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介绍

2024-04-24

兰州新区介绍(通用9篇)

篇1:兰州新区介绍

兰州新区介绍 兰州新区的设立正是在兰州自身谋求发展和国家战略要求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兰州新区选址北距兰州市老城区70 公里外的秦王川,西距兰白经济区中的白银市正好70 公里,东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72 公里。可以看出,兰州新区区位优势较兰州老城区更加明显,完全契合国家战略规划中对于兰州发展的要求。因为在构建兰白都市核心经济圈中,兰州新区与兰州市老城区以及白银市共同构成了一个等边金三角,将兰州与白银无缝的链接在一起;而在构建“兰西经济带”中,兰州新区较老城区距离西宁更近,进而可以辐射到格尔木,使得“兰西经济带”的发展更加具有潜力。最后,兰州新区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357公里,在兰白实现经济一体化形成现代化都市圈后,也可以辐射宁夏部分地区。没有理由否认,兰州将会成为西北地区西部大开发新的经济增长极,而兰州新区又是兰州的特区,是全省集中发展的战略高地,因此,兰州新区的成立与发展是兰州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兰州新区选址秦王川,北距兰州市老城区70 公里。与国内其他同级城市的新区相比,兰州新区或许是距离老城区最远的新区。比如:郑州的郑东新区(郑州市区东部)、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谷滩,地处南昌赣江之北,与南昌南部的主要城区隔江相望)、贵阳金阳新区(离主城区仅5 公里)。这些新区有一个共同点的特点,那就是新区离老城区相对较近,是老城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必然要

求。因此,这些城市新区可以通过“老城带动新城”的模式加以发展,由于新区与老城空间距离较近,因此,新区的物流、人流等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新区人气、商气的聚集有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兰州新区的选址却在北距兰州老城区70 公里的秦王川。事实上,选取秦王川作为兰州新区,本身就反映了兰州这座城市选择的独特发展路径。首先,兰州市现有城区受到地形限制,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导致大型工业投资项目无法集中落地;其次,与其他城市利用老城带动新区发展不同,正是由于兰州市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兰州市做出“跳出老城,建设新区”的战略决策,引用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的话说就是:“跳出兰州思考兰州,跳出兰州谋划兰州,跳出兰州发展兰州”,这一系列“跳”字反映出兰州新区的特殊性,即:它是要依托“再造兰州”战略的实施,通过兰州新区的快速发展来达到整个兰州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在省内实现“中心带动”作用,在西北实现辐射青海、宁夏两省(自治区)的功能。

如前所述,兰州新区要发挥其“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的作用,其自身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从无到有的经济发展,其基础则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一个距老城区相对较远的经济发展区域,兰州新区在初始建设阶段面临着交通体系构建的挑战,只有将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通道迅速打通,克服新区与老城之间空间距离较远产生的困难,新区的发展才有前提,新区的建设速度才会呈现几何级数式的增长。依据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兰州新区总体规划

(2011-2030)(以下简称为《规划》),兰州新区对外交通规划为

“三纵一横”的区域交通廊道。其中,“三纵”包括:兰州—张掖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快速路(201 省道提级)形成西部交通廊道;兰州新区—安宁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以及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形成东部廊道。“一横”是指白银至中川的高速公路;白银—兰州新区—兰新铁路联络线;白银—兰州新区城际铁路以及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形成兰州新区至白银交通廊道。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划》中数次提及兰州中川机场,实质上,兰州新区的选址就是在兰州中川机场所在的中川镇,新区的发展规划将中川机场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功能片区加以定位,是新区最不可或缺的一个先决优势。依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兰州中川机场定位为西北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并已于2010 年12 月实施了中川机场改扩建工程,提升飞行区标准至4E,扩建航站楼和站坪。结合《规划》中建设兰州中川机场免税临空加工制造与物流基地,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川机场提升为立足西北、面向中西亚、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国际机场。因此,兰州新区的选址虽然离老城区较远,但是其优势在于,一旦与外界的陆路交通体系建立,那么将会实现新区与老城的共同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依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新区与老城之间的陆路交通构架将会在短时间内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得到完善。首先是于2010 年12 月与中川机场改扩建项目同时开工的“兰州—中川机场城际铁路”,届时,从拟建的兰州西客站引出,只需15 分钟即可到达中川机场,也即新区所在地;其次是兰州老城区到新区的三条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三条公路将会是

目前沟通兰州老城与新区的主干要道;最后,将于今年开工建设的兰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以及兰州西客站在未来3 年将会与在建的兰州—中川机场城际铁路一同将兰州市主城区与新区以及中川机场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新区对外交通的主架构。

篇2:兰州新区介绍

1、生态农业:以现代科技农业生产为主,依托新区生态资源,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和防护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区。

2、石油化工:石油储运、炼化、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制造、石化物流。

3、装备制造:高端专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制造。

4、新材料制造:新能源装备与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5、生物医药:“特色中藏药”、“新型生物医药”等特色医药产业。

