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民族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可以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世博科技”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因此,把握世博契机,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眼下迫切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世博会与民族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博会与民族文化论文 篇1:

用民族文化激活美术课堂

我在教八年级上册《我们的画展》时,根据学校条件和学情,设计了教学活动——“请柬制作”。作业评价时我感觉每个学生制作的请柬都很精致,更可贵的是每份请柬都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欣喜之余我总结了本节美术课,发现学生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激活了。

一上课我用幻灯片展示了一些精美的请柬,然后分组讨论请柬的种类和用途、制作请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我们常见的请柬中包含哪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回答也很有见地,比如一学生说,请柬应该美观大方不能俗气,常见的请柬中有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剪纸艺术等。于是我又问,如果让你设计一张结婚用的请柬,需要简单画上一幅画作为底纹,你会选择什么题材?有的说并蒂莲,有的说龙凤呈祥,还有说连理枝、比翼鸟……我问,为何不画玫瑰?学生说,那是外国人用的,中国人结婚不用玫瑰。我不禁被他们感动,原来在学生心中中国文化是有分量的。我趁热打铁给他们介绍了在设计中颇受青睐的传统文化符号,如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会徽的京字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已经发散活跃起来。我要求他们将课前准备的卡纸拿出来制作请柬,并要求体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美术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独特的艺术精神、审美情趣。因此,美术课堂融入民族文化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同时能弘扬民族文化。那么,如何巧妙地用民族文化激活美术课堂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大量民族文化的内容,如在九年级的《中国民间美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民间美术形式丰富多彩,有年画、剪纸、面塑、泥塑、刺绣、染织、皮影、风筝制作等……课前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以便课上交流。上课时我把全班分为ABCD四个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A组同学向全班介绍了南通的板鹞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B组同学介绍了南通的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及装饰用途和寓意;C组介绍了扬州漆器;D组同学介绍了河南商丘的面塑既可以吃又可以当做玩具。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也深深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

二、用民族文化嫁接现代美术

现代美术重技巧,而传统文化的意趣可以为之所用。将民族文化用于现代美术的创作,可以增强作品的深度。向民间学习的道路,具有十分广阔的前途。鲁迅在一封信中曾经提出:“倘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识赏玩的年画和欧州的新法融合起来许能够研出更好的版画。”如果从精神实质上来理解这句话,我想鲁迅的意思肯定是如果现代美术能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肯定永葆青春。在教学第七课《物品上的花廊》时我深有体会,我发现学生在设计连续纹样时感到很困难。我就想学生为什么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现代美术呢?完全可以从庙底沟彩陶图案的美的法则吸取营养使古老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于是我就向同学们讲解其实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能熟练的运用点线面产生妙趣横生的构成。比如点在庙底沟彩陶图案中的运用。点是庙底沟彩陶图案的构成因素之一,有小点、大点和椭圆点等,我们的祖先能巧妙地用点定位,再用三条弧线组成的三角形接在点与点之间,就成为像花形一般的美丽图案,或者在二条平行线上的上下各点上一点,就产生了比例与节奏、上下对称等美的形象。古人的这些构成方法开启了“二方连续”图案组织方法。

同学们听我讲解了庙底沟彩陶图案后,顿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又趁热打铁讲解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例子。比如金玉结合的奥运奖牌、奥运会徽、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我们都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创作动力。通过这些例子,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审美意趣都可以运用到现代美术的创作中,并且能使现代美术达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三、用现代美术焕发民族文化的新生命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就会失去生命力。国产动画的滞后就是例子。当下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就要将现代美术与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教七年级的《让画动起来》一课中我深有体会。课上,我播放了中外两部经典动画片,首先播放的是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接着又播放了美国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看完之后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部呢?大部分同学回答:第二部。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选择第二部动画呢?要知道《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它打破了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为何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呢?我认为主要是与时代脱轨和缺少创新。怎样才能让国产动画片重振雄风呢?我认为要融入现代美术,比如说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漫画元素、高速摄影、先进制作理念、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跃起来,重新焕发青春,使动漫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用民族文化激活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美术重技巧轻意趣的偏见,也是激发学生活力的良方,同时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也可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孙飞

世博会与民族文化论文 篇2: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世博契机及启示

【摘要】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利契机,可以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世博科技”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因此,把握世博契机,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成为眼下迫切任务。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世博契机;启示

一、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契机

(一)“世博效应”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系统主要辐射源之一,具有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性和负面性的“二重性”,2010年上海世博会通过构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带来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优质文化,“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博会将民族文化致力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观照,以平等的态度和全球的眼光对西方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加以吸收,彰显民族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思路,消解在过去单一封闭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负面性因素,突破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主义的藩篱,在坚持民族性和发展时代性的双向互动中,创生中华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新品格、新状态。

