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纺织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专门造就能从事各种材料的印染、织造等产品外观设计、室内装饰织物设计开发的高档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个年轻新兴的艺术型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图案设计开发能力,装饰设计与运用能力。他们的就业领域主要面向纺织品生产与经营部门。就目前来说,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还是比较少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纺织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纺织艺术设计论文 篇1:

论绘画在纺织品设计的应用方式

摘要:在现代纺织布料中,当代绘画艺术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装饰领域。由于纺织布料和绘画语言的平面二维性非常相似,加之纺织印染技术的逐渐承诺成熟,绘画艺术被轻易地运用于各种纺织品中,使得纺织布料艺术性、装饰性以及视觉感效果更加强烈。当前,国外诸多现代艺术大师直接参与到纺织布料品设计中,利用绘画艺术语言赋予纺织布料深刻内涵,使得纺织布料发生重大变革,直接促进纺织品艺术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绘画;纺织布料;商业价值;应用

一、紡织品的绘画装饰性

二十世纪以来,更多具备符号性、象征性元素开始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绘画同样逐渐向装饰性、平面化发展。在现代纺织布料中,当代绘画艺术语言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装饰领域。由于纺织布料和绘画语言的平面二维性非常相似,加之纺织印染技术的逐渐承诺成熟,绘画艺术被轻易地运用于各种纺织品中,使得纺织布料艺术性、装饰性以及视觉感效果更加强烈。当前,国外诸多现代艺术大师直接参与到纺织布料品设计中,利用绘画艺术语言赋予纺织布料深刻内涵,使得纺织布料发生重大变革,直接促进纺织品艺术的向前发展。除此之外,纺织品作为绘画艺术语言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描绘对象之一,也经常出现在诸多艺术家的笔下,给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现代艺术家甚至直接利用纺织布料进行绘画,并内华为艺术创作精神内涵,以展现艺术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性。可以说,现代绘画艺术己经与纺织布料产生紧密联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经历长期发展后,中国纺织艺术因为种种原因逐渐开始出现相关缺陷,例如,从事人物风景油画创作的越来越多,专注于纺织艺术的学者却越来越少,且纺织艺术油画创作己经凸显出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纺织艺术油画在不断向前发展,创作技法在不断更新,且受到东西方各种艺术思潮的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部分艺术创作者同样逐渐忽略自我个人综合艺术修养,导致个人创作风格逐渐丧失,使得纺织艺术创作质量每况愈下。

从纺织艺术的出现论及,最初仅仅是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即穿着。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纺织艺术逐渐从原始朴素的布料,开始逐渐发展为家居日常装饰用品。二十世纪之后,纺织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艺术家创作的视野中,并成为绘画主要题材来源。当前,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在将艺术修养与生活体验相互结合,努力形成自我独特风格,并利用众多纺织布料推陈出现,以在艺术品创作领域立足。

比如在对中国传统水墨画运用上就是如此。众所周知,水墨画给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笔墨的劲道,也即古语所说的“骨法用笔”。正是笔墨的浓淡、粗细、干湿,使画者在运用笔墨时脱离了对形体的逼真塑造,而上升到“神”的描写和凸显。从这点来看,现代的服装和其它家纺设计也应该遵循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骨法用笔,用蜡染、刺绣、扎染等方式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晕染性,并使之与布料的肌理结合,使艺术真正具有了生活使用价值。

二、艺术性与实用性

绘画与布料相互结合,属于艺术表现形式过程中所特有的。与其它艺术性相似,艺术性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基本属性。当然,绘画与布料相互结合早艺术造型上面首先应该考虑到点线面的结合,按照特定的构图原则和造型技法进行提炼、概括、综合和升华,以有效的将绘画与布料的审美特点展现出来,这种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具体到色彩层面,绘画与布料的相互结合主要是运用色彩的纯度、明度以及色相三个基本规律,根据设计的基本需求以及艺术的基本理念,最终把握色彩的美感、韵律和调子。

(2)具体到形式层面,则是利用绘画的形式美法则,例如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以及兑成与平衡进行整理设计,并通过巧妙合理的组织最终使得两者结合的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出来,以展示出艺术性。

