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3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所面临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际科研课题与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相结合,并对其实际意义进行阐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设计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实施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工作必备能力,也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途径。本文将从设计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探讨如何在设计学类毕业设计中实施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关键词】跨专业 毕业设计 团队教学

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对大学阶段课程学习的总结,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完成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综合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时可以了解社会,提升更快适应今后工作的能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专业之间的界限已逐渐模糊,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工作能力培养上已显现出了诸多弊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必须不断发展与创新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如何通过毕业设计锻炼学生的跨专业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此,能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升学生较为广阔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设计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现今,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一般是学生选题或教师指定题目,每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文献阅读找出所选选题的问题所在,以教师分别指导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形成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设计作品,并以答辩的形式结束毕业设计的课题。但是,这样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却存在如下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主要以本专业项目为主,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各专业的学生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方向项目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这样的选题方向缺少对所学的各种专业知识,特别是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激发。

2.毕业设计完成过程孤立作战,不利于学生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每位学生都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快速的适应各种工作需求。但是,在传统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每位学生都独自完成既定的毕业设计项目,整个完成过程,学生孤立作战,继而导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不足,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毕业设计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主动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选题,并帮助学生在该选题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指导思想较为依赖,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

3.毕业设计教师指导过程较为独立,教师相互之间学习交流不足

特别是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更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融合各专业思想,避免教师专业思维的局限性,以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4.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较为单一,毕业后就业选择面较窄

传统的毕业设计,过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本专业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忽视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导致学生知识掌握的较为单一,毕业后就业选择面狭窄。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设计类学生特点以及其今后所从事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将设计类不同专业,以小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教学。

1.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由若干跨学科教学人员共同设计课程中的合作教学,其中“团队”可以指受教育者,也可指施教者。团队教学法具有学科传递、协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即是指在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打破专业之间的隔阂,以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以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生团队,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既定的毕业设计项目。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

实施毕业设计的团队教学,首先需要打破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四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指导团队,专业能力与科研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组长。同时,每个学生团队由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并选定学生组长。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实践项目。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

选题可由各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应区别于传统毕业设计选题的形式和内容,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能融合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由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工作必备能力,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

①选题要求

以能体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酒店、旅游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性项目为选题。

②选题内容

以尚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度假村、酒店或者特色古镇、博物馆等作为选题内容。

(3)毕业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法

每组设计团队确定一个选题,通过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创作。具体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

①同一选题分解为不同专业的子课题,由同组各专业教师分别对同专业学生进行指导。

②指导教师再将本专业子课题内容进一步分解成若干选题,根据学生能力,每个选题由学生单独完成,并进行指导。

③在指导过程中,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一选题内的各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同组学生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④学生根据各自的完成项目,撰写完成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都由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指教师成绩与评阅教师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

与传统的毕业设计不同的是,团队教学模式,在答辩时采用团队答辩形式,由学生组长介绍整个团队的总体完成情况,再由组员根据自己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分别进行汇报。

(5)毕业设计展览

在展览时,以项目划分展览区域。完成同一项目选题的各专业学生在同一区域进行展览,保证项目完成情况展示与毕业设计展示的完整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隊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教师组长负责根据毕业设计时间安排,监督本组项目完成情况,把握毕业设计的整体完成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负责各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三、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优势

通过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跨专业综合能力,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以团队的相互协作与影响,学生集体创作与讨论,加强了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而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除此以外,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水平与专业知识上的充分交流,使教师思维得到扩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平.团队教学法在图书情报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10(18):44-46.

作者:王佳慧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视觉传达设计毕业创作与科研结合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模式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所面临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实际科研课题与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相结合,并对其实际意义进行阐述。最后得出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因材施教,营造艺术创作氛围,极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责任感;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工作时效和设计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的设计并能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又是知识从积累过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它能够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缩短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角色。

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学生在指导老师引导下了解和认识所选创作课题的概况和创作研究的基本思路,掌握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和特殊性以及写作的基本方法。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而言,本科毕业设计注重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掌握创作和论文之间的轻重关系,毕业作品的优劣可能会直接影响毕业答辩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以及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国内各高校近年来对艺术专业本科学生都有扩招情况,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人数相对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看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知识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成绩的好坏又会在很多问题上受到直接利益影响。对于艺术类专业开办高校,在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上也会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等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创作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等等。这些都是决定艺术类专业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因素。另外,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学生,对论文文献检索能力普遍较差,外语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一般,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找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其余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指导教师的节奏完成毕业创作。再加上近年来社会对视觉传达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又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标准越来越讲究时效性和业绩为酬金多少的量化评判标准。尤其以视觉传达等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显得更为突出,这就更加表明了抓好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创作设计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与实际科研院所等项目课题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意义

