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森林生态环境问题。【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0.引言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生态环境建设论文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公路的建设掀起高潮。在公路建设中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对于重大的不可恢复的环境影响,采用优化设计方案解决:对不可避免的可恢复的环境影响,采用相应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技术解决。本文阐述了公路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保护生态措施,促进生态公路建设的科学进行。

关键词:公路建设 生态影响 生态公路 设计措施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公路作为商品流通的渠道、社会交往的纽带、对外开放的窗口,其等级标准、视觉景观、管理水平,都鲜明地反映了路文化的发展程度,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运输车辆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旅途生活。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沿线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评价是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也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和灵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公路”,把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努力建设具有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生态公路,为生态型经济发展创造绿色的公路交通环境,实现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的肤浅看法。

1 生态公路的内涵

生态公路是指在公路的设计、施工运营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彰显地方生态特色,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建设技术等多种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公路领域的具体体现,与区域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它要求公路在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每个阶段与环境协调一致,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在满足安全、舒适等功能要求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1 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

生态公路是人们在探索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有益尝试,它的出现必将大大改变公路建设的传统理念。保持用土平衡,做到少取土,少弃土,施工营地施工前把植被保护完工后再植,取土场、弃土场植被恢复。公路上设置生物通道,在湿地建路尽量采多用桥函设计,少破坏湿地系统原来的状态,保证地表径流的联系,将生态公路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

1.2 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1)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自然景观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又称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生态公路是建立在交通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结合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公路系统。把公路建设成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典范,使得公路景观不仅在自然景观方面,而且在人文景观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2)坚持绿化、美化和效益最大的原则

生态公路就是要在路界范围内绿化美化,以草皮护坡、绿树分割防眩为特点,再加以大面积的路旁行道树减噪吸尘。将公路作为生态景观建设和传播公路文化的主要载体,结合公路沿途景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等元素,组合造景,打造一路一景特色生态路段。凸现沿线景物的层次感,远近结合,使山景“活”起来,海景“动”出来,风貌“显”出来,气势“亮”出来,文化“显”出来,使公路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时尚风景线,彰显了生态公路特色。

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植被的破坏

公路施工时,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钻孔灌注桩产生的废弃泥浆,路基工程填筑将破坏地表原有植被,形成的裸露地表和边坡。在雨水的作用下,将产生水土流失,山坡绿地遭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在河道附近还可能造成河道淤积,影响泄洪能力,植被遭到严重损毁。2

2.2 对景观的影响

公路线型的结构特点对生态系统又具有分割和破碎的功能,从而造成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在施工中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可能影响自然地貌,原始景观,形成大量的裸露边坡,特别是在通过森林茂密的山区时,自然景观的破坏很大,而且难以恢复。

2.3 对水土流水的影响

在项目施工期,由于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堤填筑、路堑开挖、爆破、取土采石、架桥砌池、机械碾压等,破坏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加上开挖隧洞和岩土表层剥离,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生态公路的设计措施

3.1 立足环保,净化污水

公路的排水系统是由路基排水、路面排水及中央分隔带排水三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排水系统,路面排水采用集中截流式,在硬路肩边缘土路肩范围内设置沥青混凝土拦水缘石,汇集路面水,每隔一定距离经泄水口流入边坡急流槽,排至路基边沟,将边沟水直接排入涵洞,

进行排水设计时应与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量,立足环保,净化污水,使污水净化处理,再利用,创造出景观上整体协调、综合效益较高的生态公路排水体系。

3.2 生物防护,降低噪声

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在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良土壤、遮光防眩、吸尘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植物造景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将车辆行驶而产生的噪音减弱。林木通过蒸腾作用的生理过程,不断地向空中散发水分,同时还要吸取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使空气较为凉爽和湿润,这对改善公路的小气候有着重要作用。

3.3 绿色文化,美化公路

增设紧急停车道、设置线型诱导标、减速标线、防撞墙、波形防护栏等措施。注重生态文化、地域特色,采用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层混交群落。做到合理布局,绿化带、景点相互配套,以达到“树种多样、四季常青、花草成片、层次分明”的效果,体现公路整体景观,打造公路绿化文化特色,美化公路

总之,打造生态公路就是追求对生态环境最小的破坏和最大的恢复,追求良好的景观生态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道路的舒适性。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注重民生,服务社会,进一步加强路文化建设。选择实用、经济、美观的工程措施,确保生态公路建设稳定和营运安全,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

[1] 王趁意.论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4):155.

[2] 李青芳,闫陇恒.浅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0(15):41.

