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家范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人們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的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努力,就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没有教好。其实,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要接受来自三方面的教育,这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温公家范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公家范家庭教育论文 篇1:

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当代启示

家教文化是以家庭为载体,以家长为主导,通过日常生活对子女亲属进行的一种文化教育与文明传承。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语言文字等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常通过家法、家训、家规和家风表现出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周公姬旦就为教子而作《诫伯禽书》,谆谆教诲伯禽为人要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佳话;西汉时期的司马谈学富五车,官至太史令,临终之际,留下《命子迁》,希望儿子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勿忘撰写史书,并视之为“大孝”。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三国时期,被誉为“智慧之化身”的诸葛亮,尽管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仍不忘教诲儿辈,其《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教育儿辈要有远大志向,戒除欲望,心态平和,珍惜光阴,重视学习。读来发人深省。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妄自菲薄、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后代能光宗耀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被经久传颂,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家训。其中提出的“德艺同厚”、“严而有慈”的家教理念方法,至今光芒未减,无愧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此后,唐代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南宋司马光的《家范》,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明代姚牧顺《药言》,明代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明代吴麟征的《家戒要言》,明代温以介的《温氏母训》,明代高攀龙的《高子遗书》,清初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清代孙奇逢的《教子家训》,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以及《曾国藩家书》等举不胜举。

这些家训家规,无不强调修身励志、持家治学、敬业报国,其“以德为本”、“以志为先”、“以耕为基”、“以读为要”乃至“以和为贵”的理念,凝结了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精华,彰显了崇德向善的核心价值取向,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它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必将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传统家教文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封建糟粕和不合时宜的教育方法,理应加以摒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教文化的过时,相反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因为尽管时代不同,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不会改变,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曾几何时,正是由于丢弃了优秀传统家教文化这个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我们才变得茫然和不可理喻,以致酿成不少家庭不幸和社会悲剧。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优秀传统家教文化确实是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安定的强大力量,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着扬弃的科学态度去重新认识汲取传统家教文化中所蕴含的合理元素和优秀基因,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给当代的家庭教育带来无穷的启示。

一、扬弃传统家教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事关孩子的未来,决定人生的成败。《三字经》曾说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老师又有何用呢?古代孟母三迁,择邻而居,造就了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伟大的抗金名将岳飞。诚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父母应该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儿童。”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乃教育之始。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而基于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家教文化更值得借鉴。然世易时移,根植于小农经济土壤的传统家教文化,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和男尊女卑思想,与现代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这无疑需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参照重新加以审视,进行“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对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内容加以吸收,譬如对“爱国”、“诚信”、“友善”、“勤俭”等传统美德,因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有诸多一致,理应大力提倡弘扬;对其“糟粕部分”则要予以剔除,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无数事实表明,只有对传统家教文化进行扬弃,充分发掘和弘扬其现代价值,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又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才能促进传统家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型,实现家教文化的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所面临难题的有效之举。实现传统家教文化的转型,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融入家庭教育之中,以家庭教育为抓手,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通过家庭这个平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家教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并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而真正落细、落小、落实,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爱国、诚信”的道德情操,养成“尚贤、友善”的健全人格,塑造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主体,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久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立德树人,塑造高尚品格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即思想道德,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道德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兴国之基,更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类的根本属性。正如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荀况所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因此,为人处世也好,为官从政也罢,必须先打好打实打牢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的传承,强调“厚德”才能“载物”。古之先贤对“德”的重要性多有论述,东汉的张衡就曾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优,而耻智之不博。”宋代的司马光也认为,“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则更是表明,“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向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向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但同时,社会道德风气也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之处: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绝不容小觑。而“缺德”和“失德”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不无关系。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轻心、重养轻教的现象,有悖于教育的根本所在。不可否认,知识的传授理应成为家教的重要内容,但德行教育乃家教之本,没有良好的德行,即便懂得再多的科学知识也难以“成己成物”。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一个人若无道德,很难真正造福于社会。因此,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能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要将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引导子女知荣明耻、扶正祛邪,清正家风以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读书治学,陶冶情操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学习是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读书不仅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而且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古人强调:“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弟子规》扉页上说到,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子女读书学习。汉代学者刘向曾认为,人非生而圣贤,勤学方能有成。晚清重臣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形象气质,……谆谆教诲,阐述的都是勤奋好学对于立志成才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笃学躬行者不胜枚举。如孔子韦编三绝、车胤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苦读、匡衡凿壁借光等,家喻户晓。

