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第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论文

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

[摘要]文章以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供求矛盾为线索,分析了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的重要性、阐述了产、学、研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明确了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

[作者简介]张海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太原0300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旅游业呈强势发展。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187.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19.19亿美元,增长23.5%。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16.1亿人次,增长15.5%;国内旅游总收入7770.62亿元,增长24.7%。各项统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且远超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速度。旅游业因其产业关联度高、就业乘数显著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20多年来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迅猛发展。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07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高等旅游教育体系从单一的专科发展成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存的系统的、完整的格局。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专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旅游专业本科生却得不到社会的充分肯定。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亟需高素质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虽然旅游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但本科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这反映了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与高等旅游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严重不对称的现实。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许多学生因为在学校得不到正规系统的酒店管理情境教育,在毕业时成为所谓的半成品。酒店业管理方一般认为旅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眼高手低,对管理实践的体会不深刻,不具备直接进入高级管理层的资格。“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这是旅游业界对旅游本科毕业生的普遍看法。在酒店服务及一线管理的具体操作问题上,酒店管理方更多依赖于旅游专业的专科生或者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动手能力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容易培养,不易跳槽。许多星级酒店的老总都是旅游专业专科出身,他们能够经受长期的锻炼并不断提升。而本科毕业生常常无法忍耐这种长期磨练,因此,在旅游业内就业的比例很低,而且第二次就业跨出行业的现象非常普遍。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左右,而两年后仍旧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这说明我们的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模式存在着严重问题。

二、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现实表现,可把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一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各院校课程雷同,没有办学特色。二是外延式扩张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三是高水平教材和参考书匮乏,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影响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制约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四是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沟通不够,本科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成为两条平行线,教师对旅游产业政策不能很好把握,不利于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教育体系。五是开放式办学流于形式,绝大多数院校产、学、研不能紧密结合。

综合审视以上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开放式教学,它直接关系到上述谈到的其它四个问题,关系到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是企业选择旅游专业本科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把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就无法完全实现。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强化管理能力教育的紧迫性决定了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性,而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开放式办学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要真正落实却困难重重。必须深入研究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扭转20年来旅游专业本科生不受欢迎的尴尬局面。

三、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的探索

毕业生管理应用能力差是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致命弱点,它意味着我们的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以旅游产业需求为驱动,以知识教育为起点,以管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系统。只有把本科专业的旅游教育置于旅游业社会实践的背景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脱离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来办旅游本科教育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1.目前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情况

大多数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产、学、研结合内容较肤浅,往往只停留在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实习这一单一形式上。

许多教学实践基地名存实亡。基地企业同意接纳实习生往往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暂时人手不够;二是将实习生作为本企业预备员工。许多旅游企业将实习生当作“廉价”或“无价”的劳动力使用,旅游企业不能提供真正意义的管理实习机会。许多学生实习只限于某个部门低档次的重复性的一线服务型操作。

由于实习要求与企业要求的目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实习的效果不够理想。校方往往一厢情愿地希望教学实习规范化,制定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希望学生在学习某门课程时能够根据教学进度、教学要求随时安排见习、实习,但旅游企业往往不可能满足以上要求。旅游企业希望在经营旺季接收实习生,并且希望实习的时间要连续3个月以上。

在实习安排过程中“企业目的”与“实习目的”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且相当突出。除非学校拥有自己的强大的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能力建设自己的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许多学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旅游服务的感性认识,建设了实验室,比如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有效果的,但却达不到在一个服务运营情境中培养学生管理决策能力的目的。有能力的学校要想培养一流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必须考虑拥有主要的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比如酒店与旅行社,为学生提供实习与毕业设计场所,同时也为专业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如果创办了自己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教学实习的关系就

能得到较好协调。

2.拥有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是推行产学研模式的有力支撑

综观世界,凡是成功的旅游管理院系,都拥有自己的教学酒店。如美国的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英国的伯明翰酒店管理学院等等。自有酒店教学基地,一方面满足了酒店管理情境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作为旅游学科建设及产、学、研联合扩展的基地。

