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的中药学历史悠久,从李时珍尝百草开始,古人就利用各种草药治疗疾病,充分挖掘各类药草的作用。中藥种类繁多,药效温和,各类中药混合使用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必须牢固地掌握医理与药理才能够对症下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篇1: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

【摘要】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中药学;发展;探讨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药学发展离不开中西医药学结合。然而,无论是中药学发展还是中西医药学结合,在当前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解的问题,也关系到科学观念的转变。现以中药学科学探讨对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 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72-673.

[2]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0,25:1415-1417.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263-264.

作者:金雨笛 陈英

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篇2:

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摘 要] 我国的中药学历史悠久,从李时珍尝百草开始,古人就利用各种草药治疗疾病,充分挖掘各类药草的作用。中藥种类繁多,药效温和,各类中药混合使用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必须牢固地掌握医理与药理才能够对症下药。在中药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明确地辨别各种中药,掌握各种中药的效果,所以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很多,教学过程难免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对中药学课程进行改革,对此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关 键 词] 中药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中药学历史十分悠久,是我国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中药在古代开始被用来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等。中药与西药相比作用温和,副作用小,见效较慢,对治疗某些疾病十分有效,以此被广泛应用。中药中还有一些保健性能的药物,例如,人参、灵芝等,有强身健体、调节气色的作用。中药文化十分博大,需要广大学子进一步学习与研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但是,目前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中药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学方式枯燥

众所周知,在中药学的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有很多。然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其理解与记忆,这种方法十分枯燥且效果不佳。学生常常在学完知识后就逐渐忘记,而且经常性地将不同的知识混淆,以致于很简单的知识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因此,中药学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逐渐变差。

(二)教学方式落后

中药学的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教师没有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入教学中,学生不能够直观地认识到各类药物的形态。教师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将中药的进展研究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刻苦钻研意识,不能清楚地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前景。中药学的进步与发展,还需要广大学子不断努力,上下求索。中药学的学生缺乏研究意识,不能清楚地认识中药学的发展,造成了中药学的研究停滞不前。

(三)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当

中药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教师往往通过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也不应当被忽略。在学习中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教师在中药学的教学中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所以,对中药学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

(四)缺乏中药的实验研究学习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播,没有考虑中药学实验的重要性。教师利用几乎全部的时间来讲授课本知识,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与空间进行实验探究。于是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同时,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中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研究进程十分缓慢。

通过对学生在中药学中学习现状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中药学的教学课堂还比较枯燥,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学习范围还十分狭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改进中药学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药学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在中药学的课堂上,教师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指导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中草药的种植基地,切实地了解中药的种植方式、形态特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中药学的教学效果。在中药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不同药物的形态、气味,探究其作用效果等。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会得到巩固与提高。

(二)构建清晰的教学体系

中药学的知识很多,而且很零散,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以致于学生常常将所学的知识混淆,不能正确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应将中药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构成清晰的教学框架,整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以简洁清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井井有条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在讲授一段时间的知识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其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记忆理解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与学习能力。

(三)增加中药学研究进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

中药学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课本往往是几年前编著的,没有包含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单单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效果就会很差,而且效率低,不能掌握课程的最新研究进程,对学科的认识水平就比较低。同时,学生的研究精神、分析能力也会受到阻碍,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多多关注中药学的研究进程,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中药学,努力学习中药学知识,培养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他们为中药学的进步作贡献。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中药发展进程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促进中药发展的杰出人物,让学生学习其不怕苦、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中药学研究的视频,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取更加广阔的中药学知识。

(四)改善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完一部分课程后,教师会对其进行评价。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总结,通过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欠缺与不足,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单纯的成绩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在中药学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分,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努力进步。评价内容可以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点点滴滴的进步与发展等。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反思,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成绩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与进步。教师可以将三部分评分内容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综合得分,这样的评分方式比较严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中药学在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笔者提出的关于中药学教学的改进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十分有效。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研究精神,思考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中药学的发展之路还十分漫长,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正确合理地学习中药学,同时积极地关注中药学的研究进程。中药学的研究与进步还需要莘莘学子的努力,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世民,郭忻,汪文娟,等.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刍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18-20.

[2]李亚荣.中药学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5(8):122-123.

[3]刘雅敏,李玉贤,褚意新,等.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150-153.

[4]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16):1355-1358.

