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

2022-04-30

摘要: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改革进行了初探,以《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试验平台,对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选《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利用课外资源,积极联合企业参与培养,所提出的改革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1: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工作中积极拓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领域,顺应国家科技强军战略的需要,与空军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努力探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切入点的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包括:军地双方高度重视,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义务;军地双方密切合作,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细心组织,分阶段实施培养过程。关键词: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 国防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1998年7月21日,总政治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启动了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军队干部的试点工作。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机制正式确立。???? 目前国防生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4+1”模式,即4年高校教育加1年军队院校的军政教育训练。高校教育基本上是在高校原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上军政教育训练内容,即国防生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并完成与高校同期普通学生相同的专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进行军政教育训练。高校军政教育训练主要包括:一是集中训练。通常由选培办组织入学教育(新生军训),由总部委托军队院校组织大一暑期军训。二是日常训练、日常养成。采取早操、体能训练、学年度考核、全期考核、授课和讲座等形式开展。三是选培办组织的大三暑期部队见习。国防生毕业后还要接受1年的军政教育训练,其形式主要有:一是大单位组织的入伍集训。以入伍教育、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一般为1—2个月。二是院校任职培训。在军队院校完成军政基础训练、基本业务学习,具备良好的军政素质和军官基本素养,时间在6—7个月。三是岗前培训。在工作单位当兵锻炼,岗位见习,熟悉部队,融入基层;熟悉士兵,融入集体;熟悉装备,了解武器;强化岗位任职能力,缩短适应期,一般为3个月。现行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体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国防生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军队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 现有的国防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军队对国防生军政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利用暑假时间对国防生进行集中训练,是当前培养国防生军政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防生的整体军政素质,使国防生对军队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到军队任职所应具备的初步能力。但是现行的国防生见习制度由于受到时间的制约,国防生在集中军训过程中无法融入到真正的军营生活,缺乏实际的军事管理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同时,在暑期集训期间,受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组织的军政教育训练内容有限,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占用暑假时间进行军事体能与技能训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缺乏内在动力,难以调动国防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和效果。???? (二) 现有的国防生培养模式缺少双向选择的环节???? 国防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军营生活,无法深入了解岗位需求,缺乏对任职岗位的了解与认识,部队对国防生的能力也无法检验与考核,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与选择机制。从军队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缺少对国防生的了解,使其无法为国防生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从国防生的角度来看,国防生缺少对军队的了解,使其在分配工作之前缺少对自身的定位,不能够清醒地选择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与岗位,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从而对自身在军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当国防生分配到基层单位之后,若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对口,会导致其不安心本职工作。???? (三) 国防生缺乏应有的军人气质,难以快速融入军营生活???? 国防生能否快速融入军营生活、与部队官兵取得有效的沟通,决定了国防生能否在军队岗位正常地开展工作。在现有国防生培养模式下,国防生没有真正受到军营文化的熏陶,没有经历军营生活的磨炼,使其缺乏作为军人应有的精神气质与思维方式,适应军队与融入军队的时间比较长,甚至可能会与部队的官兵产生一定的隔阂与矛盾,难以快速融入军营生活,制约了国防生在部队的快速发展。

