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低碳经济论文

2022-04-15

地区低碳经济论文 篇1:

山西省不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能源被消耗,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引起了温室效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无数的生物无家可归,最后危害到我们人类自身。低碳经济这种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此产生。然而,山西省作为一个煤炭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显得迫在眉睫。可是山西省地域辽阔,资源应有尽有,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能源分布、消费的能源差异较大,因此引起碳排放量的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直接影响山西省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不是全部地区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此限制了山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怎样分析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样本数据的说明与来源

(1)根据所确立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获取2013年的样本数据。

(2)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以及山西省的地方年鉴和山西省统计部门网站。

2.因子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应该检验所选取的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如果不尽兴此检验就盲目地检验,很可能因为用错方法,而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无法得出任何结论。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因篇幅问题省略)。

由上表可看出KMO度量值为0.605,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1,小于0.01。在1%的显著水平下,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原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数据后,利用 SPSS19.0软件的因子分析功能进行分析,计算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结果见表2和表3(因篇幅问题省略)。

由3可看出,成分1的特征根为3.022,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43.177%。成分2的特征根为1.974,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28.195%。成分3的特征根为1.930,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17.058%。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8.431%。用主成分Y1、Y2、Y3代表原来的7个指标评价山西省不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可以完全表达出所有指标代表的信息,而且这3个主成分互不相关。不仅避免了评价指标信息重复的问题,而且使较多的变量成为较少的变量,简化了数据。

可以得出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3个成分得分(分别记为Y1、Y2、 Y3),以各主成分所对应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分,有表4(因篇幅问题省略)可得,Y1的贡献率为Y1的特征根除以三个主成分的总的特征根。=3.022/(3.022+1.974+1.194)=0.4882,Y2的贡献率为Y2的特征根除以三个主成分的总的特征根。=1.974/(3.022+1.974+1.194)=0.3189,Y3的贡献率为Y3的特征根除以三个主成分的总的特征根。=1.194/(3.022+1.974+1.194)=0.1929

综合得分Z=0.4882Y1+0.3189Y2+0.1929Y3。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综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排序(见表5) ,其中某些主成分得分或综合得分为负,并不说明该项竞争力为负,而是计算中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的结果。

各地级市在各主成分上的得分,由表5(因篇幅问题省略)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

Y1=0.207ZX1+0.042ZX2+0.076ZX3+0.365ZX4+0.357ZX5+0.062ZX6-0.245ZX7

Y2=-0.064ZX1+0.463ZX2+0.473ZX3+0.146ZX4+0.028ZX5+0.031ZX6-0.128ZX7

Y3=0.525ZX1-0.052ZX2-0.055ZX3-0.042ZX4+0.051ZX5+0.695ZX6+0.221ZX7

成分1的前三名是大同、朔州、运城,后三名是晋中、太原、晋城;成分2的前三名是大同、朔州、运城,后三名是晋中、太原、晋城;成分三的前三名是吕梁、朔州、晋城,后三名是长治、朔州、晋城。总分的前三名是大同、运城、朔州,后三名是晋中、太原、长治。大同排在第一名是因为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均靠前,运城排在第二名也是因为三个主成分得分排名均靠前,朔州虽然主成分三的排名靠后,但由于前两个主城分的排名均考前,所以总得分排名比较靠前。长治、太原、晋城总得分排名靠后的原因是三个主成分得分的排名均靠后。

3.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格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不同地级市每个主成分的排名与最后的综合排名之间不完全一样,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找出影响每个主成分因子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提高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为了使影响因素更加明晰,这里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正交旋转。

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正交旋转的结果见表6(因篇幅问题省略)。

从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看出:成分1与Zscore(X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Zscore(X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Zscore(X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相关性强;成分2与Zscore(X2公共汽车客运总量),Zscore(X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成分3与Zscore(X1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Zscore(X6林业产值比)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

4.结论与建议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总得分排名第一的大同市在总得分及各成分得分均名列前茅,可以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排名靠后的城市应该向大同市学习。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降低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GDP。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使一次能源尽可能多地转换为相比更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单位能源产出等于地区生产总值除以能源消耗总量。为了增加单位能源产出,应该在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这就得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争取用较少的能源获得最大的产出。

(2)增加公共汽车客运总量和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汽车的资金投入,增加公共汽车数量,并改善公共汽车内的环境,安排舒适的椅子,禁止吸烟等来实现。人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和出租汽车,尽可能地乘坐公共汽车。

(3)至于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和林业产值比,应该利用空余空间多植树栽花。禁止人们乱砍滥伐。一棵树成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砍掉它只需要瞬间。砍一棵树不只是对树的伤害,更是对我们人类最大的伤害。政府应该倡导人们多植树,少伐树,增加自然生物的固碳能力。

作者:张丹丹

地区低碳经济论文 篇2:

关于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在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利用“十二五”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腹心和江河源头生态屏障的长江上游地区,如何利用“十二五”发展机遇,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深挖“节能减排”潜力,以应对逐渐增加的外部不确定性以及日渐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压力,将经济发展真正转到绿色、低碳的轨道上来,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长江上游地区 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自工业革命伊始,伴随着化石能源的开发使用,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排入大气。目前,大气中过高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大幅度消融以及各种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己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改革开放30年,传统的粗放式经济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我国西部的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也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对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2):54-56.

