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新安江是杭州至千岛湖的水上通道和旅游西进的关键。为形成一条完整的、以自然资源为品牌的杭州钱塘江至淳安千岛湖水上旅游链,经实地踏勘和详细分析,进行概念性规划与设计,以打通杭千水上通道,实现杭州旅游西进。这种基于旅游资源链的规划设计理念将使杭州沿江旅游业态、建筑景观融为一套完整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文化景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 篇1:

县域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探索

摘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推动、旅游需求市场的强劲拉动下,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迎来了又一轮的高潮。衡阳县旅游开发起步不晚,而且已有一定基础,但总体发展不快,发展水平较低。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资源、主导产品、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并应对农家乐、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游、节庆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优先开发,重点发展。

关键词:县域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设计 衡阳县

0 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區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加快旅游是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又下发了《湖南省农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湘政办涵[2009]127号)。有感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以湖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的衡阳县为例,对县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探索。

1 衡阳县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

1.1 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一般认识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感念国内外学者对其鉴定的见解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即①乡村旅游产品发生在农村地区;②以特有的农村景观资源对城区居民具有吸引力、魅力;③有自己的独特农村文化内涵;④乡村旅游产品所对应的资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⑤强调乡村社区和农民参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的各种界定进行归纳和概括。较多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应该是从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1]。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区设计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而且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区与农民参与市场主体。择优开发突出特色综合功能,可持续发展,符合标准化原则[2]。

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开发了船山文化专项旅游项目,为此,修通了从衡阳县城西渡镇至王船山故居曲兰乡的公路专线,并整修了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以及与之配套的船山村、船山墓、石船山等景点。2002年,为纪念王船山逝世310周年,还举办了“船山文化节”,并兴建了“船山文化广场”、“船山文化展览馆”,使“船山文化专项旅游”内容更为丰富。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满足县城居民休闲与观光旅游的需要,兴建了“中州公园”、蒸水滨江风光带、夏明翰休闲广场、夏明翰文化宫以及以垂钓为主要内容的东方庄园等旅游休闲景点和一批旅游宾馆和餐饮设施;趁2005年国家旅游主题“红色旅游年”之际,又整修夏明翰故居,开辟了以夏明翰故居、王船山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线”。2006年,完成了衡阳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其规划对“万渊湖”(原为斜坡堰水库)进行了其乡村旅游的前期开发。

1.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衡阳县为衡阳市主城区的附廓县,又与中华五岳名山南岳衡山景区毗连,离邵阳、湘潭、郴州也不远,尤其在衡绍高速、潭衡高速、衡大高速、衡炎高速、南岳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等高速交通时代的衡阳县,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同时,衡阳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其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都跻升“全国百强”、“全省十强”;优质米、活大猪、黄花菜、湘黄菜、湖之酒、湘莲、云雾茶等农产品在国内也久负盛名。衡阳县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亦独具特色,按其资源市场、环境优势,衡阳县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全衡阳市乃至湖南省都应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实践中,乡村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作用尚不明显,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大,社会的关注度并不高,外资引进力度不大。虽抓紧县域乡村率哟规划“”敢为人先”,但因执行力力度不大,仍基本上停留于“纸上谈兵”。致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进程不快,至今产品结构仍很单一,档次不高,远不能适应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城乡居民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需要,也与21世纪“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现代旅游发展的形势不匹配。

2 衡阳县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衡阳县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合理利用本县的区域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并以紧邻衡阳市以及南岳衡山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城乡居民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并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在全面把握当代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新思想、新趋势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强势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分体目标:

2.1 优势资源目标定位

衡阳县乡村旅游资源很多。如以岣嵝峰、白石峰、雷钵峰为代表的山地旅游资源;以湘江、蒸水、武水以及斜坡堰水库、牛形山水库等为代表的水体旅游资源;以王船山、彭玉麟、曾熙以及现代的台湾作家琼瑶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及其故居旅游资源;以宇石寨、珍珠岩为代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以西渡、渣江、石市、洪市、界牌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但衡阳县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农业大县,至今有8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多从事农业生活活动,创造了独具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民居建筑、农村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家庭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而且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因此,衡阳县的优势旅游资源应该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即涵盖了存在于县域乡村内的各色旅游资源在内的乡村旅游资源。

