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2022-04-21

放弃“会战式”的工程建设模式,实行项目法人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以往成立“工程指挥部”的传统作法,对技术创新实行契约化管理……三峡工程以工程总量和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三峡工程合同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篇1:

职工文化建设助推三峡工程梦想成真

2016年是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2周年。22年前,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站在三峡工地一个临时搭建的土堆上向全世界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从那时起,数以万计的三峡建设者怀着“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壮志豪情,日夜奋战在三峡工地,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今天,高峡出平湖的宏图已经绘就,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三峡梦已经实现,长江安澜,国泰民安,三峡枢纽工程安全平稳运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峡大坝已巍然耸立,建设历程仍历历在目。三峡工程开工之初,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建设大军迅速汇集到这个只有15.28平方千米的三峡坝区。当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按照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业主单位与几十家参建单位之间没有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的行政隶属关系,只是合同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如何号召、动员、激励全體建设者用长达17年的时间去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的艰巨任务,是摆在三峡工程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当时,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工程的业主,后发展为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的决策者们认为,要完成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仅靠科学的组织手段、严格的经济合同和完备的技术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追求。如果说经济合同是业主单位与参建各方的经济纽带,那么,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全体建设者的精神纽带。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就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是如此,一个民族工程的建设也是如此。为此,三峡集团响亮地提出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口号,高举起了“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大旗,并立即得到全体建设者的响应和认同,成为三峡建设者的共同心声和精神支柱、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正是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全体三峡建设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甲方还是乙方,正式工还是农民工,为着一个共同目标,十几年如一日,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无数险阻,用自己的勤劳、汗水和智慧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

为了让这面浸润着爱国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三峡工程职工文化建设便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应运而生。

自从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三峡集团就十分重视职工文化建设,把职工文化活动作为弘扬三峡精神、宣贯核心理念、凝聚职工队伍、引导追求目标、激发首创精神、规范职业道德、选树劳动楷模、提升职工素质、展示良好形象、构建和谐工区、建设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通过搭建各种职工文化活动平台,创新职工文化活动形式,丰富职工文化活动内容,打造职工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让决策者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各种衍生文化落地生根,变成为广大建设者的观念自觉和行为自觉。

建设五大基础工程

奠定职工文化坚实基础

构建领导体制机制。由于三峡集团与各参建单位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创造性地成立了三峡坝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各参建单位的党、工、团组织负责人组成,同时党工团组织分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共同理念指引下,既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开展活动,又统筹协调,统一布置,共同推进。

建设文化宣传阵地。创办《中国三峡工程报》和《三峡工程建设》杂志,建设三峡门户网站、三峡党建网、三峡工会网、三峡青年网和三峡职工文化网,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进行职工文化的宣传展示,广泛宣传三峡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最新成就和广大建设者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

建设职工教育阵地。建立建设者培训中心,开办职工夜校、农民工夜校、班组学习室、职工书屋,建立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等学习教育培训平台,为开展职工思想教育、业务技能及各类学习培训创造良好条件。

建设文体活动场所。投资五千多万元建设包括综合体育馆、室外体育场、影剧院、游泳池、网球场、篮球馆等各类文体设施,对两万多名建设者免费开放,充分满足建设者在长达17年的施工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需要。

建设职工文化队伍。举办各种工会干部、团青干部以及企业文化师、社会体育辅导员、各单项文艺体育骨干队伍培训,提高他们开展职工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之成为职工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上述五项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全面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

打造职工文化品牌

广泛开展职工文化实践活动

为实现职工文化建设的功能目标,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集团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和三峡特色的职工文化,打造了一批深受广大职工欢迎的职工文化品牌,为三峡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全面实现了职工文化的价值引领、素质提升和精神愉悦作用。

大力选树劳动模范,用劳模精神引领人。劳动模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个时代普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企业和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第一年,三峡集团的决策层就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在三峡工地评选十大优秀建设者,并为他们披红戴花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