6、高新技术:依托兰州市国家级高端基础科研基地和高等教育机构优势,打造兰州市科研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引进、信息产业提升基地。

7、第三产业:行政、文化、商业、旅游、科研、教育、体育及临空总部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会展基地商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在服务业。

8、生态林业:以生态林业为主结合山区生态资源和交通优势,发展观光型和体验型旅游业等生态休闲业。

9、轻型制造业:纺织、皮革、服装和食品加工为主。

篇3:兰州新区地表覆盖变化分析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盘地, 规划区面积806平方公里, 涉及兰州市辖区内永登县和皋兰县6个乡镇, 距兰州市主城区38.5公里, 距白银市区79公里。该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自古就是沟通内地、联通西部边疆和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 是支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2012年8月, 兰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 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 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 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随着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 引起了地表覆盖的急剧变化, 使原有以农业为主的地表形态大规模、急速地转换为城市地表形态。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研究区的地表覆盖变化及进行描述和分析。

数据来源

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要求, 将采集的内容分为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三个方面。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 将其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等10种类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表覆盖变化分析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本文利用兰州新区规划区 (以下简称规划区) 2010年和2013年遥感影像资料, 以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指标进行数据解译, 见表1。

兰州新区地表覆盖变化情况

地表覆盖类型变化情况

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 兰州新区地表覆盖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草地面积减少, 人工堆掘地、道路和房屋建筑区面积的增加。其中耕地减少了1933.22公顷;草地中的自然低密度覆盖草地减少1893.42公顷, 人工草地增加40公顷, 合计共减少1852.48公顷;人工堆掘地共增加2483.28公顷, 其中建筑工地和露天采掘场分别增加了2411.16公顷和64.75公顷, 林地增加了680.31公顷, 以人工幼林增加为主, 占到增加面积的93.3%, 道路增加290.32公顷。人工幼林、道路及建筑工地总的增加面积为3335.66公顷, 占耕地与草地减少面积总和的87%。房屋建筑区增加了244.35公顷, 水域增加了102.45公顷, 年变化率分别为2%和9%。具体变化情况如表2。

从总体数量看, 较2010年10月, 2013年5月新区耕地比重从42%减小至39%, 减少3个百分点, 草地从43%减少至41%, 减少了2个百分点, 园地、房屋建筑区、构筑物、道路、略有增减, 增加较明显的是人工堆掘地, 即主要为建筑工地。而水域和林地各增加了一个百分点, 各约8平方公里, 新区地表正在经历一个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过程, 正地经历急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地表覆盖转移矩阵

将2010年和2013年地表覆盖数据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空间叠加来生成2010至2013年的兰州新区地表覆盖面积转移矩阵。地表覆盖类型转移矩阵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各地表类型之间的结构转换和数量转换关系, 是地表类型演变的重要参照, 见下表3。

根据转移矩阵, 规划区内2010年至2013年共发生地表类型转移的总量为6948.84公顷, 合计10.4万亩,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8.6%。从转换的地表类型来看,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耕地和草地的转出量较大, 总和为3.5万亩。耕地转化为人工堆掘地的面积最大, 为1621.44公顷, 其次为草地, 转化面积为741.38公顷。耕地和草地转出成为人工堆掘地的总和占人工堆掘地增加面积2483.23公顷的95%。

人工堆掘地、道路、房屋建筑区的面积转入量较大, 他们的转换方向主要为其他类型的转入;耕地和草地的转出量较大, 面积减少较多, 转换方向主要为向其他类型的转出。

地表覆盖类型变化分析

1) 耕地变化

2010年耕地总量为33606.92公顷,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2%, 至2013年规划区耕地总量为31673.7公顷,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9%, 占比减少了3个百分点, 面积减少了1933.22公顷,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2.4%。耕地主要减少的区域是规划区南部的秦王川平原的中心地带, 其地势平坦、海拔较低, 主要位于红玉、西槽、北坪、倒水塘等村委会周边地区, 该区域也是新区综合行政服务区的重点开发地区。耕地增加的地区主要位于西岔镇西岔村附近的开山造地所形成的耕地, 面积约为250.35公顷, 其余为零星地类的增加。

2) 林地变化

从林地各类的变化量上看, 规划区具有人工幼林的大面积种值和绿化林地的增多, 而其它各类基本持平的特征, 这一特点明显地反映了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方面, 即退耕还林和大面积改造荒草地为林地及城市内部生态林地建设的持续推进。至2013年5月, 林地增加的主要的区域位于纬三路以南的约4至5公里的低矮丘陵地的南坡, 其人工造林面积超过万亩, 其次是在引大入秦东干渠延线附过, 形成了林地的带状结构。而林地的转出主要在规划区南部林地转为了草地, 这种转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退耕还林后, 由于林木干枯而致使林地退化为草地。

