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收入水平。由此看来,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信息化障碍分析

[提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诸多障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消除。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障碍分析

毋庸赘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而且,无论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都绝对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地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农业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世界信息化的潮流趋向相比,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比,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还只是处在起步,甚至是萌芽阶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一、重视不够引起产业化进程慢

首先是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强省”的信念。有的领导片面认为配置了电脑、传真,把信息化简单为联络和上传下达,实现了上网就达到了信息化;其次是对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性不强。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全凭个人经验操作,因而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对市场反应迟钝,信息意识淡薄。

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河南省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省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还处于各搞各的状态,影响网与网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市场还缺乏统一规划,市场管理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寻找一条适合河南省情的、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二、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投资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回收期较长,使得企业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资建设;目前计算机的价格对农民说太高,多数人买不起计算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网络支持,但目前网络费用太高,农民负担不起。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河南省农业科研信息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不足,致使河南省农业信息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相对落后,大量的现代化的通讯信息技术、设备得不到应用和普及,在信息传输上,农村特别是村、社、农户最后一公里的数据传输网络出现断层,信息到达最终用户出现梗阻。农业信息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制约,资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信息人才缺乏

信息、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知识的运用需要依托人力资本的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如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需要既懂市场经济又熟悉信息科学管理理论和处理方法的专才;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比如实施精准农业,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员。而由于对农业信息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农业自身的比较效益低,人才待遇差,不但优秀的IT人才不能流入,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还大量流入二三产业。目前河南省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四、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

主要表现在:信息采集面窄,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信息的分析、发布和传输、缺乏统一的标准;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报刊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目前河南省涉农网站已达700余家。虽然数量很大,但各网站提供的信息大量重复,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五、信息服务未成体系

长期以来,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体制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因而,造成河南省网络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因部门利益很难融合。各级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信息化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一个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整体布局。目前河南省的涉农网站虽然已达700余家,但不足全省网站总数的5%,与整个农业的发展主流还不成比例。而且在河南省目前已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农业网站中,40%左右是由各级政府主办的,多数集中在中小城市;农村基层网站很缺乏,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绝大多数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这使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在他们内部相互传递,还没有真正到达农民手中。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海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基层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人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六、信息量不够且质量水平低

河南省80%的科技成果、政策信息集中在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无法与广大农民共享。目前全省共建立了7条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300多个,定期采集农村政策、生产动态、供求、价格、科技、灾害、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覆盖面不够,而且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信息的采集范围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外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资源;

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不少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影响了运行效率,使得信息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河南省现有的数据库种类不全,容量规模小,商业运作性差,大多数记录不足一万条。这都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从信息的总体上看,宏观的、大众的多,可用的、微观的少,来自文献资料的多,来自市场的少,来自政府统计的多,来自实际的少;从信息的内容上看,表现为表面的、直接的多,预测性、综述性的少,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二次性的信息多,一次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实际能够联网提供服务使用的少;从信息的时效性看,动态、及时的少,静态、滞后的多。这种简单堆砌起来的信息时效性差,质量不高,甚至失真,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与农村信息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成为河南省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七、信息市场机制不健全

河南省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交易行为不规范,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信息部门各自为政,行政“割据”、地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劣质信息、虚假信息不时坑害农民消费者。互联网上的信息鱼目混杂,重复信息较为严重,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信息的交流,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由于农业信息市场发育不成熟,用户对网上信息收费的认同度较低,农业信息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八、信息主体发育失衡

农业信息需求者——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民和农业企业、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信息的供给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化陷入了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困境。在供给方面,生产提供宏观信息为主的政府难以面对广大农民的微观信息需求;科研、教育、政府、涉农部门等信息源由于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信息收集、生产与供给的内在动力不足、欲望不强烈;农业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理应成为农业微观信息供给主体的农业信息企业发育迟缓,数量稀少;广大农民受自身素质和地理区位的限制,也不可能提供大量市场需要的信息。在需求方面,广大农户受超小型经营规模、农业在家庭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新技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信息供给的时滞性和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对信息需求不旺,出现了虚假的“信息过剩”现象。