从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开始一直到2009年主体工程完工,三峡集团每年在全体三峡建设者中开展一次优秀建设者和先进集体的评选活动,15年一共评选出了245名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涌现出了10名全国劳动模范、3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以及一大批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为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他们“为我中华、志建三峡”的三峡精神,我们在三峡工地多次召开劳模事迹报告会,并到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报告他们的先进事迹。

创造性地持续开展劳动竞赛,用竞赛活动凝聚人。三峡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周期长、管理体制新、科技含量高,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建设好三峡工程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广大建设者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和爱国奉献。为此,三峡集团在全国总工会的支持下创造性地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劳动竞赛的新思路,从1997年开始有组织、有系统、有规划地持续开展了13年,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和激励机制,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一起共同构成三峡工程“4+1”的工程管理体制,通过劳动竞赛把所有参建单位紧紧凝聚在一起。

三峡工程开展劳动竞赛的成功经验随后在国家其他重点工程建设中广泛推广,2006年全国总工会在三峡工地召开了有青藏铁路、西气东输、杭州湾跨海大桥、北京奥运项目、上海世博园项目等国家重点工程参建单位参加的劳动竞赛经验交流会。实践证明,三峡工程劳动竞赛活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有力调动了广大建设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推动三峡工程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用强大力量激励人。由于三峡工程的特殊性,自从开工之日起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牵动世界的神经,引来各国媒体的关注,同时也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它独特的魅力不仅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也让这里成为中央和省市文艺团体为三峡建设者加油鼓劲的大舞台。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中央和有关省市文艺团体在三峽工地举办20多次大型文化活动、50多次慰问演出,如: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五一”晚会、中秋晚会、中国职工艺术节等,这些文化活动一方面让建设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文艺节目,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慰问,带给了建设者极大的信心和力量,有力地增强了全体建设者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组织建设者文艺演出,用文艺作品鼓舞人。除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三峡集团还要组织所有参建单位开展建设者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活动。比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55周年、60周年、喜迎香港和澳门回归、庆祝“五一”劳动节等,我们都要举办大型群众歌咏晚会和文艺演出,以激发广大建设者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表达三峡人热爱三峡、建设三峡、愿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豪情壮志。每年春节来临之际,策划组织一台三峡建设者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建设者自己创作的歌曲、小品、相声、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把每一年的建设成就、先进人物、阶段目标以及核心理念等艺术地展现给观众,打造出一台台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不断将三峡的职工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通过举办这种职工文艺演出,一方面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鼓舞广大建设者一路向前。

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用体育精神锻炼人。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是三峡工地精神文明建设、职工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弘扬三峡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我们通过建设场馆设施、组建各种体育协会、培养骨干队伍、搭建网络平台、提供资金保障等措施,采用“工作统一谋划、场地规范管理、活动分级开展、工会牵头组织、协会具体承办”的30字工作方针,组织开展了200多次职工体育交流比赛活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太极拳、棋牌、钓鱼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建设者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了体魄,锤炼了意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遵守比赛规则、遵守体育道德、增强团队精神、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用职工文化陶冶人。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我们一方面组织开展比较大型的文艺体育活动,营造强大的声势气场,另一方面也开展许多小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我们多次举办演讲比赛、摄影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引导青年朋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展示青年职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面貌。邀请余秋雨等一些文化名人和刘长瑜等一些艺术家来三峡工地举办文化艺术讲座,提高三峡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开展征集歌颂三峡工程和水电建设者的歌曲活动,结集出版了两本《三峡放歌》(一本歌词集,一本创作歌曲集),一批优秀歌曲在三峡工地和其他水电建设工地开始传唱。组织广大文学爱好者开展文学创造活动,结集出版了多套职工文学丛书。这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使三峡的职工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开展对外展示活动,用文化交流激发人。为进一步提高三峡人的文化素养,展示三峡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还经常组织三峡建设者外出参加地方省市、电力行业及全国的各类文化交流和体育比赛活动,通过交流比赛激发三峡建设者的斗志。在这些交流比赛活动中,三峡人曾荣获全国电力行业桥牌赛、羽毛球比赛、全国能源系统网球赛、国际太极拳交流赛等多项冠军及其他各个等级的奖项。在第二、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上,三峡人更是获得戏曲类、声乐类、舞蹈类、摄影类等多项大奖。三峡京剧票友协会还多次参加全国京剧票友比赛交流活动,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鸣惊人》戏曲比赛中,凭借精心创作、精益编排、精美呈现,一路过关斩将,从周冠军到月冠军,最终获得年度总冠军,三峡京剧票友协会也成为三峡集团的一张文化名片。