3) 草地变化

2010年草地的总量为34602.76公顷, 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3%, 2013年草地变为32750.28公顷, 占规划区总面积41%, 相比2010年减少了1852.48公顷, 约合2.8万亩, 减少的总量与耕地减少的总量2.9万亩基本相当。从减少的结构来看, 天然草地减少了1893.42公顷, 合2.84万亩, 与此同时, 2010年比2013年人工草地的面积总量大幅增加, 较2010年增加了62%, 2013年人工草地的面积为106.5公顷, 合1600亩。这也反映了在新区建设中注重提高绿化地表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改善生态环境的思路和政策, 从另一方面, 在天然草地中低植被覆盖草地实际上占有相当大的面积, 减少低密度植被草地的覆盖是新区土地开发整理、用地集约化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4) 房屋建筑区变化

从建筑用地变化的空间位置上看, 房屋建筑区的增加主要集中于新区城市中心建设过程中已成形的用于生产生活的房屋建筑, 但其增加的主要位于秦王川中部的平原地区, 而且分布相对分散。房屋建筑区的转出主要位于规划区在建或已建成的经六、经十等道路的附近, 这是规划后, 形成了原有居民居住区的搬迁, 由于规模并不大, 所以其线路还不明显。

5) 建筑工地变化

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建筑工地是属人工推掘地中的指标。而人工推掘地是指被人类活动形成的弃置物长期覆盖或经人工开掘、正在进行大规模土木工程而出露的地表。采集的最小图斑对应的面实地积为400平方米。由于新区原本为耕地和荒草地为主的地表覆盖, 自2012年8月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时起, 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所以建筑工地的规模和数量是最直接反映新区开发和建设的指标, 也代表了新区城市化初期地表急速转换的过程。

到2013年建筑工地的规模达到2952.93公顷, 而2010年建筑工地的规模仅为541.77公顷, 两年多的时间内增加了5倍之多。从比重上看, 2010年建筑工地占整个人工堆掘地的58%, 到2013年建筑工地占整个人工堆掘地的86%, 上升了近30%, 而与此同时, 露天采掘场由原来的30%减少到10%, 2013年为345.43公顷, 比2010年增加了975亩。堆放物, 指人工长期堆积的各种矿物、尾矿、弃渣、垃圾、垃圾沙土、岩屑等覆盖的地表。采集的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积为400平方米。堆放物的面积基本持平, 为120公顷。因此, 由于新区的大面积建设, 使建筑工地的面积大为增加, 而致使人工堆掘地的面积变化较大, 而其它采掘场、堆放物在基本稳定的同进略有增加。这也反映了新区地表在大面积建设的同时并未带来过多的用于采掘和堆放的闲置地, 控制并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6) 城市道路变化

从道路长度计算中可知, 城市道路里程增加了193公里。规划区要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 形成“三纵一横”交通网络, 道路的面积和里程将会近一步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道路的年递增率为7%, 这与林地年递增率8%相近。道路主要增加的是规划区新建设的水秦路、纬一路、纬三路、经十三路等, 其主要占用的是耕地。

5.结语

篇4:兰州新区:创新靠政策支持

据郝远介绍,2015年,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25.8亿元,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增长15%;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18亿元,增长50.4%。2015年8月28日,兰州新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实验区孵化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面向海内外招贤纳才、引智引资。按照甘肃省委领导“将产业孵化大厦打造成集研发、中试、转化、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兰白试验区孵化中心”的指示,以及“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产业链创新孵化培育体系”的要求,兰州新区以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的设施一流、创意一流的现代化多功能产业孵化大厦,总建筑面积达28.1万平米。为充分吸引人才和企业进驻,兰州新区竭尽全力,通过政策、感情、事业、服务全方位留人。新区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企业入驻条件、入孵流程、孵化服务、孵化管理和毕业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给予各种便利。同时,在房租减免、住宿配套、平台建设、项目扶持、融资贴息、餐补和交通补贴等方面,均出台系列普惠政策,充分降低了企业创业成本,帮扶创客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燃眉之急。

郝远说,兰州新区目前编制完成了兰白试验区兰州新区建设规划、工作导则和评价指标“三位一体”的指导体系,制定出台了《兰州新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办法》、《兰州新区产业孵化大厦入孵企业配套政策》等改革文件;出资2亿元参与设立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鼓励高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兰州新区产业孵化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科技研发、中试、转化、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辐射甘肃乃至西部的孵化航母。他认为在兰州新区的建设发展中,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全面理清科技创新思路,规划好研发路线,谋划好研发项目,搭建好创新平台,整合好科技资源,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吸引各类要素集聚。

