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油画的艺术创作中,肖像画始终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长期以来被画家们青睐。在西方众多的肖像油画中,有些画家通过模特写生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作品,有些画家则是通过画镜子中的自己来进行艺术创作,以自画像的形式创作肖像油画。不同画家创作的肖像画,艺术特征也不尽相同。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1:

重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意境”标准

摘 要: 当代艺术创作流派纷呈、手法多样,与之相应的当代艺术批评还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清晰的评判标准。“意境”虽源于古典诗论,同时也是具有鲜明的现代文艺学色彩的批评术语,在当代艺术批评中重构意境标准,为当代艺术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对于传统理论资源的当代转型和艺术批评学的学科建构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意境;重构;当代艺术批评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6.00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传入文革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受此影响而发端。艺术家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进行探索性的当代艺术创作,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術走向了国际舞台,当代艺术家开始探讨当代艺术的民族身份问题,在艺术形式上强调差异性,体现了当代艺术的不断深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影响却在不断加大,事实上,中国当代画家进入国际流行话语圈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画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几乎是同时代发展起来的。1980年代的批评家是现代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先锋艺术的介绍者,1990年代批评家开始关注艺术体制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批评家进一步关注艺术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关注艺术与政治话语、国际身份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批评家开始进行整理工作,希望以一定的艺术观为线索,勾勒当代艺术的历史。

事实上,在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艺术批评与理论却相对来说处在一个逐渐失语的状态。国内每年大大小小举办很多次美术展览,分别冠以各类响亮的、具有表现力的名号,批评性的话语层出不穷,但批评标准却始终阙如。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批评家与艺术家、画廊、画展等艺术媒体之间的利益联系过于紧密,这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当代艺术批评家大多数是艺术媒体的从业人员,如美术杂志的编辑、美术馆的负责人、美展的策划人或主持人,这些批评家与艺术市场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他们的批评话语往往暴露出各执一词、各抒己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密的理论体系等问题。当代艺术批评理论需要有一套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对美术史家们所关心的“价值观”问题的做一个回应。而这一评价体系并不能直接参照西方的艺术思潮或借用西方的批评术语,因为西方艺术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是不可复制的,中国当代艺术只能采用符合中国艺术实践行为和实践心理的术语。

一、建立当代艺术批评理论体系的探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批西式学科引入并逐渐形成我国的新的学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美术学”学科,它将国画、油画等多个画种,以及雕塑、工艺等门类囊括在内,这使得我国以国画为唯一研究对象的传统“画论”处在了美术理论的“边缘化”位置,强调诗画相通、情景交融、笔墨趣味的中国画美学退让到“古代画论”的小圈子,美术理论的主导地位被以主观、客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抽象等概念为线索构建的带有反映论、表现论或实践论色彩的理论占据。从1995年开始,文论界率先兴起了关于民族理论话语的“失语”与“重建”的热烈讨论,这一讨论至今仍在继续。

在美术理论界,批评家对于古典批评范畴的当代转型等理论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就出版论文集《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1],对中国当代美术现状进行了深度思考,持“艺术史就是艺术确认自身并解体自身的历史”的观点,并认为艺术家与理论家只有在历史的解体与跨时空的借鉴的基础上才能重建新的艺术大厦,这是理论家较早倡导的当代美术“重建”的提法。顾丞峰在论文《“文化全球化”与美术批评的任务》[2]中也指出了当代美术批评的“失语”问题,指出在后现代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正在消解精英文化的地位,美术领域中自199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消解崇高、图像狂欢、强调感觉的惟一性等倾向,新兴的材料与诸如装置、行为以及影像方式等的大量出现,都在呼吁当代美术批评建立新标准的可能性。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造境”,是策展人范迪安为了应对全球化的艺术语境而对中国传统批评语汇的创造性发掘,该词可以看成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解码方式,对艺术的重新定义和再解释,被批评家认为是“整合了语言学与社会学、传统与现代”,将传统山水画和园林美学向“空间-人-物”转化的文化象征。海外学者对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发展也有评述,并逐渐有系统化的倾向。如艺术史家巫鸿,在其访谈《站在美术史的角度考察当代艺术》[3]中,他指出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最为缺乏的就是批评的标准问题,中国当代艺术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的标准,因此建立自己的学理标准,完善当代艺术叙述和评判的系统是当务之急。

