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产权的认识1

2024-05-02

对知识产权的认识1(精选8篇)

篇1:对知识产权的认识1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习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

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如dy表示函数y的微分。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篇2:对知识产权的认识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 世纪,这是一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已经上升到党的决策层面,并成为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师生们普遍关注的是论文和科研成果,至于其保护问题,许多人似乎并不关注,只要能够在学校里得到认可就止步了,并没有去涉足成果的市场化等后续问题。很多师生在完成智力成果后,急着去发表论文、申报科研成果奖励,其后去申请专利时,却被告知由于已经公开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得到授权,这就意味着其他人可以合法地任意使用其技术。保护意识的淡薄则是由于师生们多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与市场两不相干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高校已经不再是纯粹求知的象牙塔,而是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思想上进行观念的更新。此外,师生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仅仅停留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的途径略知一二的层面上,对知识产权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至于具体内容则不得而知,这也就是很多自主创新的成果没有得到恰当有效保护的原因。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缺乏和维权主体缺位。很多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规章制度,但还有非常多的高校尚未建立。即便建立了相关制度,制度的操作还需要有人,但管理和维权主体却常不明确。学校与师生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纠纷时有发生,一些教师将职务发明作为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或者将职务发明擅自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损害了学校的利益,教师调动与学生毕业将所参与的技术创新成果带走,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而上述管理体制的缺乏和维权主体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发生纠纷时无章可循,甚至无人维权。堂而皇之的化公为私行为在高校屡见不鲜,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管理体制的薄弱。而这与领导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政策,使领导们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础性质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此种背景下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的内容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非常丰富、学科内容异常复杂,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问题也就日益多元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应制定一个战略体系,以便分门别类地开展工作。首先是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对其运用得当会使科技成果获得充分的市场回报。对专利权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依法确定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归属,即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界定,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措施;二是要论证专利申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对实施该技术的投入产出进行初步评估,对选择专利保护的利弊作出权衡以及对其新颖性、创造性加以大致判断,以避

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适合于用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也要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要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运作,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不能将获得的专利权仅仅作为科研成果的摆设而束之高阁,必须关注专利权的转化实施,发挥出专利成果的实际效用。其次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如果说专利权的保护侧重于科技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著作权的保护则是遍及每一位学生和教师的,因为高校学生毕业时都必须撰写毕业论文,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需要搞好研究工作,而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就是论文。对著作权的保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分清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区别,对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也要依法确定,高校不能单方面作出违法的规定,当然对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应当积极维护;二是要定期对师生著作权进行系统的登记,以便规范管理,作为考核和晋级的依据,出现著作权纠纷时也有证可查;三是建立著作权奖惩制度,对发表在不同级别期刊的师生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抄袭和剽窃行为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如通报批评、扣发津贴甚至撤销学位、职称等,以端正治学态度、净化学术空气。再次是对高校名称权的保护。高校名称是代表高校的重要标志,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却被一些商业主体随意使用,其目的在于利用高校的良好声誉与广泛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与高校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增加对某企业的信任度,提升其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有一些培训班冒充高校名称进行招生,欺骗学生、非法办学,这些行为导致高校的信誉度日益遭受破坏,也使高校的无形资产蒙受损失。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足以说明高校名称权具有间接的财产价值,其法律性质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上述行为,一方面,高校应出台一定的维权措施,并落实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及时举报非法冠名者并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甚至通过司法途径严格追究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从而对高校名称权进行科学的法律保护,并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高校应申请将校名及其简称注册为教育服务类商标,以阻止他人抢注,因为一旦被抢注,维权之路将会较为漫长,事实上也有众多的高校从事了此种尝试,以防范于未然。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以外,一些新兴的知识产权也要加以重视和保护。最典型的是商业秘密权,这是保护科研成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比起专利权的保护而言,商业秘密权具有自身的优势,如成本低、无期限、零手续等,但如何运用好此项权利,是值得高校师生们认真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考虑解决:开展教育宣传,提高保护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师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引导和指挥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即提高保护意识。而提高保护意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也不容等待师生意识的自觉觉醒,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相应的教育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例如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对高校中高层领导进行知识产权观念教育,要做到理论系统、案例生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贯彻到抓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在教师、科技管理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培训,介绍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进行合理周到保护的途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如何区分、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现有技术的的方法等;在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法选修课,并为学生选择实务型教材,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学好和用好知识产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才,而只在于让师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要宣传知识产权观念,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校园氛围。例如在校园橱窗栏中或校内广播上宣传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校报、校园网上开辟知识产权专栏,提倡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产权论坛并开展活动,邀请知识产权学者、法官、政府官员、律师来开设各种主题的知识产权讲座,增加学生接触和认识知识产权的机会;招募知识产权志愿者,向师生发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促进创新发展”的倡议;定期开展知识产权认知度与尊重度调查,从对师生心态的分析中找出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在每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举行有关知识产权的征文活动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来引导学校师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产权能使智力成果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转变以往重论文和科技成果、轻知识产权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一种由外到内的强劲驱动力,推动师生积极从事创新发明活动,进而培养师生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加速知识成果的产业化。

