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产品设计论文

2022-04-18

4月15日,第103届“广交会”如期开幕。然而,对于不少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这个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年却难现以往的激情和兴趣。因为,国外采购商给他们下订单,他们也未必敢接。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2007年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了20%~30%。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纺织企业产品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纺织企业产品设计论文 篇1:

我国纺织业经营模式的演进与整合

[摘要]纺织业经营模式,实质上是纺织企业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式。我国纺织业从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产品生产模式,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商品经营模式,目前又在实践虚拟经营、资本经营、文化经营等不同经营模式。为應对当今激烈的竞争和诸多发展矛盾,纺织企业应该对这些经营模式进行有效地整合,以进一步增强行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纺织业;经营模式;整合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unning Mode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Pan Shaolai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07)

Key words: textile industry; running mode; integration

企业是为利润而存在的组织,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同时不断获取利润。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通过吸引客户、雇员和投资者,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等行为和方法的集合;或者说是企业用来建立并利用资源,以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价值给其顾客,并凭此获取利润的方法(鲁东亮、李志刚,2007)。有效的经营模式可以将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以企业能力的形式显示出来。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已经不是产品竞争,而是经营模式的竞争”。成功的经营模式未必要求创造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但可通过对现有运作方法的改进和突破,为企业的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取代原有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方式与途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能力。有研究认为,经营模式是企业能力与竞争优势之间不可或缺的“关联因素”,是企业能力的显示器和孵化器(李庆华等,2004)。

我国纺织企业经营,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属于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产品生产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运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催生了商品经营、虚拟经营、资本经营以及文化经营等各种各样经营模式的实践。当今的经营模式及其创新,已经成为纺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与走出竞争困境、维持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成功的首选战略。

一、纺织业从产品生产模式到商品经营模式的转变

一种经营模式应当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从根本上说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的市场状况,对企业经营形成不同的要求。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力还欠发达,解决全体民众的衣被紧缺问题是重大任务。在这样的卖方市场下,纺织企业的经营模式呈现的基本特点有:(1)生产什么甚至连生产什么花色品种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全体民众都是企业的顾客,企业不必考虑顾客的需求差异;(2)销售上实行“以产定销”,即企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生产多少就卖多少;(3)企业管理上“以生产为中心”,企业不必考虑如何盈利,不必关心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只要把精力放在抓生产上。

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政策的落实,我国纺织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政企分开和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使纺织工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增强。随之,实行了30年的发布票限量消费的时代结束,并随即在国内商品供应中最先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随着1992年国家确立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后,纺织企业恢复了市场主体的本来面目。依据市场经济规则自主竞争,企业开始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上转变。通过纺织工业结构大调整和适当压缩规模,到20世纪末,我国主要纺织品和服装、化纤的生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由此纺织业也全面实现了从产品生产模式向商品经营模式的转变。(1)生产前首先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顾客需求分析,充分考虑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偏好的顾客需求差异,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2)管理上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按需定产,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3)企业需通过各种营销方式推销自己的产品,并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便利,强调通过顾客的满足来赢得市场份额和获得利润。一些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模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如江苏南通二棉集团曾经是国内纺织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实现了所谓“从棉田到西服”的全流程生产体系,将利润全部留在企业内部。

二、应对市场竞争加剧与客户共赢的虚拟经营模式

“虚拟经营”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于1991年提出。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营销、设计、人事、财务等职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职能的组织,仅保留最关键的职能如知识、技术等,而将其他的职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部资源来完成,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最大效率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因此,虚拟经营实质上是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从而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弥补自身不足和劣势的一种经营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下企业之间是竞争对手和威胁的排斥性思维,转而走合作性竞争与共生共赢之路。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是对传统的企业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方式的一种革命。

