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

2022-04-21

花香缘沃土,羡煞蝶飞群。近几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投资发展的高地,聚集资金、人气的洼地,吸引众多投资商到这里投资兴业。大项目建设竞破土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像雨后春笋,在菏泽的土地上崛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 篇1:

竞浪扬子江,跨越数字化公司

天堑南北,亘古及今,生生不息的扬子江水在默默浸润中华沃野的同时,也孕育出以健康为己任造福华夏的扬子江药业集团(以下简称“扬子江药业”)。

坐落在江苏省泰州市的扬子江药业起步于1971年,经过50年砥砺前行,已发展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并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作为中国医药领域头部企业,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实践之路。

集团现有员工1.6万余人,旗下20多家成员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苏州、常州等地,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产品出口至32个国家和地区。在产的300多种品规药品,覆盖西药原料药、西药制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品、食品和医疗器械。其中,西药原料药、西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作为扬子江药业重点产品远销海外。2020年,扬子江药业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实现产值、销售、利税的同比大幅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千帆过尽,扬子江人从未停止过追逐梦想的脚步。这一切不仅来自五十余载的匠人匠心,还来自践行“高质、惠民、创新、至善”核心价值观的初心,更来自打造百年民族企业的恒心。面对数字化和新全球化的浪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扬子江药业抢抓机遇,彰显出大踏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护佑众生,用“心”担当

“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这句话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代扬子江人的心里,其分量之重胜过一切。用“心”担当,成为扬子江药业对生命的极致尊重,不仅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还体现在对质量至上的恪守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将全球医药行业推到了市场中心舞台,医药市场迎来一波波的拉升行情。众多医药企业加班加点,在将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等急需品送到“战疫”前线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然而,不同于其他一些只图利益的企业,扬子江药业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勇敢地挺身而出,甘于奉献、冲锋在前。为了确保疫情期间的药品供应,集团在2020年1月初便复工复产,急市场所急,不计成本,多条生产线全速联动,开足马力生产药品,以最快的速度打通了抗疫物资供应通道,在危机时刻真正体現了“护佑众生”的担当。与此同时,面对疫情影响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格局,集团开启了10多个针对重大疾病的在研化学创新药。2021年5月26日,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获批上市。这也是扬子江药业获批上市的首个国产化学1类新药,标志着企业的研发创新跨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没有压垮扬子江人,还让企业在关键时刻站在了危险的最前面,彰显了扬子江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扬子江药业总部,总占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

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可以打倒我们,唯有质量。”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是扬子江药业始终坚守的基本面。为此,集团构建了“大质量”体系,提倡产品质量源于设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从硬件建设着手,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扬子江药业树立“强化质量意识、质量体系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核心优势和“高标准做好每一粒药”的全员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严把药品研发、采购、生产、放行、储存、售后六道关,已建立了一套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质量标准。自2012年起,集团内部开始任命首席质量官,具有质量安全“一票否决权”。行稳方能致远,扬子江药业这艘“大船”自2005年以来已蝉联全国医药行业QC成果一等奖总数“十六连冠”;2015—2020年获得24项国际QC金奖;2021年3月获得世界三大质量奖之一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全球奖。
创新驱动,“引擎”提速

如果说质量是扬子江药业的生命线,那么创新研发就是其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另一条主线。扬子江药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施中成药、化学药和生物药“三药并举”研发战略,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扬子江药业拥有高水平的药物研发平台,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质量控制重点研究室和江苏省扬子江新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拥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以及囊括海内外顶级科学家、国内资深研发专家近2000人的创新团队。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扬子江药业创新步伐越来越快。目前,除总部药物研究院外,扬子江药业还在上海建立了化学创新药和生物药研发中心——上海海雁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海路医药有限公司,为相关产品、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新药方面,扬子江药业持续加快研发进度,重点布局抗肿瘤、神经系统、内分泌、心血管等产品管线,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上市。在生物药方面,早在2011年扬子江药业就提出把研发的重点和重心转向生物药,现在已经建成重量级的生物药创新研发平台,新产品、新项目源源不断。
高精尖设备确保产品质量

