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

2022-09-10

城市的发展进程中, 经济增长、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变高, 人地关系的矛盾愈演愈烈,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困境和挑战, 我们必须要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积极建设我国生态文明, 让经济和生态同步可持续发展。

在当下,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通过进行学术创新推动了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与进步, 其在一定程度上给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指导意见, 其所进行的创新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也开始被我们的社会所认可。从本世纪之初开始, 经济地理学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 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优化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牵引的作用。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国土,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促使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文明给经济地理提供了机遇, 也赋予了经济地理学者重大的责任。经济地理学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的中国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经济地理对全国空间格局的统一思考和规划, 有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家园的指导思想, 我们全国人民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齐心协力为同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奋斗, 我们的家园必将更美好, 经济更发达, 区域更协调, 人民更富裕, 社会更和谐。

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经济地理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经济地理的“以人为本”, “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 “区分主体功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等理念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贵州义龙新区以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鲜活见证。义龙新区从成立之初到如今, 始终坚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者并重, 在连续不断进行党建活动的同时, 还坚持植树造林的生态行动, 镇干部以身作则带领村里的老百姓开展植树活动, 同时, 引导村民开拓林下养殖等相关产业, 以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让村民真正实现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 由此达到脱贫的目的。义龙新区的植树行动, 让“石漠化山头绿起来”, 在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的同时, 经济也有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主体功能区分工与援助

明确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功能, 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区分开来。尤其是在我国的西部区域, 要把不具有工业开发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地区进行明确的划分, 以此来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使其能够更好的发展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在具有发展前景的区域, 还是要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要切实保护好现有耕地, 竭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 要始终以发展农业为主, 不可因为其他非主体功能而影响到此地区农业的发展。各个区域都应在主要发展主体功能的前提下, 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 要合理补偿限制开发区等地方的经济损失, 对其工作的展开提供经济援助。对于工业企业的入驻, 各地方应当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审查。对于排放许可证的发放应当在各个层面进行非常严格的限制, 要尽快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鼓励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环境保护投资。

四、多方位生态管理和保护

以经济地理学为基础来进行的生态环境保护, 要在保护耕地的同时, 对于湿地和草地等的保护也不能松懈, 要把它们摆在同等重要的层面, 切不可顾此失彼。水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进行城镇化开发所要探测的基本数据, 且规划中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绿色生态空间, 对于工业化及其他各种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开发要进行控制, 提倡集约利用的理念,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集中治理污染。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把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转到“低消耗、低排放”上来。积极推广沼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努力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高原、草原和海岛地区农村的能源需求。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的生态型社区;已有的工业开发区要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规划》提出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在各地区适度开发的情况下, 保护其生态环境并且发挥出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实施有效的生态管理, 不仅促使单个企业的生态化转变, 而且由点及面、推广普及, 引起整个经济环境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转变, 同时推动生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早日实现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成。

五、转型生态经济新模式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和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所谓生态经济化, 就是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般地说,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 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由政府来承担, 但这也并不是说市场就无所作为。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可以考虑:

“生态经济”是一种我国提倡的新型的经济模式。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 更要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代人生活健康的方方面面, 对于我们后代子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的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在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时, 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的规划, 不再走“先发展后环保”的陈旧而错误的道路, 是我们整个时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 对中国的未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地理告诉我们, 我们只有在规划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充分考虑我们的生态环境, 未来才会经济布局和城乡区域发展协调而均衡, 人们的生活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好。

摘要:为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保护环境, 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为政府决策行为提供合理建议, 对引导社会进程轨迹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济地理,生态文明

上一篇:综述的写作格式下一篇:知识经济下体验式教育在中职会计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