我国纺织企业的虚拟经营实践源自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生产模式,并由此打通了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的渠道。通过近30年的不断吸收和实践,虚拟经营在业内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虚拟生产制造系统。即利用其他企业的生产体系实施生产功能,改变传统企业中间产品自制率高的自足自给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扩张。如温州的美斯特·邦威公司是纺织业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的典型企业之一(刘志平,2008)。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而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均不是自己生产,而是先后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人工成本低的20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仅此就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而公司则主要关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集中精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2.虚拟销售网络。即利用相关销售机构及人员实现销售功能,如江苏联发集团,集团总部高度放权,让下属销售网络都成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使其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集团总部不必再支出市场开拓费、管理成本和工资。江苏海澜集团的“海澜之家”服饰销售网络,主要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各地区的加盟店。

3.多元经营的虚拟发展。一些纺织企业为减少经营风险,增强自身实力而实行多元化经营的策略,如江苏大生集团是以棉纺织为主业的企业,涉足房地产新的领域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集团拟与当地一家中型房地产公司结为联盟,交换彼此资源,以改善资源配置能力和共同创造競争优势。

4.虚拟共生。虚拟共生是指在企业本身并不擅长某方面工作时,又要考虑成本高低或保密程度而不愿外包时,几个同行公司共同组成一个作业中心,共同负担成本,从而以规模经营的优势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这种形式在绍兴轻纺城、江苏叠石桥家纺基地、山东即墨针织基地等纺织产业集群较多采用。

5.组织机构的虚拟化精简。即利用企业联盟的科研能力完成产品开发功能,或利用外聘经营顾问和管理专家等智囊人才实现企业的管理功能。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能解决纺织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看,我国东部地区一些纺织企业仍在实施的“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方式还不是虚拟经营的模式,因为那仅仅是没有核心能力的对外加工而已。纺织企业在实施虚拟经营时,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关键性的资源,如产品的设计、技术开发、销售网络等,以免受制于人;二是掌握核心竞争优势,这样才会有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力量,与虚拟对象的合作才能长期稳定,并能不断地吸引新的虚拟对象加入队伍;三是掌握驰名品牌商标。市场竞争的核心主要在于品牌的竞争,企业无论实施何种虚拟经营方式,都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像红豆、七匹狼等企业的成功都足以说明这一点。目前,虚拟经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所重视和采用,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限制的中小纺织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其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资本经营为纺织业提供了全新的盈利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社会资源,包括商品、劳务、房地产、金融资产(货币、有价证券等)、无形资产、产权等,都可以资本的身份加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参与周转而实现增值。资本经营,就是企业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严格地说,资本经营是为了达到企业经营目标而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总是与兼并、收购、合并、股份制改造、证券及其投资、控股参股等联系在一起,通过“货币—股权—货币”的运动方式实现其增值的目的,所以才成为一种经营模式。

资本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具有开放性、运动性和风险性。只有开放,才能将企业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本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系统中来;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本闲置就会有流失;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风险,资本经营必须注意回避风险,但高收益往往要冒较大的风险,这是符合资本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的。企业资本经营过程如图-1。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物质运行管理了如指掌,却对资本运行较为生疏,不能根据市场的长期预测决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资本流向,致使企业的资源在闲置和凝固中浪费和流失。其实,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生产经营的单位,是资本生存、增值和获取收益的载体,生产经营是实现资本目标的手段。资本经营的理念,为纺织企业经营者思考和解决问题找到一条新的途径。资本经营,就是把资本投入到能够赚到更多钱的产业、行业和产品中去,不再局限于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还可适当扩展到产权交易市场、金融货币市场、证券市场等,使企业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目前,纺织业资本经营的形式很多,从大类上可划分如下:(1)通过生产性投资而实现的资本经营。近几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业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如浙江华孚纺织集团收购阿克苏纺织厂,浙江象山定点生产“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计划迁往江西鄱阳,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在三峡库区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等。这既实现了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也有力地支持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通过商业性或证券性投资而实现的资本经营。如雅戈尔集团在宁波和上海设立的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从事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的投资,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使雅戈尔集团形成了“以品牌服装为核心,股权投资与房地产为两翼”的经营构架。(3)通过对资产的处置转让而实现的资本经营。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利用资产重组、兼并并购、租赁、托管与联合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上海纺织行业的结构大调整和战略转型。(4)通过科技参股投资而实现的资本经营。

