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前课程几经改进和修订,历经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经验发展向个性发展的嬗变,最终形成了以环境为依托进行教育的特质。日本学前课程改革主要有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和凸显家园合作意识的鲜明特点。探究日本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领域的革新与现实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 篇1:

20世纪初日美家政学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摘 要:20世纪初,日本的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迅速传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下田歌子“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理念。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家政教育理念传入中国是在民国元年,此时社会思想较为开放,为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其间日美两种家政思想互为碰撞。1922年《壬戌学制》确立,下田歌子的家政教育理念逐渐走向衰败,哥伦比亚大学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家政学理念;下田歌子;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1.005

中国自1840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就一直在努力向先进国家学习,以期突破此困境。通过明治维新而迅速强大起来的邻国日本因此成为了中国的学习对象。到20世纪初期,很多学科都经由日本引入中国,家政学正是其中之一。中国最早开始投身于家政教育的人士也多有在日本学习的背景,因此在20世纪初,日本的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传播得很快,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下田歌子“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理念。

一、下田歌子及其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

下田歌子是日本著名女教育家,生于安政元年(1854年),出生地是美浓(今日本岐阜县)。下田家学渊远,自曾祖父以下均精通汉学,她自幼即学《论语》《孟子》及日本和歌等。18岁选入宫中,以才学为昭宪皇太后欣赏,并被赐名“歌子”。1881年,她首创“桃夭塾”以教育日本贵族子女,塾名即源自《诗经》。1884年任“华族女学校”学监。1893年奉派前往欧洲考察女子教育,并曾在英国皇室附设学校生活过一段时期。回国后,“华族女学校”并入“学习院”,乃改任“学习院女学部”之部长。在负责教育日本贵族子女的同时, 1898年她组织提倡女权之“帝国妇女协会”,国人曾有译文介绍。第二年,在该会之下附设实践女学校及女子工艺学校,招收女学生入学,而下田兼任两校校长。1908年,她辞去“学习院”职务,将实践女学校及女子工艺学校合并为一,名为“实践女学校”。1920年就任日本爱国妇人会会长,并兼任“顺心女学校”“明德女学校”校长。1936年逝世。在此以前,她一直居于日本女子教育界的指导地位。她与中国渊源很深,在清末留日高潮中,她是与中国留学生接触最多、最为关心留学生生活的日本人之一。她所开办的实践女学校,在甲午战争后接收了百名以上的中国留学生,秋瑾就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员。

下田歌子任“华族女学校”学监时,曾编纂了一本教材,名为《家政学》。此书不止在日本影响甚广,对中国也影响甚大。在中国至少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为署“日本从四位华族女学校学监下田歌子著,浙江单士厘译述”的单士厘版(出版于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同为光绪二十八

年,稍微晚些时候,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汤钊所译《新撰家政学》,作为“家政学丛书”第二种推出,署“日本下田歌子著,中国汤钊铭三译”的汤钊版。以及曾纪芬所编译的《聂氏重编家政学》上下册,由浙江官书局1903年首次刻印出版。“聂”为曾纪芬夫姓,而之所以名“重编”,是因为其对下田氏原书“详加编辑:去肤存液,删繁就简;僻者略之,阙者缀之”[1]。这本下田歌子所著的《家政学》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家政学理念的旋风。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就是“癸卯学制”。在癸卯学制中,《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倡导“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目的“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章程》第一章第九节推荐有关书籍,其中就有下田歌子的《家政学》。《章程》原文为:“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若日本下田歌子所著《家政学》之类),广为译书刊布。其书卷帙甚少,亦宜家置一编。”

在癸卯学制中下田歌子的《家政学》备受推崇,影响很大[2]。自癸卯学制始,来自日本的家政学理念进入了普通家庭,从而开始了大规模的传播和普及。

在当时处在转换期的日本,下田歌子持有女性应该学习知识和技能以自立,为国效力的国家主义贤妻良母思想。她曾列举“日本古代女性的美德”:1.诚实;2.仁慈;3.恭谦;4.贞淑;5.义烈;6.勤俭;7.坚忍;8.淡泊;9.高洁;10.优雅。称赞这是日本女性的纯美感情和坚韧意志的体现。下田歌子认为“现在的女性与古代的女性有所不同,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然而连过去的模范性的美德风俗都全部打破,可绝对不是好事”。她认为,虽然由于时代发展古今女性会有不同,但是传统的德行还是应该遵守的。另外,下田歌子还不赞赏“新女性”的形象,认为所谓新女性特征的理性化、个性主义等完全是明治时期从国外传入的思想。由此,我们可知下田歌子强调传统的女子美德,主张将来女性结婚后,成为妻子、母亲,而遵守妇德才是女性的本分,是最重要的。因此下田认为在日本固有的家族主义基础上的有素质的女性,即辅佐丈夫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才是理想的日本女性形象。

下田歌子认为家事教育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有紧密关联,因此家事教育应该与国家主义相融合。她在《女子素质培养》一书中,指出了国家的重要性。她写到:“国家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离开国家,人类无法生存……而家庭美满,正是国家强大的表现。” 根据下田歌子的思想,家事教育实际是单为女性服务的,是单纯的女子教育。而女子教育的核心应该在于以国体和国粹为中心的“德”上,例如诚实、恭谦、贞淑、勤俭、优雅等,这些都是德。同时,为了使女性掌握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技能,为了家庭和国家还应设置裁缝、家政、育儿、健康等科目。这种家政教育观,可以说是建立在日本固有德行的基础上,既包含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伦理理念,同时又要求有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女性必备的知识技能。这种思想对当时处于清朝末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也是下田歌子的《家政学》及其贤妻良母主义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影响一度巨大的原因之一。

二、哥伦比亚大学家政教育专业的建立及其家政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家政教育的创办者是著名慈善家格雷斯·H·道奇女士。道奇女士不仅是一位慈善家,还是一位与家政教育关系密切的社会名流。早年她曾与亨廷顿组织“厨房花园”运动,并建立厨房花园协会,主要目标是促进劳工阶级的家事工作技术。1884年厨房花园运动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改组为“工艺教育协会”,将目标扩大为促进男女学生接受任何足以直接影响其住宅与家庭工艺的特别训练,以使其能自立自足。随着大众对工艺教育的兴趣逐日高涨,道奇被纽约市长任命为纽约市教育局长。由于道奇身处纽约,受到当时身为哥伦比亚学院院长巴纳德的影响,开始热衷于手工训练,公益教育协会因而热心于师资的训练,1887年专门成立了训练师资的纽约教师培训学校。纽约教师培训学校于1892年更名为师范学院,并于1898年并入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的四所著名学院之一,此时道奇担任其总务长[3]。

