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2024-05-08

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精选8篇)

篇1: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2012级

临床药学专业二班

祝明月

125010201 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中的腐败即为此义。腐败就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且社会利益受到损害。其实质是某种公共权力的蜕化和变质。其主要表现是权力官僚化、权力商品化和权力特殊化。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赃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腐败分子侵吞的国家资产和社会财富,相当于每年GDP的3%--5%被吞食。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近几年来,情况更为严重。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因此,中国开始竭力展开反腐行动,秉承着“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新理念,反腐新序幕从此揭开。打虎拍蝇”,剜除毒瘤。从李春城、刘志军,徐才厚,再到***,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级别越来越高,落马速度越来越快;,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力度空前的“反腐风暴”横扫全国,铁腕反腐赢得深得民心。这是习近平上任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而中国的反腐行动也同时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虽然有“反腐是否会进行到底”的质疑,但是外媒的报及评论更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多项反腐举措与成效。

从历史上看,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和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是腐败的高发期,特点是贪污受贿数量多,以权谋私现象严重。美国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反腐败体系。与其比较,我们中国的也需要方向性理念。腐败现象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新旧体制交替特殊时期的因素、体制和法制建设的因素,又有社会成员本身各方面素质的因素,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不仅要注重治标,从制度层面上去遏制腐败现象,更要从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意识等方面去清除腐败得以滋生的土壤,彻底根除腐败之本,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深化改革,尽快完成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其次,完善监督体制。腐败是权力的异化,绝对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必须制定各种反腐败的法律,建立和完善立体的、多方位的反腐败的法律体系,不给有贪欲者留有模糊、疏漏等可趁之机。第四,道德自律和政治责任感的建立。第五,弘扬以“公正理性”为核心的民主价值观念,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

总之,对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复杂根源,并对症下药,不仅治标,健全各项制度,更要治本,提高民众民主意识,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任务尽管很艰巨,但可以相信,违背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的腐败是必然可以得到彻底根治的。不久的将来,清正廉明、风气纯正必将成为我们社会风气的主流。

篇2: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高美君 摘要

腐败现象是中国社会最具破坏力的社会问题之一,关系着人性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社会任务。十八大指出“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腐败行为已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在对我国近几年腐败状况进行总结概况,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探索出积极有效的反腐败对策,从而促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

关键词: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正文

腐败,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个政治现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败的危害。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一、我国腐败的现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内外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自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贪官污吏便开始大大增加,屡禁不止,近几年来,情况更是严重。

2004年5月28日,公安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外逃贪污受贿嫌犯共有500多人,涉案金额700多亿人民币。2004年中国涉及贪污的金额高达4090亿元人民币至6830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反贪腐倡议”研讨会上发表报告指出,随经济改革,中国的贪污问题日益猖獗。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查处了省部级官员十六人,平均一年三人,这些贪官大多数包养情妇,如***、王立军等。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6月15日刊发《我国腐败分子向境外转移资产的途径及监测方法研究》报告,2008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16000至18000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人民币,中国13亿人口人均被外逃贪官掠走610元人民币。

最高法院前院长肖扬在其出版的《反贪报告》中引用有关部门统计1988年-2002年的15年间,外逃资金共1913.57亿美元(1.5万亿元人民币)。

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2012年12月5日公布2012年全球廉洁指数,涉及17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仅得39分,位列第80。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腐败事件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金额越来越大,腐败现象非常严重。腐败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危害着人民的利益。腐败分子不仅自己通过贪污受贿侵占国家资金,而且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使国家巨额资金和大量财产流入不法分子手中。更为严重的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倘若任其滋生蔓延,泛滥成灾,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压制群众的民主权利,腐败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

要治疗一种疾病,必须搞清他的病因;要除掉一批毒草,必须铲除它们的深根;要想彻底清除腐败,我们就不得不搞清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哪里?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贪赃枉法、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是历史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产物。在所有制社会,权力是剥削阶级用来剥夺劳动人民财富的手段。尤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做官和发财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给予拥有政治权力的人即做官者以种种物质利益,并赋予他们利用政治权力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的特权。这种封建糟粕是今天的腐败思想得以产生的历史渊源。

(二)人的欲望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我们的少数官员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为了谋取暴利,逃避法律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时不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还有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贪得无厌,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不择手段地侵吞国家财产。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就是制约制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现在对腐败的监督类型很多,有法律监督、纪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领导监督。一般单位都有三条监督线,单位系统直接监督,行业协会专门监督,纪委监察上级监督,少数单位还有检察机关预防监督。这些监督实质的问题是权力监督还是权利监督。而权力监督大于权利监督。为什么党员联名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没有结果,引不起重视,虎头蛇尾,大事化小,压而不查,查而无果,就是因为党员群众监督是权利监督,力度不大,不如领导批示查办和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立案查办。现在监督有个弱区,我说它是弱区就是权力机关介入少,很谨慎,受限制,有条件。比如单位的一把手和地方党政一把手,不是说当地同级的纪委、检察院想查就查,举报必查,而是有层级规定和职级规定。但是还有一句话,监督是弱区但不是盲区,不是说绝对没有人管、没有人查,而是要由上级纪委和上级检察院查,要备案,要审批,要研究,要权衡。因此,在监督方面,就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难以发现;同级监督太软,不敢碰硬;群众监督太难,不知底细的问题。所以,职务越高,级别越高,层次越高,背景越深,查处越难,阻力越大,干扰越多,处理越难。这就是机制性束缚,影响了反腐败的深入和力度。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 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五)低薪导致腐败

