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2022-04-21

一、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解读“有效性”作为测量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测验的效度,即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精确解释(内在效度)的程度;二是研究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推广(外在效度)的程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1: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探索

【摘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特征的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将小学生必备的知识统整,才能构建真正能反应小学教育专業特点的课程,也只有特点鲜明的课程,才能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教师专业化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专业建设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校的重视,许多专家积极参加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经实践检验我们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专业特色不突出。体现专业特色的是课程,因此,课程设置问题是瓶颈。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我们通过对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反思,认为一方面要加强课程设置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的创新,重新构建能反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小学教育专业成为不可替代的新专业。

一、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研究

所谓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要求专业课程既要在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层次,同时又必须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实践大家都认同“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特别强调‘小’字”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仅仅是开始,还不成熟,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1.简单地将大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相加,没有整合成一个专业学科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是正确的,就是由通识性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任教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性课程是师范大学的通识课程,教育专业与任教学科专业课程就是由这两个相应专业课程的一部分相关学科相加而成。为了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教育专业与任教学科专业站在各自专业角度,都想开设更多的分科课程,便出现了学科门类众多,课时总量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教学技能难以提高,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下降的局面。

2.为了突出学术性,却丢失了小学教育传统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学术性这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为了突出学术性,就不断增加任教学科专业课程,结果使课程结构中的总学分比美国同专业多出了近三分之一,任教学科学分增加了三倍。这种课程结构虽然突出了“学术性”,但与师范大学的相关专业的课程相比其学术性又怎样?培养小学教育师资的传统经验即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小学特点的正确经验,该如何体现?如果一个专业仅有学术性,无专业特色,那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必要性。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生事物,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需要不断探索。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以综合培养为主。我国各大学的培养目标各异,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两种观点,其中,综合培养占多数,这是对国外理论的吸收。我们通过近几年教育的实践,学生在工作后的情况的反馈以及全国相关信息的了解,同意综合培养的观点。可是“如何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合理整合?如何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小学教育特性?”这是本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现在培养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按培养中学教师的模式,进行分科教学,强调知识的深度,简单地将几门专业课程拼凑在一起,没有突出小学教育的特征,其结果是既没有知识深度,又没有构建起知识网络,没有达到“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目标。因此,社会的不良反馈也就很正常了,有了问题要正确对待,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

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紧迫性。我国正在构建创新型社会,把小学教育作为奠基工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起步稍晚,应该从实际出发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的经验,来构建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培养出能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创新型小学教师,他不仅具有专业水平,而且还要有人文精神,即自我身心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因此,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依据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课程体系建设走向完善提供了依据,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小学教师培养的原则,课程设置的原则,国外经验的借鉴,课程统整理念等方面。我们提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应具有国际教育新理念,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已任,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学术基础,能主动适应教育发展,身心健康,主要从事小学教育与研究,也可在教育部门或政府部门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研究,通过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而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按照小学教育自身特定的方式、特点和要求进行。我们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达到成功的新教师的标准,同时,能适应小学教育变化的要求,最终成长为教育家型的新型教师。

(二)小学教师培养的原则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综合培养,有所侧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综合性和本科性。高师教育发展的专业基础:师范性和学术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传统特色:实践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具有现代素质教育的优秀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内社会发展的热点。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进行课程统整的依据,其主要观点:一是体现“五”性,即思想性、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层次性、前瞻性。二是以学生为本原则,育师为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综合设课原则。三是课程体系要与21世纪教师的目标一致;要兼容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应当体现专业方向性、全面性、实践性、现代性;课程体系建构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四是应具有“三性一体”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特征。

(四)国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借鉴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综合化,即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对学生择业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五)课程统整理念

课程统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在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并达成学习意义化、内化、类化和简化之功能。通过课程统整企图教导学生从不同学问中,将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进行碰撞,产生出创造的火花,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多元理论和多样的现实世界,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的理论构思

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课程统整的依据出发,立足于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思。所谓理论构思是指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一)课程统整是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构建中的焦点问题是“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这是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进行比较争论的产物、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表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既然是课程创新就要回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即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知识、学习者的经验上来。

课程统整主要指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统整,其中,学科课程旨在发展学科知识(学科逻辑)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小学教师知识面广博,这意味着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应该是由多类学科知识复合构成。目前,以专业内分支学科课程之间进行科际融合为主,下一步将教育专业课程与任教学科专业课程统整,这时的课程才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