(1)对于常规教学的意义。我们培养的旅游专业本科生还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倾向。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实践教学薄弱。酒店管理的许多课程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吧管理”、“康乐管理”及导游业务入店服务操作流程等,实践性都很强,但由于没有教学酒店的现场情境教学,只能在教室里虚拟的想象中进行,学生的实践感知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使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能拥有一个教学酒店,我们的一系列课程就可以在酒店完成,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完善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培养的学生将以优秀的成品而不是以半成品的姿态投入人才市场,这样就可以缩短毕业生起步发展的时间,加快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速度。所以,旅游专业本科教育需要一个完善的酒店作为情境教学的支撑和起点,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系统的管理理念与决策能力并应用到其它课程的管理实践中。

(2)对于专业实习的意义。专业实习是旅游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时间、经费、课时安排等原因,许多学校只能安排3个月的集中实习。3个月的时间学生只能在酒店走马观花式地在几个服务岗位上转一圈,根本谈不上在管理岗位上实习,更何况有的酒店不许实习生轮岗。这样的实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而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教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自己的酒店完成的,将实习与操作课程紧密地相结合。拥有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不但免去了建设实验室的费用,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与操作环境,这对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的管理能力意义深远。校方可以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实习,既可以安排学生在服务岗位上实习,又可以安排在管理岗位上实习,改善了实习效果,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

(3)对于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做大做强的意义。建设一个自己的酒店教学基地就有条件建设一个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品牌,为全国的旅游业发展乃至跨国经营培养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才。如果我们有一个酒店作为旅游学科发展的基地,我们不但可以在此基础上完成酒店专业教学的全部课程,而且在这个阵地上可以成立旅游教育产业集团,下设旅行社、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心、旅游购物品制造厂、旅游管理培训中心等。旅游教育产业集团所包容的诸多业态将搭建一个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平台。

酒店管理公司是旅游教育产业集团扩张的发动机,它可以大量运用旅游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为酒店业输出管理模式、建设完善的cI系统、培训各个层次的酒店应用人才、托管酒店、建设连锁经营机制,甚至为旅游教育产业集团上市做好资本运作的准备。另外可以以此为依托,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合作,做好旅游师资培训、旅游业界人才培训等工作,并定期举办旅游管理人员研讨班。

目前,旅游办学的竞争非常激烈,旅游专业本科教育要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各个方面走在前面,就必须要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所拥有的营业性教学实验基地应该具有产业示范作用,应该培育成一个品牌,并以此基地为依托,将教育资源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品牌扩张。产、学、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一旦形成,旅游教学基地就可能形成一个旅游教育产业集团,运作多种旅游业态,甚至管理一个资产逾几亿元的景区,如此,学生也就有了自有的景区实习基地了。旅游教育产业集团从事的多种业态将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又为旅游教育产业集团的扩张与上市经营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将是世界一流的旅游专业人才,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个人职业前景。旅游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得越紧密,发展得越健康,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就越有竞争力。旅游本科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最终意义是在一个密集的管理实践背景下培养了国际一流的旅游业职业经理人,能够进入国际一流的旅游企业直接从事中高层的管理工作。

四、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应关注的问题

1.关于培养目标的理解

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就是为旅游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本科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能不能把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不否认毕业生就业初始要经历磨练,但我们希望毕业生能很快进入管理角色,并很快提升。如果说我们以前的本科教育模式要让学生磨练5年后才能进入中高管理层,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时间缩短到1年或者直接进入中高管理层。如果我们的回答是不能,那一定是我们没有赋予学生足够的能力。

2.关于“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理念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传统教育过于关注智力培养,忽略了人本综合素质的发展。应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文精神、理论方法与创新意识。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要求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不少毕业生刚进入旅游行业时对服务工作认识存在偏差,此类问题近几年愈来愈突出。高等旅游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行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进人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要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

