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期刊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24

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掌握的材料,2000年全国出版期刊8725种,农业期刊现刊达1386种,农业科普期刊只有50多种,占农业期刊的3.50%,这与我们农业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然而,农业科普期刊目前处于衰退的境地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读者锐减、发行萎缩、广告分化,迫使各家刊社考虑改名、转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期刊的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期刊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制约因素研究

摘要:地方农业期刊与当地农业发展息息相关,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及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也繁荣了农村文化、经济事业,宣传了农业发展动态,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但是地方类农业期刊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作者读者群体受限、受到体制制约等因素影响。本文在分析相关制约因素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类期刊;制约因素;对策

传播、推广最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首要任务。农业科技期刊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类期刊,一是技术类期刊。其中学术类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技术类期刊则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读者主要是农技站技术人员及普通农民。地方农业期刊大多属于后者,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地方农业期刊要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1 地方农业期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1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农业发展动态

根据国情制定的各阶段农业发展政策需要不同的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以便农民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了解国家政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农业类期刊尤其是地方技术推广型农业期刊代表了一定时期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代表了农业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作为传统的宣传媒体,地方农业期刊与农民、农技推广人员紧密联系,宣传报道当地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本地农业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也搭建了地方农业与全国农业沟通交流的桥梁[1]。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地方农业期刊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的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 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地方农业期刊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刊物,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当地技术推广管理部门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1.3 繁荣农村文化、经济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技推广交流的平台,与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技术宣传、引导、交流的平台,与广大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密切相关,向农民及涉农企业提供农技咨询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积极有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 地方农业期刊面临的制约因素

2.1 作者、读者群体受限,期刊评定处于劣势

地方农业期刊主要以技术推广为主,作者和读者群主要是普通农民和农技推广人员,这就决定了地方农业期刊所刊发的文章以技术应用为主,实验研究为辅,试验研究类的学术类文章更多地集中在影响因子高的学术型期刊中,这就导致地方农业期刊在学术期刊的评定中处于劣质。

2.2 地方农业期刊受体制影响处于边缘化境地

地方农业期刊大多数隶属于地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以非独立法人编辑部的形式存在于事业单位中,属于单位的附属部门。受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实行企业化管理,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在项目申报和职称晋升中不受重视,处于被边缘化境地,大多单位新进人员不愿意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人才难以引进、办刊经费不足、稿源减少是大多数农业类期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

3 发展地方农业期刊的有效应对措施

3.1 稳定人才队伍,突出特色,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刊编辑部首先要做好与主办单位的沟通,积极为编辑部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其次,地方农业期刊应针对地方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突出优势,开办相关的特色栏目,对地方特色农业进行针对性的报道,同时采用灵活择稿策略,实验研究的学术类稿件与技术推广普及性稿件兼收并蓄,增大对生产技术类稿件的选用量,扩大与农业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自己的特色[3];最后,应细分读者市场,吸引特定的读者群和培养稳定的作者群,同时要找准期刊定位,及时调整办刊思路,加强各地农业期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3.2 创新经营模式,实现期刊的稳定发展

地方农业期刊要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探索刊群联合经营模式,组建出版集团或期刊联盟[4],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管理成本,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效地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发行渠道,实现期刊快速稳定发展。

办好地方农业期刊,要把握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立足服务基层,服务生产。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技成果转化推广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建立长远的品牌目标,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照云,赵瑞雪.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化农业,2008,353:31-34.

[2]周少霞,蒋巧媛,陈海林.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构建稳定作者群的有效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2008,23(05):106-108.

[3]潘志萍.浅析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8):139-141.

[4]陈国平,唐艳,蒋巧媛.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办刊定位[J] .广西农业科学,2008,39(04):557-560.

作者簡介:陶玲,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及农业生产中物联网建设应用方面的研究。

作者:陶玲 任瑞

农业期刊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关于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深层思考

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掌握的材料,2000年全国出版期刊8725种,农业期刊现刊达1386种,农业科普期刊只有50多种,占农业期刊的3.50%,这与我们农业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然而,农业科普期刊目前处于衰退的境地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读者锐减、发行萎缩、广告分化,迫使各家刊社考虑改名、转型。农业科普期刊的衰落对农村农民培训将带来很大的影响,那就是:谁来承担传播农村先进实用生产技术?