作者:杨新辉,宋宇宁

西药学及中药学论文 篇3:

台湾中医药见闻

台湾中医与祖国中医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同宗同文。本文仅从中医师培养途径、中医治疗、全民健保、科学中药及大众卫生教育五个方面对中医药在台湾的发展现况予以简介。

1 中医师培养途径

1.1 高等教育 台湾的医学院校中,目前主要有两所大学从事中医的高等教育。一所是中国医药大学。另一所是长庚大学。每年这两所大学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共约270名。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中国医药学院,于1958年创立,2003年8月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私立综合性医学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于1966年开始设立中医学系,学制7年,1997年改为双主修制,学制改为8年。双主修制是指中西医双修,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并且中西医都要实习,学生毕业后先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及格后再参加西医师检覆考,可同时具有中西双重医师资格,但是就业时只能选择一张执照执业。基于目前市场和社会地位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选择当西医,留在中医界执业的比例只有19%。长庚大学,原名长庚医学院,创立于1987年4月,1997年8月起正式改名为长庚大学。长庚大学于199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系学生,学制8年,课程也采取中西医双修。长庚大学为提升中医基础及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北京、成都、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合作教学,迄今已聘请了37位大陆资深教授参与授课,深受学生好评。

1.2 学士后 中国医药大学1984年开始设立5年制学士后中医,学制5年(包含1年实习)。学士后中医的报考资格必须是大学毕业已取得学士资格的(不限专业)。据了解,绝大多数考学士后中医的学生是相当热爱中医且具相当实力的,许多报名者甚至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每年招生100名,但报名人数逾千人。学士后中医的课程以中医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台湾目前受过正规中医教育的中医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学士后中医系的毕业生。

1.3 检、特考 检、特考即中医师检定考试和特种考试,类似于大陆的自学考试。检考不限学历,只要是年满22岁的台湾民众均可参加,2005年是检考报名的最后一年,2006年以后中医师检定考试就已经停止报考。检定考试及格者才有资格报名特考,特考举办到2011年,以后也将停止举办。今后台湾的中医师都必须是通过正规的中医高等教育的培养。特考的通过率特别低,一般只有3%~5%。特考合格后,还必须到中国医药大学再接受一年半的基础训练和临床实习,训练期满,才能由台湾卫生署核发中医师执照。检、特考的考试科目以中医经典医著为主,如中药学考的是《本草备要》和《神农本草经读》,方剂学考的是《医方集解》,内科学考的是《医宗金鉴》的内科部分(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心法要诀》)和《温病条辨》等等。笔者在和通过特考的中医师聊天时,发现他们的中医经典原著都掌握得非常好。

1.4 西学中 所谓西学中是指凡大学医学系毕业,加修45个中医学分成绩及格者,可比照中医系毕业生参加中医师的检覆考。台湾目前尚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所以许多在大陆中医院校求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为了考取台湾的中医师执照,还是得通过上述途径方可。台湾目前执业的中医师有4300多人,中医师在当地是非常受尊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较高,一般的中医师待遇每月都有十几万新台币的收入(相当于人民币3~4万)。

2 中医治疗

在台湾,中医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一些中医的养生之道,比如女性生理期后,会去中药房或诊所买四物汤来补血;分娩后,家人会去买生化汤来给产妇排恶露;小朋友在青春发育期,家长就会去中药房买转骨散来给小孩补身体、帮助长高等等。随着中医医疗质量的提升,台湾民众对于中医治疗效果的信赖程度日益升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病时,会寻求中医治疗。根据资料显示:利用中医就诊前十名的疾病,第一是脱臼、扭伤及拉伤,第二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损伤、创伤的早期并发症,其它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疾患、月经异常、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皮下组织等疾病。就诊病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中医在台湾,早期看病模式以诊所为主,截至2004年底,台湾地区已有中医诊所2729家、中医医院36家。最近11年,台湾的大中型医院,开始纷纷成立了中医部,如中心医院中有10家设有中医部,区域医院中有41家设有中医部,地区医院中有23家设有中医部。中医部下面再分设中医各科,如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部设有五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伤科和针灸科;长庚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部设有中医内科、中医伤科和中医针灸科。虽然许多中医师拥有双重医师资格,但如果他们一旦选择中医执业的话,是严禁使用西药治病的。早期台湾中医是不主张住院治疗的,绝大多数是门诊治疗,所以当他们听说大陆的中医医院病人可以住院治疗时都很吃惊。直到1998年后长庚大学中医部才开始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住院,住院期间采取内服水煎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综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在台湾,医疗院所基本上实现了业务数位化,从病患挂号、医师门诊、病历书写、批价记账、资料备份、处方列印等通通都是电脑作业,准确、简捷、快速。电脑科技公司都会设计好系统整合的门诊流程软件供医疗院所使用,并且医院、诊所的电脑和健保局都是联网的。在台湾,病历采用实体病历和电子病历并存的方式,并且规定病历归医疗机构所有,民众看病自己是没有病历本的,每一位复诊患者的既往看诊记录在医院电脑中都有存档。医师大多使用电脑处理病历,然后随即将病历纪录内容打印签名,以建立“实体病历”(即纸病历),并依规定年限保存,医疗机构可依病人要求,提供病历摘要或检验报告的复印件。