制定规章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其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人员流动、奖励等,使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动专利、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申请、保护和实施,预防学校及师生的知识产权流失;科学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合法划分学校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的奖励,加大对专利申请支持的力度,并把专利工作放在与发表论文和申报科技奖励同等重要的位置;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将专利技术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指标;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广泛详细的信息检索系统,使师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现有技术,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开展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师生从事创新发明活动,对科研立项给予资金资助;加强与企业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等等。其二,高校也应当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人员。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科技处来兼管知识产权工作,或者是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挂靠在科技处下,一套帮子、两块牌子,而众所周知,教务处事务繁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很难行之有效、全面周到地进行管理。可以考虑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处,其职责主要包括: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规章制度,负责知识产权的申请、评估、登记、奖惩等工作,办理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入股等事项,积极主动地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推动知识产权的教育和宣传,建立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技术检索系统,解答师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疑问和咨询,为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当然,要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配备精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具备知识产权实务技能的专职管理人员,人员不宜多、宜精,关键是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使其各司其职,敬业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当然,在有了专职人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执行行为的监督,即由高校监察部门定期地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的考核,以便确保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建设,并动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力量,形成建设的合力,用实际行动来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形成创新成果产生、运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使高校的发展能够更稳步地站在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前沿,为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态度

国务院11月5日在京召开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

温家宝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明显进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仅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但必须看到,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还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盗版、制售假冒产品的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要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进步。

五、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和义务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提高保护意识,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予以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予严厉谴责。平时认真积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表现,也是把自己的成果和他人的成果区别开来的基本方法。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是思考,是探索,是求证,学术研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

总之, 知识产权: 技术是基础, 创新是关键,保护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取得各种成功。

篇3:对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一点认识

一、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目的和意义

共有产权住房早已有之。在我国的房屋登记中, 夫妻双方共有一处住房的产权甚为多见。当前之所以提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镇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因为这部分人群不符合基本住房保障的标准和条件, 但又暂时没有能力进入商品住房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夹心层”。他们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 但又渴望能尽早拥有自己的住房, 从而实现稳定的居住和生活。

可以这样说, 在基本住房保障和商品住房供应中增加共有产权住房, 是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城镇居民依靠自身努力改善住房条件的积极性, 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从已有经验看, 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符合公平、效率原则, 可以避免福利陷阱, 是实现“中端有支持”的重要途径, 其意义既现实又深远。

二、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几种基本形式

总结部分城市的实践, 从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出发, 当前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可以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是在公共租赁住房中实行共有产权。对租住一定年限后超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而又不愿退出或退出有一定困难的家庭, 从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和完善退出机制出发, 允许其逐步购买产权, 在未取得完全产权前与原产权人实行产权共有。在共有产权期间, 原产权人对剩余产权部分收取租金。