1899年,由纽约州校董会秘书梅尔维尔·杜威(Mr. Melville Dewey)推动,邀请美国家政学之母理查士夫人等热衷于家政学的美国学者及其他人员在纽约的柏拉赛特湖畔聚会并讨论。与会人士有11人,道奇亦在受邀之列,但由于行程重复未能出席。此次会议会期一周,以家事(Domestic economy)的各个层面作为讨论主题,在后来被称为第一届柏拉赛特湖会议。在此次会议中,与会人士同意以家政(Home economics)作为这个领域的总称。理查士夫人对“家政”两字作了一番解释。大意为“家(Home)是庇护的住所,是养育儿童的所在,是培养个人自我牺牲品质以造就他人获得适应世界能力的场所。经济(Economics)是指对家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做经济有效的管理”[4]。此次会议不仅开启了连续10次的柏拉赛特湖会议(Lake Placid Confeence),更象征着以Home economics命名的现代家政学正式成长为一个独立学科,而非原来常常以Domestic命名的各种家政相关科目。而道奇作为师范学院当时的总务长,自然将柏拉赛特湖会议的理念带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家政专业中。

三、日美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与碰撞

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家政教育理念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于下田歌子的《家政学》。最早详细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的是钱智修1912年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文章,相比下田歌子的《家政学》已经晚了10年。但此时已经是民国元年,社会上思想逐渐变得开放,可以接受并且向往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家政教育理念才有了可以生长的土壤。

1912-1913年,随着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下田歌子《家政学》的影响力到达了顶峰。在《壬子癸丑学制》中,女性的受教育权得以确立,因此国家当时筹办了各级女子学校。而经过了近10年的传播,下田版的《家政学》已经被大范围地采用为女学或者女学堂的读物。由于《壬子癸丑学制》是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学制拟定的,其中仍然含有一定的封建思想。而下田歌子最活跃的时间正是明治维新后,她的《家政学》就是完全针对当时明治维新后的新学制要求编写的,因此一时风头很劲。然而,《壬子癸丑学制》虽含有一定的封建思想,但它确实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下田版《家政学》中贤妻良母主义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与资产阶级的精神是不符的,所以下田版《家政学》及其家政理念随着时间慢慢淡出国人视线也在意料之中。同时,1912年,国内也已经出现了介绍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思想的文章(前文提及的钱智修发表在《东方杂志》的那篇),为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思想与下田代表的日本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思想的碰撞埋下了伏笔。

由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确立至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确定的近10年,是下田歌子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理念走向衰败而哥伦比亚大学家政教育理念逐步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时间段。尤其是1919年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响彻神州。而中日关系由于1915年的“二十一条”事件以及1919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两个事件走向冰点。国人逐渐开始大幅度转向学习美国,下田的家政学理念日益无人问津。但由于家政师资问题,此时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家政教育体系还未能在中国全面开展。因此,总体上这10年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与下田的贤妻良母思想下的家政理念并存的10年。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教育格局,原有的学制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在这个决定未来中国教育界整体走向的时刻,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19年10月10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在太原召开(此次会议为正式讨论修改学制系统之始),这正巧是著名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杜威访华时期,因此杜威与学生胡适一同出席了此次会议。在年会期间,杜威先后作了“世界大战与教育”“品格之养成为教育无上之目的”“教育上的自动”等数场演讲。10月12日,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年会的代表发表演讲“教育上的试验态度”。杜威在演讲中指出,现在中国尚处在过渡时代,应该极力提倡“试验主义”。他说:“过渡时代的现状,任何事情均属流动不静的,既然感受了西洋的新思潮,须打破盲从制;一面用脑,一面用力,为有秩序的研究。”他的演讲对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孟禄对此次学制改革的影响要远比杜威巨大1921年9月孟禄来华进行大规模教育调查。抵华伊始,即两次与上海教育界人士讨论学制问题。10月29日,孟禄在进行学校调查期间,专程赴广州参加第7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学制,此次会议通过了《新学制系统草案》)。他高度评价与肯定了这次学制改革会议,并发表演讲“平民主义在教育上的应用”,明确指出学制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民主主义的教育。,他直接参加了新学制系统草案的修订。

在新学制的制订过程中,哥伦比亚大学的归国留学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璩鑫圭与唐良炎编著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中收录了胡适名为《记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经过》[5]的一篇文章。文章详细记录了胡适在新学制制订中所做出的关键性贡献,即起草了学制改革的第三方案。而此方案成为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最后通过的《审查会报告案》之蓝本。

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还不止是因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师生在《壬戌学制》的制订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更因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郑晓沧、邓萃英、李蒸、李建勋、朱经农、陈科美、庄泽宣、王文培、俞庆棠、张耀翔、艾伟等一大批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学子归国后,相继担任了高等师范学校和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家政学的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乃至校长等职,成为所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由此进入大学的讲坛。而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关系密切的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及其理念,也乘此春风开始了在中国快速发展传播的一个时期。

《壬戌学制》的特点不只是实行“六·三·三”制,还改革了师范教育制度,完善了职业教育系统。这两点的改变都对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的理念及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帮助很大。自《壬戌学制》始,燕京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等大学都纷纷开办家政学系,毫无例外地都吸收采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家政教育理念及体系。下田歌子的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理念则无人问津,走向了末路。这不仅仅是由于政治上的因素,更由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现代家政教育理念不但先进,且在产生后还在不断地发展更新。比如,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建设家政系时,归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王非曼等师范学院教授已经明确提出家政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生活化、实用化四化问题。而这四化,实质上是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共同发展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的自我更新。

下田歌子“贤妻良母”主义家政教育理念与哥伦比亚大学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碰撞,其从时代原因上看,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从当时的国际情形来看,中国人正在从日本战胜中国的甲午战争后向东洋学习,转向一战后世界强国美国。下田歌子在中国影响的时代,主要是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此时的中国,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得极为热烈,但是骨子里却是儒学的根基。国家为重,贤妻良母正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国伦理在教育中的反映。而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的民主化、科学化、生活化、实用化,是超越了中国传统妇女在家国伦理下的性别观念。特别是民主化,对于传统贤妻良母型妇女追求妇女解放,甚或在传统贤妻良母概念下社会地位的增长与其在家庭中地位确立都发挥了那个时代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下田歌子的家政理念被放弃是有社会理由的。