3.关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

旅游学科的地位是产业的快速发展决定的,但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学科的跟随发展并不是非常对称,旅游学科的建设一直遭受质疑。比如,旅游市场营销学在市场营销学上加一个“旅游”的帽子,使得这两个概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如果本科旅游教育没有一个人才供需监测机制,背离了专业研究的突破,与旅游业实践脱节,那么将永远不会被学界承认。所以旅游学科的发展,宽厚要有度,如果我们“宽或厚”到没有精力去深化我们的专业特色了,旅游学科的发展仍然会处于徘徊状态。

现代旅游业人才专门化需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还不能审时度势恰当细分专业,并在细分专业上有所突破,那么我们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就是虚弱的,我们的本科生就会出现旅游财务管理不如纯粹的财务管理、旅游英语不如纯粹的英语、旅游地理不如纯粹的地理、旅游市场营销不如纯粹的市场营销这样的现象。

4.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指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既具有教师职称资格证书,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旅游本科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实践培训,积极参预旅游业界的项目可研与规划,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 5.关于实习环节与案例教学 国外旅游院校十分重视教学实习环节,美国康乃尔旅游学院要求学生在4年内必须有800学时的实习;澳大利亚国际旅游学校饭店管理学士学位专业有3个学期让学生进行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相对而言我们做得较差,我们培养的本科生就弱在对实践的感知,而这对于管理决策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培养的本科生鲜有直接或者很快进入中高级管理层次的。 旅游专业本科教学要争取教务处的支持,除公共基础课外要放开旅游专业的教学安排。没有自有教学基地的单位要争取开放式办学的机会,积极参与旅游业实践活动,把旅游业的项目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提倡教学情景化。教学要尽量向实践靠拢,向前沿靠拢,要全面推广案例教学,用案例分析结合理论逻辑来阐述课程体系,描绘细节。 6.关于旅游从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在已经非常普及,就业准入制度渐趋严格,校方应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相关考试,获得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等级证书、上岗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

五、结 语

许多高校拥有充沛的接待服务资源,比如营业性的酒店或交流中心,有的学校甚至有两个,单体资产一般也在5000万元之上,本可以建设成为既有良好经济效益且能为本科旅游教育服务的自有教学基地,但它们却成为后勤集团无法剥离的利益中心。当本科旅游教育提出要争取一个酒店作基地时往往未果,其原因就是酒店是利益之争的焦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引发了旅游学科的快速发展,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充满了艰辛。一些教师因为没有相关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徘徊不前。学生反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没有充分教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技巧;考试内容理论知识占了极大比例,而忽视了作为管理学科最重要的案例研究。学生对毕业就业难怨声载道,业内本科人才流失比例高居不下。这些问题反映了旅游专业本科人才供求矛盾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往往只能培养出有一定知识体系的学生,但却不能保证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这又说明了开放式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了解决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坚持旅游本科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完善基地建设,推广情境教育,培养管理能力完善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作者:张海鸥

第二篇: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探析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第五部分专门针对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些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背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保险市场的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经研究”的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地区5家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湖北工业大学的保险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保险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性的继续教育、行业性的资格教育等其他不同形式,其中学历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核心,资格教育是辅佐。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的主力军,它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始阶段,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原材料;同时,从我国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来看,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最多的也是保险本科层次。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或设置了保险学方向的高校共有106所。因此,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成为确保保险业专业人才队伍升级换代的基础和关键。

二、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目前在武汉地区单独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五所高校中,既有部属重点院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对比五家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招生计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形成了武汉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各具特色的保险本科教育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家高校尽管办学层次及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各不相同,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差别,但在培养方案中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五所学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了保险学科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也显示了本科层次教育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双重特性。

2.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五家高校中,武汉大学实力最强,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武大模式”,是培养保险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依托保险市场,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保险专业开放、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他三所高校中,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属于湖北省属二本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等七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这三所院校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3.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使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则为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如表1。

表1选择了两所211院校和两所省属普通院校进行了对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院校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均在8%左右,反映了211重点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主;作为省属重点二本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其课程结构中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反映了省属重点院校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些学校在历次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例。