篇5:兰州新区实践心得

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甘肃省委第一巡回指导组副组长陈贵辉出席会议并讲话,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东新主持大会。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及省委第一巡回指导组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新区党工委和各级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把主题教育与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紧密结合,全力推动主题教育纵深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明显提升、担当意识不断强化,解决了许多思想和方法问题,纠正了一批习惯性、不科学、不合理的认识和观念。

会议强调,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坚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要筑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政治定力、提升政治能力。要以勇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推动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当好全省改革发展“排头兵”。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快速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要着眼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进一步抓好巩固深化,形成长效机制。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以作风大转变促进发展大提升。

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好此次会议精神,抓好整改落实,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严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推动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篇6:兰州新区发展史

一、新区由来

2010年12月,甘肃省设立兰州新区。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总规划1700平方公里,控制规划821平方公里。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也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南北长约49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距兰州市38.5公里,白银市79公里,西宁市195公里,距西安560公里,经景泰到银川有470公里,经河西走廊直通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

二、新区定位

发展成为兰州市的副城(大学城的建立),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注:

1、兰州市的副城(大学城的建立):兰州市四面环山,已经无发展之土地,只能向兰州新区发展。

2、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

3、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4、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5、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新区规划及产业分布

兰州新区作为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也是“西北的物流基地”,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下,已形成“两区、三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着重突出新区规划合理,对比兰州市区的规划之乱)两区 是指

北部农业示范区和南部林业休闲区,重点发展新区的农业、林业,通过绿化、人工湖防风护沙。三片是指 ①北部石油化工产业片区 ②中部综合产业片区 ③南部大型城市生活服务片区

●北部石油化工产业片区,规划2020年后,西固的兰炼、兰化将全部搬迁过来,形成西部的石油炼化生产基地。

●中部综合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高教园区。生物医药园区内:有兰药、佛慈制造、和盛堂药业等国内知名的大型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工业园区内:兰石重装、四联光电、陇星科技等56家大型国营企业通过“出城入园”的政策,相继落户进入投产。

高教园区内:

1、兰州工业学院于2017年11月16开工奠基,占地1748亩,建筑面积116万方,投资47亿。2020年建成,预计招生20000学生。

2、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2017年10月动工开建,占地812亩,投资18亿,2020年,下半年建成使用,预计招生38600左右学生。

3、兰州外语职业学院,2017年9月15日开工,2020年建成,占地1545亩,投资27亿,2020年建成使用,预计招生近20000人。

4、甘肃政法学院,2017年8月开工,总占地796亩,体量30万方,投资2亿,2020年建成,学生可达8000多人。

5、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8月15开工,占地1050亩,28万方体量,明年6月份建成,预计招生13000左右。

6、甘肃广播电视学院,于2017年5月7日开工,占地972亩,投资19亿,于2019年建成使用,预计招生28000人左右。

7、甘肃商贸职业学院,占地1032亩,投资了12亿,今年九月开学,在校生达6100多人。

8、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占地1125亩,投资7.8亿,今年九月份开学,在校生9000多名。

9、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占地1055亩,投资6亿,今年九月开学,在校生11000多人。

10、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024亩,投资18亿,2019年建成使用,预计招生15000学生。

11、兰州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占地2718亩,投资50亿,今年九月开学,在校生24737人。教师规模1421名。

●南部大型城市生活服务片区:坐落着最早入驻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吉利集团、三一重工、中国铁建、亚太实业、碧桂园、绿地等。

还有我们的行政文化中心,区管委会等17个行政机关单位800多名公务人员,都参加到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上,这里有二号湖的人工喷泉广场也是兰州最大的喷泉,吸引着大量的人群来此参观。

长城影视基地、秦王川5A级湿地公园、恐龙园、秦王川等旅游景点也会带动新区的客流量。周边学校有:现阶段兰州新区托管范围内有中小学49所,在校学生人数11335人,教职工人数837人;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园数2465人,教职工110人。

医疗配套有: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民生医院、康复中心、辅仁医院等国家大型医院。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咱们新区依托中川机场的大规模改造、扩建,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为新区带来大量流动人口;欧亚大陆桥的开通,大大的拉近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东欧的距离;

●兰青铁路、宝兰铁路、陇海铁路等几条铁路,将新区与国家铁路网快速连接起来; ●新区内机场高速、连霍高速、城际铁路、水秦快速等城际快速主干路,将新区至兰州和周边城市快速结合;

●市区内“六纵五横”的骨架性主干路网络体系完全满足城市内部交通需求。

比如新区发展以前,去兰州市只能打黑车,现在通往市区的城际公交就有四条线路,601、602、603、604可以到达兰州市的各个地方。而且城际铁路开通后,从新区乘高铁至市区,仅需要35分钟左右。