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

三、预防措施及对策

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

(一)加强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从一开始就腐败的,而是一步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这与其自身的修养休戚相关。

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一方面自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组织上的各种理论学习或者不重视,只当耳旁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导致原则立场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思想作风不健康,这就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以金钱、色情等手段进行诱惑、拉拢和腐蚀,使得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延续。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筑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讲理想,讲信念作为永葆党员行进性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阶段、各环节。

(二)以法律保证反腐

在我国反腐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运动反腐和权力反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鲜明地提出了“反腐败必须依靠法制”的重要思想,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法制是保障。以法律保证反腐,一要完善法律体系,二要严格执法。

1、完善法律体系

坚持以法制反腐的首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在宪法的框架下,我国已制定出《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现行法律法规多为事后惩戒性,缺乏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法律法规,党纪党规比较多,但大多未能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为此,根据我国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廉政法》、《反腐败法》、《新闻法》、《公职 人员财产申报法》等。

2、严格执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党严肃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向全党全社会表明,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为使司法机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理顺党的领导与司法权行使的关系,防止党委、政法委借口党的领导对司法工作横加干涉;加大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制约,界定人大监督制约的范围,实行的严格的人大对司法人员的认知和罢免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重新构建司法辖区,建立各级财政经费保障体制以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建立司法人员考试录用、分类管理、选拔任用等制度,保障司法人员有健康的成长途径,建立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专家型职业队伍;改革司法机关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人员的积极性。

三、高薪养廉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更是如此。如果高新满足了公务人员物质上的需求,他们便不会在冒着犯罪的危险踏上贪污腐败的不归路。因为他们不仅是公务员,在本质上他们也是人,在理性的分析之下,权衡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出对自己做出损失最小的决定,是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而言,在有高薪的情况下,不会糊涂到为了那些自己从正当途径就可以得来的钱而去违法犯罪的。新加坡正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该国利凭借处于亚洲领先水平的公务员薪酬,再结合其公务员自身的高素质,创造了一个亚洲公务员的廉洁神话。从人的心理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些公务员所需要的钱,如果是用高薪这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就会让他们用的心安理得、理所应当。不管怎样,自己凭良心得到的钱,花的安心,用着心里也踏实。因为不必去担心用贪来的黑钱去买东西,会被监督机关查出来、会被别人举报;不必每天提心吊胆、害怕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也不必在每每躺在床上时,辗转反侧、唯恐夜长梦多。是的,这种种不安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些钱来的不干不净,让其藏着脏眼、拿着脏手、花着脏心。更何况,做人是要讲良心的,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去用这些贪来的钱。因此,高薪养廉也是一个有效地措施。

参考文献

《学理论》 2012年第18期 《腐败的发生机理及腐败风险的预警》 李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腐败案件列表》 维基百科

王焕章 《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吕鹤云 《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新华网 《十八大代表纵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2012年11月10日

篇3:论寻租性腐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一、寻租性腐败的内涵

在寻租理论的文献中, 寻租的定义多种多样。寻租 (rent-seeking) 一词, 是由安妮·克鲁格 (1974) 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布坎南等人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塔洛克 (Tullock) 认为“寻租是指那种利用资源并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由此可见, 寻租是一种权钱交易或权权交易的行为。

“腐败”一词原意是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 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到变质或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 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在现代社会中, 腐败概念被引申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献和场合。

对寻租和腐败内涵的理解可以看出, 寻租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是腐败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寻租性腐败是由寻租活动导致的一种腐败行为。

二、寻租性腐败的危害

(一) 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 浪费社会资源。

一方面, 寻租者通过寻租获得支配稀缺资源的优先权, 取得垄断地位。这样, 资源不是由市场配置, 而是一定程度上由寻租活动来支配, 这必将使市场难以发挥其优越性, 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 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 寻租活动有的采取合法形式 (如通过游说、院外活动谋求政府优惠待遇) , 有的采取非法形式 (如行贿受贿) , 但其共同点都是浪费社会资源。它们本身白白地浪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 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浪费在这些无益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其中包括利益获得者无效使用资源造成的资源浪费;寻租者进行游说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以及为疏通层层关系而支出的礼品与金钱;政府为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而进行的反游说、反贿赂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与资源等。