传统家教还注重将读书与劳动相结合,旨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培养具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古人认为“耕读”为传家之宝,要求子孙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培养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注重读书学习、强调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传统家教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传统,才使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历尽劫难却不断辉煌。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社会网络化时代,唯有通过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诚哉斯言!如果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学习光荣”,常吹“读书风”、“学习风”,坚决抵制“读书无用论”,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共产党人更要以身作则,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带头读书学习,以实际行动感染子女家人,明做人之理、养浩然正气,培养“好读书、爱学习”的良好家风,不断打造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让书籍的醇香熏染我们的心灵,让哲人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让科学的光芒祛除我们的蒙昧,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那么,“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四、注重和谐友善,打造文明家庭

家,是成长的乐园,是心灵的歇息地,是遮风避雨的港湾,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表达的是人们对一家人相亲相爱、温馨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中国古代十分注重家庭和追求家庭的和谐美好,传统家教文化也总是强调“以治家为先”的理念,古人治家,首重孝悌。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古训有云:“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所有的善良行为,都应该从孝敬父母开始。因此,每个人在家庭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其次才是处理好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做到长幼有序。唐柳玭在诫子书中强调子孙要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礼让为务,以勤俭为法。”来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这不仅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有序,而且也会酿成尊老扶幼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强调勤俭。古代家教无不反复叮嘱家人要勤劳俭朴。《朱子家训》告诫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强调的就是勤劳;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训教子孙:“圣世之君,存乎节俭。”曾国藩再三教育子孙:“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无不说明节约的重要性。三是强调睦邻友好。《左传.昭公三年》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意思是找住房应该选择邻居。《增广贤文》:“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说明古人注重邻里关系的融洽。而“千金买邻”、“邻丧改宴”、“六尺巷”的故事为人们所乐道。古人这些治家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值得我们今天继承发扬。

传统家庭美德对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有着最为贴切和深远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又要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传统家庭美德注入新内容,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幸福的文明家庭,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五、言传身教,讲求实效

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方式。古人非常重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强调言传身教要“端本清源,以身率先”,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颜氏家训》中写道:“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榜样示范,正所谓上行下效,父母以身作则,子女才会耳濡目染,养成良好习惯。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哭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尤其是,共产党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做好表率,自觉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严格规范自己,自觉用党纪政纪严格约束自己。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名党员干部的要求,为家人、亲属乃至人民群众树立一个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宏峰主编·中华家训,线装书局,2008年9月;

[2] 张颐武主编·中华家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年5月;

[3] 陈才俊主编·中国家训精粹,海潮出版社,2011年7月;

[4] 孔祥涛等著·毛泽东家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

[5] 鲁秋园编注·红色家训,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

[6]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习近平用典,2015年2月。

作者:刘四平 黄煦琦

温公家范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家庭教育之我见

人們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有的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努力,就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没有教好。其实,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要接受来自三方面的教育,这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有自己的规律。例如,学校教育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学校教育的过程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家庭教育只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父母与儿童。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它的教育力量全在于父母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这种区别就使家庭教育成为了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特定领域。但是,过去教育理论界很少研究家庭教育的特殊规律,只是把学校教育的一般规律搬到家庭教育中。诚然,作为教育的一个领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原则。但家庭毕竟不是学校,父母毕竟不是教师,家庭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学校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必然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只有认真地研究这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把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使家庭教育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许多门科学,跟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有关系,跟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甚至美学等也都有关系。它要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特点和方法,研究父母的责任、父母的修养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现在,家庭教育的有些规律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许多规律我们还没有认识。有些父母教育子女很有经验,但有些经验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因此没有被普遍地推广和运用。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摸索家庭教育的规律,然后加以宣传、推广,使当父母的都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如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卢梭的《爱弥儿》、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等,都是讲家庭教育的。我国研究家庭教育的历史更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直到近代的鲁迅、陈鹤琴等都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过探讨。但一般都是描述性的,属于经验型的,并没有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对于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局限性。

中国本来具有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前人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但在解放以后的几十年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家庭教育学科研究也几乎是一片空白。上个世纪80 年代,对家政学专业的探索可以算是家庭教育研究的最初尝试。1987 年,时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何东昌同志指示北京师范大学办一个家政专业,把教育研究工作从学校推广到家庭。当时,北师大和辽宁电大远距离教育音像出版社共同组织部分教师编写了包括《家庭社会学》《家庭教育学》《家庭经济学》《家庭美学》《家庭卫生学》等现代家政学丛书。这套丛书的内容包括分析研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指导各种类型家庭的建设和科学的家庭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伦理感情生话,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工作、劳动、学习,同时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正确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等。当时,这项工作在社会教育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优化家庭、丰富社会教育内容、提高家庭文化精神生活的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后来,赵忠心教授等一批学者着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缪建东的《家庭教育学》、王大龙的《中国家教百年》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著作。