二、 军地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如何解决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国防生的培养机制是我们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国防生的重任。学校在工作中积极拓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领域,顺应科技强军战略的需要,与空军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开创了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模式????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3+1”军地联合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文化课程,最后1年在部队进行联合培养。国防生在部队学习共分三个阶段:集中军政训练、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 (二) 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 1. 军地双方高度重视,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义务。军地双方高度重视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学校将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列为重点工作,空军党委把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推动空军人才建设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承训单位空军某试训基地的政委说:“我们会像培养飞行员那样来培养在我们基地学习的西电国防生。”学校和试训基地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别由主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书记和主管训练与思想工作的副司令员、副政委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管理制度及协调各种关系。同时,双方均成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国防生的选拔、落实教学任务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2. 军地双方密切合作,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按照“紧贴装备前沿、着眼军队领先、胜任岗位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和“需求牵引、综合集成、质量至上、信息主导、能力本位”的改革思路,军地双方联合制定了国防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国防生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以电子信息技术部队需求为导向,以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军事应用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和加强军地联合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军政素质训练,培养国防生的军事工程实践能力和军官基本素质。着力培养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信息和电子领域精通技术、懂得管理的复合型初级军官,为其成长为指挥军官、参谋、技术专家奠定坚实基础。???? 3. 精心设计、细心组织、分阶段实施培养过程。根据国防生的特点和军队的技术装备优势,国防生的联合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是集中军政训练,时间为一个半月。部队组织国防生全面参与连队日常工作和生活,与战士实行“五同”,熟悉军队基层管理,战备训练,感受军营文化,促进国防生尽快融入部队。结合国防生的专业,将其分到3个区(中心),并要求在各区(中心)范围内,综合衡量选择1个任务饱满、正规化建设靠前的基层连队(以警卫分队为主),组织开展集中军政训练,并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各区(中心)分别选拔2—3名学历层次较高、军政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一线带兵骨干,担任国防生的军政训练专职教员;承训单位将国防生集中编为1个班,在组织参加本单位日常军政训练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内容和课时,对国防生的军政素质进行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国防生的军政素质。???? 第二阶段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阶段,时间为四个半月。各区(中心)按国防生所学专业把学生分配到相应团站、队室,为每名国防生指定1名理论功底扎实、军事工程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带教老师,国防生完全融入这个团队成为1名“编外定编”人员,参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军事训练、专业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此期间,学校和部队共同选派教师,开展专业理论课程与军事工程实践教学。结合国防生的专业特点和部队的技术需求,学校选派专家教授到部队为国防生开设了雷达原理及系统、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4门前沿技术课程;部队为国防生开设了装备系统原理及维护等3门军事工程实践课,使他们能结合现有任务和武器装备,参与技术保障、装备故障分析、试训结果研判等实践工作,提高国防生对装备的理解和操作维护能力。国防生充分利用部队提供的实践条件,完成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练习,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践检验理论,理论引导实践。???? 第三阶段是岗位见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时间为4个月。部队为每名国防生指定1名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导师,对国防生的岗位见习进行全程指导,带教导师会同校方导师根据国防生所学专业和见习内容,为他们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指导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根据国防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分别让其担任卫星通信、雷达、遥测、网络维护、计算机仿真、模拟器操作等专业技师工作,按岗位职责要求组织见习,安排他们参加战前演练、模拟训练,逐步参与到具体工作实践中。由跟班见习到顶岗代班,担任通信员、班长、专业技师、代理排长、代理中队长等职务,有的还参与各类系统的研究设计,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在完成任务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三) 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意义???? 1. 拓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领域。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94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但这些高校绝大多数仅限于与企业或研究所开展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类技术人才,却没有关注到军队建设也同样急需大量工程类技术人才。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眼于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这拓展了高校正在推进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领域。???? 2. 开创了国防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道路。目前,与军队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高校已达117所,在校国防生近7万人,毕业生约占部队生长干部年度补充总量的 30%,国防生已成为部队生长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效地改善了部队的干部队伍结构。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是深化依托培养工作的一次全新的探索,是顺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大势、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是部队与高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开端,对于提高国防生的培养效益和生长干部补充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部队进行信息化建设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3. 提高了国防生的培养质量,缩短了国防生的培养周期,提高了国防生的培养效率。通过联合培养阶段的集中军政训练和岗位见习等环节,强化了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和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了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专业理论与军事工程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了军队装备技术,增强了国防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国防工程事业中。同时,也提高了国防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校同级其他国防生相比显现出了明显优势,国防生自己感觉,现在思想心理成熟了,做事沉稳了,处理事情更为合情合理了。此外,从培养周期来看,目前国防生培养普遍采取“4+1”模式,国防生在地方高校学习4年,毕业后还需要到部队院校培养1年,周期相对较长。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3+1”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赴部队任职),将国防生任职培训期和部队适应期前移到在校学习阶段,有效地缩短了国防生的培养周期,降低了国防生的培养成本,提高了国防生的培养效率。???? 经过1年的联合培养,军地领导、带教老师和广大官兵普遍认为,国防生在军人素质、专业理论技术、装备操作技能、立志献身国防生事业的品质与意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具备了一定的指挥能力和独立担负执勤任务的能力。参考文献[1]?佚?名.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0—02—23)[2012—03—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06/89996.html.[2]?佚?名.细说国防生[N].光明日报,2010—06—07(9).[3]?王凯斌,黄永华.三年四步:助推国防生干部成长成才[J].政工学刊,2011(7):36—37.

