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园林绿化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水的产生量増多,使得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人们对于污水排放标准也提高了。城市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来了很大不便,制约着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城镇园林绿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城镇园林绿化论文 篇1: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要通过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理城镇建设规划,来打造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路径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得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型社会不断转变的复杂的过渡过程。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不仅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也是人类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它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总过程。

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2017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60%以上。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老百姓们越来越多的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但也必然带来长期超负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相协调,不仅对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起到巨大的作用,也为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保障。

2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1)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理念滞后。生态文明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受传统的冒进式城镇化的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承载能力,这样的城镇化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产生经济增长而生态环境枯竭的情况,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十分严峻。其次,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现象,各种不合理的新城区、产业园、工业城一再成为建设热点,占用过多的良田耕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得生态环境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一部分城镇重建设、轻规划,缺乏一个科学的总体土地规划,激化耕地与城镇化建设用地的矛盾,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所以科学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环境基础建设承载力弱。一方面小城镇受地方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很难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成熟的企业,而为了发展经济,它们往往对一些污染率、排放率高的企业开绿灯,降低环保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对生态治理基础设施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也是造成城镇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财政收入低,在城镇化建设中,对于收益快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存在严重偏向性,而对污水处理、垃圾回收、园林绿化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投入较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失衡,这就造成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与生态治理的矛盾不断加大。

(3)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们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产业结构的失衡。相比于低能耗、低排放、高就业率的第三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工业便成为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主要的消耗者、城镇的主要污染者。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偏重于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这是我们国家在城镇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无论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城市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已占60%以上。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加值比重占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尽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服务业总产值比重仍然较低。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逐渐加深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导致在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枯竭,破坏生态和谐。

3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在我们国家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但从广义上来说,民众对于生态理念的接受或者实践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工作。通过利用媒体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活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积极接受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让全社会形成一定的生态理念,引导人们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去。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教育。比如,利用好城镇社区这个基础阵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使人民在宣传教育中深知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所在,增强人民对绿色家园的向往。同时,也可以积极推进环保教育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大力创建绿色城镇。三是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通过宣传推广,鼓励每一位城镇居民养成在城镇化进程中,养成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到出行到消费,要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细枝末节,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素质和修养。四是必要时适当奖惩。对部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注意生态保护的企业,可以适当给予处罚,而对于那些具有充分环保意识的企业或个人,可根据实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强化人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

(2)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壮大一些高科技、高效能、低碳环保的支柱型企业以及做强做大,比重不断提高的服务业。可以说,城镇化发展离不开产业,没有有力的产业做支撑,城镇化也不过是无水之源,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通过吸收农民就业,逐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高质量的产业基础。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要让城镇化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就要逐渐淘汰那些耗能高、污染大、排放高的传统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的生态型新兴产业,依照本地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扶持相关环保产业,不断提高优质产业的比重。二是重视企业低碳生态技术创新。探索以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为特点的低碳技术是很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途径,通过创新技术发展,实现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优质服务业。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医疗、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等生态类型服务业,并注意不断提高城镇设施的容纳力度,从而更好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支撑。

(3)加強城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薄弱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社区绿化并非城镇生态建设的全部,推进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要把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建立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管道,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采用天然气、煤气等代替煤炭燃烧,加快煤改气工程,提高城市气化率;不断提高汽车排放标准,建立高效低碳的城市交通系统;积极打造宜居、绿色城镇,提高绿化面积,改善城镇环境;完善资源再利用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健全土壤环境检测体系,强化重金属污染集中治理。

(4)加强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一是要强化立法和执法。就是要制定和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各种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坚决依据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只有权责明确,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生态环境治理策略,才能为城镇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防护和保障。二是要加强地方政府监管。例如在引进外资和扶持部分企业时,要首先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及污染情况,着力发展那些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态型企业,对于那些环保型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监管政治,并加强高污染企业的整顿工作。三是加强配套政策的支持,如实行生态占用补偿,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等等,严格把控生态体制的改革,有效引导生态城镇建设。四是加强城镇的绿化建设,修复城镇生态。杜绝城镇化建设中乱占良田林地的行为,对乱砍滥伐的现象进行严格惩处,提高城镇绿化面积,合理规划设计,增加投资进一步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不断建设适合人们居住、景色优美、舒适和谐的城镇环境。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建设出生态文明城镇,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城镇生态化建设规划。城镇规划要有很强的整体性和战略性,目前我国的城镇规划还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并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整体生态规划,大部分城镇仍然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城镇规划的。可以说,这样的城镇发展规划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镇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对城镇的规划中,必须考虑到当地环境、资源、文化特征,加强本地区资源环境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相融合,设计出以人为主体,能够满足城镇居民多样化需求、并统筹城镇各类用地及空间区域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化建设规划。具体来说,在城镇规划过程中,要着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古迹,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尽可能的节约土地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来保证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防止各种形式主义影响城镇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的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强、王斌、江立华.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J].湖北社会科学,2015,(05).