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也希望广大父母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学习和研究。要使儿童在家庭里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父母就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还包括如何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每个父母都要学习这门科学,懂得家庭教育的规律、内容和方法,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家庭中受到科学的、良好的教育,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在儿童入学以后,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使儿童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作者:顾明远

温公家范家庭教育论文 篇3: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及其当代价值思考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围绕孝悌之德、廉洁勤政、克勤克俭、勤奋好学、立志成才、诚实守信和爱国主义等展开。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当代的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有益的成分,并加以借鉴。

古代家庭教育有益成分传承借鉴古代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重视精神和品质的培养,使人成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自强不息的社会成员。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应试教育的激荡下,一些家庭背离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去培养重智轻德,只有科学知识没有人文精神的人,去灌输成名成家赚大钱的意识,这必然是浅薄的,让人深为忧虑。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具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为我国很多家庭所传袭和借鉴,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主流。在当代的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有益的成分,并加以借鉴。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上至帝王官宦,下至平民百姓都以家庭作为教育子女、勉励家人的场所和手段,使其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古代家庭教育主要围绕孝悌之德、廉洁勤政、克勤克俭、勤奋好学、立志成才、诚实守信和爱国主义等展开。尤以孝悌之德教育为重。因为孝悌之德作为伦理道德的起点,是“众善之始”,是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孝悌之德不是仅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是上升为一种由内及外、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扩展性极大的伦理规范。它既符合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因养育关系而产生的人的情感需求,更使社会的统治长久而稳固。

廉洁勤政、克勤克俭的教育,在古代家庭教育的史册中格外突出。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教诲子孙要清廉自守,仁爱百姓,永念祖先所积之福,无论治国还是齐家都要识大体,顾大局,明事理,得人心。宋代赵鼎在《家训笔录》中也认为:“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切莫骄奢怠情,破坏礼法。”因此,不论是广大劳动人民,还是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志士都十分崇尚勤奋持政、节俭持家。

重视励志勉学。立志是修身之基,只有确立志向,才会明确努力的方向,才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行。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会随波逐流,虚度年华,一事无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到:“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已成学。”古人要求子女要立圣贤之志,要立志以报其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教子立大志,教子与治国相联系的一个典型例证。

古代家庭教育在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规律,形成了一些正确合理的教育原则、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原则上,重视家庭教育对国家、社会的特殊作用。中国传统家庭认为子女是否出人头地,对全家的命运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家族能否在整个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于是父辈把训教子女视为父母长辈不可推卸的责任。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就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他援引《礼记·大学》的论述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司马光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兴亡的大问题对待,足以说明其重视家庭教育的程度。在重视人的素质培养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不应该被忽视,家庭教育必须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理念上,主张爱而有教、及早施教的教子理念。古代家庭教育历来主张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从早,娇惯、溺爱孩子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父母要通过正确的教养态度和严格的教育方法体现对孩子的真爱,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孟母以她“断机教子”等行为树立了家庭教育严格教子的典型。《颜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娇惯溺爱子女,“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戒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当法尔。”认为身为父母只知爱,不知教,是害了子女,要“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效矣。”只有严格要求才是真爱。他们已经认识到,历来有成就者,大都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因此大力提倡家庭教育中的爱而有教,这在当今社会仍不失为一条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树立对孩子从早教育的思想。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主张家庭教育抓得越早越好,他认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接受知识。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认为抓紧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都是很有益的。他说:“古有胎教,况于已生?子始生,有知,固举以礼,况于已有知?故慎在其始,此其理也.”并指出了忽视早期教育的后果:“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从防微杜渐的高度论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深刻的,特别是对加强现今我国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启迪很大。

方法上,强调环境教育和长辈的榜样示范。家庭教育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自古以来的家训、家范,都非常强调家庭环境、家风对子女的影响。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注重以身作则,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孟母三迁,造就了古代圣人孟轲,成为家庭教育中重视环境对子女影响的典范。强调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周围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要治好家,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司马光提出了他“尝示以正物,以正教之”的观点,告诫做父母的“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不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不正,犹生长于齐楚,不能不楚言也.”主张儿童自幼要经常看到正面的榜样。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博学笃志、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等发人深省的见解。

放眼我国古代传统家庭教育,它丰富的内容、辩证的思想观点和恰当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已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理智、清醒地对待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所在,继续发挥其优良传统,并认真地加以总结和赋予其新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培育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罗锦国

上一篇:当代设计素描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