四、文化经营成为现代纺织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模式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派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比较了日本与美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后提出的。它一经提出,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魅力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企业家和管理界。到目前为此,企业文化管理仍处在成长和完善之中,但已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大趋势,成为从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文化的引入,CIS的导入,文化经营在我国企业也初见端倪。所谓文化经营,就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以人为中心来全面系统地分析、运作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物、资、人的整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成了文化经营的本质内涵。可以说,文化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1)强调并树立“文化制胜”发展观。“文化制胜”是国际上百年企业和百年品牌成功的奥妙所在,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成功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内在人文力量的企业,才是最有发展前途、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企业。(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实物形态的商品和价值形态的资本都是人创造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资源。文化经营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现代企业不仅要生产提供一流的产品或服务,也要造就一流的人才,重视文化氛围营造和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3)明确价值取向,凝炼企业精神。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凝炼和表现。优秀的企业必须很清楚自己主张什么,并依此建立和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从而指导、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发展。(4)重视品牌文化经营,打造优秀企业形象。当今民众的质量意识、商品意识已升华为品牌意识,品牌的背后是文化。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企业商品的竞争,不如说是文化的竞争,谁家商品承载的文化含量高,谁的生意就红火。公众不仅消费企业的商品,还消费企业的形象。因此,通过设计企业形象,注入文化因子和新鲜感,就能提高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地位,进而产生更大的经营效应。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更是具有实施文化经营的基础。目前,纺织业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企业家,已对文化经营的深远意义和无穷魅力予以关注。以雅戈尔企业文化为例(刘光明,2000),雅戈尔通过凝炼“装点人生,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并通过品牌传达出来,使消费者能感受到接受雅戈尔装点的温馨和情谊,找到一种文化归属感。江苏、山东的纺织企业近几年来纷纷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将自主品牌建设视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选择。环太湖流域的纺织企业注意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的设备和技术,企业开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我国纺织业第一个“中国世界名牌”江苏阳光集团的“阳光呢绒”,在企业内部共同使用“一块牌子”开发生产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把名牌大伞下聚集系列产品的“品牌大家族”,发挥了品牌的规模效应,增加名牌的价值。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上海,通过“科技纺织、绿色纺织、品牌纺织、时尚纺织”,将传统纺织业转型到“高端纺织”上,可以说是纺织业文化经营的典范。

五、紡织业经营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对当前的纺织业,不同的经营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各种经营模式之间又存在着必然联系。商品经营是纺织业服务于消费者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必要手段。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但资本经营不能取代商品经营,资本经营的最终实现成果必须通过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商品或服务的商品经营才能得到。虚拟经营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有利于形成最大优势的领域,企业有选择地把部分价值链活动环节让渡出去,实现有限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培育和控制关键资源,形成让传统企业无法匹敌的优势。虚拟经营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商品经营的目标,它与资本经营、文化经营密切关联,虚拟经营离不开品牌经营的高级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也是虚拟经营的一部分。文化经营则是相对于商品经营、虚拟经营、资本经营而言的一种新的企业经营境界。资、物、人的配合,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规模与效益并重,是文化经营的本质内涵。企业各种经营模式的特征比较如表-1。

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除了比谁拥有关键性资源外,还要比较谁的企业组织组合得快,不仅要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还要在经营模式上也表现出相当的优越性和超前性。大量事实证明,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其所应用的经营模式、所处行业的经营特点、企业经营能力以及三者的协调关系。价值会在经营模式各主体之间浮现和流动,利润只会随着具有最好经营模式的厂商。当前我国纺织业受到国内宏观政策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企业的经营模式正面临着整合与创新的良好机遇。

