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竞争力报告论文

2022-04-17

工业竞争力报告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下广州服装加工业竞争力的调研报告

摘 要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统计部门的资料,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金融危机下广州服装加工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服装加工业 竞争力 广州

为了解我国金融危机下服装加工业竞争力的现状,2009年7月至8月,笔者对广州市内近100家服装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其中大、中、小型企业约各占1/3。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98份,问卷的设计主要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走访座谈企业12家,其中大、中、小型企业各4家。

一、基于钻石模型的金融危机下广州服装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1、从劳动力要素看。

服装加工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三种类型。(1)一般技术性人员,是具备一定制衣技术的劳动工人。通常这类人员十分丰富。但金融危机导致广州大量服装加工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返乡,使广州地区的一般性技术人员出现缺口。(2)管理人员。一般分为厂长、车间主管、尾部主管、裁床主管和财务人员。通常由有多年服装加工经验的人担任,但很少有人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几乎无法从战略发展角度对企业进行长远的统筹和规划,专业管理人才缺乏。(3)设计人员。在受访的近100家企业中,70%的企业不能进行设计研发,仅30%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部分产品或全部产品设计。设计人才缺乏。

2、从基础设施看。

首先,交通便利。广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运输中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又是重要的对外港口和核心的航空港,同时拥有发达的城市内部交通运输系统。其次,通讯设备发达,信息充沛。广州网络普及率达31.4%,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19.1%,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3.89%、固定电话、传真等通讯工具的普及率也远高于很多地区。

3、从资本要素看。

广州融资能力强,基础设施健全,服装加工产业集群状况好,加上政府的投资引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资本。但广州服装加工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资金少、规模小、融资困难。金融危机使国内外市场萎缩,销售不畅,资金回笼困难,企业资金周转更加紧缺。

(二)本国需求条件。

广州服装加工业的国内需求巨大。首先,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服装的需求扩大。广州地区生产的服装以价格低廉、品质优良、款式新颖、引领潮流时尚的特点而畅销全国。其次,广交会是广州地区服装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据统计,每年广州服装企业在广交会上都有巨大成交额, 2007年达8.25亿美元。

从需求结构看,国内需求结构向高层次水平快速发展,但仍属于低层次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刺激了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欲望,从而促进了我国服装业向高质量、高档次方向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又较严重的抑制了这种转向。金融危机对国内需求条件造成了巨大影响,导致国内服装需求规模大幅萎缩,需求结构的升级停滞不前。

(三)支持性产业。

1、服装加工业的上游支持产业主要有布料、机车及机车维修业。广州拥有庞大而完善的布料市场,无论是交易产品、出口量都是中国面料市场的“领头羊”。机车及机车维修业几乎与服装加工业同在且合作制度健全,庞大而完善。金融危机使国内外对布料的需求锐减导致大量布料企业倒闭。

2、下游支持产业(交通运输和电讯、网络信息产业)为广州服装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州交通、通信发达,为该行业先一步解读市场、抢占订单提供了重要砝码。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1、广州地区服装加工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该行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一项“企业是否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行业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应发展战略”的问卷调查中,81%的受访企业回答“尚未制定”。“走一步算一步”的现象很严重。

2、管理体系健全,分工较明确。

3、企业间竞争激烈,金融危机更趋之呈“白热化”。

(五)政府。

1、政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外贸出口结构。服装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低、获利能力差,而广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全国该项出口总额的四成,在2008年4040.97亿美元的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为2612.64亿美元,占64.6%;为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政府积极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广东地方政府希望服装加工业外迁,国家数轮出口退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挤压着加工业的利润空间,压缩着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

2、人民币升值、“两税合一”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加了广州服装加工业的生产成本,使原本狭小的利润空间更小。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两税合一”后外商加工企业税负的加重,新《劳动合同法》使企业增加工人的各类保障费用,有厂商测算企业成本增加超过20%。

3、机遇

(1)“泛珠三角区域”及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广州服装加工业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承接平台。

(2)危机也是机遇。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但也锤炼、提升了一批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使其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其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结论