无论是从新区产业、服务配套或是交通配套来看,都是非常完善的。红色的区域是我们的项目所在地,家宜万象新天地。

成立新区目的:国家成立浦东新区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分散当时上海主城区过多的人口和工业压力。成立兰州新区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把新区发展成兰州市的副城,大家都知道兰州市四面环山,已无发展之地。浦东新区及兰州新区成立之前都是一片荒芜之地,经过5——10的初期发展已经形成规模。从浦东新区我们不难看出在06年之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发展,此时房价都处于一个缓慢增长的趋势,一旦产业布局完成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房屋价格会出现井喷式的发展,此时你在投资为时已晚。而现在的兰州新区就相当于06年之前的浦东新区,正处于第二阶段的发展,正是你投资的最佳时间。兰州新区基础设施

交通设施:兰州新区航空条件便利,拥有甘肃省唯一的国际航空港——兰州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直通兰州中心城区,另有甘肃省道201线穿盆地而过。兰州新区总体规划“三纵一横“。三纵:兰州-张掖城际铁路、机场高速、快速路(201省道提级)形成西部交通廊道;兰州新区-安宁快速路,形成中部廊道;兰州新区城关快速路,兰州市区-兰州新区市域轨道形成东部廊道。一横:白银-兰州新区-兰新铁路联络线、白银-兰州新区城际铁路、白银-中川机场高速形成兰州新区至白银交通廊道。

未来几年重大交通投资:我省将投资160亿元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新建总面积36万平方米、吞吐量3000万人次,其规模将是现运行的兰州中川机场T2航站楼的6倍,预计3年建成。同时,兰州、敦煌、嘉峪关省内3家国际机场争取每年开通10条国际航线,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节点城市互联互通。

投资170亿元、总长76公里的兰州至中川机场T3航站楼专用高速公路(中通道)将于今年底开工建设,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兰州直达中川国际机场的公路、铁路通道将全部畅通,百姓出行乃至周游世界将非常便捷。休闲设施:在纬一路以南、行政中心以东、经十二路以西,利用大片低洼地带建设总占地面积1360多亩的人工湖,形成水域面积1265亩。4处人工湖总体平面布置近似甘肃省版图,南北总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80米,总蓄水容积160.4万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人工湖总占地面积848亩,最小的70.16亩。兰州新区人口

新区目前常住人口18万,外来人口20万。2016年至2018年兰州出城入园300多家企业入驻新区,员工18万,2017年三校(兰州商贸学院,兰州能源化工学院,兰州卫生职业学院)一区一共招生18万,再加每年外来企业的人口,预计到2020年新区常住人口将超过100万[7]

兰州新区功能分区

兰州新区被分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空港物流园区、临空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循环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区等十个园区,其中仅生态休闲区就占地50平方公里,将依托现有的一块湿地,建成主题文化公园,此外还有248平方公里将被储藏起来,表面是生态修复,其实质是未来发展的预留地。[7]

兰州新区产业布局

十大主导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林业、现代物流仓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综合产业片区:依托现有吉利汽车等企业,发展汽车与机械制造产业,在其南部,依托产业升级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石化产业片区:位于新区北部,结合国家石油储备库和西固石化产业扩能,重点引进与石化产业相关的项目类型。

装备制造产业片区:在兰石集团、兰州电机公司、兰通厂、长征机械等项目的带动下,引进相关产业类型,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组团;

篇7:关于兰州新区陵园员工定岗请示

岗位调整请示

甘肃海弘投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因海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新区陵园原副主任周军岗位发生变动,为此我公司请示集团公司对新区陵园人事岗位做以下调整:

1.原由周军任职的陵园副主任一职由方东接任。2.原由方东任职的销售主管一职由裴美玲接任。3.新成立的工程部由火泽兴任主管。

上述计划,妥否,敬请集团领导审阅、批示。

甘肃海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篇8: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1 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分析

1.1 兰州新区简介

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 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级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 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 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兰州新区土地和水利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 具有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

2012年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兰州新区的定位, 即“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 内陆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试验区, 实施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

兰州新区按照“创新精神、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聚集”的要求, 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园区建设为重点, 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新区建设, 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级新区。

1.2 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趋势

在获批一年多的时间里, 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实上, 围绕建设现代新型产业区,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生物制造业、新材料、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仓储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近期主要发展石油化工产业, 不仅要完成老城区的产业转移, 而且要把它建成兰州新区的支柱产业;其次发展装备制造业;此外, 为了奠定新区的可持续性和技术含量, 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还会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三个方面集聚一起发展, 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分开发展, 这是综合甘肃特有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和人才等因素考虑的。

截止2013-08, 兰州新区已引进181个产业项目, 总投资达1 846.2亿元, 为新区产业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入了强劲动力。主攻国内外500强、“国”字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理顺和延伸产业链条, 引进和培育首位企业,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2 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是兰州新区规划的重要内容, 科学有序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有助于发挥兰州、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 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 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目前, 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问题, 对兰州新区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尤为重要。