(二) 破坏了社会的规范体系, 动摇了公众的伦理价值观基础。

政府寻租行为包括无意创租、被动创租、主动创租。不论哪种情形, 政府经济管制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都是由政府官员来执行的, 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此某些政府部门为了本部门的私利, 会通过制定限制性政策或干扰现行政策的实施等方式达到利益保护的目的。最终导致公共权力的行使与公共利益的目的相背离。政府对企业进行管制, 这种寻租行为产生了一个贪污腐化因果联系的恶性循环:政府干预市场→租金产生→寻租者寻租→租金规模扩大→政府再干预。这种恶性循环使正常的社会规范体系遭到了破坏, 打破了常规的市场运作;寻租性腐败的存在还对公众的伦理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改革开放前, 我国人均收入差距不大,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由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等形成的心理失衡加大, 而寻租性腐败则扭曲了利益分配机制, 致使社会道德准则和社会公正受到质疑, 严重恶化人们的道德水准, 减少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

(三)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国家财富产出的减少。

寻租活动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在资源不足出现的情形下, 任何一个集团都想花费较小的寻租代价, 为自己获取更多的垄断利益, 并且如果任何一方不进行寻租活动, 就会因别人的寻租活动而受损。所以不论经济状况, 不论是否自愿, 各个主体都卷入寻租活动中, 不断消耗原本可以用于生产性活动的资源,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寻租就像一个“黑洞”吞噬无数资源, 使国家财富的产出大大减少。

三、寻租性腐败的成因

(一) 政府对企业的种种管制是产生寻租腐败的根本原因。

政府对企业进行的种种管制, 大大增强了公职人员对企业进行种种干预的权力, 也就是说政府为公职人员设定了种种权力, 即设租。政府设租、企业寻租从而形成了行贿受贿的权钱交易循环。在我国现阶段, 常见的政府过度干预活动有: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进口高关税和进口配额和政府对某些地区和集团的“优惠政策”等。 (1) 价格双轨制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 (2) 经济特权是一种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 它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和部门间的公平流动和自由竞争, 确保了某些企业的垄断地位和权力及其垄断利润的实现; (3) 高关税对发展民族工业的有利方面是保护幼稚民族工业免遭国际竞争压力以便得到迅速发展, 不利的方面是当该产业要跨越幼稚阶段但有少数几家企业垄断时, 这些企业往往会因为高关税保护而放弃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和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努力, 而坐收高额的垄断利润; (4) 政府对某些地区和集团的“优惠政策”相当于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垄断权。可以说, 当前中国寻租猖獗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未完善。

(二) 监督体系不健全是产生寻租性腐败的现实原因。

中国现有监督体系的不健全、监督措施的不完善、监督力量的不到位, 给寻租提供了现实土壤。目前的监督制度和措施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 显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各种寻租手段更加巧妙, 腐败方式更为隐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国际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巨额国际资本、先进技术、高水平管理和更多的贸易机会, 也给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 而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督, 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有的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在政府官员内部管理上, 虽然有各种监督措施和制度, 但都不是很到位。中国不同地区公职人员的收入大不相同, 就是在一个地区、城市、政府级次内, 甚至同一个部门, 其收入可能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寻租的结果。这种监督的不到位和制度的滞后性, 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环境, 从而成为政府官员权力寻租的现实根源。

(三) 经济利益驱动是寻租性腐败产生的内在原因。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追求财富和完成私人资本积累是每个“理性经济人”的利益驱动目标。个人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权力执掌者的个人收人与财富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 他们的需求是以经济效用最大化为满足前提的。在权力执掌者的正常收人无法满足其对经济利益效用的追求时, 腐败就是一种永远潜在的威胁。

(四) 信息不对称是寻租性腐败产生的外在原因。

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主体会在自利心的驱使下, 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谋取利益。由于这些信息并不为他人所了解, 因此寻租活动有其存在的空间, 寻租者正是利用这些信息优势来进行寻租。

四、寻租性腐败的治理对策

(一) 减少、优化政府干预行为。

行政干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 公职人员被赋予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无疑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刺激点, 租金及寻租活动也随之产生, 腐败也自此有滋生空间。因此, 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来减少寻租行为的产生。首先, 缩小政府干预的范围。凡是市场调节能较好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府不应干预, 凡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则以政府干预为补充。其次, 优化政府的干预行为。市场失灵要求某些必要的政府干预, 而政策又可能失效, 因而, 惟一的出路在于尽力改善决策机制, 约束政府的不合理行为, 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减少或避免寻租活动。