2.2 主导旅游产品定位

随着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一种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疗养、考察、修学、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国内外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娱乐、休闲。中国国家旅游局组织策划的“95中国民俗游”、“98中国城乡游”、“2004中国百姓游”、“2006 乡村旅游”、“2007中国城乡和谐游”等很多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巨大魅力。因此,以 城市居民自然回归,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亦即“乡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产品,无疑是衡阳县开发的主导旅游产品。

2.3 旅游产品客源目标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衡阳县旅游客源市场。首先,衡阳城市居民无疑是其首要的和主体客源目标市场。而且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经验,其旅游细分目标市场还应该个体业主、企业家、商人等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人;工薪阶层;城市大、中、小学校学生;老年人,特别是已离退休的老年人;有小孩的家庭,心脏乐于追求不同体验的各类城里人。其次,衡阳县具有与南岳衡山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和产业区位优势,分流南岳衡山的客源或引入延长南岳衡山的的客流停留期,无疑是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第二大客源目标市场。第三,邵阳、湘潭,长沙、株州、永州、郴州等城市居民,在现代交通高速时代,应该是衡阳县一些特色性强、品位高的乡村旅游产品及其他旅游产品的二级市场。第四,船山文化、琼瑶文化、禹王文化等文化品位高,知名度大的旅游产品及其组合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国内中远程游客和国际游客,可成为其三级旅游市场。

3 衡阳县拟开发的重要乡村旅游产品

3.1 农家乐旅游产品

“农家乐”旅游又称乡村民俗旅游。它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埔、农场等农、林、牧、渔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保持和突出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乐趣的旅游方式。它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为特色。在经营思想上农家乐强调“农”字、“家”字和“乐”字。即经营风格上,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以“家”的感觉,要向游客提供可参与性的特色娱乐活动。而且在硬件上要“外土内洋”,即外观民俗古朴,内部装饰要干净、卫生、舒适。在产品形式上有家庭旅馆(家院)、观光农园、果园和花园(家园)、休闲鱼塘(家塘)、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服务风格上突出了乡情和亲情,“乡”味、“农”味,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衡阳县农家乐旅游资源丰富,农民热情好客,全县各地均有条件开发这类产品,尤以距衡阳市最近的樟树、板市、潮江、集兵以及介于衡阳市城区和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之间的樟木等乡镇最具优势。

3.2 观光休闲农业产品

观光休闲农业在中国大陆习称观光农业,反映了这种旅游方式在发展初始期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的特点。不过,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长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农村的发展,其产品形式已逐步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方向发展。因此,出现了“观光休闲农业”的提法。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方式。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产品同样植根于乡村性,主要表现于生态与资源的原生性、农业生产过程的参与性、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的乡土性、传统文化的悠久性和浓郁性、市场的定势性、旅游产品的地方性、体验性、文化性等。衡阳县的西渡镇既有咸水村的高科技大型提子种植园、蘑菇培植园和钓鱼园,又有英陂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樟树乡也有大型枇杷园,樟木又是著名的“竹乡”、“水果之乡”、“蔬菜之乡”,这些无疑都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的首选开发之地。

3.3 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一般说来,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影响小,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色感受的有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于親近自然、享受无污染的自然资源、认识自然、增长对环境和自然的保护知识,从而保护自然。乡村,特别是近城市乡村的生态旅游形式主要有农田景观观赏、田园采摘、生态农业主体活动、自行车旅游等。生态农业主体活动包括观光农业(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园艺业)、绿色旅游等。衡阳是著名的农业大县、鱼米之乡,河湖(库)水体广布,山林面积很大,还有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三阳、城坪、九峰等林场,春天的油菜花黄、夏天的稻田绿浪、秋天的棉花吐絮、冬天的绿色菜园、竹园等田园农业景观,伴随着绿水青山,一年四季生气盎然,普遍具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但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地域组合及交通区位等条件,拟开发的地区应为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公园、石市丹霞风光与万源湖水乡世界,砚山牛行山水库、樟木竹园村等地。