以上是相关学者对建立新批评标准的呼吁,将之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并形成具有一定的体系和影响力的是当代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高名潞。他在《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4]一书中,提出一个不同于西方再现哲学的理论系统——“意派”论,并力图将该理论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历史的发展进程相结合,使之成为具有包容性、全球性且针对当代艺术的新理论。此外,值得一提的相关论文还有,赵绪成《“四大气象”是当代中国画评判的基本标准》[5]、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史叙述》[6]、彭锋《意象之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试探性理论》[7]等,不同学者都从传统画论中汲取营养来创造新词或改造已有词汇,试图以此重建当代艺术批评话语体系。

当代的艺术批评是由多种声音组成的,部分自由批评家比学院派的批评家更为直接,或对相关艺术家和作品冠以一些夸大而不切实际的称号或意义;或者极讽刺之能事,对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措辞尖刻。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式固然是批评家的自由,但这往往让当代艺术的局外人或初涉猎者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借用“意境”范畴来重构当代艺术批评,将传统美学中平和、虚静、情同身受、难以言说的审美境界作为一把标尺,去衡量和考察其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物化形式,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艺术媒介、形式与过程之上对语言、意象、韵味、观念、境界的把握和玩味,这应该成是当代艺术批评给予阅读者的真正启示。

二、“意境”成为批评标准的可能

“意境”范畴是从古典诗学进入现当代的艺术批评领域,其外延已被文艺学家不断扩展和放大,然而就其核心价值观来讲,意境保有了传统绘画批评中的“意与境偕”的词义内核,强调艺术家之“意”在作品中进入高度自觉之“境”。“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阐释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等主观因素的各方面,艺术意境可以在宽泛的意义上理解为艺术家的意志在作品达到的自由自觉的境界。

当代艺术作品尤其强调以抽象、行为、影像等手段为表达形式,在采用非写实、非再现、反具象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时,是完全非传统、西化、后现代的,但是在这些形式背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仍然呈现或者说是曲折地呈现了我国的当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时代风貌,既是在全球化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传统表现手法的解构,也是对民族潜在文化传承的契合。

就形式与材料上来讲,当代艺术中不管是采用西式的绘画或构成材料,还是接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如装置、行为、影像等,都几乎是无边界的,远远超出了传统承载意境的艺术作品所能够使用的方式。但材料与媒介本身只是艺术之“意”的外在寄托,从理论上讲,任何材料都可能是艺术之“意”通向自足之“境”的途径。无论是蔡国强的形式各异的烟火装置作品,还是曾梵志所画的头大身小的面具系列油画,都可以从中读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意志”的存在和艺术“境界”追求。

从艺术创作的主体来讲,中国艺术家的思维模式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西方艺术家,因为汉语言文化符号的长期历史积淀,艺术家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在作品中加入了民族文化与中国元素,徐冰以汉字为元素所刻的“天书”文字是来源于传统汉字和书籍制版的滋养,他的新英文书法能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也是因为他尝试将汉字的“形”“意”结合的特点实验性地贯注到英文书写当中。这类艺术作品的阐释和艺术观念的发掘需要有针对性的系列性的批评文章,更需要一整套的批评理论系统,而建立当代艺术批评系统的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词就是“意境”。

就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全貌来看,大量采用抽象与变形手法的当代艺术同样存在传统山水画所说的“含道映物”的品质,形式上的大胆突破和革新,采用新颖夸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方式,并不妨碍中国当代艺术家包括海外华人艺术家,继承汉语言文字中“象形”“指事”“表意”的抽象能力,和传统文化中求“中和”、重“气韵”的深远传统,当代美术中的“抽象”与“实验”不能仅仅解读成对西方相应表现手段的简单模仿,而是古典写意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复兴。人们可以从当代的“抽象艺术”中看到许多传统“写意艺术”的折射,好像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的自然延伸,是传统艺术在当下的自然复苏,构建当代艺术批评的意境标准也是对这一趋势的顺应。

三、“意境”作为批评标准的理论构想

“重构”(reconstruct)原意是指对已有的程序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运行环境。而意境重构,就是对意境原有的各个词义项进行重新整合或调整,使之能适合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内涵特征。意境重构包含解构、整合和再构三个过程,解构是对传统意境理论所针对的艺术程式,如构图、笔墨、设色、构图等载体形式方面的打破,也是对相应的艺术理论话语如传神、气韵、情景等系列概念的程式化倾向的打破;整合是指多种文化圈之间由接受者进行的自由适应、选择和改造,从而阐释在传统或古典意义难以解读,但结合现代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则迎刃而解的艺术现象;再构即再次建构某种具有启发性和可推广性的理论或实践形式,这种形式即使在短期内不能完备,也是历史程式中的程式解构和新元素的整合,从而产生新形态的实时进程。

