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2024-04-16

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精选7篇)

篇1: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附件二: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清华大学与地方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各接收单位为我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做出了贡献,在此向各接收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保证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持续、顺利、有效地开展和完成,根据基地建设协议的相关要求,特将有关工作说明如下:

1、学校在落实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时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将基地申报的项目面向博士生开放,博士生就自己有意向的项目与接收单位详细接洽,双方进行双向选择;

2、为了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效率,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请各接收单位高度重视与研究生的前期联系工作,指定具体项目负责人并提供其准确联系方式,以便在落实项目阶段,双方能够顺畅、充分地进行项目接洽。在学生赴单位实践之前,双方还应就项目的详细背景、相关要求、工作计划、工作条件等进行充分沟通,以便同学能利用在校时间做好资料搜集、软件设备等方面的准备,到单位之后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任务;

3、在实践期间,实践接收单位需有专人负责对参加社会实践研究生进行管理、督促和接待等工作,并提供研究生完成项目必需的工具、资料及人员协助和指导;

4、各接收单位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安全教育和保障工作,为研究生的工作、生活提供安全健康的条件。如接收单位需安排实践研究生赴外地工作,不论时间长短,必须报基地批准;

5、接收单位需解决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的往返交通费用(一般为火车硬座,如需在火车上过夜,则为硬卧)以及在实践期间的食宿(学校建议:住宿可参考本单位人员出差的标准,不要安排研究生住宿高档宾馆,满足基本生活条件、保证住宿安全卫生即可;伙食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保证饮食卫生);

6、研究生在前往接收单位之前为准备实践项目而与单位的联系费用、经单位同意后而购买的有关资料等费用,需由单位给予报销;

7、在提出实践项目需求并经基地审核确认,送交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以后,原则上不得取消该项目或进行变更;研究生到达实践基地后,接收单位不能单方取消学生的实践项目。如有特殊原因,应及时通过基地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联系,共同协商后妥善解决;

8、接收单位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和条件,配合基地对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可以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企业、与本地技术骨干座谈、组织科技讲座、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

9、研究生在实践单位工作的时间必须满6周(7月1日-8月11日),请各基地督促实践单位按照6周的时间安排工作计划,研究生不能提前离开实践单位。如果原先申报的项目提前完成,建议结合单位需要临时增加一些阶段性研究课题或者人员培训、资料翻译、调查研究等工作;

10、在社会实践期间,学校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应按照接收单位员工上下班时间正常作息,每周保证5个工作日。研究生因特殊原因需离开实践岗位超过3天,需经接收单位和学校研究生部双方同意。接收单位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严格要求。对于个别表现不好的研究生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并将情况向学校反映;

11、社会实践结束后,接收单位有关负责人应如实、客观地填写对研究生的鉴定(请注明联系电话,以便核实),在学生实践结束前交各实践基地汇总。实践学生本人不接触已经签署评定意见的评定表;

12、研究生社会实践虽属无偿科技服务,但其科技成果属学校的职务成果,接收单位可以无偿使用该项科技成果,但无权单独申请专利,可与清华大学共同申请专利。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3月20日

篇2: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单位接收证明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我单位同意接收陕西师范大学(单位/院系)(姓名)等 人自 月 日到 月 日到(地点)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对他们相关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

特此复函。

此致 敬礼!

(单位名称)

二〇一三年 月(单位公章)

注:

篇3: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一、“实践逻辑”的内涵

1.实践逻辑的核心概念:场域、资本和惯习

首先,场域是实践逻辑的空间要素。场域是实践理论的基础,资本、惯习只有在场域中才能发挥作用。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2]社会由多个不同的场域组成,每个场域有着独特的行为逻辑。每一个行动者占据着相应的场域,行动者在场域的位置由其所占有的资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其次,资本是实践逻辑的工具要素。资本指的是行动者的社会实践工具,是行动者积累起来的劳动,它可以是物质化的,可以是身体化的,也可以是符号化的[3]。行动者利用已有的资本来固化自身的位置,并再生产地位与权力。最后,惯习是实践的生成机制。布迪厄认为,“惯习是可持续的、可转换的倾向系统。”[4]惯习不同于“习惯”。惯习能够有限制地、自由地生成思想、感知、行为等,而不是机械性再生产。惯习来自于个人和群体长期的实践活动,是经验的结构化,具有历史性;惯习具有当下性,它呈现在现实的实际活动之中;惯习具有未来指向性,由于存在惯习,在特定场域的个人或群体的活动可以预测。