(二)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建立广泛的监督制度。

在加大政府职能的转变中, 大量审批程序和事项的削减, 也能使政府工作人员的寻租机会丧失, 减少腐败。层层的审批为官员们得以寻租制造了机会, 而在缺少监督的条件下, 好人也难以抵挡得住金钱的诱惑, 想不腐败都不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程序、压缩审批环节, 实行办事限制加速政府管理经济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把部分职能让渡给各类中介组织, 不插手经济事务。要逐步对一些企业设置及项目审批实行登记注册制和备案制, 对需要保留的部分审批权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公开拍卖等手段实行对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加强监督制约对必须审批的应该建立合理分解, 部门相互监督、制约, 相关主管人轮岗的效能机制。同时建立广泛的监督制度, 包括独立司法监督, 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等。通过以上各种制度的约束, 把国家权力控制在全体公民手中, 最大限度地代表公众的利益, 而不为少数寻租者所利用。

(三) 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舆论机制, 营造反寻租的社会氛围。

政府应该加强公民的思想教育,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去教育和引导政府人员和广大群众。在政府官员中加强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 培养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荣誉感等, 加强政府官员的素质教育, 从道义上提倡官员廉政, 增强政府人员抵制金钱等物质诱惑的免疫力, 使他们珍惜和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力。

(四) 实施政务公开,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实现信息的透明化。

一方面, 政府要在那些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优先推行政务公开, 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 用权力的现实制约, 为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载体。另一方面, 制定和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法》, 建立和规范严格、透明的政府采购程序与监管制度, 创立“无贿赂承诺”制度, 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法体系, 通过对因腐败所获的合同的宣布无效并借助相关法律硬性制裁来打击腐败, 从立法上为限制寻租奠定基石同时也鼓励和保证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其监督权的实现, 以赢得他们最广泛的政治支持。

当然, 治理反腐败还有许多措施。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外国廉政法规的监督制约机制, 实行与高薪相结合和廉洁相关的公积金制度等等。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在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寻租理论的同时, 结合国情, 有的放矢, 不断完善制度和法规, 积极治理寻租, 反腐败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布坎南.关于寻租社会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 .

[2]杨继亮.腐败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1997, (5) .

[3]塔洛克.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 .

[4]邓剑秋.刘宝三.反腐败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3, (8) .

[5]]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4) .

篇4: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 腐败现象如今是各个国家和政府十分头疼的“顽固之疾”,同样反腐倡廉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本文先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我国腐败问题存在的特点,最后对其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反腐 监督 机制

一、在我国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意义

根据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将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由此看来,反腐倡廉的建设以被日益重视起来且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强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

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温家宝总理近日就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 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腐败现象是同党的建设总目标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完全对立的。腐败只能破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干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损害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只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才能有力地保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明,所以反腐倡廉的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强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率上,更体现在政治的廉洁和精神的文明上。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要求各项事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如果我们在抓紧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社会风气的净化,在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那么腐败现象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腐蚀社会主义大厦的根基。如此,即使富裕了也是少部分人的富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永无实现之日。因此,反腐倡廉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当前腐败问题的特点

(一)社会覆盖面更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干部队伍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中纪委的最新消息显示,2010年,我国纪检监察部门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04人。与2009年相比,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同比增长三成。腐败犯罪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大案要案剧增,大要案合一的情况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等多重危害性,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其危害烈度甚至远远大于简单的经济犯罪。

(二)深入社会程度更深

随着我国大量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执法部门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生活,对于经济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使越来越多的贿赂犯罪分子将目标转向他们,不仅是为直接获取金钱和其它眼前利益,而且要谋取“靠山”,形成“势力”和“保护伞”。腐败份子绝大部分都是党政官员,其手中的权力是被动“转让”还是主动“寻租”,都是和其它经济犯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巨大经济利益的侵蚀,许多官员就不能坚持清正廉明的作风,贪污受贿,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在为自己牟取私利上,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建议

(一)构筑反腐思想防线

要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为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树立和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意识,从而达到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廉洁公正,克己奉公,开拓创新,善于进取的道德优良的干部队伍中的好风气。加强政治道德建设,主要是要树立以“腐败可耻”的坚定的道德标杆,来塑造全社会良好的廉洁风气,进而成为推动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强大动力。

(二)加强防腐机制建设

为了确保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稳步推进,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监督来保证廉政制度的确立,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 的人民政府形象。把政风文明建设当作首要任务来抓,而且要抓紧抓好。当前,我们要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

(三)加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要保持“动态性”,主动认识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探知社会发展相关要素的變化,对一些现行的过时或行将过时的制度政策进行清理和创新,使反腐倡廉制度始终保持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性。要预留“延展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弹性安排实现制度的阶段发展和逐步完善,在一些特定规则的内容和程序上留有余地。要强化“支撑性”,坚持在既定主体的基础上改革反腐倡廉的权力架构,发展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衡机制,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1.

[2]刘安华.加强制度建设 遏制权力腐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8).

