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22

摘要:党员教师责任制是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一种导师型特色机制。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和教学需求、党员教师责任制的含义和特点,然后探讨了该机制在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篇1: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软件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亟待创新。提出以“项目和团队”驱动的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环境,建立令学生感兴趣的项目环境和学习体验,这种个性化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UML 项目 团队 个性化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通过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在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面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以卓越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结合《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这一课程,研究个性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1~3]。

1 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与不足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中的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核心思想是通过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紧密结合UML学习在统一过程的框架下对软件系统进行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现有的国内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先学后用”的方法先讲授新概念、定义,然后学生用实验验证,则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面向对象软件工程与UML》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亟待创新。笔者认为以“项目和团队”驱动的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环境,把控制权交给学生,建立令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项目,为学生设计更为理想的学习体验,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给学生思考和改进自身思维的机会。为学生建立一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2 工程师目标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下,首先,需要解决良好的项目环境问题,“项目和团队”驱动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环境;其次,是良好的学习体验,运用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确保学生的工程能力得以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具体而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将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1)良好的项目环境如何建立?

①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不同于传统教授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导线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因此,需要以软件开发过程的实际阶段和顺序为依据构建和组织UML课程内容。依据统一软件过程中的五个核心流程—— 需求流、分析流、设计流、实现流、测试流进行对应内容的组织。教学课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分析其在各个阶段的建模活动。在需求流阶段重点分解用例模型和活动图模型,在分析流和设计流中重点分解类图模型、包图模型、对象图模型、顺序图模型和协作图模型,在实现流中重点分解构件图模型,在测试流中重点阐述配置图模型。以统一软件过程的流程为主线,将分析与建模的基本概念、实践操作以及分析练习等环节贯穿起来,使得整个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加有吸引力。

②课程实践环节的组织。

实践环节的融会贯通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强大的催化作用。精心设计项目案例是实施“项目和团队”驱动模式的关键所在。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等几个特点。所以软件工程“项目”需要选择一些典型的软件开发系统。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实用性、可行性的项目,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通过这个项目覆盖知识体系,贯穿在整个软件工程教学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4]。

(2)良好的学习体验如何产生。

为了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兴趣式、讨论式、互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来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团队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创新开发、课题实践的能力。

除此之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演”作用。教师需要鼓舞学生的士气、及时解决学生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在恰当的时机,给出项目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提供主要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获取的途径。教师的真诚指导势必给予团队完成项目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3)个性化的考核方式。

“项目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其考试及考核方式的特殊性,不再是以包含理论的试卷进行考试或以包含应用简答题型进行考核的传统方式,而是结合写实习报告,完成课程论文,设计项目方案,现场开发软件等的独特考试方式。在平时的上机实践中,给予的项目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状况给以优、良、中、差、不及格等不同级别的评定。根据界面的美观程度,代码的规范程度,方法的简易程度,方案的新颖程度以及完成的快慢程度评定。上机实践的成绩在最终的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最终考试采用基于项目的方式。考试时是独立地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这样能够检验出学生平时是否参与到项目的合作中,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最终给出能够真正反应学生真实水平的考试成绩。

3 结语

本文提出的教学培养模式和方法将提高学生软件开发实现和工程管理的能力,旨在培养符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软件工程师。该方法将促使:(1)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有一种真实的亲身实践的体验,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将所学运用到有意义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掌控项目,这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2)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式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团队的平台,了解团队的概念、理解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感受团队文化带来的价值。(3)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理论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4] 卢苇,李红梅,张红延.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17-19.

[5] 张耀民.“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8):57-60.

作者:杨林 左泽均 孙明

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篇2:

党员教师责任制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党员教师责任制是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一种导师型特色机制。本文分析了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和教学需求、党员教师责任制的含义和特点,然后探讨了该机制在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党员教师责任制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从事教学也存在仅注重课堂讲授而忽视课外教育和指导的问题。如何让教师持续地参与到针对特定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在本科生的差异化培养和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作用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话题。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对如何发挥高校党员教师在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内涵和教学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迄今为止,已有近200所国内高校参与该计划,我校位列其中。软件工程是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典型专业。具体来说,本专业主要培养多层次应用型软件技术、软件工程与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工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技术与工具、熟悉软件开发环境、成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国际交流(语言)能力、拥有熟练技能的软件开发人员;在计算机系统与分析、软件工程设计、软件开发、数码艺术(游戏)软件设计、编程与测试,软件安全、维护与系统管理等方面成为核心技术人才。由上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培养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是一项实践性和持续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具有不同于传统本科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培养技能,要求教师能够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因此这种传统的“课堂讲完,转身走人”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其培养需求。此外,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种经验的传承,仅靠学生自行钻研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全程参与培养,教师才能够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通过长期的项目开发才能领会这些知识。另外,培养目标中的“卓越”二字,至少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这是和普通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具有软件开发的总体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全局观,能够进行架构设计或具备此潜力;最后是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师职业素养和道德。