所谓纺织企业经营模式的整合,就是要以运营资本使之不断增值为目标,以向客户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的商品经营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载体和基础;通过实施虚拟经营,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境地;文化经营则是企业更高层次的追求,是纺织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纺织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就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主导性经营模式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不再固守一种经营模式,如近几年来一些纺织上市企业“主辅业并进、多元化发展”的方式,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其次,要尽快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重视市场份额”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重视价值和利润”,重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第三要不断改进完善当前的经营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实质上是企业如何将已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效组合,从而实现企业价值不断增长而达到盈利的方式。要以核心战略创新为主导,在战略资源、企业的价值网络、顾客界面等三个作业层面上积极创新,从而在创造顾客价值中赢得竞争优势。

纺织企业的经营基础千差万别,不同的企业经营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和阶段,但都需要以创新为动力。可以说,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开拓市场、竞争合作共赢共生、保值增值与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是商品经营、虚拟经营、资本经营和文化经营四种模式的融合和提炼。整合和创新这些经营模式,将为我国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胡立君.虚拟经营[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2]鲁东亮,李志刚.企业经营模式理论研究综述与前瞻[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95.

[3]刘光明."雅戈尔理念:装点人生"《中外企业文化案例》[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0.

[4]李庆华等.经济模式:企业的能力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7-58.

[5]刘志平."虚拟经营"将何去何从?[J].北京:经贸时代,2008,(1):37.

[责任编辑:李国燕]

作者:潘绍来

纺织企业产品设计论文 篇2:

纺织企业面临考验

4月15日,第103届“广交会”如期开幕。然而,对于不少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这个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年却难现以往的激情和兴趣。因为,国外采购商给他们下订单,他们也未必敢接。在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2007年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了20%~30%。而单就汇率原因,接回来的订单,很可能又是一个“定时炸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的纺织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纺织行业中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而剩余1/3企业的利润也只在6%~10%,行业平均利润为3.9%。而在2007年,光是深圳就倒下了1000多家纺织制造业企业。

中国纺织企业究竟怎么了?

纺织业面临挑战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前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虽然我们的纺织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坦率地说,我国纺织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纺织业整体形态呈现“老化”趋势。

一是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至5%。此外,我国纺织品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近30%,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企业只赚取10%的加工费。

二是出口市场集中。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占我国纺织品出口额的40%以上。在日本纺织品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70%以上,已经饱和。

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构成我国纺织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优势正在减弱。根据全球纤维纺织业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发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纺织工业小时劳动成本的全球比较报告,中国沿海地区劳动成本不断提高,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据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尼等国家的官方统计,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

内外因素双重影响

近来,业界不断有人将2008年称作我国纺织行业的“寒冬”。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纺织企业出口产品利润率下降,订单减少,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行业出口明显下降。

纺织服装行业是低利润的行业,大部分都是出口企业,以往也大多采用美元来结算,因此,人民币升值对这个行业的出口企业影响很大。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关口,升值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经使很多出口纺织企业面临巨大挑战。据海关统计,去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增幅为18.9%,但今年前两个月,纺织服装出口仅有164.4亿美元,增长5.7%,其中2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更是同比减少11%。纺织业长期努力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正在“拱手让人”。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省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减少了11.3%,尤其是对美出口严重下滑,今年前两个月对美国出口额分别同比大幅下降了27.9%和41.9%。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消费大国,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最大的市场之一。今年美国经济明显放缓,美国消费支出也在减少。

在我国国内,大多数中小纺织企业以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本来就不高,溢价能力很低,对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承受能力很脆弱。对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一件加工出口毛衣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可赚到30元,而目前大约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一些订单甚至会出现亏损。

另一方面,去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外贸调控政策,比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保证金制度、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征收等,对纺织业的压力过于集中。这些政策效果将在今年逐步展现,使得大部分纺织出口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消化这些因素带来的“阵痛”。