(3)具体到设计理念层面,则是通过对造型、色彩等绘画形式的运用与纺织布料的整体特性相互结合,体现出特有的主题思想和设计理念,从而使得两者结合被赋予特定的内含精神。

当然,绘画与布料的相互结合,还应该以布料的艺术特征为前提,突出绘画对布料的装饰作用。从这方面而言,绘画与布料的相互结合应该是对布料装饰风格的加强,而不是弱化或者喧宾夺主,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把握尺度。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具备风格新颖、构图完整、主题突出、颜色鲜明、造型完整等基本特征,这同样是艺术性所必须展示的基本内容。只有具备艺术性,才会使得两者结合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体现出特有的艺术生命。

设计师将绘画与布料相互结合,最终设计出极度夸张的脸谱造型。整个服饰完全普整开来,脸谱铺满整个服饰,狰狞的面部表情和人物造型有机结合成整体,使得特有的个性主题和传统的文化内涵展示的淋漓尽致。

绘画和布料的相互集合必须具备实用性,否则就如空中楼阁。实用性是衡量艺术作品生活价值的关键所在。现代绘画与纺织布料相互结合,绘画艺术语言被越来越多出现在纺织布料中,并发挥者装饰功能。

三、结论

在生活中绘画与布料结合的艺术原则层面,笔者认为艺术性己经成为生活绘画与布料相互结合的重要属性,但实用性和市场性永远是衡量两者相互结合,以获取良好视觉魅力的重要层面。除此之外,民族性特征则会提升整个生活绘画和纺织布料相互结合的重要艺术效果。当然,从社会实用价值考虑,如何让艺术精神以更好的方式融入大众的物质生活,让绘画语言更好的融入纺织布料,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制作,己经成为纺织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经历长时间的摸索探索后,社会绘画与纺织布料逐渐在相互结合中立足,并形成属于自我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艺术设计角度而言,两者结合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都与其它艺术类别迥异,并直接改变传统艺术的审美标准。现代艺术流派的百花齐放、群英荟萃,才使绘画艺术在纺织布料设计尤其是服装设计中运用较多。可以说,这些现代艺术流派无一不对服饰的图案设计、染织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现代艺术流派的茁长发展也为服装界和纺织布料的运用带来了了绵延不断的资源和灵感。社会绘画与纺织不了的相互结合,不仅仅具备传统的审美功能,更是将其实用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唐星明.装饰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朱仰慈.中国装饰纹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_5.

[3]汪芳.染织设计图案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_5

作者简介:邓炜(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武汉纺织大学,装饰艺术研究在读。

作者:邓炜

现代纺织艺术设计论文 篇2:

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是专门造就能从事各种材料的印染、织造等产品外观设计、室内装饰织物设计开发的高档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个年轻新兴的艺术型专业。这个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图案设计开发能力,装饰设计与运用能力。他们的就业领域主要面向纺织品生产与经营部门。就目前来说,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还是比较少的。作为设计类专业的最基本的课程,设计色彩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到底是如何运用,笔者本文会详细地叙述一下。

关键词:设计色彩;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时代在逐渐进步,人们对衣食住行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数个院校逐渐开设了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这些专业中,色彩课程一直都是最基本的课程。近年来,色彩这一课程逐渐被改为设计色彩课程。但是设计色彩课程与以前的色彩课程在一定方面上还是有区别的。从课程设置上看,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贯穿作用,对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如今,随着生活品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家居设计中的纺织装饰艺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的家居设计中,装饰纺织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纺织品,人们不仅对质地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于色彩以及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一、设计色彩的简单介绍

设计色彩就是颜色的搭配。自然界中的色彩瑰丽多变五花八门,而色彩设计的配色方案同样是变幻无穷。色彩设计的责任就是决定物种所显现在画面上的颜色。设计色彩在字面意义上和教学上来理解是色彩和设计的绝佳融合。这两者必须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加以练习,才能真正的学好设计色彩这一课程,才能在专业的学习领域中被有效地运用,尤其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设计色彩的基本理念

设计色彩既可以讲述和传播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导入基本的设计知识。其实设计色彩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后续的各种课程做好引导,打好铺垫。设计色彩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经历了许多个过程,首先是从传统的写生色彩转型到归纳色彩再后来变成装饰色彩。

