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建设地理生态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学地理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学阶段开始培養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建设地理生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建设地理生态论文 篇1: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建设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地理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物质和精神环境构成的异质生态系统。针对当前课堂中出现的生态破环问题,并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提出地理生态课堂的建构,可从营造生态的地理教学环境、建构生态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几方面入手,以促进地理教学结构一体化、功能多样化和过程个性化,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以期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提供参考,实现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生态破环;建构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生态课堂是素质课堂的需要。构建地理生态课堂,不仅要求教师有着前沿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扎实的教学技能,还要营造生态的教学环境,以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强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供准确、及时、丰富、个性的反馈信息,在地理课堂中形成良好的正反馈效应。

一、营造生态的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的基础,是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子。教学生态环境包括教室、学科设施、校外资源等物质环境和班级氛围、课堂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标准等精神环境。

1.物质环境建设

首先,合理地布置教室环境,贴挂中国和世界地图,摆放地球仪,地理用具的主题结合教学进度定期更换;其次,合理地编排座位,适当改变座位为环型或鞍型等,以利于师生、生生主体之间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最后,合理地开放地理课堂,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真实的生活大课堂中。

2.精神环境建设

第一,建设丰富积极的地理精神文化。班级要形成乐教乐学的班风,可通过创建“地理小达人”光荣榜和班级微信群等媒体,加强对地理优秀和进步大的学生的宣传,营造班级争优创先的氛围,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动力。

第二,要搜集整理一切可用的地理资源,努力通过实践创设开放立体的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的地理学习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第四,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应努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应对学生关爱、尊重、期待,用真切的教学情感感化学生,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达成共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发展。课下,在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困难时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我调节,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爱,增强自我效能感。地理教师要协助形成互帮互助的生生关系,构建地理学习共同体,为共同体文化的生成添砖加瓦。

二、建构生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课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生态过程中的信息流动应是流畅的、多维的,因此需要精心、有弹性的教学预设,能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时空结构,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发现、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上,既要考虑预设性目标,还要关注生成性目标,能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融汇于地理课堂始终。第二,教学情境和活动上,设计真实的、包容的和发散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导入,纳入学生的经验和疑问,加强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学生兴趣,随机果断地促进课堂生成。第三,教学方法上,知识的学习应是在教师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更应是学生主动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同化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以竭力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实践能力实现螺旋式稳定上升。

三、创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应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和对象应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包括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师生主体和课堂外社会主体,形成师-生-家-校的联合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方式应是多样和开放的,书面作业、定期测验、观察访谈、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应恰当组合。评价一定要及时,并具有激励性,让地理生态课堂成为学生知识积累、潜能开发、情操陶冶、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田园。因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因子、结构、功能的异质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越高。虽然传统的考评模式提高了优秀率、合格率,但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调查发现高中阶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的高峰期,然后在现行高考评价体系下,进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教学的实践阻力重重。

四、提高教师的地理专业素养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对地理教育的热爱和钻研反思的精神。其次,要具备生态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技能培训,提高课堂和课外实践能力。再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学科知识、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还应发展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真正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这样才能驾驭地理生态课堂,在课堂中正真做到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情感波动、个性化反馈等,以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

生态课堂不是“主知课堂”的对立面,而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是新课改的必然产物。生态课堂坚持的是以人为本,以师生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贯彻平等、合作、共生的生态教育理念,强调创设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建设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以促进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地理人,使地理教学真正实现结构一体化、功能多样化和过程个性化,从而实现地理教学价值和地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管云云,费菲,关庆伟,等.林窗生态学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6,54(4).

[2]朱国伟,胡雅燕,顾晓东.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S2).

[3]顾晓东.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管云云

环境建设地理生态论文 篇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学地理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中学阶段开始培養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角度提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学地理;教学

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定义

生态文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辩证统一性的生态世界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的基本思想和态度,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它具有整体化、绿色化、协调化、法治化等特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整体化的特点,即要加固生态系统的薄弱环节,提高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成一个稳定且能够持续平衡的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绿色化的特点,即绿色生态文明观。绿色化发展追求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平衡五大目标,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战略方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协调化的特点,指在区域和城乡发展上的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只有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法治化的特点,明确在法律框架下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定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规则和底线,并建成能够通过支持、监督和执法等形式维护法律权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对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和惩戒。

(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它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导,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推动我国绿色环保工程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2.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关系密切,当前我国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类无法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进行发展,人与自然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观,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学地理教师应背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责任。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结合实际数据,分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践行程度,此外还有学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地区差异性,据此探讨通过中学地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途径与方法。