改革开放30年,广州服装加工业已建立了拥有丰富的、较纯熟劳动力的资源市场,国内需求规模巨大,支持性产业市场庞大而完善,业内企业拥有一套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通讯发达、信息充沛的竞争优势。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发展资金不足,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导致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性,设计人员缺乏导致自主设计能力弱、盈利能力低,这些问题是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广州服装加工业出现劳动力供给的巨大缺口,资金紧缺状况加剧,国内服装需求大幅萎缩、国内需求结构升级步伐停滞不前,原材料供给紧缺,较严重的削弱了广州服装加工业业已建立的整体竞争优势。加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战略转型期,国家产业政策、出口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广州服装加工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弱。

三、建议

(一)合并、合资、联营。

其优势在于:(1)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州服装加工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的问题。(2)为该行业制定和执行各种竞争战略奠定基础。(3)为该行业结构的升级改造,适应当前国内经济大环境提供途径。

(二)外迁。

(1)“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广州服装加工业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承接平台。(2)“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内地更低的土地、劳动力价格和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提供更廉价的成本,弥补广州地区的不足,提升广州服装加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3)内迁是广州服装加工业的出路,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内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2007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参考文献:

[1]吴建安.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耀中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

[3]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4]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08.12.

作者:周焕杰

工业竞争力报告论文 篇2:

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评价

摘要:以中国铝工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遵循目的性、实用性、可比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由每股指标、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经营与发展能力、资产与负债和现金流量等5个一级指标和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铝工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用以测度铝工业的运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进而判别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目的在于为处于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铝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铝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当前,理论界关于铝工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竞争力、产业链发展和政府管制等三个方面。一是结合竞争战略理论以铝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运用PEST分析法,研究吉林铝业公司的环境和竞争力现状,明确指出了影响吉林铝业公司竞争力和竞争地位的因素。二是以铝工业产业链发展为出发点的研究。运用SWOT分析理论,对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及中国铝工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河南区域铝工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三是从政府管制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运用市场集中度理论对我国铝工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描述,探讨了进出口政策、电力政策、环保政策对我国铝工业发展的影响。不合理的关税结构和对原料进口的配额限制制约了铝行业的发展,并运用有效保护理论对这种制约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我国的关税政策对铝工业保护率极低,甚至已经为负值的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铝工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公开上市的三家铝工业公司为实例,尝试通过建立由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铝工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全面研究中国铝工业的竞争力现状,并为处于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铝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铝工业竞争力的内涵与评价原则

构建铝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我国铝工业的竞争力,找出影响铝工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和提升铝工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实现增强我国铝工业整体竞争实力的目标。首先,本文将铝工业竞争力界定为:一国(地区)铝工业以其相对于他国(地区)更高的生产力,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获得盈利的能力。为此,对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应坚持和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目的性和实用性原则。铝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应该准确地反映铝工业产业链上原铝、氧化铝和电解铝等产品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应有利于行业挖掘竞争潜力。二是可比性和适应性原则。即每一项指标的量值及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同国内外竞争对手可比。铝工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和产能逐年释放的特征,其指标评价体系也应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能切实反映铝工业产业链上不同类别企业的竞争力的共性。另外,指标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产业链上不同的环节和具体的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三是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即在多指标分项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从而得到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因此,各项指标必须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同时,指标体系必须能够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

二、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一)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铝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常采用的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和内涵解析法虽然可以深入到对产业核心能力的分析中,但其缺点是难以全面量化,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质上是难以在企业间进行直接比较的。

竞争力强度一般被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四个等级,但在实践中,这种分类法主观意识成分较重,致使产业竞争力评价具有先天的“模糊性”。鉴于铝工业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宜采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来测度铝工业的竞争力。主要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因素集;第二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集;第三步建立评价等级集;第四步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第五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另一种常见的测度工业竞争力的方法是综合指数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步骤为第一步确定评价项目的权数,既要求一级系统的权数之和为1,又要求各子系统内部各项目之和为1;第二步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平均指标,对于正指标直接用其报告期与基准期相对比,对于逆指标,先求其倒数值,然后用上述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再用事先确定好的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第三步对各子系统的平均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平均指数。