(责任编辑?朱漪云)

作者:赵韩强 曾兴雯 赵东方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2:

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改革进行了初探,以《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试验平台,对其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选《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利用课外资源,积极联合企业参与培养,所提出的改革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年至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当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国内、省内各高校正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工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和要求,本文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试验平台,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微机原理》课程开展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二、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初探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科阶段的培养仍然是4年制,推荐“3+1”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简称“本科3+1”模式)。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都遵循着一个电类课程教学的顺序:从高等数学开始,接着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这样的顺序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却会带来一个问题,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的开课时间会由于基础课程的滞后而被推后,甚至到了大学三年级才能开课。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后续课程繁多,同时部分学生准备考研、过国家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部分学生需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国家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比赛项目,这些比赛项目都需要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他们参赛的计划,因此,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校开始尝试将电类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往前提,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毋庸置疑,机械地把电类课程往前提是有违教学规律的。其次,有的专业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时为了强化工程应用技术的培养,不得不以牺牲基础理论教学学时作为代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考虑上述问题,针对此,我们将针对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以下改革:

1.尝试取缔以往《微机原理》中的关于8086和8088中的内部结构、寄存器、汇编语言、信号与时序等内容,这些内容与8086和8088芯片紧密相关,但从目前的发展看,学生也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应用8086和8088芯片。因此,《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仅介绍微机原理中与单片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接口等知识;

2.将《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以便让学生及早地接触广泛使用的单片机知识,为大三进一步学习ARM、DSP和FPGA等应用性课程打下基础;

3.一些电子信息类的基础课程,如《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也要进行一系列地相应改变,即将“常用半导体器件基础”纳入到《电路分析基础》中,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电路分析基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提前到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讲述,而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提前的目的则又是为了可以将《单片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

通过这样的调整,本科的理论教学任务基本能在大学前三年完成,为“卓越工程师计划”安排学生在大四去企业实地实践创造了良好机会。

三、以《微机原理》为例进行教学改革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我们对《微机原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为实践奠定基础。常规的《微机原理》教学内容围绕微机原理主题,以Inte18086CPU为主线,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等,但这些内容都带有“原理”性质,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强《微机原理》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本文尝试针对《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的简要分析,逐步推进以32位微机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对80486和Pentium的技术关键作简单说明和归纳,并和学生日常聊QQ、玩游戏的PC机进行对比和操作,增强《微机原理》课程的实践性。

2.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技能。在以前的《微机原理》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实验课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实验课内容的组织及具体实施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其目的仅仅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环节,实验内容也主要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在当今以卓越工程师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下,应当重新认识实验课的作用,改进实验内容和教学要求,使实验课成为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将实验环节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必要的功能模块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必要的功能模块验证实验而言,应当精简至少量,让这些验证性实验起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论理解的,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设计性实验而言,选题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重点是做好规划、设计以及对其可行性进行实际制作验证。每个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设计内容在实现上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对于能力弱一些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和完成基本的设计要求;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又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有充分的发挥余地,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对综合性实验而言,将学过的主要功能部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整体,使学生掌握微机系统整合的基本方法。为了在设计实验过程中激发同学的创新性,实验中鼓励同学突破所给的设计原理图大胆进行创新设计(采用不同的实现方法,选用不同的器件,提供更高的性能),或者在功能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应用设计,并且在成绩上给以体现。

3.利用课外资源,积极联合企业参与培养。“卓越计划”应当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制定本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邀请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作者所带课程《微机原理》为例,我们充分利用大学同学的关系,已经与“武汉若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深圳零点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入合作,一起构建“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与这些企业一道,共同制定参与计划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对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微机原理》课程作为试验平台,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微机原理》课程开展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通过对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3]周玉庭,陈静,郝培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5):191-193.

[4]牛勇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美]Barry B.Brey.Intel微处理器结构、编程与接口?摇第6版[M].金惠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尹勇,刘岚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通信工程论文 篇3:

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摘要:阐述了电子信息类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分析了目前学生工程素质较低的原因,介绍了国外高校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一些做法。论文还分析了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如何对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谢勇(1959-),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方宇(1972-),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225127)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关精神,教育部试行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有部分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作为在地方性综合大学中的信息类各专业,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特别是要在江苏“两个率先”中发挥人才基地的优势。为进一步促进江苏信息化产业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化信息类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师资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考虑,本文结合扬州大学(我校)情况就培养方案、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介绍。

一、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1.电子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1-2]

我校信息类专业主要有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多年来为江苏的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信息类人才。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树立工程技术和工程师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工程技术,工程技术是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对工程师的素质、能力和技术等综合要求是什么?掌握如何成为工程师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信做人、做学问,具有协调配合的团队精神和能力。文化素质体现在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和美德,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有较好的人际交往意识。科学素质体现在有较好的科学思维及科学研究方法,有求实创新意识。工程素质体现在工程意识,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善于从实际出发解决工程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较快地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在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中具有市场意识和价值效益意识,在实践中敢于使用新技术、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身体心理素质体现在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健全的人格,有坚强的气质与性格。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扬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文、理、工、商、农、医等学科,这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对于信息类工科各专业,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本专业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工程素质理念的教育。首先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扎实。其二是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要强。其三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和工程素质,站在国际科学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2.目前学生工程素质较低的原因