二是在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中实施共有产权。在棚户区改造中, 对安置住房超出原有住房面积的部分, 其安置人一时无力支付费用的, 可申请与投资人实行共有产权。共有产权期间, 安置人向投资人交纳投资人产权部分的租金。安置住户视其经济能力可逐步购买剩余部分产权, 最终取得完全产权。

三是在新建商品住房中配建共有产权住房。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 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在新建商品住房中配建一定比例的房源试行先租后售或共有产权, 并将其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其共有产权对象由各地住房管理部门认定, 其共有产权合同由购房人与投资商签订。

四是改经济适用住房为共有产权住房。各地可通过发展共有产权住房逐步替代经济适用住房, 通过运作机制的转换, 将建设用地由划拨变为出让, 将出让土地和建设中减免的税费作价为政府份额, 与购房人实行产权共有。产权共有期间, 由购房人向政府交纳政府产权部分租金。

三、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应坚持市场运作的原则

共有产权住房介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之间, 既有一定的保障属性, 又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发展共有产权住房一定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国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经验和教训, 一定要体现社会公平和合理, 一定要避免牟利和寻租。其基本原则, 应该坚持市场运作, 体现政府支持。

所谓“市场运作”, 就是将共有产权住房作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一个新品种, 一种新的商品住房营销方式。通过市场运作, 弥补当前商品住房市场供应品种单一的状况。

篇4: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认识和思考

前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的巨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肯定。为了深入挖掘知识产权的经济、社会价值,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问题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知识产权评估的专业服务水平,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评协和中央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能力建设”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就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盘活专利资产、提升专利价值,以及知识产权在跨国并购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本期刊发部分文章,期望对知识产权评估的研究,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当前,知识产权的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为发展经济的关键手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资产评估是其中重要一环。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重要步骤。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开展,有利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但如何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是评估行业的难点,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知识产权评估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为知识产权质押指明了方向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刻地指出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知识产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第12条中,明确“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在第42条中,明确“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制度;在第52条中,明确“规范知识产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公信度。”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7年,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知识产权局等12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明确了加强投融资等金融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奠定了基础

199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一种担保形式,用于银行质押融资。2007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该法第十七章对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问题做出规定: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资产中的财产权可以用于出质。从法律角度上,明确了知识产权可以作为银行质押融资的质物。近期,全国人大修订的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主要法律文本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为进一步规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出质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内各部门、行业协会已经对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评估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奠定了基础。包括: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及《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

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意义

(一)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平台将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步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质押不足的矛盾,也有助于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技术密集型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存在的自有资本有限,难以满足银行在传统信贷体制下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可以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没有规范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无法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的研究和课题成果的施行,有利于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从而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二)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知识产权作为质押融资的质押物,由于普遍具有复杂性及专业性,使得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不能准确定位知识产权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难决定是否贷款、贷款多少。知识产权资产的专业特点构成了银行对知识产权资产质押融资的先天屏障。通过课题的研究和课题成果的施行,有利于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用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其独立、客观发表意见的执业特性,为银行的信贷作业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分析结果和更为科学的决策参考意见。最终使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互信平台,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三)引导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制定和落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能有力推动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使得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博得资本的青睐,脱颖而出,获得资金的支持,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资本对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的青睐,又能促进企业追求知识产权的质量,提升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可以使企业真正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高了企业申报或登记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维权意识,有效地防范了企业风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银行、金融机构和评估机构可以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上海地区知识产权质押相关规范制定情况

(一)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充分认识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列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初至今先后五次检查督办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2009年8月10日,上海市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金融办等七部门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上评协)制定《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上评协随后成立课题组,开展了各项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二)中评协积极支持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

为促进上海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拓展资产评估业务领域,规范评估执业行为,中评协专门授权上评协先行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试点工作,并明确由上评协负责制定《实施办法》及相关规范,并组织实施。同时,中评协还专门组织以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评协及评估行业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审会,审议通过《实施办法》和《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技术规范》)。

此外,在整个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财政部、中评协还多次给予课题组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

