模式

沈阳东大模式迈出了我国社区自治的重要一步,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东北大学院内4800户居民结合居委会换届选举,将7个居委会组成一个新的大社区,社区内居民、单位和组织、个体私营者均为社区成员。在管理体制上。由社区居民、辖区内单位和个体私营者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社区最高权力机构,讨论决定社区内重大事项。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社区日常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工作。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等人员组成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主要就社区建设和管理向社区管委会提出建议,并进行监督。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市、区两级政府将部分政府职能,如治安警务、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城建、城管、环卫、环保等工作交由社区承担,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

二、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重庆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全国5个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包括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截至2007年底,高新区已实施完成了1100公顷的征地拆迁工作,1.9万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和1.7万人进行了住房安置。目前,纳入高新区政府管理的农转非人员安置的住房小区共计16个,总建筑面积达895145.77平方米,安置户数达7290户。

目前,高新区征地农转非小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是管委会、街(镇)、居委会(村)三级管理。因土地开发的时间性,部分农转非小区仍由镇、村管理。因此,高新区农转非社区三级管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管委会、镇、村(居委会)管理的模式,如石桥镇、人和镇、大竹林镇的农转非小区;另一种是管委会、街道、居委会管理的模式,如石桥铺街道的农转非小区。由于当地开发尚在进行中,由镇、村管理农转非小区只是一种过渡。居委会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依托,街、镇对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主要通过居委会实施和落实。由于农转非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没有业主委员会,农转非社区的居委会(或村委会)还承担了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社区环境卫生清扫等工作。

总体来看,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由城市基层政权的居委会担任主要角色。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体制有关,也与我国社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有关。从目前来看,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弊端:

(一)社区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

如高新区石桥铺街道的农转非小区。街、镇对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主要通过居委会实施和落实,居委会往往疲惫不堪。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敏感问题,常常因为找居委会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而引发冲突甚至群体性的上访事件。政府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推进力量,但却在事实上形成了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很多居委会不该承担或者承担较少的任务都由街道予以安排,

居委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本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范围内的行政工作。这不仅强化了社区的行政色彩,削弱了社区自身的工作,使社区的自治功能弱化,而且容易引发社区居民的不满,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不高,给社区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政府“越位”与“缺位”的社区管理体制障碍突出

在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或不易承担好的职能,社区管理中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政代社。“越位”现象突出。政府包揽了过多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如社区文娱活动的举办,基本上是居委会一手操办,社区居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导致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二是过度投入与投入不足并存。以兰花小区为例。该小区由于建设规模大、安置人数多,地处经济较发达区域,政府给予建设投入资金较多。现如今,兰花小区基础设施完善,周边有众多商业网点、金融机构、休闲娱乐中心,还有学校、医院、邮政电信等便民服务机构,与现代社区无异。而对于一些缺乏区位优势、人数较少的农转非小区,则投入明显不足,如石小路社区、渝州一社区等。这些规模小、经济欠发达的小区,没有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基础设施,政府投入明显不足,这是政府职能缺位的表现。

(三)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很多都是在被征地的村庄上面直接兴建,社区居民也是由原来的整个村庄的农民转变而来的。这种征地安置方式使得目前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工作者队伍主要从原来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干部、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其他社会人员招聘而来。虽然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但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培训,也没有取得相关的执业证书或其他专业技能证明,很多干部都是凭借直觉经验或自身已有管理水平来负责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导致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不高,与现代社区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社区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有服务社会理念的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社区内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建设包括文化、卫生、环保、教育、治安等十分繁杂的工作。仅就社区社会保障而言,就有低保、残疾人、老年人、再就业等诸多事务。仅依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是不能完成社区管理职能的,因此,专业社会机构、团体、社区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是必然之举。但就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机关还习惯于直接包办许多社会事务,而忽略了培育和扶持专业中介服务组织,社区内缺乏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

三、优化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征地农转非社区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规划建设包括社区制度的安排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应重视和发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由于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决策和法规都需要由政府制定: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任何一个单位或团体都不可能提供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而政府是社区资金投入的主体,在具体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目前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的现状来说,可以借鉴深圳罗湖模式的经验,社区涉及“物”的基础设施方面,可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只在统筹社区规划、承担社区主要投资者、引导社区建设方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对于社IX"人”的社会性工作方面,上海浦东模式的政府主导,多方协力共建美好社区的有益经验值得学习。这就需要高新区政府积极协调征地农转非社区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增强农转非居民的社区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培养农转非居民的社区归宿感和认同感。