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师这类人才,所以他首先要处理的是设计型思想方法问题。设计色彩分为设计和色彩,其中最主要的是设计而不是色彩。他不是简单的色彩图案和外形描绘,他研究的是颜色配置的恒有方法,是设计师本人意象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模式,他更应该体现设计师的主观意识,从单纯的研究色彩及其规律而转变为对色彩进一步地解析,重组和设计。在设计色彩中,主观意识的表达和運用尤为重要。

(二)色彩以及设计色彩的意义

在任何艺术设计中,色彩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本身对于色彩,就有着特殊的敏感性。不同的色彩,就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设计讲的就是如何将自然的色彩转换为设计者自己的色彩,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赞赏。于是才产生了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这个专业,他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对于色彩的组织,整合和搭配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什么是美学和美感,然后能在真正运用时强烈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并使其得到非常好的体现。现在,设计色彩已经被许多艺术院校列为了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就是为了造就和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全面认识,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这是设计人员未来面临现代化的设计挑战必不可少的要求。

(三)设计色彩对于以后课程的作用和家用纺织品的色彩设计

我们在前面就说了,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贯穿始终的作用。那么,如果我们没有学好设计色彩这一基础课程会对我们以后的课程造成什么影响呢。在“纺织品装饰艺术专题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觉,设计色彩在教学大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我们可以掌握色彩运用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纺织品的设计要求、工艺与方法,比如床上纺织品、窗帘、客厅家用纺织品以及地面铺设纺织品等等。其实现在很多艺术院校里的学生都以文理科生为主,学生的绘画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如果想要学好后面的图案设计就一定要有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这些方面的基础。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设计色彩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各个方面都有影响。

要知道,根据纺织品的材料不同、主题不同、使用的环境不同,设计人员需要对色彩的使用进行各种各样的搭配和设计。大家都知道,色彩是由光引起的,而光又有它独有的属性。色彩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三原色,也就是红、黄、蓝这三种颜色,而我们将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一下就可以得到各式各样不同的颜色。色相,明度和纯度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色彩三大要素是色彩最基本的物理属性,是研发色彩的根据。而我们学习设计色彩的关键就是怎样去运用这些不同的色彩去设计出符合情况、符合设计人员主观意向的东西。如果没有对色彩的熟练掌握和设计方面的知识,就没有办法将不同的主题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就好像宾馆和自己的家所用的纺织品的色彩肯定是不一样的,客厅和卧室所用纺织品的色彩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环境不同,所处的人也不同。

就拿家用纺织品的装饰来说,主题色彩是我们必须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是用冷色调呢,还是用暖色调呢,是用鲜艳的色彩呢,还是用清淡的色彩呢。我们总要确定一个主调,然后再形成总体的一个色彩的倾向。在主色调的领导下,出于整体造型的变化和面积的需要,搭配设计出几组不同色彩的方案。使纺织品的色彩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发生反应,最终达成一致。总而言之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家用纺织品色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整体色彩的呼应,要使得纺织品的色彩和其他的装饰的颜色、感觉协调统一,使其丰富而又有变化,并且有层次感,最好能表现出整体一贯的气势。

从以上各点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贯穿始终的作用。对于其他课程,比如图案设计和手绘艺术设计,设计色彩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设计色彩对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就目前的发展前景来看,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的从业领域应该是纺织品设计师。那么怎么才能从每年那么多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展示时使用的配色、花样与图案。如果一个学生对于色彩的设计能力很好,那么这对于他的工作有会很大的帮助。就好比如果图案是一样的,花样也是一样的,但是运用的色彩不一样,取得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优秀的纺织品设计师,他对流行色彩的感知度一定是很敏锐的。因为自古以来设计师就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引领着时尚的发展,如果他对流行色彩没有敏锐的感知,那么他的设计一定不会很出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纺织品设计这一领域,市场还没有饱和,所以说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这一专业还正处在朝阳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们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纺织品设计师,除了要有一定的天赋,更多的还是需要对这个专业的热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设计色彩这一课程也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专业的教学要求,能充分发挥对后续课程的引领作用。希望设计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向和设计理念,使色彩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建芳.浅析设计色彩在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A].中国流行色协会.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中国流行色协会,2012:3.