二、党员教师责任制的含义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高校教师中,中共党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作为党员教师,就更应该发挥自身先进性,在本科生培养中起到带头作用。笔者所在学院从6年前起,就推出了一项党员教师责任制。具体来说,就是抽选一部分党员教师,以本科学生行政班为单位,分别任命一位教师担任各班的指导教师,负责该班4年内的学生思想成长、专业培养、工程教育等任务,每学期末,通过座谈、调查等方式对责任教师的工作做出评估。责任教师要定期和班上同学交流、座谈,就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未来规划等问题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并且给出具体建议。党员教师责任制从某种程度上和目前广泛谈论的本科导师制类似。目前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本科导师制如生活导师、研究导师、教学导师等。和这些机制相比,党员教师责任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的政治特色,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机地和普通导师制结合起来,使得这种本科生培养指导机制更加具有主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三、党员教师责任制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与分析

1.承担新生专业教育工作。进入大学校门后,新生都面临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问题。在此阶段,党员责任教师通过班会座谈、寝室走访、邮件讨论等方式,为学生解答疑惑。例如,除了大学学习方法、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外,大一新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即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究竟是什么含义”。党员责任教师需要对此问题进行详实的解答,而这些解答,应该是建立在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有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党员责任教师一般都是各教学岗位、科研团队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为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有天然的优势。

2.促进课堂及理论教学质量。党员责任教师机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党员工作和教师工作脱节的问题。我院党员责任教师一般都担任多门核心或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外,责任教师还可在课外为自己指导的班级进行辅导。例如,笔者担任本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的主讲教师。此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大一的基础课,由于很多新生计算机编程基础很差,所以长期以来该课程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党员责任教师不一定为自己指导的班级授课,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笔者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为所指导班补课、答疑,讲解典型程序、各章知识点、编程开发平台的使用等。在持续努力下,学生对数组、指针、函数等C语言重点有了较好掌握。迄今为止笔者担任过2届党员责任教师,所指导的班在大一时《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期末成绩均为年级第一。

3.在工程实践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卓越工程师除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即工程实践。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理念、合作精神、应用性思维,这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特色。党员责任教师一般都主持、参与各种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因此可以让所指导的班级学生以及其他班级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此过程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一般可以选择理论研究色彩较弱,偏重工程开发的横向项目为切入点。有观点认为本科生能力不足以参与高校科研项目。但从工程化教学和培养的内涵可见,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源自“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两方面。如果不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则基础又从何而来?笔者近年来的做法是首先让一部分软硬件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项目,在硕士生的带领下,首先做一些边缘模块的开发,学习项目开发文档的撰写。另外专门指派一名硕士生做组长,为本科生解答开发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钻研和持续精神得到很大提高。参与项目還很好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和能动性。一方面学生在从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有大量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会在相关课程开设前就自学相应内容,比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另一方面,当他们进入了各种理论课程的学习后,才发现相关的知识对于自己工程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会像以往那样认为理论课程没有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更多的学生就可以深入参与项目开发,甚至成为主力。此外,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在企业有较长时间的实习经验,目前我院要求的是大二暑期一个月实训,大三下学期半年实习,大四毕业设计在企业进行。这意味着需要有大量的实习合作单位。在这方面,党员责任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院和学生联系企业,甚至直接担任实习导师。此项工作实施几年来,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在职业素养和思想方面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典型要求之一首先就是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师职业素养和道德。在这一点上,党员责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先进性作用,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中,需求分析阶段十分重要,要求软件设计和开发人员和客户方充分、深入地交流,甚至要融入对方的工作环境。这种沟通是贯穿整个项目开发周期的,其间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如何处理这些事,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能力问题,故需要党员责任教师在从为人处事、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给学生指导,这是党员责任教师除了传授技术外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党员教师自身优势能力的表现,也是将党员工作和工程化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典型体现。此外,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是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课时限制,这方面内容无法在课堂讲授时深入进行,但党员教师责任制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由于每个责任教师仅负责一个班,因此完全有时间对学生逐一指导,通过各种交流给学生提出建议,为学生解惑,甚至可以帮助联系和提供工作、深造机会。

四、结语

党员教师责任制是一种类导师制的本科生教学培养机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它在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将从合理化考核、一班多师、毕业跟踪评估、党教责任制扩大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使党员教师责任制成为一种具有良好持续性效果的特色式培养体系,更好地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4,(02):4-6.

[2]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9-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3-05-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

[4]薛曉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48-49.