任何一个成熟专业都有一个最佳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所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构建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个体现该专业特色的最佳的课程体系,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接近理想课程体系的过程。

(二)只有明确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师资区别,才能在构建课程中强调小学教育专业特点

在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中特别强调“小”字,这就是强调小学教育的特点,强调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区别。从知识的角度讲,小学教师要求的是知识的“广”度,即综合性;中学教师要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即专业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不能用培养中学教师的观点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我们同意普通教育类课程、执教学科教育课程和教育科学课程的比例为25%、20%和35%的观点来进行课程设置。

四、课程统整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结构由通识性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类构成。从知识结构来看,要体现以核心内容为主线索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特点;从开设学科的数量来看,要体现少而精的特点,约在30门;从学分来看约为130分,从实践来看要真正重视全程实践。只有把总课时和学科数目减下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并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重视通识性课程

通识性课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普通水平,由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可能要从事多种职业,因此,要求高等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里的基础就是指通识性课程,所以,受到社会的重视。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主要开设中特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伦理,大学外语(重口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国防教育等课程。

(二)加强专业类课程

专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这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所在。从培养目标,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小学教育发展的实践出发,对专业类课程统整使其真正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而不是挂个“小学教育专业”名称的大学分科课程。这里的统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育专业和任教學科专业内的知识统整。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上,进一步将教育专业和任教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进行统整。另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编写新课程。

(三)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科学与创新,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是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研究实践及社会实践。我国大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思想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中有所体现,加之就业问题,使教育实习的质量下降,这直接影响专业形象。

总之,专业课程统整的结果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结语

构建创新型的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选择了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在于课程构建;课程统整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趋向合理的设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其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卢冰,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

【课题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校级课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邓大河。

【作者简介】唐之斌(1963-),男,四川剑阁人,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作者:唐之斌 邓大河 秦世虎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2:

谈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一、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内涵解读

“有效性”作为测量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测验的效度,即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结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被精确解释(内在效度)的程度;二是研究结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推广(外在效度)的程度。英文中的“有效性”大多用effectiveness和validity词汇表达,有时也用"efficacy”和“effi—ciency”,“effectiveness”一词强调的是效能与有效度,反映的是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valldity"则反映活动结果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合法性。真实性与精确性是从效度的角度考虑,说明结果达到目标的程度,反映的是目的与结果的关系。而合法性则从法律的角度考虑。本课题中的“有效性”取“va-lidity”中的“真实性与精确性”之意,该含义与测量学中的“有效性”颇为一致,都是从效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

将“有效性”的概念推广到职前教育领域中,则反映出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结果能否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小学教师培养机构预设的“预期的培养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那么,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培养出的大量师范毕业生是否达到了“合格小学教师”的要求,又通过什么手段来判断这些师范生的质量?一般来说,人们判断师范生质量的手段包括两种:客观标准与实践需求。客观标准指的是国家或学校制定的小学教师培养标准。实践需求指的是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需求,符合需求的则合格,不符合需求的则不合格,这种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概念定义为:师范生通过3-5年的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在学术、德行与技能等方面真正获得了与小学教师培养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需求相符的专业发展。

二、对师范毕业生入职前素质状态的描述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就意识到教师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注重教师教育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以规范教师的职前培养。国外的小学教师教育标准基本上是紧扣教师的工作实际和具体需要展开的,标准的每一条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很强。

反观我国的小学教师教育,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标准尚在酝酿中。据新闻媒体报道,教育部酝酿中的教师教育标准已经确立了制定的基本原则: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根据这三个基本原则,笔者逐一分析我国目前小学教师教育的现状,并反映出当下师范生素质状态。

(一)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是否反映出“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先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一般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材教法、班队管理、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最突出的特征是关注教师如何教得多,关注学生如何学得少。同时,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陈旧,明显不适应当前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再看教育技能课程,师范生毕业前需要掌握的教育技能包括传统的“三字一话”(普通话、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板书技能、课件制作技能、口语表达技能、说课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组织主题班会的技能)等,这些技能都是定位于教师“如何教”的立场。而从小学生学的立场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研究性学习指导技能、课程资源再开发的技能等在教师教育技能课程中却难觅踪迹。因此,师范院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儿童为本”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是否落实了“实践取向”的价值追求

