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20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有许多问题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人为不当利用所导致。比如三聚氰胺奶粉、假鸡蛋、地沟油提炼等这些问题对民众餐桌上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原材料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分析

摘要:本文以近几年国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为出发点,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入手,分析了包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信息不对称方面等食品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其中重点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思考,探究国内外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设置方面的差别及各管理模式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法律、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不对称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食品监测技术手段较落后

1. 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基于食品产业的性质,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应该是一种体系监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结合第三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和个人监督的外部监督体系。其中,社会监督主要是以媒体舆论为主的大众监督,个人监督主要是个人消费者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起诉和举报。另外一个是政府内部监管体系,包括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质检、农业、卫生、商务等部门的监管,各部门机构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对食品产业链进行分段监管。目前中国食品市场上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政府内部监管体系,在该体系下,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众多,从事监管的人员也有近百万之众。[1]但是各部门职能存在重叠,彼此间缺乏协调,大大削弱了监管体系的整体效果。此外,职能重叠也致使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责权不清,在食品安全问题来临之时,不能及时明确责任分工,影响了应急处理速度。

2.监管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加大了监管难度

中国食品问题频发,涉及范围广泛,上至大型企业集团、民族产业,小至食品作坊、摊点店铺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客体。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做过一个统计:中国食品加工业中将近80%都是十个人以下的小作坊,其中64%不具备生产条件。[2]此类经营中存在诸多诸如无证(生产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经营、不补办营业执照超期经营、“打游击战”逃避卫生检查等阻碍卫生安全监管的情况。另一方面,私人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食品原料来源不明,进货渠道乱,不能提供正规收据、发票,给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督带来很大的困难,给食品安全埋下严重隐患。

3.监测水平低,技术设备较落后,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监测技术方面,新的快速、灵敏的监测技术,如基因探针高新技术在我国仅限于研究单位,降低了监测质量和可信度。监测设备方面,基于资金考虑,中国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销售的日常检查多使用成本低廉的快速监测,配置的先进监测仪器由于价值较高,并不经常使用。快速监测较先进的监测仪器敏感度更低,毒素监测范围窄,降低了食品安全的监测水平,给食品安全带来莫大隐患。[3]

(二)惩罚机制不完善,食品企业“犯罪成本”低

从中国于2009年6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可以看出[4],法律对于违法生产者惩罚虽较旧法(1995年《食品卫生法》)严苛,但仍过于笼统,未能明确问责到具体责任人和责任企业,对于食品企业威慑力不足。企业对消费者的赔偿金过低也是惩罚力度不足的体现。新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以2007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例,如按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惩罚条例,则三鹿集团罚款额不超过人民币两亿元,而2007年三鹿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人民币100亿元。[5]

二、解决食品问题的途径和思路探讨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1.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但是由于颁布时间不长,与其配套的法规规章较少,《食品安全法》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与该法律配套的法規。通过立法明确各执法主体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对食品生产商的资格要求、生产标准、惩罚机制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6]

2. 转变食品安全管理理念,改革管理制度

在管理理念的革新方面,鉴于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密集、分布较广等特点,中国政府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由重视食物链重点环节监督管理转变至加强食物链的全过程监管,由集中统一管理替代多头管理,由政府监管为主向重视发挥社会媒体、个人消费者、第三方主体的力量转变。

(二)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监督

1. 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

目前中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四级标准。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有关标准的制定权限和波动范围方面的文件或规定,规定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应该在国际标准许可范围内制定;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加快促进国内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使用的食品安全标准、技术规范、指南和准则。

2.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食品安全检测是整个食品产业链——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投放到市场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作为公共支出主体,应在人、财、物方面给予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改进以切实的投入,完善和充实现有的检测机构,提升现有检验能力,使检验检测向高技术化、速测化迈进。

(三)加强食品违法处罚力度,完善配套政策

中国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存在“惩罚机制不完善,犯罪‘犯罪成本低’”的问题(见上文现状与原因分析)。因而,在《食品安全法》的指导下,我们一方面应该出台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办法、条例,加重对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小商贩、小作坊的惩罚力度,增加罚金额,提高其犯罪成本,将罚金罚款中的一部分资助于消费者协会等,鼓励消费者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运用法律武器保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对不合格的生产经营商要坚决取缔,对出租房屋及场地给无证生产和经营的业主,经过通报、警报后不改正的业主也要进行惩罚,[7]以在社会上形成严打风和高压态势,使食品生产者销售商不敢越雷池一步。