1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走致富路的热潮。农业科普期刊顺应时代而生,受到农民读者的热捧,各家期刊的发行量在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成为农业类期刊中一朵耀眼的奇葩。90年代中后期,农业科普期刊开始走向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收益低下,导致农民减少对科技知识的投入 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滞后,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开始下降。1996-2000年,农民收入的增幅由9.60%降至2.10%。据当时一项调查显示:667m2田一年种两季水稻,可产稻谷700kg,按当时市场平均价格1.50元/kg计算,产值为1050元。而每667m2需要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耕牛等投入约400元。在不计算抗旱、劳力工资等成本的情况下,每667m21年收入仅有650元左右。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农民“有田不愿种”,抛荒、撂荒土地现象严重。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连续几年的中央l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产,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回升。但由于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业比较效益长期低于其他行业,农民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量效益时,采用高新科技改变农业单位产量的办法自然变得毫无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浓厚兴趣。

1.2 农村知识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科普期刊读者流失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大量有知识的青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据我省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0-2004年我省外出打工农民分别为152,22万人、153,45万人、185.43万人、212.08万人、213.16万人,外出打工农民人数每年净增15.23万人,年平均增速为8.78%。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看:18~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体。18岁以下的占4.18%,18~30岁的占38.49%,30-40岁的占38.29%,40~50岁的占14.48%;男性是劳动力流动市场中的主力,占转移农村劳动力的74.21%,女性只占25.79%。2003年我省出外打工的农民文盲及半文盲只占4.56%,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64.24%,高中及以上占31.20%。

18~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是农村从事劳动生产的主力军,也是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更是农业科普期刊的现实或潜在读者。他们进城务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承担现代农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成为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力量。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学习、接受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相对较弱,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法推广,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同时,青年读者群的流失使农业科普期刊的发行量萎缩,农业科普期刊走向下坡路。

1.3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读者群进一步分化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实施,使电视、电话、电脑在广大农村得到了广泛普及,农民通过上农业信息网,拨打“12316”为农服务热线等渠道,可直接获得新鲜准确的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拓宽,将农村科技信息市场进一步分化,一大部分以前依赖订阅农业科普期刊的读者被分流。

2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的表现形式

农业科普期刊经营普遍存在不景气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2.1 更名转型 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一部分农业科普期刊缩短刊次,增加出版周期,走一刊多版的发展思路,出版窄众化刊物,通过多种经营来维持期刊的正常运行。如《北京农业》由原来的月刊变成了旬刊,上旬为农业实用技术版,中旬为种业动态版,下旬为学术论文版;《农业知识》变月刊为周刊,出版了致富与农资版、瓜菜版、科学养殖版、科技与三农版;《山西农业》也将原来的月刊改为旬刊,出版了致富科技版、畜牧兽医版、村委主任版刊物。一部分刊物更改刊名,开拓新的市场。如:《农牧产品开发》变成了《中国乳业》,《河北农村金融》变成了《农村万事指南》,《农村研究》变成了《现代乡镇》,《北京农业科学》变成了《农业新技术》,《贵州农学院学报》变成了《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等。还有一部分期刊改变办刊宗旨。原先是技术期刊,现在变成了学术期刊;原先是科普期刊,现在变成了技术期刊;通过收版面费,维持杂志的简单发展。如贵州出版的《农技服务》已由科普期刊转为技术期刊;我们主办的《农业科技与信息》也由科普期刊转型为技术期刊,成为出版种植养殖版和林业水利版的半月刊杂志。

2.2 刊物质量难以提高 农业科普期刊目前普遍存在内容老化、定位不清晰、针对性不强、缺少创新的问题,各期刊栏目设置雷同,排版设计相似,千面一孔。其原因是现在编辑人员很少深入农村,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发展、不断调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了解甚少,对农民在市场竞争中需求变化缺乏观察,整天在办公桌、电脑上想象着农民的需求,闭门造车。另外,体制原因、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导致缺乏创新动力,相互争夺稿源,出版的刊物脱离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