开展职工关怀活动,用真情实感温暖人。三峡建设者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长年生活工作在三峡工地,为了建设伟大工程,他们长期不能照顾家庭,不能抚养孩子,不能赡养老人,不能与家人团聚。三峡集团从工程建设伊始,就十分重视对职工的人文关怀,除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外,每年还开展夏送清凉、秋送月饼、金秋助学、春节慰问活动,关心青年职工婚恋,举办集体婚礼等,通过这些暖人心的活动,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广大建设者的心坎上。

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精神引导,从而达到一种行为目的。三峡工地的职工文化建设通过上述八大措施,基本达到了价值引领的目的。

坚持六个结合理念

建立职工文化工作长效机制

20多年来,三峡集团始终坚持两坝同筑(物质大坝和精神大坝)理念,在三峡工地大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为促进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工程建设中职工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做好“六个结合”: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构建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三峡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时,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作为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大力开展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建好民族工程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建设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职工文化活动之中,坚持以“为我中华·志建三峡”为核心,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时代特征,以坚持创新、实现一流为价值取向,以甘于奉献、超越自我为人格品质,大力宣贯科学民主、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三峡精神”,将企业的价值理念通过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多种载体和形式深入职工的心头,化为职工的行为。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三峡工程建设既要有“三峡精神”的引领,也要有职业道德作支撑。在职工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各项职工文化活动中去,大力提倡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尽善尽美,为建设“千年大计、国运所系”的三峡工程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共享发展相结合。从事水电建设的大部分职工长年工作生活在深山峡谷,远离闹市,远离亲人,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共享發展理念的具体措施加以实施,以满足广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职工享有更多获得感。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职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推进和发展;同时,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提高职工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把开展职工文化活动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构建和谐企业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促进“四有”职工队伍建设,也是我们维护职工群众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和谐企业的有效载体。

在开展职工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各种荣誉和褒奖,三峡集团先后被授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产业系统职工文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峡集团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职工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三峡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海峰)

作者:裴成新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篇2:

三峡工程实现了哪些自主创新

放弃“会战式”的工程建设模式,实行项目法人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以往成立“工程指挥部”的传统作法,对技术创新实行契约化管理……

三峡工程以工程总量和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水电工程。在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三峡工程还实现了工程建设运作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的自主创新,如项目法人化、管理契约化、创新体系集成化和技术创新定制化等,探索和实践了一条具有三峡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路径个性化

三峡工程立足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延伸,不断深化创新过程、提升创新水平。

工程设计安装26台70万千瓦特大水轮发电机组,尺寸之大、水头变幅之宽、设计和制造难度居世界之最。而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我国只有自主设计制造3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能力。面对工程刚立项、技术基础薄弱的现实,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称“三峡总公司”)确立了“国际招标,引进技术,联合开发,联合制造”的方针。通过公开招标、以转让技术为条件,把世界一流的技术引进来;再通过国内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把单纯的项目工程优势转变为技术创新优势。

三峡左岸14台机组合同执行结果为:国内制造份额达到50%以上,后4台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公司和东方电机公司为主制造,其中14号机组、9号机组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71%和85%,投产后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这仅仅是三峡工程自主创新走出的第一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成果后,三峡总公司不失时机地向集成创新方向发展—在建的三峡右岸电站12台70万千瓦机组中将有8台由国内企业自主完成。此外,三峡工程还实现了部分技术的原始创新。据统计,三峡工程已创造、使用专利技术700余项,创下我国工程施工使用专利技术之最。

