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艺术美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蕴含多彩浓烈的美学元素,在保障城市舒适性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人们的美觉享受层次。同时,现代城市环境设计需凸显出社会美感元素,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满足城市服务提升原则。基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思考,展开相关探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环境艺术美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环境艺术美学论文 篇1: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学探讨

摘要:如今,随着现代化都市发展进程的逐步加速,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公共艺术设计具备直观、明快的美学优势,同时能够较好的呈现空间感,因此在美化城市环境、活跃城市氛围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当前,公共艺术设计所承受的关注度逐渐广泛,为了使公共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针对如何将艺术美学融入其中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将艺术美学融入公共艺术设计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 艺术美学; 直观感受

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城市美化过程中,公共艺术设计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诸如缺乏完整的公共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等。这也对公共艺术的应用造成了一些影响,为了使公共艺术设计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可以在开展公共艺术设计时,通过借鉴、融合艺术美学来扩大公共艺术设计的范畴,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效果,进而推动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

1艺术美学的范畴

通常情况下,艺术美学会被划分至哲学的分支之内,美学可以被视为哲学范畴的延伸。艺术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在学术界,艺术美学的范畴通常这样被定义:艺术美学是以艺术为研究对象,针对特定具象物品、作品的形态进行审美的学科。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美学的发展离不开审美属性的多样化。

2 公共艺术设计的范畴和特征

2.1公共艺术设计的范畴

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确定离不开对公共空间的定义,通常来讲,公共空间被定义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的空间合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面貌和基础设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在其中发挥了这样的角色:即对城市环境中的景观艺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进行设计并最终使其能够成功融入城市氛围,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的职能。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通常需要基于该地区历史及传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关注,从而发挥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文化作用,使人们能够和公共艺术之间实现良性互动[1]。

2.2 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

2.2.1 可持续性

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会对涉及的场地、具体的规划、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设计的关键所在。

2.2.2体现社会正面价值

对于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对社会弘扬的正面价值观以具体的形象、结构展现出来,并在其中加入城市本身的特色。究其原因,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核心的价值观是社会风气和城市形象的底层基础,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宣传和弘扬,以引导城市的正向价值观[2]。就其设计过程和设计形象而言,在体现社会价值的时候,设计形象要尽可能秉承多样化的特点,要注重吸收历史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公共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才可以得到延续。而设计过程要着重从减少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入手,最终实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2.2.3 以人为本

公共艺术还往往极具人文情怀,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环境、生活、自然、文化等方面,还需要兼顾吸收民族差异、成长差异、发展差异、文化差异等,而公共艺术设计需要在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重点突出这些因素,并将其充分体现出来。

3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藝术美学主要分类和原则

3.1对称

作为艺术美学中最为基础的原则和形象,对称通常能够通过简单的形象来表现出深层次的含义,因此也是公共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艺术美学之一。

3.2均衡

均衡,均衡相对于对称较为复杂,但是其主要来源也为生活,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均衡往往用于表现一些动态、动态的形象。

3.3重复

重复的手法主要是同时、多次呈现大小相同的多种意向,其目的在于突出视觉空间中的并置关系,即通过将相似造型或者相同造型在不同的时间内重复出现以指相似造型以着重突出意向的某种特质。

3.4 统一

多样统一性需在复杂作品中体现,属于作品在组合时的具体要求,会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即统一性与多样性,多样性主要指充分运用造型形式与造型元素,避免设计时出现单调问题,更注重丰富性的体现[3]。

4 公共艺术设计应用艺术美学的主要原则

4.1 功能性

随着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设计的规范性、系统性逐渐加强。纵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三个关键要素,设计师、作品和公众三个要素中,设计师往往起到的是决定作用,而作品是具体意向的体现,公众的主要职责是欣赏作品。因此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设计时,需要充分的体现功能性,针对一般公共场所、政治性场所、娱乐性场所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

4.2 环保性

人与自然属于统一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彼此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公共艺术设计在应用艺术美学时候,需要从强化公众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角度出发,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自身来看,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兼顾艺术美学的同时还需要对占用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

4.3 大美术

大美术的最终目的是直接体现美和文化的内在,所借助的载体不限于景观、建筑等。通过将大美术融入公共艺术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不同类型元素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更为丰富的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的时候,可以秉承一定的原则,将艺术美学的类型融入其中,更好的突出所要表达的文化和内涵,以保证公共艺术设计整体效果,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闭瑞金.浅析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学[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9) : 35-36.

[2]王英惠.浅析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学[J]. 美术教育研究,2018(9):139.

[3]李亚萍,庞琳,王晓华等.基于美学视角的高校校园公共艺术设计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20,36 (1):148-152.

