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16

一、引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农业无利可图,城乡二元分割,农民收入微薄,“三农”问题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咨询部工程技术课题管理委员会课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社会经济体制持续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发展面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中心环节,其对农业的资金流向以及经济活动进行了记录,也属于农民生活水平的良好体现。鉴于此,只有搞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把握农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从而准确地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是改革农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我国具备广阔的地域,难以系统地监管偏远的农村区域,这造成农业经济素质建设的不合理与不完善,难以体现相应的作用,这重点体现为领导干部缺少较强的纪律意识、农村产权管理无序等。因此,只有改革农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避免领导干部过于干涉村级经济组织及其责任人,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2.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方式之下,农业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单一,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受限,这不利于有效地发展农业经济。鉴于此,只有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方式,才可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才能够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以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加速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二、理论基础

(一)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起初是对落后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状况的描述。“二元”是指一国经济系统中不同性质的制度、技术、机制等的并存。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为少数现代的、正规的金融市场组织和大量落后的、传统的和非正规的金融现象的并存。所谓正规金融就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共同组成的金融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则是各种独立于政府监管的金融活动,在我国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包括钱庄、合会(又称互助会)、私人之间的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有其现实原因,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社会关系依赖度强以及农户收入不稳定等特点,使得正规金融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因,往往偏好投入国有经济领域,而非国有经济领域却不能获得与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相当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农村非公有经济对正规金融以外的资金存在强烈的需求,由此内生出与正规金融并行的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政府官方的认同,非正规金融部门和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低效率和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长期以来政府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减少和消除非正规金融,而没有研究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非正规金融活动是经济主体对其经济环境的一种市场反映,它产生于纯粹的市场需求,容易渗透到经济的各方面。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实践看,非正规金融与特定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户正规金融市场准入的不平等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限制,农村正规金融供求缺口仍然很大,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需求依然旺盛。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民建立现代信用观念,资金的有偿使用和增值收益,还可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储蓄一投资”转化的顺利运行。

此外,当政策制定者干预正规金融活动并要求其改变信贷投向时,农村非正规金融将不受政策限制而继续为资金需求者提供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最大化其收益的均衡结果,在理论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的农村经济中,农村的很多经济活动都与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很大的联系。

(二)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经历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金融抑制理论,由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在其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金融体制落后和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式的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政府当局的过分干预和管制的错误政策密切相关。

由此,麦金农和肖得出结论:要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使金融得到發展。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减少政府干预,以金融深化来消除金融抑制,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金融深化是在金融抑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金融深化可以克服金融抑制带来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局面。陷入金融抑制困境的国家应该积极推行金融自由化,提高实际利率,放开金融市场,以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通过增加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由于金融深化理论中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这一较为严格的理论假设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以摆脱金融抑制现象为目标的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未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投资,期望的金融发展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并未出现,由此诞生了金融约束理论。

(三)农村金融政策理论

农村金融政策理论主要有三大代表性理论: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融资或信贷补贴论是占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张通过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这种过分依赖于外部资金的农村金融政策引发了资金回收率低、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加之对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忽略,致使农村金融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开始得到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实际上是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以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主张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激励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主张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但是这种完全放弃政府介入和干预的利率自由化也存在问题,如利率自由化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非市场的要素提供支持,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由此产生。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组织形式对解决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简单的提高利率水平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尽管农村金融市场所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必须以完善的体制结构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引起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介入,应该关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并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然而低利率、强调信贷补贴的农村金融政策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贴息贷款不能有效地到达农村贫困者手中。实践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信贷补贴无法解决中国农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金融抑制所导致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

三、研究内容

基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像是财务管理存在管理无序、缺少人才保障体系、缺少民主监督等,这就需要创新和改革财务管理工作。为此,本次课题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对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创新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同仁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CNKI期刊、相关理论著作和网上资源等途径对相关的发展背景和理论依据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一步地分析,更好地了解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现况与成果,从中得到启发。