再者以北方家政教育的翘楚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为例。其早年教师的构成,主要是国人以及日本教师为主。到齐国梁任校长后,不仅自己到美国留学,更聘请了一批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来校任教,新的教法以及社会发展引领的妇女解放,都使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更受师生的欢迎。反映在家政学课程的设置上,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女性科学的素养,这远比下田歌子重视伦理教育更加适应时代。

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与下田歌子“贤妻良母”主义的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的碰撞,其最终结果是哥伦比亚大学现代家政教育理念胜出。在这两种理念的碰撞中,中国的家政教育逐渐发展壮大,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已经形成了包含中小学与高等教育的家政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涌现出一批家政教育人才,还由于这种论战的社会关注度而间接的提高了女性与家政教育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正是由于美日两种家政教育理念的碰撞,国人才找到了家政教育的发展道路。中国自己的家政教育也因此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顽强地继续开展,如当时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整体西迁至西北联大,其后在西北联大继续家政教育的发展探索。但这些都只是表象,两种家政理念的碰撞,其实质是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中国人民探寻救亡道路的产物。美日两国家政教育理念在中国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其结果引人深思。

[参 考 文 献]

[1] 曾纪芬.聂氏重编家政学[M].杭州:浙江官书局,光绪三十年(1904)夏重刻.

[2]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395.

[3]许美瑞.美国家政教育发展之研究[M]. 台北:文景书局,1981.

[4]BANE LITA. The Philosophy of the Early Home Economists[J].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1959,51(7): 547-548.

[5]胡适.记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讨论新学制的经过[C]//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04-1006.

【责任编辑 郭玲】

作者:戴宇龙

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学前课程几经改进和修订,历经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经验发展向个性发展的嬗变,最终形成了以环境为依托进行教育的特质。日本学前课程改革主要有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和凸显家园合作意识的鲜明特点。探究日本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对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领域的革新与现实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前课程;课程改革;日本教育

19世纪60年代,身处变革时代的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自上而下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文化上的“文明开化”、经济上“殖产兴业”、军事上“富国强兵”等手段,日本迅速跻身强国之列。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行变革以外,日本更是格外重视教育行业,不仅出台了新的幼儿园规程,还对一系列课程实行了变革。

一、战后日本学前课程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较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借助教育的职能带动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是日本政府一贯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并由美国接管,随后在教育领域展开新的改革。日本一改战前效忠统治者、追求武士道精神、盲目服从的封建军国主义思想,转以文明包容的民主主义教育观[1]。1945年5月,文部省依据欧美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在出台的《新教育方针》中阐述了“任何学科的任何教材”理念,指出如果把民主主义与教育视为处事的原则,最终必将形成以民主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和态度[2]。1947年文部省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的基础上,规定幼儿园是在文部省管辖之下的“学校”的一种,是正规的、具备官方认可的教育场所。此外,文部省确立幼儿园教育对象为3岁及入小学之前的儿童。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提出通过唱歌、韵律、观察、游戏、绘画等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20世纪60-70年代——从精英教育到自然教育的过渡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于当时政府拟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教育领域有了新的趋势,日本社会上下都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个体能力的提高视为第一要务。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转变上,试图把重点从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课程转移到以科技为核心的系统知识体系上来。这次的课程改革无疑是围绕着“人才开发”政策行进的。它以结构主义课程论为理论依据、以科学技能为核心要素,着重陈述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主要目的是促使小学的课程和幼儿园所学内容良好衔接。1964年,文部省为了满足社会多方的需要,重新修订了《幼儿园教育大纲》。这份文件囊括了整个60年代幼儿园基础教育的教育方针、目标以及内容。此外,大纲将幼儿教育课程分工细化,形成了系统明确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了六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健康、音乐、绘画手工、自然、语言。针对每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目标,文部省认为每个目标都需要给予重点的指导。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一味主张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精英教育和天才教育,政府将许多深奥的知识融入课程,导致教育内容晦涩难懂,与幼儿的实际接收能力背道而驰,致使很多幼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引发了十分棘手的心理矛盾和制度隐患[3]。此外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加剧了教育的不适应性,过度的城市化造成农村人口稀疏,而城市人口溢出;许多学龄儿童重点学习现代化知识,离自然的熏陶越来越远;家庭与社区对儿童的教育作用日趋减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于70年代中期展开了“回到基础”教育改革,主张尊重儿童自主性,要求幼儿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使教育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升个体的能力和展现个性。然而,因为课程改革贯彻不全面以及大多数教师仍然倾向于填鸭式学习使得此次改革并不理想。

(二)20世纪80-90年代——从经验发展向个性发展的嬗变

20世纪80年代,日本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学、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巨变。在这样的前提下,带来的是多极化的政治体系格局以及一系列需要世界共同面对的“全球化”问题。毫无疑问,身处其中的日本政府将目光继续放在教育问题上。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1987年三年间分别发布了四次咨询报告,表达了对儿童个性、基础知识以及创造力的重视;同时提出了培养创造力、思考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并逐步向终身教育过渡的措施。随后,1985年文部大臣向中央教育审议会递交有关“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标准的咨詢”,促使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向培养幼儿的生存能力、态度和经验方向发展。

此后的1988-1989年间,日本修改了发表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在几经讨论与广泛地征求意见之后,最终出台了完善后的《幼儿园教育纲要》[4]。这份纲领性文件指出必须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生活经验和活动,课程应该围绕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力来设置。不仅要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乐于探索,还需要通过这些事物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与创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进入大众视野,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和信息化,日本重申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5]。基于80年代遗留的教育问题,日本政府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创造一个以“宽松时间”为基础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宗旨,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递交了最终的审议报告。随后文部省根据这些报告修订了课程概要,于1998年12月颁布了新的基础学习指导要领。此后教师和学校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权;课时得到合理的削减,学生们能够真实感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宽松时间”;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师们亦能自己选择,并对此负责。

