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2024-04-07

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精选12篇)

篇1: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鲁苏浙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对天津发展的启示

为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系统再生资源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高水平打造天津子牙再生资源产业基地,9月17日-23日.以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天津市社)党委书记王建涛为团长,副主任裴少华、徐国才为副团长,天津市社直属再生资源企业负责同志组成的天津市供销社学习考察团一行16人,赴山东临沂、江苏无锡、浙江宁波对当地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并就相关问题与当地政府、供销社、企业经营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 者:天津市供销社赴鲁苏浙学习考察团 Tianjin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作者单位:天津市供销合作总社,天津,300050刊 名: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英文刊名:RENEWABLE RESOURCES AND RECYCLING ECONOMY年,卷(期):01(12)分类号:关键词:

篇2: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再生资源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的不断提升,园区化已经成为再生资源行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网络纵横的格局。目前,全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1 800万人,再生资源行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节能减排效果日益显著。

2010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纸、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以及报废船舶,共八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49亿吨,比2009年增长了585.9万吨,增幅为4.1%。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值达5 069亿元,较2009年的4 471亿元增加了599亿元,增幅达到13.4%,超过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近3个百分点。随着再生资源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行业规模较大、回收体系较完善、产业集群基础较好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基地)。原料聚集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多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前就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废旧物资收购,原料收购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了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逐步形成了回收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园区。如安徽界首从各家收购废旧铅酸电池开始逐步发展成了规划占地面积15000亩,现已建成5400亩,年产值60亿元,将打造以再生铅回收、冶炼和铅的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南汨罗通过历史收购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工业园,形成以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为主,总投资69亿元,占地27000亩、再生资源年回收量400万吨、总产值300亿元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产业拉动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多数是由于地方产业发展对原料的大量需求,不断形成再生资源的聚集和加工利用,从而形成与地方工业互动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园区,如湖北谷城,由于中部汽车工业带对铅酸电池、钢铁压铸零部件、铝制零部件的需求,逐步形成了以废铅酸蓄电池加工利用一体化、废铝加工利用一体化和废钢铁加工利用一体化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政策监管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由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对特殊品种的管理政策形成了以政策监管为主导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如青岛新天地是以国家对危险废物和电子废弃物的监管政策的落实,成为我国第一家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逐步发展成为以危险废物和电子废弃物加工处理为特点,多种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共同发展的综合性静脉产业园区。

另外,由于国家对进口再生资源试行“圈区管理”政策,国内也出现了一批以进口再生资源“圈区管理”试点园区为起点,逐步向国内综合性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方向发展的产业园区(基地),如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大连国家生态工业园等。技术推动型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这类园区由于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从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单个项目开始,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回收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力、以多元化回收网络为基础保障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基地),如格林美“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引导、以技术为支撑的理念,项目建设全部选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并注重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http://

创新。建立了中国自主的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和报废汽车等“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拥有120余项核心专利(包括多项国际专利)、50余项国家标准,居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与报废汽车循环利用的技术先导园区。建立了电池回收箱、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3R循环型社区回收超市和及三大市场四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专业化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这类园区多是由1~2个再生资源品种的加工利用产业链条为核心形成的专业化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基地),如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产业园、山东临沂废塑料产业园、宁波金田废铜产业园、山东金升再生金属产业园、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铅产业集聚区、浙江桐庐大地循环经济产业园等。

加快制修订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相关标准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加快制修订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关的标准,建立健全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财税政策。构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关。建立能源计量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严格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生产许可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到2015年,清洁生产新技术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大幅降低。

篇3: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 立足于综合性的视角和全新的数据, 运用数量工具剖析欧盟不同的阶段的产业政策, 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政策建议。

1 近年来欧盟的GDP及一些影响因素分析

下表对其涉及到的经济变量进行解释。

图1表明, 欧盟GDP与CO2的排放量的关系为负相关, 当CO2的排放量越多, 那么GDP的增长越快;图2表明, 欧盟的研发费用越多, 欧盟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越快。

2 实证检验

上述估计方程可以写成一般形式:

上式表明, CO2与GDP的经济增长呈正比例的关系, 而RD与GDP的发展也呈正比例的关系, 而15~64岁的就业率与GDP的关系并不像我们预计的那样显著。

3 欧盟的各项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欧盟在其经济发展过程序中, 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其产业发展的政策, 下边分别对其产业政策加以介绍。

3.1 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欧盟从1991年起开始调整能源政策, 强调节约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 先后于1993年和1998年出台能源计划, 1995年发表了《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1997年公布了《欧盟未来能源:可再生能源白皮书》, 确定了欧盟在能源结构中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行动纲领。2001年, 欧盟出台“发展可再生能源指令”, 提出了到201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欧盟内部总能耗中的份额从1998年的6%提高到12%的目标。特别是生物能源, 提出2010年提升到8.5%, 比1998年增加2.5倍, 将生物燃料中汽车燃料使用率提高到5.75%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1月公布了“新欧洲能源政策”, 目标是到2020年, 将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降低到至少低于1990年的20%, 将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0%。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研发投入。减少汽车方面使用一次性能源, 而转化为以生物燃料和氢燃料能源为主要动力。上文表明, R&D投入与GDP的快速发展是呈一个高度相关的关系, 并且R&D的投入越高, 其CO2的排放量越少, 对经济的发展是呈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欧盟要求各成员国修改有关立法, 以税收政策惩罚尾气超标的汽车。