2.场域、资本和惯习的关系

首先,场域制约资本。资本的价值及其发挥取决于场域。不同场域中资本的价值也随之各异,如经济场域中经济资本占据首要地位,教育场域中文化资本占有优势地位。场域为资本的竞争、比较与转换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资本在场域中的力量对比、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场域的结构。其次,场域形塑惯习。场域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空间[5],不同的场域具有不同的“惯习”。当惯习与它所处的场域相适应时,行动者的活动“如鱼得水”般自在;当惯习与它所处的场域不相适应时,行动者的活动将出现“不合拍”现象。另一方面,惯习建构场域。惯习不仅是外在性的内在化,还是内在性的外在化,布迪厄强调 “性情倾向系统的生成能力。”[6]正是因为惯习的生成能力,它将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最后,资本决定惯习。行动者在实践中的资本总量与结构影响着惯习的生成。另一方面,惯习反作用于资本。行动者的惯习在实践中的实施、策略的采用都是为了捍卫和争夺资本。由此,实践逻辑是场域、资本和惯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单位制:公立大学治理实践的“场域”

1.单位制的内涵

“单位制”,即单位组织和单位制度[7]。所谓“单位组织”是指由国家举办的一种一元化的集体组织形态,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安全、福利等所有职能于一身的组织[8]。单位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础[9],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10]。单位制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包括行政管理制度、人事编制制度、财政拨款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等。公立大学是典型的单位组织,单位制可以视为公立大学治理的“场域”,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必然受到单位制变迁的影响。

2.单位制的变迁

(1)组织权力的变革:国家支配型组织到大学法人型组织。从组织的自主权来看,组织可以分为“支配型”和“法人型”组织。单位制改革以前,我国公立大学是典型的国家支配型组织。从行政管理制度来看,国家根据公立大学组织规模、重要程度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依据行政级别与隶属关系对公立大学进行管理。从财政拨款制度来看,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从人事管理制度来看,国家根据经济计划、社会需求制定公立大学人员编制。从领导选任制度来看,公立大学主要领导的选拔、委任都要经过相关党政机构。国家不仅对公立大学的行政级别、人员编制、权力结构等进行规定,还对公立大学内部的具体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国家将“全国高等学校的方针政策、建设规划、重要的规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编审、生产实习等事项,进一步统一掌握起来。”[1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于扩大公立大学自主权的改革。1985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备法人资格,享有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权。2010年教育部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度强调“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将公立大学划分为公益二类,提出要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由此,公立大学从几乎完全受国家控制的“支配型”组织转变为具有自主权的“法人型”组织。

(2)组织功能的变革:全能型组织到专业化组织。公立大学在建立之初不仅具有专业功能,还兼具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公立大学政治功能体现在党组织系统,校有党委、院有支部,辅之以宣传、纪检以及团委等机构。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思想”等原则,对公立大学内部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党对公立大学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社会功能来看,公立大学具有社会整合、福利保障等功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制度,以及“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公立大学承担着大部分的社会功能。在公立大学中,单位职工可以享受到公费医疗、财政养老、住房分配以及各种财政补贴等福利,单位为职工修建包括医院、学校、贸易市场等无所不包的后勤保障系统。公立大学不仅是一个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组织,还是一个兼具政治、社会功能的全能型组织。