(三)21世纪——以环境为依托进行教育

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日本社会出现了不少问题。考虑到高龄化和少子化的现状,文部省重新整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并于1999年对《幼儿园教育要领》进行大范围的修订,现代日本通行的要领即是在此基础之上历经多次改进而来。尽管新要领几经修改,反映了不同背景下社会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变迁,但其核心精神仍未改变。在2008年的新要领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幼儿园生活,培养儿童生存能力的基础”[6]。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要领规定理应考虑从进幼儿园到步入小学这段时期的整体培养计划,要让孩子们拥有充实的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五个方面,每个领域又分成了具体目标、具体内容、注意事项三个层次[7]。在健康领域,强调使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还要具备安全生活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应该让幼儿多参加室外活动,但同时需要明确哪些是安全的环境,哪些是危险的场所。要通过游戏使儿童的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在游戏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人际关系领域,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在和其他个体相处时应该具备的独立性还有社交能力上。幼儿需要在与他人相处之中,强化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环境领域里,由于新的《学校教育法》第22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保育幼儿并为幼儿提供健康成长的适宜环境”[8],考虑到该要求,教师需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辅以环境来教育,激励幼儿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增加与自然界的联络,树立道德意识培养探究精神。语言和表现领域相辅相成,前者着重让幼儿把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发展表达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后者把关注点放在幼儿感性的培养上,希望儿童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诸如绘画、制作等来表现自己。

二、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

日本法律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这促使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围绕着《幼儿园教育要领》来制定。不同历史时期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差异性,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日本文部省先后于1964年、1990年、1999年對《幼儿园教育要领》展开了修订,虽然内容略有不同,其核心思想却一脉相承,展现了独有的特性。

(一)着力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自然环境

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资源与保障,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能够及时补充儿童各方面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带来助益。1990年开始实施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确立了“通过环境展开教育”的原则,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还将它放在了总则的开头,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前提。21世纪以后,要领虽然经过几次修改,但这项原则却几乎未变。

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强调幼儿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不可否认,近年来环境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从2000年到2006年日本课程研究协议会的核心议题都是以环境为主便足以证明。这三届会议的议题是“有计划的环境设置”“教师的作用”“物质、空间的环境设置”[9]。关注环境一直是日本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幼儿园的环境亦是如此,不仅要给儿童们传递一些真实生活的联结,让他们日后在走出学校时有所准备,还需要扮演儿童的游戏乐园[10]。日本的幼儿教师会根据新要领的要求创设环境,促使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带动他们能力的提升。那么幼儿园的活动就需要以儿童与环境互动为先,在设置环境时需要尽量多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物体、材料,激发他们思考的动力。另外,教师也是环境的一分子,需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材料如何操作带来的效益最大。

(二)强调游戏为先的理念

游戏是幼儿的权利和天性,是幼儿探索社会的重要途径。日本新要领的总则中明确规定:游戏作为幼儿自发的活动,是其是否能健康成长的基础,幼儿园和教师都应该重视游戏。不论是五大领域中强调以游戏为活动方式,还是第二章的内容要求教育活动在游戏中进行都可见一斑。换言之,在日本游戏被认为是最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11]。游戏是幼儿主动、自发的活动,一个游戏的开展往往出于幼儿的兴趣和自己的意愿。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改变发展走向,决定游戏的材料,设置游戏的情境,幼儿是游戏真正的主人。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尽管其形式通常是虚拟的,但在玩游戏时,游戏者本身的情感体验却是真实的。基于以上游戏的特点,日本幼儿教师在开展保育和教育活动时,都不会过度地干预和指导幼儿。幼儿们总是通过个体的意愿,自发地进行活动,并带动五大领域的融合发展。令人瞩目的是日本幼儿园总是在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帮助,例如幼儿的自由活动经常会在自然朴实的环境中展开,相应的幼儿园就会提供一些泥巴、木材、树叶、废旧物品、报纸等原始材料,试图用这些带动幼儿发现创造。此外在幼儿的集体活动时,教师会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经验来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三)凸显家园合作意识、重视课程外的教育活动

日本幼儿园创立之初,它的设想就是为了辅助家庭教育[12]。随着人们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才逐渐将其与原始观念区分开来。政府很快重申幼儿园教育是为全体幼儿提供保育服务,民众需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发挥其教育功能。于是2008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在旧的版本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如在总则部分就增加了第三条“在幼儿教育课程规定之外增加教育活动”,这意味着幼儿的教育不仅在幼儿园中,家长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另外,在第三章“指导计划及教育课程规定时间外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注意事项”中[13],主张家长要与幼儿园密切联系,经常和教师交流儿童的状况,了解他们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幼儿园也要增加亲子活动,适当向家长敞开园门,邀请幼儿父母进园参观了解,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和意识,培养家园共育的意识。

日本幼儿园中通常使用电话、邮件、印刷品、手册等媒介和幼儿家长建立联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印刷品[14]。它类似中国的家园手册,幼儿会定期带回给家长。一般而言印刷品包含这几项内容:(1)该园教育方针及教育理念;(2)教育内容;(3)幼儿的轶事和身心状态。在新学期伊始,幼儿园会将其总领的教育目标、概要印刷在手册上,让幼儿带给家长阅读,以便他们对该园有一定的了解,明晰儿童在园的生活和将要学习的课程。接下来,每个月的教育内容也需要打印下来,家长阅读后可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此外,幼儿园每个班级在一个学年中都会开展两次入园活动,邀请家长参观园内情况,了解幼儿的生活,借此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孩子施加教育影响。这种活动称之为“保育参观”,保育参观后幼儿园还会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家长们的意愿和心声,加强教育有效性。

三、对我国学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自古以来,中国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不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教育文化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距今1400多年前的唐朝,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十几次派遣了遣唐使团,中日文化交流一度出现空前盛况。进入21世纪后,中国和日本在教育领域依然肖似。例如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在学制上施行六三三制,课程开发上采用“研究—发展—普及”(RDD)模式等[15]。但是在课程改革上,日本比起我国更加系统和科学,这一特征从课程的演变历史就可窥见一二。通过梳理日本幼儿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反思课程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以期引导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课程改革法制建设

日本上下都十分重视立法,课改其实就是不断法制化的进程。追溯到1889年,日本就颁布了幼儿园规章制度,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所在。在之后的1926年,文部省更制定了《幼儿园令》,它是二战前日本第一个有关幼儿园制度的法令[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来保障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且这些法律法规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内容、目的与方法等。随着不断地摸索,日本逐渐形成了有规律的改革,其周期一般为十年一次。它并不是把以前所规定的内容推翻重来,而是在旧版的基础上不断修订,保证了法律的规范性和连续性。也使教育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满足社会和民众的要求。

然而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左右,才断断续续出台了诸如《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17]。到了90年代后,由于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幼儿园的办园机制发生了改变。但是相应的法律制定却停滞不前,涉及学前教育的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中。在2003年的时候,学前教育被列入了立法调研的计划之中。2006年,教育部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托开始起草相关法律条文。尽管时至今日,作为《教育法》规定的4个学段之一,学前教育依然没有独立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却能看到它的前景将是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总而言之,健全的法律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并为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法律出台的速度,而忽视了它所要参照的因素。因此,我国应该综合考虑具体国情,增强法律意识,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学前教育法律。

