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农业银行金融论文

2022-04-22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变革时期。这不仅涉及中国经济自身增长质量的提升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涉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新常态背景下,消费对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而中国还将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强劲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数据时代农业银行金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大数据时代农业银行金融论文 篇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各行各业都面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银行金融行业也开始将大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之中,开始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加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2015年1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这篇征求意见稿中对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提出了大致的意见框架,国家鼓励开展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以减少群众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常,更加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本文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入手,归纳出当前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主要存在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账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四个问题,并针对问题从优化相关法规制度、强化部门协调、加强内部控制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完善措施,旨在为银行进行远程开户业务提供建议。

关键词:远程开户;银行;监管;身份识别;部门协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行业受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影响亟须转型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之下,积极谋划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成立各式各样的“轻”银行。但是,受银保监会要求的“面签”政策限制,对传统银行业在发展线上金融业务时造成一定的限制。在这情况之下,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该如何使用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怎么样开立结算账户都成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监管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银行业务办理,尤其是开立账户都要求面签,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户身份和行为的真实有效性。另外,面签也是有效防控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加之远程互联网虽然更为便利,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地风险不能忽视。我国针对银行远程开户账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实名制办法,但是远程开户过程应该防范地风险却并未提及,而且远程开户当前还十分欠缺监管措施。

1.2 开户过程身份有效识别难

一是影像资料真实性识别难。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中,一般是使用二代身份证影像作为身份自证资料,而二代身份证则是通过物理卡片防伪标识来进行真伪辨别,包括物理防伪膜、定向光色变“长城”图案、微缩字符串等技术手段,但是只通过身份证件的影像是无法完全保证客户证件真实性的。二是人脸远程识别难度大。客观环境是影响识别技术的重要因素,即使当前的远程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率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如果拍摄的环境不能达到要求,那么人脸图像的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在公安部门的身份证系统中存留的照片都是办理身份证时的影像,时间较长,无法有效进行人脸识别。

1.3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基础信息建设不足,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银行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政府部门及本银行自身所拥有的数据库信息,对客户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验证时容易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泄露,造成一定的损失;同时与其他银行合作进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各个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且各个银行所拥有的客户信息资料属于银行的内在机密,因此在进行与各银行交叉验证相关客户身份信息时,容易出现信息不足,客户资料泄露等现象,因此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为银行业交叉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随着AI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议要将人脸识别技术加入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客户身份信息核验之中,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在银行金融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银行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1.4 对银行远程开户风险后续管理不足

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存在一定的信息交互风险。远程开户依赖于互联网络进行客户与银行之间图像和声音的传输,但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遭遇伪造、篡改等可能性较大。倘若客户的计算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了不法分子的入侵,那么在这样安全性较低的环境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办理,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进而发生窃取客户信息、插入虚假声像伪造客户声像等不法行为,客户的信息安全面临空前的威胁。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虚假与胁迫开户风险。银行机构需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胁迫,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远程开户引入的视频技术,并不能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插件工具上传事先准备好的证件图片信息、当事人视频资料逃避相关的身份验证,也很难通过多种渠道来识别客户是否属于自愿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银行仍旧处于虚假开户和胁迫开户的风险之下。

1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存在问题的完善建议

1.1 优化相关法规制度

1.1.1 出台较为明确的实施细则

随着远程开户在银行办理结算账户业务中日益蓬勃发展,因此政府机关部门要不断加快优化相关的法规制度,出台一系列银行在办理远程开户业务时的各项规定制度,并对这些制度进行不断细化,明确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各个环节,同时银行等金融业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业务的办理,禁止出现滥用职权、非法办理业务的行为。

1.1.2 赋予银行要求客户提供辅助证明材料的权力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授予银行要求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申请人提供证明文件的权利,证明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个人有效证件。但在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来确定客户身份,如捷克 Zunobank会要求客户上传本人在其他银行的客户账单等。因此,应当赋予银行在办理远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时候,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辅助材料来识别客户的身份。

1.1.3 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

结合不同性质功能的账户,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加快建立银行结算账户分层管理制度体系,根据不同的账户类型、交易类型以及交易的规模、大小、频率等多方面,对账户实施分层认证及管理。同时,通过后台实时监测账户的使用情况,采取实名认证的方式对账户进行升级,禁止越级使用账户。