为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艺术类学生毕业就业的压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能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科研院所或高校实际项目课题与视觉传达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结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

以这种结合的方式指导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创作设计,这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实践课题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提高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性的毕业创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益处。艺术类专业学生应将实战性、企业性和科研性课题与毕业创作相结合,也可以以指导教师目前所参与或负责的科研课题直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将知识变为能力的培养。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特点,通过毕业创作这一综合性环节的训练和应用,使之达到一个综合质的飞跃。可以将它当作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学校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的中间过渡环节。由于课题直接面向社会或科研实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深入课题实际,分析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环节的学习和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对课题创作的要求、质量、时间等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对工作的效率和时间概念和质量等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求知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学科活跃地创新思维和严谨地执学态度相结合的基本素养。另外,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结合,相对指导教师责任心也会加强,无形中会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等实际项目课题结合的实践模式教学

实际课题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有许多方面好处,同时也有一些相对不利的因素存在。比如:科研性课题由于周期长,难度大等等因素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毕业创作设计的难度增加等问题。

(一)因材施教,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课题

在该专业毕业创作全过程中,选题是第一步,它会直接决定毕业创作设计的方向、范围和深度,也是能否较好地完成毕业创作设计的前提和条件。每个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对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掌握的程度差异都很大,他们对自己步入社会的定位目标不同,在选题时个性化较强。而选题必须符合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为原则;其次还要考虑能否使理论与实践以及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很好地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研课题很多情况下所涉猎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甚至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和一些课堂教学外的常识。而社会企业性的课题除了对专业要求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目的性很强的进行创作或创新设计,应用性更强。所以,针对视觉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和分配适合的课题以及正确的引导对于高质量的完成毕业创作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2011年以正在研究的“纳西族象形文字图形化设计”国家课题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课题。广告设计的郑晓雄同学刚开始觉得课题难度太大,有点迷惘,根据平时对他专业的掌握情况,考虑到他的造型能力比较强,就引导鼓励他在提炼纳西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做一套以形态造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他觉得很兴奋也很投入,最终的作品和毕业答辩的效果都很满意。其他两名女同学中有一个色彩感觉非常好,就极力鼓励他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来表现民俗文化,通过多次的反复思考和资料的查找,最后,她尽管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十分满意,但对于一个本科生能够巧妙的将色彩与设计巧妙结合把纳西族人民心理变化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已是非常难得。当然,该课题的完成除了要学生了解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加工变形的艺术手段和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大众审美的要求等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对纳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和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认知。只能将课题分成几块来供学生选。须注意,这种将整个课题所分的几个部分并不能直接的独立开来,课题的每块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各部分之间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具体,适当降低完成的难度,既能很好地让学生达到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学会了配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不会感觉所选课题深不可探从而产生心里屏障。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同时,被定为毕业设计的课题,也充分考虑到了是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培养目标。

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出发,由学院公布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研究方向,提倡和推广视觉传达等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使指导老师和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双向选择的办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导师结合自己参与或负责的课题对学生实行多方位的具体指导、培养和管理。

对于学生而言,平时专业综合能力比较强的,感觉实战性、新颖性的课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欲和自己强烈表现欲。而相对专业成绩偏低的同学更倾向于模仿性和大众化的一些课题。为此,在课题的安排和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力争做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和对自己毕业设计作品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能够在完成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实际水平。除此之外,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进行的创作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艺术作品创作和创新的质量。

(二)营造艺术创作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营造艺术创作的氛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第七学期就提前进行与毕业创作有关资料的搜集和知识的储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比如:把学生定期集中起来,把某同学找的资料、构思等在集中时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分享,这样既可以资源共享,又能使每个同学都即早找准自己的创新点。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充分发展。

做与企业相关的课题创作设计的学生,指导方面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以及教育管理协议,将学生在企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校方导师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导师双方通过合理定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促进和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自己的灵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科研项目为课题的学生,导师要尽量创造能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探究的环境。如:在根据上一阶段学生对课题的了解和创作的进展情况,给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内容略做引导,要先让他们了解图形的设计原则,加工变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再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将收集的资料讨论和评析,找到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彼此交流和交换意见。使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地将自己哪怕是自认为很幼稚的想法都讲出来。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比如,设计班的马海青同学结合科研课题突然萌发出一个创意想法,想用木刻的方法表现少数民族热烈的节日气氛,通过交流之后觉得创意有可行性,就鼓励、支持、引导她积极去尝试,后来引导她借鉴雕刻类艺术表现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最终创作出较为满意的毕业设计作品。实践表明,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如果合理引导,很多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创新精神和思维以及对专业浓厚的兴趣和激情。