随着单位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国家开始推动全能型单位组织向专业化组织转型,即保留组织核心功能,将大部分社会功能分化出去,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从公立大学医疗保障制度来看,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公立大学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从“公费医疗制度”向统一的“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转变。从大学的住房分配制度来看,国家已对单位制中的住房实行分配改革,实现单位住房的商品化、住房福利的货币化。从大学的养老保障制度来看,2015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现从财政养老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型。从大学的后勤保障制度来看,公立大学逐渐将后勤保障系统剥离出去,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3)组织性质的变革:身份型组织到契约式组织。传统的公立大学属于“身份型组织”,即根据组织的规模、隶属关系等先赋性因素,根据组织成员的职称、职务等身份性因素赋予组织和成员不同的等级,这体现在公立大学的资源获得与分配、组织成员的等级身份。从资源的获得来看,国家将公立大学划分为不同的行政级别,行政级别决定着组织可获得财政资源的多少,行政级别越高,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从公立大学成员的身份来看,组织内部的成员并非以契约形式雇佣而来,而是通过国家的编制计划分配而来。公立大学成员的等级身份决定成员之间的资源分配。1956年开始我国单位系统实行等级工资制,该制度依据成员职称、资历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这种薪酬待遇以单位成员的身份价值为取向,基本不考虑教师的岗位和实际工作状况[12]。公立大学“行政身份”、内部成员的“单位身份”的获得具有先赋性、终身性;公立大学和内部成员的资源获得,都是基于身份属性。

随着单位制的人事编制制度、分配制度等的改革,公立大学逐渐向契约式组织转型。契约式组织是根据组织和成员的绩效、贡献以及发展程度等自致性因素赋予组织和成员等级体系,决定资源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单位资源分配的绩效化、单位组织的契约性。从公立大学外部资源获取来看,单位资源由依赖财政拨款的“汲取型”向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渠道的 “创业型”模式转变。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允许公立大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招收委培、定向等自费生,开始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公立大学还通过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筹措经费。从单位内部资源分配来看,公立大学从以“身份”为标准的分配模式向以“绩效”为标准的分配模式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大学内部资源分配以成员的职称、职务等为标准,具有身份性、平均主义等特征。1985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同其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联系……按劳分配,适当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工资制度[13]。2006年国家人事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要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由 “终身雇佣制”向 “聘任制”转变。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以及实行聘用制为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单位制的“终身雇佣制”。

三、公立大学治理困境:单位式治理惯习与后单位场域之间的矛盾

根据布迪厄的实践逻辑,当形成场域的环境发生转变时,由于惯习的路径依赖性,惯习将影响场域的转型,导致实践的困境。在单位场域的转型过程中,公立大学治理惯习与后单位场域治理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形成了治理困境。

1.理念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

第一,治理价值的冲突。单位式治理惯习秉持“依赖”、“控制”和“等级”的价值理念,而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的公立大学坚持“自由”、“自治”和“平等”的价值理念,相互矛盾的价值理念造成了公立大学治理的理念困境。单位制的完善,公立大学的财政、人事等全面依赖国家,个体的资源、编制等全面依赖单位,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的“依赖-保护”关系。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后单位场域的公立大学治理要求回归“理性”。公立大学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秉持“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民主参与”的价值理念。大学自治是大学作为独立法人的具体表现,是大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要求在公立大学建立平等参与的内部治理体系。然而,强调“依赖、控制、等级”的治理理念仍然盛行,“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民主参与”的治理理念还未得到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相关主体的重视,从而造成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在大学内部的冲突。

第二,治理目标的断裂。公立大学自发轫起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特征。工具理性即组织或个体的行为是基于功利计算来开展的,旨在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新中国初期我国公立大学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性”色彩,公立大学的治理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各种政治要求,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改革开放以后,大学治理目标“以国民经济增长为主要的价值观导向,要求高等教育活动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服从和服务于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14]。从“后单位场域”大学的治理目标来看,公立大学要求回归大学本真,具有典型的“价值理性”特征。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15]。也就是说,价值理性的行为超越感性欲望与不计功利得失。大学作为追求真理,培养全人的组织,从中世纪以来便坚持“价值理性”的目标。当前大学治理的目标开始发生转向,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而强调工具理性的治理目标则认为大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将人视为“工具”。在单位制转型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治理理念仍然强势,“价值理性”的治理理念的回归受到掣肘。在两种理念的冲击之下,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理念在适应与超越中左右摆动,治理价值在依附与独立间去而复来,从而导致公立大学在发展中的迷茫与徘徊。