3.2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方面的产业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欧盟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最重要做法之一是建设统一的欧盟市场, 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条件。为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欧盟以灵活的市场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 制定了大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 保障欧盟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实现。此外, 欧盟还积极建设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 认为碳排放交易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工具。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1995年以来, 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 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 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 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都有所下降。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2005年6月1日, 欧盟委员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公布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Initiative“i2010, 其目的在于促进欧盟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在生物产业方面, 欧洲各国对发展生物经济十分重视, 为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转型, 欧盟一直倡导基于知识的生物经济, 培育生物产业,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3.3 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产业政策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是其它产业所无法替代的。虽然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下, 欧美等国的制造业在本国GDP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国家放弃了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恰恰相反, 这些国家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 信息化浪潮带动制造业升级,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种发展计划或战略, 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制造业, 从而提高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以上欧盟在其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的各项政策, 根据我国的实际, 提出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一些政策建议:

(1) 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角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引入期, 所以国家要制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 明确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确定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和关键技术。欧盟正在实施的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包括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如要求企业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能、材料、结构、外观等常规因素, 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能源、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程度, 如果不符合标准, 不准进入欧盟市场, 这本质上体现了低消耗的要求。这些出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而制订的市场准入限制不断增强, 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了中国产品对欧盟的出口, 所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定要充分重视人才和技术的作用。

(2) 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加大研发投入, 非常重视产学研的合作。欧盟在其制定的各项产业政策中, 都强调了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国在其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值得一提的是, 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很好的平台, 加强大学跟企业的合作, 对大学对企业是个双赢的选择。

(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小企业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中小企业的劳动者数量接近私营部门工作人数的三分之二, 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对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非常重要。

摘要: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国家开始了一次新的产业结构的转变, 中国在2009年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作为国家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

关键词:欧盟产业结构演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1]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J].经济纵横, 2011 (1) .

[2]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3) .

[3]干春辉等.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1 (5) .

[4]刘伟, 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 2008 (11) .

[5]孙广生.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 (1986~2003) [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3) .

[6]江海波.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M].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8.

[7]干春辉, 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来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0 (2) .

[8]曾铮.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分析”[J].经济学家, 2011 (6) .

[9]孙广生.经济波动与产业波动 (1986~2003) [J].中国社会科学, 2006 (3) .

篇4:欧盟人口老龄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欧盟老龄化;人口政策;养老保险;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78-01

一、欧盟国家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

欧盟统计局(Eurostat)发布的第三次人口报告调查表明,欧盟成员国中男性人均寿命为76.4岁,女性为82.4岁。其中,西、法、意、瑞(典)的男性人均寿命将近80岁,而女性则达到85岁。罗马尼亚、拉脱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的男性的人均寿命为70岁,女性为78岁。意、德两国的老龄化最严重,年龄中位数分别达到43.1岁和44.2岁。“最年轻的”爱尔兰年龄中位数也达到了34.3岁。可见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家庭结构也会越来越多样。

二、欧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

欧盟28国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在社会养老制度、老年人退休制度、老年人终身学习等方面,欧盟委员会都制定了相关政策。

(一)不断改革和健全社会养老制度。

欧盟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指标、人口老龄化程度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欧盟的养老政策也要相应的改变。以瑞士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社會保障体系开始建立。早在1925年,瑞士就将养老保障写入了宪法。根据瑞士宪法,年满18岁的劳动者和20岁以上的公民无一例外的都必须向国家缴纳养老保险金。私人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也可以选择失业金或者救济金支付。按最新数据,一般人领取养老金可达到2000瑞士法郎。①

(二)实行弹性退休政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老龄化开始的早,弹性退休制度也较早建立,对老龄化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欧盟各成员国都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情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了退休年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英、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使男女退休年龄同步。

第二,普遍延长了退休年龄。欧盟各国一直沿用高福利的社会政策,人口寿命的增加无疑加大了各国的财政压力,最终社会体系会因不负重荷而崩溃,只有延长退休年龄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第三,激励、鼓励制度。欧盟很多国家已经根据公民差异制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和下限,相应的退休年龄越大,给付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欧盟各国所做的是建立更加人性化和弹性化的退休制度。当然还需要有其他配套措施,比如企业年金制度、医疗保险的额外补充制度、高龄劳动者保护法令、老年劳动者反歧视法等,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强制性退休制度的新型退休制度。

三、欧盟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启示

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13.4亿,虽然总人口并未快速增长,但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绝对数为1.79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87%,绝对数接近1.2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养老、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老龄化的影响,所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老年人口增长非常有必要。我国和欧盟老龄化的原因有所不同,但欧盟采取的老龄化政策我们可以借鉴。

(一)适时适当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老龄化成为国家人口社会发展中需要认真科学妥当应对的一个挑战,我们国家这个挑战可能比发达国家更大。第一,我们的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近1.79亿,65岁及以上的将近1.2亿;第二是还在继续增加;第三,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有人叫“未富先老”。

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利有弊,特别是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明显低于妇女生育更替水平的时候,就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随后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我国2015年出台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能实现人口和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本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最近一二十年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要加快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截至2014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其中职工参保3.38亿人,城乡居民参保4.99亿人,待遇领取2.26亿人。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我国政府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力争在2017年达到9亿人,到2020年达到10亿人左右,将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2015年进行了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人们诟病养老金“双轨制”把已离开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仍分为三六九等、体制内外有失公平。由此解读,养老金“并轨”当属破除等级观念、彰显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举。

(二)退休制度改革。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实行的“一刀切”原则,是我国社会退休制度的普遍适用原则,要求不分行业、不分职位、统统将退休年龄定制在一个年龄段位上,这种制度体系存在很大的风险与弊端。基于这种情况,就应该不同职业执行不同的标准,适时的推行弹性退休政策。

2015年出台了新的退休年龄政策,退休年龄的延长,以此提高养老金给付门槛的确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必然趋势。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则存在很大争议,此政策一定程度上能减缓老龄化态势,让更多的老年劳动者“发挥余热”,不会与社会脱节,但对青年就业机会及家庭养老等方面着实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国现今还未实行弹性退休制,“一刀切”的政策着实不妥,相信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弹性退休制度会有所发展。

注解:

① 李仲生.欧盟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不足[J].西北人口,2010,(5):5-7

参考文献:

[1]李佳:欧盟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对策及启示.2011年4月

[2]王晓东:从“社会保障对接条例”到“开放性协调治理”——欧盟养老保险区域一体化经验及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3(12)

[3]郭喜、白维军:开放性协调:欧盟养老保险一体化及启示.2013.04.21

[4]肖娟:中国与欧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研究.2012.4

篇5: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张利

王影

(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

吉林长春

130041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日本是世界上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自然灾害面前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保障。

一、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日本的农业保险是基于其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来实施的,该制度被定性为“国家实施的应对农业灾害的一种经济政策性保险”。与日本农业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相适应,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民间非营利团体——互助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的模式。

(一)开办险种。目前,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涵盖的品种众多,其中农作物保险实施强制加入,即达到一定种植规模的农户必须参加。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象品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是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品种;(2)必须符合成为保险标的的条件(能够确定常年产量和价格、能够确立损害评价方法、有历史受灾率数据);(3)农户有需求。其中前两个条件是必要条件,对于一些非强制加入的险种来说,农户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二)组织构架。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相互制保险模式,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组织结构有三级:基层是由农民会员组成的共同抵御风险的合作社——农业共济组合(以下简称共济组合);中间一级是都道府县成立的以共济组合为会员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第三级是“日本全国农业共济协会(NAIA)”——以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会员。合作社、联合社和NAIA共同接受政府的知道和监督,政府的农业灾害补偿以共济组合、联合社这样的农民组织为载体,通过农业保险的方式落实到农民身上。

(三)业务运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运作涉及农户、共济组合、联合社和政府四个层面。共济组合与联合社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在经营上是相互独立的,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及保险关系。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由民间机构承担,但是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政府相关部门仍然要对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管。

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业务运作的最大特色是保险费和事业费分别封闭运行。共济组合和联合会将保费作为信托投资投放到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用以增值。信托投资盈利不允许用于事业费支出,它有两个用途:一是用做共济组合和联合会的法定积累金(即风险基金);二是用做特别积累金,直接返还会员和为会员免费提供各种防止损害的服务(例如土壤测试、喷洒农药等)。共济组合和联合会的事业费有三个来源:(1)政府补贴,共济组合和联合会职工工资等经常性经费的1/2由政府财政负担;(2)会员缴纳的附加手续费(通常按保险费的一定比例);(3)商业险盈余,《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共济组合可以经营能够盈利的商业险种(农村建筑物保险和农机具保险),其盈利用以补充事业费。

二、日本政府的角色定位

日本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表现在:为农业保险提供立法、再保险、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相应的业务协作机构,例如农林渔业信用基金等。虽然政府的参与面很广,但是定位非常明确,仅是为农业保险提供外部支持和管理监督,保险业务的经营完全由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这样的农民组织来承担。

(一)立法支持。法律是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日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立法在先,实施在后。从1929年的《家畜保险法》到1938年的《农业保险法》,再到1947年颁布直到现在仍然生效的《农业灾害补偿发》,日本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经过了一系列调整。1952年,为了应对灾害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日本颁布《农业共济基金法》,建立农林渔业信用基金。《农业灾害补偿法》从1947年颁布到现在经过了七次修订,是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法律依据,该法对财政补贴标准、险种及费率、险种及费率、具体业务操作等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再保险支持。关于农作物、家畜、果树、旱田作物、园艺设施的保险,政府通过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帐户接受都道府县级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的再保险,承担对农户受灾时保险支付的最终责任,即保险赔偿政府兜底。以家畜保险为例,损害(家畜死亡或伤病等)发生后,共济组合承担赔偿金额的20%,联合会承担赔偿责任的30%,政府承担赔偿责任的50%;但是如果发生地区性的较大灾害,例如大规模的传染病或者水灾等自然灾害,则作为异常事故,由政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三)财政支持。为了保证农业保险能够获得持续的财政支持,《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每年都要在财政预算中列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偿。补贴分为两大块:一是政府财政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帐户,对农户的互助保费补贴和再保险业务进行专门管理,财政对农户的保费补贴将直接划拨到该帐户;二是对农业保险的其他补助,例如合作社、联合社和NAIA的事业费以及损害评价补贴、农业保险事业推广补贴等。

(四)管理与技术支持。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管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省经营局内设保险科,下设保险数理室和保险监理官。保险数理室承担农业保险的技术支持工作,如保险统计数据汇总、保险费率厘定、保险品种及保险业务软件开发等。保险监理官负责对保险业务的指导和监督。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进程。通过农业保险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以及在国家农业保护制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规定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科学合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明确保险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财政补贴标准,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二)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公司的免税范围,最终免除其所有税收。要进一步加大对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费补贴力度,建立对参保农民实行保费补贴的长效机制。并且制定政策规定,农村地区的商业险种只能由农业保险公司专营,实现“以盈补亏、以险养险”。

篇6: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我国废有色金属拆解利用再生产业发展现状

摘要:阐述了我国废金属拆解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废金属拆解再生产业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回收体系建设、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和改善税收政策等对策建议.作 者:郑骥    ZHENG Ji  作者单位: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7 期 刊:中国环保产业   Journal: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2010, “”(4) 分类号:X758 关键词:废金属    进口    拆解    再生   

 