传统“意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所展示出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空间意识的集中体现,诗词曲、山水画、古典园林等都是传统艺术中公认最具“意境”特征的艺术形式,也是在观念层面上当代艺术无法回避并且不自觉带入其中的“中国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创作中出现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符号的思潮,这一思潮的早期是传统图式的直接借用,后期则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抽取、象征、反讽或隐喻的再利用。这成为“意境重构”的直接的在视觉作品中的源泉,用理论话语来概括这一现象,并以此为途径挖掘当代艺术中或隐或显的中国图式、元素、观念,同时探索“重构”后的作品“意境”,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代艺术的审美结构也就呼之欲出了。当代艺术中的意境重构并不是外在于艺术创作现象之上的理论介入,而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建构。当代艺术的意境重构在原有的艺术文本解构与多元化的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它超越了形式层面上的重新组织或重新建立的意义,而是在手法、技术、内涵、策略、观念上与已有模式拉开距离,并指向旧模式上未能触及的新意义。

中国当代艺术的精英作品一方面具有时代性、革命性、开放性等特征,以传统绘画的传统性、保守性、内敛性等形成对比,同时又以其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独立性、稳定性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国际性、依附性、可塑性等特征之间拉开相对的距离。当代艺术批评既不再能用传统画论中的笔墨格调来衡量,更不能以写实性与反映功能来要求,只有持综合评判、多重角度、多元重组的观点,才能概括出当代艺术在重构“意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当代艺术批评的意境重构,可以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意境重构的历史研究,关注近三十年当代艺术史的主导风格的演变历程。当代艺术从文革后期的现实主义发展而为抽象表现的过程,可以分为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这三个时期来分析当代艺术发展及其国际化的步骤,国际展览制度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并通过艺术手法与特征的变迁来追溯从盲从西方现代主义到重塑自我的形式语言、从追求国际认可到树立民族身份的过程。

其次,意境重构的形态研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当代水墨、其它架上绘画以及综合媒介艺术创作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当代艺术的语言中的传统媒材与实验手法、当代艺术的题材对经典主题的挪用、传统符号与当代图式的拼贴、现代水墨的解构性、抽象油画的表现性、新媒体藝术的虚拟性等都是不同形态的当代艺术意境的研究对象。

最后,意境重構的体系研究,研究当代艺术在“意境构成”中的意、象、境的关系、意境重构与意象形态的关系、表现意图与表现手段的关系、表达方式与既有范式关系等,以及当代艺术意境的语境,如大众化、全球化倾向、社会学转型等;当代艺术的意境特征研究,如怀旧特征、身体特征、反观特征、字学特征、讽世特征等等。

由于当代艺术的特殊性甚至在某些方面的颠覆性,在重构“意境”这一批评标准时,将与古典的境范畴形成两个方面的突破。首先是当代艺术意境不过多关注传统意境在形式美感和造型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当代艺术透过拼贴、挪用、隐喻或其他的表现手段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形成内容带动形式,以意入境的特征,这是对传统意境情景交融,内容与形式相谐的唯美主义的审美特征的突破;其次是关注当代艺术反叛多于协调、反思多于平和、不均衡多于均衡的内涵特征,这是当代艺术在先锋性、实验性和社会批判性方面表现出的与传统艺术多自足自娱之“境”的又一突破,当代艺术意境重构是建立在凸显艺术品的社会学属性,将艺术品作为社会文化生产的产物的意义之上的。

古典范畴的当代转型是一个难题,探索性地把“意境”审美引入到当代艺术批评之中将是有益的尝试。这一重构的过程任重道远,既要使古典画论研究者接受当代观念对传统“意境”范畴的部分性的颠覆,又要使当代前卫艺术家接受“意境”这一貌似未突破传统的古典术语,都必然要到长期的理论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只有用详尽的历史研究和形态研究作为基础,才能为批评理论体系研究打下坚实前提,才能保证理论建构的成果在面对具体作品案例分析时具备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刘骁纯.解体与重建:论中国当代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

[2] 顾丞峰.“文化全球化”与美术批评的任务[EB/OL].http://www.szam.org/Content/SzamForum/ReadPaper.asp?pid=7.