除了汇率,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也是纺织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市场分析认为,如果完全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单人工待遇方面给企业增加的成本,比如加班费、社保等,核算起来,每件成衣就得涨价2元,平均起来每件成衣成本大概提高5%。给企业增加至少30%的用工成本,这还不包括工人健康、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而比较低端的纺织产品,本身利润率大概也就5%~10%。再加上政府连续三年最低工资每年要上涨12%的计划,用工成本将更高。而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原来的征税水平大概是15%~20%,两税合并后,对内、外资企业均按照2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对纺织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此外,美元贬值、原油价格上涨等也都影响着纺织品出口。在内外多重夹击之下,纺织业正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关头。近期一项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北6省的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一个容纳约2000万工人的民生行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痛中求变大势所趋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2008年、2009年是中国纺织行业最为艰难的两年,企业只要扛过这两年,到2010年中国纺织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有所好转。本轮次纺织产业转型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既有来自于产业内部的必然要求,更有来自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但关键更要看纺织企业尝试怎样的改变。

在汇率变迁中求生存。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市场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汇率波动的时期,政府并不需要刻意出面调整,而是应该靠市场来调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通过创新来提高自身的水平而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借此得以推动和实现。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放弃美元结算,而改用欧元等其他币种。另外,企业在最初谈判时,应该充分考虑汇率波动的因素,以防止因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在战略层面上,出口纺织企业应改变过去以成本导向竞争和以价格竞争的模式,转而靠服务、靠产品质量的提高、靠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位置。

自2005年人民币实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明显。升值除了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外,更直接的是升值造成汇率损失,挤占了企业十分狭小的利润空间。因此,出口纺织企业要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影响,可以要求对方提前支付货款以减少结算期内的汇率变化;提前预期未来一定时期美元的变动幅度,在出口报价里核算汇率变动成本,从而锁定汇率。另外,可以不用美元结算而用国际上其他主要货币进行结算,如欧元、日元,因为目前日元、欧元对人民币升值。

有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出口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而是纷纷采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或是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由过去的1至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有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6.6∶1。

慎用价格这柄“双刃剑”

从部分企业的反馈来看,除了放弃美元议价和结算,提价已成了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策略。然而,产品提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纺织出口市场竞争激烈,中低档产品市场更是过度饱和,贸然提价搞不好非但得不到利润,反而会丢了市场;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劳动合同法等政策调整,人民币加速升值,原材料成本飞涨等综合因素已使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10%以上,不提价无法生存。对纺织企业而言,提高出口价格无异于是一把“双刃剑”,一张难打的牌。有人形容其为“不提价是‘等死’,而提价则是‘找死’”。

事实上,国外客户对我国近年来的政策调整可以理解,但只能接受小幅度提价,提价背后的代价就是不少客户转向其他国家采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周边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出口纺织品价格比我们低得多,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当然希望提价,可是空间已经不大了。”事实告诫我们,必须慎用价格这柄“双刃剑”。

加速跨国生产布局,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一方面,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对消费市场的控制力,改善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顶尖的服装展示和国际纺织行业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营销、管理理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另一方面,要加速跨国生产布局。近几年来,由于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陆续有一些中国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设厂,通过加速国际化布局和跨国生产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据了解,目前到柬埔寨投资设厂的中国纺织企业已超400家,到孟加拉国的也近百家。已有一定纺织行业发展基础的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吸引中国纺织企业去投资的条件主要是对欧美出口不受配额限制以及享受最惠国待遇。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由于珠三角制造成本快速上涨,已有不少中小纺企开始到越南或孟加拉国设厂。据了解,孟加拉国普通纺织工人平均月工资大约只有40多美元,而在珠三角的普通纺织工人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而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拥有比较充足的低廉劳动力,比较优势还可以维持较长的周期。