(二)重视社区法制化、制度化等软环境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社区法制化是解决社区管理中行政化倾向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受计划经济时代社区管理行政化的影响,一些社区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实行社区法制化要求政社分离、政事分开,能有效避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而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法制化轨道。如佛山城南模式中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就是将政府在社区购买或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居委会民主自治和自我服务的内容有效地分离开来,互不干预。这种社区服务站的建设更能贴近居民的多样化和现实性需求,对于丰富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各项社区活动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加快制定一系列符合社区建设需要和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各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文明、法制化的现代城市社区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积极组建社区理论研究队伍、管理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鉴于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成立的特殊性,加之社区建设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充分。因此,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亟需加强社区理论队伍建设,运用社区管理理论来指导社区实际建设与管理。因此,高新区政府应充分调动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建高水平的专业社区理论研究队伍来指导社区管理的实践。另外,社区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对社区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新区政府可以吸收借鉴佛山城南模式的做法——充实街道办事处领导,居委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竞争上岗”、“居务公开”,并在人员配置、经费、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来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干部队伍素质距现代社区管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这样。建立社区居委会干部奖惩激励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的同时,还应建立一种将薪酬与业绩结合起来的考核制度,以更好地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社区志愿者是一支“源于民众、服务民众、自愿参加、志在奉献”的社区队伍,这一点在上海浦东模式、佛山城南模式以及沈阳东大模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是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体现现代文明社区自治的重要方面。建设一支能长期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能较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为社区管理更好的发展增添活力。但遗憾的是,高新区农转非社区志愿服务尚处于一片空白,社区内的农转非居民尚未形成这种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这有待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宣传。

(四)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

沈阳东大模式是目前我国社区自治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运行模式就是实行社区自治、社区内资源共享,部分职能交由社区承担,然后政府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实现社区管理自治的重要手段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服务社区居民中的协调作用。为此,高新区政府应尽快出台中介方面的有关制度,在中介组织的准入制度、服务标准、税收制度、财务制度、中介组织管理者薪酬和从业资格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以促进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真正造福于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

作者:朱盛华 王 锋 陈绍友 毛红涛

新区管理模式论文 篇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企合一型是我国当前高新区的主要管理模式,区位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体制改革、政府行政分权是影响高新区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文章結合南宁高新区对创新高新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便为推进我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高新区;管理模式;创新

[[[

The Management Mode of High-tech Industrial Zones in China

—Take Nanning High-tech Zone as an Example

Li Xiaodong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Nanning National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Key words:High-tech Zone;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李晓东(1960-),男,山东微山人,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理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指一种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和开拓科学技术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a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在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园区管理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实力以及园区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园区在管理模式和体制的选择上各不相同。本文旨对我国高新区主要的管理模式进行剖析,探索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南宁高新区的管理模式,以便为推进我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管理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立以省、市领导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二是成立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三是设立工委或党委与管委会两套班子合署办公;四是高新区对企业或科研机构实行间接的法制化管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高新区建设的初期,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因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力量相对较弱的情况下,高新区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才能完成。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新区都是采取政府管理型模式。该模式大体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经营服务层三个层次。决策层即园区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处理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管理层即园区管委会,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集中了市政府的部分管理职能,负责组织、实施园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管理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服务层即开发区总公司,通过房地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技术引进、产品推销等方式为区内企业服务。

(二)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

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主要是被沿海开放城市的高新区所采用。其运转模式为高新区成立建设开发总公司并运用经济杠杆对高新区进行管理,负责高新区的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提供包括厂地、资金、开发条件、人才交流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深圳高新区属于该模式,他们在管理模式上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式”三级管理体系。虽然在管理形式上以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面向市场、以企业为主导的。深圳高新区所设部门相对较少,真正体现了“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把必要的职能留给政府,其他能够由企业完成的,全部交给企业完成,大大减少了政府在市场行为中的非专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政企合一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新区管委会与建设开发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既具有行政职能又具有经济职能,管委会负责对高新区实行统一领导。苏州高新区属于该模式。在管理中,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将政府职能和企业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政府行政职能作用,又行使了企业的经济职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政企合一型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有可能导致企业吃政府的“大锅饭”,加重政府的负担。

二、高新区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城市规划和功能定位的影响

高新区管理体制与高新区的区划和功能定位相关。从开发区的区划和布局来看,我国的高新区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独立的新区。高新区的功能主要是吸引产业投资、进行经济开发、改变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的品牌和经济核心实力。这种模式通常是老城市的延伸和扩展,政府的意识是建立新城区,同时为了保护老城区,就要高新区建立在老城区的城市近郊,如苏州开发区和天津开发区。它们一般采取准政府体制,管委会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并以经济开发管理职能为主。二是小高新区带大行政区。在老区内设立高新区,高新区管理部门具有新区经济开发职能,采取该种模式要求城市的面积足够大,基础设施较完善,并且有足够能力承担高新区的环境建设,以高新区直接带动所在区的城市化,如上海的浦东、青岛的黄岛。三是高新区和老城区混为一体的无边界或边界不明显的开发区。这种模式通常是为了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兴办高科技企业,这有利于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一个区域孵化器。在这种情况下,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往往是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要服从区、市双重领导,其职能主要是提供服务和落实政策。北京海淀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和深圳高新区就是这种类型。