[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方磊(1986-),男,浙江省东阳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区域商贸与市场;刘少华(1988-),男,安徽省亳州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方磊 刘少华

地区低碳经济论文 篇3:

民族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低碳经济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统一的多民族大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数量多、经济增长快、能源消耗大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所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与能源、环境以及政策协调的压力十分巨大,而民族地区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日本的卡亚教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卡亚公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4个方面的因素。我国民族地区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因此,无论从能源结构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都是全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低碳模式已成为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低碳模式是民族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能源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而且还要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有关研究表明,西部12个省区市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22.1%和25.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的53.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占全国的43.8%;在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指标中,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贵州、甘肃等民族省区的单位GDP能耗分别为2.159、1.106、3.686、1.963、1.562、2.935、2.875、2.013(吨标准煤/万元),都高于全国1.102的平均值,说明民族地区是全国高碳排放最严重的区域。不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民族地区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之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规模小的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巨大市场需求,而拥有丰富煤炭和石油资源的民族地区已成为国内能源原材料的主要输出地,这进一步加剧了对能源资源的无序开发,并催生了民族地区高耗能企业的扩张,造成了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其次,民族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主要生态功能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民族地区在全国能源资源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民族地区生态脆弱且具有容易遭受破坏和难恢复的特點,生态状况虽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除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外,过度无序的资源开发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已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民族地区森林面积锐减,草原荒漠化和大气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加上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此外,一些民族自治地方因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问题处理不当,还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复杂的利益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三,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实现绿色GDP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体制机制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创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必须由主要依靠资金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而能源资源的利用,只有实现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方向转变,才能摈弃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真正开辟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只有推进全国面积最大、节能减排任务最重的民族地区低碳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才能为实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约束性指标创造前提条件。因此,不失时机地推进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民族地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整个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瑞星的机遇挑战和前景分析

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机遇和挑战并存,既存在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又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既要抓住时机迎难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推进。

从机遇来看,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具有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和应用低碳技术。着力发展低碳产业,推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各族人民形成科学的生活与消费理念,而且可以为民族地区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能源及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契机。从这个意义来说,加快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

从挑战来看,民族地区作为高能耗区域,理应成为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心。然而民族地区正处在经济发展、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阶段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最大。一是民族地区的能源结构目前仍以煤炭为主,80%的发电能源来自于煤,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高碳”的特征。二是在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不断提升且能源重化工业又占很大比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还明显偏低,而要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尚需较长时日。三是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技术人才水平滞后。研发经费不足,而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这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还缺乏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还需冲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以上四大挑战,决定了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并付出比中东部地区更为艰苦的努力,才能推进低碳经济的适度超前发展。

从前景来看,民族地区拥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对优势和巨大潜力,从而为低碳经济的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运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显著特征。目前这些能源主要有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而民族地区具有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风能发电。仅内蒙古风能资源就占我国陆地风能总资源的40%左右。目前风电装机容量已达70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内蒙古已提出了建设“风电三峡”的构想。其他民族地区也有发展风电的良好条件。二是水电。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水利资源蕴藏量为44568万千瓦,

占全国的65.9%。广西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相继建成投产,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三是可燃冰。2009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对外宣布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据测算,青海蕴藏的可燃冰远景储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得当,就可成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四是神华集团和中科院在内蒙古、宁夏等地开发建成的大型“煤制油”技术项目,已实现了煤的清洁转化,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第二、森林和草原都具有很好的碳汇功能。民族地区拥有广袤的森林和辽阔的草原,其中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草原面积3亿多公顷,分别占全国的43.9%和75%。据测算,1亩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0.1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0.46吨。落实好森林和草原的保护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其碳汇资源在生态保护和缓解气候变暖中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贵州毕节试验区大规模植树和退耕还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等,都为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积累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第三,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优势。黨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国家的大力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都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政策方面的优势。同时,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发达国家按照清洁发展机制(CDM)条款向发展中国家实施碳汇项目,可以引导低碳技术和减排资金更多地转向我国民族地区。

三、推进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1 加快民族地区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单位GDP能耗,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节约能源就等于增加了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民族地区应首先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人手,通过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力争在2020年之前使本地区单位GDP能耗与人均碳排放指标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逐步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约能源的最佳途径,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把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严格执行钢铁、有色、石化、煤炭、造纸、建材、酿造、制革、纺织等高耗能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和环境准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建立国家主导与民族地区自身相结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撑体系。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还缺乏资金与技术,仅靠民族地区自身的条件是不够的,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力扶持是确保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民族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主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框架中,应突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增加转移支付比例、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应尽快研究制定适合国情及区域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在民族地区建立一批低碳产业与经济试验区。开拓培育民族地区低碳技术市场,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

3 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这正是制约民族地区的主要瓶颈。民族地区要整合资源,加快低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包括:催化燃烧与节能减排,二氧化碳中和、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绿色能源技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液化及其联产,对草原、森林、高原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对草原、森林退化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实施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都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生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从长远角度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 把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既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又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促进生态环境低碳化和低碳经济生态化,有助于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广泛宣传基础上提高公众意识,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要进一步健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5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建设与制度创新。近些年,我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清洁生产、节约能源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还需要把贯彻这些法律法规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结合起来,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实施细则。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还要加快民族地区税收制度改革,将税收与资源价格变化挂钩,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与税收形成机制,出台和推广民族地区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税费改革方案,以增加民族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作者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明生

作者:李鸿

上一篇:森林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体育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