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历史知识的广泛性使历史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合这一特点,对此,下文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1:

中学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论纲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机遇和挑战,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人口大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千百万中小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提出以下认识。

一、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创新的时代意义,形成科学的创新观念,并逐步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创新的意识。历史教学依据学科特点应使学生形成以下认识。

1.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创造活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教学应该充分运用经济史和科技史的史实阐明这一历史结论。人类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归根结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创造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从创造的视角看历史,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论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已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每一次跃迁,都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结果。特别是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伟大的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世界深刻的变化。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精辟、深刻的总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也成为时代的"骄子"。

2.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历史教学应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阐明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历史上看,人类历史步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也拉大了世界各国发展的差距,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历史发展的轨迹清晰地表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已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普遍的历史结论。一部中国近代史已为这一结论作了生动的诠释。当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凭借船坚炮利打向中国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仍处在视科技为淫巧、以泱泱大国自居的封闭混沌状态之中。这种差异导致中国从一个曾是文明古国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现实看,这种带有历史惯性的国际强权主义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也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几个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强国仍欲主宰世界。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经济中知识和科技含量的高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被世界经济联系的国际市场所制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振聋发馈的话:目前正在开展的通讯和信息革命、新技术正在把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这些新技术也扩大着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分化。在这里,他深刻地指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当今世界,能否进行科技创新,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决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快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

3.历史教学应阐明创新与历史机遇的关系。纵览历史,个人的创造活动要转化为社会价值,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历史机遇。从创造的实践和成果的产生看,一般是创造者的个体行为;但从创造活动的背景看,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驱动的结果。历史教学应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并对照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学生认识: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已痛失了几次历史机遇;"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坚持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抓住了历史机遇;当前,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再次抓住历史机遇。历史教学要充分提供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学生充分认识创新与历史机遇的关系,为今后能够自觉地肩负起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历史教学应阐明创新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创造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创新一般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试验,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科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造活动的基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创造经验,作为创造活动的源泉。同时,创新更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只有不断超越前人,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历史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回顾、认识人类的创造历史,挖掘出对今天创造活动有价值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审视现实和前瞻未来,投入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活动中去。例如,当代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学科综合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给我国,以至整个世界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只有具备多学科的广博知识,洞悉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5.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型人才的个性品格。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心智和情意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创造活动和成果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从众多杰出的创造者的个性品格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创新教育的内容。例如,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是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灵活性和变通性、敏捷性和直觉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挑战和冒险、好奇和想象是创造个性的典型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在描述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时写到,伟大的创造者总是关心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考虑将要得到什么。历史教学要注意总结归纳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以此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好的创造性品格的养成和发展。

二、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创新思维的显著标志是自主性和独特性。创新的本质是领先发现和运用科学真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重大的社会价值。创新思维的科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依照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进行。历史教学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考虑以下途径。

1.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和强化"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

任何科学和真理的发现,都是建立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之上的。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的思维定向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思维品质,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提供较为充分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结论,是培养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途径。

2.让学生重新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结论。

历史教科书是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抽象和概括,总体上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稳定性等特征。以此为载体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总体上也就具有辐合性和求同性思维的特征,不可能做过多的发散和求异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大量思维活动,是以教科书为依托,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重新发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观点和结论。

3.鼓励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和谬误,探求正知正见,锻炼和提高求异思维能力。

历史是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但作为叙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教科书,渗透了研究者、编写者的主体意识。尽管他们力图科学、真实、准确地阐述历史的客观过程,但由于受到自己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学术修养、研究手段、学术氛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科书在对一些历史现象的阐释上、在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仍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错误。因此,历史教科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由主客观矛盾造成的学习材料的某些不确定性,为学生展开求异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对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未必正确的不同见解更要给予积极鼓励与合理的疏导。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学派的观点或含有谬误或容易引起疑义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论证、析疑解难,得出独立见解。

4.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假设和想象,锻炼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历史的必然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偶然性又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发展的趋势由客观规律决定,而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生存环境以及领袖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又影响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历史教学应阐明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并根据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历史的假设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应该注意到,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辩证统一过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为发散思维提供了空间,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则是思维由发散到集中,从而使创新思维符合科学性的依据。

5.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宏观和整体上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联系中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所具有的广延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为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性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空间。在教学中,历史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加工,对知识进行重组与综合,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这种学习过程的意义,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而不在于学生所得出的见解正确与否。这种重组与综合,既要注意学科内的课程知识,也要注意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将书本知识和学科的新知识、新理念加以整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对既有知识和经验的重组与综合,常常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在高科技信息时代更是如此。目前,我国以学科综合为主要内容的高考改革也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良好契机。