篇5: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林俊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社会问题,腐败现象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尽管我们党始终保持了对腐败问题的高度警惕,始终将反腐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腐败现象作斗争,但仍未能完全遏制其蔓延之势。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忧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二、第三次全会上发表的讲话,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滋生和诱发腐败现象的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而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中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和环节。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改革必将带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系列连锁的深刻的变化。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方面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事实就是最好的 证明。但与此同时,转型期中制度、法律等的不健全,一些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也随之出现,如腐败现象。

我国存在的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政治上的腐败。如个别党员、干部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严重丧失政治立场。二是表现在经济上的腐败。这类腐败现象以一味追求金钱,利用各种手段大肆鲸吞国家、集体财产为主要特征。利用职务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乘改革开放之机走私贩私、偷税漏税,以及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等等。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先后16次非法收受贿赂达人民币230万元、澳币1万元,给国家和地方造成巨大损失。三是表现在道德品质上。这类腐败现象主要是生活糜烂,道德败坏,如嗜赌成性,吸毒成瘾,乱搞两性关系,甚至嫖娼宿妓等。例如,湖南省隆回县人民政府原助理调研员、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原常务副指挥长曹乐伟,在2003年3月至4月期间,多次与他人以打麻将、字牌等形式进行赌博,一次输赢数万元。四是表现在工作上。如一些党员、干部的严重失职渎职,执法犯法,徇私舞弊等。当然,各类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往往是相互交叉的。如有的从生活腐化开始,发展到到经济犯罪;又如有的从追逐金钱开始,发展到丧失政治立场。

二、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产生及存在的主要原因

以上腐败现象为什么能够得以产生、存在和蔓延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漠,是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与条件。某些领导干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淡漠,精神生活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最终走上违纪违法之路。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思想扭曲,意志蜕化,不 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忘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志薄弱者在关键时刻挡不住诱惑就会沿着违法乱纪的泥道滑下去。原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玉玺因受贿和私分国有资产被依法查处,他在向党组织忏悔时痛哭流涕:“我是多年受党教育的领导干部,但由于自己长期不认真学习,不认真改造世界观„„自己思想上逐渐发生变化,从工作上的懒惰,生活上的贪图享受到极端自私个人主义„„自己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不认真学习,特别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纪国法;二是长期不接受监督,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力放纵自己;三是为我独行的工作作风,工作上有成就狂妄自大,工作方法上独断专行;四是思想懒惰,工作上讨价还价,个人利益占上风;五是心理不平衡,利欲熏心的赌徒心理,占有欲心理太强。” 毕玉玺对自己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分析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二)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行贿买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等现象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一些不法私营企业主为了谋取暴利,逃避法律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方式拉拢腐蚀领导干部,时不时发生权钱交易的腐败案件。还有某些党员干部在经济上贪得无厌,背离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私欲极度膨胀,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有的不择手段 侵吞国有资产,有的因个人贪利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有的利用职权,违规收受礼金礼物,有的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

(三)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腐败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腐败现象就会很快地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不规则竞争,是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温床。各种经济成分的竞争,说到底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经济成分为了自身的利益,在相互竞争中,容易出现以钱买权、权钱交易的行为,从而产生腐败机会。例如,20世纪80年代一些人非法倒卖钢材、水泥等物资,90年代一些人非法倒卖股票、批租土地等生产要素,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

2、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管理,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导致出现行政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以致产生腐败机会。例如,政府有重大工程的发包制度,标底不透明,程序不规范,这就为建筑工程中发生贿赂行为提供了条件。

3、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弱化,使腐败现象易于产生。例如,有的企业领导人将企业的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开办的企业或转移到境外,有的以超低价转让变相侵吞,有的利用国有资产从事投机经营活动,亏了记在公家账上,赚了归自己。

4、干部制度存在弊端。一些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难于受到有效的监督,腐败机会随之产生。

5、收入差距拉大,未能真正贯彻和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企业与 企业之间,机关与机关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工资收入上未能真正贯彻和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少数人出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于是便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捞一把”。

三、防治腐败的几点对策

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一)加强教育与自我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对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我们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教育在这里主要指对党员干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其核心问题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和人情关”,拒腐防变。努力使领导干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纵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腐败分子是从一开始就腐败的,而是一步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败类。这与其自身的修养休戚相关。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自以为是,一方面自己不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借口,推托组织上的各种理论学习,或者不重视,只当耳旁风。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导致原则立场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思想作风不健康,这就给了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以金钱、色情等手段进行诱惑、拉拢和腐蚀,使得腐败现象得以滋生延续。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加强教育,注重预防,筑严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讲理想,讲信念作为永葆党员行进性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阶段、各环节。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揭露出 来的问题说明,我们在管理上、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在领导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要吃一堑长一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要在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扎扎实实地加强勤政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遏制腐败现象,保持各级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要进一步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使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弄权营私者无隙可乘。