4.招生难以上规模。囿于行业成见,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一直以来并不太理想,即便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的;在谈及对保险的认识时,大部分学生不看好这一专业,即便在经历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仍然对该专业持否定态度。五家高校保险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一般都在40~60人之间,实际招生人数长期保持一个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如表2(武大近年因实行大类招生,故无相关数据)。

5.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保险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完善的问题:

(1)教材比较陈旧。目前在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主干课程均能使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推荐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一般都是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材本身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但是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许多知识点及实际做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由于2009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保险相关的教材的再版工作却跟进较慢,教材里面的一些内容与实践脱节,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会自行补充相关最新资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保险专业实践性很强,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保险业发展的。因此,各高校的保险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运用。但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实践教学法也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认知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更加深入实践一线去感知、消化理论知识。

(3)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5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但是,普遍缺少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居多,因此虽然对学界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多,但却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保险界从业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做一些业界动态的讲座,学生接受的业界最新动态显得不完整。

(4)缺乏学界与业界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武汉地区保险学术界与业界的合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展开,但双方整体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湖北保监局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在2010年8月份颁布了鄂保监发[2010]49号文《关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意见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对各高校却并不具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专门就人才兴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长远规划。为此,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湖北地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人才兴业目标的全面落实。

1.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实践急需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当前高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上主要强调应用型,较少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保险商品有其独特的性质,保险经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形成高校百花齐放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知名院校带领下,各省属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各自的保险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其著名的工学背景培养财产保险公司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船舶等复合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多民族办学背景,可以在民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只有把目光紧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在保险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设了保险专业的高校需要齐心协力,加强区域合作,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研究,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开展区域性的保险专业学生的科技竞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校际联系,共同打造区域性的保险本科教育金字招牌。

4.建立高校学术界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与业界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单个高校层面建立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由各地保险监管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建立保险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具体做法上,高校方面,既要有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要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险企业方面,既要借助高校平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联合或者委托高校开展课题研究、市场调查或项目攻关,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5.适当扩大保险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实现保险销售队伍的升级换代。保险本科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愿意从事保险企业内勤管理工作,大多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原因之一就是保险销售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入职门槛低。实现保险业跨越式的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险销售队伍,逐步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入职门槛和学历水平。而根据阳光高考网统计的近几年数据,每年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只有金融专业的十分之一。2007年的一个粗略统计结果表明,保险业30多万正式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30%。因此,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应本着服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为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营销队伍的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储备。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湖北保险业依然人才短缺,保险公司也依然会求贤若渴,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仍然是稀缺资源。武汉地区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在行业内的就业率,才能做大做强武汉地区保险本科人才培养这块金字招牌,才能实现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持续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冯文丽,赵凯.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3).

[3]张青枝,魏丽娜.中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隐忧与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4]武汉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whu.edu.cn/index.html.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网站[EB/OL].http://www.znufe.edu.cn/.

[6]杨玲.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circ.gov.cn/we

b/site0/.

[8]叶安照.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立体教育教学系统研究[J].保险研究,2010,(6).

(编辑:陈见波)

作者:付钢 刘应元

第三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体系初探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音乐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体系有着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客观性;规范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体系对于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高起点、高规格的小学师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结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下同)是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又一新学科,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培养全能型的小学教育精英、从事小学教育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小学教师要具有本科学历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逐渐普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举措。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国外虽然积累了不少这一领域的教育经验,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内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先导,全国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各教学科研机构开始大规模地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的课题,本文仅就音乐课程的定位、结构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也是素养教育,其作用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社会空气。“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思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他的学生,其中乐则是陶冶学生们情操的重要科目;他还主张用音乐教化民众,他同时也是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强调琴、棋、书、画四艺,其中音乐教育排在首位,四艺中棋和画也是一种艺术教育,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异常强调艺术对人的品格和人性修养的作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如阮籍、籍康、白居易、苏轼等人不光学问做得好,其音乐修养也是相当深厚的。所以人们对他们所坚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就不无奇怪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极力呼吁“敦重乐教、提倡美育”,最早提出了运用美育与实践来达到根本改变中华民族落后面貌,提高国民素质的-种开放和先进的教育方针。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成功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新时期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潮流、新理念接轨。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不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丰富的情感、和谐的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凡经过规范、持续、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天真未眠的小学生们,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模仿力极强,善恶、是非标准却还没有完全建立。小学生的世界是纯真而又明净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受影响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而小学教师对他的影响最深,小学教师往往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就应高素质、高起点、高规格地培养。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情趣的新时期小学教育精英,所以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势在必行的。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促成他们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代表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形象。