(二)提高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家庭、环境在学前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两种资源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效用。梳理日本课程改革的特点,不难看出文部省对家庭、环境的重视和利用,并且经常协调二者的关系。因此,我国幼儿课程改革需要紧密联系家长。一方面家长需要提升自身的育儿素养,了解有关学前教育最新的热点咨询,及时更新改善自己的育儿观。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积极参观园所情况,了解园所文化和教育理念,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在设置课程时可适当加入家长参与的环节,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共同协商制定符合每位儿童身心特点的方案。一日生活即课程,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还可以提倡家长自己为孩子做饭,然后带到幼儿园来吃,以此加强二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爱。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等资源为幼儿教育创建最佳的课程学习环境,优化课程内容,起到辅助课程的作用。博物馆、展览馆等也是很好的教育环境,对这些场所的有效利用可以延展课程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水平。

(三)强调游戏的作用及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日本于2008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在第一章总则部分,就提出了“以游戏为中心对幼儿进行指导”的原则,该内容的设定从宏观层面确立了游戏的重要性。而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内容冗长烦琐、小学化倾向明显、课时门类设置过多等现象。面对幼儿课程改革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考虑在内容的设定上更多融入游戏的元素,寓教于乐。明确游戏的特点,回归游戏的本真,让游戏成为幼儿们自发的、整体连贯的行为,而非教师提前想好的预设。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于细化游戏的类型,这样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戏化,让幼儿在教育里感受到快乐。

袁爱玲、王余幸在比较了韩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学前教育特色后,深刻地阐释了各国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差异。他们认为日本因为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限制,十分重视集体活动,多次强调要在集体教育形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18]。时至2007年6月,日本政府在出台的《学校教育法》第22条中也指出:幼儿园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其目的在于保教结合,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言以蔽之,学前的课程改革要将重心转移到情绪情感、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上来,使幼儿将来步入小学甚至走向社会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和比拼。此外老师还要不断革新课程的内容和指导方法,加强生活课程的比重,引导孩子在兴趣中努力探索学习,锻炼幼儿的自主生活能力。

(四)创造独具特色的多元课程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关系的渐趋复杂,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切因素都有可能促使我国朝着多元文化发展,其具体表现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交往、公序良俗等方面的改变上,因此学前教育課程也必然将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前进。以日本为例,行事活动可谓是最具特色的幼儿本土文化。它最早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传承了70多年。行事活动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幼儿园年计划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来源于社会或者幼儿园中的重大事件,如:七夕、花祭、端午等传统庆祝项目。在这些独树一帜的事件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增加,其情绪情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为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许多国家都在加大教育的投入,重视本土化课程的开发。心理学、脑科学发展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也在为幼儿课程的科学化进程推波助澜。因此我们要深挖传统底蕴,树立文化自信,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课程模式。在各个领域的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加入其他民族的特色,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内容,提升儿童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培养幼儿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通过教师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民间文化知识。除了这些,还可以结合每个地区独有的特色例如:饮食、戏曲、工艺作品、音乐、绘画等,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因为这本来就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在课程开展的时候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以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国有很多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教师可以将这些加入学前课程中,通过一起庆祝节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行民族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318-319.

[2]江霞.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69.

[3]詹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16-17.

[4]邓志伟.二十一世纪世界幼儿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日、美、德、法四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1998(6):37.

[5]陈谟开.21世纪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 2002(5):7.

[6]曹能秀.近10年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差异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 2011(9):9.

[7]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侧重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经验、案例与趋势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1.

[8]曹能秀,王凌.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2011(9):13.

[9]王小英.日本教育课程研究动向[J].幼儿教育, 2006(2):8.

[10]林炎琴.日本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8(7):58.

[11]曹能秀.当代日本幼儿教育特色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2):103.

[12][14]余碧君.日本幼兒园教育课程的特点[J].幼儿教育, 1997(3):8-9.

[13]曹能秀.英国和日本学前课程目标的比较——以两国新版的学前课程纲要为蓝本[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6(2):50.

[15]肖磊.日本课程改革的机制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7(5):86.

[16]刘天娥.现代日本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03.

[17]刘天娥.日本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2):83.

[18]王余幸,袁爱玲.美、日、韩三国文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特色[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5):56.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王雅婧 王任梅

日本学前的家庭教育论文 篇3:

日本《幼儿期运动指南》对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启示

摘      要:对2012年日本文部省出台的针对幼儿体育发展的战略性报告《幼儿期运动指南》进行解读:日本文部省为实现幼儿体育所独有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开发智力、培养社会性等目的,运用丰富运动内容、保障运动时间、优化运动环境、加强家园协作、建立完善测评等途径解决幼儿运动所面临的多样性、动态性、适宜性不足等问题。对今后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启示:未来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应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以“内容-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为路径,以“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为协同,形成双向联动的体育模式。

关  键  词幼儿期运动指南;幼儿运动;幼儿体育;日本

Inspirations from the Early Childhood Exercise Guide used in Japan to

young children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LI Zhe1,YANG Guang1,ZHANG Shou-wei1,LIANG Si-yu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Shenbei Affiliated High School,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0,China)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xercise guide;young children exercise;young children sports;Japan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学前教育[1]。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2],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3]。从一系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國家对于幼儿教育、幼儿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而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体育在国内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教育、游戏、运动是支撑幼儿体育的三大基础,而前者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发挥幼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特殊的功能与价值,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借鉴与吸纳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幼儿体育发展路径,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邻国日本早在平成19年(2007年)开展的“以增进体力为基础的幼儿期实践活动能力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社会变化所导致的运动不足,对幼儿的体力、运动能力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4],并于平成24年(2012年)委任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先行研究制定了权威性的《幼儿期运动指南》[5](以下简称《指南》),且同年面向全国幼儿园、保育所颁布实施,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指南》所具有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及实效性特征对于我国幼儿体育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1  《指南》的内容特点

1.1  幼儿期运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提升健康水平。

通过对多名幼儿进行“最大摄氧量”和“身体支撑持续时间”的测量发现:与一般幼儿相比,积极运动的幼儿通常有氧能力较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表现较好[6]。幼儿时期各器官、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科学、适宜的运动可有效促进幼儿机能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保证适宜的食物摄取和适当的睡眠休息也有利于塑造匀称、强健的身体形态,降低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健康适宜的运动行为,可以较好地控制与缓解多种病症的出现,对躯体和精神层面都能产生积极影响[7]。幼儿期的运动与健康,以及成年后的运动与健康两者间存在着交叉关系,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其发展身体功能以及提升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另外,在运动和游戏中获得的快乐感和成功体验,有利于幼儿舒缓压力、愉悦心情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2)有利于培养基本动作技能和终身锻炼习惯。