创新主体法人化

三峡工程自主创新最具特点的是“项目驱动的创新机制”,而形成这一机制的关键是创新主体法人化。

首先,成立三峡总公司,构建法人化的运作主体。三峡总公司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它不是行政指挥者,而是项目法人,对工程筹划、筹资、组织施工、生产营运、技术创新、还贷等进行全程管理,有效地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有利于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

其次,通过项目招标制,集合了一大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创新主体,使全世界最先进的水电开发技术和设备在三峡集中,使全国最精锐的施工队伍在工程建设中大显身手。法国阿尔斯通公司、ABB、加拿大GE、德国伏依特、挪威KEN公司、西门子(VGS)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及哈尔滨电机公司和东方电机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都参与其中。方圆15.28平方公里的三峡坝区汇集了17家主要参建单位,各自既独立承担任务,又进行整体协作,形成三峡工程法人联合的创新形式。

与过去“会战式”的工程建设和技术创新方式相比,创新主体法人化突出了创新主体的法人地位和责任,便于优化创新资源,也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

创新管理契约化

三峡工程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为代表的管理机制,取代了以往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成立工程指挥部的传统作法,实现了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其中,对于技术创新的契约化管理,是合同管理制的主要内容,也是三峡总公司在技术创新管理上的重要实践。

契约化管理首先体现在以合同的方式确立三峡总公司与各创新主体的契约关系,形成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合作关系。其次,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对合作创新在合同上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在三峡工程左岸机组最初的招标文件中,就明确了“三个必须”:投标者必须同意与中国制造企业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并对供货设备的技术和经济负全部责任;投标者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全面转让核心与关键技术,培训中方技术人员;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的比例不低于总价合同的25%,14台机组中的最后2台必须以中国企业为主制造。第三,在创新项目的组织上,三峡总公司作为工程的业主分别与具体项目法人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建立双重契约关系,形成层级约束。

创新体系集成化

三峡工程的自主创新贯穿于从研发、设计、生产、分销到服务的整个产业链,形成系统化设计、分包式创新、集成式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三峡总公司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系统集成能力。

一是通过招标实现分包式技术创新。如三峡工程的核心设备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通过招标形式,分别由阿尔斯通和ABB组成的供货集团中标8台,哈尔滨电机公司参与合作制造;加拿大GE和德国伏依特、西门子(VGS)联合体中标6台,东方电机公司参与合作制造。

二是由三峡总公司与相关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如可大幅降低能耗、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的“特大型混凝土制冷系统”,就是由三峡总公司与浙江上风集团、洛阳矿山机械厂等单位联合开发研制成功的,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三是以工程项目为统领,带动关联技术的创新。三峡工程建设施工中涉及到大量中、小型机械设备及单项施工技术的开发研制和革新改造,每年都有新技术、新工艺问世,并获得国家专利。仅葛洲坝集团公司就申请了诸如水下管涌探测仪等31项专利,这些专利技术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建设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施工质量。

技术创新定制化

三峡工程所带动的技术创新都是为三峡工程“量身定制”的。如用于三峡工程大坝和发电厂房混凝土连续浇筑施工的“LDC6侧卸式混凝土运输车”,由北方重汽公司按三峡二期工程混凝土施工设备要求的有关技术条件设计制造,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可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媲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再如三峡工程中12个电站大型水轮机的蜗壳钢板,由于技术要求非常高,国内是空白,国际企业搞技术封锁。为此,由鞍钢技术中心和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以超常规的工作方式,经过多次试验,仅用3个月时间就轧制出替代产品,达到了三峡工程对水轮机蜗壳钢板的要求,既打破了技术封锁,也实现了技术上的自主创新。

这种围绕工程开发建设而组织的技术创新,定向攻关、定制创新,定位突破,使创新成果直接用于工程项目,减少了创新成本,增加了创新价值。

创新成果市场化

三峡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创新成果相继应用于新开发的水电工程,形成了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如三峡总公司相继在长江上游开发的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地下电站中,拟安装32台70万千瓦大型机组,就分别应用了三峡自主创新技术。东方电机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合作开发的蒸发冷却技术,在云南大寨电站水轮发电机、陕西安康火石岩电站水轮发电机、李家峡水轮发电机产品上尝试应用。正是由于在发电机新型冷却技术创新上形成了一定优势,东方电机公司2005 年签订了岭澳核电站二期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供货合同,2006年还进军巴基斯坦、印度、越南、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目前,三峡总公司正在探索把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通过资本经营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资本经营的优势。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白津夫