1.2 强调部门协调

1.2.1 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

商业银行除了借助自己本身所特有的身份验证方式外,还可以和政府机关部门、其他的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利用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库信息,利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方式强化各个渠道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交叉验证客户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减少因信息覆盖率有限而导致的验证渠道受阻、账户审核环节不畅等问题,加强征信系统数据的开发应用,提高相关数据的利用效率,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2.2 联合公安部门信息中心制定指纹核查办法

首先,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指纹化管理的规定》,并对该项规定做系统的阐述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文件来办理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定开户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有效,降低风险。其次,公安部门要加快完善部门内部的信息库建设,对于过期的身份信息要及时地重新录入,使得公安部门信息库的指纹信息完整且有效,加快建设联网核查系统。除此之外,还要预防出现手指受伤、脱皮而导致无法识别指纹等情况,需要采集同一人的多个手指指纹信息,可以选择多个指纹尽心验证,使得指纹的通过率得以提高。

1.2.3 及时地对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

首先,总行的联网核查系统要与公安部数据信息库及时的对接,及时地将总行的数据信息与公安部的指纹数据进行核查并更新,尽量减少数据信息出现滞后的现象。其次,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新增指纹核查的模块,升级系统功能,使得客户在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指纹的比对以确定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最后,要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增加身份证件的种类信息,如军官证、护照等能证明本人身份证件的信息。

1.2.4 在各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实行试点运行

一般来说,省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在省会城市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实行试点运行,有利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测试客户身份信息的精确度和效率,并结合相关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及时的更新,不断改进提高。同时,还可以在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人口较为聚集的地方进行试用,在开立社保卡或者健康卡等环节时,录入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指纹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扩大指纹信息的使用范围。

1.3 加強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信息系统机制,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对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综合的评估判断;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银行工作人员的保密责任,与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严禁出现违法收集买卖客户的个人信息的行为,搭建起一个互相信任、安全有效的非面对面办理银行结算账户的业务。

1.3.1 多重组合的限制

对远程办理银行结算账户业务的客户实施多重组合的限制。一是要对开户对象进行限制。必须要求开户主体公司或者个人在我国境内且存续时间较长。二是要对开户数量进行限制。一个开户主体只能在同一个银行远程办理一定数量的银行结算账户。三是要对相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的金额进行限制。规定银行结算账户的日交易金额、日取现金额以及相应的账户余额,防止出现利用远程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1.3.2 线上或者线下远程信息认证

对远程申请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客户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双重认证,要求远程开户的客户按照线上的相关规定填写申报信息,线上审核通过之后将能证明客户自身的文件资料、开户申请书等材料复印件寄回或者传真到银行进行线下审核。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同名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客户的身份。通过电话回访对客户所填写的线上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进一步确认,保证客户是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同时还可以以客户的产权证明、租赁合同或者其他相关辅助材料来进一步确认客户身份的真实有效。

1.3.3 适时转变银行账户管理理念,探索监管新方法

未来银行等金融行业的监管朝着自助认证、自担责任的方向迈进。现阶段,美国对于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较为支持,并未对其设立多项的附加性要求。我们国家在进行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也要适时地转变银行账户的管理观念,尽量减少政府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以实名制开户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下,充分了解客户的身份信息,结合不同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特点探索新的监管方法和远程开户的方式。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则保留对银行等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权利,禁止出现利用远程开户洗钱、恐怖融资或者欺诈等现象。

1.3.4 建立新业务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加快完善风险控制措施是银行等金融业务顺利开展的根基。因此,各个银行金融机构都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对远程开户业务的规定执行,制定涵盖完整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将办理业务过程中各项电子证件有效的记录和保存,可以引入第三方认证方式确保业务的公平公正。同时,要加快建立防止洗钱风险业务的评估机制,设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加快完善事后追责制度,加大处罚力度,以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设计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1.3.5 健全考评机制,强化业务监管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有效提升核查系统指纹化核查使用率。严格要求银行落实指纹化核查的各项制度规定,规范有序开展核查业务,确保使用指纹化核查身份信息的系统占比逐年提高。

二是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推广指纹化核查的细化措施和推进时间表,并对本机构内部系统功能进行自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整改优化。三是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省会中支应严肃指纹化核查纪律,公布咨询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机制;在支付结算执法检查中,应重点检查指纹化核查的开展和推广的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系统的、不符合操作要求的等违规行为,应依法严肃查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四是建立科学地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提出指纹化核查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明确评价标准并严格落实到位。