6.依据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和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创新主体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活动,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前沿性等特点,是创新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创新教育应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和情境,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应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营造有利于进行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其二是确定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历史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激励、竞争的教学机制,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教学基本策略设计教学环节和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自学、探究应成为创新教学的基本策略,创设问题情景是创新教学的关键。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己应首先发扬创新精神,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良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研室)责任编辑:林 屹

作者:杨洪林

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2:

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摘  要: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历史知识的广泛性使历史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合这一特点,对此,下文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一、历史教师要加深对创新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中,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也可称之为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与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起了引导、激发和催化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教学是一个情感體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世界与人格的形成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性人格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性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中学生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

好奇心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主要心理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起点,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而课堂能为学生的好奇心插上翅膀。人类是怎样形成的?原始社会中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早期的人类取火的方式有哪些?等等,历史教师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支下,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易使同学们产生联想,联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联想是回忆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和在解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新的整体中,根据某一方面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精神,鼓励学生的预见想象,超前思维。如在五四运动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深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青年,当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时,你作何感想?让学生自发表演写血书、呼吁、火烧曹宅、痛打卖国贼、游行、罢课等场景,使其真实体验轰轰烈烈的运动,从而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进而探究为什么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加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

“引而不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点,教师要“院而不发”,注重启发渗导,如让学生综合评价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积极影响以及它的局限性,从中你有何启发,认识等多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更多独到的见解,促使他们更具有创造性精神。广博的知识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前提,而灵感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提供大量直观的、最新的历史信息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图片,材料,图表)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出其中的内涵。

历史事件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如《鸦片战争》从这一节了解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情况,英国:走私鸦片,发动战争。清政府:战和不定。林则徐:禁烟,积极抵御。人民:奋起抵抗等。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英国资产阶级打开中国大门的迫切愿望,清政府的愚味无知,腐朽落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感受性学习,使学生深入历史人物的灵魂,进行历史的探究就不再是高不可攀。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此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经过互相交流,得出如下答案:禁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占领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才是其根源,这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它的爆发是必然的。《鸦片战争》这一课留给学生太多的思考,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就是要挨打。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沉重的历史感自然而然地转化成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同时,教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②客观事实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③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④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能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龚新美.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2):96-97.

[2]何成刚.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04):77-80.

作者:李珍

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3:

简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渗透

创新能够保障一个民族的兴盛不衰,能够推动一种文化传承不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创新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之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来改善教学方式,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全面进行。

在初中历史的教育改革阶段,教师创新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进行创新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性。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几点做法,在此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在历史创新性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

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在我们进行创新教学中应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没有基础的创新就像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最多是个好看、顺势、跟潮流的花架子。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基础知识加以牢固掌握,并能通过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感知抽象到具体思维和内涵的思考。这就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更加民主、开放、活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教师应选择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能够引起初中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学习完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一些战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绎课本剧,根据战役的基本知识,加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绎现代版的历史战役。这样,学生不但会重视历史的知识,还会深入思考其中的含义,以便于自己的创造发挥。只有具有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才能展开翅膀飞得更高,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历史的创新性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基础知识这一关,以基础知识为重点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及创造。

二、创新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探索、发明创造的源泉。只有学生对某些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时,才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在学习当中对哪个科目感兴趣就会专心地学习这一科,如果对哪个科目没有兴趣,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了全身的解数也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保证按时按质地完成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应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热爱历史、喜欢历史的浓厚兴趣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使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再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中国古代历史。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片或影片,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当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学习历史的乐趣和幸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三、在创新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教学的创新是一条非常复杂和艰辛的道路,我们的创新既要符合历史事实,让学生对历史有端正的看法和态度,又要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教学质量更加突出,教学效率更加明显。我们都知道,任何的改革创新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都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支持,经受社会和实践的重重考验。虽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能和大的改革相提并论,但是对于教学来说,也不是一件小的事情,因此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需要经历层层把关才行。而且,历史创新只能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对于历史教学内容不能掺一点的假,教师也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整理、归纳和综合等积极的思维思考活动,观察复杂的历史现象,感受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全面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之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以后能够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脉搏做好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与时俱进,自觉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具有独立人格、修养和智慧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性人才。

四、创新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后的历史教学关键要能够更加完美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反复的训练,多多的训练,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总是反复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教师也总是不断强调让学生多加练习的重要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厌烦这乏味的练习,渐渐地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这样错误的理念不但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使学生讨厌历史,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善现在的教学手段,在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适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手段。如“访谈式”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轮流做主持人和嘉宾进行访谈节目的录制模拟。在这个录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相当于电视导演,对于访谈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喊停,给予纠正和补充。由于初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他们在进行访谈或是被采访时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一定会积极地分析和掌握,这样比教师站在讲台上把知识点反复重复,让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效果好很多,而且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当中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

要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更加的尽善尽美,我们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快速优化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在进行历史创新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坚持实事求是,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责编 张翼翔)

作者:王丽君

上一篇: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论文下一篇:德育儒学探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