[2]陈俊梁、徐敏、陈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生态文明特征[J].农业经济,2015,(04).

作者:杨媛

我国城镇园林绿化论文 篇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水的产生量増多,使得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人们对于污水排放标准也提高了。城市水污染问题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来了很大不便,制约着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污水;现状;对策

水是地球所有生命体的物质基础,现存天然水资源很丰富,但我们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总水资源的3%,其中有75%的淡水资源储存在雪山和南北极中,因此,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仅有1%。而这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也存在在开发不协调的问题。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基数高,水资源人均占用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50%。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仅有16%,对水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供水需求量逐年大幅增长,城市污水的产生量也逐年递增,我国城市水资源污染和缺乏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很多城市实质上是污染型缺水。

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废水被排放到水体当中,从地表向地下渗透,而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则极难消除,在食物链的方式下,污染物在人体富集危害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城市污水的处理迫在眉睫,这也成为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研究重点之一。

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我国污水处理最早研究的处理工艺,成本低,出水水质优,这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工艺。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高,水污染物排出标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必须考虑除磷和去氮,改进处理工艺。

(1)污水成分复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大部分来源。生活污水相对成分稳定,结构固定。但工业废水则差别较大。例如小城市污水中会含有大量悬浮物,污水可生化比例偏低,工业废水净化率不稳定,而大型工业城市含有毒有害物质多,重金属含量高。

(2)水质不稳定。调查发现,污水水质是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受气候和生产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旱季水质污染严重,雨季则水污染程度下降;白天比夜晚排放量增多。但我国污水处理厂子建设时就没有明确的雨污分流,多是合流制排水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则明显影响污水处理效率。

(3)污水处理厂分布比例失调。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中小城市往往普遍缺乏全局布局规划,污水处理规模有限。受此影响,很多工厂难以达到环保指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和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排污渠道和网络的建设要收到季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面临的问题

(1)总体污水处理技术落后,污水處理厂分布不平衡。我国污水处理厂多数是早年建立,进行技术革新和改建扩建的不多,尽管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数目近年来不断增多,但是仍有数十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的设施。部分污水处理企业人员流动性小,专业知识更新慢,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虽然城市污水处理率虽不断提高,2013年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5.3%,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95%来说,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分布的区域性强,总体协调性差,地域差异大。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生态脆弱、水容量小的中、西部各占不到两成。

(2)部分污水处理厂负荷率需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一年负荷要求高于60%,但2010年我国污水处理厂平均载荷率仅为77%,在第四季度有一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载荷率达不到要求。城市废水网络系统不健全,雨污水不分流,覆盖率低,网管建设缺少统一规划,漏水、溢水、渗水现象时而发生,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大于实际需求,管理成本远高于预算等,这也是是导致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低负荷运行的主要原因。

(3)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速度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也持续增长,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对这部分资金需求很高,但政府无充足资金,这就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不高和系统老化的现象。同时,我国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人才缺乏,个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偏低,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污水处理需求。

三、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对策和措施

经过上述分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形式相当严峻,需多方配合、多管齐下来处理。

(1)保持甚至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持续投入。首先需要我国加大财政支持。在税收富裕的情况下,可以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划入政绩范围之内;对于中、西部地区则应加大政策支持。同时,可多渠道筹集资金,重视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例如,可学习西方国家,尝试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吸引民间投资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国际惯例提高外商投资人的投资回报等等。另外,应该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监督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2)提高污水和污泥的资源化程度。废水处理后达标后就可转化为再生水资源,为避免浪费,必须加以合理利用,进行回用。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健全的再生回用管网络。其次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和奖励机制来促进社会回用再生水,比如禁止使用自来水用于园林绿化,对积极使用污水处理回用水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样,为防止污泥二次污染,引进国外先进的处理技术,完善污泥处置相关标准,最大限度利用污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3)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负荷。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不能完全进入处理厂进行处理,是污水处理设施低负荷运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部分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远超实际需要,这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时要依据自身实际,分析现实条件、规模适度。