2.运行困境: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

第一,治理结构的行政化。首先,单位场域形塑着大学的治理结构和资本类型。公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外部强化行政隶属、行政等级的治理结构,内部以党政权力为主、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为辅的治理结构。布迪厄认为,不同的场域起主导作用的资本类型不同。公立大学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在组织内部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政治资本或行政资本”。其次,权力结构决定着公立大学内部的资本类型与结构,从而再生产着组织权力结构,加剧了公立大学治理的行政化。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资本与权力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场域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从公立大学内部资源配置来看,公立大学成员资源的获取与其掌握的政治资本(行政资本)密切相连。在公立大学内部行政级别越高的领导,权力越大,可获得的资本也就越多。在决策权方面,我国公立大学内部绝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以党委和校长为代表的党政权力手中。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我国公立大学党委掌握着组织的领导权、内部机构设置权、领导的任命与选拔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校长具有行政管理权、人事聘用权、组织教学、科研活动等权力。而以学术委员会为首的学术权力和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的民主权力仍处于弱势。《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定学术委员会有审议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质询权、知情权等,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参与决策权、建议权以及监督权。然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尚未明晰,以院系为代表的基层学术权力仍然被校级行政权力侵占,民主权力仪式化等问题依旧凸显。党政权力主体占据着具有决定作用的政治资本、行政资本,且资本的转换能力较强,学术资本处于弱势地位,转化能力较弱。由此,行政资本通过再生产资本结构,固化着公立大学内部行政化的治理结构。随着公立大学向独立法人机构的转型、向学术场域回归,必然要求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复位。根深蒂固的“政治场域(行政场域)”和逐渐兴起的“学术场域”之间的矛盾激化,将导致公立大学组织内部治理出现权力的失衡。

第二,治理工具的集权化。治理工具是指参与治理的各主体为了实现治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策略。单位场域的变革影响着治理工具的选取与使用,表现为集权化、运动式的治理工具与分权化、规范化的治理工具之间的冲突。单位制改革以前,公立大学治理结构表现为“强行政-弱学术”的治理结构。这一时期治理工具多采取 “命令- 服从”、“计划-指令”方式。常规的集权式治理工具有时无法有效应对来自组织内外部的突发情况,运动式的治理工具应运而生。运动式治理工具是指“(暂时)打断、叫停官僚体制中各就其位、按部就班的常规运作过程,意在替代、突破或整治原有的官僚体制及其常规机制,代以自上而下、政治动员的方式来调动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和注意力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16]。这种治理工具多为非正式的、以意识形态感召、特事特办的“运动”,具有非常规性。随着单位场域的变革,场域内的游戏策略与规则发生改变,影响着“治理工具”的选择与运用。学术权力主体的回归,民主权力主体参与意识的觉醒。多元参与的诉求、治理信息的公开、治理技术的多元等要求改革集权化、运动式的治理工具,参与、对话等治理工具被广泛采用。于是,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新与旧的治理工具的竞争,治理工具使用的混乱等现象。

3.文化困境:伦理文化与规范文化的冲突

第一,组织认同:从归属性认同向生存性认同的转向。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是建立在个体身份感知、组织归属感和忠诚感基础之上的。随着单位场域由“身份型组织”向“契约式组织”转型,个体的身份感知由“终身性”向“契约性”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公立大学单位组织成员身份的获得与户籍、政治身份等“先赋性因素”紧密联系。个人一旦进入单位工作,其雇佣关系具有终身性。单位成员之间基于不同职务、职称分为不同的身份,“各种‘身份’所享有的差别性的权利和义务都是预先给定的,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17]改革开放后,公立大学内部成员身份的获得与个体的能力、绩效等“自致性因素”存在着极大的关联,个体与单位的关系也由终身雇佣制转变为灵活的聘任制。随着单位场域由“全能型组织”向“专业化组织”的转变,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公立大学不仅是一个“工作(学术)共同体”,还是一个“生活-福利共同体”。公立大学的组织归属感建基于全能主义的组织功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单位领导的人格魅力和个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与奉献精神。随着单位场域的转变,大学仅仅是个体获得生存资料的工作场所。在这样的组织中,“人们的参与行为已经不再以对这种组织的全面依赖作为基础,而更多地是把参与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来构造自己对组织的认同”[18]。传统的组织认同的基础逐渐瓦解,新的组织认同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单位成员组织忠诚感下降。在个体身份感知上,终身雇佣、平均主义的治理惯习根基牢固,聘任制、绩效分配制的改革还未深入人心,导致公立大学一方面充斥着组织冗员,另一方面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方面单位积极进行绩效工资的改革,激发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位成员之间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又导致道德失范现象等产生。