(三)上评协积极主持开展各项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防范知识产权估值风险和融资风险,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金融办等七部门关于本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上海市资产评估协会于2010年1月成立课题组,负责起草《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在近一年的工作中,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其中三次组织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版权局、上海市财政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等部门及融资服务机构参加的座谈会,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

在财政部、市政府、中评协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课题组完成了《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并通过了上评协常务理事会的审议。目前,两个文件已在上海市各评估机构发布试行。

(四)建立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的意义

《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上海初步建立了地方性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管理体系,有效规范了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明确了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中的自律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行业管理机制,也有利于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涉及的相关当事方的行为、责任和义务,最终促进企业拓展融资新途径,推动企业融资的进程;《实施办法》和《技术规范》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将有效规范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行为,规范在质押融资前提下对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所进行的价值评估。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可以为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拓展资产评估专业服务领域,扩大资产评估市场需求,扩大资产评估业务规模。同时,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具有一定的难度,资产评估机构在遵守各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参与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提升自身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机构的做优做强做大奠定基础。

四、对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从严执法,从严管理是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果行业能够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并认真贯彻落实,资产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真实性将得到保障。通过制定资产评估行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可以明确评估从业人员及评估机构的责任,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评估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在知识产权评估中,行业内部已经制定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和专利评估指导意见,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与其他评估目的的知识产权评估相比,在价值类型、评估要素、评估对象及披露事项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客观上需要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规范性文件。

目前,上海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上海市地方协会颁布,规范的对象仅为上海地区的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希望上海地区的规范性文件能够为全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加强评估机构的自律管理

1.确保评估机构的独立性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的参与各方包括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及评估机构等,在具体的评估工作中,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难免会受到各相关当事方的影响,因此,在执业过程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严格遵守资产评估执业道德准则及各项专业性准则的要求,保证评估行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评估服务。

2.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才的培养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依托高新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而向社会提供评估服务的新兴评估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及复杂性等业务特征。这就要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

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应当为评估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和鼓励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员认真学习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学习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法律、法规和新的专业知识等,使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评估业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许多成果都缺乏创新,而且基本上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介绍,理论与方法明显落后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实践,而评估实践客观上要求理论与方法能够及时地指导评估实践。所以当前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应该有所突破,比如在利用超额收益法评估知识产权的价格时,超额收益的确定方法和适用的折现率的选取以及风险系数的确定。再如知识产权功能性损耗和经济性损耗的确定以及数学方法在评估中的应用等等。

(四)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数据库

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交易的数量小,透明度不高等原因,使得知识产权交易的相关信息在评估实践中很难找到。这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参数选择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常常使评估人员难于找到参照物或可供参考的价格指数。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价格行情体系,由专门的机构及时在常设技术市场或有权威性的报刊上公布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的卖方价格、实际成交价格等,使之成为一个参考体系,这种参考体系还包括技术咨询、服务和中介活动。而在中国却缺乏这样的行情体系,所以希望国家知识产权局能够建立知识产权的交易行情机构体系。

此外,希望能够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信息网络体系。虽然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起步较晚,但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应使用现代化的评估管理手段,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对于实现评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高效化,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科学组织软件开发,走自主创新之路,建立以计算机为主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网络系统,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重点放在城市和重要知识产权项目上,通过对各种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技术市场及各种统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建立数据库,面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逐步形成全国性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信息网络。

(五)建立宣传和监督机制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由许多环节构成,参与各方包括企业、融资服务机构及评估机构等。为保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有效推进,希望政府各相关部门加强宣传,促进企业及融资服务机构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过程中,自觉遵守行业协会制定的各项规范性文件。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是一项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的工作,因而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有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的知识不能只被少数评估专家所掌握,要扩大宣传力度,使整个社会尤其是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工作人员都能了解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有关知识。让社会各界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知识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以防止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失实。

同时,要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必须有监督机制。只有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依法进行无形资产的评估,防止评估结论的失真。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督要有政府机构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和技术监督等。对评估机构所做出的结论在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尤其是对重大项目的评估要选择几个不同的评估机构进行背靠背的评估,通过对他们的评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可靠的评估结论。