碧波累年,细话初心。中药是扬子江药业的起点,当下和未来也将是扬子江药业在新时代乘风破浪的一大支柱。几十年来,扬子江药业有始有终,从未放松过对中药的创新研发。

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堂”)肩负扬子江药业实施中药发展战略的大任,2014年从扬子江畔出发,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行动指南,全力推进中药生产现代化和智能化。现在,龙凤堂已经成为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质检、研发、销售及物流全流程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园,叫响了中药民族品牌。

多年的持续积累和创新让扬子江药业斩获无数创新成果,如制定国家药品标准200余个,5项中药材标准录入《欧洲药典》;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05件,获发明专利授权274件、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60件。
内外兼修,“出海”突围

回顾50年所走的路,从起步到发展壮大,扬子江药业都是以国内大市场为重,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多布局在国内。2003年,集团建立了国际贸易部,负责集团产品出口,最开始从西药制剂着手。同年第一批品种在海外注册,2004年开始第一批产品出口。之后,扬子江药业通过多年参加专业展会、实地拜访客户和网上B2B宣传等商务模式,培养了一支有钻劲和业务技能成熟的销售团队,构建了完善的销售渠道。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扬子江药业出口业务在其总业务规模中的占比不大,但开拓海外市场的潜力却是巨大的。

多年来,扬子江药业的外贸团队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国际市场的开拓,经历过药品出口难的困难时刻,也逐步积累了宝贵的“出海”经验。随着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全球疫情行业格局的演变,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集团对国际化战略越来越重视。

“做中国最强、世界一流的制药企业”,扬子江药业的目标是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将“高质惠民”的产品惠及每位有需求的患者。目前,扬子江药业在东南亚、独联体、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已有很好的布局。

面对国际市场严格的准入标准,特别是欧美市场标准,扬子江药业于2008年8月启动了欧盟GMP认证。通过对照欧盟GMP标准,对固体制剂车间进行了改造,并于2010年10月12日一次性通过欧盟GMP检查官的现场检查,成功出口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到德国。这表明,对药品准入向来苛刻的欧盟市场已认可中国“扬子江制造”的高品质药品。

“十四五”开局之年,集团开启了30多个品种申请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高严国家和地区的认证规划,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00多个品种在高严国家和地区的认证申请,实现全面的“出海”突围。未来,扬子江药业将更加灵活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舞台上将中国医药民族品牌发扬光大。
“2E”战略,“数字化”跨越

数字化转型是外部需求、技术发展、内部效率成本及发展的压力等多方因素推动的时代趋势。于是,扬子江药业通过聘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专业人才、设立专门部门、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设数据应用平台等方式推行数字化,并在厂内开展多轮次讲座,邀请业内专家分享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和技巧。扬子江药业在自身改进的同时参考外部经验,两者互相结合、相互印证,逐步展开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工作。

2019年,集团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2E”战略,即企业内信息化(Enterprise)和互联网(Ecosystem),持续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药品生产质量数字化平台。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终端安全的基础上,扬子江药业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为核心,围绕研发、生产、质量、销售、采购、仓储、财务、人力等环节,完成了药品生产和流通全供应链的系统建设和数据打通,实现了工厂由自动化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逐步转变,工业化和信息化得以深度融合。
越来越多的优质药品供应国内外市场

口服液车间全自动包装线

与此同时,扬子江药业还以BPM(流程管理平台)和移动开发平台为技术双主线,以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为双核心,以MDM(主数据管理平台)和PO(接口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服务总线,构建集团“统一服务总线、统一技术主线、统一中台管理”的业务协同新模式,最终实现数据驱动企业业务发展。

针对医药行业特点,扬子江药业根据欧盟GMP认证要求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在合规安全的基础上,以全过程质量追溯为核心,选择质量控制方式与数据融合方法,建立多数据融合的数据模型,实现从产品研发设计、原始物料控制、生产过程监管到中间体和成品检测、产品销售等全流程的在线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从而做到产品质量全过程控制。