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作者:张婉宇 胡靖萱 陈香羽

城市环境艺术美学论文 篇2: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研究

摘 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蕴含多彩浓烈的美学元素,在保障城市舒适性的基础上注重提升人们的美觉享受层次。同时,现代城市环境设计需凸显出社会美感元素,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满足城市服务提升原则。基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思考,展开相关探析。

关键词: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生态文明、生态和谐思维指导下,营造城市居民与环境融合、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生活境域,为城市居民自由舒展生活、精神审美体验提供充足空间。现代城市环境设计需顺应自然生态特点,并展示出其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美感。同时,要考虑城市居民审美特点,塑造人性化、服务化的审美环境,满足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生态需求及场所需求,推进自然、人类及社会的关联性共处,进而赋予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更多重的形象和意义。

一、美学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一)自然美元素

自然美存在于阳光、植物、山川等自然事物中,同样也存在于城市环境设计中,而且是城市环境设计的基础性考虑及引用元素。脱离自然美的城市环境设计,注定是与城市居民审美相悖的,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美元素的热爱及追求。

(二)社会美元素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具体性体现形式,也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单元空间,其具有社会性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鉴于此,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融入社会美元素,可引发城市居民的体验共鸣、情感共鸣,以此获取城市居民的审美认可,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

(三)建筑美元素

特色各异、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凭借其醒目特点,赫然成为各个城市的代表,也成为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应用元素。传统城市环境设计注重对建筑群组合美感元素的利用,多借助其呈现出城市的独特风格及魅力。随着审美观念及环境艺术的发展,城市环境设计更善于挖掘每座建筑的个性美。

(四)文化美元素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具有文化美元素,可以增添城市的文化底蕴及气息。城市文化是自然、民族、历史、区域等多元文化元素的凝聚,体现出更具个体特色的城市美、文化美。将文化美元素融入城市环境设计,可给予城市居民更加多元的审美体验、精神文化体验,提升城市环境设计价值。

二、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原则

(一)与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需秉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原则,传统中国文化将之阐释为“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及其循环平衡的保护,还要使城市居民、城市文化精髓与自然元素和谐交汇,形成统一动态的生态循环整体,给予城市居民平和舒适、清幽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要注重自身看待、分析自然元素的态度,给予自然元素足够的尊重及重视,将自然元素与城市居民、文化元素置于同等高度,确定和谐共处、平等交互关系,从根源上规避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的思维意识,从而切实构建与自然生态共处发展的城市环境艺术美学。

(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要秉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不仅指城市生态可持续,还指城市居民思想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及人类发展可持续。鉴于此,在进行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时,要在满足当下城市居民审美需求、城市功能需求的同时,避免损伤城市发展、生态发展、文化发展、人类发展的基础及能力,促使城市环境艺术美学与城市环境设计目的达成本质层面的一致,形成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和谐完美、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设计师要坚持并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居住需求及社会服务需求等,科学定位城市环境设计美学,赋予城市环境设计浓郁积极的文化内涵、功能价值,在保障城市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城市居民审美需求、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利于人类后代、精神文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性发展。

三、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表达途径

(一)与自然审美元素有机结合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美学要与自然审美元素生态结合,这样可增添设计美学的层次感及和谐感。设计师不仅要将自然审美元素与城市环境、城市气候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还要尽可能保留自然元素原本风貌。但是诸多建筑的设计施工对自然风景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无疑增添了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与自然审美元素的生态结合难度。设计师可选择人工造景的设计方式,梳理城市建筑布局,结合环境设计功能要求等,构建城市和自然相融合、相映衬的绿色环境。

(二)赋予城市建筑个性化

城市环境设计美学的个性化风格元素必不可少。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环境时,不仅要考虑城市居民的居住舒适度、环境自由性等实用方面,还要注重环境设计的美学体验及风格特色,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及功能需求。例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建筑需注重居住舒适度、便捷度及区域绿化度的设计,以此提升城市居民对建筑物居住功能舒适度及对居住环境審美的满意度;而商业性质的办公楼建筑可凸显出其建筑个性,提升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影响力及个性美感。

(三)融入城市主流文化意识

城市文化底蕴是城市灵魂的展示,也是城市在历史演进中智慧及文明的沉淀,人们了解一座城市多是从其历史、特色、风俗等层面入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美学可引进城市主流文化艺术,提升其美学文化底蕴、特色气息,展示出更多的城市风格及内涵,吸引人们对城市的关注及了解。例如,在设计城市博物馆、城市创意园等城市环境时,可突出文化气息及特色标志,以聚集更多的人气及关注。

