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园林生态环境论文

2022-04-19

城镇园林生态环境论文 篇1:

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物资不断丰富,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表现在自身的追求,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城镇园林建设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我国各级政府也在紧张展开城镇园林建设的工作。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探讨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城镇园林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

传统园林的发展在我国起源很早,但现代园林在我国却尚未成熟;我国开始大力推广城镇园林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人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视觉审美,城镇园林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园林占据了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的位置,由此可见,我国园林发展起源是很早的。“宥”在三千年前出现人们的视野中,那时候园林总是代表着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人的思想寄托;著名的国画是由山水构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营造出一种园林气息。现在的城镇规划中强调的是设施建设,园林建设被遗忘了。但人们居住注重的是舒适程度,不仅在设施建设中表现出来,在机械化时代更应该注重人的超乎物资的精神需要,例如,审美的追求使人心情愉快,贴近自然的环境让人感到温暖而舒适。

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现有的环境。因为人们意识到园林绿化有着重大的功能,所以,我国城镇园林建设开始被重视。理论体系不够成熟使城镇园林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园林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展开,抑制了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园林建设是集自然、生活、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园林建设相关部门配备专门的人才。而城镇在园林建设工作中也没有健全的政策体制,不设立专门的机制保障和管理机构,这就让城镇园林建设缺乏主动性。园林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当初期建设工作完成后就让其自生自灭,没有对园林进行管理和养护,园林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它需要管理和养护,不能忽略养护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绝大多数城镇将环境规划忽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城镇布局混乱,工业居住教育商业错综杂乱,没有明显的区分,土地被大量浪费。工业生产总会让环境面临污染的局面,从而使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城镇环境遭遇严峻的挑战,环保工作刻不容缓。

二、城镇园林建设的价值

城镇园林建设是保护环境、改善城镇生态平衡、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创造生态价值

城镇园林建设可以很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例如,因为臭氧层的空洞使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在人的身体表面,众所周知,如果长期遭受紫外线的辐射,患皮肤癌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然而树的顶冠和枝叶可以遮挡太阳的直射,而且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人类呼吸提供更新鲜的氧气;园林植物可以加速空气的对流,在空气对流中就可以把一些不利于人的健康的物质带在高空中散开和稀释。植物可还可以削减噪声对人的危害,它可以降低噪声在空气中的分贝。

2.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城镇园林建设不仅是城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供人欣赏,让人们休息,而且还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地,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不再是从课本中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走出去增加自己的阅历,这是课本无法给的知识。园林绿地还是疏散和避难场地的选择,当城镇发生地震或者火灾时,人们可以选择逃到园林绿地上,因为园林绿地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用担心有石头掉落给人们生命带来危害,而且城镇园林没有太多的设备,不会阻碍人们在慌乱中逃生。其次,在城镇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栽培景观植物,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在深圳的公路上我们可以随处可见龙眼和荔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深圳有一个荔枝园,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修身养性的场所,还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利益。最后,土地的高效利用也为经济带来效益。

三、城镇园林建设的对策

城镇的绿化特点与地方实际相融合,因地制宜,可以有效缓解以上问题的加剧。以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理论为依据,设计科学的城镇园林计划,同时应该完善对应的政策机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在后期城镇园林建设竣工后,加强园林养护工作,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繁荣景象。

1.健全体制,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

园林绿化系统在园林建设中担任指导作用,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绿化系统是结合城镇远近建设特色来编制的,城镇本身具有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都不应该浪费,它可以帮助确认城镇的园林建设方向。建立健全对应政策,提高对技术体系的管理,可以让城镇园林建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伴随城镇绿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政策和体制应该全方位同步,做到在建设工作中有法可依,同时体制也在与时俱进,让城镇园林建设走在时代化的前沿,再配备专门的园林绿化管理人员对完成的绿化植物进行管理,让它蓬勃生长,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2.以人为本,结合当地特色优势

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画面,使城镇适合每个人的居住。城镇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城镇园林绿化工作的负责人,在城镇园林建设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居住者在生活和休闲上的追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园路小型的绿地广场等多种多样的渠道来增进居民和自然的感情;因为园路和广场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慰藉。每个城镇都有它自己的自然特色美景和代表的人文故事。因此,在城镇园林建设的工作中,可依靠其自身的自然地貌,与现代化相结合,打造出既有当地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情的园林。