(三)严把用人关。反腐的重要环节在“用人”上,以“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庸”为用人原则,非但腐败不能消除,而且还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甚至危及我们的国家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中纪委委员、江西省纪委书记马世昌在总结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要知道,提拔一个好干部,能激励一批干部,树立正气;反之,提拔一个坏干部,便打击一批干部,带坏风气。”可见,从严治党、消除腐败首先还是要搞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干部的推荐选拔任用过程中真正贯彻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及“四化”的方针,干部队伍纯洁了,腐败之风也就会渐小渐消。

(四)严格权力范围,保证决策执行民主化。腐败与权力是休戚相关的,腐败多表现在滥用职权、权钱交易,因此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进行一定的规范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中纪委书记尉建行同志尖锐地分析道,“从陈希同,王宝森问题来看,一是对领导班子成员授权不能太大,更不能形成一个人大权独揽,„„二是个人行使权力,要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不得越权,不得擅权,更不能侵权。”只 有在权力行使中坚决推进民主化,才能有效地杜绝“一言堂”和“宗派主义”。在日常政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将权力界限划分清楚,才能保证干部执行职权时的合法合理。

(五)适当提高收入水平。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多次提高国家公务员的收入,但其合法收入与其相对应的消费而言省市间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在我国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公务员的收入,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另外,对于国家公务员,应大力增强其收入的透明度,将他们收入水平公之于众,使其隐性收入明朗化,以便更好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六)加大处罚力度。目前,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政策、法令来约束惩治腐败分子,但腐败现象似乎仍在蔓延,可以看出,惩治腐败的力度仍要加大,强度更要增强。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失去威慑的本色,应有的强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对于腐败分子,绝不能姑息迁就,而应毫不留情,从严惩处。对于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或严重丧失政治立场的党员干部应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并开除党籍处分;对于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或违反其他财经纪律的腐败分子,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视情节轻重进行党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腐败是社会存在的毒瘤,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认同度。目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又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既发扬优良传统,又坚持改革创新;既严厉惩治腐败,又有 效预防腐败,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整体推进、健康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银焕 《重大的战略决策

科学的惩防体系》 《求是》 2005年5月

[2] 张志新,甄小英《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党性修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4月.[3]《张德江同志在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教育系统反腐倡廉教育读本》第18页

2005年 [4] 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5] 胡鞍钢.《对腐败问题的估计和诊断》.清华大学反腐败战略研讨

会,2001年3月.

[6] 罗景一,王奇.《党政干部职业道德》.法律出版社,1990年.

篇6: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试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03-19 08:16:58 ]作者:张红卫 林萍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

论文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工程建设 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领域内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和残酷,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违规和违法的“腐败”也日渐凸显,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熟视无睹的“潜规则”,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相互“博弈”的重要区域。可见,工程建设领域中一直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区,也是大案要案的集结点。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建设领域少数干部经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特点

工程建设领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频发的重灾区之一。其特点为:

1.领导干预,窝案串案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性规定或者议事规则,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向相关部门、单位或者有关人员以指定、授意、暗示等方式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干扰正常监管、执法活动。收受钱物或安排自己的亲属朋友承包工程。自200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查办的30起工程建设领域行受贿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的数量占45%。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涉及招投标、工程增减、检查验收、款项拨付等多个环节,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且部分职能交叉,使得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为使每个环节畅通无阻,承建方往往会不择手段行贿所涉环节的关键人员,从而形成窝案、串案,出现查办一人带出多人的现象。”

2.串通招标,犯罪环节集中。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搞权钱交易,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有的业主有意规避招投标,将一个总体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工程,或者成若干期工程实施。这种肢解工程的目的,就是把工程标的人为控制在公开招投标的规定标的以内,然后以邀标或议标方式,或直接发包方式把工程给关系人做,最终目的为了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据检察机关统计,发生在招标投标环节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6%,发生在工程预决算环节的案件占24%,安全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金支付、物资采购环节的案件占30.%。

3.违规结算,目的明确固定。一些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收受钱财,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工程管理松懈放任的背后隐藏着腐败。工程建设中的挂靠、分包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工程投标报名时,项目经理是张三,到了施工时就变成了李四,这就是挂靠、分包的结果。此现象的出现,业主单位和工程监管部门是很容易发现的,问题是发现了去不去管,如果业主单位和监管部门不严格按合同办事,对挂靠、分包以及工程质量、拖延工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承建方普遍视商业贿赂为工程经营活动中的‘敲门砖’和‘润滑剂’,往往打着‘兄弟、朋友’的旗号对重点对象频繁施以‘小恩小惠’的感情投资,借以保持长期固定的联系,对工程款项的结付,一般应按照招标时签定的合同结付工程款,在工程结束时,按决算审计最终款付款。没有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乱办事,甚至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产生原因

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上述腐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管理体制不顺。工程管理法规体系中存在着弹性空间。目前,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约束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既是招投标活动的监督