经调查发现,在积极开展组织化运动教育的幼儿园中,幼儿的跑、跳、爬、转等基础动作能力更为成熟。良好的基础运动能力,不仅是参与较为复杂游戏和活动的前提,还是幼儿在危险情景下自我保护的基础。身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能够迅速地移动身体、调整姿势,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从而避免发生意外受伤的情况。另外,毕业后的运动量、运动频率、游戏的参与率、体质测试的综合得分与在幼儿园期间的运动积极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说明通常在幼儿园期间积极参加运动,以后运动参与和运动习惯的表现均较为理想[4]

3)有利于发展认知、创新和社会能力。

研究发现,快速变换方向的身体动作和需做出思考判断以应对复杂情况的全身运动对幼儿大脑的控制机能和运动智能的发育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会依据兴趣爱好和自身情况尝试改变规则与方式,在合理、可行的前提下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激发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塑造和培养幼儿丰富的创造力十分重要。另外,幼儿在游戏、运动时仿佛置身于微型社会,需要遵守规则、承担责任、交流沟通、协作配合、互帮互助、认知团队,能够释放天性、享受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够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坚持、学会竞争、学会全力以赴,这些对于幼儿自信、耐心、进取、专注等品质培养和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抗挫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

1.2  幼儿期运动的指导原则

幼儿时期运动内容应丰富,形式也应多样;运动时间应有保障,即每天60 min以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运动环境应优化,且以安全为准则;协作交流应加强,即幼儿园、家庭一体化;运动测评应完善,构建科学化方案;运动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运动应有教无类,关心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运动应以兴趣为引导,创造自主、自发运动的条件;运动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运动应不急求于结果,重要的是打基础;运动应多方合作,协同培养。

1.3  幼儿期运动的具体建议

1)多样化游戏是幼儿运动的核心。

以幼儿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为依据,设置多样化的游戏与运动。根据幼儿爱玩的特性设置游戏设施,在安全的基础上构造丰富、多样的游戏场地。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道具,既能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又利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2)兴趣、好奇心是幼儿运动的引导。

鼓励幼儿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获得快乐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以幼儿的想法和兴趣为引导创编运动游戏项目,精心设计运动场地,可实现幼儿自发地去运动。户外活动中,幼儿怀着好奇心与探索欲接触自然,享受解放感,遇到意外情况时积极面对、思考和处理,对幼儿来说是很好的锻炼。

3)安全、合理是幼儿运动的前提。

为保障幼儿在运动时的安全,需要对场地和设施全面了解,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根据幼儿的运动路径,注意园内设施的摆放位置,采取适当的预防与保护措施。制定游戏规则时,要以共同参与为出发点,以安全快乐为落脚点,由保育者和幼儿商议制定,既能保证游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安全性,又能兼顾到幼儿的爱好与兴趣,还利于發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家园协作是幼儿运动的保障。

保护者对运动持有的观念是影响幼儿运动行为的因素之一。保育者要注重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唤醒家长的运动意识,宣传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将幼儿在园内的运动情况及时传达,使家庭教育能够成为幼儿园运动教育的扩展与延伸。

5)树立科学的运动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科学的育儿观念,消除对幼儿成长的过度焦虑,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能获得不同的运动感受,增加身体活动时间,还能够锻炼幼儿的生活技能、培养责任感、体会成就感、建立幸福感、了解劳动的快乐和辛苦。让幼儿尝试家长孩童时的游戏,并鼓励在幼儿园中与其他伙伴分享,此过程对幼儿的益处不仅是增加运动、增强体力,还能培养幼儿的交流能力、团队精神。重视合理的语言鼓励和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达到增加运动自信、激发运动动力、享受运动乐趣、养成运动习惯的效果。

6)培养积极的运动型家庭。

家长要对幼儿一天中观看屏幕的时间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思考,合理安排静态生活方式,以每天60 min以上的运动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为目标。对家庭的生活节奏进行调整,对周末的安排多加思考,经常组织健康、绿色、有意义的家庭活动。茶余饭后的谈资,收集运动方面的海报,谈论家长在孩童时代的运动,参加亲子活动与郊游等对于营造家庭运动氛围而言都是非常好的手段。

7)使用可开发的运动资源。

当地的公园里有斜坡、有台阶、有草坪、有花朵、有树林、有宽阔的广场、有坚固的运动设施,都是优越的运动条件。家庭成员依据场所制作简易游玩路线图,根据内容编排有趣的故事:“这个地方盛开着鲜艳的花朵,我们去欣赏吧;那个地方隐藏着神秘的东西,我们去探索吧”。此类生动的情景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激发探索欲,唤起幼儿运动的热情。附近对外开放的幼儿园是很好的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符合幼儿的运动要求并且爱玩的习惯,能够较好规避危险因素。

1.4  幼儿期运动的测评推荐

1)建立科学的运动量测量方法。

对于幼儿运动量的测量,可以间接测取每天的运动时间或与之相关信息,广泛使用的方法有“绝对评价”“相对评价”问卷式调查与“计步器测定”3种,测定结果作为日常运动量的参考指标。计步器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测量手段,以电子设备所记录的步数为参考值,不受保护者(家长)与保育者(教师)的主观评价所影响。依据步数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关系(Tudor Locke etal,2011)分析得出,幼儿步数的目标值为10000-14000步/日。由于计步器种类和佩戴方式等因素会对测定值产生一定的干扰,所以不必过多拘泥于评价标准,而是应当利用测量值客观地反映个体每日差异和日常变化,为运动量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参考。

2)建立完善的运动能力评价方案。

为客观评价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评估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日本文部省以4~6岁年龄段的幼儿为研究对象,测试项目为25 m直线跑、立定跳、原地抛球、双脚连续跳、身体持续支撑时间、移动接球(15 m往返跑为25 m直线跑无法进行时的代替测试项目)。对测定结果按照标准化的评判标准以1~5的得分进行量化,累积相加计算综合得分。评判标准是根据全日本的幼儿园、保育所中随机抽取的4~6岁幼儿12 000人的测试结果为基础制作而成。幼儿的运动能力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干扰,通过实施适应性的全国幼儿运动能力标准化测试,可以对全日本幼儿的运动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比较,确定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为下一步开展运动教育提供参考。测试结果不仅可以用于评价幼儿个体水平,对于班级、幼儿园整体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做出阶段性评估,对学龄后的运动能力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现状