篇7: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我国尚未设立以保护环境为课征目的的法律,财政政策中主要是有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而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分散在不同的税种和税收措施中。我国当前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主要有:(1)增值税:暖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适用13%的低税率。利用回收旧资废品的企业可以按10%抵免增值税;(2)消费税:汽油税率为 0.2元/升、柴油税率为 0.1 /升、汽车轮胎摩托车适用10%税率,对子午轮胎免税,轿车根据汽缸容量课征3%、5% 、8%的税率;(3)资源税:开采的天然原油税额为 830 元 /吨 ,专门开采的天气和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税额为 2 1 5 元 /千立方米原煤税额为 0 .3 5 元 /吨;(4)车船使用税就使用的车船按机动和非机动各自所属类别征税机动车船每年须交年检费;(5)税收减免:三废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如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企业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制品化肥、农药农膜免税;(6)对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如对外商提供节约能源和防治污染方面的专有技术而收取的特许权;(7)使用费免征所得税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措施,如经批准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土地使用税5 -10 年;(8)对开垦地所实现的农业收入免征农业税3 年;支持环保事业的税收措施如环卫部门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站污水处理站厕所等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环卫部门使用的各种洒水车垃圾车等免征车船税。

三、我国与欧盟国家对比

从我国与欧盟国家的环境税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差异。

1.欧盟国家环境税涉及面广、税负重,这些国家不仅对一般的燃油运输工具的使用课税,而且还对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磷化合物噪音,塑料制品、一次性制品、废水垃圾等普遍课税,几乎涉及到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方方面面较重的税负。

2.欧盟国家差别税率设计详细充分运用了差别税率的导向功能,而我国差别税率级次过粗,例如,消费税不对无铅/含铅汽油无硫/含硫柴油实行差别对待不对污染更严重的大型客货车课税。

3.欧盟国家普遍实行了专款专用制度,收缴上来的环境税往往专门用于改善环境的投资,而我国开设与环境有关的税种似乎更多是出于收入的考虑,没有专款专用的制度规定。从以上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环境税的完善上仍任重而道远。

4.和欧盟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税费制度中的环保措施还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环保措施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我国税收政策在防止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加强环保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以环保为目的的税收措施中税收政策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一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靠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来得以实现,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二是现行税制中有利于环保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收费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污费。我国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依法对我国境内造成污染的生产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主要采取超标收费和排污即收费两种办法,然而从征收的实际情况来看征收标准偏低且不平衡,从经济学理论上说收费标准应不低于环境成本曲线与环境收益曲线交点处的污染防治费用(环境成本)。二是资源补偿费主要表现在收取资源补偿费的范围太狭小,许多自然资源基本处于无偿使用状态所收的资源补偿费太低与资源本身的价值相差悬殊,而导致的结果是环境不断的恶化。

四、对我国环境税制建议

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对比,总结以下制度建议。

1. 应加快环境税制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持财政收入中性。即在征收环境税的同时削减其它税收,基本保持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变。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步把现行的税费制度过度到以环境税为主的环境税制。

2. 运用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政策,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环保。我国目前没有专项的环保税种,但在一些税种的规定中直接或间接地含有环保因素。但与欧盟成员国相比,我国税收政策在环保方面的内容还比较少,规定过粗,现有政策远远不足以对环保投资产生有效的影响。今后在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资源税上,应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使税收法规与环保更为密切配合,并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手段,合理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

3.在采用税收手段时,应注意与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补贴、综合利用奖励等经济手段取得协调,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效能。同时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还要注意与价格千预、责任保险、排污交易等市场方法相互配合,使它们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篇8: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1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1.1 面积持续上升, 产量居世界首位

自2002年起, 我国开始实施柑橘区域发展规划, 从2000年到2008年, 连续8年柑橘面积增加, 增幅59.7%, 年递增6%。现在, 我国柑橘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世界柑橘总面积近600万hm2, 总产量在8 500万t左右, 我国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4%、28%, 发展速度和规模世界瞩目[2]。

1.2 柑橘产区布局集中,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高

我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 柑橘资源丰富, 优良品种繁多, 有4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柑橘的经济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北纬20~33°之间, 海拔700~1 000 m以下, 面积约占我国柑橘总面积的70%。这一带气候适宜, 适合性喜温暖湿润的柑橘生长, 而且这一带的柑橘产量较高, 质量较好。

1.3 品种和品质不断提高, 重视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自2002年末, 我国对柑橘的品种和品质一直在进行更新研究, 特别是锦橙、雪柑、大红甜橙等。我国重点发展的品种有早雪柑0号、无核雪柑、少核雪柑、大红甜橙中的无核大红甜橙等[3]。经过研究并贯彻实施之后, 我国柑橘品种和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 宽皮柑橘的比例有所下降, 扩大了甜橙的产量规模, 优化了品种结构。

1.4 消费市场发生重大变化, 瞄准国际柑橘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柑橘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柑橘的商品化程度要求提高了很多, 我国柑橘不再是纯粹的水果, 柑橘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同时, 我国出口的柑橘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把柑橘推向国际, 是我国柑橘产业走向成熟化的必经之路[4]。

2 广西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良种苗木繁育水平低

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柑橘产业带建设的成败, 直接影响着广西柑橘的产量和质量。然而, 广西柑橘产业良种苗木繁育水平低, 缺少繁育质量可靠的柑橘无病繁育圃, 没有建立专业种植需要的接穗母本园、采穗圃、苗木繁育圃的良种繁育体系。而且, 劣质的橘苗甚至假苗在市场上比比皆是。

2.2 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柑橘产业的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相对薄弱。广西柑橘园有60%为山地, 30%为坡地, 10%为水田。由于缺少投入, 约80%橘园的肥水贮备沤制系统、排灌系统、道路系统、水土保持及防风系统等基础设施薄弱, 不利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果园设施管护不好, 对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利, 对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商品化处理落后

目前, 柑橘产业不管是在国内, 还是国际, 竞争日益激烈, 因而柑橘的商品化越来越受到生产商的重视。广西在柑橘商品化处理方面没有与柑橘生产发展实现同步, 这是影响目前广西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增强广西柑橘的竞争优势, 在柑橘产业建设和发展中, 不仅要注重柑橘的产量和质量, 还要重视柑橘的外观品质。