四、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镇园林建设也被列为城镇建设工作之一,城镇建设不再是单单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包括城镇的植物品种,以及植物覆盖率。

1.全方位地绿化,多视角增加美感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城镇绿化工作不应该停留在绿地系统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注入新的潮流元素让城镇园林建设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园林的建设离不开自然,一切自然美都是最原始、最纯真的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将自然美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我们在园林建设中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减少污染,清新空气,这是园林建设的原则。在立体空间上我们可以运用垂直绿化,这就使得绿化是多空间的,垂直与平面相交叉,墙面、屋顶……全面绿化园林,绿化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垂直绿化能提高建筑物的艺术美感,节约土地利用空闲的空间,使得墙面与土坡不再单调,充满生机,绿化还有降温净气的作用,在全球变暖的气候以及空气严重被污染的环境中更应该展开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工作,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健康、更适宜的环境中。

2.因地制宜,生物品种多样化

专家曾说过,不同的城镇地理环境使得其也就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让经济发展出现差异。城镇园林建设应该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展现属于自己城镇的园林特点。品种的多样化可以为遗传库、生态平衡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植物类型多样为动物的食物来源打下基础,以及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选择,使得动物可以在众多植物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栖息地,有利于动物繁殖,以及土壤营养循环使用,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城镇居民对他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有着高要求,这就意味着城镇园林建设刻不容缓,城镇园林建设表现的是不同人的不同设计理念,在设计理念的实施前都应该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它可以调节人的心身健康,也给城镇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城镇园林建设的进行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应该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结合,这样我国的园林建设会呈现高层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晓燕.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33.

[2]王光华,刘晓明,李梅丹.我国城镇园林标准建设概况研究[J].中国园林,2014(2):78-81.

[3]廖伟国,杨世翠.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4(8):162-164.

作者:闻沙鸥

城镇园林生态环境论文 篇2: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摘 要: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鄂尔多斯市统计年鉴》统计2005~2016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并建立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鄂尔多斯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是否失衡的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趋向明显,从2005年0.1563提高到2016年0.8287;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从趋势上看虽然也在不断上升,但治理环境的水平仍有待提高;二者的发展水平曲线变化整体相似.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走向,由“低度协调——低水平耦合”转变为“高度协调——磨合阶段”,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市后续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度;鄂尔多斯市

1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以来,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城镇化率也在提高,2008~2017年间从45.68%上升到58.52%,9年增幅为12.84%.一连串症状多样的情况也随着急剧的城镇化进程体现出来,主要为:严峻的交通问题、恶劣的生态环境、缺乏能源基础、社会矛盾凸显[1-3].城镇化的合理发展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之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推进和人类生活方式提高方面得到迅速进展.怎样协调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城镇化道路上面对的阻挠之一.

在国内,刘耀斌和宋雪峰通过协同论视角,建立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预测模型,推断出二者的相互作用存在着4个阶段[5];黄金川,方创琳选用代数学和几何学研究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和城镇化对数曲线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从长时间尺度上看,得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期可划分成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阶段,认为我国大多数区域依旧处于拮抗时期[6];方创琳、杨玉梅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和生态需要定律理论,从理论上阐发了满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六大基本定律[7];陈奇霞,安瓦尔·买买提明运用耦合模型,阐发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趋势,发现两者处在非常和谐的状态[8];聂艳,雷文华等通过选用文献资料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出1997年以前湖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弱倒“U”型,1997年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耦合特性,其结果具有特殊含义,能推动地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9];刘耀彬对江苏省各个指标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U”型,先大后小,再变大的形状[10].

1820年,“田园城市”第一次被罗伯特·欧文提出,从解决生态问题角度出发,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11];1995年,Grossman和Krueger用42个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发现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呈现倒“U”型的演化顺序,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12];鄂尔多斯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最早的经济基础靠开采资源积累,2008年,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以及“三农”政策背景下,鄂尔多斯市政府规划了“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4],开始进入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镇人口从2007年的102.9万增加到2017年的206.87万.因此本文以鄂尔多斯市2006—2017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权重,建立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耦合关系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鄂爾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管辖范围内的地级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至40°51′40″,东经106°42′40″至111°27′20″,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构成“金三角地带”[13].总面积为8.67万平方千米,下辖七个旗、两个区,分别为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审旗、鄂托克旗、杭锦旗、前旗,康巴什新区、东胜区,具体区位见图1.