三峡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篇3:

三峡工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

如何兴长江之利、除其害,是千百年未解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形成较为可行的三峡工程方案。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以这个方案为基础的《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 。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毛泽东博采众议推进三峡工程建设

1949年汛期,长江发生大洪水,该流域的人民惨遭洪水无情袭击。1952年汛期前,由毛泽东亲自审查设计书的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在防御1954年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3年起,毛泽东开始考虑建设三峡工程。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的想法与蒋介石当年的想法是有明显区别的。蒋首先想到的只是“发电”,而毛泽东首先着眼于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中的特殊功能。当国力等条件不具备时,他便提出“少装机,少投资,先修大坝防洪”的主张,把发挥三峡工程对于长江水利资源的利用放到次要位置上。这也成为后来三峡建设时的指导方针。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乘海军长江舰视察期间,与时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談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问题。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否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还了解了从白龙江、西汉水、汉水、丹江引水的可能性及相关问题,指示林一山对汉水引水方案进一步研究,并组织勘查。2月20日,他又听取林一山关于长江流域规划有关问题的汇报。毛泽东说要驯服这条大江一定要认真研究,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并对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力量系统整理长江历年水文资料给予赞扬。他一面听汇报,一面看《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 上计划修建的干支流的一系列梯级水库,问道:修这许多水库都加起来,你看能否抵上三峡一个水库?在得知“抵不上”后,说: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2月22日晨,他向林一山交代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我只是摸个底,你也不需要向中央分管这项工作的同志讲,但南水北调的工作要抓紧。抵达南京后,他在同林一山分别时说,我算是了解了长江,了解了长江的许多问题和知识,学习了水利,谢谢你!

1954年11月,毛泽东在广州同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等讨论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在一次会议上,他说:要把三峡工程列入计划,但按我们国家现在的物力、财力,又不能列入五年计划,只能列入长期计划。我是看不到了。这时,他对在场的邓力群说:将来建成时,写一篇祭文告诉我。

随后,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回京途经汉口车站时,林一山到车上向他们汇报三峡工程建设问题:三峡坝区的选址定在花岗岩地带的美人坨,但岩石风化厉害且该河段上游的片麻岩还未勘探过。刘少奇问何为是片麻岩,毛泽东立刻说:片麻岩是花岗岩的变质岩,很坚硬,在片麻岩地区选坝址是没有风化问题的。在场者都很惊讶,毛泽东居然掌握了这样的地质知识。林一山后来回忆,毛泽东“用整整一夜时间,听取了我关于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和坝址情况的汇报”。

1958年1月18日,毛泽东主持南宁会议。会议讨论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问题,就是否立即兴建三峡工程听取意见。毛泽东肯定了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建设总局局长李锐的意见,决定推迟三峡工程上马。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决定由周恩来主持治理长江的工作。同年3月,毛泽东审阅了成都会议3月25日通过的《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他在意见中“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之后,加写:“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毛泽东确实看到三峡工程的浩大、复杂性和艰巨性,故一度考虑三门峡泥沙淤积问题无法解决时宁可暂时不搞。值得庆幸的是,关于三门峡泥沙淤积的问题,在周恩来主持下林一山终于取得成功。毛泽东此后再未提这样的问题。

1966年3月9日,林一山呈给毛泽东关于修建三峡工程的报告说:长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研究,在周总理的指导下,按照主席所指示的“积极准备、充分可靠”和“有利无弊”的方针进行工作。最近几年,根据主席的指示,我们着重研究了建筑物防护、水库淤积和分期建设等3个问题,进一步认识到分期建设更符合“有利无弊”的方针,大大增加了近期建设三峡工程的可能性。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情况,三峡工程宜早不宜迟,建议中央将它列为第三、第四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项目。4月,毛泽东批示:“已阅。需要一个反面报告。”