2.4 出口数量少, 市场占有率低

进入21世纪以来, 广西柑橘产业发展很快, 目前广西柑橘栽培面积19.21万hm2, 占全国柑橘栽培面积14.14%;总产量152.13万t, 占全国柑橘总产量的10%。然而, 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及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 广西柑橘出口数量较少, 市场占有率较低。

3 我国柑橘产业发展对广西的启示

3.1 从源头抓起, 培养优质苗木

一是加强广西柑橘育种和品种改良的设施和科技技术, 让苗木在科技技术的滋润下健康成长, 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二是借鉴国际先进水平, 培养优质苗木, 如购买国际优质木苗。三是在木苗培养人才的选拔上, 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苗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3.2 针对气候变化, 建立合适基地

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柑橘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就广西目前的果园基础设施现状而言, 需要向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广西柑橘园分布在山地和水田地域, 在山地地带可以建立甜橙基地, 在水田地带以发展优质甜橙和良种柚为主。由于广西柑橘分布地带的气候不同, 针对气候特点建立合适的生产基地, 对促进柑橘的生长有重要意义。

3.3 树立品牌意识, 提高知名度

柑橘产业的市场竞争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品牌竞争意味着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 好的品牌是消费者的首选。广西柑橘产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 加大宣传力度, 展示自己的优势, 提高广西柑橘的知名度, 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广西柑橘。

3.4 扩大市场, 走向国际

国内柑橘市场有限, 竞争大, 要扩大广西柑橘产业, 柑橘出口是广西柑橘产业发展的方向, 其潜在的市场是可观的。广西柑橘企业要树立把柑橘推向国际的发展理念, 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 向全球推广自己的柑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出口柑橘。

参考文献

[1]王仙君, 王青.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4) :4327-4328.

[2]邓秀新.国内外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柑橘优势区域规划[J].广西园艺, 2004 (4) :6-10.

[3]黄河.入世五年的中国农业——中国橙与新奇士的较量[J].农村经济秘科技, 2007, 18 (1) :6-10.

篇9: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地理信息;产业;启示

引言:英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具有完善的测绘法律体系,通过先进、开放、共享的科学理念,建立了标准统一、及时更新的数据平台,是国际测绘软件和硬件应用开发水平较高的国家。对我国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开展相关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产业发展基础

(一)地理信息资源生产与管理市场化

英国的测绘管理采用市场主导型管理,测绘行政管理职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政府部门履行;没有固定的国家财政投入,依靠市场机制解决测绘投入;具有完善的测绘法律体系,通过社会管理测绘行业。英国测量局(OS)于1999年成为“企业资金组织”,是英国的官方管理机构,管理并进行全国的测绘工作。OS采取了类似于商业的运作模式,并从地理信息用户而非国家财政那里获得的经济支持。OS已成为全球最大地图制作商之一,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发展带动英国地理信息产业。

(二)地理信息产业政策环境良好

英国政府一直将改善公共服务、减少服务收费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采取了相对宽松的信息数据分发、定价等政策。英国在《政府公共信息再利用的规则》指出:“除《信息自由法》内列出的豁免公开的信息是不可以提供和再利用的外,其余信息都可以获取。”2011年,英国实施了重要数据开放政策,所有OS地图免费开放,并在网上提供下载。根据OS《信息自由收费政策》规定,除了一些特殊出版资料,用户需要访问的绝大多数信息将是免费提供的。

(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英国制定并开始实施《英国位置信息基础设施战略》,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是其领导机构,遵循《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指南》要求。英国政府已将位置信息作为基础设施的基本部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向更透明、更统一的方向发展,并促进着整个地理信息产业前进。

(四)产业联盟和中介组织情况

产业联盟和中介组织为英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保障。英国地理信息协会(AGI)成立于1987年,吸收来自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和学术界成员入会,为公民、社会和经济的利益,鼓励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理信息,促进英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一)产业总体规模

英国国际咨询和市场分析组织ConsultingWhere,发布《英国位置市场调查2012》,估算2012年,英国位置市场规模大约为12.3亿英镑。从2009年以来,英国位置服务市场一直处于具有挑战性的经济环境中,但是英国B2C和B2B位置市场一直保持在差不多2-3%增长,根据预测,未来三年市场还将继续保持1-2%的实质性增长。地理信息已经应用到英国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和私营部门组织的业务和决策广泛依赖地理信息数据,仅英国测量局生产的地理信息每年对英国经济的贡献就超过1000亿英镑。

(二)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特征

2012年,英国军用无人机市场份额达到72.6亿美元。根据英国民用航空管理局规定,获取英国国家基本小型无人机证书,就能使用小于20Kg的无人机进行商业活动或者超出业余爱好发烧友的使用范围。在开发者推动技术向前发展的趋势下,无人机很可能是英国下一个价值数十亿英镑的产业。

(三)地理信息产业带动经济价值较大

各国对地理信息的经济价值影响进行了研究,地理信息对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自身规模的10倍,甚至20倍,地理信息应用前景极为广阔。英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与其他国家相比虽然不大,却对本国经济产生了数百倍于自身规模的经济价值,影响经济指数远高于其他国家。

三、对我国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启示

(一)促进各部门信息开放利用

适应当前大数据的浪潮,我国应借鉴英国开放数据的政策,在完善我国地理信息保密制度的基础上,突出经济社会导向,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真正释放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的价值,为产业发展服务。

(二)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做强

当今,各类决策日益依赖数据和分析,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发展产业总量的基础上要注意突出特色,优化本地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优势品牌。产业发展与政府管理决策、企业生产运营、人民群众生活紧密联系,更加直接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未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应从数据生产转变到信息服务为主,将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做强。

(三)提升地理信息经济价值

“信息经济”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位置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都发生在某个地方。大量的地理信息来源于公共部门,其中许多信息都锁了起来,很难发现,甚至更难访问。通过地理信息产业解锁这个信息数据,通过丰富的应用程序让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结合,共享和重用。通过对信息数据的访问和互操作性的改进将提供重要的经济效益。

篇10: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加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大力扶持和发展,使其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大获其利的同时还使自己的文化席卷全球.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告诉我们:我国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我国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的必要手段.