3.4 节庆旅游产品

节庆活动一般是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日子所举行的重大活动。因为它的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经济效益高,故而现代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观光,也往往借助节庆这种形式进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现代节庆活动方式。衡阳县地域文化底蕴很深,以乡村为主题的节庆文化素材丰富,除继续举办船山文化节外,尚有美食文化节、龙灯文化节、桃李争芳文化节、桃李丰收节、乡村民俗旅游文化节等产品,可供开发。衡阳县是著名的美食之乡,地方传统名菜如衡阳土头碗、衡阳海蛋、湖南糊汤和渣江假羊肉[3]等地方十八道终期名菜享有盛名、西渡“湖子酒”、渣江米粉、长乐红薯粉、樟木油豆腐和饼糍粑等副食很有特色。都是开发“衡阳美食文化节”或“衡阳土菜文化节”的好素材。衡阳是传统文化艺术之乡。衡阳县民间逢年过节及大的喜庆活动都乐于舞龙,常见的龙有布龙、稻草龙、纸花龙、笋壳、疙瘩龙等特有地域龙。舞龙、扎龙的艺术水平也很高。如苔原镇九市村获1929年衡阳地区和湖南文艺会演一等奖;1988年获“北京国际旅游舞龙大赛二等奖”;渣江窑埠村1982年获湖南省文艺会演现场制作纸龙表演一等奖,由此衡阳县举办衡阳舞龙艺术文化节最具优势。衡阳县是全国“油菜百强大县”,特别是冬种油菜被誉为湘南一技花。正当衡阳县阳春三月油菜花黄之际,也正是“桃花红、李花白”吐艳之时,在樟木乡境内到处都可以看到“桃红李白油菜花黄”群芳争艳的乡村花卉田园景观,正是举办衡阳油菜花节或桃李群芳文化节的大好时机。

衡阳县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素材也很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有不断扩大之势,衡阳县应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的区域比较优势,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华龄出版社,2006.

[2]郑建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衡政发[2009]18号).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1186)。

作者:王冰 张红艳 杨载田 刘天曌 杨芳

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 篇2:

杭州水上旅游西进概念性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新安江是杭州至千岛湖的水上通道和旅游西进的关键。为形成一条完整的、以自然资源为品牌的杭州钱塘江至淳安千岛湖水上旅游链,经实地踏勘和详细分析,进行概念性规划与设计,以打通杭千水上通道,实现杭州旅游西进。这种基于旅游资源链的规划设计理念将使杭州沿江旅游业态、建筑景观融为一套完整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文化景观。

关键词:旅游西进;旅游链;水上走廊

Key words:westward development;tourism chain; water traffic corridor

1规划设计项目概况综述

1.1项目背景及概况

“梅泷综合体概念性规划”项目地点位于杭州建德市境内,西起严州大桥、东至与桐庐交界处,包括了以新安江、富春江及其沿岸为主轴的狭长带,以及梅城古镇和七里泷两大景区为主的含开元寺、方腊点将台、南峰塔、北峰塔、严东关、三都农业观光休闲园、仁王寺、玉泉寺、乌龙山、乌石滩、灵石寺、江南村、九姓渔民水上婚礼、子胥渡、葫芦湾等景点。两岸分布的大量生产、生活性的建筑、工厂、码头、驳岸以及三都大桥以下富春江两岸约100km2的无人(居住)区域,规划总面积158.5km2(图1)。梅泷综合体地处浙西丘陵山地和金衢盆地毗连处,地表以分割破碎的低山丘陵为特色,大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属钱塘江凹槽带。梅城属市内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七里泷属浙西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处于钱塘江凹槽带,地形复杂,切割较深,整个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图2)。

1.2项目规划理念依据

1.2.1旅游交通规划理念——“杭千”水上走廊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设计方案将遵循自然骨架和人文景观框架,根据杭州—千岛湖旅游线路与梅泷自然山水走势、人文景观框架、历史文化脉络等,进行合理布局空间功能区块划分,构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形态江河流域——“杭千”水上走廊,实现大杭州“旅游西进”的目标[1]。