当前,“实践为重”的教育思想已全面渗透到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不少师范院校修改了教师教育课程计划。如通过开设校本性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延长教育见实习时间等方式,帮助师范生接触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体验教育情境。但问题是一些师范院校在落实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却显得不够扎实,管理不到位,导致出现了不少令人遗憾的问题。如在师范生实习管理方面不够细致,甚至放任。一些师范院校由师范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与指导老师,自己管理自己。在三到四个月的实习时间内,师范院校基本上不闻不问。实习结束后。师范生只需填写好学校发下来的实习手册(内容包括实习听课、上课的记录与所在实习学校的实习意见),并由实习学校盖章、签署意见即可。结果很多师范生实习了一段时间就不去学校上班了,有的师范生干脆不找学校实习,最后请人托关系到学校盖章、签字,做假教案就行了。这样,实习的效果就大大降低了,实践能力也大打折扣。松散的实习管理显然达不到师范院校预期的价值追求。

(三)教师教育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里的终身学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关于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据笔者工作时观察: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少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更鲜见课堂上主动提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师范生上课能认真做听课笔记,考试前背熟听课笔记,平时很少就课堂内容进行有效地讨论与深入地思考;不少师范院校安排的自习时间比较充足,但不少师范生把“自习课”当成自由活动时间,且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能有效利用自习课时间学习的人较少。

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更为堪忧。绝大多数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从未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师范生不仅教育研究能力低,科研意识也不强,对于教育科研本身兴趣不浓。很多师范生平时并不主动去研究教育问题,只有老师布置了“论文写作课题”和毕业论文时,才会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不少师范生的研究态度不端正,抄袭拼凑学术论文的现象比较严重。

自主学习是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能力,学会研究是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如果师范生不会自主学习,不懂教育研究,那么,师范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难有成效。

由此可见,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三、提高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宏观层面:制定专业化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是提高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前提

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是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对各级各类职前小学教师培养机构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目前教育部正在加紧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这四个标准文件构成了我国完整的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决策层在制定这四个标准文件时不仅要考虑到统一性,还应考虑到小学教师的特殊性,形成比较完善的小学教师教育准入制度和小学教师教育质量培养标准,这样才能有实践指导价值

(二)中观层面:建立校本化的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是提高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

的保障

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标准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小学教师培养机构的有效管理,特别是有效的教学管理。鉴于当前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封闭、教学思想落后、见实习管理松散,小学教师培养机构需要在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检查系统、教学督导检查系统、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系统、见实习信息反馈系统、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等,这些教学管理系统所获得的信息最终都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成绩,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挂钩。通过这些教学管理系统,促使教师扭转落后的教学思想,主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重视课堂内的师生互动,指导师范生学会学习,引导师范生研究小学生,顺应当下的小学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潮流。

(三)微观层面:构建开放化的小学教师教育分类专业课程模式,是提高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有效性的核心

首先,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权重比例,协调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当前一些小学教师培养机构设置的初等教育课程的专业特征并不明显,表现为教育专业课程权重比例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一般不超过20%的比例(不含教育见实习),其中,大专层次的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偏重教育实践课程,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机构侧重教育理论课程,这种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育能力的发挥。因此,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权重比例,增加反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的课程,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和小学生学习心理课程的开设。

其次,设置基础性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增设个性化的通识选修课程。不少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在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时忽视了选修课程的开设。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师范生形成比较宽广的文化知识,可一些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对此目的产生了误区,开设了大量的文理必修课程,这些课程要求所有师范生都要文理兼修,认为学习合格就可以达到“宽广”的要求。其实“宽广的文化知识”这一教育要求是个性化的,是要求师范生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了大量的综合学科选修课程,涉猎人文艺术、社会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以拓展师范生的知识与学术视野。

第三,贯通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建立开放式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式。一些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开设的课程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孤立封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关联性不强,各自封闭,造成师范生学习了大量杂乱的知识,却概念生硬,不知变化,难以解决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实际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的适应能力,增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践能力,小学教师培养机构要主动打破学科界限,将通识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相整合,沟通三类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构建文理交融、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开放式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44.htm

[2]华国栋教育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钟启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28-29

[4]朱治华,教师教育标准正酝酿出台入职资格将提高[N].法制晚报,2010-6-27

作者:顾国兵

小学专业化教育本科论文 篇3:

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中小学的武术教育发展情况逐年得到改善,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表现在武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武术教学设备配置情况四个方面,因而需有关部门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视,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改善教学设备配置,以促进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武术教育;教师专业化;精神教育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在谈到如何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途径时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