作 者:邱永建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3(8) 分类号:G05 关键词:世界文化产业   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   启示  

篇11: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1 深层海水的定义与特征

地球上总储水量的97%是海水, 深层海水大约占93%。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活跃与地球资源的枯竭, 深层海水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循环使用的重要经济资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深层海水或者海洋深层水, 对应的英文名称为deep ocean water或deep sea water, 是指自大陆架到海面上太阳光照射不到的深度位置的海水, 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是指深度200 m以下的海水[1]。

深层海水含有大量氮、磷和硅等无机营养盐。由于没有充分的光照, 生活在深层海水中的生物几乎不会发生光合作用, 浮游生物所必需的氮、磷和硅等无机营养盐, 未经消耗被蓄积在海水之中[2]。此外, 在长年不见阳光的深海, 温度低而稳定。海水中均匀含有60多种矿物质, 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流逝, 海水中各种成分相对稳定[3] (表1) 。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海洋水文、地质等相关研究文献整理.

目前, 世界上开发和利用深层海水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日本、挪威、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其中, 美国是最早开发利用深层海水的国家。1974年, 美国在夏威夷建立了一个州立自然能源研究所, 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对海洋深层水的利用。从1980年起, 美国开始利用深层海水与表面海水的温差进行发电, 后又进行了小规模的海藻类和深海鱼类养殖实验。日本对于海洋深层水的利用开发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产业化做得最成功。挪威对深层海水的研发则是偏重于环保思维, 进行利用深层海水之特性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研究。我国台湾省效仿日本模式, 自2005年以后也开始大规模推进深层海水的产业化研发和应用。台湾学者称深层海水产业是继天然资源 (黄金) 、石油 (黑金) 及环保产业 (绿金) 之后, 21世纪引人注目的“蓝金”[4]。

2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的动向分析

日本是世界上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日本政府在1971年成立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着手进行深层海水产业化利用的技术研究, 商业化开发始于1986年, 相关产品如饮料水、化妆水和深海藻类等在1996年面市[5]。之后日本在高知、富山、冲绳和北海道等地相继建立了16所深层海水探取基地[6]。2007年, 与深层海水相关的产品销售额达到400多亿日元[7]。文章以下从取水设施建设、产业化领域分布、技术创新研发系统等角度对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动向进行分析。

2.1 日本深层海水的取水设施建设

在日本, 开发深层海水的地区从北到南都有[8]。截至2009年5月, 日本共建设了16处深层海水取水分水设施。

高知县是全日本最早开发深层海水的地区, 也是日本最优质的深层海水之一。日本政府于1989年在高知县室户市三津地区铺设了第一条深层海水取水管线, 并且开始对深层海水清洁性用途的商业开发。1995年10月开始向民间供水, 有关深层海水的衍生产品如饮料、化妆品、沐浴品、日本酒、酱油和面包等也开始陆续开发上市。1996年高知县的深层海水营业额为1.6亿日元, 2000年迅速增长到100亿日元, 2007年, 高知县与深层海水相关的产品销售额已达到150亿日元[7]。

富山县是日本最重要的深层海水研发重镇。2004年4月在日本水产厅支援开发计划的资助下, 日本在富山县高冈地区铺设了深层海水取水管道, 生产经过加工处理的5种水 (深海海水原水、经渗透处理的淡水与浓缩盐水、经电子透析处理的淡水与浓缩盐水) 。目前高冈地区已经拥有4座工厂、2座水产物养殖基地和1个研究所, 此外还有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深层海水的综合医疗设施, 以及各种民间经营的利用深层海水的医疗、宾馆和住宅设施, 与富山县的高等院校一起组成了日本最重要和规模最大的深层海水研究基地。

冲绳县的两条深层海水取水管线是目前日本日产能最大的取水管, 该管线于2000年6月在冲绳县久米岛铺设, 日取水能力达13 000 m3。提取上来的深层海水主要用于虾类的种苗养育以及叶类蔬菜的种植技术改良。

2.2 日本深层海水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领域

日本对深层海水的开发利用是从对海水进行脱盐、制取饮用水开始的, 逐渐扩大到利用深层海水高纯度特性制造饮料、食品、化妆水以及用于健康医疗和深海水产种苗的培育, 其多元化的产业化分布领域见表3与图1。

资料来源:根据高知县、富山县、冲绳县海洋深层水研究所网站相关数据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北海道海洋深层水研究所相关数据资料等整理.

目前日本的深层海水使用分为两类:一类是日产量达到1 000 t以上的;另一类是日产量只有数百吨的。前者是日本水产厅的支持项目, 主要用于水产业;后者则运用于饮用水、化妆品、沐浴品和农业等多种用途[9]。

目前, 日本在利用深层海水生产日常食品与饮料方面发展迅猛。深层海水相关制品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食品方面, 有面包、糕饼、冰、豆腐、腌渍品、酱油、调味品、蛋和纳豆等;在酒类及饮料方面, 有日本酒、烧酒、矿泉水、瓶装水、清凉饮料、健康饮料、茶饮料和茶包等;最近甚至出现以深层海水做成的零食, 如六花亭制造的白桦羊羹、泡面、饼干及布丁等, 创造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10,11,12,13]。

2.3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

日本正式开始进行深层海水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和国内资源贫乏的双重背景下, 日本将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寄托在海洋尤其是深海领域, 以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为主, 为进行海洋基础和实用研究布置了强大的阵容[14]。

日本政府在1971年设立了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开始对深层海水进行技术研发活动。1986年, 研究中心开始了一个为期5年的深层海水产业化利用研究项目, 1989年, 中心在高知县建成了第一个深层海水取水及试验设施。1993年开始对深层海水进行多用途的商业开发[15]。

