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问传播环保知识论文

2022-04-19

摘要:目前,全球都在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下,大众传媒为促进环保传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更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大众传媒还应进一步更新环保理念,推动环保交流与合作,整合媒体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导、交流和监督等影响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水问传播环保知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水问传播环保知识论文 篇1:

环保传播的新挑战新路径

考察中国媒体环境保护传播的现状,虽然众多媒体已经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个新热点,也开始有不少记者活跃在环保传播这一新的媒介传播领域。但中国媒体的环保传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媒介环保意识的挑战、公众环保意识的挑战和环保传播能力的挑战。媒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目前,环保传播被称为“公益事业”,与其他的信息传播相比,面临着市场运营中很难获得经济效益,或干脆没有经济效益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就面临社会责任与市场环境的两难,为了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为了媒体的运行和生存,媒介往往难以长期坚持环保传播。

作为环保传播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其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高低、环境专业素质的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媒介环保传播的数量和质量。媒介管理者对媒介的传播活动有决策权,媒介管理者有很高的环保意识和专业环保背景,就必将会为环保传播营造积极的空间,从根本上推动媒介对环保传播的力度。就目前中国的环保传播情况来看,一些媒介负责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自身环境意识的缺乏导致了环保传播的缺失.媒介管理者的环保素质和全局意识还有待提高。在环保传播中,各类媒体从业人员是信息传播过程的第一层把关人,他们决定着受众将以什么方式、接受什么样的信息传播,决定着受众将要接受的环保知识是否科学正确。因此,媒介人士在从事环保传播时,要加强环保专业和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正确引导环保传播的社会舆论。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环境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在报道环境问题时能够引导受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环境问题,用法律武器解决环境问题。

而今,中国社会的整体环境意识获得了很大提升,但仍旧处于较低水平,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是环保传播面临的一大挑战。首先,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公众对环保传播的态度和行为。所有的环保传播活动都要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得以执行。公众的环境意识强,环保传播就便于实施;相反,就会制约环保传播进程。

目前中国的媒介体系中,专业环保传播媒介数量不多,一些环保专业报刊大都发行量低、影响力很小。在广播、电视媒介中还没有专业环境频道,大多数环境专业网站面临资金紧张的生存危机,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致力于环保信息传播。这都极太制约了中国媒介的环保传播能力。现在我国的环保传播大多沿袭了过去科教传播的样式,制作观念、传播模式相对滞后,部分信息仍停留在简单的讲述环保知识、分析环保现象、讨论环保话题的教化式的制作观念,而对主要受众人群组成、受众的需要等了解还很不够。提升媒介环保传播能力的现实路径

在中国,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文化工程.大众传媒在参与这项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还必须集政府、公众、专家学者之力,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虽然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大部分要靠公众的积极参与。大众传媒在倡导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中,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认识.还需要对现行的环保传播发展模式提出反思和质疑.对于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本质,要给予有力的倡导,让媒体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平台。

目前中国还缺乏专业的环保传播组织机构,从政府、媒介、专业人士到环保NGO都缺乏环保传播的专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环保传播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环保传播作用的全面发挥。因此,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环保宣传教育中心的资金、人员投入,使环保宣传教育中心真正发挥对环保传播的指导作用。其次,备大众传媒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环保传播部门,专业的环境记者;各级电台、电视台可以设立环保传播专业频道。第三,在环境专业人士和媒体之间.应该有一个负责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机构。

而媒介也应从媒介本位转向受众本位,及时、准确了解不同受众的需求。传媒要通过备种渠道了解受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需求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祝,并针对实际情况确定对于各种环境问题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模,合理分配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环保传播是以关注自然、珍爱生命、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宗旨的,本身就体现着它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因此媒体环保传播与社会互动成为必然。

大众传媒传播环保理念是为了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如果媒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搞一些大型的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它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太的。而活动本身也是对媒体的宣传,扩太媒体的知名度。我们应倡导进行人性化传播。把复杂的环保问题、环保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受众。,使观众能够受到教育和警示,从而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珍惜我们的环境、珍爱我们的家园。

我们应该积极、持续地推动环保传播,加大环保意识传播力度和广度,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不同传播形式,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传播,培养一代有可持续发展观念自目公民。

作者:王莉丽

水问传播环保知识论文 篇2:

提升环保传播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建设

摘要:目前,全球都在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环境下,大众传媒为促进环保传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更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大众传媒还应进一步更新环保理念,推动环保交流与合作,整合媒体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导、交流和监督等影响力。