(二)“世博科技”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世博会“博”的就是科学技术文明,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明力量决定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它对文化产业促进作用也必将是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的。首先,“世博科技”作用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领域,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促进高端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升文化生产的信息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其次,“世博科技”有利于构筑文化产业新的流通方式,创生新的流通符号,扩展新的流通空间,促进我国文化产品的全球流通和世界认同。最后,“世博科技”有利于催生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驱动新一轮的文化消费动力。通过世博会对普通群众的展示,实现高端文化产品和广大消费者的有效对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刺激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世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从自然辩证法来看,一个系统要在某一环境中良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是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的系统,并不断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2010年上海世博是提升我国群众文化主体实力的难得机遇,不同的异域文化激荡和冲击着文化主体原本保守而封闭的精神气质,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碰撞激发了文化主体的参与欲望,提升了文化主体的鉴赏水平。其次,以最新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世博科技”带来了全球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多元景观,许多富有创意的文化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参与型的文化活动被我国人民广泛接受,有效丰富群众文化的建设资源。再次,世博会独有的开放视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科技传播方式,推动群众文化从单一的物理空间向全新的虚拟世界转变,变革固有的文化传播模式,拓宽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涌现出新领域、新路径、新层次。

二、发挥2010上海世博会效应,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发展

(一)发挥世博效应,积极发展民族文化。

1、强基固本,自强不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一是整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国内资源。在世博效应的推动下,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实现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优化配置自然、人文特色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要坚持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保护中开发,获得更多形式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层次的文化消费者,从而创造良好的保护文化资源的社会氛围。最后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反哺,创设特色文化基地,加强对独特的、珍贵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资源的扶持力度。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支撑和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首先,通过多样化途径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中华民族精神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通过民族精神实践活动,培育新的更具时代性的民族精神。

2、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培育中华民族先进文化。

一是注重输出,创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决定文化力量不仅包括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在于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文化的力量只有在传播中才能实现。首先,通过与科技元素整合,创生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时代魅力。其次,通过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立体传播体系,综合运用媒体的力量,提高文化产品的时效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完善文化传播的反馈系统,增强文化交流的互动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二是注重输入,推动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交流。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与当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能成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加强文化外交,以开放的姿态应对文化的全球化,提倡各民族之间平等的对话,一方面积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非凡和生气,另一方面,避免走狭隘民族主义的保守道路,注重吸纳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总之,中西文化的双向互动既要保持一定张力以求发展,又要警惕过分的冲突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

(二)抓世博契机,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1、抢占文化产业发展高端,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工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大对相关研究人员的扶持力度,健全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对文化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构建一套人才培养的长期有效模式和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资格认证机制,放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效应,实现“创意核的层层扩散”。

二是启动高端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集群优势”,2010上海世博会集中展示了人类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因此,要充分利用世博会对我国高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催化作用,推动高端文化产业的集聚,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形成新兴科技高端文化产业园区,实现我国高端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2、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要以中华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和东方风格气派的文化标志和形象;重点整合民俗特色、戏剧表演、文化旅游和武术文化等有比较优势领域的资源,推动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制定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等相继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积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本国或本地区在知识创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要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分析制约文化品牌的因素,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内部的关联度,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的品牌体系。

(三)乘世博东风,提升群众文化水平。

1、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带动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实现群众文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要。

二是加强对群众的文化熏陶,这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根本出路。社会文化环境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基础性的制约作用,因此,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以高尚文化引领群众文化的旨趣,提升培育群众主体的文化欣赏能力。其次,着力营造积极的文化参与氛围,综合运用多种方式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最后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稳定的、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体系。政府部门要健全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和法规;相关群众文化事业管理单位要积极加强文化资金的管理和核算,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各类文化团体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群众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会力量、企业力量是对群众文化基层建设的有益补充。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公共服务机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设群众文化服务场所,其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人大出版社,2005,6-7.

[2]朱毅.世博会的长期影响[J].股市动态分析2009,52.

[3]丁宗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4]吕前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理论学刊2003,1.

[5]仲富兰.乘世博东风:发展上海民俗文化产业[J].探索与争鸣,2010,(3).

[6]向勇著.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

[7]康小明.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8]厉无畏.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创意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10,(1).