为了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现状,本文综合多层次模糊评价和综合指数评价两种方法,先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再依次将其分解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其评价结果相对于一级指标构成一个模糊评价矩阵,然后与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铝工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的结果,最后,再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铝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测度铝工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现实的生存能力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以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构建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经营环境评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铝工业企业竞争力环境评价不能局限于内部经济环境,还须考虑国际社会、文化、法律等环境要素以及贸易方的金融、税务及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的完善程度,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要素市场的状况等。

第二,市场竞争力评价。一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二是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方面。企业产品的销售获利情况可以通过销售利润率加以反映;市场占有可以通过市场份额及其增长状况反映。总资产贡献率指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现有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同时,企业的营销系统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其可以通过企业销售合同执行情况、货款回收状况、内部制度的完善情况和市场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定性衡量。技术的投入主要从经费投入强度、人员结构等方面加以度量,技术的产出则可以通过企业拥有的专利数、产品和技术领先程度和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上市的铝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从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财务能力来评价。企业的运营能力综合反映在企业资产的应用效率方面,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表现出来。所谓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在融资数量和成本方面的能力。一个企业的融资渠道越多,融资成本越低,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能力。负债比率指标衡量的是企业在对外债务筹资方面的能力,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债务筹资能力越强。投资效

果系数衡量的则是企业在债券和其他股权收益方面的投资效果。

第三,企业战略评价。企业的战略制定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紧密联系。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使企业的决策过程在多方面受到规范和约束,避免个人决策的不良后果。本文以国内三家代表性的铝工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战略能力的执行结果能够由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经营业绩来衡量,具体而言可通过几年的平均利润加以反映。

三、铝工业竞争力评价

铝工业投资周期长,对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发展环境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显著。2007年1-2月,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4.2%,而铝冶炼产品产销率则下降到90%以下,市场总体上供过于求。针对电解铝价格持续下跌的状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遏制铝冶炼投资反弹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强调要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准入管理,来防止电解铝投资反弹和氧化铝盲目投资。同时,加快淘汰违法违规的落后企业及工艺装备。以上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仅有利于优化铝工业的竞争环境,而且还能促使能耗水平、环保达不到国家强制标准的小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能力逐步退出;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大型预焙电解槽及氧化铝生产的综合能耗水平。

(一)铝工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铝工业竞争力形成要素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并遵循上文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下面本文拟从六个层面来构建综合反映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

1.运营能力 运营能力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它既包括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也包括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企业的影响。这里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经营规模综合实力(产品产量和资产总额)、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2.经营安全能力 经营安全能力反映了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的好坏,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长期或短期负债的偿还能力,这一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这里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指标之一,在此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销售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

4.市场控制能力 铝土矿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期的延长,资源将会逐渐枯竭,而从国际现货市场采购铝精矿,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容易受到供应商的牵制。因此,加强对铝资源的开发与控制,保障原料供应量,应成为铝工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这里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主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某产品销售量/全国某产品消费量)。

5.创新发展能力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从而为企业开发新产品,赢得竞争优势创造条件。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主营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收入);总资产增长率(本期总资产增长额/前期资产总额)。

6.组织管理能力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反映了企业动员和扩展其技术、人力和财务资源的综合能力。结合铝工业企业的行业特点,这里拟选用如下两项指标,即生产能力利用率(主产品产量/该产品年生产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企业平均从业人数)。

(二)中国铝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1.指标筛选为了防止重要指标漏选或指标以不同名称重复选人,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合理以及评价过程过于繁琐,这里先要对初步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初选时,为了避免指标的不必要重复,降低计算量,出于数据易得性、通用性及可比性的考虑,本文在具体对我国铝工业竞争力的评价过程中采用每股指标、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经营与发展能力、资产与负债、现金流量等5个一级指标和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2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铝工业的运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初选后,再将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实际值除以标准值再乘以相应的权数得出评价综合指数分值,并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来判别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2.权重确定各指标权数通常是按照专家权数法进行确定,主要依据是各项指标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重要程度和各指标之间相关程度的强弱。设定评价指标的总权数为100,根据专家问卷回收后的统计结果,确定每股指标占总权数的24,利润构成与盈利能力占30,经营与发展能力占20,资产与负债为15,现金流量为21。