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审阅周恩来12月24日报送的中共中央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给武汉军区、湖北省革委会的批示稿。这份10月给中央的报告中,建议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并就工程规模、效益、保证和施工准备各方面作了说明。中央的批示稿表示同意。周恩来在送审报告中说:去年10月,主席在武汉曾对修建三峡大坝的提议说到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后来他们转而设想在长江下游宜昌附近修建葛洲坝低坝,采用径流发电,既可避免战时轰炸影响下游淹没的危险,又可争取较短时间加大航运和发电量。毛泽东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典礼举行。

但林一山是反对葛洲坝工程的。对此,周恩来十分重视。他指示林将其观点写成书面意见。周恩来在致信毛泽东时,附上了林的书面意见。毛泽东一贯注重在重大工程问题上听取反面意见的民主作风,在后来下发中央关于葛洲坝工程上马的正式文件时,将林一山的反对意见一并发到全党,以提醒要充分重视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到了“要准备修改设计”。林一山后来谈到毛泽东的批示时说:“这个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批示,给我很大启示。这项工程开工约两年之后,果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抱病在身的周恩来听取汇报后,指示组建以林一山为主任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全面修改设计。林一山全力以赴两年拿出了通常要5至6年才能完成的技术设计,精心组织施工。葛洲坝终于在1974年重新开工。建设一直较顺利,1988年全部竣工。该工程不但达到为三峡工程作重要的实战准备的目的,而且经济效益极可观,1991年基本收回工程总投资。

三峡工程的决策是新中国民主与科学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三峡工程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以林一山为代表的主建派和以李锐为代表的反对派多次向中央陈述了各自的主张。社会各界人士也通过各种渠道提出大量意见建议。当时的水电部、国家计委,直至国务院,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组织了多次论证和审查。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李鹏:“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李鹏还回忆:“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全体会议,逐项表决本次会议各项议案,其中有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会议由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万里主持,会议依次表决通过几项决定后,进入三峡工程议题。在进行表决时,会场大屏幕上的文字同步显示了表决结果:“实到代表2633人,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25人未按表决器。”数字一显示出来,会场上响起了掌声,万里在掌声中宣布“通过”。

三峡工程技术性较强的议案,要想获得每位代表的赞同完全不可能。因此,由专业人员撰写的议案只要切实可行,通过也是大概率的。当时一些与会者担心战争威胁水坝安全、泥沙淤积、诱发地震、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专业人员结合议案的解释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即使某些水利专家也有不同看法。水利专家黄万里就曾多次上书中央领导表示反对。他预言成本太大,三峡大坝根本建不起来: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到时只能炸掉大坝。三峡电站20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

尽管后来事实证明,那些人大代表和个别水利专家的反对意見和担忧并未变成现实。但正如时任副总理邹家华在《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的说明》 中再次肯定的:任何意见都是从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出发。这些意见对增加论证深度,改进论证工作以及完善论证结果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需指出的是,实际上,那些反对意见,毛泽东大都已考虑过,提出过。从1953年2月乘长江舰视察到1958年1月南宁会议近5年,他6次和林一山谈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对三峡工程的考虑,他逐步深入细化,提出很多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解决泥沙淤积;二是投资国力能否承受;三是怎样解决防空问题,同时要考虑防原子弹的问题。