对于数字化转型,扬子江药业始终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由内而外打造数字化的内核,全面改造思維、组织、运营、文化、人才,做到真升级。目前,扬子江药业已在数字化营销方面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一方面,通过使用环球慧思的外贸大数据实施精准营销,运用数据分析切中海外市场命脉,指导营销决策,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利用搜索平台、直播等数字化的方法深耕现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大大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数字经济时代,扬子江药业将在“千亿大业”的更高起点上,继续实现新的数字化跨越,谱写时代最华美的篇章。
链接:扬子江药业集团

扬子江药业集团创建于1971年,是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旗下拥有20多家成员公司。2014—2019年,扬子江药业集团连续6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第一名。继2016年品牌强度,品牌价值双双名列中国品牌价值榜生物医药板块第一名后,2020年,扬子江药业集团以品牌强度945分,品牌价值505.95亿元的优异成绩再次夺得中国品牌价值榜医药健康板块品牌强度,品牌价值“双第一”。还相继荣获“EFQM全球奖”“全球卓越绩效奖(世界级)”“亚洲质量创新奖”“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扬子江药业集团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指定为“实训基地”。

作为中国民族制药工业的领跑者,扬子江药业集团始终将“让中药走向世界”作为当代制药人的神圣使命,与健康中国同频共振,在把握历史机遇的同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通过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中药品牌。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扬子江药业集团持续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与全国医药同仁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勇敢肩负起历史使命,立志成为健康领域最受尊敬的世界一流制药企业。

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 篇2:

牡丹之乡的投资新理念

花香缘沃土,羡煞蝶飞群。近几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投资发展的高地,聚集资金、人气的洼地,吸引众多投资商到这里投资兴业。

大项目建设竞破土

近年来,菏泽市牡丹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像雨后春笋,在菏泽的土地上崛起。

十几个对牡丹区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过亿元的大项目先后落地:一期投资48亿元的华润菏泽发电厂、投资2.8亿元的生物质发电等开工在即;年产180万吨甲醇等11个新筛选项目,也在报批当中。

医药谷冒出,成为牡丹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这里,医药化工业已聚集23家生产企业,形成了上千个品种的医药生产集群,是全省医药集中区之一、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130多个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入园发展。

菏泽市牡丹工业园区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9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近日,在菏泽城区牡丹路以西,青年路以东,石油公司与文化路之间的黄金地段上,机声轰鸣,塔吊林立,车水马龙,昔日的“城中村”现在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一大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商贸物流项目开工建设或开工在即。

今年1~3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4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6亿元;在建的投资过亿元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60.23亿元。

“磁石”效应

一个个过亿元的项目纷至沓来,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接踵而至。牡丹区通过产业链条招商,培育一个、引来一批、繁荣一片的“磁石”效应。

“产业环境对招商引资具有极强吸引力,是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菏泽市牡丹区区长丁志刚介绍说。目前,牡丹区的产业转型和建设框架已全面拉开,生物制药、电子机械、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特色鲜明,集聚效应迅速彰显。

牡丹区紧抓医药产业急剧膨胀的机遇,以构建特色医药产业为重心,捕捉国内外医药产业、投资新动向,以特色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催生新的招商源。菏泽睿鹰制药集团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吸引了上抗集团、美国辉式和福来汶公司等合资合作。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国内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医药终端产品的生产基地。

副区长郝丕进说:“产业招商必须在大项目上求突破,一个大项目的落户往往能带动一批配套项目的跟进,产生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原菏泽制药厂濒临倒闭,该区利用其拥有的国内唯一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家级中药“稳心颗粒”优势,引来陕西步长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山东步长制药公司。公司又斥资2亿多元建设了山东神州制药和山东丹红制药公司,均已投产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牡丹区医药产业集群,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北京鑫茂嘉旭公司和山东健民制药公司合资2.1亿元,建设了健民生物制药项目;香港裕发国际有限公司和韩国克瑞恩株式会社合资2亿元,建设了华普医疗器械项目;华信制药与美国慈博生物科技公司合资建设了抗抑郁症新药项目,与留日博士合作新上了大豆异黄酮项目,等等。

目前,牡丹区已形成了西药生产、中药加工和生物制药三大门类、上千个品种的医药生产集群,被新闻媒体称为“医药谷”。

商贸兴城

依托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三产强区、商贸兴城”战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是菏泽市牡丹区又一成功的做法。