2.1 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为了兰州新区能够引进更好、更多的产业和大项目, 兰州市政府不断推出税收优惠政策, 吸引外商来新区投资办厂。但由于新区还未能全面引进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技术和管理水平, 使得有计划移入新区的产业和大项目不敢盲目投入, 造成一些地方未能引进项目或项目引进缓慢。

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软环境是兰州新区吸引投资、铸造新城的关键。由于兰州具有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特点不突出、产业链不完善等特点, 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 抵消在兰企业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同时, 劳动力专业素质缺乏, 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和经贸人才十分匮乏。即便国家政策到位, 各种资源也很难像浦东、滨海等新区批复后那样蜂拥而入。交通基础设施和园区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仍然是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 它限制了产业转移的程度, 也影响了产业转移的进度。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备的完善, 特别是道路交通, 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的建设关系着招商引资的效率和企业落地的速度, 同时也是城市宜居、宜业的前提。因此, 兰州新区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和服务配套等方面持续投入, 打造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平台。

2.2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保护环境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该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 一些地区为求得一时发展而牺牲环境、破坏资源, 从而忽视产业转移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兰州新区地处西北,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上必须格外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积极承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坚决不承接产能落后、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承接产业转移中, 一定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否则, 一旦新区被一些低质量的项目占据, 新区就成了“老区”, 也就成为了发达地区的“污染避难所”。

2.3 承接产业模式问题

长期以来, 包括兰州在内的西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采取资源吸引、扩张规模、产能增加、来者不拒的传统承接模式, 这与兰州新区的长远规划和主导产业发展定位不相符。传统承接模式一方面容易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另一方面, 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同质化, 引起了过度的竞争, 挤压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 简单的承接模式决定承接产业规模较小, 缺乏产业聚集效应的大项目, 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难以形成聚集竞争力。为了避免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重蹈其他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覆辙, 就必须将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走创新承接、集群承接、高端承接相统一的提升式承接模式的发展道路。通过新的模式来促进兰州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减缓就业压力, 提升区域竞争力, 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的顺利推进。

2.4 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问题

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地方政府方面。与其他地方的新区相比较, 特别是在产业承接方面的政策, 兰州新区并不具备优势——不仅政策落实不到位、针对性不强, 缺乏吸引好项目、大项目和先进要素的政策, 而且政策的执行力度过于老套, 过分强调按章办事。 (2) 政务方面。政府职能还没有根本转变, “事难办”仍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合力不强;在一些引进产业项目的推进中, 一些部门习惯被动办事, 不积极主动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 存在应付、讲形式的情况;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 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多。 (3) 招商引进方面。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化招商队伍;缺乏创新的招商方法和措施, 专业性招商知识不足, 项目库建设不规范且滞后, 无法满足客商咨询需要等。此外, 法制环境、经营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也存在需改进之处。

3 主要对策

基于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要有前瞻性、全局性,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 抓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可贵机遇, 加强基础设施的产业配套建设, 充分发挥兰州新区的比较优势,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创新产业的承接模式, 优化承接环境, 进而促进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341”项目工程的全面落实, 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3.1 完善配套设施

兰州新区在西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显要, 与周边地区来往便利, 辐射地域广阔。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一定要积极发挥其在区位、土地资源、水利资源、交通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巨大优势,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这些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利用。同时, 要加强公路、航空和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新区的交通立体网络,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缩短货物的运输成本, 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加强兰州新区产业园的建设, 扩大产业的聚集和辐射范围。扩大产业园区的规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企业投资、设厂, 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生产商和服务商落户新区, 同时聚集本地的中小企业来园区投资。这样推进了产业集聚化的进程, 提高了产业园区企业的竞争力, 有效地提升了新区的人气, 扩大了辐射范围。因此, 就需要我们加强完善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 以此来满足新区入驻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

3.2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做到环境保护服从和服务于科学发展, 做到环境保护服从于服务产业转移, 使产业转移遵循生态环保的规律, 把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从两方面做起: (1) 从源头上禁止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向新区转移, 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兰州新区的产业发展, 对承接的产业项目要科学、统一地规划和布局, 防止项目的重复建设; (2)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保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产业转移项目的“环评”制度, 坚持招商和环保并重的原则, 提高环保的准入门槛, 对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产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使其转化为兰州新区发展的经济优势。

3.3 探索创新、集群、高端的承接模式

兰州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应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探寻出承接新途经、创造承接新模式, 探索出双方资源优化配置、利益分享、合作共赢的机制;探索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品位大幅提升、发展方式得到真正转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基本经验和共性规律, 努力使兰州新区成为合作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典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国家批准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价值回归。承接好东部产业的转移, 不以企业为主角, 而以承接一个产业群、产业带、产业环节为目标, 注重产业链的配套生产。摆脱传统思维定式、旧的条条框框和老习惯做法的束缚,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办法, 积极探索产业链招商、产业群招商和区域产业园区合作的创新型、集群型、高端型的承接产业模式。

3.4 以打造良好的承接环境为宗旨

努力打造良好的承接环境, 特别是政策和政务环境, 是产业转移项目顺利转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加快新区建设步伐的必要保障。因此,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 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兰州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吸引东部沿海的产业转入方面, 在一段时期内难以与其他新区相比, 就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从长远看, 政府在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不仅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同时更重要的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并以此为契机, 规范政府的行为, 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发展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环境, 形成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

摘要:东部沿海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而兰州新区作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兰州新区产业的发展, 探讨兰州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使兰州新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兰州新区,产业转移,地方经济,承接产业

参考文献

[1]王海霞.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时代, 2009 (3) .