(三)全程督促,严格要求

很多艺术专业毕业设计都是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式开始,虽说这学期在大学期间属课堂教学任务比较少,但学生面临就业,毕业实习,办理学校很多的相关手续等等,真正用于毕业创作的时间集中起来非常有限,在确定选题之后,指导老师就要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联系,督促其进展状况,对创作过程当中出现在种种问题给予及时解决。集中交流时最好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共同讨论,并将前一阶段内完成的工作讲述或展示出来,与其他同学共勉。比如:指导08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设计时,原本要求每周集中一次,一位同学因科研需要在外实习不能每次集中,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就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交流和指导,对实践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全程给予及时的指导并严格要求,最终使他既顺利完成了科研课题,又创作出一套很漂亮的设计作品。另外,按进展情况和效果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随时调整创作计划和重心。最后,还要严格把好答辩关。毕业设计的评审要严格,时常提醒不太认真或者前一阶段耽搁了时间的学生抓紧时间和认真对待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对于太糟糕或未完成的毕业设计,坚决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小组成员要求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组成,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新性、艺术性、可行性等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的评分量化。

结论

通过对视觉传达等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过程实际情况的分析,做出如下结论:各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大部分视觉传达艺术类学生文化成绩不好,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般,个性化太强;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是将效率和业绩直接挂钩。为此,毕业设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实际课题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可以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增强对创作环节的跟踪力度。但二者如何结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根据视觉艺术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合理划分和选择适合有效的课题;极力营造学生创作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程督促、严格要求,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创作设计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作者:张超 朱晓君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

摘要:“大设计”是基于时代语境下,面对社会需求变化、信息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态度。对于设计师来说,“大设计”就是不再只专注于某个行业的某个方面,打破简单的独立设计追求跨界整合。对于高校来说,“大设计”就是跨界整合资源、协同创新教学,不仅在校园中整合资源进行跨专业的协同创新,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设计创新能力;也从地域环境出发进行协同创新,让学生学会将设计系统的放到社会环境中去,帮助地方、社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完成设计。

关键词:大设计;跨界实践;协同创新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7-0117-02

应用型大学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研发、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的重任。在“大设计”观的引领下,对设计人才培养要强调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结合业务协同的职业刚需,破解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引发创意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构建技术、设计和模式融合的教学,强调全链路的设计能力培养;构建多方协同办学体系,助力教学成果的价值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跨界设计与教学的特点

在社会需求的转变下,设计任务将从提供单向的设计服务向提供拥有更深远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型[1]。设计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协同。教学不再仅限于单一专业,而是更加注重教学资源整合。主要体现为,通过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业务协同,在教学中对不同专业的设计方法、设计形式等进行跨界交流,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借助不同专业的观察视角更加全面的感知设计需求,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设计机会。

其次是用户研究。丰富多元的跨专业合作经验能拓展专业视野,让学生更好的连接用户,从全方位接触点进行设计实施,通过完整、顺畅、愉悦的项目链路来确保设计赋能的有力推动,更好的实现设计价值的最大化[2]。

最后是全链路设计。全链路设计适合于多角色、多场景的设计,设计师从原始诉求出发,构建设计内容、载体、形式,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满足诉求。进行全链路设计需要有较好的自驱力,能从全局出发,抽丝剥茧,与不同专业人员一起思考寻求答案;能亲身去实地体验调查、拍照记录,把自己深度代入用户视角去感受问题、发现机会点;通过从不同专业视角的设计形成多元的解决方法,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闭环。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跨界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是对四年所学的综合应用,也是针对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实际能力的检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毕业设计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实现了“科研训练、创新竞赛、项目实战”结合的多元化教学体系,也能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2.1 跨界毕业设计的基础

学生能力是跨界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基础。“T型人才”才能更好的引发跨界创新。“T型人才”这个理念由IDEO设计咨询公司引入设计和创新领域[3]。跨界合作不需要略知一二的多面手,而是要有某一专业特长,懂得合作意义并能对合作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的人才,这样才能让设计变得与众不同。所以,要进行跨界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在前期做好两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是扎实专业能力提升创意能力。将创意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从思维训练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应用课程,构建“创意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系统的能力培养过程,并且将课程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结合,形成小班化、团队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创新创意的方法,全面提升设计能力。