(二)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为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笔者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民族中学、江苏省泗阳桃州中学、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由18道题组成的调查问卷,问题形式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最后有一道开放题。问卷主要涉及填写问卷的学生的学段年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了解程度、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情况和在学校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情况等相关问题。这份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共分三个维度,分别是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和生态文明行为。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知识的题量是 4道,即从第1题到第 4题;而涉及生态文明态度的题量是8道,包括7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简答题;其余是涉及生态文明行为的题目。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发放至7个群共248人,微信填写人数107人,QQ填写人数141人,共回收248份问卷,有效问卷数占发放问卷总数的100%。采用Excel、SPSSAU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回收问卷中的信息进行录入和统计。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教师在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并且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力有待提高。

1.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

虽然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一些了解,但是由于知识来源渠道有限等原因,对于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掌握还有所欠缺。如图1所示:在回答“你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什么”时,有大约1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38.19%的学生表示自己听说过但不理解。另外,在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有45.63%的学生回答错误,有14.8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仅有39.48%的学生回答正确。通过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认知不足,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令人担忧。

2.教师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不够多元化

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地理教学内容大多数都与生态环境密切相關,全球变暖、人口容量等问题一直是地理课程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仍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觉得教师教学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不够多元化。例如,对于“地理课上教师讲授生态文明知识的方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有63.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新颖,6.4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和陈旧。对于“你一般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生态文明知识(多选)”这一问题,有一半的学生表示是通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更多的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媒体。

3.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力有待提高

家庭、学校是学生的日常活动场所,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场所中。然而,如图2,在回答“学校多久组织一次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活动”时,有30.42%的学生表示一个月一次,有37.54%的学生表示一个学期一次,还有32.04%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有此类课程。这说明在很多学校,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设置不足。在回答“你会不会积极参加保护生态的活动”时,大约72.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参加。在回答“如果初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哪种方式最有效”时,有62.8%的学生认为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和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最有效。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此外,有92.7%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环境问题,有70%的学生表示面对生态环境正在被人类活动破坏的问题感到担忧。但只有31%的学生表示自己每次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带购物袋,只有36.9%的学生表示自己看到浪费水资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会立即制止,只有40.6%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用专门的器具处理废旧电池。只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想法,而没有实际行动是远远不够的。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相关的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然而,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生态文明观”的概念,这是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认知不足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问题链,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二)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养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1.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重视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目标,还应当重视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追求认知目标与非认知目标的共同实现。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要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多边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这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技术支撑。地理教师要考虑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之外,也要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建设,例如在校园内学生经常能看到的地方(如教室、食堂、楼道的墙壁等),利用板报、标语或是宣传栏,充分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文化氛围,并通过广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再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奠定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仅仅靠理论知识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首先,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纪念日的由来和意义,提升学生对保护生态文明的认知,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以国内外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题的各类竞赛,如作文、朗诵、板报、演讲、摄影等方面的竞赛。各类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普及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热点新闻,并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夏令营、社会实践等活动,做好严密的高度可行的准备计划和实施计划,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亲身感受,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集体力量的强大,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其他观念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内涵[J].党政干部参考,2018(3):52.

[2]  伍春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当代意义[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10):14-17.

[3]  林爽,邓福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有效途径[J]. 高教学刊,2019(7):163-165.

[4]  韩梅.中学地理学科中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李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策略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6]  方丽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决策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冯文娟 刘春艳

环境建设地理生态论文 篇3: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

地理是一门以环境与生态教育为主的学科。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生态和自然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环境观、地理观,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初中阶段是学生环境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可以强化地理的教育和培养功能。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生态文明基础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生态文明的概念相对抽象而宽泛。生态环境观教育是以知识为依托的价值观教育。要想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知识,知道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意义。教材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想传授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和教材来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例如,在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在依托教材讲述了气温观测、日平均气温计算法、等温线分布等知识后,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讲述生态环境问题。如教师可以借助“全球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等问题,讲述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是气候资源条件变化的结果。只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二、创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观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观教育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生态环境观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而且思維敏捷、活跃。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增加生态环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优化生态环境教育成果。例如,在教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作用,讲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然后,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提出一些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与人口、工农业发展、产业布局有关的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河流、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所了解,促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地理现象,都是在实践中被发现的。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用亲身经历证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在地理教学中,课外观察和实践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检验地理课堂教学成果,弥补地理课堂存在的不足。初中地理生态环境教育,同样需要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观察、调查、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例如,在教学《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以地方水资源丰缺状况了解为主题,了解水在人类生活、植物生长、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走访社区、纯净水加工厂、地方环保部门等,了解水资源状况,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地区、国家的节水方法和措施,研究和设计节水方案,拟定“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倡议书”,制作海报,呼吁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为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初中地理教学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生态环境知识,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卢燕

上一篇:科学教学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