[2]徐百佳.现代室内纺织装饰品图案设计新理念[J].丝绸,2005(06):18-19.

作者:何苗

现代纺织艺术设计论文 篇3: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及创新设计

摘要: 当前凉山彝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创新思考、开拓且实施凉山彝族文化资源的规划开发,创立彝族文化品牌,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发展新机制的新动能。文章以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田野调研和资料整理为出发点,从符号学的意蕴、程式化的格局、五色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征。依托西南交通大学纤维艺术设计产学研平台,从理念到思路、从内容到手段、从策划到运作,进行创新设计实践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继承创新和再生创新设计方法,有助于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创新设计;现代纺织品;家纺设计

Key words: Liangshan Y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ostume patter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ve design; modern textile; home textile design

四川涼山既是中国彝族聚居的最大地区,也是最古老且完整保存其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的区域之一。丰富的传统彝族文化资源是凉山构建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建设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基础。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四川凉山彝族村寨看望当地群众,进行了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对凉彝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彝族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时机。彝族聚落主要分布在凉山高海拔位置,山区地形支离破碎,聚落规模及密度较小,造成了田野考察的难度,直到近些年来才开始出现一批研究成果和专著。其中《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1]《中国彝族通史》[2]等彝学论著中均只是零星散布有相关凉山彝族图案文化观念的内容,而现有的艺术类研究成果,如《凉山彝族文物图鉴》[3]《中国织绣服饰全集》[4]等,仅是将彝族图案收录,没有作进一步学理上的开掘。目前对于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仍然缺乏专门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鲜有涉及结合设计学来研究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创新设计应用。本文通过笔者田野调研、资料整理,以及实地拍摄、设计转化,对彝族传统服饰图案展开研究,既具有学术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

1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

1.1 符号学的意蕴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是一种可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符号。按照符号学逻辑,符号的作用在于其能够传达特殊的信息,指示一定的寓意[5]。通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具有代表性的马边、昭觉、冕宁、西昌、米易等县镇地区田野调研,将收集到的图案纹样的符号学意蕴总结如表1所示。

1.2 程式化的格局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源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作为一类非个体创作的艺术品,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慢慢形成的,是凉山彝族民众智慧的结晶。彝族服饰文化构成图案的造型要素是点、线、面,运用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条理与重复、比例与权衡等形式美法则,再结合材料、工艺、技术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总体意匠,具有程式化的格局特征。

单独纹样的结构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主要用于领口、头帕等处,造型完整,不受固定的外形限制,其格局相对自由,如图1所示:图1(a)以胸前挂饰的形式单独出现;图1(b)则是作为组织头帕装饰纹样的单位要素,以点状排列组合的方式出现。适合纹样是将一个单独纹样或一组纹样置入特定形状轮廓之中,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纹样具有明显适合该外形的特征,如图2所示:图2(a)以正方形轮廓形成绣片应用在妇女的罩衣、背心上,精美的色彩和绣工成为整体服饰的靓丽点缀;图2(b)以蕨芨纹适合长方形轮廓应用在童帽上,黄色勾边搭配红色底衬,生动活泼。连续纹样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如图3所示:图3(a)以几何元素构成二方连续花边图案,应用于凉山彝族男性服饰上衣襟缘衽边和下装裤腿边脚,重复连续形成;图3(b)的独到之处是以红白黑条状色带构成二方连续,应用于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的衣裙摆上,垂直方向的扩展形成视觉延伸。

1.3 五色审美情趣

凉山彝族对黑、红、黄色彩的喜爱显而易见,过往文献常将其封以“三色”文化特征,其实遗漏了白色与青色。本文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色彩定义为“五色”文化特征(图4)。首先,凉山彝族承袭先民服饰风格特征并沿用至今的“察尔瓦”的色彩一般为青色和白色,如图4(a)所示。其次,凉彝妇女的传统裙装多为青、黑、红、黄、白多层不同色彩搭配的百褶裙,如图4(b)所示。再者,白色的绑腿是其显著标识,在凉彝史诗《勒俄特依》中对英雄的装束色彩这样描写:“巴克阿扎呵,头上束红髻,发髻长又大;腰间裹黄衣,黄衣黄灿灿;脚腿缠白布,白布白晃晃。”