(四)增加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度,提高消费者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减轻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

1. 根据不同消费者不同进行程度的宣传

加强对26-45岁消费群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宣传力度,同时鼓励他们对小孩和父母进行食品安全意识的引导和教育,使披露的食品安全信息可以得到良好的扩散。对各阶层给予相应食品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2. 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信息披露力度

深入了解消费者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重点针对消费者信任的产品加强信息披露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公众媒体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同时有效利用网络拓宽披露渠道,尝试建立统一的、权威的网络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披露各类食品安全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权威性。

3.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建设

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为辅,资源共享和信息对话的有效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体系,[8]有利于改善现存的信息网络。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来源渠道、节约政府行政成本,还可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感和对食品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徐丽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具体对策研究.法学探索,2010,(2):62-66.

[2]岳岚.信息不对称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干预.市场论坛,2009,(11):67-68.

[3]崔付荣.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

作者:欧阳天成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有许多问题是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人为不当利用所导致。比如三聚氰胺奶粉、假鸡蛋、地沟油提炼等这些问题对民众餐桌上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材料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原材料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主要是对食品成品或者食品的组成部分的作假,诸如三聚氰胺奶粉、假鸡蛋、病死肉类、“僵尸肉”等是近几年出现的影响比较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的使用是为了在检测时能够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达标而在生产过程中的掺假,假鸡蛋是利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材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僵尸肉”、病死的禽畜肉是冒充质量达标肉类进行售卖,而假酒则是以工业酒精冒充使用酒精,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如今还依然存在,其危害结果是直接导致饮用者死亡。

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及残留。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常常会使用农药和化肥。化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及其他一些负面影响,而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是否良好,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而农药残留,对人的危害则是更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在禁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能在农作物中检测出其残留,有机磷肥的使用也颇为广泛并影响严重。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餐桌上安全的一大主因。

添加剂的滥用、乱用。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往往会使用一些食品添加剂,在恰当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忽略,而一旦超标使用,势必造成另外一种不良后果。此外,许多黑心商家也会使用添加剂促使食品的外在更吸引人,水果打蜡、二氧化硫对食品进行漂白、“吊白块”的增亮及口感改善等都是为了增加销量,而这些添加剂的使用完全是超出规定并对人体明显有害。添加剂的种类繁多、运用广泛,黑心商家对它的乱用、滥用是食品安全问题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现象。

不成熟的新技术在食品中的运用。许多尚未全面掌握的新技术的使用,也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食品,虽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但是其缺陷可能在当时并未能被研究人员所认识到,所以在推出后又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被限制、禁止。除了食品生产技术外,还有一些新型的食品包装工艺、食品加工工艺也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问题,许多研究不够成熟的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凸显后才被禁止,而这时人们的生命健康已经遭受侵害。

食品卫生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食品的生产、制造、储藏、运输过程中,它的卫生保障是及其重要的,而当前的食品卫生状况却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一些小作坊、小餐馆、小摊贩中。食品卫生状况较差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据相关数据统计,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由细菌引起的高达98.5%,这些细菌的滋生,在各个环节的卫生不达标的状况下都有可能。有鉴于此,对于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控制得到重视。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法律法规是对食品安全犯罪人员进行打击的依据。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新生事物,要紧跟步伐,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增加犯罪分子通过不当、不法行为谋取利益的犯罪成本。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对于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仍显疲软,在利益面前不足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同时也存在许多的漏洞,使得这些人有空可钻。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让犯罪分子无空可钻。

监管力度、执法力度的加强。市场乱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监管、打击力度的不到位。缺乏监管导致乱象的产生,而乱象产生以后的执法不力,又助长了乱象丛生。此外,对于食品安全犯罪,还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多个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往往需要多部门的联合行动,跨部门合作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也容易造成执法者间的推诿扯皮。对于食品市场,政府有必要加强巡察、监管,做到及时、及早发现,随后紧跟的便是严肃处理,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彻底打消那些妄想通过食品安全犯罪获取不当利益的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者的念想。

宣传力度加强,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及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人员的自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推广食品安全知识,让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的识别不安全食品及认识到不安全食品的严重危害,从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生存空间。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不法分子认识到其不法行为所要承受的法律风险及道德风险,从心理上让这类人群不敢犯罪,从而保障食品的健康安全。