二是培养跨界合作的能力。在跨界的毕业设计教学中,由于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个人体验的不同,在团队中会面临难以沟通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习初期就培养学生跨学科交流的能力,在课程中渗透跨专业的知识,从不同专业关联课程中的自主合作,到跨专业工作室的合作交流,再到综合实践课程的项目合作,逐渐培养跨专业协作能力,及服务用户的通用语言。

2.2 跨界毕业设计教学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下,基于对工作室学生能力优势、兴趣点、未来职业规划等的了解,制定个性目标,并设计目标达成的方式与策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毕业设计教学中,通过合适的设计选题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跨专业合作的选题拟定是一个统筹的工作,各选题不仅要有创新性,同时也要体现出专业间的协同关系。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专业前沿与社会热点发掘原始设计诉求,提出多视角的问题解决构想,最终拟定每个学生的设计选题,确保选题的专业性、可行性和跨界性。

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我们可以从设计目的出发,将其分为品牌设计与信息设计两大类。互联网时代,产品和环境都是可体验的消费品。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将用户和积极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环境视觉设计的方式,构建空间品牌形象,通过导视系统的设计,优化空间中人的活动体验;为产品设计品牌视觉形象,展现产品特色、属性、用途等信息,为电子产品设计人机界面,以及产品使用的环境视觉,更好的实现产品与人的互动。

2.3 跨界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集——分——集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研究课题整体流程的宏观认识,又能对项目中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合作能力。

集:毕业设计教学前期,第一步就是各专业一起挖掘原始诉求、定义设计目标。改变以往单一视角、单一专业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集体调研讨论、共同发散思考等方法,洞见诉求及痛点,挖掘设计机会点。

分:需要单个专业完成的工作可以单独辅导完成。更加强调分散辅导或者学生自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同学之间随时随地的溝通。因为除正式的讨论调研之外,非正式讨论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集:每次设计成果产出后都应该进行集中的讨论分析与评价,尤其是当设计成果与别的设计专业同学的设计相关时更需要加强过程的集中辅导。如,视觉传达设计的导视系统需要能够融入空间,包装要与产品本身相契合,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以确保不同设计视角输出的设计解决方案的体系化。

2.4 跨界毕业设计的成果检验

跨界毕业设计需要关注个人设计成果与项目整体的关系,以及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不仅重成果更重过程。情境式展示是跨界毕业设计成果展示的最佳方式,能更好的体现各专业学生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语言表达,展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成果转化也是成果检验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导入学科竞赛,或者通过政产学协作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落地,从专业与社会两个层面来肯定成果。比如,2017年的跨界毕业设计成果《碗窑》不仅参加国际红点设计大赛获得两项红点设计奖,同时也被苍南旅游局看中,实现了成果的落地。

3 协同关系与价值实现

设计有市场需求才有意义。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与合作是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环。从单个专业来说,其它专业都是其外部资源;从高校来说,区域是其重要的外在关系,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嵌入”方式使学科、专业和产业链组织中的知识与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实现设计教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3.1 社会网络关系——使成果转化可行

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構建政府、产业和学校三者协调发展的创新DNA。高校是知识源、产业是转化平台、政府是环境支持,三者构建的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换,有助于获取更好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快捷应对社会需求,获得更多的产学合作机会,更快的将教学成果转移到产业部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2 知识网络关系——使成果转化可能

“大设计”观下,呈现出知识和技术高度集成化和跨界性的趋势,强调不同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交叉融合。高校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治性和能动性的公共知识组织,可以通过发展知识网络能力调配和整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通过对高校内外知识网络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协同创新中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解决问题,可以直接影响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帮助成果转化。

4 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大设计”的跨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跨界设计创新,不仅通过专业间的协同教学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开放性、责任感、公共性、整体性”的全局思想,拓展跨界的沟通渠道,倡导学生发挥优势,竞争合作和协同融合,实现知识信息共享,形成整体性的高校内外协同创新体系,培养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双优的人才,服务社会。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设计”背景下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7SCG22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三创”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意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702126084)。

参考文献

[1]马谨,娄永琪,新兴实践:设计中的专业、价值与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28-251

[2]阿里巴巴国际用户体验事业部U一点团队.U一点料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21-222

[3](德)雅各布施耐德,(奥)马克斯迪克多恩,服务设计思维[M],郑军荣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105.

作者:方华

上一篇: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