作者简介:梁子程,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专业。

作者:梁子程

世博会与民族文化论文 篇3:

基于CIS战略视角下的世博软实力研究

内容摘要:世博会是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能提升国家的认知度、美誉度与和谐度。本研究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导入CIS战略,通过理念识别系统,在观念上革故鼎新,确立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工作导向;通过行为识别系统,展示国家风采,集聚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动能;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凸显国家形象,彰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特质,进而让国家塑造的形象立于公众心中。

关键词:CIS战略;国家软实力;MI;BI;VI

世博会是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博览的全球盛会,是中国形象集中展示、人民群众共享创新成果的重要舞台,也是生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以及日新月异的上海风貌的明亮窗口。[1]世博会作为“经济的奥林匹克”,对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见底的情况下,上海世博会对提振信心、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曾用四个“大”来概括世博会带来的机遇“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2]。

如何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导入CIS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 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上海世博会构建“三个维度”,促进国家软实力提升

世博会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世博会是一种以展出为中心展开的大型活动,除展示外,还包括论坛、交流、访问等诸多内容 [3]。上海世博会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4],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认知度、美誉度、和谐度,有助于加快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一)上海世博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的认知度,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认知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被社会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其包含被认识的深度、被知晓的广度两个方面[5][6]。中国的认知度指中国被社会公众(包括国际社会)熟悉的程度[7]。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haibao),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 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8]。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这一国际性展览会,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9],有助于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以及日新月异国家新面貌。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10]。中华民族文化有儒家、道家、法家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56个民族所蕴含的绚丽多彩的民族风俗文化,有北国风光、江南水乡、青藏高原、新疆沙漠等奇特的旅游文化,这是世博会开发不尽的民族文化宝藏[11]。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一平台,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的世博会会徽为载体,表达了共创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愿望,表达了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12],有助于借助各种先进的传媒工具和传媒手段,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和和谐理念,增进海内外朋友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朋友参观和游览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的旅游景点,一方面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宣传和介绍中国的文化与理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出的艰辛努力,让上海世博会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4],提升中国的国际知名度。

(二)上海世博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美誉度,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美誉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获得赞美、称誉的程度,是组织形象受公众给予美丑、好坏评价的舆论倾向性指标[5][6]。中国的美誉度指的是中国的声望,也就是国家形象好到什么程度。它是公众(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包括公众(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念的认同,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中国生活方式的赞赏和向往等等[7]。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助于通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主题,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近年来,从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再到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国内国际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产生了积极影响。自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一届以来,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1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将给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种鼓舞。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精心筹备与热情服务,展现中国人民的优良美德,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赞美度,有效促进国际软实力的提升。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在9%以上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新的“经济奇迹”。近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近5年更是高达13%,为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认为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例,被总结“中国模式”。[14]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为国际金融危机作出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国家软实力的基础。

(三)上海世博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和谐度,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和谐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获得目标公众认可、情感亲和、言语宣传、行为合作的程度,是组织从目标公众出发、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获得回报的指标[5][6]。“和谐度”是在“认知度”、“美誉度”基础上的必然延伸,是组织最为关心的一个指标。[15]中国的和谐度,是指在获得很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所达到的使公众(包括国际社会)对中国产生尊敬的程度[7],是一个国家通过把国内的道德、知识、科学、艺术、经济或军事等成果向他国投射而获得的一种理想的国际形象,从而达到世界“和而不同”的状态。[16](P1)有近160年历史的世博会,是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列为世界三大盛事之一;上海世博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平台。[17](P8)中国以此为契机能团结和凝聚13亿中国人民共同筹办上海世博会,共创美好和谐的未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和平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的是一次“进步的世博会”、“创新的世博会”、“交流的世博会”、“和谐的世博会” [18]。上海世博会,将开展以展出为中心的大型活动,通过举办各类论坛、交流、访问活动,有助于构建世界各地平等、和谐的舞台,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吸引力与塑造力。在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世博会定将成为中国展示和谐世界理念、实践和谐世界建设、贡献和谐世界力量的重要舞台[17](P288)。

二、导入CIS战略,构建提升世博软实力的主要途径

国家形象 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形象,成为国民的自觉选择,从而使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国内政策能够比较容易获得国民的认同和支持。国家形象对我国开展各领域的对外交流有很重要的影响,是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一种“软实力” 。

CIS ,包括三个部分,即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CIS 涵盖了知名度、美誉度及形象力等诸多要素,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积极导入CIS 战略,通过理念识别系统,在观念上革故鼎新,确立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工作导向;通过行为识别系统, 展示国家风采,集聚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动能;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突现国家形象,彰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特质,进而让国家塑造的形象立于公众(包括国际国内公众)心中。

(一)强调理念认同(MI),确立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工作导向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19](P61)世博理念涵盖了世博宗旨、世博目标、世博精神、世博愿景、世博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广泛的价值约束性,以致形成了国家软实力的内在精神。毫无疑问,如果没有理念的认同,软实力建设将处于苍白无力的状态,国家凝聚力的生成将成为一句空话。

中国理念决定着中国发展方向,中国理念崇尚什么,中国就追求什么。积极优秀的理念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引导中国民众共同努力,积极奋进。通过上海世博会将中国的世博理想、和谐理念经过高度概括作为理念识别系统的内容,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世博的思想。要通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演绎“沟通与融合、创新与进步、成就与体验、传承与未来、和谐与发展” [20]的世博理念。上海世博会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球沟通的平台,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世博会鼓励人类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有创新才有进步;世博会为人类展示其最新的科技成就提供了一个舞台,人们在各种互动和体验中感受世博会的独特魅力;世博会是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传承历史、探索未来为世博会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世博会开启了体现多元世界和谐共存之窗,和谐社会的缔造、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世博会永恒的主题。