由于传统培养机制的问题,首先,高校的培养计划一般是立足于校内学校,校内实习受到时间及场所条件限制。有些到工厂实习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收获甚微,严重制约了学生对工程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较重,学生以考试过关拿到学分为主,所有课程学习都是要考核的,因而学生相对重视理论学习。由于较多实验内容附属于理论课程,学生往往不够重视。其三,缺乏工程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以高学历、高学位为主,青年教师往往是从一个学校门进入另一个学校门,缺乏工程实践的锻炼。又由于目前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缺少进企业锻炼的机会。其四,学校缺少聘请业界精英进学校兼职教学的机制,即使有些学校有这种机制,也是落实不到位,学校与企业在人才互动方面渠道窄、流动难。其五,学生对提高工程素质的认识不足,有些实习、设计往往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及各种面试,对安排的实习、设计等学习环节不够重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3.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3]

在国外高校中,德国和法国的工科院校很重视学生的工程训练,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为例,德国有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一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师摇篮。从培养目标看,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的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专门人才。为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4年,采用“3+1”模式,即有两个学期(一年)为实习期,这是决定并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根据其培养目标而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都面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应用科学大学(FH)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随着企业需求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从实践教学看,应用科学大学(FH)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管理均以企业为主导。企业主导应用科学大学(FH)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新生进入应用科学大学主要学习阶段后,又会有3个月的企业实习,同时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企业,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工作情况以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实验、设计、实践练习、实习等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数的2/3,学生有充足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信息类各专业,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前的课程体系,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1.教学计划的改革

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增强工程素质为指导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新计划确立了以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4-5]在新计划的修订中,实践课不再依赖于理论课,而是独立成一门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新计划中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学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自由选择非本专业的感兴趣课程,以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心理及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文化修养、人际交往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新计划中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在新的计划中,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基础实验教学,企业主要负责实践、实习与设计教学,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使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获取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经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2.调整课程体系

以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5]强调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学科交叉,注重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能力,[6-7]重构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形式,主要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在新计划的修订中,对于信息类的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全部打通,根据工程实践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各门课程间的知识点不重复。在专业课选修课方面,增加社会需求大、学科竞赛等要求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这些课程面向工程实际,有些直接在实验室授课,为学生在企业学习创造了前期预备知识。同时,每个专业都有双语教学课程,聘请在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授课,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教学打下基础。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将基础课程前移,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了更灵活的时间,也为学生进入学科竞赛及企业实习打下专业基础。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校一直倡导研究型、工程案例型教学理念,以剖析工程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分析、研究、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平台;融合师生互动和学生合作;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在学习工程学科知识的同时,训练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取和更新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工程实际问题提出学习研究专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提供主要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获取的途径;提出学习与研究的要求和学习评价的标准;组织学生学习研究和安排进度。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研究性课题教学中培养出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设立教改课题,鼓励教师研究适合地方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设立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奖励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

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不但需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会使课堂讲授生动,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内容。引进企业专家作为专业课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或做讲座。有利于学生早期就受到工程师们的熏陶,树立工程意识。有些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直接在企业开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学生配备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拉近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直接关系到能力培养与工程素质的提高,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重组了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和以前实践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企业的学习时间,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的产学交替,有效加快了学生知识转化为工程素养的进程,缩短了工程师后备人才进入社会的适应周期。

为了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必须要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也分为基础性实验与设计、工程型实习与设计。在学校期间通过实践教学,应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与工艺技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其一,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并将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其二,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增加反映最新科技成就的内容;增加工程技术性强的内容。可给予一定学时让学生自由选题,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其三,大幅度增加综合设计和工程设计训练课时。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解决专业实践问题;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最佳场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把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和设计利用整个学期。在校外实习期间,请企业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深入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制定产品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实习可实施导师负责制,将企业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同时,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必须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

四、结语

搞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校要从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要为实现校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必要的资金投入,帮助企业培养人才,签订用人协议,使企业能积极投入到合作中来。[1]企业要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发挥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层面也要积极支持校企合作,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本地区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的计划。总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支持,高等学校要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确保这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迈进。

我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都组建了由企业专家、专业系主任、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并负责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有企业和校方共同建设,定期召开交流会,研究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顺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项计划才刚刚起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高校、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这项计划必将取得可喜的成果,也必将对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卫,尤玉军,储诚明,等.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91-96.

[2]自动化专业规范制定小组.普通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规范.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7.

[3]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4]龚克.天津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0,(8).

[5]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6]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谢勇?方宇?管旗

上一篇:高管薪酬立法监管问责制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有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