2.3 缺乏高质量的稿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质量的稿件,就没有高质量的文章。轻视科普期刊现象在任何时期的单位及人们的思想中都普遍存在,总认为它属于“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现在这一现象更愈演愈烈。现在的各级科研、推广单位的职工晋升职称、业务考核都需要论文,如果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人员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上,撰写科研论文,那么在单位里加薪、晋职就较为容易。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普创作上,尽管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

动,也会被人看轻,认为是“小儿科”,不屑一顾。这就造成了人们对科普创作普遍缺乏原动力。另外,科普文章往往稿酬偏低,而且不能作为评职、晋级的依据,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人员不愿进行费时、费力、收益少的科普创作。

3 农业科普期刊发展的深层思考

农民的科技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各级农技部门推广普及和农民自学掌握。农业科普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自学农业科技知识的首选材料。尽管纸质媒体在当今传播载体、发布渠道高度发达的趋势下已显落伍,但由于都市、机关类报刊无暇顾及农村,电视、广播宣传“三农”的针对性不强,互联网在农村还是镜花水月,导致许多农村成为“信息孤岛”,党和政府的政策到达不了农村社区,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到达不了农民手中,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受到掣肘。这也就为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何办好农业科普期刊,笔者通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对此问题有几点深层思考:

思考一:应加大农村教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

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使农业期刊先天受到影响,办农业科普刊物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投入,仅依靠市场来解决生存问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农业科普期刊在上世纪80年代大放异彩的主要原因除各级政府重视、各刊社发行网络健全外,政府为广大农民订阅杂志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呼声日益高涨,各级政府大幅削减了为农民订阅的报刊,以至于完全取消农业科普杂志的征订。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已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时期,具备了加大农村教育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当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普期刊以其具有出版周期短、报道深入、信息量大、阅读便利、携带方便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承担发布信息,提供服务,引导舆论的功能,弥补农民在生产中需要缺乏指导的不足。建议国家将农业科普期刊列入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范畴加以专项扶持,使其做大做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如同各级政府提供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是为了激励企业发挥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小农进人大市场以帮助农民增收一样。如果国家在上述方面扶持农业科普期刊,最终受益的也将是农民,因为农业科普期刊受到扶持后,必然会争取扩大市场份额,而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不外乎是增加刊物出版频次、降低期刊售价和提供农民针对性更强、喜闻乐见的内容等,这些都将让农民受益。

思考二:研究农民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办刊思路

农民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也是农业科技与信息使用的主体。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虽然也应用新技术,但受到文化素质、传统农业意识的影响,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识不足,接受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所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农业科普期刊必须牢记树立以农民为中心,以满足农民需求为目的办刊思想,为农民提供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让他们充分地掌握市场动态和农业新技术,应对市场的变化。

以我们《农业科技与信息》为例,《农业科技与信息》是甘肃省农牧厅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以“选编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农业科技精华,突出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引导农民富裕”为宗旨,创办至今已24年,为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发行量在我省科技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农民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层级的“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读者因地域不同、年龄不同、从事的种养类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程度不而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我刊这种综合性的刊物已远远不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对科技期刊的需求,导致刊物发行逐渐萎缩。期刊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方向是要向读者提高更加精准的“专业化”和“碎片化”服务。为了杂志的生存发展,通过对市场研究,我们及时调整了办刊思路,将刊物的读者对象由原来的农民改为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缩短出版周期,刊物定位明确,上半期为种植养殖版,下半期为林业水利版,成为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刊物由此起死回生。

思考三:提高刊物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农业科普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农村报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旧的办刊观念,拓宽新的办刊视角,提高刊物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期刊所独自具有的特质,这个特质能使它跳出于众多期刊之上,成为读者的钟爱,读者的首选。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说过:“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期刊要获取市场份额,即订阅量、转载率、引文率、点击率等等的多寡,取决于以期刊个性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农业科普期刊的编辑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办刊宗旨和读者定位,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使文章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记得一位农民朋友曾说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不要告诉我为什么,只要告诉我怎么做。”它准确地反映了农民读者的心声。