1.2.2旅游品牌策划理念——新安江水上清凉世界

新安江以“清凉世界”闻名,水温常年保持在12℃~17℃,形成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 清水、凉风、奇雾这“三绝”赋予了新安江独特的魅力:风凉如水,水清如风,雾奇如烟。规划设计方案以“清凉世界,梦幻新安”为主题,紧紧抓住“经典山水风情”这一品牌特色,并遵循绿色理念、文脉理念、创新理念及因地制宜理念,以实现国际化和精品化的旅游发展战

略[2]。

2项目规划目标定位

基于梅城文化的活化与有形化、七里泷生态最小干预、促进城镇复兴和产业提升、引领市场和品牌效应的四大开发策划原则,通过对梅泷用地现状和场地分析,我们将梅泷综合体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一轴两翼六组团”,一轴指七里泷山水画廊轴;两翼指东北部的山水生态翼和西南部的人文休闲翼;六组团包括:梅城古城体验组团、三都渔家风情组团、南峰田园山水组团、乾潭农业休闲组团、葫芦瀑运动休闲组团、江南村生态度假组团(图3)。策划的“生态、山水、休闲、运动、怀旧、浪漫”六大梅泷旅游产品包里,增加帆船宾馆、空中宾馆、树屋、兵寨、水上剧院、浮岛餐厅等一批创新性旅游项目。

3经典水上风情世界——清新脱俗,洗尽浮华

根据梅泷综合体旅游产品主题,充分利用梅泷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资源,提升自然资源的独有品牌,创造一江清凉的水世界,打通杭州旅游西进的杭千通道,形成从杭州钱塘江—富阳富春江—建德新安江—淳安千岛湖水上旅游产业链,根据其功能分区构建项目布局及内容。

3.1七里泷山水画廊轴

3.1.1开发思路

着眼于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和千岛湖的“三江一湖”水上游线贯通的发展战略,以新安江、富春江、兰江航道提升为契机,七里泷山水画廊轴将以“秀水清江”工程为重点,通过对富春江七里泷段的水域疏浚、水景恢复、沿江景观带改造与完善、游船码头与转泊码头建设等项目,还七里泷“千舟竞渡、七里扬帆、青山如画、秀水如歌”的人文山水盛景。

3.1.2项目建设:

(1)“秀水清江”与沿江生态景观带。近期对现有的挖沙船进行治理,还富春江一江秀水本色,并定期安排人员对江面垃圾进行清理。除码头、沿江建筑设施外,其余区域恢复成沿江以柳、水杉等景观型树木和桃、枫等季候型乔灌木构成的生态景观带,初步形成沿江绿树成荫、近江水草漫掩、林中掩映村落的景观意象。

(2)梅城码头。转泊码头建议设置在严东关一带,以减少和避开对梅泷段水域旅游活动项目的影响。原位于三都桥下游的轮渡码头将建设为旅游码头,其他小型旅游码头根据旅游项目安排合理设置。

3.2梅城古城体验产品包

3.2.1开发思路

以建德旅游由“一城清凉”向“一江百帆”发展为契机,以“三江一湖”贯通战略为指导,抓住建设“三江一湖”水上游线集散中心的发展主题,通过产业转型、发展模式转变和服务配套完善,实现传统古城向旅游新城的转变,带动梅城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3]。

3.2.2项目建设

(1)观光塔楼。于梅城东南角(水门城墙与梅城湾结合部)建设一座观光塔楼,中国古典式塔型建筑,楼高七层,可供游客在此近观东湖、梅湾风光;中赏三江口风景;远眺三都渔村风情。为游客提供旅游餐饮、休闲品茗、风景酒吧等休闲娱乐服务。观光塔楼的建设,与现有的“凌云双塔”一起构建梅泷新地标景观——梅泷三塔(图4)。

(2)梅湾帆船宾馆。围绕梅泷“一江白帆”发展转型,结合现有“七里扬帆”旅游品牌意向,于梅城湾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帆船宾馆。宾馆建于古典式帆船上,水下以铁锚固定,必要时可以收起铁锚将其移位。宾馆规模为100间~120间客房,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网相连接,为游客提供船式住宿体验(图5)。策划以单体式的船屋作为接待服务设施。船屋白天为船,在配备船只驾驶员情况下为游客提供水上交通、水上观光游览、水上休闲等活动;夜晚为屋,半固定在码头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