2.访谈法:在调查中,通过事先拟定好的开放性的问题,对被调查地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通过与之交谈的方式搜集能够客观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真实把握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提出更好的建议。

3.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论坛、撰写研究反思、研究随笔等。

五、研究结果

(一)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要想创新农业财务管理工作。应高度关注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只有使其转变思想观念,才可以提高农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鉴于此,在招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情况下,有关的责任人务必制定严谨的招聘标准、招聘程序,认真地筛选有关应聘人员,确保所有通过面试的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即可以独自胜任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对于业已在财务管理工作岗位上胜任很长时间的老员工而言,应对其开展不定期、定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以使其专业技能持续提升,从而跟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并且也可以推动其更加高效地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应实现农业财务管理有关法规体系的普及,以有效统一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与法治管理工作,这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还应创建与健全农业财务管理的激励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以使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让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较高的专注力以及极大的热情,从而真正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农村财务工作

农业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会造成严重的腐败现象,从而损害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让农民难以真正地相信政府部门,从而影响到难以顺利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务必积极地公开村级财务工作,优化当前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的现状。一是村干部在公开财务工作时,应认真地根据有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制度,应确保完善地公开财务工作环节。二是确保及时地公开财务工作,特别是需要准时公开一部分跟农民群众利益存在直接影响关系的财务工作,从而方便农民群众的监督,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水平。三是确保公开财务环节的严格化,因为一些村干部往往是受到群众或上级部门的压力而公开财务工作,所以难以严格地根据公开财务的流程公开财务工作,这样公开财务缺少透明性,为了避免存在如此的现象,应让农民自主地组织监管小组,以监督公开财务的流程,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财务工作。

(三)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逐步普遍地应用信息技术。出现的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然而,纵观当今农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因为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作用,农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的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依旧应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这不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阻碍了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为此,需要加速建设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一是需要积极执行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机制,确保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二是需要在农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电算化,以尽可能地规范财务账目管理工作。

(四)有效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

通常而言,农业财务监督工作涵盖内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其中,内部监督重点是让农村群众自主建设的理财小组监督农村的财务工作。然而,纵观当今农村建设的理财小组的实际现状而言,基本都是村干部指定,理財小组的组成部分大都是村干部的亲朋好友,这难以公正地监督财务工作。通常在明确财务管理问题或漏洞的情况下,理财小组难以实时进行上报,也常常会忽视这种情况,为此,这跟建设理财小组的初衷相违背。除此之外,尽管上级监督能够实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可是难以全面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这导致形成其它的一些财务问题。为了更加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农业财务监督工作,一方面,应建设和优化农业理财小组,立足于选拔优秀的小组成员,适宜应用村民选举或者是推举的形式实现选拔,这样才可以在农业财务管理中有效地体现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上级监督力度的强化,上级应结合各个农业区域的实际现状建设专门的监督小分队,以更加系统、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确保有序地开展农业财务工作。

(五)从经费上支持农业财务工作

想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务必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为此,各级管理部门务必执行清晰化的农业财务管理经费保障制度,清楚农业财务管理补贴经费的形式。例如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能够基于居委会单位设置专门的账户,然后向专项账户中直接下拨资金。除此之外,可以让乡镇农经站代为管理乡镇的其它经营收入。并且,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规范地应用专项资金,以及保障有效地应用专项资金,从而使专项资金的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地提升,真正实现专项资金应用率的提升,推动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存在无序的状态、缺少人才保障体系和民主监督体系,因此,务必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及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农业财务工作,有效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以及从经费上支持农业财务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内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化。

(作者单位:濮阳县财政局徐镇财税所)

作者:刘学亮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农业无利可图,城乡二元分割,农民收入微薄,“三农”问题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瓶颈”。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思考、待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与农村的集体资金。其中农业信贷资金始终是我国农业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信贷资金已经占到农业投资总额的40%以上。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信贷资金将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来源。