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在这一块除了增设相应的高科技设备之外,还需要一批专业知识强的人才,对于发现的异常食品,能够及早准确的检测出其问题所在,从而为执法惩处提供依据。

而对于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人员,也需要拥有专业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查處,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当重则重、当轻则轻,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直接影响人的生命健康,食品的质量对于保证人的生命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不法黑心之人,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直至销售各个环节,无所不用其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对此进行严厉打击,尤其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当下,更要严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作者:王焯筠 刘萌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3:

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

[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是摆在公众特别是政府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提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在于加大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

[关键词]食品安全 社会监督 执行力 问责制

自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食品安全法》,2010年1月20日正式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取得了实质性的好转。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摆在公众特别是政府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笔者建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在于加大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

一、加大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

首先,要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环节和渠道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行政部门很难完全独立地起到监管作用,而技术机构或行业协会在这一领域则拥有极大优势。行业协会一般由熟悉行业的人员担任职务,这样才能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我因的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推动食品安全的重任。他们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远高于执法部门,监督起来相对容易。而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公约或者行业内的内部规范可以对企业进行约束,采取表彰等积极措施鼓励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

其次,要发挥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从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在这些事件的曝光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是由于媒体的报道,才引起监管机关和社会公众的广泛重视,并最终使事件获得解决。记者和媒体对于事件的灵敏度是很高的,部分记者为了揭露行业内幕而甘愿在该行业卧底进行追查,从这个角度说,他们做的是监管部门力所不能及的,他们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媒体的深入报道,监管部门才能在更短时间内掌握线索,查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所以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构建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为政府监管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并且通过报道引导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理念。

再次,要注重加强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只有公民真正参与食品安全,才能弥补政府监管可能出现的不作为和企业自律的不可靠性。食品质量的好坏,消费者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也是消费者受到最大损害,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更多,注重消费者的投诉和反响,是监管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一大辅助力量。消费者的投诉是许多案件得以进入行政权力视野的契机,应当关注消费者的声音,避免“三聚氰胺事件”中消费者投诉的帖子被删除,投诉不予理睬的情况再次出现。此外,也应当为消费者监管提供技术手段,开放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使消费者能够将不放心的食品送检,有了检测报告,一方面消费者获取赔偿也有了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更广泛的监管效果,弥补食品安全监管机关人力不足监管不到位的缺点,而更及时、更有效地预防有害食品横行市场。

二、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执行力

再完善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到位,同样会导致政府监管的失灵。尤其作为地方政府,其管理中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国家总体政策的具体执行。严格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效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突出监管重点。食品安全的各个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尤其要把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和广大农村作为监管重点。在监管中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第二,提供食品安全监管的经费支持。其实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基层部门这种情况相对突出。目前食品管理部门整体上都存在装备不足、设施不全、人员不足的问题。例如食品抽检来说,明显频次、批次都少,很难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跟经费的匮乏不无关系,尤其是监测机构,急需资金保障,以添加新的设备,加强技术力量,来应对食品安全。

第三,严格执法。欧美食品安全管理的经验之一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些法规,不仅一些具体条款的弹性大,掌握的尺度宽泛,在具体执行中还会遇到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的左右,因此必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读职失职的监管人员必须实行严格的追责制度,以确保执法的严肃性。

第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食品监管的专业性很强,在检测机构真正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很不够。因此今后一方面要充实地方执法人员力量,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食品监管的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执法队伍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

从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部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仍然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一些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涣散,习惯于“在办公室看样品”,存在被媒体曝光了就查、不曝光就算的“马后炮”式监管现象。还有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竟然从收费和罚款中抽取工资福利,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执法为利”,甚至形成了“养鱼执法”。但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因此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往往将矛头自指肇事者,而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却经常被忽视,逃过了行政处分乃至法律的制裁。正是监管者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才使得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而食品安全恶性案件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完善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责任追究机制,是解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恶性案件频发,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的必然选择。

问责制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种追究公职官员责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度。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具有区分责任、重点突出、赏罚分明的特点。笔者建议,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尽快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的具体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增强对监管部门与监管人员履行职责的约束力,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一级领导的责任范围,与业绩评价和绩效管理挂钩,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中引入问责制,既是落实监管部门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食品安全制度的应有之举。

作者:薛峰

上一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论文下一篇:淮安文化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