四、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优化路径

(一)追求设计与自然更高水平的融合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以自然美为美学的重要展示路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要尊重生态平衡,尽可能顺应生态规律,直接表现为艺术设计要以自然元素为主导、以生态发展为趋势。设计师在开展城市环境设计前,要充分观摩体验自然元素,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设计美学及自然元素,并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与自然元素的更高水平融合、和谐共存性发展融合。自然环境是时刻变化、动态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美学的独特艺术气息及变化性审美特质。自然元素在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中的动态融入,可赋予城市环境艺术更多的不确定性及多元性,促使城市环境艺术美感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给予城市居民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审美体验。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也要根据城市居民审美认知、城市环境设计需求等进行不断改进优化,善于汲取时代性的艺术美学元素,追求艺术美学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和谐融合,力求更好地展示出自然元素的美学神韵,推进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美学的动态循环、和谐生态发展。

(二)提升城市建筑审美功能的和谐感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要注重居民与城市建筑的审美互动,提升城市建筑审美与其功能的和谐感。建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及发展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构建部分,其艺术审美展示可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艺术美学的整体体现。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要尤为注重建筑元素的有效参与,促进城市建筑之美的展示,可推进提升城市环境艺术美学的层次内涵。城市环境设计的本质是提升城市环境的美觉享受,给予城市居民更好的城市审美及城市服务体验,但是设计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设计的舒适度及功能性,尤其是在城市建筑的利用层面,要不打折扣地保留其功能使用本质,这样才能坚守原则又不失艺术地展示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为城市居民提供环境更美、功能更舒适的生存生活环境。

(三)深化城市文化设计美感呈现的场所感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不仅需要与生态理念相融合,还要与城市文化内涵相结合,进而打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给城市居民提供个性自由舒展、精神多元发散的生活空间,激发、提升城市居民的场所感意识,为推进社会文明及人类素质发展提供积极助力。在中心主义思想对城市居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的场所感逐渐疏离淡化,进而导致城市居民对其产生忽视,无法发挥出其对社会、城市文明发展、素质发展的积极效用,也无法实现承载人们情感寄托的功效。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要利用城市文化底蕴深化城市文化设计美感呈现的场所感,搭建城市环境文化美感与居民心灵的共鸣桥梁,唤起城市居民对文化场所感的精神需求及情感感触,给予城市居民精神情感的感知及释放环境,进而提升城市居民的情感获得感及城市环境认同感。

五、结语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具有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文化美等多种美学元素,可展示出其与自然的融合美感,体现人类社会生活的生活美感,以此增添城市环境的文化底蕴及气息,给予城市居民更加多元化的环境审美体验。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美学要与自然审美元素生态结合,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设计美学及自然元素,赋予城市建筑个性化美学,同时融入城市主流文化意识,促使城市环境艺术美感同样处于动态变化中,提升城市建筑审美与其功能的和谐感,进而发挥出更高的城市环境设计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清.现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城市家具为例[J].美與时代(城市版),2020(12):56-57.

[2]张立建,张思乔,林珊珊.城市更新背景下街道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以聊城市东昌路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技艺,2020(增刊2):41-43.

[3]阮梦怡.案例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0(21):86.

[4]高涛.现代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理念研究:评《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J].中国蔬菜,2020(6):114-115.

[5]罗坤明,董丽娜.生态美学视角下城市环境设计的转变与提升[J].大众文艺,2019(21):91-92.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郭娟

城市环境艺术美学论文 篇3:

探究园林植物造景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城市居民对于高水平的生活环境的追求,落实好市政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园林景观设计是通过对于艺术美学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来满足人们的感官诉求。当今环境下市政园林景观设计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植物园林造景问题必须得到及时解决。园林造景是通过对园林内部植物的合理利用,通过对植物外形和内涵的展示,创造出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并传递出人文思想。园林植物造景现在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园林造景所用的植物由于搭配不合理导致植物无法生长,在对园林造景进行规划时但是自然环境生态失衡。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并对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概括。旨在为园林植物造景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植物造景;问题;特色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覆盖率也不断提高,园林建设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引领下设计思想逐渐发生了改变,其中园林植物造景也收到影响。在园林植物造景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人员要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将园林造景所蕴含的价值体现出来,展现园林造景的艺术美学和人文思想,为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一、植物造景的意义

园林设计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人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将人文思想融入到园林设计中,在尽量保证生态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创造出艺术美学与思想哲学融为一体的景观设计。其中园林植物造景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植物造景的定义是通过利用乔木,灌木等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线条的优美等自然属性,设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景观体验感受。“景观”一词本就是针对视觉感受而提出的。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思想正逐步发生变化,传统的设计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多的专业科学引入到园林植物造景这一概念中。园林植物造景不能局限于运用植物进行美学展示,其中的思想价值,生态价值更加为人所重视。园林植物造景要时刻紧扣时代的发展,创造出园林植物造景的新价值,提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新理念。