3 全民健保

从1995年3月1日起,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全民健保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全民互助、风险分担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只要符合全民健保法资格者均须参加,如全台湾的居民都要参与,也包括在台居留满4个月的外籍人士及旅游者。参加健保的每一个被保险人,每个月必须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健保费率以保险人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为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健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笔者未工作前大约每月缴纳健保费6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150元),工作后大约交35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85元)。当被保险人及其眷属遭遇疾病、伤害、生育事故时,就能提供被保险人适当的医疗保健服务。因为所有的医学中心和区域医院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诊所都是健保局特约的,所以民众有选择到任何一家特约医疗机构就诊的权利。健保制度加强了对弱势族群的医疗照顾,如低收入户和荣民(早期的退伍军人)看病都是免费的,重大疾病患者和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都有一定的优惠。40~65岁的中老年人,每3年可以享受1次全身免费健康检查,65岁以上的老人则每年免费健康检查1次。民众看病时只需携带健保IC卡就诊即可,健保IC卡是一张智能型芯片卡记录着个人的基本数据、健保数据等,是作为个人医疗的记录工具。中医是从2000年开始纳入健保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由于健保的实施,病人看中医健保费用都不会太高。如果看内科,一般的中医诊所,挂号费15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37.5元),150元挂号费是包括了3天的科学中药,如果病情需要7天的科学中药,则另外加收40元药费;(14天则加80元,1个月则加160元);如果看伤科或针灸科,通常一个疗程6次,第一次挂号费100元,之后5次每次50元。有数据显示:台湾健保开办11年来,每天服务95万人次的民众,包括88万人次的门诊及7万人次的住院,2005年投保人数达到了99%,民众整体满意度也高达83.3%。

4 科学中药

科学中药也是台湾中医的一大特色,传统的煎煮方法因耗时费人力,使得中药浓缩剂成为主要的服用剂型。所谓科学中药是将传统的中药以先进的GMP(优良药品制造规范)提取浓缩技术,提炼成即冲速溶的粉末状颗粒,也是目前全民健保唯一给付的中药剂型。台湾卫生署对科学中药的生产管理严格。药厂未达到GMP标准的不予生产,台湾的浓缩制剂GMP厂有78家,比较有名气的科学中药厂商如有:顺天堂、庄松荣、胜昌、港香兰、科达等等。而且卫生署只允许各药厂严格地按照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中记载的方剂组成、比例制作浓缩中药。科学中药调配时,依照医师处方先用电子秤秤量,然后将各药粉研磨混匀,再用药粉自动分包机自动分包于药袋中,卫生方便。一般成人每次服用4~5克,每日3~4次,儿童依年龄体重计算。服用时,既可将浓缩药粉置于空杯中,再加入适量温开水搅拌后服用,也可先将药粉酌量入口,再喝小口温开水溶解后吞服。科学中药的优点是保留了传统中药的疗效及有效成份,易于吸收、质量稳定、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用于病症单纯及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使用,也方便小孩服用。科学中药的缺点是,浓缩药粉严格遵照古方所载药物组成,是已经做好的既定成方,使用上没有办法减味,只能加味,也无法调整原方中的剂量。由于健保只给付科学中药,水煎药属于自费项目,所以一般诊所、医院都是以科学中药为主,再辅以水煎药来治疗,水煎药比较贵,通常诊所买一付水煎药需要200~300元新台币(折合50~75元人民币)。台湾的中药材绝大部份由大陆进口,少部份由韩国、美国等国进口,本地略有生产,但产量不多。

5 大众卫生教育

台湾的卫生教育做的非常好,每天打开报纸、网站都会看到各家医院定期举行各种健康讲座的通知;医院、诊所的门口也都会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常见疾病的卫教宣传资料;在病房的各楼层,每天都有定时的卫教电视宣传片供病人观看;许多大医院设有专门的卫教中心,有专业的卫教人员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卫教不牵涉任何销售,单纯为教而教,服务民众。参加卫教的民众各个年龄层都有,绝大多数以中老年人为主,许多台北的老年人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好几场卫教课。如台北市中医师协会,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的下午都会在台大景福馆举办一次中医健康养生的讲座。只要是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都可以免费参加,讲座的题目各种各样,讲课的老师都是台湾比较资深的中医师,通常会讲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医是如何预防、诊断、治疗,并提供民众一些简单实用的中医养生方法。讲座前事先会将讲义发给每位民众,讲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传统讲课式、讨论式、也有采取课件式,民众可以现场提问、咨询,增强了医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医认为:“上工治未病”,卫生教育旨在宣传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是一种未病先防、增进民众健康的好方法,如此可以启发民众的健康观念,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落实健康行为于日常生活之中,延长生命并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收稿日期:2007.12.19)

作者:徐 慧

上一篇:义和团运动研究论文下一篇:体育定位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