(3)梅湾水上集散中心——东湖水域贯通。目前东湖与梅城湾以翻水坝、大堤相隔,从旅游景观与发展角度策划,将两个水域贯通以达到通行游船。为此,需要疏浚东湖以保持两个水域水位持平,道路做成石拱桥以保证游船通航,大堤建沉水水闸。同时对大堤、东湖做好护坡、固堤及岸线整治工作。

(4)梅城艺术老街。对划定在古城历史保护区范围内的城市格局与建筑,实施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策略,本着保护原真性的原则,对于那些反映历史街区特性的微小细节也都完整的保留[4]。规划主要针对梅城正大街、水城墙及其背街和墙外水域进行开发利用[5]。

梅城正大街采取“引进”策略,即通过做好梅城风貌保护、正大街外立面整治、提供价格低廉的房屋,吸引艺术家、创意文化机构进驻该街区,从而将这些艺术者的创意才智,嫁接于古城文化和自然山水,自主形成创意性产业街区和景观集群。同时,通过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向外界推销宣传梅城及梅泷综合体。另外,梅城正大街的立面以南宋建筑风格改造。

(5)严州府院。为了最大程度地观赏三江口风光,规划从四个层次安排旅游场地,第一层次是水城墙背街建筑;第二层次是水城门及城墙上;第三层次是城墙外临水栈道平台;第四层次是水上剧院与浮岛餐厅。严州府院是水城墙背街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建筑外观为南宋建筑风格,为三层。建筑功能主要为旅游商铺、品茗观景。

(6)梅城古城墙改造与水城门观光长廊。梅城古城墙属三江口观光第二层次。以现有城墙为基础,在水利防洪论证基础上,向下降低2m,同时恢复梅花垛城墙外观。城墙外层以条石铺砌,再现梅城州治之地景象。城墙上一般情况下,水城门开放可供游客下行到亲水栈道平台上进行近距离观赏水景。

沿梅城城墙外,自水城门向两侧延伸,策划建设水城门观光长廊。长廊以栈道形式临水架空建设,距富春江常水位约1m。长廊依城墙与梅城湾进行连接沟通。除正对水城门的亲水广场外,沿途设置观光台、休息椅、流动水市、水上集散码头等功能设施,以增加游客的观光游憩体验。

(7)水上剧院与浮岛餐厅。为增添梅城文化氛围、增加游客游乐内容,策划于水城门与梅城湾之间建设水上剧院(图6)。剧院外观以风帆为主题,充分表达梅城的地方历史人文内涵与七里扬帆的景观意象。水上剧院也通过水下射灯、浮岛霓虹灯、城墙激光灯,以及剧场本身的歌舞演艺,为游客创造美轮美奂的水上景观及娱乐体验。

(8)严东关码头。历史上,严东关因梅城南来北往的水上交通而兴盛。根据严东关人文历史,考虑到梅城因保护而不能再现的人文旧观、历史文化这一现象,策划严东关景观群[6]。

自南向北将严东关划分为历史人文景观区、旅游集散服务区、旅游加工商贸区和自然园林休闲区。历史人文景观区主要将梅城与严东关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历史以景观和建筑形式加以表现,如睦州诗派纪念馆、神泉监纪念馆、严州刻本纪念馆、东观楼、盍簪亭等,形成园林院落式的景观群;旅游集散服务区是基于中远期旅游发展需要,为严东关景观群、旅游商贸中心、水埠游船码头等配套服务的功能区块,其功能建筑包括集散休闲广场、游船码头、休闲水街、餐厅等;旅游加工商贸区是以五加皮酒厂为依托,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业态转型,以旅游商品制造和商贸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功能区块,特色旅游商品如五加皮酒、梅城土特产品、民间工艺品以及以运动器械为代表的休闲工业产品;自然园林休闲区是以水陆生态系统、自然园林的培育和建设为主题,为市民和游客城镇生态休闲游憩而形成的功能区块。

(9)姚坞景观别墅。位于原轮渡码头的姚坞是一处群峰环峙、山泉淙淙的风景绝佳地,与对岸三都形成对景。出于旅游经济平衡与旅游产业创新考虑,策划于姚坞内建设以旅游地产为主题的景观别墅群。景观别墅总体为两到三层,建筑外观为简洁明快的现代新徽派风格。