1)多样性体育体验不足。

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现场测试和调查结果统计整理发现:我国的幼儿游戏正逐渐发生变化,游戏中积极性运动的比重不断降低,静坐时间延长,运动体验、运动量不足。像球类、跳绳、滑梯等运动型游戏不断减少,绘画、唱歌、积木等静态性活动不断飙升,尤其是绘画更为明显。

老师和家长们普遍认为运动即伴随着危险,为了更好地“呵护”孩子,会更多地干预幼儿的运动行为,致使很多幼儿在成长至3岁左右已经普遍缺乏积极性运动的游戏。

在我国,小篮球、游泳和娃娃足球虽很流行,却往往面临学习指定内容而忽视其他动作发展的问题。体育活动如果仅是单一固定的练习而不是内容丰富的玩耍游戏,就不利于幼儿多样性的运动体验和多方面的动作发展。单纯为了运动而游戏,一味追随体育潮流,不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负荷强度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幼儿对运动缺乏热爱、形成压力,甚至对身心产生伤害。

2)动态性生活方式不足。

生产力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日常静态时间增多就是典型特征之一[8]。家长溺爱和对孩子的纵容,使得幼儿整日沉迷于电子游戏。长时间观看电子屏幕对于快速生长发育的幼儿来说,视力、骨骼都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幼儿的运动时间与基础运动能力表现出正向关系,幼儿一周总运动时间≥420 min与一周总运动时间<420 min在体质测试结果上会出现显著差异。运动时间较长的幼儿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9],而我国幼儿一周的总运动时间却很难达到420 min以上的水平。

3)适宜性体育条件不足。

现如今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增多,家长因工作、经济等压力被迫减少孩子运动的陪伴时间,而且更多地停留在主观层面,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家庭中多是孩子独自玩耍或者两、三为伴,只有在幼儿园内才能够与多个小伙伴一起运动和游戏。另外,我国社区中的健身设施、公共绿地以及娱乐广场等,在开发设计时更多的是以大众利用为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运动需求,导致很多幼儿居住的附近缺少适宜性运动条件。扩大的城建规模、增多的家用汽车、上升的危险系数以及增加的溺爱指数,孩子们再难以像以前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

4)協同性体育环境不足。

幼儿的运动教育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下开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然而我国幼儿体育环境更多的是各自为战,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延伸与扩展,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幼儿体育的时代化发展。另外,升学带来的现实压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使得轻体育重智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国家的教育方针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关部门也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幼儿体育的实际情况仍不乐观,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3  启示

1)科学设计幼儿体育内容。

游戏是幼儿成长中最大的心理需求。幼儿需要游戏,如同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游戏干预对幼儿每日MV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目标的积累有相当大的贡献,研究表明对男孩的贡献高达40%,对女孩的贡献也达到30.7%[10]。依据我国幼儿体育的现状可知,作为幼儿体育主要载体的游戏近年来却表现出内容单一、运动成分越来越少的趋势。幼儿游戏的创编与运用需要摆脱刻板化、单一化,做到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使游戏带动幼儿体育,用运动填充幼儿游戏,实现游戏与体育间良性互动关系。另外,好动、好奇、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抓住此特征以有趣、生动的体育游戏做干预,利于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在生动、多样的体育游戏中幼儿全身心投入,体验多种动作练习,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与完善,又能感受乐趣、舒缓情绪,保持身心愉悦与放松。游戏时需要遵守规则、服从理性,利于幼儿公平、诚实、自治、克己、尊重他人和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形成[11]和社会性的发展[12]。同时,幼儿在游戏中认真观察、大胆想象、敏锐思考、准确判断、果断行动等,对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等智力的提高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3]

我国的幼儿体育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以有趣、生动、多样的运动游戏为教育手段,注意新型游戏的开发与创编,科学地增加游戏的运动成分,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求。让幼儿游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娛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手段。

2)充分保证幼儿体育时间。

多项资料显示:很多国家和地区儿童超重与肥胖的现象已经达到惊人的比例,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4]。究其成因: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幼儿的空闲时间都更多地耗费在电视观看、电脑使用、电子游戏和电话交谈上,观看屏幕时间延长,静坐时间增加,导致身体活动时间和活动量的严重不足[15]。尤其在我国,中国式教育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致使幼儿阶段就开始接受超量的文化教育,承受本不属于此年纪的学业压力。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过度溺爱,近乎泛滥的物质支持以及孩子不能受丝毫委屈的思想观念,使得体育时间与体育量自然达不到目标要求。而多项研究证明,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改善超重与肥胖的问题[16]。因此,世界上诸如美国、加拿大、世界卫生组织等很多国家和组织都积极地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改善幼儿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措施虽有所不同,但“每天必须坚持一小时以上的身体活动(包含游戏)”却成为他们的共同点[17-18]。就目前我国的现状而言,虽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便制定了“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校园足球”“小篮球”等一系列提高体质水平、发展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但现阶段运动时间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19]。《指南》中针对60 min以上运动(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做出详细、具体的指导建议,为解决我国幼儿体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幼儿园环境下体育活动的安排、课间活动的组织是增加幼儿运动的有效途径,幼儿游戏灵活穿插、体育教师科学干预、智体结合多面引导是控制幼儿运动的主抓手。在家庭教育下家长陪同与带动,树立科学体育观念,营造体育氛围,体育内容安全多样,体育方法科学合理,体育时间自然而然地便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3)多维开发幼儿体育空间。

幼儿体育需要良好的体育环境作为支撑,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多种因素致使幼儿体育环境、体育空间逐渐缩小,体育条件愈发不足。影响幼儿体育空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儿童看护、往返学校、游戏干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社会体育参与、医疗环境和家庭环境等[20]

在往返学校方面,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家用汽车的普及和公交系统的完善,但也间接减少了幼儿在交通方式上的身体活动。比如,在美国只有15%的幼儿会在家至幼儿园距离3 km以内以步行的方式往返学校[21]。而在我国城市幼儿和儿童往返学校多以家长“车接车送”为主,以步行或骑自行车方式的比例仅为37%[22]。步行往返幼儿园是增加幼儿运动的优良途径之一,其运动程度与那些使用机动交通工具往返幼儿园的幼儿相比要活跃,每日MV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差异达到了20 min[23]。在安全可行的情况下,我国幼儿家长应尽可能地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励幼儿采用积极主动的交通方式往返幼儿园。同时,这些数据从幼儿看护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爱。因此,消除家长对于安全问题的过度焦虑,唤醒家长对于体育与健康的主动意识,是我国幼儿体育科学化发展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社会体育参与方面,社区背景下的体育与娱乐活动有利于扩大幼儿运动空间,既能够扩宽交友圈,又可以接触新鲜运动项目。家长和老师鼓励幼儿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于营造多样体育条件、扩大体育空间和培养幼儿社会性十分有益。