内外兼顾适时西进。到东南亚建厂不会成为大趋势。当地劳动力价格虽然比较低,但配套设施、产业链都远不及中国。在东南亚办厂成功的很少。中国有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多的劳动力,纺织行业短期内不太可能再大量向国外转移。面对严峻的出口压力,我国纺织行业还把目光投向扩大内需。纺织行业本身就有75%的产品面向国内市场。当前,我国纺织业内需增长很快,今年衣着类增长速度为28%,高于全社会零售产业16%的增长速度。因此,对于大多数纺织企业而言,扩大内需缓解纺织业当前困境不容忽视。

“今年,44.4%棉纺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口转内销状况,有的企业完全取消了出口”。这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今年2月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主要是行业内有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很明显的趋势是很多企业加大了内销,比如雅戈尔、七匹狼都加大了国内渠道和品牌的建设,开始积极拓展二三线城市。七匹狼近日公布的年报更显示,除东北、华东外,公司其他区域的市场增长速度均超过80%,华南、华北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了100%;同时,该公司国际市场销售呈一定幅度的下降。

西进,也许最为现实。如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山东海龙在新疆建粘胶短纤基地,雅戈尔在重庆建服装生产基地。西部的劳动力、土地、市场优势很明显。纺织服装行业里面,成品的制造环节应该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东部沿海的任务重点应该落在品牌培育、产品设计研发上。

可持续发展是根本。提高产品科技贡献率和走品牌化道路是我国纺织企业突破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要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开发超高强、耐高温、耐磨等高附加值的特种功能性纤维,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尽量生产出口成品,扎实推进品牌战略,重视开发自有品牌,提升价值。

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是中国纺织业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二要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三要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人才体系和激励机制,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行业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毋庸置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简单的数量增长已不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追求的目标;抓住一体化机遇、实现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尽管说中国纺织业正步入结构调整的“严冬期”,是纺织企业最艰难的时刻。但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策消化期、政策适应期、环境变化期和环境适应期,而随着各种因素对产业的影响和渗透完全显现,纺织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黄金发展周期。

作者:金 钰

纺织企业产品设计论文 篇3:

欧盟REACH法令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 欧盟REACH法令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国内尚有许多纺织企业不知其为何物。该法令的实施将导致我国纺织品生产成本上升,降低出口竞争力,部分纺织品甚至退出欧盟市场,增加了对欧贸易风险,其他国家可能纷纷效仿欧盟,引起连锁反应。因此,我国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宣传REACH法令的力度,纺织企业应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注册工作。

[关键词] REACH法令 纺织品 注册

欧盟化学品管理新法令《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简称REACH法令),已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令强调化学品对人类、动物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欧盟市场上的3万多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实行包括生产、销售在内的整个周期的监管。

纺织业从原料生产加工到服装成品,每道程序都与化学品密不可分。例如,纺织原料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病虫害,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纺织纱线、面料印染过程中使用氧化剂、催化剂、染料等;纺织品在后续整理工艺中,使用功能性化学整理剂等,以获取防皱防缩、阻燃等功能。因此,REACH法令的实施将对我国纺织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REACH法令的主要内容

1.注册

当生产或进口的化学品每年超过1吨时,生产者或进口商应当向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ECA)提交注册申请,如果申请注册的生产厂家或进口商的化学品年生产量或进口量超过10吨时,对申请注册的所有物质还应当进行化学品安全评价并编制化学品安全报告。对于比较危险的物质,生产者必须提交比较安全的替代物的替代计划,当没有替代物存在时,生产者必须提交研究计划研发替代品。注册期限为:2008年6月1日至11月30日,分阶段物质的预注册;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000吨的化学物质,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吨的致癌物、有机突变或有繁殖能力的有毒化学物质,产量或使用量每年超过1000吨的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0年11月前完成注册;产量或者使用量每年超过100吨的化学物质及对环境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3年6月前完成注册;产量或者使用量每年超过1吨的化学物质,应于2018年6月前完成注册。2009年1月1日起,未注册或预注册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