近年来,他们着重策划了一批市场开发、房地产开发和服务业项目。新建的三信购物广场、女人世界、华盛购物广场等大型超市、大卖场档次不断提高。健民制药、步长制药、睿鹰集团、康庄乐园服装市场、金旺商贸有限公司、三信实业有限公司都建设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年配货额达到50亿元。以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为重点, 积极打造美食菏泽品牌,建设了餐饮一条街、名吃一条街、烧烤一条街。城区星级宾馆、酒店,娱乐餐饮跑马圈地。

几年弹指一挥间,牡丹区已形成五大商贸区:以康庄乐园服装大市场、五金建材大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小商品城、中原电子科技城、花都商埠为依托的市中商贸区;以花都百货大市场为依托的西部综合商贸区;以金三角家居生活广场为依托的家居商贸区;以鲁西南汽车城为依托的汽车销售市场商贸区;以牡丹商业广场、东方红大街为购物商贸区;以曹州大观园、名茶名酒大市场为依托的餐饮娱乐休闲、购物商贸区。

菏泽市强兴开发公司董事长邓国强告诉记者,他2004年3月第一次到菏泽来,就看中了牡丹区的优势和潜力,树立起开发菏泽这块市场的决心。几年来,他在其他地方先后建设了5个市场,但最满意的是这个立足菏泽,面向鲁西南,辐射苏、皖、豫,影响全国的鲁西南建材五金专业市场。

南来北往的商旅客人聚集在菏泽。北京的、上海的、广东的、江浙的、东北的,他们或来投资兴业,或来进出货物,菏泽市牡丹区已初步形成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物流中心。

千帆争激流

“百舸争流千帆竞。”区长丁志刚在牡丹区招商引资奖惩大会上说,“经济发展是动态的,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在兄弟县区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强劲态势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责任感。”

牡丹区委书记尹玉明表示,全区上下努力实现牡丹区经济发展的“六个新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转变发展方式、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土地集约利用;实施科技带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园区主体地位、建设牡丹工业园;多措并举、破解发展资金难题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力求新突破。

蓄势待发,全力谋求新突破。菏泽市牡丹区按照建设煤电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商贸物流三大基地,发展文化旅游一大产业的发展重点,确立了新的工作目标:

煤电化工基地重点抓好投资48亿元的华润电力菏泽电厂一期、投资16亿元的广源精密电子铜带、投资2.8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和投资1.2亿元的华通输变电等11个项目的开工建设,今年实现销售收入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3.4亿元;到2012年再翻三番。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抓好睿鹰制药、步长制药、华信制药、健民制药、兔巴哥食品、米老头食品、佳美食品等24个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建设培育。

商贸物流基地着力推进香格里拉广场、花都百货大市场、康庄乐园服装市场、鲁西南建材五金大市场、香港金三角家居生活世博园和医药大市场等26个商贸物流项目的建设、规模扩张和管理提升,到2010年要实现交易额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300亿元;到2012年再翻一番,突破5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游览区、中华祖源景区、牡丹园改扩建等11个项目,2010年完成增加值要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亿元;到2012年再翻一番,实现20亿元。

作者:祝阅武 董显增 王凤起

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 篇3:

分拆英特龙赴港上市海王“造系”迈出第一步

海王集团凭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潍坊海王以及海王星辰这些子、孙公司,

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

海王生物分拆子公司英特龙到海外上市的计划尘埃落定。

2005年1月27日,海王生物(000078)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2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同意其发行H股的批复。海王英特龙获准发行不超过27217.05万股境外上市外资股。

作为中国股市第一只生物概念股,1998年12月上市的海王生物似乎成了众多矛盾的载体:在《新财富》“100家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和相关专业机构评出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中,海王生物均名列前茅。但在投资者眼里,海王生物上市后历年的利润增长与主营业务增长不相匹配(表1)。2004年3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1614万元,与上年同比下降39.86%。