作者:傅翀 钱伟中 李巧勤

卓越工程师培养软件工程论文 篇3:

“卓越计划”软件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摘 要: 为应对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对我院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第一批本科应届生展开了基于电子问卷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学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在单位需求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讨论研究了现有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帮助。

关键词: 毕业生跟踪调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软件工程

Key words: tracking survey on graduates; PETOE; software engineering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本科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加,软件类人才培养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突显。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业人数将近700万,其中软件类(含计算机类)毕业生约占了23%[1];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毕业生质量与企业、社会期望值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

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跟踪调查学生走向社会的工作表现和持续发展状况,调整、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及模式。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工作。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表现、对学校学习经历评价及招聘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反思、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模式[2]。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2013届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5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反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可改进之处,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层次软件人才提供服务。

1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0年由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要求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高校作为落实“卓越计划”的主体,需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优势,制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细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3]。目前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提出了符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过程中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满足“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硬性要求同时制定灵活的培养模式[4]。譬如,清华大学展开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整合,将原有课程整合缩减至5门,另增开课程4门,总学时数由384学时调整至192学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本科采取了“学校培养+校企交叉+校企双指导”的三阶段培养方案。

衡量上述各种具体培养要求、措施、目标、标准以及改革内容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就业情况及其后期发展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信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是高校推向市场的“拳头产品”,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用户”。“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用户”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才最有发言权。只有不断听取用户意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做好学生就业及其后期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才能推动高校不断完善卓越计划的落实,纠正试行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0年开始培养软件工程本科人才,2003年正式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即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在软件工程学院开始试点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内经过软件工程通用工程基础技术知识和核心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企业进行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及技能学习和培训,并参加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⑴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的学生,将遵照贯穿8个级别4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校内2年完成前2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后,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1年完成第3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进入企业完成第4种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承担“高级工程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宣讲课程和就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确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⑵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软件人才是工程实用型,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验。因此,我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IT企业顶岗实践和轮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传授真实案例和实际工程经验,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教师的师资库并鼓励相关企业承担学校专业课程及实训工作。

⑶ 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知识领域结构;强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高级工程能力的培养,突出企业实战能力。在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着重体现工程教学中的CDIO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及资深工程师讲座;引入“MOOC”等先进教学方式,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5]。

⑷ 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空间,着重于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以培养软件人才为目标,学校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合作方(如华为、塔塔等),吸收资深工程师参与指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直接作为教学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同时将企业待解决实际项目转化为“实验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直接顶岗实习。

3 “卓越计划”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分析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的落实结果,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改革的满意度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为其他同类学校准确定位、深化改革与创新软件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学院第一批按照上述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共发出5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辅之以面谈、Email咨询等方式。

3.2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从学生就业单位信息、就业单位需求、毕业生个人反馈三方面来进行梳理分析现有教学方案、培养方案等卓越计划改革内容的不足。

⑴ 学生就业单位

此次调查的50名毕业生,44人就职于主营软件开发销售、系统集成的软件类公司,4人就职于在线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部门,2人服务于保险业。也就是说,9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相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拟定的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职的30家软件类公司中,14家单位的员工少于50人,13家单位的员工数在50~300之间,3家单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可以看出,毕业生所就职的大部分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这也符合软件行业特点。除了微软、IBM、华为等极少数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软件公司的规模并不庞大。我们的调查结果反馈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是,大部分软件公司对招聘对象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求职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即可,并不硬性需要相关的职业证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基础课程,而并不需要强调或引导学生参加太多的职业证书考试。

⑵ 就业单位需求

从50份有效问卷返回的结果来看,目前用人单位技术最注重也相对急需的技术(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JAVA语言、办公软件应用和ORACLE数据库应用,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动态网站开发以及企业级网络软件应用与维护也是各单位相对比较看重的毕业生技能,问卷勾选的份数分别达到了16和14。不难看出,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熟练掌握日常的办公软件应用并掌握用Java等开发语言构建、推广、维护动态Web网站的基本技术,他们在就业时将更占优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本科生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仍不能熟练使用Excel绘制基本图形或完成基本统计功能,也不会使用Outlook、Foxmail等邮件客户端工具收发Email;他们课程提交的项目作品虽然能够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但往往不够规范、难以维护和二次开发。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远离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因此,在后期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相关技术(能)就变得极为重要。

⑶ 现有培养计划及改革反馈

如上所述,“卓越人才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本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着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通过与华为、塔塔、网新等众多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如图3所示,根据求职期间及就业之后的“第一手”经验,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还需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30%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5%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个别同学认为需增强人文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信息反馈”一栏中明确提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应该改进的重中之重”。这与国家“卓越人才计划”的培养思路是基本吻合的,也表明,我们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培养中深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更突出 “卓越人才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某位毕业生认为虽然目前学校社团较多,但和专业及就业挂钩的社团很少,建议多组建一些专业性社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或开展专业知识类的勤工助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此外,根据50位毕业生的自身体会,软件类公司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是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日常较为注重的学习成绩恰恰反而是排在最后一位,如图4所示。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软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跟上技术的潮流,需要学生自己学会跟踪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际软件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启示

此次的跟踪结果表明,我院现有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具体方案措施在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软件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强调和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⑴ 必需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所有课程并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这是学生入职的必要条件。

⑵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满足企业规范化人才需要。

⑶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心所在。

⑷ 进一步加强学生跟踪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软件快速更新升级,以及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的特点。

4 结束语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做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就职单位性质、单位需求与学生反馈三方面对现有“卓越计划”及其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毕业生的切身体会挖掘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宁.浅析计算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4:1-2

[2] 魏燕.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4]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25

[5] 施永进,施永强.软件类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1.8:66-69

作者:邱洪君 施永进 王璐瑶

上一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论文下一篇:医院财务预算及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