综上所述,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更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课。

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结构的构想

(一)音乐课在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定位

1 以人为本的非专业化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是音乐院校的学生,音乐教育并非其专业方向,只是其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喧宾夺主”。笔者曾在本校担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的音乐教学数年,在教学中体会到:在小学教育专业开展音乐教学,困难多、问题多、压力也大,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音乐基础不好,很少接触音乐作品,可他们又很喜欢音乐。最初他们对音乐的需要很是强烈,可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也是很常见的问题。试想最初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极高,是因为对这门学科好奇新鲜。当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依然达不到要求,这时便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学好音乐也决非易事,于是乎便产生了畏难和消极情绪。心理学认为,艺术属于一种特殊才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才能的,音乐教师要能够理解他们,积极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切忌对其冷嘲热讽。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意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要合理适宜,注意因材施教,不可生搬硬套,特别是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2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性的熏陶,并非像音乐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那样掌握精湛的技能,而是通过音乐课,通过欣赏美好的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并加强艺术的熏陶,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和谐,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的。现在高校里的暴力事件、消极的人生态度都为我们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有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3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很多时候问起某人最初喜欢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其回答往往是因为一首歌或者一首作品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样才对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文学作品要多读,音乐作品要多听。只有多听,才会有选择,才会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小学

教育专业本科生大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欣赏习惯。针对他们的音乐教育要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本科阶段音乐教学较之于中学阶段音乐教学,除了教师细致的讲解外,更需要的是学生们理性的思索。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鼓励、建设性的探讨,启发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音乐进行反思,从而逐渐使他们形成基本的鉴赏力。

4 学而致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把作曲家的作品称一度创作,个体的音乐实践称二度创作,由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实际上是反映音乐认知到音乐实践的跨越。音乐作品本身是冰冷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活泼多变的,它的一切价值都需要人来体现。不同的经历、学识、技术水平其表现音乐的美感就不同,几乎所有的二度创作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实践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这种创造性能力正是培养全能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贯穿这种原则。

(二)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

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类型应为综合课,不搞专业方向小课,以培养音乐素养为主,不搞纯技能的科目训练,教学中应坚持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最后能使学生完成一些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应包含三个部分,也就是“三基训练法”,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

三、音乐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采取分阶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每周2课时。在其四年的学制中,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开设音乐课,一年级上下学期主要是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二年级上学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二年级下学期指导他们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巩固两年来音乐教学的成果和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在分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应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这包括简单的乐理知识、识谱唱谱知识、欣赏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好比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了。这个阶段音乐教师必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条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当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给他们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艺术展示的机会,增强其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我们认为在第四阶段开展音乐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巩固课堂上传授的音乐知识,又可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技能,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所以说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

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结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都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师,师资结构要合理,专业分工要明确,队伍要稳定,杜绝“帮工”现象。艺术教学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体化”,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就不同,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环境须优化,要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活泼生动、丰富有趣。此外还要成立小学教育音乐教研室,教师们要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学校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既要规范教师的教,又要监督学生的学,切不可放任自流,疏于管理。

五、结语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是一项崭新的、系统的、复杂的课题,它牵涉到艺术教育的诸多方面。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专家正在对此进行研究,本文只是浅层次的从某些角度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探,很多方面都存在谬议,无非是抛砖引玉,深望这一领域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服务。

作者:周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