提高期刊质量应抓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视栏目内容的策划,栏目的设计要有独创性、连续性,贴近读者,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选题到内容质量上力求报道成果具有普遍较高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期刊才有较高的影响力。通过培育特色栏目,扩大稿源范围,吸收外围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对来稿的选择水准,增加优秀文章的刊登比例。其次缩短出版周期,加快信息传递;再次严把审稿关、文字关、校对关,确保科技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要严格把好刊物出版发行中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期刊权威度。最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重视期刊的外形设计、装帧、排版、印刷,应从内到外把关,努力做到版式美观大方、标题醒目、字体多变、版面合理、装帧精美,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舒适和愉快,满足读者多方面的审美心理和愿望。

思考四:创新办刊思路,走跨媒介合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力很大,纸质媒体数字化已经是发展趋势。要想创新办刊思路,必须走跨媒介合作的发展路子。农业科普期刊可以借助数字媒体的聚合力量,发展网络版、手机版,实现跨媒介合作,扩大杂志的影响力,在优势互补中将自己做大、做强,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水平。网络平台的特色价值之一就在于“长线”和“拓展”,几乎每个网络平台内部都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在打理技术市场、读者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传统期刊力所不及的海外发行市场。

思考五:创新经营体制,增强杂志的竞争能力

农业科普期刊衰落除了有市场因素外,体制性因素占有很大比例。要创新体制,搞活经营,建立激励机制。如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在出版界叫做出版人制,也就是承包制。确定出版人及一个核心团队,全权负责刊物的投资、策划、实施、广告、发行等工作。

通过目标的设置有效地影响编辑的行为,支配编辑的行动,激发编辑潜在的体力、智力、技能,提高编辑对期刊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贡献率;使编辑获得成就感,同时进一步刺激编辑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愿望。且成功实现目标的编辑还会倾向于未来设置更新、更高的目标;激发编辑之间的竞争心理,通过编辑部内形成的良性竞争,使编辑发现自身不足,进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编辑分工明确的目的,也就很自然地杜绝了编辑之间工作相互依赖,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

作者:高 宏

农业期刊的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浅析我国农业期刊的“第三次售卖”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期刊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然而长期以来,该行业的盈利模式单一且严重依赖广告。近年来,我国农业期刊业逐步引进了流行于国际期刊业的“三次售卖理论”,即西方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三种商业模式。本文总结归纳了目前我国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几种形式: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巧用客户名单、产业化经营,并给出了笔者对此的建议:开发关联产品、举办会展活动以及进行品牌授权。

【关键词】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数据库产业化

一、农业期刊与三次售卖理论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相应地,农业期刊在发展新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我国期刊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工作条例》给出的定义可知,农业期刊是指提供大农业服务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水产、水利、农电、农机、农产品加工、农村金融、乡镇企业、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工程等科技类、社科类、人文类期刊”,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点集中在发行经营和广告经营两大块,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且严重依赖广告。这一盈利模式不利于农业期刊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期刊业开始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商业模式,即盛行于国际期刊业的“三次售卖理论”。传媒经济学认为,媒介产品在经营过程中包括三次售卖。第一次出售的是媒体的物质产品,以受众为消费对象;第二次售卖是指卖受众的注意力,以广告主为消费对象;第三次售卖既面向普通受众又面向广告主,出售的是媒体的品牌资源,利用这一无形资产来发展衍生产品。于农业期刊而言,“三次售卖”即卖内容、卖读者、卖品牌。

二、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形式

1、数据库和网站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期刊大部分以电子版形式加入了网络数据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农业期刊1291种。截至2015年7月底,加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农业科技类期刊分别为625种、582种,农业经济类期刊分别为127种、72种,总计分别为752种和654种,加入维普期刊库的农业期刊共计1101种,分别占农业期刊总数的58.25%、50.66%和85.28%。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期刊的集中入库走势良好。