研究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研究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利于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对比度,可以适时的根据现实数据制定方针政策。第二:农业问题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决粮食问题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变得非常必要。第三,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尽相同,由此,要找出浙江省的数据变得十分有必要,根据浙江省的数据来研究浙江省的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利于促进浙江省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发展效率。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信贷与农业GDP,总产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管鹏,刘荣茂(2007)基于协整分析,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1990~2005年间江苏省农业信贷、对政支农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人与财政支农投入,农业信贷投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董晓林(2008)等通过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储蓄率等三个决定因素的影响机制,建立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李艳秋,吴亚,辛立秋(2009)通过对黑龙江省的农业信贷投入对农村经济支持作用的实证研究,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农业贷款的增长率每提高1%,农业总产值的对数将增长0.12%。

蒋柳(2011)基于对我国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的研究,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部、中部地区农业信贷、地方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既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又具有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既具有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又具有短期因果关系,但是西部地区的农业信贷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因果关系不显著。

此外,高艳(2007),,马驰与张忠明(2008)等也通过各种实证分析,验证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农业信贷与农业GDP,总产量不存在正的相关关系

林强(2008)选用1978~200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贷款的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下,1978~2006年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均不是农业贷款增长的Granger原因。

季凯文和武鹏(2008)提出了由于中国农村金融运作相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要求缺乏效率,中国农村金融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但没有给当前农村经济增长带来明显的效果,并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结论。

梁传栋、董彬(2009)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80~2005年间中国农业信贷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人均贷款对农村人均收入增加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裴辉儒(2010)利用统计描述和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7年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信贷和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的长期均衡关系不明显。

此外,温涛,王煜宇(2005),刘树军,杨红(2006)等也得出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甚至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三)国内外具体研究的结论

由上面可见,不同的专家学者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农业信贷与农业GDP之间存在正相关,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甚至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同一个学者也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省份之间,两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信贷较少,江苏省农业信贷较大,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浙江省的农业信贷与农业GDP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其特有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农业信贷主要是对农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是国家从资金方面支援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信贷资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第一,储蓄——投资的转化作用。农业信贷就是储蓄转化为生产型投资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农村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将农村闲置资金不断吸纳为储蓄存款,继而又通过信贷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

第二,资源配置作用。与政府无偿贷款资金相比,农业信贷是有偿的,这就会促使借贷者将农业资金投向资本边际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中去,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第三,生产能力的提高作用。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政府就能以较低利率进行农业信贷的投放,不断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运用,间接也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四,良性循环作用。通过农业信贷政策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储蓄将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又会将这些储蓄通过信贷方式投向农村,农户不断运用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农业信贷支持加大农业投资,从而又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四、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前面的几个章节从理论上面分析了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前提是开放的,是全国范围内的,而不是浙江省范围内的,而对于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是与全国不是很相同的。因此,对于浙江省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浙江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基本符合这些理论条件,但是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要具体分析出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存在联动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性就要通过计量模型来验证。

(一)数据的选取

在浙江省农业信贷方面,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的浙江省农业贷款的数据,令其为K;而在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本文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浙江省农业总产出的数据令其为Y,在劳动投入量方面,选取了2007年到2015年浙江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令其为L。主要数据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

(二)建模分析的步骤设计

1.制定模型。在设定经济增长的模型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反映一些性质,所以本文也采用这一函数,并对这一函数取对数。得到:

lnY=lnA+alnL+blnK,其中A为常数,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Y为农村经济总产出。

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2.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是时间序列使用计量经济学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使用的是单位根检验里面的ADF方法。评判标准:ADF统计量的T值,如果大于各显著水平的检验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得到是非平稳序列的结论;如果小于各显著水平的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得到是平稳序列的结论。

根据eviews的结果,可以看出2007年到2015年浙江省农业信贷值,农村总产出以及劳动力投入是二阶平稳的。

2.格兰杰因果检验。现在要进一步判定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方向性问题,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浙江省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总产出中农业信贷对农村经济总产出存在很强的影响。