1.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对创新业务风险评估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随着互聯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设立学习班,鼓励银行工作人员系统的学习金融监管业务知识,不断充实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更好地对金融创新业务风险进行评估预警,进一步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2 结语

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现阶段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是银行金融行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所进行的改变。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发展完善,但现阶段还存在这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不足系统的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加快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发展,银行结算账户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采用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方式办理相关业务更有利于节省人民群众的时间精力,同时在进行远程开户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这一方面要求银行金融业要完善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群众重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完善远程开户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解决,促进远程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琰钦.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罗锦莉.远程开户或颠覆银行传统服务模式[J].金融科技时代,2015,(02).

[3]许琪.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会计,2015,(8).

[4]王雪韬.银行账户远程开立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浙江金融,2015,(9).

[5]王硕.远程开户利好“互联网+金融”[J].中国农业金融,2015,(12).

[6]王路.银行远程自助开户业务存在的问题应予以关注[J].金融经济,2017,(02).

作者:吴惠娟

大数据时代农业银行金融论文 篇2:

中国“火车头”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变革时期。这不仅涉及中国经济自身增长质量的提升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涉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新常态背景下,消费对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而中国还将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强劲动力。

消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从富裕型(恩格尔系数在30-40%之间)向更富裕型(恩格尔系数低于30%)迈进。2015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0.6%,即将进入更富裕型消费结构阶段,也意味着进入亿众消费的黄金时代,远超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的大众消费时代。这将会带动中国经济同时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的转变;二是从投资主导驱动发展到消费主导驱动的转变;三是从生产者主权到消费者主权的转变;四是从工业主导结构到服务业主导结构的转变;五是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更加富裕、比较发达的国家转变。

2015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最终消费是“三驾马车”中体量最大、跑得最快、动力最强的,也是中国经济的突出亮点。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这是由四大支柱所支撑的: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积聚了潜在消费能力。若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到2020年全国居民每户实际消费支出6.3-6.5万元。按汇率法计算,户均消费支出约1万美元左右,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户均消费支出约1.4万美元左右。从国内消费总需求看,按汇率法计算,相当于美国总额的78%,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将接近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第二,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不断涌现,升级了消费结构。包括教育、医疗、健康、文化、养老、旅游等在内的服务消费以及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强劲增长,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在这些方面,中国都将超过3亿多人的美国、5亿多人的欧盟,成为世界最大的服务消费市场、信息消费市场、绿色消费市场、时尚消费市场、品质消费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如服务型消费以旅游市场为例,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超过40亿人次,增长弹性为1.81,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次增长1.81个百分点,属于高增长弹性服务业部门。预计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65亿人次左右。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从2015年的超过10%上升至2020年的13%,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10%上升至超过13%;又如享受型消费以汽车市场为例,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15年6月的1.63亿辆到2020年的至少突破2.3亿辆,也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还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汽车市场。

第三,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网络化,挖掘了边际消费倾向。除了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特别是网络消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挖掘并提升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一是规模大。截止2015年12月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7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3.06亿户,4G用户总数达3.86225亿户。同时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流量达到37.59亿G,同比增长109.9%,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9.8%;二是速度快。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总数超过1.33亿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达63%;光纤宽带用户总数达到1.1亿户,占比达到51.8%;三是覆盖广。中国固定宽带接入端数达4.07亿个,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5%的行政村,逾6.68亿人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一半。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网络消费的高速增长。2015年网络零售额为38773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同比增长33.3%,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9 %;预计到2020年,网络零售总额将增长3-4倍。

第四,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相互促进,形成了新型消费格局。例如公共卫生消费会带动私人健康消费,公共教育消费会带动私人教育消费,公共体育消费会带动私人健身消费(包括电子穿戴消费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则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旅游消费、游学消费等。

未来中國经济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两个“两个市场”。第一是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得益于“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大国和电子商务市场。这在本质上就是要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途径,也使传统经济不仅得到改造升级,而且得到新的增长动力和手段。

第二是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既使得中国国内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也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市场、中国生产者的市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厂商、电商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特别是“走出去”和跨境服务,真正实现“全国买、全球卖”、“全球买、全国卖”,使得世界最大的消费人群获得最大的消费福利,也引领全球性的新经济大方向、大趋势、大潮流。