作者:魏国辉

第二篇:探究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摘 要】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森林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建设

0.引言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植树造林是加快森林培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风云突变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同时形成了生态结构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森林的防护功能也因其树种结构的单一性,远远不及天然林的平衡性和多功能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一批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有重要影响的建设工程,特别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初步走上以全民绿化为基础,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干,以生态环境脆弱区治理为突破口,突出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道路。因此,要加紧保护现有天然林植被,大力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层次的复合性水土保持林,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一下森林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经济发展

经济与生态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的关系。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然而取之过度,大自然就强迫经济来偿还。因此,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现实生活中由经济来偿还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我国来看,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因洪涝灾害原因致使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从全球而言,损失无法估量。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有利于防洪保土

江河泛滥造成的损失很大。每年我国发生的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受灾人口数亿人,如果加上灾后重建的费用,经济支出的数额就更惊人了。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不能对雨水进行截留,使洪水迅猛而下;二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淤积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致使河床抬高,库容减少,泄洪能力减弱。而森林生态系统则是防洪保土的根本,具有多重功能。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在一定程度上,森林在雨季能削弱洪峰流量,延缓洪峰的到来时间;旱季则可增加枯水流量,缩短枯水期,达到“消洪补枯”的作用。森林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据资料显示,林地上层只要有1cm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有林地泥沙流失量为50kg/hm2,无林地为2220kg/hm2,相差44倍。20cm的表土被雨水冲净,有林地需要5.7万年,裸地仅为18年。从我国的情况看,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1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总面积的91%,每年长江进入三峡库区淤积泥沙近万吨,减少库容3.5亿立方米。森林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方面的作用,大力营造和培育森林,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肩负着改善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促进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因此,必须把森林资源保护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2.加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2.1科学编制林业规划

把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防洪保水能力作为规划重点,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合理搭配树种结构。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乔、灌、草”结合,“片、带、网”齐用,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2强化全民绿化意识

把发展林业作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来抓,真正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的工作落到实处,大力推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格局,从而做到提前规划、地块落实、种苗健壮、技术到位、造林成片的保障措施。

2.3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全社会造林绿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栽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党和国家发展林业的基本政策,加快荒山绿化,必须把党的林业政策交给群众,放手把宜林荒山荒地交给群众经营,允许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开发性造林;在四旁植树方面,大力推进“树跟地走,谁栽谁有”的政策。

2.4实现依法治林目标

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坚持森林资源消耗全额管理、限额采伐,实行森林消长目标管理和领导任期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使资源林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5加速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大力宣传新时期造林绿化发展总体思路,高举生态林业大旗,全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围绕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同时,努力抓好绿色通道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广大绿化工作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信心,调动积极性;要大力宣传造林绿化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宣传工作要面向领导,面向基层群众;把现代传播媒介与传统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要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

3.总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造林活动,努力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万福.论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及其保障举措[J].民营科技.2011.11.

作者:孙玉

第三篇: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丰富,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要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建设生态强省决策的提出,为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策略;生态强省;

引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夯实永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要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大理建设。要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要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1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而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条重要指标,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二是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要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三是要坚定不移肩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吉林省是粮食大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要筑牢生态屏障,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就要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这既是吉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2.1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监督检查

为了实现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绿化工程质量检测站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云南昆明市为例,为全面加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昆明市绿化工程质量检查站需日常监督检查项目,并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参建单位,要求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对照问题举一反三、及时整改,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及其要求。針对重要城市道路市容环境、绿化环境检查,质检站将按照相关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安排专人全程参与步巡进行检查,准确记录问题,认真整理资料文档,及时汇报检查情况,并全面配合做好市容环境巡查检查工作。

2.2将保护绿水青山当作追求金山银山的前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改善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从系统工程角度寻求治理修复之道,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强化固体废物处置和管控,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3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要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产业生态化要求产业发展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服从生态、服务生态、改善生态,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等途径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改变产业发展对生态无度开采、浪费和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生态资源的良性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立足生态优势,更好发挥市场作用,持续促进生态和产业发展的融合,依据本地实际瞄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优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重点应放在长远发展上,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彰显出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2.4城市绿化生态规划

城市绿化生态规划的展望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手段,模拟城市的自然生态体系,构建多层次生态多样的新型城市绿化体系。当然,城市绿化工程也应该具备明确的实施指标与技术要求。例如不同职能区绿地的评估、植物品种选取的地域特征、群落中的生态构造、绿地养护管理的目标和技术、微型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普及新的社会主义绿色科学发展理论政治思想,树立正确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社会全体人民广大群众对城市自然美的客观正确认识和热切美好向往。改变传统生态城市绿化建筑过度追求建筑风格、时尚气派和盲目攀比炫富求洋的不良现象。倡导为人民群众营造健康、自然和舒适的生态城市文化绿色生活环境和文态生活空间。

2.5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推进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先行先试区。要巩固“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成果,推广绿色生态种养。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做大碳汇,减少碳源,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大理贡献。大理市要探索零碳城市建设路径,让发展之变催生生态之美。

2.6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效率,才能减轻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依托市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化,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兼顾。绿色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要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吸引创新主体和多元资本进入生态经济发展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结束语

构建新型生态文明城市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的重要手段。其中,城市绿化建设工程被认为是促进城市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加速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在相关领域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同时提速,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提供更加可靠的法治保障、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李春雷.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强省[J].新长征,2021(09):17-19.

庄贵阳,窦晓铭.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绿色路径[J].中国环境监察,2021(04):46-47.

房嬿嬿.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性探究[J].商讯,2021(07):141-143.

潘文静.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体系[N].河北日报,2020-07-03(005).

无锡市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生态优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N].无锡日报,2019-12-13(006).

作者:韩永良

上一篇:工程测量职称论文下一篇:性格决定命运论文