关键词:环保传播 大众传媒 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是2003年由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先提出的。是英国在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之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人类社会系统、科学技术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由于它的出发点是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要求全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在人们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无疑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最为重要、最为有效、最为便捷的途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环保传播的媒介对引导公众参与环保、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作用——教导、交流、监督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环保宣传教育。只有当公众具备了良好的环保意识与观念时,才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低碳经济作为一个还未被所有人都熟悉的新概念,还需要媒体的大力宣传。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都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向公众宣传环境知识,传播环境信息,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它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注入公众的观念意识中,从而做到以环保意识影响环保行为。应该说,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媒体的教育引导。

除传播环境知识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是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它的公共领域特性可以改变过去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之成为双向互动,使利益各方分享信息、平等对话、交换意见,以促成相互理解,实现权力机构与公众、权力机构内部系统之间以及公众各群体之间的全方位沟通。在这里,民主对话、民主协商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其所涉及的各方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双赢。因此,“媒体真正重要的意义和贡献是将有关争论的多种信息而不是只将一种信息传递给公众; 是在鼓励一种对公共事务平等讨论、多方参与的新决策机制”①。这种机制有利于人类在致力于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关注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大众传媒在环保传播中的另一个功能就是环境监视,舆论监督。自然环境中各因素间的微妙平衡时刻关乎人类的生存,了解环境的变化,是人类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前提,是人类延续生命、种群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公民都有环境监视的责任。而大众传媒因其广泛的渗透性,能够更迅速、更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环境信息,包括灾害信息、自然环境的整体状况以及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人类行为等,更充分地发挥媒体的预警监督作用,从而引起民众的关注和权力部门的重视,形成舆论导向,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提升环保传播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建设

虽然我国的环保教育发展较快,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都低于及格线。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大多数人的参与;环保教育的发展,呼唤着全民性的觉悟与实践;环保意识的加强,重在面向全社会的宣传,依赖每一位公民环保觉悟的提高。因此,对环保传播负有重大责任,对公众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应进一步提升传播能力,优化传播效果。

更新环保理念,创新传播方式。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教导者,首先需要不断更新环保理念。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 就是要具备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1月27日)中指出:“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环保传播中,首先要转变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观念,改变旧的自然观,由单方面对自然环境不断地索取、掠夺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旧的价值观,由单纯追求个人享乐到形成发展的长远眼光,摒弃只顾眼前,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改变旧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全新的环境伦理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改变旧的科技观,由只重视发明创新向认识科技的两面性,约束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和掠夺转变。

在学习先进环保理念的同时,大众传媒还应该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目前的环保传播内容陈旧枯燥,形式简单传统,多为说教和灌输,不大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因此可以通过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艺术活动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美好,在情感上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类活动可以包括欣赏音乐、美术作品及文学作品,使人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情感上回归大自然,在艺术的熏陶中重新感受与自然的亲近。具体的环境行动和环境参与也是环境教育的一种, 媒体可以策划一些公民可以普遍参与的环保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环保行动得到了关注和肯定。另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环保中的一些模范典型,为民众树立榜样,使更多的人更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中来。

加强环保交流与合作。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因此关注和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政府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其政策对环境有决定性影响。公众的参与是环保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公众的支持与参与,环保很难做到持续有效。非政府组织已成为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支生力军,甚至有些重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首先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或倡导的,它们的力量和影响不容忽视。

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既是大众传媒进行环保传播的信源,同时也是传播环保信息的信宿。作为信息平台的大众传媒应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连接起来,有效地推动信息交流与主体公平对话,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努力推进各种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府的政策发布需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而对政策的意义及重要性的宣传也多通过大众传媒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畅通的传播渠道可以保证民众的知情权,配合政府采取行动。同样,媒体也可以将公众对于某个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行传播放大,引起政府的重视,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而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媒体的互动尤其频繁和重要。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依靠媒体几乎是非政府组织唯一的工作手段。而且很多非政府组织成员本身就是媒体记者,他们在参与环保的同时在第一线进行报道。

当前,国际合作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很重要,许多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超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此共同解决环境危机已成为各国不能回避的问题。媒体应通过媒体峰会和宣传报道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推动各国政府达成共识、共享节能减排技术和共同实施环境治理法规。

整合媒介传播。在环保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媒介本体特征不同,对事物的报道、问题根源的分析、采取的报道形式都会有所区别,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不尽相同。宣传图册等传播媒介虽然较为传统,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来说却最为有效和直接、生动。报纸选择性强、适合传达深度信息,是大众信息来源的一种主要渠道,可以利用报纸作批评性报道,挖掘环境危机背后的人文根源,引發读者的深刻思考。电视感染力强,适合再现形象、现场及过程,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制作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环保节目,通过文字、漫画,甚至电视短剧等多种形式,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真切体会到自然环境的重要、生命的平等和宝贵以及环境问题的巨大危害。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视听综合性电子传播媒介互动性强、容量大、时效性强,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更适合媒体的交流平台角色,利用这个新平台,与传统媒体结合,可以使利益群体参与决策,吸纳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利益的较量和博弈中,构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诉求,以实现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解决环境问题。