凉山彝族至今仍保持着纯手工操作的传统草木染五色系,彰显其五色审美情趣[6],如图4(c)所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存在着“尚黑”习俗,黑色被赋予了尊贵和权利的象征。对红色的喜爱与其尚火文化密切相关,在五行文化中,红(赤)色对应五行之火。凉彝祖先发源地是火属的方位,自古“生时不离火,死时亦不离火”。在传统宗教仪式中,都要由毕摩主持与火相关的仪式。最重要的“火把节”和“彝年”,均以对火的祭拜仪式为主体。凉山彝族将黄色视为美丽、诱人、富足的色彩[7],传统服饰图案中代表太阳的图纹均被赋以黄色。凉山彝族认为白色与光线接近,是神与祖先的色彩,是生的色彩[8],象征纯洁、净化、无暇之意。儿童裙以白色为主,“少女裙子白生生”。凉山彝族自古就有青红二气说,“清阳之气,上升为天”。在彝族“三色”文化中未提及青,究其原因可能是尚黑情缘所致。彝语中,黑、青、蓝、绿等深暗的色彩都统称为“诺”,对碧绿的庄稼、青绿的山林、渊深的河池、深奥的道理、严重的事件等都以“纳”做描述[9],“诺纳”实则涵盖了由青至黑的暗色系。

2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创新设计

2.1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继承创新

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保护文化来维系民族基因是必要的,但是单靠外力至上而下的介入性保护不如唤起当地人本土意识的崛起及强烈的本土认同。维克多·帕帕纳克(Victor Papanek)指出:设计的目的与初衷就应立足于如何唤醒公众意识,从而使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社会中得到承认与重视,利用设计手段推动社会进步既是设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设计社会价值意义的终极所在[10]。有鉴于此,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利用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引导当地彝民参与设计,有助于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继承创新。

2.1.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最早提出,是通过发散性思维表达获取创意的有效工具[11]。基于思维导图的参与式设计方法,第一,以“彝情”作为主题词,作为思维发散的源头,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该主题词的选取是缘于设计师前期在凉彝聚落的调研,并与当地彝民访谈所确定的一个最适于表现且本身最想要表现的诉求点。第二,围绕“彝情”这个中心主题词,当地彝民展开联想,严格且客观地记录下首先想到的词汇,生成第一圈词汇。在该过程中,只需让大脑充分活跃起来,让思维围绕着主题无限蔓延,写出6个相关的概念,比如地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纹样、颜色。第三,制作次级连接,在第二圈层重复上述过程,每个第一圈词汇周围画3~4条指示方向的连接线,表明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每个词再自由联想一些相关的新词,这些词不一定非要和中心位置的主题词相关联,只要和第二圈的词汇有联系就可以。第四,围绕第二圈层各分支上的概念词语,重复发散,直到写到第三层或者第四层。

2.1.2 创造概念

“彝情”思维导图以树状结构文字图符表现出来(图5),围绕中心主题词展开的各个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各分支概念词汇同样可以作为进一步启发联想的中心向其他思维方向展延,每个分支都以节点的联想文字及连接线条构成线性图符出现,这些进一步联想的概念文字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衍生出一些比较疏离的话题。由此,设计师从思维导图的最外圈层挑选三个能立即引起注意的词汇,“火”“蕨芨”“编织”,然后把这些独立的词汇混合搭配在一起,进行词汇联想,以创造概念。让设计师替代凉山彝民在此时介入,是为了规避彝民进行自我审查。如果进行自我审查,抑制自己的想法,那么就是在限制自己的潜力,也就无法得到新的、有创意的想法。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将三个概念词汇连接起来创造概念,从大量的灵感中抓出主干线索,建立概念混搭模式,从放到收,构思设计综合表现。