2.评估

ECA首先对每份注册申请资料审核其完整性,然后将注册申请资料转交给该物质的生产或进口国家的主管当局。主管当局审查注册资料后,对技术文件进行评估,决定是否要求有关注册人或下游用户进行进一步的测试。成员国主管当局在完成对技术档案资料的评估后,起草适当的初步决定,并将评估意见传递给欧盟委员会、ECA和其他成员国主管当局。ECA根据各方提出的修改建议对初步决定做出修改,由成员国委员会就修改的初步决定达成一致意见。最后ECA将初步决定报送给欧盟委员会,并根据规定的程序由欧盟委员会做出最终决定。

3.授权

对于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如致癌物质、诱导基因突变的物质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的物质,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相当严重和不可逆效应的物质,它的使用和上市销售必须得到欧盟委员会批准。只有当这种物质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風险能够被适当控制时,才可以获得批准。如果注册申请人不能证明风险被适当控制,却可以证明其使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性,而且目前没有适当的替代品或替代技术时,这种物质的使用也有可能获得批准。

4.限制

如果欧盟委员会认为某种物质或其配置品、制品的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导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不能被充分控制,将限制其在欧盟境内生产或进口。

二、REACH法令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

REACH法令对化学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采用国际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工艺,因而 REACH法令的实施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短期来看,它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纺织品生产成本上升,降低出口竞争力

欧盟估计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注册评估费用约8.5万欧元,每一种新化学物质的评估费用为57万欧元。如果纺织企业自己申请注册纺织品中的化学品,如此高昂的评估费用必将大大提高纺织品的生产成本;即使纺织企业无须自己申请注册,那么上游生产商也势必将这一代价转嫁给下游的纺织企业;与注册、授权相关的各种材料的准备工作,也将耗费一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未获得欧盟委员会授权,纺织企业还需考虑对替代物质进行购买或研发等工作,这方面的支出也可能很大。目前我国出口的纺织品,附加值和利润都较低,高昂的测试、注册、评估等费用,将导致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削弱。

2.部分纺织品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国内有些化学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不直接出口到欧盟,这些企业没有积极性到欧盟注册,造成使用了上游化学品的纺织企业,其产品在销往欧盟的时候,由于使用的化学品缺乏相关数据,或达不到欧盟的技术标准,而失去欧盟市场。另外,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适应欧盟新化学品政策对纺织品的要求,严格控制纺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资金、设备、人才、生产工艺等方面需要较大的投入,大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短期内难以做到。

3.增加了对欧纺织品贸易风险

虽然化学品的注册还有一段时间,但一旦我国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中化学品超标,欧盟进口商就以REACH法令为借口,向我国企业提出毁约、退货、降价处理、理赔等要求,从而增大了对欧盟出口产品的贸易风险。

4.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

欧盟REACH法令的实施有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其他国家纷纷仿效欧盟做法,加强化学品管理。例如,美国已在2003年启动了立法提案,日本在2003年5月28日宣布未来将要建立商品检验注册制度,其做法与REACH法令非常相似。绿色壁垒的迅速蔓延,将使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遭受更大的障碍。

三、中国纺织业应对REACH法令的策略

1.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大宣传REACH法令的力度,指导国内纺织企业应对

虽然REACH法令已经实施,但国内尚有许多纺织企业不知其为何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纺织品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宣传REACH法令,组织专家研究REACH法令关于化学品注册程序、资料数据要求、化学品安全评价及安全报告编写等规定的细节,分析其对纺织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指导其应对工作。行业协会应当组成服务联盟,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行业动态,为企业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必要时邀请欧盟专家、法律人士和政府官员向企业介绍这一新政策,提供书面指导文件和安全评价范例说明,让企业了解其实质内容。

2.企业提高纺织品质量

企业应对REACH法令的根本办法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这就需要我国企业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观念,努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动态跟踪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采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产品设计、新材料替代研发工作,从设计开发、流程设计、供应商评估、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REACH法令的要求,使生产更精细化,产品更绿色化。