责任编辑 卢林仁

作者:宋 放

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2:

以农业信息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 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收入水平。由此看来,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技术;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我国农业发展中也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其中,促使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在社会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其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逐渐将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生产。从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农村劳动力非常丰富,但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够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传统的农业生产不仅不能够提高产量,反而还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改变农村经济生产方式,减少物质的投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1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信息化也就是需要应用在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业经营、农业市场销售、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多个方面,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走向信息化。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正在朝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化配置农村资源,改善农业市场流通,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圣体素质与经济收入。

要想使农村全面实现信息化,首先就需要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将过去对农业生产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通过宏观调控促进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认真做好农业生产工作,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引进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呀,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推动人类与社会的进步,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生态农业。但是也需要清楚的知道,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之后,其农业生产的主体依旧是农民,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次教育,这也就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

2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需尽量满足农民的需求,服务于“三农”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对农村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深入了解农业发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的对象而选择信息化技术,为“三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够加快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在农村教育事业中,由于物质投入较少,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然后通过教育等各种方式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将经济性、实用性、有效性等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以信息化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举措

3.1 加快“三农”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政府应组织涉农部门和涉农企业及相关的大专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有益的合作,为农民提供切实需求的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实用交互式的信息咨询与服务。

3.2 建立农业信息站,为农民普及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电话、互联网、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农民传播发布各种信息,并对农民需求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及时更新;利用“数字农业网”等农业专业网站,以相对合理的组合方式,相互链接,方便农民和相关单位访问查找,不断提升农业专业网站的效能;把单向的传播和交互式的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一些农业专家上门或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使农业信息站成为集技术咨询、信息发布、技物结合、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3.3 建设“农民信箱工程”

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设备,统一规划建立实名制“农民信箱”,采用实名制登记,广大农民、农技人员、涉农企业和其他人员都可申请注册使用。注册用户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双向交流,快速、便捷地获得各类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并要求每个用户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3.4 推广“三电合一”模式

“三电合一”是指利用电脑网络采集、发布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重点推进农业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

3.5 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要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变化也不小,随着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给我国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化社会中,信息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人民只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针对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及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发展农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以信息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是最有效,也是最佳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莲香.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现代农业,2008(8).

[2]李道忠.用信息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06(6).

[3]汪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1).

作者:路杨

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论文 篇3:

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完善,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的建设。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化也逐渐走进了农村建设当中,引领农村建设和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农村信息化是当前建设中重要手段,不仅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走向世界化,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成为新农村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主要动力和媒介。由此可见,在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农业信息技术水平有着巨大作用,因此,提升年农业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对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日后对农业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

引言:

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在农业和工业中都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而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就是将信息计划的手段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了农业信息化易积分成为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農业信息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化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减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从而对于现实社会建设和历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农村信息化内容

农业信息化的在内容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在农业基础设备信息化的内容,农业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对农田基本信息化建设和自控化建设、对农产品储存的内部变化监测的建设、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调节和控制、建设畜禽饲养环境的完全自控和遥控的建设等几方面。其二,在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中包括农作物栽培管理操作技术的自动化、农作物病虫害管理防治的技术操作信息化和自控化等方面。其三,在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方面。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方面是对技术网络化的一种实现手段,包括建立针对性的区域农业情况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对农业产品信息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搜索、对先进技术的获取和学习等。

二、农村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衡量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级的阶段,其集合了多种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性作用[1]。农业信息化的运用标志着我国的传统农业已经向着农业现代化转变,并且其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资源的优化、使得农民与市场进行直接联系,避免了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导致的农业资源的盲目投入,从而减少农民在农业投资中的浪费,促进农业资源在更广阔的区域流转,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2.2农村信息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农业信息化可以对传统意义中使用老旧劳作手法的农民进行转化,使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下的新式农民,使得农民通过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投资进行详细的了解,增加其投资回报和经济利润,减少或是规避农业投资的风险,使得农业投资的成本也相应地减少[2]。