将上述媒体进行整合,发挥它们协同作战的强力优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吸引不同受众,相互取长补短、互相配合,更容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媒介整合还有利于发挥共振作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同一个环境问题进行同步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媒介的特点选择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推进。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下,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种情形凸显了传媒社会责任的重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环保理念,努力推动各环保力量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有效地整合媒介资源,才能不断加大环保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切实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营造有利的舆论, 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最终保障低碳经济的建设, 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项目编号:HB10ISH002)

注释:

①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页。

参考文献:

1.陆红坚:《环保传播的发展与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11)。

2.王莉丽:《绿媒体——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贾广惠:《媒介环保传播中预警功能的缺失》,《新闻爱好者》,2007(11)。

(作者单位:史立英、马晶、曹洁,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编校:赵亮

作者:史立英 马 晶 曹 洁 胡 冰

水问传播环保知识论文 篇3:

环境传播中的大学生参与

【摘要】大学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解宁波市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及环境传播参与情况,课题组以“五水共治”为个案,针对宁波5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有的环境传播和大学生需求、接受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环保教育和环保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环境传播 大学生 五水共治

一、调查背景、意义

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认为:“环境传播是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这是最早的环境传播概念。简言之,环境传播是环境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到达受众、影响受众、达成理解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传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公众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来,各地政府部门和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加大环境传播力度,努力推动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推动力。研究环境传播中的大学生参与,了解他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尤其是他们主动参与环保传播的意识和行为),能发现现有的环保传播和大学生需求、接受之间存在的差异,以便科学地调整环保教育和环保传播的方式方法。

二、调查对象、方法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个典型的环境传播案例。两年来,在政府、媒体、环保非政府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宣传、发动下,“五水共治”得到了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为了解宁波市大学生群体对“五水共治”的认知情况,课题组对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省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校发放问卷120份,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为89.4%。其中男生251人,女生285人。问卷细分为25道题目,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大学生“五水共治”认知情况,大学生“五水共治”活动参与情况,大学生接受“五水共治”信息的渠道、内容偏好等三大块。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和归纳,得到结果如下:

1、大学生对“五水共治”认知程度较低,内容认知模糊

知道与否是认知的第一层次。课题组将这一问题作为问卷分方向的依据,回答“知道”的同学要做完所有的25道题目,而回答“不知道”的同学主要完成和信息接受、行动倾向相关的最后5道题目。调查中,在问及“您知道‘五水共治’吗”,44.8%(240名)的大学生表示“知道”,55.2%(296名)的大学生则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认知程度较低。

针对知道“五水共治”的大学生,问及“五水”具体指什么时,只有18.2%的大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其中,大家对“治污水”的认知程度最高,达到43.7%,这说明大学生对“治污水”的感受最直接,体会最深刻。有10.1%的同学把“引河水、湖水”也错误地纳入“五水共治”的范畴。这一结果说明通过政府和各类媒体的积极宣传,大学生对“五水共治”有一定的认识,但认知程度低,了解的内容还很欠缺,不够全面。

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您认为‘五水共治’和您的关系如何”的问题,40.8%的同学认为“五水共治”和自己“关系密切”,57.5%的同学认为与自己“有点关系”,只有1.7%的同学认为“毫无关系”。总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肯定了“五水共治”和自己的关系。

在问及“您认为抓好‘五水共治’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时,66.7%的大学生认为重点应该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这成为被选比例最高的选项。其他选项依次为“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50.4%),“政府加大监管力度”(49.6%),“减少工业企业污染排放”(48.3%),“加大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45.8%)(表2)。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对“五水共治”的重点认知集中,充分认识到了环保是每个人的事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2、大学生参与“五水共治”活动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程度低

在问到“您是否愿意志愿参加宁波市组织的‘五水共治’活动”时,有55.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37.1%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占7.1%。这说明宁波市大学生参与“五水共治”活动的意愿较高。但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实际参与相关活动的程度却很低。在问及“您参加过多少次‘五水共治’的活动”时,数据不容乐观(表1):高达88.8%的被调查者只参加过2次以内的活动。另外,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有开展过与‘五水共治’相关的活动吗”这一问题时,70.4%的被调查者给出了“没有”的答案。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宁波市的“五水共治”传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高校这块领域,还需要继续深入。