3.3三都渔家风情组团

3.3.1开发思路

以三都渔村、渔业、渔文化等资源为背景,以建设水崖宾馆、完善三都渔村为重要抓手,推进三都组团旅游开发建设,最终与梅城、南峰塔形成“古城、渔村、田园”的大三江口旅游景观产业板块。

3.3.2项目建设

(1)船旅馆。规划于三江口区域建设船旅馆,旅馆主体为可移动的古典游船。中型游船的旅馆总共三层,为游客提供50间~60间客房。船旅馆充分体现了三都组团的渔文化特色,为游客提供游船式住宿体验。

(2)三都渔村、渔乡乐园。以目前三都渔村(渔家村)为依托,对村落、村庄环境、村庄水域及沿江岸线进行整体改造,形成以水产业为主体、旅游渔业为推手、渔人体验和民俗演艺为补充、渔村服务接待为支撑的旅游渔村。村庄整体风格为现代中式建筑,外观材料为竹、木、石质生态质材。

在三都镇原轮渡码头处(宋村山)策划渔乡乐园,为游客及当地居民提供特色渔家游乐活动。渔乡乐园内的主题游乐项目有:鱼观赏、鱼垂钓、鱼疗(SPA)、鱼宴、鱼茶坊、鱼作坊等。渔乡乐园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江南村至三江口较长区段内无游可乐的状况,同时为姚坞别墅群提供游乐与对景。

(3)“乐活(LOHAS)”社区。依托三江口(杨村背山后)的渔场、渔村和橘园,顺势形成田园风味的现代主义建筑群,构建高生活质量和高建筑品质的“乐活(LOHAS)”生活社区,挖掘其宁静致远的乡村田园气质和生活意境,融现代生活品质于自然情趣当中,全面演绎具有诗情画意的现代中式建筑。在建筑表现上,集现代服务功能与中式庭院风格为一体,着重提供温馨、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依傍周边自然风情与人文环境,跟进社区生活的相关服务配套设施,打造幽静、惬意的生活环境。在极力倡导对中式居住生活方式理性回归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新一轮的独具生态品质生活方式的特色社区。

3.4南峰田园山水组团

3.4.1开发思路

以南峰塔、茅草垄自然田园风光等为依托,通过景观完善、产业引导与提升、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推进南峰组团的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型,与梅城、三都形成“古城、渔村、田园”的大三江口旅游景观产业板块。

3.4.2项目建设

(1)南峰塔景观区。以目前南峰塔景区为基础,通过灯光工程加强南峰塔景观效果(包括北峰塔,以此构成“双塔凌云”夜景),果树与季候树改善景区休闲环境与大地景观效果,改造静态园林建筑为休闲游赏功能,增加观景平台与文化小品设施,拓建南峰码头改良交通进入性能等工作,改变过去南峰塔一时旺的旅游现象,加强三江口标志景观意向。

(2)“渔湾芦荡”休闲园。在南峰塔东南面茅草垄区块策划“渔湾芦荡”休闲园。休闲园总体上类似于鱼眼状,水中小岛用竹林改造、观景亭廊和景观小品建设为主要内容。水域周边配置茶楼、餐厅等休闲设施。整个休闲园将成为南峰塔景观区和“乐活(LOHAS)”社区的生态休闲配套。

3.5葫芦瀑运动休闲组团

3.5.1开发思路

葫芦瀑峡谷目前已经形成以漂流为主题的旅游景区,从旅游产品升级与产业提升角度,以峡谷风貌、农家田舍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对区域内旅游业态进行改造完善,实现组团旅游经济的快速扩张。

3.5.2项目建设

(1)空中宾馆。在东源内峡谷地段(150m高层处跨度不超过100m)策划建设空中宾馆。为高档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住宿休闲体验。同时,配合空中宾馆完善峡谷两端的景观改造,北部将以“勇者之路”与葫芦水库、“林海闻涛”形成旅游观光环线。南部峡谷将以彩色树种、花卉构建空中宾馆的山地花园(图7)。