三峡工程完成两年后的2011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陆佑楣和2008-2010年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说,对三峡工程,搞水利的人大多数是支持的,反对的人基本上都是搞生态的。他们也提到黄万里虽然是搞水利的,因年龄大,没有到现场看过。所以提出的意见实际上专家组都考虑过,已有相应的处理方案。沈国舫概括性地回顾:我们这个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反对,300多名院士,包括生态环境专家等,但他们提出了要警惕污染等很多意见。2005年、2006年我们提的建议也得到国家的重视,当时是曾培炎副总理管此事,我们上去一条建议他就批示一条,并要求赶快处理解决。比如建污水处理厂及加强管理和管网系统化等,当时我们不断催,政府不断回答,来促进这些事。陆佑楣肯定了反面意见的功劳,他说:有争议和反面意见更引起建设过程的重视,三峡有个泥沙专家组,成立了十几年,每年都做监测,一个个河段,重庆的村庄,都仔细看,三峡库区建了完备的地震监测台网,严密监控。时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林丽韫回忆当年表决的情形时说,当时大会将关于三峡工程建设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提供给所有的人大代表,供大家作出抉择。为投好这一票每人都反复思考,并提出很多问题请专家解答。“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三峡工程是建立在科学决策基础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确保三峡工程成功

要使中国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唯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在1979年3月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群众路线。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大协作等几个方面。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百万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三峡淹没区的开发性移民工作在强有力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由于与时俱进地制定对口支援计划,各省市纷纷把先进技术、名牌产品引入库区,使三峡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竞争能力得到增强。三峡移民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落实,库区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重庆市为直辖市,依托举国体制的创新方式破解百万大移民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千千万万居住在库区的人们,形成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精神,创造了一曲新时期的移民史诗。

社会主义制度大协作的优越性,从整体上看,可以追溯到1958年。从关于三峡工程的首份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起,三峡工程的科学论证前后经历了31年时间。1989年9月,重新编写的《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全面论证工作基本结束。其间涉及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部门,全国的有关行业非常之多;从三峡工程技术攻坚战上看,在冲击成百上千的世界级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三峡工程几乎汇集了国内相关学科的所有权威。大家群策群力,不断推出当今水利学界、机械学界和建筑学界等学界的最高成就。以1997年大江截流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的最终形成为例,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科技攻关就取得400多项成果;再如二期围堰防渗墙这一公认的世界级难题,是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联手破解的。

泥沙淤积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曾经使毛泽东一度有暂时放弃三峡工程的念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组织上千人次的泥沙研究人员参与研究。经过无数次模拟试验和数学计算分析后,专家们终于达成共识:采取“蓄清排浑”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三峡水库在使用百年后,水库冲淤仍然处于基本平衡状态,预期运行寿命可达千年。同样无先例可循的三峡升船机技术,也是在1958年被国家列为攻关课题后,经过长达44年的研究后才确定设计方案,参与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难以计数。像这样空前的全国性大协作,在三峡工程的设计、施工中数不胜数。

三峡工程从立项论证到开工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并未改变。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时,为使三峡工程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成立了三峡工程总公司,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为使三峡工程和它的输变电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国务院决定從电费中提成,设立了三峡投资基金。这一切,不但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工程建设在对标世界最高水平中进行。因此,不少外国专家也参加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并对工程给予高度评价。2011年,国际河流组织政策主任白好德(Peter Bosshard)在美国报刊撰文称:“都江堰体现出中国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长江上的大坝则是毛主义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三峡大坝被视为全球大坝的建设范本。”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实地调研时,对工程技术人员说,今天到三峡大坝来看一看,感到很高兴、很激动。国家取得这么伟大的成绩,这也是你们作出的贡献。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我们自己迎难克坚,不仅取得了三峡工程这样的成就,而且培养出一批人才,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能力感到自豪。

三峡工程最大的属性是民生工程:首要功能是防洪,它改变了整个长江的防洪格局和形势;其次是极大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效能;再次是对长江下游的补水功能。它还是一个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强大清洁电能惠及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受益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为节能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三峡工程论证、建设阶段,舆论关注最多的首先是上游泥沙淤积问题,但是10年来的运行数据表明,现在的泥沙淤积量还不到最初设计值的40%。三峡工程的创新成果达到1000余项。不仅成就了一批大国重器,也培养了一批强国重企,直接推动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的快速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三峡工程的巨大基础带动作用,中国水电已从世界水电的跟跑者一跃成为引领者。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三峡工程必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秋伟业!

(责编 孟红)

作者:胡新民

上一篇:我国教师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小麦施肥产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