[2]张婷婷, 高新才.我国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之实证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1) .

[3]史育龙.以产业合作为强化战略平台作用[N].兰州日报, 2013-11-12.

[4]谯薇.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08 (4) .

篇9:兰州新区创生态建设奇迹

“简直太疯狂了!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野鸭。”从小在秦王川盆地长大的村民曾阿姨指着离她家不远的2号生态湖向村民“爆料”:“昨天‘吓坏’我了,那个新造的湖飞来了很多野鸭,黑压压的一片,几乎把湖面都填满了……”正说着,另一个村民接过曾阿姨的话:“我也看见了,我在这呆了大半辈子,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

对于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村民来说,干燥的地面挖上一铁锹,都看不见一点湿黄土,突然间飞来了为数众多的野鸭,确实是一大新鲜事。

正热闹时,曾阿姨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对于2号生态湖来了很多野鸭的事情,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惊讶。他说去年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了,甚至还见过其它候鸟。

从村民拍摄的视频里,《小康》杂志记者看见了大群的野鸭从天空飞过,或展翅平滑,或扑扇高飞,姿态各异。最终,它们都落到湖面上,觅食、追逐、嬉戏……

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生态绿化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郭智强表示,近年来兰州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候鸟都愿意把兰州新区作为一个“中转站”。他清楚地记得,兰州新区成立之前,区内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小孩还困难,更不要说吸引候鸟来栖息了。

“十里长逢花与草”,对于现在的兰州新区来说,已算不上什么稀奇。当下,兰州新区的生态面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鸟语花香、水体繁多、候鸟集群……素来被贴上土壤贫瘠、盐碱化严重、干旱难耐标签的兰州新区,是怎样转变成生机勃勃的生态新区的?

干旱区生态新城建设样本

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地处兰州、西宁、银川3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也是甘肃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由于是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即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兰州新区土质多为黄绵土,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比较脆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河流较少,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更为严酷。有数据显示,兰州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00~35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1880毫米。在严酷的生活环境面前,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搬迁到发展机会更多、生活条件更好的兰州市区。

2010年12月,甘肃省设立兰州新区。两年后,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这是西北地区第一个有此头衔的新区。

自成立之初,兰州新区把生态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做。从2011年开始,兰州新区陆续出台了《新区生态绿化建设优惠政策》《兰州新区生态经济林扶持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种力量广泛进行植树造林,从而逐步形成了合力共建生态绿城的良好局面。

“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我们不仅要打造产业强城,更要建设绿色美丽的生态新城,这是兰州新区的建设目标之一。”郭智强说,“从2012年到2014年底,兰州新区植树造林达到了14.5万亩,尤其是近两年来,生态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强。”

如今走进兰州新区,不仅能看到成排成行的桃树、梨树和杏树;道路中央的隔离带间,数不清的山杏花竞相怒放;在2号生态湖里,偶尔还能看到几条锦鲤在相互嬉戏……“能取得这样成绩一部分要归功于引大入秦工程,每年从这个工程引来4.4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加上西岔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和中川机场绿化上水工程的供水,兰州新区年调水量可达5.4亿立方米。”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表示,调水工程为兰州新区打造生态绿城和产业新城奠定了坚实的供水保障。

另外,为抵御风沙,兰州新区在东一干渠以北搭建坚固的防风防沙绿色屏障。“这一条宽400米,长达17.6公里的林带与渠道平行,总面积5万多亩,树木达到500多万株,是规划中距离兰州新区核心区最近的一条生态防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张守琪介绍,这些树木是2011年栽植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北方的风沙。

张守琪表示,兰州新区以北150公里是腾格里沙漠边缘,到2020年,东一干渠以北将建成5条这样的生态防线,成为兰州新区坚固的绿色挡风墙,改善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

除此以外,面对干旱、少雨、多风沙的生态局面,兰州新区还提出了“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景观”的生态建设中心思路:开展北部生态防线建设的同时,在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与南部毗邻安宁、皋兰的区域,则大力开展荒山荒坡整理,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和循环农业。

目前,兰州新区已基本完成了所有通车道路的绿化工程;占地1150亩的2号生态湖已向公众开放;4号生态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它水系和景观正在加快建设,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问号被拉直的原因

“这个地方干旱少雨、风沙大,又无河流,搞大规模生态绿化能成功吗?”当时,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疑问。

“我万万没有想到兰州新区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见证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过程,甘肃资深媒体人杨韶红最有话语权。在杨韶红看来,“科学合理”、“坚持不懈”、“大胆探索”也许就是疑问号被拉直为感叹号的原因所在。

自从兰州新区成立的那天起,杨韶红就和新区的接触的机会变得频繁起来。“我每年至少来一回兰州新区,我非常清楚这里的生态环境!”