(2)运动天谷。以葫芦瀑西源内正在建设的运动基地为基础,策划建设以运动训练基地和运动休闲为主题的运动天谷项目。通过配置完备的运动器械和人才,主要为水上运动、山地运动、极限运动等运动爱好者、教练人员提供培训教育,同时也为运动休闲者提供运动体验活动。

(3)“葫芦秘境”与“勇者之路”。以葫芦瀑西源内现有的村舍房屋为基础,建设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秘境区域。游客在此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吃土菜、住土屋、做农事。为都市人群提供完全自然的生活体验方式。服务人员主要由经培训合格后的回迁农民担任,他们既是农民,也是服务员和观光导游员。

在空中宾馆至葫芦水库之间,依150m~200m高层山势建设“勇者之路”,材料为玻璃钢加轻钢结构,半悬空于山腰上,路外侧增加安全保护设施。为众多探险爱好者提供一条全程约3.5km的勇者之路。

3.6江南村生态度假组团

3.6.1开发思路

江南村区域(自江南村至葫芦瀑组团)目前除已建的江南村外,绝大部分地形为山地,少量为水陆相连的湾部,用地条件不佳。结合这一区域的山林环境及“大生态”规划思想,策划建设以生态度假为主题、水疗(SPA)为配套与补充的旅游产品与业态组团,向空中、树上、水上借地建设旅游设施项目。同时,通过生态系统建设和竹林改造,提高旅游生态经济效益。

3.6.2项目建设

(1)“梅泷树屋”。沿富春江七里泷东南岸策划建设多组树屋群,树屋状若鸟巢,奇特别致,浑然天成,可观可住。游客置身其中,听虫唱鸟鸣,品江风林韵,宛若天籁。自南向北分别建设高、中、低档树屋,其服务中心分别位于下坞湖、长淇坞口和小盆柏坞口,为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别样的住宿体验。树屋之间及树屋与服务中心均以竹木栈道相连,而服务中心处的游船码头则与外部交通保持连通(图8)。

(2)“竹楼鱼影”与江南村游艇俱乐部。竹楼临江而建,功能为树屋群的接待服务中心,并依不同档次树屋子群建设不同类型的竹楼。竹楼以柱子半架空在江边,楼底距离常水位约1.5m~1.8m,平常可供小船通行和停靠(图9)。

4结语

该设计项目在杭州市政府提出的“旅游西进”战略的大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新安江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人文元素,重点刻画“江水雾中渔船竞游”的新安江原生态风景。设计方案强调把新安江七里泷“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的特色发挥出来,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同时融自然意境于历史人文古迹,结合各个城镇自身历史、人文、风俗、自然特点,对城镇景观进行符合其个性的改造。把建德旅游真正融入到大杭州旅游,形成一个饱满的、主题突出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打通旅游西进的“清凉之路”,以实现“旅游西进”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文杰, 屈培源,张文博.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 (9) :4018-4019.

[2]王云翔,朱兴彤.秦华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析[J].江苏城市规划,2009 (5):18.

[3]宋智,余颖.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区规划的生态学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08 (s1):332.

[4]乔晓光.活在民间的记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中国[J].中国国家地理,2004(6):102-110.

[5]聂兰生.旧街中的新建筑[J].建筑学报,2003(7):58.

[6]秦洛峰,魏薇,黄俊.海默尔与谨慎更新[J].建筑学报,2004(7):76-78.

责任编辑:于向凤

作者:赵秀敏 方丽艳 董彦

观光休闲渔业分析论文 篇3:

池州市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池州市农业经历了从治山治水到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农业生产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历程,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地处山区、建市较晚、经济薄弱等原因,限制了池州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2006年开始,池州市迈进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阶段,池州市农业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关键词:池州市;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是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地形多样:东南部以山区为主,森林资源丰富;中部为丘陵地区,是粮、茶、林、桑,麻的重要产区;西北部沿江地带为洲圩区,河湖交错。全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一、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生产总量稳定增长