调整

海王生物通过IPO及2000年的增发,从证券市场共募集资金15.45亿元。但过去几年的年报显示,海王生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连续多年为负,2001年为-8283.67万元,2002年为-11182.50万元,2003年为-2843.96万元。海王生物的募集资金究竟用在哪里,其潜力及成长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根据公告,截至2004年6月30日,海王生物募集资金累计投资金额为113723万元,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81.08%,累计产生收益17640万元;尚有26540.2万元募集资金未投入使用。其中已确定投资方向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总额为16718.2万元(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9070.63万元,西药新制剂项目未使用的资金为947.57万元,戊肝疫苗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4700万元,潍坊海王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2000万元),未确定具体投资方向的募集资金数额为9822万元(表2)。

“海王生物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内部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海王生物总经理刘占军解释道,但目前海王生物已建立了拥有雄厚力量的研发队伍,并在已形成品牌的引导下构建以药品生产销售和药品流通为主的产业格局。

虽然是以生物工程概念进军资本市场,但海王生物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一家保健品企业,似乎与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相距甚远。“这是由于国家不允许处方类药品做广告,海王生物只好通过保健品、OTC药品广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刘占军解释道。年报显示,在海王生物的营业收入构成中,保健品所占比例已由2001年的41%降低到2003年的29%,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更降到11%。

而且通过持续多年累计63900万元的投入,海王的品牌先行战略取得成功,2004年6月,经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专业评估,“海王”品牌的评估价值为103.48亿元,在国内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42位,在医药行业类中排名第一。

在研发方面,海王生物近几年资金的年平均投入近5000万元,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6%,在国内医药行业中排名第四。1998年,海王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国内医药行业第四家、广东省第一家获得认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年,海王技术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海王技术中心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药物合成、新制剂技术、药物分析5个现代化研究室。而耗资6000万元、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海王科研中心大楼即将完工,标志着海王技术成果的孵化以及与国际先进医药研制水平接轨具备了一个更标准、更规范的平台。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增强了海王生物发展的后劲。海王生物目前拥有产品品种370余种,产品有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保健食品四大类,形成以抗肿瘤药和生物制品为主导,覆盖抗生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1大类的种类齐全的产品体系,其中,在研产品43个,一类新药8个,二类新药12个。

收 购

在搭建品牌和研发平台的同时,海王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收购在产业链条上快速布局。

在药品流通领域,收购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被业内人士视为经典案例。2003年3月,海王生物投入6000万元,增资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成立潍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海王生物占60%的股份。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当时是山东省第三大医药商业公司,拥有一套由销售、大批发和上万个终端客户组成的“三位一体”销售网络。这一点对海王生物颇具吸引力,因为海王生物虽然在全国也有130多个分支销售机构,却始终缺乏一个较完备的终端客户网络。

海王生物控股潍坊医药站后,通过双方经营机制、优势品牌、强势产品和销售网络的有机整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总代总销+现代物流+终端配送”的经营模式。2003年,潍坊海王医药公司实现销售额近15亿元,同比增长100%,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和销售规模跃居山东省同行业第一位。

与此同时,潍坊海王还采取近地寻求合作伙伴、带资带证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在省内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拓展当地及周边市场。据介绍,潍坊海王2004年销售收入大幅度提升,稳居山东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龙头老大位置。

为了适应医药行业“大市场、大物流、大循环”的要求,潍坊海王在当地开发区圈地400亩,投资1.5亿元兴建医药物流工业园,计划2005年上半年全部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潍坊海王的杭州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在建设中,计划2005年底投入运营。两大中心的建设为海王生物发展医药大物流创造了条件,公司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全力打造出渠道、品牌和成本的优势,努力提升网络覆盖、物流配送、客户服务、品种保证和员工专业技术等能力,建立北以潍坊为中心、南以杭州为中心,覆盖山东、河南、安徽、辽宁、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并辐射周边地区的快速配送网络。潍坊海王的战略目标是引进国际一流战略投资者,借助资本、管理与品牌的优势,力争成为国内具有寡头地位的大型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

2003年7月,海王生物又以514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的金象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福药是一家有52年历史的老国企,拥有400多个国药准字产品,以普药为主。对海王生物来说,福药无疑是个待挖掘的宝藏。而福药所缺的,又正是海王生物之所长:资金、市场网络、机制和品牌。借助海王的资源优势,2003年,福药及金象中药的销售额近2亿元,2004年第三季度,实现销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12%。