在2014年9月份兰州新区组织的港澳媒体新区行活动中,杨韶红实在无法压制自己心中的感慨:“新区建设的头两年,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这里连一棵树都长不活,这么恶劣的生态环境怎么能建设一座新区?”

没想到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杨韶红始料未及的。“哎呀,我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深深感慨兰州新区“难以完成”的生态使命之余,他实在弄不太明白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怎么“逆袭”的。

在《小康》杂志记者与郭智强交流的过程中,他把“逆袭”成功的原因归结成“三条路”——科学之路、市场之路和社会之路。

nlc202309041905

科学之路。兰州新区通过和中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甘肃林勘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无偿给他们划出一块地,让他们做科学实验:一是通过试验改良土壤;二是改良树种、草种。”郭智强补充道,这些科研成果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正逐步推广中。

另外,兰州新区也积极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和人才,比如引进以色列的节水技术以及聘请了瑞典隆德大学7位农业方面的专家当顾问。“产、学、研结合,使得这条‘路’走得很顺利。”

市场之路。一方面,兰州新区建立自己的融资平台(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借用企业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科研实力。郭智强举例说,1月10日,兰州新区生态绿化产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由兰州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兰州新区中霖农林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金土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该公司将围绕生态修复、荒漠化治理、荒山荒地绿化、市政工程、园林绿化设计等项目经营运作,依靠集团公司雄厚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充分利用兰州新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信能为新区绿化、园林、景观等方面建设增光添彩。”郭智强很有信心。

社会之路。“所谓的社会之路,就是让老百姓加入到新区的生态建设上来。”郭智强表示,如果亲手种上一棵树,见证自己的成长,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据了解,兰州新区具体做法是成立了一家绿色银行,愿意种树的老百姓只要每年交一定数额的维护费,他们种上的树苗就会有专人打理。“我们还给种树人立一个碑,写上基本的信息,很有纪念意义。”

这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路,对于兰州新区来说,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一直以“难说好话”著称的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办事处某特派员在调研兰州新区的生态环境后,用了这样一句话对兰州新区做出评价:“这些年来,我基本走遍了西北五省的每一个角落,对西北的生态环境了如指掌,兰州新区竟然能够把生态环境做到这一步,实在令我很佩服。”

展望:植被覆盖率达46%

如今,兰州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了一座“聚宝盆”,不仅改变的当地的气候条件,还吸引了像正威国际集团、兰石集团等一大批投资者以及众多的年轻“回归者”,而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兰州新区工业、房地产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兰州新区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截至2014年11月底,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3.1亿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记者走进兰州新区已是冬春季节,刚下完一场小雪,曾经碧波荡漾的2号生态湖已经结了冰,道路两边的花草树木已经用塑料薄膜覆盖着。据司机马师傅介绍,兰州新区今年已经下了6 场雪,比兰州市区多了4场,这种现象在往常是不多见的,得归功于新区生态环境的改观。

虽然已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兰州新区并没有停住步伐。记者还从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获悉,依照《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区建设总体部署,2015年新区生态建设计划任务4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万亩、经济林1.99万亩及生态林3100亩。

到2020年,预计兰州新区将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其中生态经济林20万 亩,封育林10万亩。到2030年新区正式建成时,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7万亩 ,植被覆盖率将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以上,城市绿地率将达 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2平方米/人。

除此之外,兰州新区以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作为后盾,更好的促进环境改善。据悉,兰州分院将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省科学院等相关科研力量,共同组建兰州新区城市生态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将集监测、研究和示范为一体,开展城市生态系统中水分、土壤、生物和大气等生态要素的长期定位监测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及过程演变研究。

如今,拥有8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兰州新区正在创造性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黄土地”上的发展新路。

当然,在生态环境打造的过程中,兰州新区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新区地处荒漠地带,环境条件严酷,再造新区生态的难度大、成本高,且每年安排新区生态建设任务在4万亩左右。截止目前,新区生态建设资金缺口已接近2亿元。从2015年开始,经估算,管护已造林地和完成新造林地(每年新造5万亩)年需资金至少2亿元,造林资金缺口较大。

新区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兰州新区批准为国家级新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开发建设项目与保护林地矛盾日趋突出。尽管如此,兰州新区对其生态建设的规划仍很有信心。

编辑/麦婉华

上一篇:北师大版八下历史教案下一篇:捐款倡议书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