3.评价结果各项指标的标准值一般是依据全国乃至全世界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进行取值。考虑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并且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将主要对我国铝工业中具有代表性且在A股市场上市的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竞争力评价。

五、结论

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关铝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竞争力评价综合指数分别为94.5,66.04和33.37。中国铝业在单项指标值中有15项排列第一,6项排列第二,2项排列第三。这表明该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相对较强,经营规模较大,资产质量较好,现金流稳定,经营与发展能力较强,盈利能力突出,但其存货周转状况却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铝业在单项指标值中有7项排列第一,15项排列第二,1项排列第三。这表明该企业竞争力与中铝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虽强于关铝公司,但在资产负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山西关铝在单项指标值中仅有1项排列第一,2项排列第二,20项排列第三。这说明该企业总体竞争力相对偏弱,虽然该企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2004至2006年正在稳步改善,存货周转率也较快,但其最突出的问题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缓慢,三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9%,从而影响了整体盈利能力,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云铝的33%,中铝的17%,而且现金净流量严重短缺。因此,山西关铝应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逐步降低该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制约。

总体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铝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配置资源能力、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作者:武建强 谢 攀

工业竞争力报告论文 篇3:

新时期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竞争力大为提高。当前,国内要素资源条件不断变化,后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加快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当前我国工业竞争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低端、低价格产品仍然是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

从行业间的国际分工来看,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等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方面。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依存度为16.82%,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最高,达到了68.05%,但出口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出口主体中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比重达到了92.54%;另外出口依存度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为主,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出口也普遍占据了50%以上的比重。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极易成为国外贸易限制措施的对象,并且随着与我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具有相似性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低端同质化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尽管我国在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产业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产能力优势,但生产制造水平、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仍然相对低,高消耗、粗加工、低端产品仍占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不到30%,大大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以低端、低价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亟待改变。

(二)多数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工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仍然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据有关测算,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研究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而且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差距,根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7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三)国际化品牌、营销和经营能力较弱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目前, 在工业领域,国际品牌的国产化进程很快,而我们的自有品牌企业还不足以与国际品牌抗衡,且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困难较多。同时,我国工业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普遍缺少成熟、畅通、独立的供应链和营销网络,往往依赖于国际大公司或中间商的品牌和流通网络。品牌和营销渠道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我国工业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并由此形成较低的产业链分工地位。此外,中国企业整体国际经营和运作经验仍然不足,多数工业企业依然缺乏跨国经营尤其是资本运作的实践经验,制约了工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国际风险的能力。

(四)产业组织结构仍要继续优化

从宏观上看,中国工业企业仍然未能真正实现专业化分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行业、地区、企业往往自成体系,大中小企业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大型企业不大不强,缺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航空母舰”;中小企业不精不专,企业不能合理分工协作,市场过度竞争,侵蚀了企业的合理利润,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难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在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石化、汽车、钢铁等产业中,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过度分散的问题,经营规模和国际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规模经营的行业如钢铁等,部分严重依赖外部进口的行业如集成电路制造装备、轿车制造装备、数据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产业集中度下降、结构分散化趋势却仍在继续,不利于抵御外部竞争和风险冲击。

二、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管理体制与政策仍有待继续改善

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现行干部管理体制不合理,地方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实行任期制,容易助长“铺摊子”、扩大经济规模的短期行为,而忽视提高长期技术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战略工作;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缺乏产业退出机制,造成落后企业及产能难以退出,资源不能有效地流向优势行业及企业,从而延缓了工业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资本流动和兼并机制不灵,较大地阻碍了企业外生性扩张,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竞争力壮大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在产业政策方面,我国对工业竞争力的提升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安排,也缺少持续性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对中资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缺乏必要的支持力度。

(二)要素资源市场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我国资本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直接融资市场还是间接融资市场,发育速度均较为迟缓。就直接融资市场发育来看,规模依然较小,工商企业资本形成中来自直接融资市场的份额不足5%;市场秩序不健全,中国股市投机性过强已成不争的事实。就间接融资市场发育来看,价格(利率)决定基本上仍由政府行政管制,而不是市场定价,国有金融资本居绝对统治地位。如何加速和深化资本市场化仍是中国市场化进程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资本市场化相比较,我国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更低,包括城市土地和农村耕地,在产权制度、交易制度、价格决定和法律制度上,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条件还远远不够。此外,石油电力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完善,价格体制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供求关系扭曲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培养。今后改革历史进程的重点应由产品市场化加快向要素资源市场化转变。