(二)改革因素的影响

除了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的功能以外,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新区还具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试点功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在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用人机制方面进行了试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北京市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立法,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实现了制度创新的突破;苏州工业园区在社会保障体制、人力资源管理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制度创新。

此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还与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程度有关。一般而言,行政地区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程度越高,政府的意识就越开明,机构层次就越少,政府的审批权限就越简单,高新区管理机构的政府职能就越弱化,他们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和引导。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经济占该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时,政府没有什么包袱,改革就比较彻底,该地区的政府在建立高新区时要主动引导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立高新区。在这种情况下,该地区的高新技术区一般是企业和高校共建共管共担风险,政府只提供审批和中介、维持园区的治安和征税等服务。

(三)政府行政分权因素的影响

高新区管理体制涉及事权的划分和人员的安排,存在条块分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地区内部的分权问题。独立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当于新设一个地区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老城区中设立高新区就产生了一个与当地政府分权的问题,涉及既得利益和人员的安排。加上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建成,而且老城区的保护意识比较强。因此,在老城区设立高新区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其次,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问题。近年来,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垂直管理,高新区除了给派驻区人员一定的工作补贴以外,其他事项均无权干预。因此,必须优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改革,推进地区的制度和体制创新,以确保高新区按照地方法律程序实施。

三、高新区管理模式创新分析——以南宁高新区为例

南宁高新区自1988年创建以来(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是广西众多个开发区中产业聚集程度最高、配套最成熟的园区,成为了南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南宁高新区企业总数达4200多家,平均每年新引进企业超过200家。现已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印尼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共150多家三资企业投资落户该高新区;可口可乐、西门子、富士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在高新区设立了生产项目或开展技术合作。

(一)南宁高新区现行管理模式及机构设置

南宁高新区属于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南宁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市政府授权在高新区规划区域内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在规划、土地、建设、财政、工商、税务、人事、项目审批、外事审批及户籍管理方面行使市一级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设一级财政和国库分支机构。其设置了办公室、财政局、招商局、经济发展局、安全生产管理局、规划局等18个机构,这些机构各尽其责,对高新区的事务进行管理、监督并提供有关服务。

(二)南宁高新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南宁高新区在管理模式中实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1.管理系统的创新。南宁高新区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实践,确立了比较规范的“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整套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以吸引和集聚大批优秀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市场化已成为普遍原则。“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目标逐步将高新区的管理从原来的依靠政府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法律、政策、经济等为主。南宁高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管理系统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南宁高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管理系统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南宁高新区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互相作用密切相关的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国外资本、高技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孵化器和外资企业等7个要素组成,为高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投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环境。此外,在高新区的创立、发展阶段,政府还为高技术企业提供种子基金,为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转化机构——孵化器提供扶持基金。随着高新区的发展壮大,高技术产业园区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为投资风险机制的引入和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风险投资公司从社会、民间筹集资金,投资于大型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投资于孵化器,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从政府的职能来看,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政府从直接减少高新区、管理组织高新区工作的职能逐步向利用法律法规规范高新区各要素行为职能和协调高新区内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职能转化。

2.管理理念的创新。南宁高新区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职责,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优质公共服务产品的构成条件。自组建以来,始终注重服务创新,以“企业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在广西率先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全程跟踪服务制等制度,并出台了管委会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党员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责任人跟踪服务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制度措施,全心全意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零距离的服务,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区的窗口、带动、示范作用,受到众多投资企业的国内外客商的高度评价。2001年10月16日,南宁高新区在广西率先开通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并于2008年被中央有关部门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3.透明型的管理模式。南宁高新区逐步实现了电子政务,在互联网上公布各项业务流程、办事指南、法律法规、园区服务、发展规划、园区数据等,促进了信息共享并得到了高效利用,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等相关人员。通过建设高新区更加先进的信息网络和创新的信息服务,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产品,降低了企业的营运成本。同时,电子政务的实现还大大加强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增强了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使政府与投资者、社区及公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4.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南宁高新区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该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推动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2008年新增15对产学研结合体。同时,南宁高新区管委会还与广西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已在产业孵化、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高新区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合作建设。2009年以来,南宁高新区为了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管委会共拨付扶持资金350万元,对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的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广西热交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博科药业有限公司的自治区级技术中心进行重点专项扶持。高新区管委会每年不但组织近200个科技项目申报政府各级创新计划,获得近2000万元的立项支持,而且还在本级财政中安排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大批中小企业提供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良好基础条件,成为了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白克明.加快高新技術产业开发区的改革和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5-81.

[2]厉无畏.中国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00-105.

[3]孙国华.我国开发区的行政体制模式研究[J].上海企业,2005,(9):63-64.

[4]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王卫红,魏巍.中外高新区发展与管理模式研究明[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23-26.

[6]杨明瑞.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与体制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30-32.

[7]阎文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4,(2):35.

[8]朱永新.中国开发区组织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00-125.

[责任编辑:王政武]

作者:李晓东

上一篇:金融监管问题论文下一篇:公路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