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对体育的认知和对体育的支持程度,家长的育儿方式与风格,家庭结构的组成,家长对幼儿体育的干预等潜在条件对体育空间的影响明显。我国幼儿体育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善于发掘潜在因素,发挥其对于幼儿体育的推动作用。

4)三方协同幼儿体育环境。

《指南》指出,通过传递交流信、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协作,让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运动教育的延伸,使之突破自身局限,形成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同时,研究表明在生活社区中有完善的健身场所及周边有公共绿地等活动空间的幼儿群体,其户外身体活动时间不仅要长于其他幼儿,且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水平是其他幼儿的4.72倍[24]。如此之大的差距,恰恰体现了社区环境对于幼儿运动参与的重要程度。因此,幼儿良好的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是家庭、学校和社区三大环境下综合教育的结果。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偏重于幼儿园内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这两大领域下的研究,这势必会阻碍幼儿体育的发展速度[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指出,教育机构必须突破自身局限并向社会开放,希望各国教育机构能在合作、开放中求发展,在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中寻求教育质量的提升。众多发达国家也都深刻意识到“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走向。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唯有形成此格局,实现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创造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26]

我国幼儿体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构建起“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以幼儿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三大环境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建立起有效的组织与保障措施,共同提高幼儿身体活动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机制的构建要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铺开”的基本方针,把体育的范围由幼儿园辐射到家庭与社区环境下,把家庭和社区的成员吸引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来,把幼儿园和家庭的体育游戏开展到社区环境中去,做到层层渗透、多方结合。

鉴于上述启示,未来我国幼儿体育的发展应形成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以“内容-时间-空间”三位一体为路径,以“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为协同的特色运动教育模式(见图1)。充分发挥双“三位一體”的双向联动优势,是我国学前体育时代化、科学化、现代化、多元化、实效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成为了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新符号,但人类身体的进化程度似乎还始终未能适应这样的巨大变化。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在解放身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由于运动减少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当前,运动不足和长时间的静态生活俨然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身心健康的巨大压力也随之而来。这类问题并不只是出现在成年人群体,在幼儿中也同样突出。借鉴日本相对成功的幼儿运动指导经验,既利于弥补我国幼儿体育在发展方面的某些不足,帮助制定适于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可行化方案,又利于为改善幼儿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8-04-27]. http://www.gov.cn/

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EB/OL] [2018-04-27]. http://www.XinHu anet.com/ politics/

2016-03/22/c_1118409089.htm.

[3]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EB/OL] [2018-04-27]. http://www.gov.cn/xinwen/2016-08/20/content_5101024.htm.

[4] 文部科学省(2011)体力向上の基礎を培うための幼児期における実践活動の在り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EB/OL]. [2018-04-27]. http://www.mext.go.jp/a_menu/

sports/youjiki/index.htm.

[5] 日本文部科学省.幼児期運動指針ガイドブック[EB/OL]. [2018-04-27]. 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undousisin/

1319772.htm.

[6] 文部科学省(2010)平成22年度. 学校保健統計調査報告書[EB/OL]. [2018-04-27]. http://www.mext.go.jp/

b_menu/toukei/chousa05/hoken/1268826.htm.

[7] 日本小児保健協会(2011)平成22年度幼児健康度調査委員会. 平成22年度幼児健康度調査速報版[EB/OL] [2018-04-27]. http://www.mext.go.jp/c_menu/

sports/kodo/data/1300819.htm.

[8] 庄弼,任绮,李孟宁,等.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J]. 体育学刊,2015,22(6):64-70.

[9] 文部科学省(2010)平成22年度. 全国体力·運動能力、運動習慣等調査報告書[EB/OL]. [2018-04-27]. 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kodomo/zencyo/1300107.htm.

[10] RIDGERS N D,STRATTON G,FAIRCLOUGH S J.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of children during school playtime[J]. Sports Medicine,2006,36(4):359-371.

[11] 全海英,马超. 情境启动体育游戏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14,21(2):95-98.

[12] 关博,杨兆山,张茉. 情景体育游戏对5~6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37-41.

[13] 黄贵,苏永骏. 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J]. 体育与科学,2012,33(4):116-120.

[14] 王磊,司虎克,张业安,等. 国外关于体育空间和设施特征与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关系研究进展[J]. 体育学刊,2016,23(1):80-86.

[15] GUILLAUME M,LAPIDUS L,BJORNTORP P,et al. Physical activity,obesity,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The Belgian Luxembourg Child Study II[J]. Obesity research,1997,5(6):549–556.

[16] KEADLE S K,CONROY D E,BUMAN M P,et al. Targeting reductions in sitting time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improve health[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7,49(8):1572-1582.

[1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0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EB/OL]. [2018-04-27]. 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guidelines/.

[18] ROBERTS K C,YAO X Q,CARSON V,et al. Meeting the Canadian 24-Hour Move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J]. Health Reports,2017,28(10):3-7.

[19] 教育部. 每天1小時体育活动列入课表[EB/OL] [2018-04-27].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5147/201203/132004.html.

[20] LOPRINZI P D,CARDINAL B J,LOPRINZI K L,et 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Obesity Facts,2012,5(4):597-610.

[21] DENTRO K N,BEALS K,CROUTER S E,et al. Res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2014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 J Phys Act Health,2014,11(Supp 1):S105-S112.

[22] 张加林,唐炎,胡月英,等.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国际比较[J]. 体育科学,2016,36(1):3-11.

[23] FAULKNER G E,BULIUNG R N,FLORA P K,et al. Active school transport,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and youth:a systematic review[J]. Prev Med,2009,48(1):3–8.

[24] CLELAND V,CRAWFORD D,BAR L A,et al. 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children’s time spent outdoors,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overweight[J]. Int J Obesity,2008,32:1685-1693.

[25] 沈建华,肖焕禹,龚文浩. 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三位一体实施素质教育[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6-8.

[26] 安桂清,任富恒. 学校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研究——以上海市世博家园社区“快乐三点半”项目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15,39(6):38-42.

作者:李哲 杨光 张守伟 梁思雨

上一篇: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下一篇:课程理念与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