四、结论

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是个新兴产业,是当今环境和发展的重点,污水处理与自来水生产、供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通过改进城市污水处理效率,提高回用水利用率,可大大改善城市用水问题。改善城市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行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王武,华红艳.我国水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管理工程师,2011.

[2]刘大中.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贾敏.我国城市污水处理[J].北方环境,2011.

[4]王炳坤.浅谈城镇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

作者简介:董金萍(1979),女,汉族,讲师,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净化技术。

作者:董金萍

我国城镇园林绿化论文 篇3: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

摘要:我国高速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主要表现为城镇、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应通过选择合理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改革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用制度保护环境。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保护;绿色城镇化

2007~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由5.94亿增加到6.91亿,城镇化率由44.9%上升到51.3%,城镇化将进入快速推进的中后期。同时,城镇化日益成为我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但高速城镇化难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探索并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制度改革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环境问题

(一)城镇环境污染加重

1.城镇的水污染加重。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剧增。2000~2010年,我国城镇新增人口为2280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9%,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计排放量增加695.55亿吨(见表1),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城镇人口与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关系数高达0.98。2001~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值仅为42.2%。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2010年,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联合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在4110个水质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可见,我国城镇正面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危机。

2.城镇大气污染加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膨胀,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城镇中工业与生活废气(包括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其中,工业废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以上,而城镇化带来的非农产业集聚与快速增长又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1990~2009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城镇化对工业废气排放的影响最大,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超过一个百分点。

3.城镇固体废物污染加重。高速城镇化会使工业与生活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剧增,2000~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年均增长率为11.54%,且近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4.1亿吨,环比增长高达18.1%,是2000年的近3倍。以2000年为基准,截至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累计增加量为68.5亿吨,其中城镇人口增加造成的增量占45.7%。同时,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2001~2011年城镇垃圾产生量年平均增长率近10%。在垃圾生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80%以上的城镇垃圾仍采取填埋处理(2010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累计填埋存量已超过70亿吨),焚烧处理比重尚未超过20%,无害化处理率也一直很低(2008年全国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54%,其中城市为66%,县城及建制镇为16%)。我国60%以上的大、中城市已被垃圾包围,县城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1.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近年来,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土地日益稀缺,价格迅速上涨,“生态门槛”不断提高,大量污染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选择向郊区和农村迁移。同时,由于郊区和农村的排污收费与处罚费用低、污染受害人司法维权难、地方保护主义多、农村环保不受重视等原因,污染企业迁移到农村后基本放弃治污设施购置,使排放的“三废”更胜以前。这大大增加了对农村水、土壤与大气环境的污染,致使很多受污染地区农村居民的饮水、食物、空气致癌物质不断增多。

2.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很多城镇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为缓解生态压力,许多城镇选择把污染物直接向农村转移与扩散。一是大量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据估算,2000~2010年未经处理的污水累计排放量超过2000亿吨),引起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恶化。二是90%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或农村堆放或填埋,截至2011年累计堆放或填埋量超过60亿吨,逐渐污染周围农村的水、土壤与大气环境。

(三)生态环境破坏加大

高速城镇化必然伴随大规模的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水环境破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从而增加污水排放量。同时,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外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会导致城市硬化地面增加,减少暴露土壤量,使雨水向地下渗透量大幅减少,导致较严重后果:第一,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且容易被硬化地面上的垃圾等污染,增加污水排放增量,严重影响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第二,容易引起城镇内涝。2011年夏季,多个大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严重内涝问题。路面过度硬化是近十年来城市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造成地下水补充不足。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地面下沉现象,这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城市土壤过度硬化而无法积蓄降水有很大关系。

2.植被环境破坏加大。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之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原有植被,减少植被覆盖率。同时,基础设施建成后造成地面大面积硬化,减少雨水渗透,使植被的生长环境逐渐恶化。