[3] 胡震,巫鸿.站在美术史角度考察当代艺术 [EB/OL]. http://aami.artron.net/show_news.php?newid=43688/2008-4-15.

[4] 高名潞.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赵绪成.“四大气象”是当代中国画评判的基本标准[J].国画家,2004(01).

[6] 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自觉”与“四大主义”——一个基于现代性反思的美术史叙述[J].文艺研究,2007(04).

[7] 彭锋.意象之路: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试探性理论[J].东方艺术,2009(11).

作者:陈晓娟

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2:

西方肖像油画的绘画语言探析

摘 要:在油画的艺术创作中,肖像画始终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长期以来被画家们青睐。在西方众多的肖像油画中,有些画家通过模特写生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作品,有些画家则是通过画镜子中的自己来进行艺术创作,以自画像的形式创作肖像油画。不同画家创作的肖像画,艺术特征也不尽相同。对此,通过简要分析油画肖像中的绘画语言,针对不同流派、不同画家的油画肖像作品,分析其艺术特征中的笔触,探究画面之中笔触的艺术表现力,并作简要的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肖像画;绘画语言;油画;笔触;肌理

一、西方肖像油画中的绘画语言

西方油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肖像画作为其中的一个油画门类,在诞生之初,就具有表现描绘对象的外貌特征、表现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在西方的肖像油画中,每一个画家都用其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来表现画面,呈现出了多种精彩的绘画语言。

(一)肖像油画的概念和发展

肖像画是指通过各种媒介来描绘或表现人物形象的画作,是人物画的一种,大体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物群像等多个种类。中国传统艺术将肖像画称为“传神”或“写真”,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刻画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以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西方绘画艺术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肖像油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摄影技术出现以前,西方肖像画借用油画这一媒介,在画家的精心绘制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逼真,肖像油画成为实用功能较强的画种。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冲击,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15世纪,凡·艾克发明了以亚麻仁油以及核桃油作为绘画调色媒介的创作方式,之后欧洲古典油画渐渐发展起来。油画这一媒介,将肖像画创作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

15世纪,随着亚麻仁油和核桃油调色剂的发明,欧洲产生了一种不断罩染的新的表现技法——多层面画法,即杂糅的一种技法,这使得欧洲的古典油画迅速发展。随着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小资产阶级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常常找画家订购私人的肖像油画,自此,肖像画得到空前发展,开始成为一种绘画艺术门类。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迅速,以荷兰小画派为代表的画家开始追求自己的绘画语言,对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人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其中以画家维米尔为代表的荷兰小画派尤为重要,充分体现了这一阶段的油画肖像画的基本艺术特征。以《倒牛奶的女佣人》(图1)为例,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能够精准地把握人体结构比例,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活中的色彩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画家逐渐将科学技术运用到肖像油画的创作之中,新的油画创作理念也应运而生。在这一新的油画发展阶段,绘画的艺术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画家顺着新的艺术方向的指引,逐渐走出了客观写实的油画艺术风格,开始在画面之中融入画家更多的个人情感,传达自身主观世界的内容。肖像画作为一种创作形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画面中的绘画语言更加丰富、色彩更加主观、结构脱离实际等,这些改变是因为画家想要传达更多的主观情感,增强与观者的互动,给观者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

艺术发展至现当代,肖像油画的创作越来越个性化。肖像油画的绘画语言充满了画家的个性,画家通过画面中的色彩、笔触、构图等元素,用个人的思想重塑肖像油画中的绘画语言。个人主义的张扬,使画家们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肖像画创作这一形式,彰显独特的个性,阐释生命的价值。21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卢西安·弗洛伊德便是其中一位画家,他擅长运用肖像油画进行创作,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其油画作品《反思》(图2、3)就是其中的代表。卢西安·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表现主义绘画,画面中的干枯笔触尤为独特,在现实主义的浮华中,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绘画颇具真实性。

(二)肖像油画中的绘画语言

分析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从画面之外的时代背景、画家的个人资料等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入手,初步了解和认识画家。绘画语言是构成一幅肖像油画特征的基本要素,是画面中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等众多特征的集合,能够将画面之中的笔触、色彩等特点,以最直观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展现给观者。色彩和笔触作为油画创作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创作者而言,要在确保画作蕴含个人情感的基础上,保持色彩和笔触的统一性,让油画能够拥有自己的灵魂[1]。