篇4:大学实习单位接收函模版1

兹证明大学学院专业2014届毕业生,学号,从年月起在我单位实习。

特此证明。

用人单位(公章):

年月日

篇5: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要求专业:数学、物理、化学、气象、生物、环境、植物学、林学、农学等相关专业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申请条件

1.凡获得当年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申请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2.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3.诚实守信,品行端正,学风优良,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4.申请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所学专业主干课程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在校期间没有受过纪律处分。

5.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7.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申请材料

推荐免试申请者应进行网上报名,请登录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进入网上报名,选择免试推免申请。真实准确地填写和提交相关信息,并向申请的研究所提交如下材料:

(一)、必须提供的材料

1.《中国科学院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表》。

2.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大学本科前三年所修课程成绩单(五年制的提供前四年课程成绩单)。

3.个人简历及专业学习情况介绍。

4.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二)、自愿提供材料

1.《申请推荐免试攻读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由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推荐,推荐书需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

2.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或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复印件或证明。

3.英语等级证书复印件。

4.大学期间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5.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他材料。

接收程序

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程序如下:

(一)填表、提交材料

申请人查阅申请研究所的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并与研究所招生办联系,确定申请专业及方向,招生办给发放《中国科学院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于9月20日前将全部申请材料直接送或寄到研究生招生办并完成网上报名。

(二)初审

我所招生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通过者,及时通知申请的同学到沈阳生态所参加专业知识和外语考核及体检。

(三)考核和体检

1.研究所必须对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进行考核和体检。考核过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德智体全面衡量。内容主要应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专业知识和外语考核、及体检。

2.考核和体检时间、方式由招生办另行通知考生。

3.考核之前研究生招生部门应确认考生身份的真实性,再次审核申请人的.推荐免试资格的有效证明信原件,查验国家英语水平考试六级证书原件或相关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原件以及其他资料。

4.考核以面试为主,必要时可笔试。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考核可同时进行。

5.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可通过谈话和向其母校函调等方式进行。

6.专业知识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性。考核既要看学生历年的学习成绩,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其他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

7.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可通过谈话和向其母校函调等方式进行。

8.外语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可适当加强对所报考专业外文文献阅读能力的考核。

9.面试考核过程应有记录,当场确定考核成绩并写出评语和结论,由考核小组全体成员签字。考核结果报本单位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10.体检主要考查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体能、体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查。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

招生办

联系人:陈梅

电话:024-83970306

篇6: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接收单位须知

安徽科技学院:

经研究,我单位同意接收贵校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2014届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班级的毕业生___________来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实习时间:从2014年3月1日——2014年4月30日

实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收单位名称(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篇7:山区卫星电视接收实践应用体会

1 卫星星蚀及日凌影响接收信号

1.1 星蚀影响

星蚀是指卫星、地球、太阳共处一线时, 地球挡住阳光, 卫星进人地球的阴影区, 便会造成卫星的“日蚀”[1]。星蚀一般发生在在春分和秋分前后的各23天中, 此时, 卫星接收不到阳光, 所需的能源仅靠星载蓄电池供给, 此时星载蓄电池仅能维持卫星基本的需要 (卫星发射重量限制) , 不能长期为各转发器提供充足电能。

通常对卫星星下点进行位置东移或西移, 将星蚀发生的时间调节到最短, 保证卫星能正常工作, 但是偏移使地面接收站对准卫星的仰角发生变化, 带来信号接收的不利影响, 接收信号减弱。星蚀的解决办法通常是校准天线精准度或加大接收天线口径, 增强接收信号。在实际的管理中, 不能保证信号时, 告知用户是必要的。特别是对山区村村通电视的微型接收机来说, 因接收天线口径较小, 天线精准度较差, 便会造成卫星信号停顿、断续的现象发生。

1.2 日凌影响

日凌是卫星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面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了太阳, 太阳噪声影响卫星信号, 甚至导致中断通信的现象发生, 通常发生在在春分和秋分前后[1]。日凌现象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解决方法是准备好备用接收天线。一般卫视接收不配备用天线, 所以必须在事前告知用户。