3.模型方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劳动力投入和农业贷款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影响,其中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于劳动力投入对经济的发展。由上面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浙江省的农业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大的正相关关系。在浙江省,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人认为,要提高浙江省的农村经济,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政府要大力加强各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力度,努力并积极的完善立法,以保障农业投资稳定增长

在1993年,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但是它只是对于农业资金投入过程中的责任业务加以界定,而没有涉及其他农业投资主体。而浙江省作为一个工业大省,投入到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当中的贷款比例较大,但对于浙江省的农业已经其贷款比重就相对较小。所以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各金融机构的投资业务。我认为,政府可以根据浙江省的具体情况,从支农职责分工与业务、新增贷款比例、财政性补偿等方面进行界定,从而能正确引导正规金融信贷资金投入到农业中去。

一方面,正规的农业信贷,可以促进农业平稳较快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正规的农业信贷,具有较为低廉的贷款利率和较低的风险,能适合广大农民。

(二)政府要积极引导民间信贷资本投资农业产业领域,对于民间信贷,要适时监督,并规范其借贷数额,保障安全

要使得合法的民间信贷活动规范化,浙江省可以通过制定相对应的民间信贷法律法规,赋予正规的民间融资行为主体及其行为以应有的法律地位。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民间信贷资本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努力引导其流向相对高效益的农业项目;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市场,在正规金融机构尚无开办用于生活支出方面的贷款项目的情况下,发挥民间信贷门槛低、手续简便的特点,满足广大农民生活性贷款需求。

当然,政府也要积极加强对于民间信贷的贷后监督管理,防止农业贷款用于其他农业生产以外的用途,提高农业信贷资金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农业贷款发放、使用过程的透明度,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提高农业贷款向农业投资转款的比率,实现农业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政府要对于不合法,不规范的民间信贷加以严厉的取缔,依法打击不法行为。

(三)浙江省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农村经济和省情,实现农村金融多元化,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政策

浙江省东中西,南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农村所面临的生产条件、市场环境也不尽相同,其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杭嘉湖平原地区多为平原,丘陵,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而浙江省南部地区多山地,盆地,适合种植果树等植物。又如,在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等地,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私营经济在这些县市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那么这些地区的农业可以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的信贷可以相对较少一些。而浙江省中部,西部等地,农村经济较为东部落后,所得到的借贷金额相对较少,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这些地区农村和农业的贷款,不断促进该地区有潜质的农业经济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鹏,刘荣茂.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1.

[2]董晓林.四大担保模式化解农民贷款难题.农业经济问题,2008(09):35-40.

[3]李艳秋,吴亚,辛立秋.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支持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4]梁传栋,董彬.农业信贷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1980~2005年的实证检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83-286.

[5]裴辉儒.我国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基于1978~2007年31个省份的Panel Data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2):31-41.

作者:沈波涛

农村金融深化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对我国至关重要。而随着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文章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例,分别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现阶段四川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平稳性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是新中国走向繁荣不可或缺的一步,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建设更是迫在眉睫。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日益发展,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金融与经济的相关关系历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973年,Mekinnon[1]与E.S.肖[2]先后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研究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随后本杰明、雅荣、Burgess、Pande等人相继对农村金融进行了研究,他们均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他们对不同国家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20世纪末国内开始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进行研究。许笑波和邓英淘(1994)通过改进的金融相关比率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进行衡量[3],之后许多学者都通过这一改进的金融相关比率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姚耀军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4],同时郭凯等证明在我国不同区域,农村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但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他们是正相关的[5]。随后王丹(2006)[6]、周斌(2007)[7]、张金鑫(2008)[8]、徐佳(2010)[9]、杨国颂(2011)[10]等人分别对安徽,新疆,东北,湖北等地区进行了研究。从他们的研究结论中发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不同地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的。

由于我国农村分布较广,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从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就各不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分区域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在本文中将对四川这一农业大省进行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多数都只分析了金融发展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而未具体去分析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在分析农村金融与整个农村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与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数据说明及数据来源