海王生物在2003年的第三宗收购则显得比较顺利。当年9月,海王生物收购了海王集团下属的三亚海王海藻生物开发公司。三亚海王以牡蛎、螺旋藻等海产品为主,主要为海王生物保健品如海王金樽、金牡蛎、螺旋藻等提供原料。通过收购,海王生物减少了原料采购的关联交易和对大股东的依赖风险。

海外上市

药品生产领域,对英特龙的收购体现出海王生物意在长远的打算。

1999年3月,海王生物在上市后第一次出手,动用1340万元资金收购了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公司100%的股份。英特龙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几家公司合资成立的一家从事基因工程药的高科技企业,当时主导产品是α-2b干扰素。

经过5年累计12158万元的投入,英特龙目前已成为海王生物旗下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之一,主要专注于基因工程和疫苗产业,目前主导产品有重组a2b干扰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而即将推出的亚单位流感疫苗、Vero细胞狂犬疫苗、干扰素系列剂型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肝细胞生成素等,几乎代表了该行业的国际最先进水平。2003年,英特龙净资产9009万元,实现净利润1280万元,位居2003年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累计利润第44名。虽然英特龙这两项指标仅占海王生物相应财务指标比例的4.6%及26%,不过英特龙净资产回报率接近14%,侧面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高附加值。

据英特龙总经理柴向东介绍,根据海王生物对英特龙的“打造细胞因子类药物和生物疫苗两大产业平台,并在未来3年内陆续推出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展国际化战略”的规划,英特龙急需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新产品的上市、研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境外上市,不仅可以解决公司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更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并逐步奠定英特龙在国内现代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王生物计划在5年内将英特龙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生物制药企业,并面向国内外经营业务。同时期望通过英特龙在香港的上市,以及海外业务的拓展,创建国际品牌,使海王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从而提高企业以及产品的形象,增加产品销售的附加值,提升公司价值。另外,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公司也期望借助英特龙在香港的成功上市,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持续融资的平台,增强海外融资能力。

在英特龙赴港上市获批后的2月28日,英特龙亚单位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在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工业园区正式奠基,其自主研发的亚单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流感疫苗,也是国内首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的亚单位流感疫苗项目,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凯龙公司能生产同类产品。该基地投产后,不但可以改变目前国内亚单位流感疫苗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该疫苗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1000万人份亚单位流感疫苗,投资约1.677亿元,计划2006年中旬建成,年产值达5亿元,产能超过去年国产流感疫苗供应量的总和;2007年计划增资5亿元,扩建投产7000万人份的流感疫苗生产线,预计营业收入将超过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将达到4亿元。

海王生物有关人士认为,英特龙的分拆上市,从表面上看海王生物的股权被稀释了,但英特龙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后会使主营业务持续增长,海王生物因股权稀释所带来的利润摊薄不但可从英特龙未来加速发展所实现的增量中得到补偿,还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此外,英特龙在获得资金支持后,将成功进入新的优势产业领域,与现有业务一并成为海王生物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加大经营规模及获利能力,从而促进控股股东主营业务的快速、有效增长。更重要的是,海王生物还可通过英特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认可和估值,促进国内投资机构及投资者认识的提升,使投资者同时享受英特龙分拆上市带来的利润回报和海王生物二级市场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投资回报。

英特龙的海外上市也被认为是海王集团造系运动的第一步,海王集团凭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潍坊海王以及海王星辰(2004年获高盛注资4000万美元)三个子、孙公司,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海王生物董事长张思民将海王的长期发展目标概括为:将海王打造成集生物制药、化学药品、中药、保健食品、医药零售和医药物流为一体,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价值最高的大型医药企业,跻身于中国医药市场的行业寡头行列;将海王品牌打造成中国医药行业的强势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张思民认为自己更倾向于追求长期利益与长远价值,而没有很好平衡好企业短期财务报表,“海王已经多年不鸣,应该快到破壁而出、一鸣惊人的时候了。”

但如何平衡好企业的长期发展与股东的回报要求显然不是个轻松的问题。

作者:刘 猛

上一篇: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保险会计准则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