者,又是项目建设的组织者,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监督流于形式。法律法规不健全,工程建设领域法律法规原则规定多、具体细则少,部门规定多、适用规范少,导致罪与非罪界限难以区分。这些都使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一方面,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希望中标的企业和个人利用金钱打通关系,形成权钱交易,成为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导致实施与执行难以到位。现行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留给代理人或业主的弹性空间较大。

2.存在制度缺陷。当前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使少数违法犯罪者在工程承发包上好有缝可钻,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的图谋能够得逞。一是招投标办法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差,造成在投标中认为因素太大,给不法分子有空可钻。二是评委评标打分的标准不具体,公平性差,中标单位选择准确度不高。三是位对中标价合同实施的管理规则做出规定,中标价合同在工程实施时难落实。四是缺少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为违规行为处理无章可循,无法处理,使得违规行为禁而不绝,时有发生。

3.一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淡薄,在金钱面前丧失原则,敢于顶风作案。一方面,腐败分子作案手段进一步隐蔽,腐败双方往往结成“共同利益体”和搞“诚信交易”,使案件调查侦破难度增大。新刑法颁布后对行受贿双方都要治罪,行贿方考虑自身利益和从长远打算,不愿破坏“规矩”,检举率低。当前对腐败分子惩治太轻腐败成本太小,融资现状使追查赃款难度依然很大。这就使不少腐败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利润可观,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不惜采取高额回扣、巨额行贿等非法手段,使得一些意志薄弱者不禁心动。以至于有腐败分子说,只要能搞几十万即使做几年牢,也比那些清官强。

参考文献:

篇7:腐败现象及其治理的原则

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钟保根

腐败是党政机关人员为维护和谋取私利,严重违反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滥用党和人民权利赋予的职权的行为。其突出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目前,腐败问题是各国都存在的通病,而我国腐败现象发展迅猛的势头,既危及和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实施,又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动摇着我国社会的政治基础。腐败问题已经对党,对国家和社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一、深刻认识腐败现象的产生

腐败现象的产生与国家机器的产生一样古老。在原始社会氏族共同体时代,氏族成员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他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产,财富平均分配,才能抵御大自然的肆虐而生存下来,极度贫乏的社会财富使腐败无以产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私有财产开始产生并发展起来,财产的氏族公有制逐步被家庭的私有制取代,因而财富与权力的继承制和世袭制也日益发展起来并巩固下来,在财富占有日益不平等与贫富分化加剧的基础上,形成了贵族与平民、奴隶与奴隶主相互对立的阶级。《礼记〃礼运》曾说: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是腐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货力为己”则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以奴隶制和封建制为生产关系的中国古代社会,腐败的产生具有同样的阶级根源。尽管剥削阶级也十分重视廉政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但其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古代社会腐败现象产生的另外一个因素与专制皇权有关。极端专制的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各级官吏只对上负责,只要上面心满意足,下面如何生灵涂炭,他们可以丝毫不顾。由于皇权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遗传,皇帝本人清明与否只能听天由命了。清明的皇帝尚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吏治,而遇上昏君、暴君则是上下一气,残暴人民了。历代廉吏往往结局悲惨,而贪官墨吏则能得逞一时,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历史上的宦官制度、外戚裙带关系、分封制度等,都造成了严重吏治腐败,而这些都是有皇权派生出来的。因此,从历史的经验看,腐败的滋生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问题,而且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的完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的产生,而制度的松弛与破坏,往往就是腐败泛滥之时。

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与腐败的斗争,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入。从理论上说,腐败

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所以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我党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任何腐败现象是根本不相容的。但腐败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使得剥削阶级思想根深蒂固,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艰难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在此期间,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分子留下可趁之机。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紧,也会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浅滋暗长,使腐败现象得以蔓延。基于深刻的理论认识,我们党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积极探索新方法,从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等多层次、多方面进行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反腐败斗争既要治本,又要治标,把阶段性的目标同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根源的长远目标统一起来;既要突出重点和专项斗争,又要照顾全面、综合治理。

第一,教育是基础。共产党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个人阶级先锋队。通过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和首要任务。在党内要加强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在当前,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着眼点,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二,法制是保障。邓小平曾经指出,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还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就要求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依法办事是反腐败的重要保障。

第三,监督是制约。任何权力不是无限的,权力失去控制和监督就会走向腐败。赋予监督者以一定的权力并实行有效地监督,是预防和反对腐败的关键。要发扬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完善制度,健全监督机制。要把党内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结合起来。要明确监督的重点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机关、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

第四,深化改革是减少和铲除腐败的条件和土壤。必须着眼于根本,深化改革,逐步加大治本工作力度。特别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减少和铲除腐败滋生的条件和土壤。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一些行政审批权较为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滋生腐败的因素相对突出,因此,有必要首

先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解决管权、管钱、管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发展经济是铲除腐败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也会相应地提高,从而为预防和反对腐败提供物质基础。