2 自然因素影响

2.1 大风

卫星天线一般安装在前无遮挡的地方, 所以, 大风对卫星接收天线的影响很大, 也较为常见。大风来临时, 卫星天线接收面受到风力作用, 仰角极易变化, 造成接收信号变差, 甚至中断, 影响正常工作。一般防风措施为:1) 使用网状的防风天线, 减少风力影响作用;2) 强效固定卫星天线, 保证在风力作用下天线不移位;3) 标记卫星天线正常接收的位置, 实现迅速调整。

2.2 沙尘、大雪

较大沙尘、降雪覆盖卫星接收天线反射面, 造成天线焦点偏移, 接收信号变差、断续、停顿、断续。解决办法是及时清理, 保证天线接收面清洁, 降低沙尘、大雪天气对卫星接收效果的影响。

2.3 下雨

雨衰、馈源进水等现象的发生, 对卫星信号的接收有较大影响, 会导致数字卫星广播中断的故障。雨衰是指电波在雨中传播引起的衰减, 雨衰与电波频率、雨滴密度和雨区范围有密切关系, 毫米波, 雨衰影响最大, 所以雨衰对Ku波段的卫星接收影响最大;馈源进水极易产生短路, 导致馈源损坏。解决下雨对卫视信号影响的措施主要有:1) 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 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雨衰的影响;2) 保持卫星接收天线反射面的清洁 (不积水) , 可减小下雨影响;3) 给馈源加装防雨保护罩, 可有效防止馈源进水。

2.4 鸟雀、蜜蜂

鸟雀停歇在卫星接收天线的反射面及馈源上;鸟雀的粪便会污染卫星接收天线的反射面及馈源;鸟雀、蜜蜂会在馈源内筑窝, 造成影响卫星信号的正常接收。解决办法是经常清洁反射面及馈源。

3 雷电影响

雷电对卫视接收的影响非常大, 小则可使接收设备停止工作, 大则可损坏高频头及卫星接收机, 严重的情况会造成设备毁坏, 甚至人员伤亡。而且卫星接收天线常安装在高处, 受到雷击的机率较大, 所以避雷的问题尤为重要。避免雷电损害的措施主要有[2]:1) 卫视天线选址尽量避免雷电多发区, 架设在避雷针的有效覆盖范围内 (避雷针不能影响天线接收) ;2) 将馈线穿入金属管道, 并且金属管道与电缆外层屏蔽网应不受雷电流的影响, 确保金属管道与电缆的安全。

考虑到山区的实际经济状况, 采取制作简易的避雷针来解决村村通电视的雷电影响, 从笔者这些年的实践经验来看, 效果不错, 具体制作如图1所示。

针尖采用圆钢制成, 针长选择60 cm左右, 圆钢为Φ12 mm, 接地采用截面不应小于25 mm2扁钢或其它带状金属条制成, 上端与针尖相连, 下端与埋入地下的接地体相连, 为确保连接电阻, 连接使必须用焊接。接地引线必须用整根线, 并选择最短距离接到接地体上, 尽量不弯曲。接地体是埋在地下的金属物件, 通常50×5 (mm) 的扁钢等做成, 长度应取1~2m, 埋设深度不小于2 m, 并且可采取撒盐、石灰浇水等减小接地电阻。

4 微波干扰

微波干扰主要发生在C波段, 主要是地面4 GHz以上微波中继线的干扰, 会出现音频信号干扰, 视频信号失真等。减少地面微波中继线干扰的措施主要有:1) 选址避开微波干扰,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2) 采用金属屏蔽网, 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

此外, 高频头暴露在阳光下, 位于抛物面的焦点的太阳能加热LNB外壳, 特别是高温地区, 长期工作会损坏高频头。解决办法是高频头加金属罩, 以遮拦太阳能的辐射。

摘要:村村通电视是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项目, 其中, 卫视信号接收是核心, 笔者就山区卫视信号的接收经验做了归纳总结, 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卫视信号,接收,干扰,中断

参考文献

[1]杨亮.“日凌”与“星蚀”.家用电器, 2001 (04) :36-39.

上一篇:人力资源专家为您提供的英文简历下一篇:以渐渐明白为题中考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