(三)自主创新体系不健全

据统计,目前全国仍有超过60%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约有50%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由于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弱,使得我国主要工业领域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例如,目前我国主要机械设备技术来源的一半以上、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这样就造成对国外的路径依赖,制约自身技术能力提高。而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壮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逐渐增大。今后,中国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需要考虑,拥有这些技术的西方国家从控制发展“制高点”的战略考虑,都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在许多尖端领域,我国始终面临技术封锁的局面。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弱,导致工业竞争力提升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四)依托要素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日趋减弱

劳动力方面,受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范化和城市生活费用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开始,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的趋势显现,“民工荒”、“技工荒”屡屡出现;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也持续上涨,从全国平均角度看,2006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速分别为14.4%、18.70%和17.3%。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资关系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实际成本继续上涨,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土地方面,严格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及土地“招、拍、挂”等供应方式的改革等,使得土地资源不再无限制的低成本供给。劳动力和土地供需关系的变化正逐步改变着我国要素资源的秉赋结构,要素供给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间的不协调导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制约着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发挥。中国工业发展正进入比较优势调整变化的阶段,低成本优势减弱和劳动生产率上升两种趋势的净结果将决定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变化。

三、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和资源要素市场机制改革

一是强化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公共品服务以及增进市场功能、弥补市场缺陷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优胜劣汰中,促进工业竞争力提升。切实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在经济资源配置上的支配权与行政干预权。同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避免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倾向。二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机制改革。重点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要调整和理顺土地、重要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稀缺资源的价格关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保补偿责任机制,使本应由企业承担、以前却由政府和社会承担的那部分成本,真正计入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本中,从而引导各类投资者和企业节约使用稀缺资源、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二)加快开放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继续扩大开放,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通过扩大开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提高资源效率的机会,利用中国已有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更高档次的技术和从事更多的前沿技术开发。二是大力推进以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整合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成立专门机构和组建专门队伍,重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及军用民用的界限,发挥全社会的技术优势,实现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道路。三是制定并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实施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财税政策,降低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承担的风险;以所得税前列支科研设施建设投资费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符合技术进步方向的产品;对重大共性技术在中试、产业化阶段给予资金支持;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的申请费、代理费等进行适当的资金补贴。加大对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的政府采购和金融支持力度。

(三)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

一是通过制定发布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若干意见,明确企业技术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设立中央财政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专项资金,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二是建立规范的落后产能退出制度。规范企业关闭破产或淘汰落后产能的程序,建立落后产能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尽快建立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三方共同出资的“落后产能退出专项资金”,实现对关闭破产企业的经济补偿、职工安置、转产提供等。三是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综合管理、职工教育培训以及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等关键环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

(四)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做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公共设施部分以外的国有资本垄断行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逐步实现民间资本、各类企业、各类社会投资基金对国家投资的替代,弱化政府直接投资项目的冲动;在竞争性行业加快推进以国有资本绝对控股为主要形式向绝对控股、参股、相对控股等多元化持股方式转变。二是抓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积极推动重点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间的垄断与地区封锁,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延伸、多种经营、混合兼并等途径,对资产存量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组建一批能够进入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三是有重点地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经营体系。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等,加快由实现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将部分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产业及时向外转移,按照产业链条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搞好能源资源的全球战略布局,缓解能源、资源供给压力。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发展。

(五)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

一是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机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抢占竞争先机。二是继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集中人力和财力,着眼各环节关键技术,切实抓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的实施。三是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链升级。不断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分工、合作的层次,引导跨国公司研发、关键制造领域向中国转移,加快引导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以低端制造环节为主向高端制造和研发设计环节升级。四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收购、重组和兼并,加快培育大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内资企业,提高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力和示范效应。

(付保宗,1976年6月生,山东临清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作者:付保宗

上一篇: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制造业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