近年来番禺区的体育教育也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目前番禺区的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如何?哪些方面还尚待改进?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对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总结经验,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为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番禺区现有全日制有开展武术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从2004—2008年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学书籍、论文、教学总结和相关文件,获取了有益的数据和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论据和理论依据。

2. 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针对一些问题登门访问了市教育局负责体育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并采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中小学老师进行了访谈。

3. 调查问卷法

针对本文涉及的内容,设计出《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表》(略),其内容基本能反映目前番禺区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共发放问卷212份(中学84份,小学128份),回收207份,回收率92.9%。

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对收集的数据整进行分类整理,通过EXCEL软件的函数统计并将数据制作成图表,使本研究的结论更加有据可依。

二、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武术课程情况

1. 武术课程开设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2010年有38.1%的中学有开设武术课,小学有7.81%有开设武术课,而2012年中小学分别只有28.57%和 4.75%有开设武术课,这在一方面就说明了部分学校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近年来逐渐重视武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部分中小学没有开设专门的武术教学课的事实。

2. 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番禺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武术课教学分别为小学20学时,中学40学时。据统计(如图1所示),仅有30.8%的教师按原有大纲选择武术教学内容,自选、自编武术教学内容分别占46.2%、15.4%,还有8.6%的教师利用武术课上其他内容。

通过对武术老师的访谈发现,小学的教学内容以武术的基本功、武术操、五步拳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初中主要教授少年拳第一二套、初级剑术等,高中则以初级长拳第三路、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师资情况

尽管有武术教学课,但是武术师资队伍不足成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近两年来广州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成为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毕业仅有21.75%,最后到番禺区做武术教师的一个都没有。

通过番禺区中小学专业与非专业武术教师情况的比较(如表1所示)发现:整个番禺区中小学武术专业教师有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3人,占专业教师的4.28%;非武术专业教师有6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其人数的6.67%。这表明了武术专业教师的学历普通较低。同时,也存在着武术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三)教学场地、器械配备情况

良好的武术场地和器械配置是武术教学的硬指标,也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图2显示,在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中,中学明显优于小学,有武术器械的学校占87.5%,有场地的学校占25%。中小学校武术教学的场地问题突出,无场地的中学占75%,小学有80%没有场地。

三、问题及对策

根据上述数据统计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出,番禺区武术教育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如开设武术课的学校逐年上升,这是武术教育得到重视的体现;在武术教材缺乏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自编教学内容,这是教师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的体现。这些做得好的方面固然需要继续发扬,然而我们在数据统计中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如开设武术课的学校还是占少数,教材缺乏,教师专业程度低,教学设备简陋,经费少等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武术教育观念,提高学校重视程度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学校领导及其上级部门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强武术教学研究,真正把中小学武术教学课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熏陶教育学生的活动,使他们不断丰富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意志和毅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各位武术课教师积极自编教学内容,既可以根据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本地化的创编,又可以收集各种新信息,随着教学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应对以往的武术套路教学进行改革,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练习不同的武术套路,使武术套路简短灵活,学生学起来有积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穿插性的武术精神教育。

(三)加强武术专业教师培训与引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学校武术的开展,师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利用武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帮助非武术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专业教师对在职其他体育教师进行武术技能的培训。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面向全社会招聘武术专业教师,用较好的待遇和福利吸引武术专业教师。

(四)增加武术教育经费,改善武术教学设备和场馆

增加武术教育经费也是学校及其上级部门重视武术教育的体现,因此,建议政府和教育机构加大对学校武术的投入,协助学校购买及更换设备,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安全。另外,加大对武术参赛经费的投入也是番禺区武术教育发展的要点。

综上所述,当前番禺区中小学武术教育虽有改善,但还是不容乐观,武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武术教学设备配置情况,还有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今后番禺区中小学发展武术教育一个时期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戴国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江俊.关于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6.

[3]李福良.重庆市中学武术开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研,2008.

[4]刘吉峰,康莉.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9).

[5]姜玉泽,尹海立,邓永明.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09).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

[7]孙健.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武术散打教育开展现状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

[8]朱向中.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探索[J].搏击·武术科学2006.

[9]陆根秀,倪进.对小学、中学、大学开展武术课情况的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10]张苗.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探究[J].考试周刊,2008.

作者:龙泉

上一篇:语言与阅读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钢琴作品的艺术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