一幅油画肖像画的绘画语言会通过各种方式隐藏在画面之中,而笔触这一绘画表现手法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表现真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家传递个人情感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笔触在肖像油画画面中的体现

笔触,是绘画艺术中绘画语言的笔法元素。由于油画的画面由笔触构成,所以笔触不仅能传达绘画印象的外观特征,也能表现画家的个人风格与个性[2]。笔触是指在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在油画作品中,笔触又被称为肌理。画家在作画时,可借助油画颜料的厚薄对比、调和剂的浓淡不同、下笔时的轻重变化、运笔时的快慢节奏,甚至是运笔方向的不同等因素表现画面上所要表现的内容。本文选取了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人》和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自畫像》,观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来感受画面的力量。

维米尔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与哈尔斯、伦勃朗并称于世[3]。作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维米尔的艺术创作强调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在他的肖像画作品中,他还格外重视造型这一绘画语言。维米尔在表现物体的质地、形状和色彩上颇费苦心,在画面中要求光线绝对精确,他将光线的漫射应用在他的绘画创作中,使画面随着光线的不同产生微妙的变化,画面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一位摄像师刻意要降低画面的对比度。然而画面看起来没有任何粗糙的感觉,画面整体上的自然光感十分明显,细腻的笔触使画面中各个物体的轮廓线柔和,与人物的性格特征融合在一起,体现在画面中。在画面中(图4、5),观者可以通过细小的油画笔触,来捕捉光的微妙变化以及光线中的色彩变化,透过绘画作品,似乎可以看到画家沉静的内心,每一幅作品都流露出画家真实的性格。后现代时期的许多评论家们认为维米尔的绘画技法卓尔不群,绘画作品也充满神秘感。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许多油画作品中,绝大部分油画作品都是以人物肖像题材,从他众多油画作品的表现内容上看,以模特写生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占多数。在他的画面里,常常出现赤裸着的躯体与狗等形象,甚至还有凌乱的床单和各种摆放乱七八糟的家具等。在观赏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时,笔者始终觉得是在遁入由画家所构筑的独特世界中[4]。在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众多的自画像中,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当数他在作品的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笔触。其笔触是干枯的,生涩却又不生硬,笔触与表现对象的特征紧密吻合,再加上正确的形体结构,展现出了很强的真实感。在画面中,质朴、沉思着的人物常常以一种扭曲又夸张的造型存在,他的作品具有个性化的技法和表现主义的风格,在当时受到大众追捧。在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中,上重下轻的色彩布局、焦虑的灰褐色调、挤压且枯苍的笔触、粗糙的肌理、倦曲且紧张的姿势等,都被完美地表现出来了(图6),似乎在传达给人们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因人而异。

三、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维米尔和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肖像油画作品中,描绘对象、画面氛围、光线布置等诸多绘画语言,无一不是通过油画笔触来体现的,而画家们对于油画笔触的运用方式又各有千秋,笔触对于画面的立体性塑造、画面真实感的呈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维米尔和卢西安·弗洛伊德油画作品中的笔触出发,探究油画的绘画语言,感受笔触对于画面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颜艺.论油画艺术中色彩与笔触的结合[J].流行色,2021(3):74-75.

[2]马亚倩.笔触在油画中的表现力探究[J].牡丹,2020(4):57-58.

[3]尚伟.维米尔绘画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4(3):35-36.

[4]杨涓.弗洛伊德绘画的启示[J].中国美术馆,2011(9):127.

[5]丁尔丁.肌理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5.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狄福帅

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创作论文 篇3:

浅析中国艺术精神与现当代艺术的关系

摘要:现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东西方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现代艺术的萌生和发展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现当代艺术观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也召唤着中国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中国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中国艺术有其独特的价值,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艺术精神如何更好的在现当代艺术中表达,需要人们研究探索。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  中西融合  审美模式

一、现当代艺术的问题与困惑

(一)西方现代艺术的诞生背景

到了20世纪之后,西方的文明快速发展:第一,都市化浪潮,为了使消费和生产进一步发展,很多全球化的大都市已经渐趋成熟。第二,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消费主义空闲高涨,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工作节奏加快,造成了很多人的心灵日渐空虚。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人们面临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压缩,大多数都市人都感觉到沉闷和压抑,因此随之而来的是能够让大家满足自身口腹之欲的各种酒店以及餐厅和名类多样的商品和时装,还有一些可以缓解人们心里空虚的就是当前的多种影视娱乐活动,在强烈的利益驱使下,当前的社会文化主流逐渐呈现出对物质的崇拜。