为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使得世界上2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亿人口加速贸易、经济、市场、科技等一体化进程,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成为必然选择。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贸易体、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还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有机会、有意愿、也有能力继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开启共赢主义的时代。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处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软实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真正扮演着世界大国的角色。

由于世情、国情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为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实力基础。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共赢主义”,主动构造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主动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大国领导作用,先后提出多项重大“中国倡议”: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丝路基金,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不断提高对联合国经常预算比例,从2010年的2.67%增加至2010-2012年的3.19%,未来三年增加至7.92%,相对2010年提高了5.25个百分点,相应的中国也增加了维和费用分摊比例,从3.15%增加至3.94%,未来三年还会增加至10.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是维和出兵国中派出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

需要提及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提高至10.92%,居美元、欧元之后,为第三位。人民币加入SDR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届时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个“世界货币”。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数据,2015年8月份,人民币将首次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升至2.79%。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是,中国在巴黎气候谈判的关键时刻,提出设立中国气候南南合作基金(200亿元人民币),习近平主席出席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系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共同提出:应非洲国家提出的更加严格的遏制要求,支持全球气候变暖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这将成为全球最具雄心勃勃的全球减排计划,中国成为主要领导者之一,这也是中国发挥全球领导力的巨大影响。

可以认为,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置身世界舞台的中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投资市场的“优等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特別是旅游市场、高等教育市场的最大客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1978年之后的几十年国际和平环境为中国经济起飞、迅速崛起创造了难得的“天时地利”,对外开放又使得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更是全球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最重要的是,中国不只是发展中大国,更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坚持和平主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仍处于上升趋势,中国将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更巨大的正能量,产生更多的正外部性。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中国的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将迅速扩展全球影响力,成为各国都不可能忽视的一支力量。中国在各种跨国机构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地缘政治环境也将对中国有利。

习近平主席极富创意地提出“共赢主义”,为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指明了基本方向。中国带头将共赢主义付诸实践,不仅是基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大同世界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基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而且也是基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与世界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成为新常态下的“五化同步”,形成经济增长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五大发动机”。

第一,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总人口从2010年的6.70亿人提高至2015年的7.67亿人,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人。预计2020年城镇人口将超8亿人,再加上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将形成极大的消费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

第二,新型工业化。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其目标是加快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转变。

第三,信息化、数据化与互联网化。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国、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国、世界最大的宽带用户国,还是最大的“互联网+”产业国,2015年仅信息消费规模就将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互联网直接关联产业对中国GDP贡献率达7%以上。在“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全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其目标是加快从世界网络大国向世界网络强国转变。

第四,农业现代化。按照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第五,基础设施现代化。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高速公路网、第一大高速铁路网、第一大发电装机容量及电网规模。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最大的世界十大港口,中国有8个。根据《建议》,未来5年新建的各类基础设施达23类,大大超过“十二五”时期的12类。“十三五”时期,从加速国内互联互通,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再到全球互联互通,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到重塑周边经济地理,再到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国将加快从世界基础设施大国向世界基础设施强国转变。

总而言之,中国正处在“五化同步、五化加速”的黄金发展时期,“新五化”的同步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动力。这“五大发动机”,相互需求,相互供给,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成为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五化同步”,就是要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群、世界工业强国、世界网络强国、世界基础设施强国以及世界农业强国。

这“五大发动机”都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動力,为中国乃至世界释放巨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而且将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唱空中国就是唱空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1978-2010年期间保持了9.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二五”时期降至7.8%,2015年又降至6.9%,这是过去25年中最低的,仍高于美国2.4%的增长率。客观地讲,进入21世纪,中国就是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大发动机,唱空中国就是唱空世界。因此,唱空中国论既不专业也不顾基本事实。

唱空中国经济,主要依托于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基本事实,却忽略了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持续上升的内在趋势。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GDP总量将从2015年的68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93—95万亿元,若按现价计算,将超过100万亿元,再上一个特大台阶。若按汇率法美元现价计算,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从2015年的14.4%提高至2020年的20%左右,与美国基本接近,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左右;若按购买力平价法(PPP)美元现价计算,这一比重将从2015年的17.2%提高至2020年的20%以上,明显超过美国,平均每年提高0.56个百分点左右。无论按照何种计算方法,到20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5左右,将是基本趋势。