二、园林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植物搭配

园林植物造景从名字就可以得知是通过对于植物进行选择搭配,利用植物所固有的线条,色泽来展现出符合美学欣赏的设计搭配。在植物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对树木的选择搭配缺乏季节性的思考,设计者在选择树木时,往往忽视了季节对于树木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冬季一些树木由于枯萎对视觉美感造成破坏。第二,在进行乔灌草的植物搭配时,不注重植物之间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和代谢产物不同对于彼此造成的影响,有些植物之间由于存在抑制运用,导致至于死亡或者病虫滋生,不仅造成设计成本的增加还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现在的植物造景大多采用大片草坪进行铺盖,千篇一律,植物的多样性降低,并且缺乏独特的设计理念,千篇一律,破坏了园林植物造景的观感体验。

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在进行园林植物造景工作中,设计者往往采用照搬国外园林设计工作,进行植物的大规模栽种,对单一品种的植物进行扩大化种植,而忽视了当地园林植被特性。照搬国外的设计模式,不仅放弃了我国本身传承下来的设计思想,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第一,由于盲目的扩大种植规模,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第二,由于对花草树木进行移植栽种,忽视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地域气候的不同,极易造成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完成了设计成本的负担加重,得不偿失。第三,由于或许青睐国外设计理念,造成了對于乡土植物的忽视,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无法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3植物生长环境差

由于照搬国外的园林规划设计,设计者往往喜欢铺设大面积的绿地,但由于地形的园林,需要进行土地的填高或者深切,在进行土壤的填高时,往往采用附近的建筑垃圾等不宜种植的废弃土,深城生土等,就完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无法从土壤中获得。而在深切过程中,由于深层土壤往往是未经熟化的土地,不仅营养物质无法达标,而且土壤粘重容易结块,并且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容易造成至于死亡。或者,一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但是在进行植物种植的地区无法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气候条件,无法展现出植物的活力。很多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差异,营养物质无法得到满足,导致现实中的造景达不到设计预想的效果,也就降低了园林造景的观赏效果。

三、园林植物造景问题的相关对策

1科学植物搭配

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不同植物通过其不同作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各有不同。例如,随着季节的更替,同种植物就会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如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季的醉人红叶和累累硕果再到冬季的白雪皑皑。根据这种生命随着季节的律动,为设计者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效果中增添了时序变化,根据这种特性,设计者可以根据四时之景不同,来进行不同的植物搭配的,使得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观赏者的感受也大有不同。正所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设计者可以根据植物四季变化,把握花期的不同来进行种植,观赏者也可以感受到时令的变化。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主题公园的形式,来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景观塑造给予观赏者美的体验。

2展示地域特色

除了利用时令来展现同种植物种植的不同种感受,还可以通过园林建设位置的不同气候类型,使植物展现出特殊的地域风光。如果想展现南国风光,则可以进行棕榈树,大王椰子树和槟榔的种植来营造氛围。而苍劲的北国风光则可以通过松柏,高大的落叶乔木林来进行体现。而在漫长的植物生长栽种过程中,特殊的植物已经与当地的人文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成为国家的象征。比如当人们想到日本就会下意识的想象美丽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枫叶国加拿大的红色枫叶林,还有我国成都的芙蓉,云南大理绽放的山茶花,都会下意识的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对这种联想进行利用,甚至加以引到,利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不仅体现了感官上的美丽,还弘扬了地方特色,展现了地域风土人情。

3运用空间创造意境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不仅给人以舒适环境的体验,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还可以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的不同审美心理。这就是意境的体现。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的重要审美指标,也将诗情画意带入到园林艺术的设计之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常常运用比拟,联想等手段将园林赋予人格,来表现传统文化中所传递出的人文思想,人生哲学等。例如常以松柏的苍劲来体现为人处世的不屈不挠,例如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除此之外常绿的林木则多用于青春活力的体现。几千年的审美意识成就了如今独属于中国意象的形成。岁寒三友中,常用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坚劲品格。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于空间的利用达到设计的效果,可以通过景深,来体现景色的蜿蜒曲折,如果空间不够,则可以通过道路的交错进行植物造景。

四、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休息的文化场所和娱乐场所,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进行游览观赏的城市艺术空间。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以美学的体验,让城市居民有了近距离亲近自然的机会。园林植物有净化城市环境,降低城市噪音,控制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改善城市环境。除此之外,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还体现出特别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出不同的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特色。园林植物造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丹, 刘锐之.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J]. 现代园艺, 2021(16):2.

[2] 章华立. 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21(11):1-2.

作者:王甜甜

上一篇:室内陈设环境艺术论文下一篇: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