除了集中加入网络数据库以外,一些农业期刊还建立了个刊网站和群刊网站。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开放获取期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与评价研究”成果显示,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核心期刊中113种有网页建设,占该类期刊总数(141种)的80.14%。2013年,建有网站的农业科技核心期刊增至125种,占总数的88.65%。其中,《中国农业科学》、《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茶叶科学》等期刊建立了域名国际化的个刊网站,编辑部拥有网站的版权,《作物学报》、《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水稻科学》建立了群刊网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期刊社顺应时代,转变观念,逐渐组建并运行起自己的网站。

2、巧用客户名单

期刊社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必然会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脉资源,部分农业期刊社将这些宝贵的资源转化成含金量高的客户名单,以精准地进行“第三次售卖”。为了使客户名单在“第三次售卖”中更好地发挥效用,一些农业期刊社适时推出增值服务活动,来巩固自身的品牌价值。如江西《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开展咨询、培训、公益、送科技下乡等多项服务,以此提高自身声誉、优化民众口碑,为突破期刊经营的单一局面、进行多种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蔬菜科技期刊,《长江蔬菜》杂志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广泛的信息渠道,进而形成了包括读者和广告主在内的客户名单,便于其开展多项服务、拓展经营格局。例如,凭借在民众中树立的优良口碑,向农民销售蔬菜种子、为广告主提供技术材料等。这也成为了农业期刊社中巧用客户名单的典型案例。

3、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期刊的传统盈利模式呈现出“长短腿”的特征,以广告为“长”,以发行为“短”,农业期刊业便在这一模式下颤颤巍巍地前行着。“长短腿”的盈利模式显然是不健全的,然而,仅仅调整两条“腿”的长度并不能真正解决农业期刊的发展问题,还得增强两条“腿”的力度,使之更為壮硕。为此,部分农业期刊社改变了过去期刊经营的格局,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走上了产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以《广东农业科学》杂志为例。《广东农业科学》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的农业综合性技术类期刊。广东省农科院情报所以该杂志为基础,带动《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科普月刊)的出版。同时,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整体化运作。此外,广东省农科院还将有形资产和期刊品牌相融合,通过农业信息咨询、农业实用技术声像光盘经营等服务,优化旗下期刊品牌,形成产业链效应。

三、对农业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建议

1、开发关联产品

“第三次售卖”是期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理应注重自身内容的整合、加工与拓展延伸。农业期刊社可以在已出版期刊的基础上整合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形式,如发行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等版本,以及制作相关方面的图书、光盘等。中国老牌刊物《故事会》从上世纪90年代起推出了《中国历史故事丛书》等一系列图书,扩展了产品外延;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出版期刊的同时兼营报纸、图书、地图及音乐CD等业务,并涉足旅游、探险等多个领域进行产品开发……上述措施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借鉴和学习。

2、举办会展活动

会展是人们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可定期举办一些展销活动,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为期刊社做了宣传,提高了期刊社的知名度。同时,还应积极参加书展活动,从各地区的小型书展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再到享誉国际的法兰克福书展,农业期刊社需找准自身的定位,尽可能多地去参与、去尝试。书展为各农业期刊社提供了交流互动的绝佳机会,以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代理商、图书馆人员洽谈业务的场所。农业期刊社在书展上宣传刊物,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期刊贸易的发展。

3、进行品牌授权

作为期刊社和读者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期刊品牌承载着人们对其产品及服务的认可,是一种给期刊社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无形资产。我国的农业期刊社应重视品牌的建立与维护,部分知名期刊社更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品牌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如进行品牌授权等。期刊社可将本社所拥有的商标或品牌通过合同的形式授予合作方使用,继而创造经济效益,加速市场推广和品牌延伸,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边全乐,《我国农业期刊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C].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②姜虹、陈雪冰,《媒介营销中的“三次售卖理论”及应用分析》[J].《商业文化》,2008(3)

③周桂莲、李桂丽,《对40种农业科技期刊上网及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3):55-358

④杨贤智、陆顺满、洪建军等,《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3)

⑤曾祥秀,《我国农业技术类期刊的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作者:夏孟琦

上一篇:农业水利工程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地域差异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