3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指标主要选自2006~2017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年鉴》2005~2016年《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3.2 研究方法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处于相互作用、影响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体现二者的耦合关系,结合鄂尔多斯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分别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其中,将人口、经济、社会、空间作为城镇化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人口城镇化包括人口的结构及规模;经济城镇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社会城镇化包括文体交通医疗等;空间城镇化指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利用率[16];所以选取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均GDP、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校高中生人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作为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详见表1;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包括生态环境的水平、压力和治理,侧重于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生态环境水平指的是自然资源的状况;生态环境压力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环境治理指对问题采取的措施,所以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产值SO2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作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详见表2.指标体系共20个指标.

3.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鉴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原始数据属性和量纲不统一,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来消除造成的结果误差.

指标分为正、负项指标,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属于值越大城镇化水平越高型,此类指标为正效应指标.反之为负效应指标[17],如工业产值SO2排放量、粉尘排放量等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4 结果与分析

4.1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4.1.1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特征分析

随着城镇不断发展,鄂尔多斯市总人口在稳定生长,2016年全市人口达2055300人,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城镇人口逐年递升,从2005年805800人增长到2016年1511500人,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图2).从图3可以看出,人均GDP、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升高,尤其是人均GDP,增加的趋势更快.2005~2016年,人均GDP从40169元增加至215500元,10年规模扩大5倍多;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6169元增加到89957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25元增加到40221元,说明收入增加,消费欲望以及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进而抬高了日常生活品质.从图4看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在显著增加,2016年达到726.80亿,说明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型超市、便利店、商场等快速建立起来,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人民的购买欲望,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再看图5,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2005年24.5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38.3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2005年19.1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49.3平方米,说明居民的栖身环境在改善.

从图6可以看出,自2005年~2016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从0.1563提高到0.8287,整体呈现出逐步增长的状态.2005年到2010年,我们不难发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增长,且增长的速度很快,这是因为鄂尔多斯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不停地寻求让城市成长更快的方法,使得城鎮化脚步有了明显的进展.自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市把握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响应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动身,按客观规律处事,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19],充分地将自身优势发挥了出来,大力发展能源产业,2007年,从总体经济实力来看,鄂尔多斯市已经变成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的龙头城市[20],在此期间,鄂尔多斯思量到康巴什不仅高程较东胜低约200米左右,且具备一马平川的地形以及地质结构非常稳定,所以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2500公顷,将目光聚焦于康巴什新区的建造[21].康巴什的建设大力推动了鄂尔多斯城镇化的前进脚步,使得外来人口增多,公共设施的完善工程等迅速展开.2010年到2015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也在增长,但它增长的速度变慢了.这是由于世界经济受到了挑战,国家也在不断调整政策以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市场不断波动,鄂尔多斯市的经济也在潜移默化中下滑,致使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变慢,但从全国来看,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前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置处于非常完善的状态.

4.1.2 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图7可以看出人均耕地面积从2005年到2006年在增加,2006年到2016年一直在下降,2007年明显地减少,这是因为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快,以及政府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从图8、9、10可以看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呈上升趋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5年的7.78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32.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2.08%增加到43.27%,政府及公民对环境的重视,大面积的种植低成本、耗水少、易成活的灌木、草,以及适合生长的梭梭树、松树,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粮食产量也是表示环境良好的指标之一,生态环境越好,产量可能越高,生态环境恶化,如土地沙化,产量一定降低.再看图11、12,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荷方面,烟(粉)尘排放量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是2005年274578.1吨,最低值是2009年42500.9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波动,最高值是2006年3958.7吨,最低值是2012年1780.5万吨;值得高兴的是,工业产值SO2排放量在逐年递减,从283687.3吨降低到57517.9吨;从面对环境压力时采取措施的方面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鄂尔多斯市需增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减少工业、能源产业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压力,重点让循环经济能够成长起来.