2004年开始, 日本水产厅开始在富山县高冈地区建设深层海水研究基地, 目前已经形成包括4座工厂、2座海洋生物养殖基地、1个研究所、1个深层海水综合医疗设施以及众多民间机构组成的完备的深层海水研发生产体系。日本整体也形成了以富山县为重点, 以其他15处取水地为节点, 辐射南北, 综合各类研发机构和民间企业构成的深层海水国家创新系统。表4和表5分别列出了深层海水创新体系中,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16处深层海水取水设施和研究所网站提供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得出.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的国家创新系统也呈现出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以及民间参与的特征。以1998年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达的“海洋深层水的特性与机能研究”课题为例, 该课题分为4个重要的子课题, 分别是:深层海水的特性评估研究;深层海水在食品应用领域的机能研究;深层海水在生物生产领域的机能研究;深层海水在保健应用领域的机能研究。这4个子课题又分别由“产官学”不同机构联合共同完成 (表6) 。其中, 日本国家级研究机构3家, 大学等研究机构5家, 公共测试机构4家, 民间企业2家, 足以体现日本深层海水国家创新系统构成的多层次性和完善性。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16处深层海水取水设施和研究所网站提供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得出.

资料来源:http://www.jst.go.jp;http://www.pref.kochi.lg.jp/soshiki/151407/menu-naiyou.html

日本深层海水国家创新系统在“官产学”三者的有效结合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技术创新成果和专利申请数连年增长 (图3) , 深层海水的多元化商业发展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16]。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海洋深层水协会2007年海洋深层水利用制品报告有关数据做成.

目前,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研发的新动向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降低深层海水抽取与运输的成本, 从而让深层海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进入每一户普通家庭;二是利用抽取的深层海水培养海洋表层浮游生物, 其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可以减少日本的碳排放。

3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陆地资源及陆域可开发空间的不断减少, 海洋作为社会、经济以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地位更加突出。在资源稀缺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有很多国家把开发深海资源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组织实施。日本深海海水产业化发展案例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开发海洋资源的成功典范。

与石油和矿物等传统资源不同, 深层海水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 是真正的绿色天然资源。我国台湾省东部位于大陆架边缘, 具有开发深层海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台湾自2005年4月颁布《深层海水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政策纲要》, 学习日本模式, 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 发展台湾岛的深层海水产业[17]。我国大陆地区虽然海岸线漫长, 但是根据海域水深及地形特征, 只有南海区域具备发展深层海水产业的自然条件。大陆地区也尚未开展针对深层海水的专门研究。

整体来看,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深层海水是继南海油气田之后南海领域另一值得关注的重要深海经济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 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 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 人均占有量只有2 500 m3, 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在世界排第110位 (按149个国家统计, 统一采用联合国1990年人口统计结果) , 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将会更加严重。

南海是我国濒临最大的海, 面积约350万m2, 平均水深为1 212 m, 最大水深为5 377 m。根据日本深层海水发展的经验, 我国海南岛以及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都具备汲取深层海水的天然优势。南海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其巨大的深层海水含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经济资源。日本汲取的深层海水约有70%用于饮用水生产, 如果我国能对南海的深层海水进行战略规划与产业化利用,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状。

(2) 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开发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体现了“产学官”三者密切结合的特色。

①大学与科研机构在深层海水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如, 日本在富山县建立深层海水研究基地, 在16个深层海水取水地都建有深层海水研究所, 这些研究院所与当地的大学一起对深层海水特性的基础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企业在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如, 专门从事深层海水取水及分水设施规划、设计及施工的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生产饮用水的三浦DSW株式会社, 以及生产食用盐、化妆品等的Bio Marine公司等, 这些公司的研发力量和生产制造对深层海水的多元化商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日本政府在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 日本政府在1971年设立了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开始对深层海水进行技术研发活动。1986年, 研究中心开始了一个为期5年的深层海水产业化利用研究项目, 从1989年开始, 政府积极推动, 在高知等地区分别建设了16处深层海水抽取设施。此外, 日本政府在深层海水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成果转化以及民间企业参与等方面都发挥了强大的扶持作用。

摘要:深层海水产业是继天然资源 (黄金) 、石油 (黑金) 及环保产业 (绿金) 之后, 21世纪备受注目的“蓝金”。目前, 国际上深层海水产业化开发最为成功的国家是日本, 其产品遍布水产、食品、农业、医疗、能源等多个领域, 2007年深层海水相关产品的销售额高达400多亿日元。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分析了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的一般情况与最新动向, 希望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海洋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篇12:欧盟的循环产业政策及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生产生活废弃物大量增加,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节约资源的根本办法。再生资源产业是对资源永续利用,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

2.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资源消耗超级大国,无论推行开采型资源战略还是储备型资源战略,都是不能持久的无源之水。只有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才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矛盾。

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国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可有效减轻环境承载压力。

4.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既可以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进城农民工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5.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产品出口后产品产生的废弃物基本上没考虑回收,为此很多外国政府拟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废弃物处理税,这对我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将有效的解决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二、再生资源产业国内外现状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发展再生资源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体系、法律法规、技术支持和行业服务平台等都比较完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德国、瑞士、美国、日本、荷兰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起步早、水平高的国家。如德国的居民生活垃圾和企业生产垃圾的利用率分别达到57%和58%,95%的矿渣、70%以上的粉尘和矿泥都被重新利用;瑞士塑料瓶的回收率已经达到90%以上;美国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已超过2 400亿美元,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美国最大的支柱产业;日本的废塑料、废橡胶的回收率已达90%,再生铝已经占金属铝总产量的98%以上。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主要表现为:

1.再生资源产业已初具规模,区域性集散市场初步形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国内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1.4亿吨,回收总值约5 000亿元,2010年回收总值更是达到了5 600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1倍,全国各类回收企业10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 800万人。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收集不同类型的垃圾,并分别把生活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或燃料电池用燃料,先进的“垃圾发电”也已经被采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的循环和提纯能力也大大提高,再生资源处理能力日益科学化。

2.政府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相关工作全面展开。近年来,随着我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已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很多会议和场合中都提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商务部和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通知》,以城市为重点进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部分试点城市已初步形成了社区回收网点、分拣加工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再生资源领域立项了多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再生资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由科技部牵头成立的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再制造、废有色金属、电子废弃物、废旧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多项研发成果已经取得产业化进展。此外,发改委单独或联合其他部委相继出台各种政策规范和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如《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等;工信部通过发布和组织实施各种专项规划和指导意见,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3.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也存在很多问题。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的“圈区”管理,建立示范性的园区。目前科技部和环境部已经审批建立了十多个国家级高标准再生资源加工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自行建立了上千家产业园区,规模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再生资源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数量庞大,但多为中小规模企业。由于再生资源加工所用先进设备的价格昂贵,且依靠德国进口,使得大多企业所用设备普遍较为落后,只有极少数资金雄厚的企业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总体看,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在规模、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耗、水耗不断降低,环境污染逐渐得以控制,但在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再生资源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

1.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国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与体系。如日本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战略以资源再利用为出发点;德国的侧重点以再生资源技术与设备的出口为主;美国则是建立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而在我国,国家对再生资源产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定位,在各时期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也没有对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导致产业发展乱象丛生。

2.产业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再生资源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如科技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供销合作社、工信部等。由于目前没有明确指定再生资源产业牵头管理的部门,而各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导致缺少系统的法律和政策,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存在滞后、相互矛盾的情况,产生了“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3.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缺乏有效的规划与监督。目前除了国家级高标准的再生资源示范园区之外,还有上千家不同规模的地方性加工园区,众多园区缺乏合理区域规划和统一战略布局,造成无序竞争。同时很多产业园区缺乏监督机构,管理混乱,配套设施不完善,治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由过去的区域分散污染变为园区集中污染。

4.从事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目前从事再生资源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效率低,回收加工以手工劳动为主,拆解技术科技含量低,随意处理剩余的废渣废液,造成二次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5.尚未建立起社会化资源回收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宗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情况较好,但广泛分布于家庭的废旧商品的回收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落后。商务部虽从2006年开始在多个城市进行资源回收体系的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从根本上调动人们对回收资源的积极性,资源回收尤其是低价值的废品回收效果不明显。同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平台不健全,需要建立起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再制造行业能力水平的综合服务平台,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

6.再生资源产品交易市场不规范,缺少产品与技术交易平台。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废物交换和交易制度、资源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建立起来,二手交易市场、废品回收站、家电回收企业“犬牙交错”。许多地区还严重存在倒卖经营许可证和跨地区进口和倒卖国外废旧物资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再生资源项目的研究,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但由于缺乏技术交易平台,不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

7.外资的进入使得我国再生资源产业面临稀有资源流失的严峻形势。实践证明再好的铁矿资源产出率也比不过废钢;1吨废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及多种稀有金属,是世界上最富的“金矿”。由于目前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外资进入再生资源市场的要求处于空白状态,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抢夺资源,如日本多家企业已经对沿海地区的很多废家电拆解厂进行收购或入股。考虑到废旧电器含有丰富的贵重稀有金属,我国应高度警惕稀有资源的流失。

8.企业、公众认识不到位,参与意识不强。国内很多人对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存在模糊认识,如再生资源往往被人们视为“垃圾”和“破烂”,公众对再制造的产品或再循环材料生产的产品存有偏见等。

9.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优惠政策。尽管这些年,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和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但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再生资源产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其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规范,而目前国家没有长期稳定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废物进口政策不明确,配额管理尚需完善。如由于法律滞后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多年来处于违规操作的状态;我国“以旧换新”政策的结束,将使得正规的废家电拆解企业极有可能又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建议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长远规划,不断完善。

1.确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建议应明确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和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再生资源产业管理组织与运作机制。建议尽快实施《废物资源化十二五科技专项规划》。

2.明确再生资源产业管理的牵头部门,梳理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与职责,形成有机整体。日本在2001年由法律明确划定了由环境省和经产省两大推进循环型社会主管部门的职责。建议我国政府成立再生资源产业管理委员会或者由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环保部牵头负责再生资源产业组织管理工作。

3.完善再生资源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保障和主要推动力量。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法律体系可以分为基本法、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规三个层次。我国于2009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建议我国政府尽快制定再生资源综合性法律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法》和《废弃物管理法》以及各类废物的专项法规。

4.加大和完善再生资源产业经济优惠政策。完善的产业政策包括技术、产业、税收、信贷、外贸政策以及市场准入政策等,各种政策共同形成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议我国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补偿金制度,建立和扩展再生资源财政援助和专项基金,完善和稳定再生资源税收返还政策,减免再生资源产业各个环节的税费,加大财政对再生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对再生资源企业的信贷支持等。

5.加强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区域战略布局,整合园区建设,规范园区管理。建议对全国的再生资源园区建设布局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园区数量和合理布局位置。同时加强园区审批力度,避免条件不成熟的园区滥竽充数获得相关资质,造成无序竞争。

6.完善再生资源产业回收体系建设。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完备的再生资源产业组织体系的建立,如德国的DSD双元回收系统极具代表性。建议结合国情建立更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如国家可以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公司与社区便利店进行合作,在便利店内设置资源回收点,以换取超市购物卡充值的形式回收居民家中的各类废旧物品,资源回收公司再定期运走各超市的废旧物品。这种回收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对回收废物的积极性。

上一篇:点对点肥料推广会方案下一篇:橡筋飞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