二、我国城镇化新阶段的环境压力

(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大致呈“S”型曲线变化的三个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的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城镇化增速趋缓至停滞的终极阶段(见图1)。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加速阶段的起点(U1)城镇化率在14.37%-18.62%之间;加速阶段中的后期放缓阶段起点(U)在36.6%~44.05%之间;加速阶段的终点(U2)在53.63%~69.48%之间;加速阶段的持续时间为37~77年。其中,较晚完成城镇化的后发国家的城镇化加速阶段起点、放缓阶段起点和终点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些,其平均值分别为18.94%,44.82%和70.69%。

若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镇化率,我国在1979年左右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率为19.99%,2000年城镇化率为36.22%,增长率为4.14%。此后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上升速度依然比较快,但增速不断下降,表明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的中后期,但从2008年起城镇化速度开始有所提升,2010年城镇化增速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63%,2011年城镇化增速也高达3.2%,城镇化率达51.27%。可将2010年视为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后期放缓阶段的起点,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中增速相对放缓阶段,这与后发国家的经验比较符合。因此,预测我国进入城镇化率为70%左右的第三阶段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

(二)国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环境压力

英、美、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城镇化达到加速阶段时均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1960~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2.5%,同期日本钢铁、水泥等高污染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大气与水质污染严重,至上世纪80年代才基本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如,为整治滋贺县的琵琶湖,日本历时25年并斥资185亿美元。1955-1980年,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仅在25年间城镇化率从40%上升到60%(这一过程欧洲历时50年),过快的城镇化速度导致拉美城镇环保压力不断加大。1980年巴西城市有50%的住房没有下水道设施,24%的家庭没有自来水管道,至1991年巴西最大的城市之一圣保罗市仍有5%的居民面临生活严重缺水的困境。由于清洁自来水供应不足,1991年1月拉美爆发大规模霍乱,致使130万人生病,1.2万人死亡。

(三)我国城镇化新阶段面临的环境压力

我国城镇人口基数巨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污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等均将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以2010年城镇人口数据为基准,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生活污水排放新增37980万吨(按城镇生活污水年排放量57.06吨/人估算);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新增293万吨(按人均年产生量440公斤估算);城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新增2.41亿吨(按人均年产生量3.62吨估算),同时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约0.0073。假定2011年起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857%,至2020年我国内地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左右,十年间累计新增污水排放量约为410亿吨、生活垃圾约为3.164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约为26.03亿吨。

三、对策建议

(一)选择合理的城镇化模式,推进绿色城镇化

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包括:第一,人本的城镇化。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以“人本城镇化”代替过去的“土地城镇化”,使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才有可能实现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第二,市场的城镇化。即主要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推进城镇化。当然,政府仍要发挥规划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但不能“越位”、“缺位”、“错位”。在城镇化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主导推进城镇化,避免过去以推进城镇化作为拉动GDP、建设“形象工程”的问题发生。第三,协调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相协调,更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只有通过工业化解决就业问题,城镇化才有发展的基础,才可避免出现大量的“空城”;只有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好粮食问题,方可解决进城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通过市场化解决好商品和要素交易问题,方可实现高效率的城镇化建设。第四,特色品牌的城镇化。每个城市或城镇都应具有特色定位、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特色产生竞争力,竞争力带来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第五,集群的城镇化。通过推进城镇的集群化,促进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整个城市体系的运行效率,达到优化配置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第六,智慧的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在城镇和城乡之间建设物联网、互联网。通过推进智慧城镇化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推进绿色城镇化。

(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城镇化构建制度基础

推进绿色城镇化,必须建立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节约方面的制度。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制度、林权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等。另一类是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如,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相关的制度有主体功能区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国家公园体制等)、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市场(节能量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污染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

(三)推进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制度改革,为绿色城镇化消除障碍

以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放开中、小城市的户口限制,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二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现有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农村的土地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农民进城无后顾之忧。三是加快财税和投融资制度改革。将农民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对城镇吸纳农民予以激励。允许地方政府发放债券,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探索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四是促进城乡福利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证进城农民与现有市民一样可以共同分享城镇各种福利保障待遇,包括保障性住房等。五是推进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允许有条件的县有序改成市,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经济规模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的小城镇,适当下放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责任编辑:任春杨)

作者:李佐军 盛三化

上一篇:园林发展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湿地景观生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