(二)西方文明危机下的西方现代艺术

西方的现代艺术是在现代危机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它在对当前民众的实际处境和生存意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艺术层面来看,更多表现出的是空虚的、赤裸裸的呈现形式,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绝望和怀疑,对西方文化而言,现代艺术是一种艺术上的危机反应。

美与审美这些在西方传统美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概念高度,但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充斥与席卷,现在西方艺术里面存在的观念艺术、偶发艺术以及最低线艺术,这些多种艺术形式基本上都有共通之处,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式都在排斥审美概念。

二、中国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中国艺术表现方式推动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绘画新风

事实上,现代欧洲绘画艺术的萌生和发展都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影响。近代欧洲绘画在中国传统艺术影响下冲破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理想化模式。当代国内艺术的绘画技法以及表现方式,对当代艺术的兴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现当代艺术受中国艺术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形式、风气以及风格,使其在之后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道路上有了新的借鉴基础与发挥方向,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多样性,推动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绘画的多元化发展。

(二)中国艺术审美理念影响了近代西方审美新思维

西方所遵循的审美和东方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在国内更加偏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偏好对感性审美的追求,而在思维层面上,很多时候都是涵盖了感性和理想这两种思维的。在中国古老的园林、诗歌、绘画以及书法等多个领域都充分体现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而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更加偏好的是理性审美,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因此他们在传统文化上也更加热衷于追求真理,从而在艺术作品上喜欢用理智来促进艺术的完美呈现。中国的感性审美(艺术表达)是通过感性化手段(艺术表达方式)来完成的,而直接抵达到天道体悟(真理认识)。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下,西方冲破古典艺术理想,审美模式变革的进一步推进,并且積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西方的文化改革模式进行一定的碰撞与摩擦,进一步催生了西方的自然主义、经验主义审美思潮。例如,英国思想家培根强调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基础上增加自然美的意趣,英国散文家艾迪生也在批评英国园林时明确主张中国艺术所遵循的感性结合理性审美思维。很多时候当代西方国家在艺术审美上更加偏向于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

三、现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中国艺术的审美思维和教育形式

由于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的特殊性,艺术体材与题材发生了初步的改变与创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过去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绘画艺术改良派,他们将很多的西方绘画写实元素融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并且充分融合了多种体系的西方绘画原理和手法,简单的改造中国古典油画的画面表现张力与传统的油画美感,从而正式确立了写实主义在中国现代绘画体系中的形成与主流地位。这种改造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当代艺术影响中国的基调,不仅仅是在传统绘画艺术方面,在其他艺术门类上也有很广泛与深度的影响。现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创作理念与艺术教育体制方面,长期以来西方的艺术教育环境是以古典教材为主,教育形式也多偏向于实践与气氛营造,造就了西方教育独特的文化之上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范围,教育的标准与目标也将艺术文化纳入很大的比重之内。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涌现出一大批学习西方艺术的学者,他们注重对创作理念、艺术形态、艺术语言的借鉴与引入,吸取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体系知识,将更多具有独特价值意义的作品传入国内,使得中国艺术领域内出现了更多元丰富的艺术景观。

(二)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西方的现代艺术特点表现出创新意识、自由意识、个性化原则,是现代艺术最为独特的体现与代表,也是经过历史经验的不断总结,被大多数艺术大家及普通受众人群所能广泛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西方现代艺术对艺术本身的形式价值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发掘的状态,这是一种良性的促进艺术发展的局势,当然,种种西方现代艺术上的优秀造诣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可以广泛借鉴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各种时代变化因素的影响下,已经逐步在向传统审美的静观进行观点与理念上的挑战,目的是扩展艺术受众的接受形式,使其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或者听觉相对应的方面,而是要向人类的全部感官器官发起挑战。让优秀艺术作品的表达不仅仅是诉诸于某一种直接作用的感官形式,而是让受众全面开放,全身心地去感受和融入,了解艺术与正常生活的联系、高于生活的独特表达以及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为艺术的发展提供真正自由、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四、中国艺术精神如何在现当代艺术中更充分表达