(六)组建知识产权专家人才库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常常涉及新技术或特殊专业知识。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可能具备所有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其他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知识与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评估服务。特别是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常常涉及高精尖的新技术知识或特殊行业的技术,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能并不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以更应当依靠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协助。

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对特殊专业知识,允许并鼓励聘请相关专家协助工作或恰当引用专家意见或者专业报告。这有助于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在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业务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保护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权利,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支持和帮助评估行业建立专家人才库,促进评估质量的提升和业务范围的拓展。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及价值发展的不确定性,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之前,需要对其适用性及技术含量等进行评价,并对其法律状况等进行判断。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注册资产评估师将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在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职责范围内提供相关专业支持,以取得专业性咨询意见。对此,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七)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收费标准

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具有高、新、难的特点,要求评估人员具有较高的执业水平。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过程中,收集资料难,查询资料难,请专家难,出一份高质量的评估报告更难。因此,希望中评协能够根据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点出台一份知识产权质押的收费标准,或在目前的收费标准下出台相应的补充条款,争取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相应的劳动报酬,提高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开展。

篇5: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本站推荐)

大家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吗?确切的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一般认为它包括版权和工业产权。版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工业产权则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有学者考证,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为比利时著名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将之定义为“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这是历史上最早提到知识产权的相关信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取得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成绩。但从我国社会还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我国企业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几万个项目,而申请的专利数却不到10%,企业较为重视有形资产的保护,却忽视了其作为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导致我国每年有很多知识产权被“抢注”。目前,我国缺乏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

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我国有些法律和TRIPS相关法律还有很多不同甚至 有许多空白。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法垄断。一些跨国公司企图利用知识产权中的非法限制和排斥竞争实现其垄断地位。

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1.实施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建设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民族工业群体。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各种科技和经济计划项目。(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要以鼓励创新、优化环境为宗旨,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认真落实知识产权司法解释,依法追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3)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科技以人为本,人才是国家的第一资源。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越多,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取得胜利。伍。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大知识产权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造就一支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知识产权队伍。继续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工作。(4)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重点和方向。

2.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1)树立品牌,增强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品牌之“名”越来越在于产品的知识含量之高,企业应保持产品在知识含量上的优势来谋求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有企业掌握了过硬的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推出叫得响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加强申请,促进保护。据报道,仅加入世贸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因此我们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已是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第一,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信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通过专利信息中心,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第二,提高专利申请率,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3)加大创新,提高效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增加知识产权的产出量,形成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确立知识产权的概念,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文献,注意发现、申报和形成知识产权;二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技术中心成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载体,成为吸引、凝聚科技人才,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立研究所和实验室,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篇6:我对赌博的认识1

北湖区月峰瑶族乡人民政府 XXX

赌博是几千年封建统治社会的遗留产物,曾一度受到严厉批判与封杀。但是,近几年来,赌博之风如死灰复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迅速蔓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致有民谣说:“十亿人民九亿赌”。有道是“赌博是万恶之源”,大量的事实证明赌博有百害而无一利,由赌博导致犯罪产生的人生悲剧比比皆是。有的人因欠赌债搞得孩子中途退学;有的人为了还赌债,输掉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全部家产;有的人因赌博搞得夫妻不和而妻离子散;有的甚至因赌徒逼债,干起了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而锒铛入狱等。

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参与赌博,不仅个人会有上述的结果,更严重的是会给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带来诸多危害。所谓 “玩物丧志,”一旦沉溺于赌博之中,工作作风就会散漫,精力就会分散,工作就会懈怠,长此以往,必将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还将导致腐败行为的产生,引发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忠于职守,模范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带头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但是,一度受赌博是“融洽关系论”的错误思想的引导,曾经在应酬、社交活动中,偶尔参与过赌博活动。当2000年9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等9部委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严禁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赌博的暂行规定》后,本人对赌博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拒绝参与任何场合、任何形式的赌博。