3.加强与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纺织企业应加强与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沟通,了解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成份,是否允许用于纺织品的生产之中,产品是否可以出口至欧盟。如果纺织品中含有不能使用的受限制化学品,则企业必须寻找其他不受限制或符合限制条件的替代化学品;如果无法替代,则这部分产品只能放弃对欧盟的出口;如果产品中含有高度受关注物质,企业也应尽量寻找替代产品,争取只进行注册,以避免许可申请程序和许可不被批准带来的麻烦。纺织企业还应向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了解其产品是否向欧盟出口或在欧盟生产、是否准备在欧盟申请注册。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尽量使用准备向欧盟申请注册的上游企业的产品,以免除本企业的注册程序。

4.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工作

对于上游企业不愿意到欧盟申请化学品注册,而纺织企业使用了其化学品、纺织品又出口到欧盟的,纺织企业只有就自己使用的化学品到欧盟申请注册。为此,纺织企业应熟悉REACH法令的内容,尤其是技术指南文件的内容,充分了解REACH法令对本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尽快与欧盟客户进行沟通,对输欧产品进行摸底,了解输欧产品的总数量,主动与上游企业联系,搞清自身的产品是否包含在REACH化学物质清单中,是否需要注册,何时必须完成注册,以及注册所需数据和信息等等。企业还必须做好化学品注册的可行性分析工作,主要是对输欧产品的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进行分析,如果出口利润高于包括注册费用在内的总成本,并且技术上能满足欧盟的要求,企业应该积极为2008年6月1日预注册做好准备,否则,可以考虑放弃欧盟市场,而转向其他国际市场。在打算注册的化学品中,还应考虑注册的先后顺序问题。

5.选取合适的“惟一代表人”

纺织企业在向欧盟办理注册前,应考虑是请进口商办理注册,还是选定“第三方”作为自己的“惟一代表人”。欧盟当地的进口商有地域、语言、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优势,而且他们对于相关规定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如果我国纺织企业在欧盟的进口商比较固定,可以通过他们了解REACH法令的相关信息,并委托进口商办理注册手续。我国政府和纺织品行会协会也可以考虑在欧盟国家内设立专门机构,作为“惟一代表人”,接受国内出口企业的委托,履行REACH法令具体事务。

6.积极做好预注册准备工作

欧盟规定只有参加预注册才能享受注册过渡期的好处,在准备注冊的过程中,企业可以继续制造和向欧盟出口该物质。预注册还可以方便信息共享,避免重复研究,减少企业成本。因为欧盟为了避免重复试验和补偿企业的检测投资,REACH法令引用了知识产权的定义,要求其他企业在为其产品进行注册和评估提供信息时,必须向首次生成测试数据的企业支付知识产权费。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在注册前,应向欧盟化学品管理局咨询该物质是否已有人预注册。如果已有人预注册,则应考虑如何与其协商共享数据事项;如果没有人预注册,则应考虑同行企业联合预注册,成为化学物质注册的发起人,以分摊成本,互通信息,共享成果。在预注册阶段,纺织品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作用,协调相关企业,了解国内同行里哪些企业愿意去预注册,并把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尽量由那些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技术资料相对丰富的企业牵头,分享信息,一起预注册。

参考文献:

[1]梅建等:欧盟化学品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6,(7)

[2]罗永娥:浅析欧盟REACH法规及其可能的影响[J].西部皮革,2007,(4)

[3]郭方:REACH法规及应对策略[J].中国涂料,2006,(7)

[4]刘丽萍杨雪芬:我国纺织业如何应对欧盟化学品新政策[J].中国检验检疫,2004,(6)

[5]杨波:论欧盟化学品新政策和我国纺织品贸易[J].纺织学报,2005,(4)

作者:张艺影

上一篇:童趣文化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外语教学学习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