2.1.3 继承创新

现代纺织品设计与凉山彝族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其中引入代表问题求解方的当地彝民的有效参与,设计师与之一起围绕问题展开实际的、实踐的交流对话,依靠专业智慧,同时也依靠当地彝民的潜在目标,继承与延续本民族文化基因,产生积极的设计结果。凉山彝族世代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火是其生活中的必需,温暖的火塘是彝族人生活的轴心,出于对火的崇拜,传统服饰上绣有大量的火焰纹。蕨芨纹在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中也很常见,自然界中蕨芨是当地古老的植物,无论是荒滩还是岩缝,都能顽强生存,食用蕨芨是彝族人的饮食习惯之一,把蕨芨纹饰刺绣在服饰上以示敬意。“彝情”现代纺织品设计(图6)将火焰纹、蕨芨纹运用解构与重构的设计手法,运用编织与刺绣技艺,创作出适应旅游酒店、民宿及现代家居的软饰家具、靠垫、地毯、盖毯等,强调艺术软装为设计造型核心,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中的精神内涵与现代纺织品设计结合起来,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2.2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再生创新

维系民族文化基因并不等于要回到过去,而是如何跟上时代发展节奏,构建适应民族文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文化,是为再生创新。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如何让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与现代纺织产品设计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结合,形成新的时代因子,满足外界大众的使用需求,针对消费者行为与实际状况的调研必不可少。因此,在此尝试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与心智地图的方法,探讨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再生创新设计。

2.2.1 隐喻抽取

隐喻抽取技术(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ZMET)是一种结合非文字语言(图片)与文字语言(深入访谈)的研究方法[12]。基于现代纺织品创新设计需对流行趋势敏锐捕捉的考虑,选取十位从事设计的相关人士开展ZMET访谈。第一,访谈主持者向受访者展示数张围绕“彝韵”主题想法与感觉所收集的图片,让其随意挑选3张。第二,请受访者尽量以说故事的方式,描述每张图片对主题与现代纺织品的想法与感觉。第三,进一步询问受访者在挑选图片过程中,是否有任何图片是想找但未找到的,补充描述对于主题所没法找到的图片。第四,请受访者选出一张最具代表性、最符合主题的图片加以详细说明。第五,受访者以各种感官(触摸、闻、尝、听、感觉)来描述主题影像感觉最像与最不像什么。第六,受访者将图片按照个人理解进行分类,说明分类名称与意义,比如颜色、意象、美学特征、文化品格等。至此,受访者会比传统访谈法更大自由地表达他们内心的深层状况及感受。依据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应用于现代纺织品设计材料使用、色彩安排、构成样式归纳整理后,主要的商品可分为:表达有机与天然需求的商品、在地文化联结需求的商品、高级感赠礼需求的商品三大类。

2.2.2 创造概念

围绕“彝韵”主题帮助设计师建立相关概念和设计构想,第一,运用个人心智地图创造性描绘驱动受访者思考与行动的主要构想概念,构想概念间的联结则代表其互动关系,而这个互动过程将成为市场区隔的基础与重要元素。第二,绘制共识地图以展现多数人的构想概念(图7),发现“提袋”“简单”“大自然”“卡片”“缎带”“素材选用”“独特”“实用”“图腾”“红、金”最能呈现凉山彝族特色商品形象,而形成最终价值“提升整体感”“健康诉求”“意境感受”“心意”“宣传”和“环保”的原因皆是因具备“舒服”“收藏”“素雅”“质感”“高贵”“地方文化”等特质。针对消费市场的现代纺织品设计除了保护与传达商品使用功能之外,更要使得商品于销售市场上可凸显和同质性商品的不同之处,并能吸引消费者目光且了解其商品功能及特色,因此在创新设计安排上与商品属性和表达诉求是密不可分的。

2.2.3 再生创新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主要是将简单朴素的自然主题、原始虔诚的宗教崇拜、沧桑古朴的历史印痕、鲜明的等级伦理文化中的一些相关的物象,给予一种比较简单粗犷的整合与概括。运用隐喻抽取技术,结合个人心智地图和共识地图,探讨凉山彝族特色化商品消费者针对现代纺织品在外观和使用上的见解,整合出重要构想概念,作为综合表达的参考。结合这些有力的依据,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上可结合当地文化的工艺表现将自然材料呈现不同样貌,或采用自然材料独特的形状、纹理及天然易被分解的特质,设计出符合环保的绿色纺织品,经过再生创新转化使得自然材料应用得当。同时,图案的设计创新不能简单的挪用、生硬的照搬,应着重在图案形式法则和设计手法进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使用要求的突破。例如丝巾与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的联姻[13],便携手提袋符合现代家居生活倾向等(图8),从人性关爱、人文关怀、自然关照方面赋予“彝韵”现代纺织品再生创新的意义。