二、和谐的理念。和谐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1]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展示和谐世界理念、实践和谐世界建设、贡献和谐世界力量的重要舞台,要以此为契机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国家软实力。

因此,要达到理念认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理念,持续整合理念,自觉奉行理念,并通过上海世博会,促进全国人民将世博精神和和谐理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不断增强中国优秀文化的统领力,使国家软实力建设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工作导向。

(二)强化行为养成(BI),集聚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动能

行为识别是指在理念(国家理念和世博理念)指导下区别于其他的组织制度、对外的活动和内部人员的言行活动[22]。行为系统是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是理念系统的外化和表现,即通过国家政策、行为来传播国家理念,使之得到内部公众和社会公众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同,建立良好的形象[19](P61)。

行为规范是国家最高的行为准则,从根本上明确了“应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具有很强的软性约束力,并构成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根基。通过上海世博会将国家的政策、公共的服务意识、市民的素质行为等经过高度概括作为行为识别系统的内容,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国家的政策。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注重制度条件、体制活力、机制活力的培育与强化。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有所为,应该通过有效行为支持和扶持企业的发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激活微观企业活力。一要提供创新活动的制度保障。二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通过通过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技术开发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工作的支持,通过市场体系和市场体制的建设为企业创造更规范和更理想的外部环境条件,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硬实力”基础,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创造“巧实力” 。

二、公共服务意识。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有效的策划、研究、建设和利用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创新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教育服务平台、制度服务平台、环境服务平台等。各级政府要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健全各种服务机制,服务于上海世博会。

三、市民素质行为。要注重市民素质、文化素养、创新思维、进取精神的培育和强化。要凭借举办世博会的契机,搭建好市民素质工程与世博会共建互动的平台,着力构筑起与全社会物质保障体系相匹配的社会精神文明保障系统,以崭新的城市文明形象和良好的市民综合素质,成功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如果说制度条件和政策条件是软件,服务平台和要素是硬件,那么软硬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促使上海的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知识集聚、机会集聚和绩效集聚,就能促使上海的城市创新活动得到迅速拓展,促进创新型城市的早日建成[23]。因此,要强化行为养成,就是要把行为规范有机融入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操作标准之中,对企业行为的导控实施规范化管理,使行为养成的诸要素遍布服务平台建设、世博各项管理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帮助市民培养符合世博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行为自觉,不断增强世博文化的导控力,使国家软实力建设始终充满牵引力和推动力。

(三)注重视觉统一(VI),彰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特质

视觉系统是国家形象的视觉展现,利用建筑物、办公环境、办公用品、出版物等物质载体向公众准确、清晰传达国家理念与行为特征[19](P61)。视觉识别系统是一种视觉传达方法,它通过识别的符号来展示国家独特形象的设计系统[24]。

国家形象战略视觉识别系统的形成,鲜明地表达了国家(或世博)理念内涵和文化特性,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外显标志。通过上海世博会将国家的理念和文化特质等经过高度概括作为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提升国家软实力。

吉祥物取名“海宝”(haibao),意为“四海之宝”。这既与小孩身体大海般的颜色呼应,也符合中国老百姓多以“宝”为孩子取名的民俗。“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海宝”选择“蓝色之水”作为主形态,既显示出世博会举办地上海濒江临海的地域特色和自然之美,也是一种开放包容的象征,展现出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崭新姿态。水是生命之源。“海宝”的蓝色主色调,还代表着地球、梦想、海洋、生命、未来、科技,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深度契合。上海世博会会徽由三人合臂相拥而成、以汉字“世”为原形,与吉祥物以汉字“人”作呼应,珠联璧合,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强化了人与地球、人与世界的紧密关联,深化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25],进一步凸显了国家软实力。

因此,要注重视觉的统一,必须对国家形象视觉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标识、标准字、标准色、标准符号、标准图形,有计划、有控制、有目的地把国家的理念和信息传达给社会公众和国际公众,以此获取理解和认同,实现对外提升国家的美誉度,塑造完美的个性形象,对内增强国民的归属感,激发市民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从而增强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使国家软实力建设更具个性特质。

参考文献:

[1]王禄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奉献上海世博会[J].上海机关动态,2008年第10期。

[2]吴建民.世博会与国际形象塑造[J].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6期。

[3]王琴.世博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5月。

[4]崔天凯.上海世博: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N].文汇报,2009-5-18。

[5]廖为建等.公共关系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郭 俊 李 娜

上一篇:初三思想品德教学论文下一篇:钢铁公司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