篇8:论我国当前腐败现象及其治理对策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 需求拉动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 一方面国内商品相比国外商品显得更加便宜, 由此造成该国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 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 一增一减, 最终引起国内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具有黏性, 难以及时扩大, 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最终引起整个物价上升, 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也就是凯恩斯学派所谓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二) 国外输入

1. 粮食进口因素

对于粮食而言, 受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影响, 世界粮食库存下降, 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世界粮食价格自2006年9月份起持续上涨并延续到今, 导致我国在进口粮食上的成本日益上升;而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了与粮食有关的食品价格走高, 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根据“一物一价”原理, 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会构成国内物价水平的一部分, 从而造成“通胀”进口的现象。

2. 石油因素

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以及其它因素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日益攀升。对于石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发言权, 对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只能被动接受。而我国是石油进口国, 全年进口石油量相当庞大。石油价格的上涨最终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三) 外贸顺差

我国持续的经常项目盈余导致外汇供给持续增加以及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强制性结汇、限制性售汇的外汇管理制度。出口企业的全部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银行。银行为保持头寸, 手中若有盈余, 就必须在外汇市场上抛售外汇。在浮动汇率制下若没有外增的外汇需求, 必然导致外币汇率的持续下跌, 本币持续升值。而我国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央行被迫大量持续买进外汇, 形成虚增的外汇需求。强行使汇率稳定在几年来的大致不变水平。在央行被迫大量买进外汇的同时, 增加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 这些基础货币再乘以货币乘数, 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就急剧增加, 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四) 生产要素成本

我国在过去对各种生产要素都没有市场化, 价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 没有传递到通胀中, 构成隐性压力。要素价格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后, 各种资源价格开始上升, 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 造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例如, 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 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 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超过同期GDP增长率, 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加之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和市场原因, 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 加剧了成本压力。

(五) 宏观经济政策

由于最近几年我国长期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中心的财政货币政策, 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 从而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入企业, 促使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 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和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 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 凯恩斯曾指出, 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通货膨胀具有明显“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不同社会群体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不同, 他们在通货膨胀中遭受的福利损失不同, 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造成这部分群体的焦虑感, 增加了他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另外, 社会群体经济地位不同, 定价与议价能力不同, 他们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获得的涨价收益不同。在客观上其虽然具有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但农民从粮价上涨中所获得的收益是相当有限的。而房地产部门由于是垄断性部门, 他们却有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带来及大收益, 由此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一) 不利于债权人

在我国当发生了通货膨胀之后, 由于债务契约无法及时更改, 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 导致债权人受损。我国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 存款实际是负利率, 存款人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会促使他们提取在银行的储蓄。

(二) 不利于工人

一般情况下工资的多少事先都有合同的约定, 工资的增长率难以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做出及时调整, 因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 都会使实际工资下降, 由此损害了工人的利益。

(三) 不利于公众

通货膨胀发生后, 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 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 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 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 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虽然增加了, 则相对物价上升, 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四)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众多不利影响会导致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 产生财富的重新分配, 使得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很严重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 导致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冲突, 滋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三、治理对策

(一) 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灵活的货币政策, 即有松有紧。根据经济运行实际, 充分利用货币政策, 努力提高货币购买力, 减轻货币膨胀的压力。其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 并促使总需求更接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 在适当的时候, 可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特别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中央银行除了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 适应地约束基础货币, 控制货币供应量。

(二) 财政政策

通过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特殊税种, 直接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通过累进税率可以对分配进行再次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提高税收来限制这些行业的盲目扩张, 通过转移支付, 直接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以缓解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 理顺外汇和汇率政策

允许银行间外汇交易, 让外汇市场分流人民币资金, 建立外汇储备基金, 开展外汇资产交易。在现行政府债券有限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外汇回购协议来实现外汇所有权在规定时间那转给指定的商业银行, 使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减少, 商业银行则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掉期交易, 以免汇率波动带来的危险。这样作的好处是, 央行一方面没有动用外汇占款就调控了外汇供求。此外, 通过回购协议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储备, 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 加快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

为了加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各相关部门应直接加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 实施有效稳定的农资价格管理、减免各种农业税等, 并把这些措施落实到政策层面上,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重。要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 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 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 确保市场粮食供应, 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防止物价上涨由局部上升到全部。

(五) 消除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和通胀的预期

防止通胀从结构型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现阶段通货膨胀主要由粮食等因素引起, 属于局部性通货膨胀, 但是如果民众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则民众会把潜在的未来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 可能转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之原因与特征[EB/OL].http://blog.fo-cus.cyixianrong, 2007.

[2]周其仁.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EB/OL]..http://www.p5w.news/xwpl/200712/t1368387.htm, 2007.

[3]唐毅亭, 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济研究, 2007, (9) .

[4]白景明, 周学飞, 谁在牵着物价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5.

上一篇:员工招聘与挑选的原则下一篇:学生会生活部工作计划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