因此,作为世界1/5经济总量的超级中国,已经和美国一样成为全球性产品,表现出最大的正或者负外部性,只要一国经济发展不好,不仅自己遭殃,而且全球遭殃,最典型的事例即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是合作而非恶性竞争。从全球经济大局看,建立新型超级大国关系,就是为了促进合作,减少冲突,使合作大于冲突,使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更大地贡献世界经济、更好地引领世界经济。

(本文选自: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03期)

作者:胡鞍钢

大数据时代农业银行金融论文 篇3:

关于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短板现象”的认识与再思考

【摘 要】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短板现象”,结合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状况,探究解决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短板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短板现象

一、银行金融信息安全具体情况

目前,银行金融系统的信息数据比较集中,随着第三方的外包服务逐渐增多,县域区域金融机构承担的科技维护任务量逐渐减少,银行金融科技维护的岗位被逐渐忽视,导致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出现了“短板现象”。结合华坪县的邮储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这五家银行金融机构机房建设的选址相对比较合适,并且主机房都已经具备了防火、防水、防雷、防盗等保护措施,机房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建设情况基本符合《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银行金融网络建设方面,大部分金融机构具备完善的网络结构,具有冗余线路。其中2家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负载均衡的网络运行方式,2家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冷备方式,只有1家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冗余线路以及设备。结合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角度分析,银行办理业务主要通过 C/S或者B/ S的方式,将服务器对应到省级的金融机构;对于银行卡、ATM机、POS机方面的管理,以华坪县的农村信用社为例,已经安装了ATM 机器12台,建立了完善的巡检登记簿,银行卡的发行符合《银行卡卡片规范》,并且采取了安全措施。

二、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短板现象”

1.信息安全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如今金融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是重点。作为金融信息安全是银行各类业务顺利开展的保障,信息安全管理还涉及其他的商业金融机构。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强化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能够进行安全的沟通与协调,使银行金融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得到完善以及协调相应的应急工作。结合华坪县的银行金融业而言,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并且积极的开展信息安全管理的检查。

2.资源配置相对缺失

目前,华坪县5 家银行金融机构对于人员配置方面,有1家金融机构因为网点众多,而设置了科技部门,并且配备了专职的科技人员,有1家仅仅配备了科技兼职人员,其余的3家并没有配置专职或兼职科的技人员。从总体情况来说,县域的信息系统比较集中,随着外包服务的不断增多,县域的科技岗位逐渐趋于弱化。

3.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县域金融机构的调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金融机构对于上交给当地人民银行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名单,仅仅局限于形式,而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运作;二是华坪县域的金融机构都没有设置专职的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大部分金融机构的系统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者都由一个人担任;三是机房的建设不够规范,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综上三方面能够看出基层的金融机构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应该有所提高。

4.网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县域的农业银行对于信息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了线路冗余以及设备冗余,并且运用了网络流量负载均衡技术,使得网络结构相对比较合理;而农村信用社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存在明显的漏洞,仅仅考虑了广域网线路冗余的情况,对于网络设备安全隐患有所忽视。目前,仍然采取网络设备出现故障后,利用新设备替换的方式,而不是事先进行网络设备配置参数的备份,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

三、银行业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为了能够增强金融机构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当地的人民银行应该积极的与金融机构进行良好的金融信息安全沟通与协调,使得金融信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不断的提高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的应急能力,建立协调机制的同时,确保协调机制能够持续的正常运作。

2.完善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为了能够提高银行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的标准化,应该结合信息安全检查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银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法律责任以及义务。一是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检查制度,确保检查内容以及流程的一致性。二是进行责任制度细化,对于违反规定的相关事项,根据法规进行处罚,确保制度的约束力。

3.强化金融信息安全指导工作

针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犯罪活动增长,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金融信息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了维护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为了能够提高辖区内金融机构的稳定性,确保金融信息安全得到维护,应该积极的做好提高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以及应急能力,不断重视各县域金融机构对于信息安全的检查工作以及指导工作。

四、结束语

银行金融业信息的稳定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针对信息安全认识、科技资源配置、网络基础建设、网络资源备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并且做好金融信息安全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顾品永.县域银行业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短板现象”[J].时代金融,2013,05:176.

[2]郭文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3].切实加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提升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J].中国信息安全,2013,04:28-32.

作者:曹梓青

上一篇:中药研讨会下的临床药学论文下一篇:法制环境下司法公正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