鄂尔多斯城镇化从开始到现在,盲目的追求提高城镇化率是不应该的,更应该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注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图13可以看出,2005年~2016年,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到2016年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鄂尔多斯市处于蒙古高原的西南部,沙化土地面积及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43000平方公里、47000平方公里,原本生态系统就比较脆弱且城镇发展初期主要依赖于资源的消耗,忽视了生态价值,仅注意到经济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在2005年仅为0.1623,但之后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视城镇化的外在形式,忽略实质发展的不正确理念,实施了一系列对环境有利的政策,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极力争取减少能源、材料损耗,促成金融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使得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5].

4.2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鄂尔多斯之前被称为“内蒙古的西藏”,认为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最落伍、生活质量最低、原始环境最差的地区[15],以农业为主,之后才发展起来.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的结果可知,2005年城镇在快速发展,但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造成二者发展不协调,它们的耦合度较低.由表5可以得出,2005年鄂尔多斯市耦合协调度为0.2822,耦合类型为低度协调,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从本文获得的数据来看,今年也是鄂尔多斯耦合协调度最低的时候.2006~2010年鄂尔多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持续提高,耦合类型为中度协调,耦合协调度处于上升状态,拮抗时期.在这一时期内鄂尔多斯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还是比较落后,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原本恶劣的生态环境也在向好的方向变化,到2011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5%之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1%,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向良好.2011~2016年鄂尔多斯市耦合类型发展为高度协调,处于磨合阶段.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高度重视以及人类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环保意识的加强,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编制《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的污染防治设施[22],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率、使得鄂尔多斯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间的互动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5 结论

本文在联系鄂尔多斯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简单的评价.结论如下所示:

城镇化方面,从2005年到2016年,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明显增长趋势,从0.1563提高到0.8287.城镇化发展使得外来人口增多,公共配套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人民生活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还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从趋势上看虽然也在不断提高,但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处于波动状态,治理环境的水平仍需提高,控制企业公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回收.总体看图,二者的曲线变化整体相似,呈协调发展.

鄂尔多斯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低度协调——低水平耦合”转变为“高度协调——磨合阶段”.城镇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政府环境保护认识的加强和百姓教育层次的提高,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二者的耦合度也会向好的方向前进.

总的来说,鄂尔多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多个指标共同对耦合结果起作用,从实际生产生活进程角度看,它的耦合效用在两个方向上都很重要:其一是城镇化通过人口的增加、交通的扩张、快速开发的经济以及能源消耗威胁生态环境;二是城镇发展受到生态环境资本排斥、政策干预、资金争奪、人口驱逐产生的桎梏[5].

参考文献:

〔1〕石英.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反思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49.

〔2〕陈泓冰,艾建国,鲁璐.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3).

〔3〕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苏云峰.鄂尔多斯: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专访中共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J].科学决策,2008(5):23-31.

〔5〕刘耀彬,宋学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34(1):91-96.

〔6〕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

〔7〕方创琳,杨玉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29(1).

〔8〕陈奇霞,安瓦尔·买买提明.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30(1):122-126.

〔9〕聂艳,雷文华,周勇,王宏志.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时空变异特征——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1).

〔10〕刘耀彬.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

〔11〕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施雪莹,刘欢,谭林胶,葛军莲.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17,30(2).

〔12〕Grossman G and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 - 377.

〔13〕郑玉峰,郭建英,殷丽强,李锦荣,孙玉,许彦慧.鄂尔多斯市近10年植被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响应关系[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4,12(2).

〔14〕王剑.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5〕黄露,周伟,李浩然,周富春,杨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鄂尔多斯市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8,38(4).

〔16〕刘巧婧,王莉红.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0):431-439.

〔17〕王晓欢,王晓峰,张晖,常俊杰.基于灰色关联投影的陕南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6):62-68.

〔18〕肖芬.国际商务人员跨文化能力研究:from CQ perspective[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19〕国发.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1-01-10(01).

〔20〕潘照东.“鄂尔多斯模式”与西部大开发[J].北方经济,2008(5):12-15.

〔21〕杨臣华,刘军,田晓明.鄂尔多斯市城镇化和城市转型中的难点分析[J].北方经济,2013(Z1).

〔22〕鄂尔多斯市政府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Z].2015-06-26.