(一)反映农村金融状况的指标

衡量金融发展状况一般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进行。而金融发展规模通常用金融相关比率计算,金融效率通常以储蓄动员能力与储蓄投资转化比来衡量。在本文中,用类似的指标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衡量。由于农村统计指标中无农村GDP这一统计指标,在这里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替。农村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故以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衡量农村金融资产。即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用FS表示。农村储蓄动员能力:即农村居民储蓄与纯收入的比值用CD表示。农村储蓄投资转化:农村信用社贷款与存款的比值用CT表示。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以及《中国金融年鉴》。

(二)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標

反映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很多。但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因此,在本文中以人均收入来衡量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用PI表示。以第一产业增加值衡量农业发展水平,以AT表示。由于在农村,其主要收入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农村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收入。故在本文中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值来衡量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用ME表示。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

三、研究方法说明

在本文中主要是分别讨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市场经济的相关关系。在帕加诺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变形,lng=α1A+α2θ+α3S+ε,其中g经济衡量指标,在本文中分别指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市场经济,A,θ,s是金融相关指标,在本文中分别是指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投资转化比以及储蓄动员能力,其分析过程是主要分以下三步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11]。

(一)平稳性检验

由于在研究时,最初所收集的时间序列数据是随机的,因此在分析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检验时间序列间的统计规律是否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等现象。检验数据的平稳性通常用单位根检验进行。在本文中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数据平稳性。

(二)协整检验

通常,我们只能对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而对于那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我们可以通过差分变换将其变为平稳序列,但是在变换过程中可能会使总量的必要的长期信息丢失。协整检验可以分析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若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是协整的,那么存在一个线性组合使得这些时间序列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选用Johansen检验方法。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经济研究中,经常研究判断几个变量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外一个或者几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就是一种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Granger认为,检验x是否是引起y的原因,需要看当前y能多大程度被x解释,而加入x的滞后值后,y的被解释程度是否提高。若一个变量会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他们之间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四、实证分析

(一)根据四川省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以下分析

1.对农村经济(PI),金融相关比率(FS),金融效率(CD)和储蓄投资转化比(CT)进行平稳性检验。

通过人均纯收入(LNPI),金融相关率(FS),储蓄动员能力(CD)以及投资转化比(CT)的趋势图(图1),不难发现LNPI,FS,CD均有明显的时间趋势且序列偏离零值,而CT没有明显时间趋势且序列偏离零值。根据趋势图选择相应的回归模型形式对各序列进行ADF检验,首先对原序列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表1)。

通过表1,发现LNPI,FS,CD,CT四者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5%水平下的绝对值,因此在5%水平下原序列均有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对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分析。

下面分别用dP,dF,dD,dT表示LNPI,FS,CD,CT的一阶差分,其趋势图如下图(图2),根据趋势图选择相应回归模型进行ADF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所示(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到,dP,dF,dD,dT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大于5%水平下的绝对值,因此在5%水平下dP,dF,dD,dT均无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这表明人均纯收入的对数值,金融相关率,储蓄动员能力以及投资转化比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2.对农村经济(PI),金融相关比率(FS),金融效率(CD)和储蓄投资转化比(CT)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由于在协整检验时,滞后期的选择对检验结果很明显,因此在进行检验之前,因确定适当的滞后期,在这里根据VAR模型的SC值最小原则,确定最佳滞后期为3。其迹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下(表3),从表中看到原假设None表示没有协整关系,其迹统计量为74.41738,大于临界值47.85613并且P值为0.0000,可拒绝原假设,即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与至多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假设下的计算结果类似。在下一假设至多存在三个协整关系的计算下的迹统计量为3.395715小于临界值3.841466且P值为0.0654,可以接受原假设,即存在三个协整关系。因此通过迹统计量协整检验可以判断LNPI,FS,CD,CT之间存在三个协整关系。表4显示了对数似然最大的协整关系式,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为:

LNPI=20.11633FS-12.81616CD-7.336392CT

并且调整系数多个估计值中D(CT)为负值,因此协整关系有效,LNPI,FS,CD,CT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协整关系式可以看出农村经济与反应投资规模的金融相关率成正比,而与反应金融效率的储蓄动员能力以及投资转化比长反比。这可能是因为农业贷款的效益不高,造成农村贷款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非农村经济,造成农村经济的外流。

3.对LNPI,FS,CD,CT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以上检验已证明LNPI,FS,CD,CT四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其进行因果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表5),表5表明在5%水平下LNPI是CT的格兰杰原因,而FS,CD,CT均不是LNPI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0%水平下FS和CT是LN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对投资转化比有显著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规模与投资转化比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经济与储蓄动员能力无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对农业经济(AT)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1.对农业经济进行平稳性检验。用与前面类似的方法对农业经济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程及结果如下(表6),结果表明AT是一阶平稳的,故可对AT,FS,CD,CT进行协整检验。

2.对AT,FS,CD,CT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这里根据VAR模型的SC值最小原则,选择滞后期为3。其迹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下(表7),确定AT,FS,CD,CT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表8显示了对数似然最大的协整关系式,标准化后可将协整方程写为公式:

LNAT=12.53039FS-3.203111CD+13.60825CT

并且调整系数估计值D(LNAT)为负,表明该协整关系式是有效的。公式表明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规模以及投资转化比成正比,与储蓄动员能力成反比。这可能是因为农业投资效益不高,导致部分居民将资金用于非农村投资而非农业投资。

3.对LNAT,FS,CD,CT進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上检验说明LNAT,FS,CD,CT四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其进行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9),这表明在5%水平下LNAT是CT的格兰杰原因,FS、CD、CT均不是LNAT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0%水平下CD是LNAT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投资转化比有显著影响,且储蓄动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但农业经济与金融规模比无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对农村市场经济(ME)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由于数据的缺失,在这里选择1995年至2010年的数据对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1.对ME,FS,CD,CT进行平稳性检验。用与前面类似的方法对ME,FS,CD,CT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方程及结果如下(表10),结果表明ME,FS,CD,CT均是一阶平稳的,故可对ME,FS,CD,CT进行协整检验。

2.对ME,FS,CD,CT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这里根据VAR模型的SC值最小原则,选择滞后期为2。其迹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下(表11),确定ME,FS,CD,CT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表12显示了对数似然最大的协整关系式,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为:

LNME=0.213888FS+2.905523CD+1.271993CT

且调整系数估计值D(LNME),D(FS),D(CT)为负,表明该协整关系式是有效的。公式表明市场经济与农村金融规模,投资转化比以及储蓄动员能力均成正比。说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对农村市场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对ME,FS,CD,CT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上检验表明ME、FS、CD、CT四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对其进行因果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13),表明在5%水平下CD是LNME的格兰杰原因,FS、CD、CT均不是LNME的格兰杰原因,而在10%水平下LNME是CT的格兰杰原因。故储蓄动员能力对市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投资转化比。但市场经济与金融规模之间比无格兰杰因果关系。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金融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投资转化与经济发展却相互抑制。储蓄动员能力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却抑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均促进了投资转化比的提高。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以下建议:继续扩大金融规模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投资效益,抑制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用途,防止农村资金外流,改善投资转化比与经济发展相互抑制的现状;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同时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农业科技,使用現代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

参考文献

[1]Mekinnon.Money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e.1973

[2]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许笑波和邓英淘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5).

[5]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07)

[6]王丹,张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

[7]周斌,匡亚斌.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J].新疆金融.2007(6).

[8]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08(6).

[9]徐佳.湖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2010.

[10]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理论与实证分析[D].2011.

[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眭方微(1991-),女,汉族,四川宜宾人,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金融与财务;周靖(1990-),女,汉族,吉林白城人,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张静(1989-),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就读于成都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作者:眭方微 周靖 张静

上一篇:机械工程材料建构主义论文下一篇:土整项目财务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