3 结 语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物质精神财富,在与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亟需对其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此同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保护凉彝文化资源,而应对传统凉彝文化进行深层次思考、梳理提炼、加工、打造,避免其自生自灭。通过发展现代产业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将凉山彝族文化内涵融入产品、市场的全过程创新之中。本文分析凉山彝族传统服饰图案艺术特征,并以现代纺织品为载体,开展继承创新和再生创造设计应用研究,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和承载方式进行展现,使其在新的时代与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精神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呵护凉山彝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作为研究者和设计师,一方面,置身于凉山古老且完整的彝族文化资源之中,需要在凉山建立世界彝族文化中心和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背景下对民间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考量凉山彝族经济特征、生活方式、人文精神,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延伸至彝族文化整个产业链条,共同构建彝族文化品牌支撑体系,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旅游开发和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韦安多. 凉山彝族文化艺术研究[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4.

WEI Anduo. Liangshan Yi Culture and Art Research [M]. Chengdu: Sichuan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2]王天璽. 中国彝族通史[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2.

WANG Tianxi. A General History of Yi Nationality in China [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3]刘焰. 凉山彝族文物图鉴[M]. 成都: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

LIU Yan. Liangshan Yi People’s Cultural Relics Illustrated [M]. Chengdu: Sichuan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4.

[4]常沙娜, 刘正, 周秀清.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CHANG Sha’na, LIU Zheng, ZHOU Xiuqing. The Complete Set of Chinese Weaving and Embroidery Costumes [M].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5.

[5]谢青. 西南少数民族图案传承应用的符号学逻辑[J]. 贵州民族研究, 2015,36(7):41-44.

XIE Qing.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pattern application of semiotic logic in Southwest China [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5,36(7):41-44.

[6]王玮. 传统草木染料的五色色素萃取及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

WANG Wei. The Research on Picking up the Five Colors Pigments from Vegetable Dyes [D].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6: 5.

[7]方赫译.我的幺表妹[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29.

FANG Heyi. My Little Sister [M]. Chengdu: Sichuan Ethnic Publishing House,1983: 29.

[8]苏小燕. 灵魂的图案:用纹样和色彩解读大凉山昭觉彝族丧葬枕头文化[J]. 装饰, 2007(9):82-83.

SU Xiaoyan. The pattern of soul: interpreting the pillow culture for funeral ceremony of Yi People in Zhaojue of Daliangshan by pattern and color [J].ZHUANGSHI, 2007(9): 82-83.

[9]鮑冬丽.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分析[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66.

BAO Dongli. Liangshan Yi Color Symbolism [D]. Beij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66.

[10]滕晓铂. 维克多·帕帕奈克:设计伦理的先驱[J]. 装饰, 2013(7):60-61.

TENG Xiaobo. Victor Papanek: The pioneer of design ethics [J].ZHUANGSHI, 2013(7): 60-61.

[11]蒋燕. 思维导图在招贴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的应用[J]. 装饰, 2012(3): 108-109.

JIANG Yan.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in poster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guiding[J].ZHUANGSHI, 2012 (3): 108-109.

[12]孔令怡, 吴江, 魏玲玲, 等. 旅游凝视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J]. 旅游学刊, 2018, 33(1): 42-52.

KONG Lingyi, WU Jiang, WEI Lingling, et al. Typical tourism image elements of fenghuang ancient town analyzed from the tourist gaze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 technique [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1): 42-52.

[13]王玮. 现代丝巾设计中羌族传统服饰图案创新应用[J]. 丝绸, 2014, 51(5):63-68.

WANG Wei.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f Qiang traditional costume patterns in modern silk scarves design [J]. Journal of Silk, 2014, 51(5): 63-68.

作者:王玮 王喆

上一篇:策划宣传空间设计论文下一篇:德育教育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