作者:王昕 金额尔德木吐 郭恩亮

城镇园林生态环境论文 篇3:

浅谈小城镇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配置

【摘 要】 概括论述了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景观的功能、配置原则和具体建造方法,分析了小城镇(山东莒县为例)植物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小城镇特别是莒县园林植物景观的建造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植物配置 小城镇

城市绿化代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矛盾日益显现,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城市,由于地域、气候、植物种群结构分布和科技、经济、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制约,给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树木品种的利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植物色彩的表现上也显得比较苍白。因此,加强我国北方城市植物配置的研究,积极推进科学种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什么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及其功能

1.1 园林植物配置的含义

通常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的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1]

1.2 园林植物配置的功能

1.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植物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园林植物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能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局部小气候[2]。同时也兼有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和安全。如夹竹桃、大叶黄杨具有抗SO2的作用;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

1.2.2 美化城市市容市貌。首先,植物配置过程通常按照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采用多样统一、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艳丽及孤植、对植、丛植、群植、林植等手段使配置具有形式美属性的植物,形成形式美。其次,植物本身也具有美感,形态之美和季相之美。例如竹子具有盘根错节的根,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空有节的杆、“个”字形状的叶,潇洒飘逸,倩影娑娑;银杏树一年四季的季相更迭变化,使周围环境仿佛有了生命,形成美感引人入胜。

1.2.3 烘托城市文化底蕴。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形、色、香、韵,不仅仅为了绿化而且还追求要具有画意,与意境上的“深远”“含蓄”“内秀”来达到曲径通幽、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诗情画意般的景点布置[3]。而市花市树、乡土植物的应用及古树名木的保护,能大大烘托城市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2 北方小城镇植物配置的具体方法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得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具体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2.1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而不必盲目引进推广外地特别是南方园林植物。

2.2 重视生物多样性。植物配置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区域风貌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2.3 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4]。

3 小城镇园林植物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植物配置不够合理。莒县隶属山东,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冬季漫长,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比较注重常绿树种的引进。但由于不了解常绿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加之该类植物对本地的适应性有限,许多引进树种进来后都处于濒死边缘,而且管理成本高,对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不利的[5]。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但城市绿化也就因此缺少了变化和新意.因此这两者都应该受到重视,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3.2 配置结构模式化。由于受日益流行的国际化思潮影响,莒县也效仿其他城市的成功园林设计,致使园林绿化较为模式化,如灌木的种植为大色块、大拼搭、大修剪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北方城市绿化中兴起的草坪热,城区园林绿化中大面积种植草坪,绿化的生态效益不明显[6]。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气候、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而莒县作为北方小城镇,广场上大面积的草坪,生长状态欠佳,公园、广场跟风的大草坪热缺乏理性。

3.3 植物配置缺乏文化品味。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近来绿化建设偏离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自身的历史文脉,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莒县作为鲁南文化名镇,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其莒国故都的历史背景。

4 植物配置方法改进建议

4.1 坚持生态原则,发挥植物群落效益。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态原则,根据物种的生态原则,参照自然植物群落,选择各种类型植物群落如针叶型、阔叶型、混交型等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一个长期稳定立体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4.2 坚持多样原则,丰富植物景观。利用品种丰富的植物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包括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色彩、姿态的多样性,植物功能的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并打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4.3 坚持乡土原则,体现当地绿化特色。城市绿化中构建人工植物群落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选择与当地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类型,营造出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城市绿化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特色。如莒县银杏树、椿树、黑松等树种的运用等。

5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是一种以植物栽植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莒县作为一个鲁南文化小城镇,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人文景观。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以地域内原有植物群落为基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文化内涵,科学进行植物配置,构建生态适宜、物种丰富、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深厚的别具特色的城镇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Ⅱ.中国园林,1992.8(1):20一24

[2] 张庆进.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7(1)134-36.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徐波,赵锋,李金路,等.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的若干思考.中国园林.2000(5):32-34

[5] 王婷。陈志荣.植物配置在园林中的应用探讨Ⅱ.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2—35

[6] 智卯生.园林环境与植物配置方式Ⅱ.山西建筑,2006,32(20):42—43

作者:王学英 史发军 李长军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学校初中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