2006-2008年,池州市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7.7%,高出规划3.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64.33亿元,比2005年增长57.7%。粮食生产平稳,三年产量均超过60万吨,其中2007年产量为67.7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经济作物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2008年棉花产量为2.81万吨,比2005年增长47.3%,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水产蔬菜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肉类产量为7.29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0.35万吨,蔬菜产量为28.66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3.4%、20.1%、11.1%。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各地围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池州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目前已形成粮油、棉花、茶叶、水产、畜牧、茧丝绸、蔬菜、经果林八大主导产业。“512”强龙工程顺利完成,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到2008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9家,年产值超过40亿元,利税2亿元,带动全市16万农户增收。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8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认证,560种农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一村一品”初见成效,已形成特色明显的南部山区林茶果药、中部丘陵区桑麻畜菌、沿江圩区粮棉油渔菜三大产业带,“秋浦花鳜”、“皖南土鸡”等十大农产品基地初步建成,农产品优势逐步凸显。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农产品进入全国400余城市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销售额3.5亿元。

(三)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2007年、2008年,池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9%、19.9%、18.6%,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7.4%,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8元,提前完成4200元的规划目标,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农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三年来分别增长了13.65%、15.27%、22.78%;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47.3%下降到2008年的46.5%,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2008年这三类消费支出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80.6%、36.1%、31.3%。

二、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表1、表2可以看到,池州市的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但池州市农业经济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的产值比重达到44.32%,而林业产值仅占8.87%,远低于其他产业,渔业的产值也相对较低,仅占14.35%。可见池州市的农业经济结构与农业资源结构并不完全匹配,农业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使得池州市的区域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出来。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户生产经营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知名品牌较少,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农产品加工上,以粗加工为主,加工产品大多停留在一、二级加工层次上,精深加工度不足,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没有一家涉农上市公司,带动力和辐射力十分有限。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农民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池州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5年,排名全省末位,远低于全省7.2年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普遍存在,大量相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年轻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妇女和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导致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较低。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健全。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业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缺乏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业科技人才等原因,各乡镇地区农技推广机构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导致正常的农技推广活动难以开展,很多新技术、新产品难以深入到广大农户,农业科技水平得不到提高。

(四)农产品市场不健全

目前,池州市尚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从进到销的全过程基本上呈现为“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仅有的几家农产品交易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建设水平低、布局与功能不合理、年限陈旧等问题,不能满足池州市农业流通和发展的需要。市场内部交易方式主要是以摊位制为主,在经营管理上各自为战,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群体优势。

三、加快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一是注重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提高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重;立足于山区重点开发林区特产与林副产品,并加大林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林业生产经济效益。二是合理利用水域资源,重点发展珍珠、秋浦花鳜、青虾、毛蟹等特种名优水产品养殖,建立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提高水产品养殖集约化程度,加快渔业的发展。三是重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发展。积极推进粮、油、棉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立一批优质粮、油、棉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粮油作物新品种,并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围绕农产品主导产业,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依托,县级龙头企业为基础,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业,延长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整体效益。加大龙头企业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组织银企对接,吸引信贷投入,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拓展龙头企业融资渠道。二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各县区要围绕龙头企业,依托资源优势,按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品牌效应,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九华山景区为龙头,结合各地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北部以垂钓休闲、水生农业为主的水体观光休闲农业带,中部以蔬果采摘、农事体验为主的丘陵观光休闲农业带和南部以山地旅游为主的山地观光休闲农业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宣传池州观光休闲项目。策划各种观光休闲农业宣传活动,如继续举办冬至菊花节、石台茶文化节等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活动,带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观光休闲农业品牌。三是加大对观光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在财政、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投资力度,拓展投资渠道,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向观光休闲农业项目集中。

(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贯彻落实国家对农村学生入学的优惠政策,保障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建立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农广校、职业中学等农民技术教育主渠道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基地、人才基地的建设,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对粮油、中药材、茶叶、林竹、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四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新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和带动作用。

(五)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要加快有形市场的建设。依据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特点和供求变化,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和扩建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二是完善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和信息服务系统。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推进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工作,及时为农民提供产、供、销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政府应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和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其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联合,使其充分发挥出连接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池州年鉴(2009卷)[M].黄山书社,2009.

2、鲍勇,荣家平.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9).

3、胡文海.池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89).

4、李敏.大力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J].中国统计CHINA STATISTICS,2002(3).

5、许旭.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6、贺珍瑞.关于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3).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

作者:姚 丽 熊 健

上一篇:民用飞机市场调研论文下一篇:高血压病患者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