3、大众媒体是大学生了解“五水共治”的最主要途径,纪录片和专题片形式最受欢迎

从表1的数据可知,大学生了解“五水共治”的最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35.0%)与互联网(25.4%),可见在环保传播中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巨大。

基于大众媒体的巨大影响力,问卷继续深入调查了大学生通过大众媒体接受“五水共治”传播时的感受。大学生在看到“五水共治”有关的新闻或广告时,最常采用的态度是“有空就看,没空就不看”(66.7%),选择“会耐心看完”的人数稍多于“马上跳过”的人数。

被问及“要求您收看‘五水共治’方面的节目时,您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时,53.7%的大学生选择了“纪录片和专题片”,而他们选择这一类型的原因是节目更加“真实、直接”。其次是新闻消息报道(28.4%),见表2。

“五水共治”传播可采用负面批评报道、正面典型人物事件宣传、政策报道、常识传播、公益广告等方式。统计数据(表3)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负面批评报道”(24.3%),其次是“政策报道”(21.3%),再次是“常识传播”和“公益广告”,两者均为18.6%。而课题组原先设想选择者最多的选项“正面典型人物事件宣传”,排在了第5位。

下一个问题同样印证了大学生在“五水共治”信息接受中存在的这一偏好。在问及“您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与周围人谈起‘五水共治’方面的话题(多选)”时,68.8%的大学生表示在“看到让人震撼的环境新闻报道”时会这么做,59.2%的大学生选择了“得知一件重大的污染事件”,还有53.8%的大学生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受到环境污染时”(表4)。这充分说明比起正面传播,负面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快、更大。

4、大学生主动参与“五水共治”传播的积极性不高

在知道“五水共治”的240名大学生中,被问及“您有主动关注我市‘五水共治’的动态吗”,表示“偶尔关注”的占56.7%,高达36.2%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而会“实时关注”的大学生比例仅有7.1%。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主动关注“五水共治”信息的积极性很低。

同时,另一组数据则进一步显示,大学生主动参与“五水共治”传播的积极性也很低。在回答“您会主动和周围的人谈起‘五水共治’的话题吗?”,选择“不会”的大学生高达“57.9%”,只有“3.8%”的被访者表示“经常会”。

四、结论与对策

从数据统计分析可知,宁波市大学生对“五水共治”的认知程度低,对“五水”没有完整、正确的认识;虽然有较高的参与“五水共治”活动的意愿,但实际参与活动少;从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接受“五水共治”信息最多,喜欢纪录片和专题片形式的“五水共治”信息传播,喜欢“负面批评报道”多过“正面典型人物事件宣传”;主动去关注、传播“五水共治”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结论,我们认为应充分发挥高校环保教育、环保社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创新环保传播的方法,提升大众传媒的环保传播能力,从而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环保传播中来,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1、充分发挥高校环保教育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环保意识的主阵地,高校的環保教育要注重运用多渠道的教育方式。除了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在大学思政课中安排环保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校报、广播等媒介,在学校广为传播环保知识,同时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地对环保问题进行讨论,交换彼此对环保问题的看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应积极培育和引导大学生环保社团,充分发挥环保社团的作用,策划组织环保公益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去,使环保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保纪念日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知识竞赛、讲座、文艺演出、环保电影播放、摄影展、环保微电影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环保传播活动。积极与学校所在社区及当地的环保部门联系,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环保活动,参与环境共建。高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将大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真正地转化为活动参与行为。

2、大众媒介应创新环保传播方式,提升环保传播能力

从课题组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在接受“五水共治”信息时,存在着一些偏好。这意味着媒体针对这一群体进行环保传播时,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都应有相应的调整。电视和网络是大学生接受“五水共治”信息最常用的渠道,应充分发挥电视感染力强、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故事性、趣味性强的环保节目,制作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真实直接的纪录片和专题片,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网络、移动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利用其及时、交互的特点,在网站开设环保专栏,借用博客、微博、微信平台,进行环保知识普及,或者将环保知识嵌入到大学生喜欢的游戏软件中,让学生在游戏和体验中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报纸、杂志适合深度报道的特点,积极做好典型人物和事件报道,深入挖掘环境危机背后的根源,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揭露批评,引发大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各媒体应该发挥合力进行议题设置,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同一个环境问题进行同步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互相推进,真正发挥报道的规模效应,推动环境传播的社会化进程。

责编:姚少宝

作者:刘依卿

上一篇:科室发展护理文化论文下一篇:6S临床护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