(一)正确认识中国艺术精神自身的多元性

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众源成河、百川汇海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中国艺术的内涵是由儒家、道家、“和”“妙”“美”等诸多范畴构成的。中国艺术精神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是以“观物取象”作为开端的;从艺术本体论来分析,中国艺术是“境生象外”的精神体系;而从艺术审美方面来看,则是以“味”为中心,呈现出对“澄怀味象”的过程;而从艺术境界层面来分析,中国艺术追求“和合之美”。

对中国艺术精神多元化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在反观社会、理解社会时有更多换位思考的意识与角度。社会环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与繁琐性,而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受众者要充分理解这一点,才能较为全面地感悟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内涵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正确认识中国艺术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精神不断向时代性与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接纳与吸入西方各种哲学、美术理念、美学精神、文艺思潮等,并积极地与本国传统文化碰撞,产生了许多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包含西方特征符号的文艺硕果。

中国艺术精神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中国艺术从事工作者在其作品的创作方面,不断地结合当下复杂的社会情况,积极融入时代变化的特色,将一切周围实时出现的人和事,以所属领域的艺术表达方式,体现在作品的情感主题上。中国艺术精神的时代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艺术作品的出版与传扬旨在为时代快速发展下的人们带去正面生活的引导,并且结合时代的特色,总结出大众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受众人群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启发,发挥出文化作品之所以存在的最大价值意义。中国艺术精神的开放性在于文化的接纳性,在世界发展一体化背景的影响之下,西方的优秀文学著作、影视著作、绘画著作、音乐作品、独特的审美特色、包括一系列如饮食等生活习惯都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扩展了中国文艺工作从业者的阅读与欣赏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也丰富了中国民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外众多优秀杰出的艺术家对优秀作品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且这些解读与领悟都是良性的,都是文化多元性與可能性的体现。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放在任何一种社会环境中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与人文因素赋予的不同理解方式,中国艺术的开放性旨在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流通与传扬,从间接的角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汇通。

(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的影响,从而导致“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等观念产生。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在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所做出的评价还是具有较高客观性的,在当代艺术中,变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创作手法,在过去数千年前,国内的绘画师也曾经有过较多变形的艺术作品,比如八大山人,在他们的绘画中,有一些奇特的芦雁、怪石、芭蕉,还有眼睛睁得极大的翠鸟孔雀,这些绘画在表现很多外部形象上较为狂放、怪诞,由于其中包含了很多独特的审美价值,因而在当今的艺术舞台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秦松在做审美价值品评的时候这样说:“物体的远近大小之比例是多方透视理想的超越表现,平面的立体或立体的平面呈现,完全由画家自我处理,这正是中国画能得以发展向艺术本质的优点,和现代绘画创作精神相吻合”。通过对各种物体以及形象采用变形的艺术手法,将民众生活中的各种思绪记忆、情感以及混乱等元素融入到中国画的艺术品创作之中,到今天为止,大量的电影艺术、绘画以及各种小说都在广泛的应用这种手法。

(四)充分把握现当代语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在全球化思潮以及终结论的双重冲击之下,每个地域的艺术和文化在当前面临很大程度的自身身份焦虑,因此必须从世界的角度结合现代的观念,从文明反思的基础上,透过传统艺术的本位角度,对当代的艺术作品创作进行全新的诠释和解读。在现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谈中国艺术精神,其本质就是在文明危机反思的机会上,通过从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位角度出发,对现代艺术进行新的解读,这种解读诠释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价值。在现代语境中,我国的各种艺术精神有了更多新的价值内涵,这也就是中国艺术文化在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自我发现,也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摆脱迷失的美的找寻。

参考文献:

[1]杨丹妮,杨雨霏.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阐释——以“气韵”“意境”为例[J].美与时代(下),2019(06):51-53.

[2]王一川.现代美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N].中国艺术报,2016-06-29(T02).

[3]朱盈帆.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由中国文人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衰谈起[J].语文知识,2013(04):22-23.

[4]白雪,李菁.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中国精神[J].芒种,2013(08):237-238.

[5]李胤杰.赵无极与中国艺术精神[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王承昊.传统之根——试论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的中国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2010(08):102-104.

[7]高鸣.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现代美术的思想趋同[J].艺术界,1998(04):60-61.

作者:杨扬 张斯淇

上一篇:中国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论文下一篇: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