篇7: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建言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根据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从本质上说,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他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或者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财产或者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企业研发新产品(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产品,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产品)必然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那么竞争对手便会通过模仿、复制、商业间谍等不正当手段低成本地获得知识产权,从而生产出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由于其新产品没有投入研发成本,价格自然较。这样的行为严重损害投入了研发成本的创新企业的利益。甚至,有时这种损害是一招毙命的。

相对的,对知识产权进行良好的保护可以对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第一,保护产品。以专利为例,专利产品首先可以排除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复制,提高专利产品在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市场份额。第二,防御作用。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产品不被侵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己的产品侵犯他人的权利。知识产权像盾一样,能够有效防止其他企业的矛。第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企业资产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而且还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而且,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比有形资产的价值大得多,如一个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一个信誉良好的商标,其蕴含的市场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第四,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证明。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个简单的方法便是了解企业的知识产权拥有量。知识产权拥有量能够强有力地证明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以此获取客户信任,树立企业品牌。此外,知识产权还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利益,如许可他人使用知识产权的许可费,无形的广告效应,申请政府项目,获取政府资金支持等。综上所述可知,对知识产权的占有、保护以及如何很好地利用知识产权所形成的技术壁垒,参与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无疑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对该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从而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

知识产权管理,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保证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行政及司法活动,以及知识产权人为使其智力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和策略的经营活动。

我认为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应当组成一个有效执行公司知识产权战略、落实各种管理制度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的成员主要由掌握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知识和实务技能的人员构成,应当包括具有一定技术研发背景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知识产权知识,尤其是专利知识的专利工程师,以充分了解公司研发的相关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动态,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市场信息。知识产权管理团队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全面、具体地实施公司所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二)制定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根据对该企业的性质、经营目标、市场策略、技术开发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加以分析、评估、融合后建立起一套经营管理和法律保护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内部规章制度,明确科研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建立专利申请制度,确保专利申请先于论文发表,防止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资产流失;建立在开题前进行专利查新检索制度,防止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建立专利评价和经费保障制度,采用专利与职称评比、学术水平评价、项目申请等挂钩的机制,来鼓励专利申请。第二,要建立专利奖励制度,及时兑现对发明人的奖励。第三,要建立知识产权培训制度,培养科研人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对商标、专利、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视。对企业而言,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是企业最通有,同时又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对这几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应摆在重要的位置上。

(四)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企业应当从鼓励发明创造的目的出发,制定相应策略,促进知识产权的开发,做好知识产权的登记统计,清资核产工作,掌握产权变动情况,对直接占有的知识产权实施直接管理,对非直接占有的知识产权实施管理、监督。

(五)知识产权的处分管理。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对知识产权的转让、拍卖、终止。

(六)重视对企业知识产权人员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定时组织知识产权方面的培训,丰富员工的知识的同时,吸收新的关于知识产权行业的新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

最后,考虑到有很多企业的规模不大,资金实力不足,承担风险能力不强,实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有相当难度,特别在对专利转化的问题上存在顾虑。可建议企业以资本化的方式进行专利转化,即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股份入资企业,科研机构根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按照约定的份额获取收益。对于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消化专利技术来实施成果转化的一些企业,科研机构可以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入驻企业,来指导专利实施,并为企业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对于有市场前景的专利,也可以鼓励部分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科研机构可以大股东的方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创建隶属本机构的子公司来实施专利,取得效益后,反过来又可以将一部分收益作为科研经费,从而真正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质押融资的方式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来获得启动资金。

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经常涉及到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比如专利申请的流程、费用和时限管理,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审查意见的答复,专利成果的转化和交易等,鉴于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紧张的现状,可以将这些工作委托给外部的中介机构,发挥行业分工的优势,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篇8:对知识产权的认识1

对于目前消防知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 应该转变以往培训的观念和方式, 增强学习的兴趣, 采取灵活有创新的方式, 达到培训的目的。但是许多油田火灾的发生并不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 而是诸多不安全因素结合在一起而造成的, 是人们缺乏消防安全知识、安全意识淡薄而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 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 提升消防安全知识水平, 是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火灾危害的。本文从“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的认识出发, 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工作, 为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安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消防安全更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关键因素。下面, 我就从培训方式上来谈谈自己对消防知识培训的一点见解。