农业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对农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通过对信息的投放和而对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劳作方面的渗透,实现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控制和运作,从而实现对农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减少农业资源和投入成本的不必要的消耗,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3]。与此同时,对国家的农业政策的更改和颁布进行及时地了解,并对市场信息的变化有了解,使得农业生产围绕着国家政策和市场信息的变动而发展,实现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做到及时有效。此外,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3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由于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因此制定了增加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发展的目标,而农村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成为我国目前实现此战略目标的重点与难点[4]。在现阶段我国的城乡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因此,我国农村的发展重点就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促进城乡发展的距离不断地缩小。

而农村信息化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突破城乡发展之间由于民族文化、经济差距、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界限,通过城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凸显了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让亿万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成果与喜悦,使得农民掌握第一手的农业信息资源和农业操作性技术,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和平相处与相互推动,实现了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伟大目标。

2.4农村信息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文明的有效措施

农业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我国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相应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各个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5]。而农业信息化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对新传媒的运用,使得民可以通过对新媒体媒介的传播,了解国家对民生发展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其对国外农业的发展有所了解,促进其对农业信息的掌握和运用,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的运用提供及时信息,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实效性,从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此外,农业信息化中更包含了对应基层政务的电子管理系统,使得基层政务和社区管理得到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农村政务管理的科学化进一步地增加了农业现代文明的建设。

三、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3.1大力发展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为了对我国政策精神的有效贯彻,明确我国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化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现阶段的建设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要求,在我国全面地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进程[6]。各级政府必须以此为基础经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理念,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抱枕农业信息化的全面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职能,建立健全信息化的实际应用机制和相关法规,并且要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信息化的功能有效实现。

3.2加快农村信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

在农化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够了解,也没有专业化的能力进行实践与操作[7]。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农业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员,在对农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播,使得农民也可以对专业化技术进行操作和运用,从而确保其新型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备选技能人才,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向上發展。因此,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加紧引进一批农业信息化人才,解决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

3.3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获取途径主要是来自于广电网、互联网、报刊等[8]。而为了充分发挥农业信息体系的主要作用,实现其功能服务性的实际应用效果,相关人员应在对其进行建设和应用时,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对信息进行整合,再将整合后的、具有层次性的信息资源进行传播,运用农民可以运用、了解、掌握的方式进行具体的信息传播。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及时地掌握其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信息资源传播的方便、高效。

3.4不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我国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信息化为主要建设核心,而对其核心进行建设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准备:硬件和软件。而在此过程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是具备相应的专业文化素养则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尤为重要,不仅能增强使用者为的信息意识更能增强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而在我国农村,目前来说,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使得农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能力和农民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在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应首先对农民进行知识文化的基础性教育,提升其对信息意识的增强,使其在对信息化的使用中获取相关的农业信息和资源,从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需要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并且需要我们对这条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建。由此可知,万事万物的发展并非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考量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建设和无数人的倾情奉献才能使其发展的道路无限地延长,而农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如此,政府要发挥其主体作用,从实际出发,较大实地的推进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计划与方针,从而满足农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将农业信息化与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完全融合在其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要求也要一并得满足,为农村的建设不断的服务,为农民的发展和生存不断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李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J]. 信息周刊, 2019, 000(004):0265-0265.

[2] 隋晓玉. 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J]. 山西农经, 2020, No.274(10):58-59.

[3] 朱秀娟. 加强农业档案管理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 办公室业务, 2019, No.325(20):139+142.

[4] 盛珊珊. 加强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J]. 商品与质量, 2019, 000(033):177,221.

[5] 季四科. 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 000(002):99,101.

[6] 陈文, 杨春晓. 发展休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v.18(01):13-14.

[7] 徐君卿. 新时代以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 000(026):58-59.

[8] 张思源. Preliminary Study on R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J]. 西藏农业科技, 2019, 041(001):83-86.

作者:方耀如 方芳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中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