2 消防知识培训的途径和方法

2.1 加强培训, 不断强化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严格的消防培训, 加强对职工油田消防安全知识教育。该油田需要十分注重消防重点单位的安全管理人、负责人、消防控制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的培训, 并且应当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在加强对油田消防管理人员培训的基础之上, 油田还应该重视加强对普通职工的培训, 即让职工做到“三会四懂”。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的火灾、会操作消防措施;懂油田消防安全知识、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本岗位的消防流程、懂火灾危险性。并且还应该熟悉掌握和了解其油田的建筑特点、危险物品、火灾危险性、工艺流程以及灭火措施等情况。并且还应该结合有关油田火灾案例, 有针对性的展开学习研讨, 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 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油田消防知识水平。

2.2 加强日常消防安全的宣传, 提高职工消防意识

我们目前的培训现状, 只是因领导或岗位管理人员的意图、认为、需要去培训, 找出一些知识来共同学习, 往往就会出现内容重复, 出发点太高或者理论性太强, 与实践不能紧密相连, 造成培训教育内容枯燥, 接受培训教育的没有兴趣, 根本起不到明显效果, 从而浪费时间。因此, 我们应该在职工家属中树立天天都是“119”概念, 搭理开展具有油田特色的消防宣传的活动。在施工工地设置消防宣传栏,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消防知识的讲座, 使油田消防安全意识渗透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宣传关于油田消防知识, 提高职工自防自救的能力。

2.3 以事故案例为基础, 提升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筛选适当案例穿插其中。尽量用油田企业发生的真实性典型案例, 这类案例是员工在现场操作中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实例, 这类案例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教育意义, 实践证明:选好、用好这些案例, 对于安全培训石油企业的员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把案例进行分类讲解和分析, 提高了油田消防事件的针对性、实效性, 对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和直接的警示作用。二是围绕有关油田消防的案例展开讨论。在员工培训中, 对每个消防不到位的案例要讲深讲透, 不能照本宣科。每个案例均可分成3个部分, 即事故经过、原因分析和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通过对消防事件学习后, 让员工详细了解, 掌握一些特殊油田消防中的情况, 然后引导员工围绕学习中的设问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分析, 从而, 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从讨论中明白油田事故发生的原因, 责任人的错误是什么,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处理油田消防事件等, 从而提高安全知识的认识理解能力及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2.4 经常性开展演练, 不断提高职工的消防安全能力

首先应该树立全体员工的消防理念, 推进义务消防队的发展。同时加强义务消防队伍的建设, 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骨干到专职的消防队进行技能培训。针对专职的消防队可以重点开展固定的消防设备维护、使用和保养、技术装备的操作、岗位灾害事故的处理以及岗位灾害事故处理的演练。然后通过对队伍的检查、竞赛、考核等痛经检验其消防效果。另外, 在进行巡回检查督导时, 还应该采取现场提问、操作、实地演练以及模拟处置突发事件的形式, 从而确保义务消防队把人员训满、内容训全、时间训够、技术训精。并且经常性的演练, 可以提高全体职工防火预火的实战能力, 提高了对油田消防知识培训的水平。

3 结束语

消防知识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潜意识, 但是消防安全工作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好的, 是经常性的工作。培养消防安全潜意识, 就是要使每一位职工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 学会对付油田火灾事故的本领, 具备自防自救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消防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平安、祥和、文明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更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消防知识培训是一项长期要抓, 而且一定要抓好的工作。只有通过灵活的方式, 精彩的内容来提升培训的效果。相信, 只要方法得当, 内容结合油田消防的实际, 关于油田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国.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街道“四下工夫”构建辖区消防安全格局[J].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 (下册) [C].2002

[2]赵敏学, 吴立志, 商靠定, 刘义祥, 韩冬.农村 (社区) 消防安全巡查管理系统[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08)

上一篇:长辈百岁大寿发言稿下一篇:发生暴雪天气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